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思维锤炼
【小题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2】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小题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从哪些侧面刻画了张秉贵的形象?
【小题4】《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运用了很多人物对话,这有什么作用?
【小题5】结合《“探界者”钟扬》一文,解释标题“‘探界者’钟扬”的内涵。
【小题6】“科学队长”一部分写了钟扬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钟扬是怎样一个“科学队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5 10:51: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制定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公布。诸如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严禁学生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等,方案列出一系列为儿童和青少年“护眼”的硬措施。

方案提出,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八部门防挫青少年近视:调控网游总量 课堂禁带手机》)

材料二:

材料三:

视力监测是最基本的初筛,近视和不近视的人也可能测出一样的视力,所以需要更进一步的检查来判断有没有近视。另外,视力监测受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很大,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视力监测存在前后两次检查可比性不强的问题。

目前各地近视流行病学调查还缺乏统一的检查标准。比如,查视力时的视光学环境未统一、使用的视力表未统一。此外,各地视力表灯箱的照度也未统一,也会对近视诊断带来影响。同时,对近视的检查结果也未做细分。

对于诊断近视的标准也未统一,有的用睫状肌麻痹后的电脑验光结果,有的用主觉验光结果,有的按现有眼镜的光度。因此,应该先确定各地近视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进行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近视防控的具体目标。

由于目前儿童近视率的问题,关于儿童近视康复的机构也是各种各样,其中存在不少治疗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有的机构号称不戴眼镜、不用药、不手术就可以控制甚至“治愈”,导致很多孩子错过最佳控制时机。乱象的出现,其中一大原因是家长求医心切、对治疗期望值过高。真性近视在目前医疗水平下做不到治愈,只能控制加深。很多家长在固有错误观念引导下,拒绝医生给予的建议,转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奔这些商家。

(摘编自《有效防控青少年近视须补上哪些功课》,《法制日报》2018年9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显示,2016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非常严重,小学阶段就有近一半的学生因为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近视。
B.图一显示,2016年我国初中阶段(13~15)和高中阶段(16~18)也是近视的高发期;成年之后,近视增长速度放缓。
C.从图一图二看,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是因为随着机体的全面成熟,抵抗力的增加,抗近视能力增强了。
D.图二显示,2000年到2015年这十六年间,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其近视状况,都是呈增长的态势,其中小学和初中增势明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青少年近视问题的严重性,确定了防治目标,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B.2030年,我国将实现青少年近视防控目标,全国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中小学近视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C.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视力监测存在前后两次检查可比性不强的问题,因此没有任何意义。
D.由于商家不负责的宣传,家长求医心切,让孩子接受所谓的“治疗”,导致很多孩子错过了最佳恢复时机。
【小题3】如何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请结合材料加以归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 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同类题3

(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所选文段有删改)
【小题1】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
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 造人物和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 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8.14)
材料二:
2011-2018E 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 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 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 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这些数据不仅体现 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 VIP 会员、高级 VIP 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 5 分钱、4 分钱、3 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 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 5000 字,当他得到 1000 份 VIP 订阅,扣除网站 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 1500 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 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王丹《商业化带给网络文学的机与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 图书、影视、游戏、动漫 娱乐市场、互联网+产业
B.编辑选出作品 作品上架 读者付费阅读
C.起点中文网 按章付费、月票、打赏等 作者收入
D.起点中文网 普通会员、初级、高级 VIP 会员 付费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 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 2016 年前的较大波动 到趋向稳定。
C.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 于低谷。
D.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 或半职业化写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