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教育部相关专家介绍,对统编三科教材要从根本上把好“三关”——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审查教材的思想性,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审查教材是否注重学思结合,是否注重知行合一,是否注重以学生为本;审查教材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内容是否准确,容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适宜,选材是否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编排是否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
(据《中国之声》2017年8月报道)
材料二
图一: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数量变化

图二:语文教材阅读要求变化

(图一、图二根据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答记者问绘制)
材料三
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教材中既有叙写***、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袖的文章,也有描绘江姐、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以及记录钱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篇章,还有鲁迅、茅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历史教材系统讲述***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战14年的史实。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新网北京8月28日记者阚枫)
材料四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第一,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第二,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第三,统编三科教材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三科教材的编写原则: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易教利学,三是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断。
教育部有序推进教材的编审工作:第一,组建编写团队。通过推荐、评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的一流专家担任三科教材总主编。同时,调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建了一个140多人的编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第二,精心组织编写的四个环节。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教材编写完成之后,还要强化实践检验,在10多个省300多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第三,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考虑这些征求意见的机构、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再一个,注重听取一线的意见,组织了东中西9个省份的特级教师对教材进行精细审读,每科教材请了100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审读。
最后是严格审查把关。按照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审(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制度,严把“三关”。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投入使用。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8月28日《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三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耗时五年才最终编定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2 08:28: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将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并指出“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从此前的概念构想和规划阶段正式进入实施与落地阶段。

在合作领域方面,当前粤港澳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已明显加强。如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和三地的连接线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一地两检”的通关模式也已经全国人大批准,广深港高铁预计将在今年全线通车。未来粤港澳三地可合作建设世界一流的港口和机场,还可加强互联互通和创新产业合作,例如三地可通过合作打造一条“广深港科技走廊”,实现协同发展。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即将进入落地阶段》)

材料二:2016年,《香港怎么了?》一书引起了香港有识之士的反思。该书作者认为,虽然香港回归以来经济发展的成绩单颇为亮丽,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楼价高企、产业单一、贫富悬殊……面对全球发达城市经济体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日益加剧的区域竞争和阴晴不定的全球经济形势,特区政府顺势而为,在国家支持下寻求产业格局的变革。

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香港发展创新及科技产业的氛围日渐浓郁,吸引越来越多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港落户。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在国家支持下,香港近年来积极对接内地各省份,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格局和国家创新科技产业格局下努力寻找自身的新定位。2017年初,香港与深圳两地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两地将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打造香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创科平台。

(摘编自《香港回归20年:经济繁荣稳定把握新机迎挑战》)

材料三:

香港地区GDP及增速图表:香港回归20年GDP情况

(数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香港经济不俗的表现得到国际机构的高度评价。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近日发布《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此外,近20年来,香港在多种国际排名中都取得不错成绩。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香港健康的财政状况、自由的贸易和金融、廉洁的政府、高效的监管等,都受到国际评比机构的赞誉青睐。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数字见证香港经济澎湃活力》)

材料四:回归20年来,面对危机和困境,面对怀疑者的嘲讽和质疑,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社会各界对“一国两制”能否确保香港繁荣稳定这一历史性课题,交出了令世人惊艳的答卷,香港以新的姿态继续闪耀在世界舞台。

在基本法保障下,香港保持原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区依照基本法实现高度自治。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规管质量、社会法治、贪腐控制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之前,特别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为引人瞩目,香港在全球的排名从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基本法维护了香港中外经济交融、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香港始终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并连续多年被有关国际机构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地区。

(摘编自《回归20年:香港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粤港澳大湾区两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大湾区建设将实现从构想到实施的转变。
B.《香港怎么了?》一书的作者对香港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分析和判断,是不够理性和客观的。
C.材料三表明,20年间,香港地区GDP2003年最低、2016年最高,增速最小的年份是1998年。
D.香港回归20年,取得了令世人惊艳的成绩。世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突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多国际评比机构对香港财政、金融、法治等方面的指标给予高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怀疑者的嘲讽和质疑。
B.吸引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港落户、加强与内地科技合作等举措,对优化香港产业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粤港澳三地如果加强互联互通和创新产业合作、打造“广深港科技走廊”,在不久的将来,就能为三地高校合作提供良好的契机。
D.香港回归近20年来,始终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并连续多年被有关国际机构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地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基本法的实施分不开的。
【小题3】香港回归20年,能够连续多年被有关国际机构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地区。其主要促成因素有哪些?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旦角(注)

江岸

年轻的时候,他是闻名遐迩的人士。每到农闲时节,四乡八里的人约在一起,组个草台班子,挨村唱梆子戏,都免不了跑到黄泥湾,邀他加盟。他那媚媚的扮相,妖妖的身段,在台上一走,就是一串碰头彩;一个水汪汪的飞眼,能淹死一堆小媳妇;一挑葱白似的兰花指,能醉倒一群小姑娘;再唱上那么几嗓子,连半老徐娘们都从里往外酥透了。

不管演哪一出戏,都数他的戏份足。《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公主,《西厢记》中的红娘,都非他莫属。

他还真从戏迷中拐了个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儿。一切有关他的杂务都被那姑娘包下来了。他和媳妇儿相亲相爱地过了大半辈子,媳妇儿没舍得吵他一句骂他一声,横草不让他拈,竖草不让他拿,就是时不时让他在家简单地扮上,摆弄一下身段,哼那么几句。嫁给他多少年了,媳妇儿看了听了他的戏,仍然眼睛放光。后来,大队演样板戏,他演李铁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看怎么不像英雄人物。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媳妇儿便让他在家里偷偷演,演给她一个人看。当然,他演的是红娘,是秦香莲。有时候,媳妇儿还能接几句张生、黑老包呢。

这么好的媳妇儿,打着灯笼也难找,谁知说走就走了,事前半点儿征兆都没有。他哭天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儿的人。媳妇儿都埋了半年多了,他还时不时到坟头去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

听儿把内情事细说根由。

想当初李黄两家结亲后,

也算是门当户对第一流……

媳妇儿走了,儿子在外面念书,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抓没挠的。他一辈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料理日子的本领,一烦,连出去进来都离不了的戏也免了。过了两年,儿子高中毕业回了家,不久又娶了亲,家里总算又有了一个女人,他才可以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好好唱一唱他的戏了。

亲家母年轻时也是他的戏迷。亲家母来家了,和他有说不完的话。说得兴起,偶尔他也比划比划,但是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和过去有天壤之别,让亲家母直感叹,到底是老了,老了。听了亲家母的话,他不知是忧伤还是高兴。但他每回都拼命挽留亲家母多住几天。只要过一段时间亲家母没来,他还会催儿媳回娘家去接呢。

儿媳不愿意了,和儿子吵,你爹咋回事儿,我爹还没死呢。

儿子笑了笑。

儿媳又说,你爹都这么大岁数了,别整天没事了哼哼唧唧的好不好,一个大老头子,男不男女不女的,算什么呀!

儿子不笑了,叹了一口气。

儿子还是和他谈了。从此以后,他进进出出都黑着脸,既不哼唱了,也不言语了,终于憋出一场病来。病好了,他脱了层皮似的瘦了下来。

儿子瞒着媳妇儿,带他到省会电视台梨园春擂台赛报了名。他竟做了擂主。比赛那天,他唱了两段《西厢记》红娘唱腔,一段是:

他二人进房去竟把门来上,

门儿外战兢兢站立俺红娘。

都只为老夫人把良心昧丧,

抱不平我才陪你来到书房……

另一段是:

谯楼上打四梆,霜露寒又凉,

为他们婚姻事,俺红娘跑断肠。

抬头把天望,为什么,为什么,今夜晚这夜真长啊!

恨声老夫人,过河你拆桥梁,

逼你的亲生女,夜半会张郎。

从今后再莫说你治家有……

唱过了,看到观众和评委都给他打了全场最高分,他眼角悄悄溢出了泪花。这一辈子,能演给千千万万个戏迷看,死了也值了!

(有删改)

(注)旦角指的是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多角度描写了“旦角”的舞台形象,重点突出了他妩媚的扮相和出色的唱功。
B.旦角因演不好英雄人物而非常着急,既表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也表现了“旦角”这一角色的局限性。
C.儿子的“笑”是对自己女人误解两位老人之间关系的嘲笑,“不笑”“叹了一口气”则包含了一种无奈之感。
D.本文语言散发着独特而清新的乡土味道,且平中见奇。如第四段在写主人公的伤心表现时,看似描写平淡,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小题2】小说中,儿媳对“旦角”的不满与其他人对“旦角”的认同、痴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共有三处引用了“旦角”的唱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

对于中国画家来说,雪是一个至为丰富的体验世界,一个能彰显人的生命感受和情绪意志的对象。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岁赛明洁之意耳。”清恽南田说:“雪霁后写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落坚洁耳。”这都点出了雪画的情感寄托的特征。白雪连绵,荡尽污垢,在雪意阑珊中,使画家不落凡俗,从而自保坚贞、自存高迥。画雪反映了中国画家的超越情怀。明王稚登赞赵大年《江干雪霁图》有“皎然高映”之趣,有“人在冰壶玉鉴中”之感,就是就超越情怀而言的。在这一世界中,画家同于宇亩浑莽之中。王维《雪溪图》就有天浑地莽、玄冥充塞气象。霰雪纷其无垠,云霏霏兮承宇,云雪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宇宙。

在中国画家眼中,雪更是妙的,就是说雪中有妙意。他们常常将自己的哲思寄寓于雪中。我们注意到,对雪有偏爱的画家多是僧人画家,如巨然等,或是倾向于佛教尤其是禅宗情趣的画家,如王维、关仝等。在禅宗中,雪意味着一种大智慧。有僧问:“如何是摩诃般若?”青耸禅师道:“雪落茫茫。”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大智慧就是雪落茫茫。百丈怀海说:“雪山喻大涅槃。”大涅槃,即根本的超越。禅宗是反对比喻象征的,道不可比,但并非绝对。雪就是禅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喻象。在佛教中,有这样的说法,说是释迦牟尼在过去世到雪山修行,所以被称为“雪山童子”。这样的比喻当然与清净法身有关。传禅宗中的牛头法融开堂讲《法华经》,讲得素雪满阶,群花自落。茫茫的雪意是智慧的渊海,它沉稳,内敛,深邃,平和,空无。那空明、清净的智慧世界,原是画家心灵之法身。

在中国艺术中,雪具有感发人心的功能。因而,它往往具有和酒同等的作用,催发意兴,激荡生命。黄公望所作的《剡溪访戴图》,颇有大痴意境。画的是东晋时的一个故事。东晋名士王徽之,就是那位爱竹成癖以至说出“何可一日无此君”的诗人。他在山阴时,一天夜雪,他命家人打开门窗,对雪酌酒,四望皎然。他在雪地里踱着步,咏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到了朋友大雕塑家戴安道。此时戴在剡溪,离山阴有百里之路,他却命家人驾小舟前去访问。小舟几乎在雪溪中走了一夜,快到戴的住所时,他又命船家返回。人问其故,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是何等潇洒倜傥的人生格调。他解除的是目的,高扬的是“兴”——生命的悸动,夜、酒、诗、友情,再加上雪,这就是他的兴发感动,他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

或许人的生命本来蛰伏的东西太多,我们原以为自己平庸、乏味,原以为自己道不如人,其实人人的生命都有灵光,雪的映照,使灵光跃现出来,原来,这里也可以灵光灼灼。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画家对雪的体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徵明认为,中国古代的高人逸士多喜作雪景图,是因为他们想要借此来寄托自己身处寒境而依旧保持澄明高洁的节操。
B.恽南田坦陈,画家作雪霁后之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之图,是为了赠送知音,并以此表明自己豪宕磊落、坚明纯净的怀抱。
C.王稚登指出,赵大年《江干雪霁图》有“皎然高映”之趣,给人“人在冰壶玉鉴中”之感,表现了画家直面尘世的情怀。
D.作者认为,王维《雪溪图》用云雪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具有超越感的宇宙,有一种天浑地莽、玄冥充塞的大气象。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于中国画家来说,“雪”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实体的层面,而成为一个能彰显人的生命感受和情绪意志的对象。
B.由于僧人画家的介入,中国画中的“雪”就有了佛教的妙意,茫茫的雪意变成了智慧的渊海,充满了禅宗那空明、清净的意味。
C.禅宗认为道不可比,故而反对比喻象征,但在“雪”这一喻象上却破了例,由此可见“雪”的丰富喻义与禅宗要义的高度契合。
D.黄公望《剡溪访戴图》中的“雪”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和重要缘起,而且是催发人物被日常生活掩盖的生命冲动的酵素。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说说“雪”之于中国画家意味着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系统,也是一片茂密无边的“象征的森林”,当我们打开这座巨大的宝库,向这座茂密无边的“象征的森林”输入更多新的精神营养,相信在我们面前,将会展开一片更为壮观的莽莽苍苍的文化绿原景象。
(选自201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被中国人喜爱,与其独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密切相关。
B.松、竹、梅作为人格精神的象征物,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C.松、竹、梅被人格化的传统,显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而文学的影响。
D.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亘古不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紧扣题目,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松、竹、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C.文章说理充分,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为强调文化意象传承性和创新性的重要,列举了陶铸《松树的风格》等名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所表现出的强旺的内在精神,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合,成了中国文化风骨的象征。
B.古人对松、竹、梅的内在品格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这是由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所决定的。
C.“今人”赞颂松、竹、梅,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这一新的阐释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D.以松、竹、梅等意象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将会出现更为壮观的文化繁荣景象。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
前不久,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时,故宫文物医院迎来了第一批40名预约观众,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文物医院志愿者也正式上岗。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以后,在公众间掀起了一股“文物修复热”。很多人期待对文物保护与修复有更直观的了解。故宫文物医院的对外开放是有多个维度的。它既包括对普通预约观众的开放,也包括对外招募志愿者。由志愿者从事文物医院的讲解工作,使文物医院在开放的同时,专职人员的工作不受影响,日常业务运转正常进行。
近年来,国内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缺口,成为限制文物保护与利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专业人才稀缺,文物保护工作本身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在保护和开放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选择把有限人力用于保护工作,影响了文物在公共文化与教育方面发挥价值。显然,招纳一批高水平的文保志愿者队伍,有利于解决文保人才的供需矛盾。在文物保护利用上,既需要有高深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家型人才,也需要面向大众、立足于公共传播的普及型人才。在公众与专业文保人员之间,志愿者能够搭建传递知识与美的桥梁,把深奥的文物知识传播出去。志愿者还可以成为专业文保队伍的后备军。
1907年,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首开先河,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博物馆招募志愿者逐渐发展成一项成熟的制度。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博物馆,常年活跃着一批经验丰富、技能可靠、知识渊博的志愿者。现阶段,我国文保志愿者队伍蓬勃发展,志愿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水平在整体上还有待加强。前不久,一些志愿者在陕西咸阳唐崇陵进行“走陵”活动,在陵区内搜寻石刻残件并将其收集起来搬到了陵区监控摄像头下,就引发了社会争议:这种私自搬动文物的行为是破坏还是保护?其实,文保志愿者的工作,不是简单地维护秩序、引导参观等浅层次职能。作为文物讲解人员,志愿者本身就应当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而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据报道,故宫文物医院招募志愿者,在筛选简历的基础上,开展了多轮面试。这些志愿者都有很好的学科素养,以教师、高校硕博士为主,还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主持人等。从对故宫文物医院志愿者的“画像”来看,首批25名志愿者能够较好地满足故宫和参观者的需求。
鉴于文物保护的专业性,志愿者与专业文保机构必须紧密联系,携手并进。对于文保机构来说,需要学习先进理念,建立和维护一支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只有紧密联系各有特长、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志愿者,才能帮助文保机构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有志于投入文保志愿工作的人们,在释放一腔热情之前,不妨先评估一下自己应具备的相应能力。
(选自人民日报《文保需要高水平志愿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前,故宫文物医院迎来了首批预约观众,对外招募的文物志愿者也正式上岗。
B.文保志愿者是应国内文保工作者紧缺之势而产生的。
C.文保志愿者不仅是文物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专业文保队伍的储备力量。
D.文保志愿者光有足够的热情是不够的,还需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许多发达国家都有文保志愿者,而且招募志愿者逐渐发展成一项成熟的制度。
B.“文物修复”掀起热潮,说明我国的志愿理念已深入人心。
C.目前,我国文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但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
D.文保志愿者的招募,扭转了文保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愿者的加入,为故宫文物医院的对外开放与专业文保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助力。
B.在陕西咸阳唐崇陵的“走陵”活动中,志愿者的工作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C.文物保护工作极具专业性,因此要对志愿者及相关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文物医院,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传播文保知识,推进文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