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国家政策频繁出台利好新能源汽车,各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截至2018年6月20日,全国共有上海、深圳、重庆等15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奖励政策。

在如此大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产销量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8年1~5月,汽车产销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6%和125.6%。

就在这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悄然浮现。一些为蹭热度、蹭补贴进入这个领域的电池厂商生产出来的电池远远达不到新补贴政策要求,由于产品不合格,生产的大量电池只好报废。福建猛狮科技总经理王少平表示,“国内锂动力电池正在向高品质、有产能的企业集中,大者恒大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明显”。而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摘编自《动力电池市场的“内忧外患”》,上海有色网2018年6月21日)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就有7席,占据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达七成以上;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一串数字,并没有让业内人士觉得骄傲。

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周震说:“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国有比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目前仍然引领锂电池原始创新、核心材料研发;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生产规范严格,能够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我国和韩国作为第二梯队,后续跟进。”据了解,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

(摘编自《一层隔膜两重天:国产锂电池尚需拨云见日》,《科技日报》2018年6月21日)

材料三: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并力争早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亿日元,丰田、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

此前,法国雷诺汽车业务负责人诺曼德表示,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

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将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相同能量下,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从而方便应用在新型小尺寸智能电子设备,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其次,全固态电池轻便,能量密度高。综合考虑到以上两大因素,全固态电池相比于一般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到目前为止,许多实验室中,都已经可以小规模批量试制出能量密度为300~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从能量密度的数据上看,全固态电池带给人们的直观体会是我们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从“一天一充”升级到“两天一充”。

(摘编自《日本为何对全固态锂电池情有独钟?》OFweek锂电网2018年6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推动了地方补贴、奖励政策出台,促使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2018年电动汽车的产销成绩可喜。
B.2017年,中国企业占据世界动力电池销量第一位;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达七成以上。
C.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的国产化,但因缺乏核心专利和关键材料,隔膜的生产仍是短板。
D.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方便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有巨大优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加大了对为蹭热度、蹭补贴而进入该市场的电池厂商的淘汰力度,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B.中国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在市场份额和生产规模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因技术滞后,目前还无法与美、日、韩抗衡。
C.日本是电池材料制造大国,能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处于动力电池制造前列,这可能得益于企业与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这一特点。
D.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应提高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努力保证产品质量,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以求突破。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9 08:5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
塔上的树
易云武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的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除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这是有阵阵凉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亦家族的和平与宁静。乌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这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  ①  (扎、长、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 ②  (连、缠、拧)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  ③  (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凑用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下。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下在是因为塔内堆各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依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
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南哥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他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小题1】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2】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3分)
【小题3】A.请为第六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3分)
B.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5分)
【小题4】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你出新的题目。(2分)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路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B.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泼墨”比喻塔和树构成的风景。
C.第5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
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它们的理解和尊重。
E. 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和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的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他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C)。

再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如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哪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并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换的荒漠。

火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也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是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进行地表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火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核算小时,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的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的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眼睛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不出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欢迎。,要比选在做的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的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2】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两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小题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云空和尚

老马下岗了。他的腿受过伤,做不了重体力活,表哥在天岩寺给他找了个打扫卫生的工作。工资虽不高,但是够给他读高中的儿子交学费,也够他和媳妇的生活了。老马很满意。

老马是个勤快人,总是把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事的时候,老马喜欢听和尚念经。寺里会念经的和尚有三个,念得最好的是法号云空的和尚。云空和尚念的经,让人听了心里特别敞亮,凡来寺里进香的香客,都希望听到云空和尚给自己念经。

云空和尚为人随和,容易接近,老马经常问他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从来不恼。老马很喜欢和云空和尚在一起,俩人关系也很好。

一天,云空和尚病了,吃了几天药不见好转,只好去山下医院就医,好多天没回来。

寺里少了云空和尚,显得很忙乱,香客多要求念经,两个和尚应付不过来。寺主一时找不到会念经的和尚,忽然想到经常和云空和尚在一起的老马,问他会不会念经?老马说,我念得不太好。寺主说,你念一段我听听。老马就念了一段。寺主听后喜出望外,说,太好了,从明天开始,你就代替云空和尚给香客念经。老马说,我又不是和尚,我不念!寺主说,谁让你当和尚了,你不用剃头,也不用穿僧袍,只是在两位师傅忙不过来时,帮着念一会儿就行。老马还是不同意。寺主说,不让你白念,念一天给你五十块钱。

老马有点心动,因为念经的收入比他扫院子多得多。寺主见老马还在犹豫,又说,你要是不愿意念,等云空和尚病好了,你就可以不念了。

寺主把话说到这份儿上,老马就不好再推辞了。于是从第二天起,老马学着云空和尚的样子给香客念起经来。香客竟然很喜欢老马念的经。渐渐地,来找老马念经的人越来越多。

寺院又恢复了从前的样子,寺主很高兴。有一天闲着没事,寺主跟老马说,要不,你把头发剃了吧,我一个月给你两千。老马很生气,说,我又不是和尚,干吗剃头?!说完,不等寺主再说什么,当即回了家。

媳妇见老马为这事生气,说老马,你可真傻,让你剃头又不是让你当和尚,天底下剃光头的男人多了,难道都是和尚?再说,咱儿子马上就要上大学了,我正愁没处张罗学费呢。老马叹了口气,又回到了寺院,把头发剃了,成了假和尚。

云空和尚得了不治之症,老马经常下山去看他。这天老马去医院看他时,忘了换下僧袍,云空和尚见到老马,愣了一下,说,你,皈依佛门了?

老马摸着自己的光头说,没有,我是假的,我老婆孩子都指靠我呢,我怎么能出家呢。

云空和尚笑笑,没再说什么。

老马说,对了,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出家啊?老马听别人说过,云空和尚出家前有老婆孩子的。云空和尚摇摇头,什么也没说。老马想,肯定是发生了什么让他伤心的事,要不然,好好的谁会出家呢。

云空和尚日渐消瘦,他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所以不肯再住院,执意回到山上。老马每天照顾云空和尚的饮食起居,还问他想不想见家人,云空和尚总是摇头。

云空和尚圆寂前,把他那件最好的袈裟和那串他挂了一辈子的佛珠,还有一柜子的经书都给了老马。老马为云空和尚的离去流了很多眼泪。

老马想好了,等儿子毕业工作后,他就不在这干了,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去。他可不想像云空和尚似的,到最后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儿子终于毕业工作了,老马很高兴。正打算回家享清福呢,媳妇来找他,说儿子想买个房子结婚用,让咱们帮筹点钱。老马说,我上哪筹去?

媳妇说,你去寺里问问。

老马问寺主能不能借点钱给他。寺主说,一万以内可以,多了不行。老马又问,那能不能给我涨点工资?寺主说,涨倒是能涨,不过有条件。老马问,什么条件?寺主说,你得做真和尚。老马说,我现在和真和尚有什么区别?寺主说,当然有。真和尚要守清规戒律,不能有老婆。老马说,做真和尚,一个月给多少?寺主说,五千。

老马默默地走回家,把这事跟媳妇说了。媳妇听后,也沉默了。老马说,你要是没意见,我就去当真和尚了。媳妇就哭了。老马说,你别哭,我还能还俗的。媳妇说,我等你,我一定等你。

老马和媳妇离了婚,在头顶烧了戒疤,成了真和尚。那天老马第一次穿上云空和尚送给他的那件袈裟,戴上了云空和尚送给他的那串佛珠,大家都说,老马的身形和气度,俨然另一个云空和尚。

老马每天念经诵佛,但他心里仍想着老婆孩子。有一天,他隐隐地听说他老婆在和一个胖男人来往。他不信,回到他原来的家一看,果然看见了他不想看见的一幕。那一刻,老马心痛不已,万念俱灰。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女人和一个年轻人来到天岩寺找老马。老马面对他昔日挚爱的妻儿,像不认识似的。凝视很久后,只说了一句话:贫僧法号云空。

(摘自《世界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马”的儿子为了凑够上大学的费用,为了买房子结婚,逼迫老马去当和尚,可见“老马”的儿子是个唯利是图的人。
B.作者以小见大,写的是“老马”一家之事,然而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老马的悲剧其实也是一个社会悲剧。
C.作品通过写“老马”这一典型人物命运的异变,向我们揭露了寺庙的黑暗,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和极强的现实批判意义。
D.“老马”的妻子上山来探望“老马”,表明她已经对当初的背叛心生愧悔,这给“老马”绝望的生活添上了一丝温情,作者写得温馨动人。
(2)小说中的主人公“老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幕色中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荫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豪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吗?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到其他人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解释可能十分矫情可笑。
B.每当“我”把目光投向那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
C.本文作者的情感是清晰的,她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既抱有同情,又表达了崇敬之情,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
D.虽然作者说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但作者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小题2】第⑤段中作者说:“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3】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第⑥段中“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温庭筠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熢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连。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理?

⑤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的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⑥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的生存。而南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看《花样年华》。

⑦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雪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⑧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对我国南北地域差异的描绘,热情地讴歌了饱经沧桑的祖国的地大物博和人杰地灵,真切地表达了华夏儿女渴望祖国和平统一、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赤子之心。
B.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它以“南方落雨北方落雪”为题,并以此开篇,贯穿始终,全文结构严谨,过渡衔接自然,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使全文笼罩在自然和谐的优美氛围之中。
C.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落雨的南方,柳永和杜牧的南方”“落雨的北方,岑参与王翰的北方”预示了文章由侧重于“落雪”的自然景观描写延展到充满山水民情的人文景观描写,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谨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D.对比鲜明、巧串地名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对比了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E.从文章可以看出:多脂粉气的柔弱文人都是由南方的人文自然环境培养出来的,而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都是由北方的人文自然环境造就的。
(2)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
(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本文作者在谈及“江南才子”和“北方男人”时,有明显的褒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态度?请作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