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出国游学热虽是最近流行,但在我国游学早已有之。“游学”二字见《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最早的游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去传播他的治国思想。古人重视言传身教,而游学是最能实践言传身教思想的。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其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弟子,其弟子最终大多成才,孔子也成为了游学的典范。

新时代下,中国的游学有了些新的变化。“游学”贯穿了学习、观摩、交流和游览,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趁着暑假大好时光,老师带着十几个学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去岳麓书院品味书香,去故宫博物馆感悟历史,去井冈山领会红色文化,去科技馆发散思维,都是具有历史意义、时代特色的游学体验。

那么,是海外游学值得前往,还是国内游学更有价值呢?说到底,还应追问教育的本质。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曾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他认为应结合孩子的天性进行教育,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给孩子报游学班之前,不妨问问孩子想怎样度过暑假。若孩子想游学家里又有经济实力,去也无妨。如孩子想趁暑假多多玩耍,那任其天性烂漫,又何尝不可?

(选自“人民网”,2018年8月8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游学市场越来越火爆,其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今孩子们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还包括个人才艺、视野、文化积累等方面的竞争。你能考100分,我也考100分,这并不是竞争的终点,而是起点,很多学校在此基础上比较的是——孩子英语熟练吗?有什么才能?去过几个国家?一旦孩子与他人拉开了明显的“文化差距”,他很可能会在优质资源的竞争中落后。

不少游学项目聪明地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把旅游标上了“游学”的标签忽悠家长。相当一部分的游学产品价格不菲,却名不副实,带着孩子到海外,走马观花地参观下高校博物馆、介绍点名人事迹、跟当地的家庭交流几句英语就完事,并没有提供比旅游更高的附加值。很多家长花费更高的价钱,孩子也只是“游而不学”。还需警惕的是,我国个别游学机构,从业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避开监管,不少机构缺乏资质就贸然开展游学项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显然,海外游学初衷虽好,但也须按需而行、量力而行。家长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选择孩子感兴趣和孩子需要的,千万不要因为焦虑和恐慌而盲目跟风。否则,花了冤枉钱还只是小事,时时刻刻陷入“囚徒困境”,将孩子的教育带入“军备竞赛”的焦虑中,反倒可能给孩子造成真正的伤害。

(选自《新京报评论》,2018年8月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显示,月收入高于两万的家庭中,有意愿让孩子参与国际游学的家长人数比低于孩子参加过国际游学的家长人数比。
B.图一显示,月收入在八千到两万这个区间的家庭中,热衷让孩子参加国际游学的意愿和实际参与度都相对比较高。
C.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游学的利大于弊,不少孩子在视野开阔、思维和生活方式、能力提升等方面皆有收获。
D.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游学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多数孩子都认为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方面的收获很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最早的游学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成为游学典范。
B.文中引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明教育应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报海外游学班不值得。
C.家长为避免孩子拉开与他人明显的“文化差距”而落后,这也使游学市场日益火爆。
D.游学如果不量力而行,只是因为焦虑和恐慌而盲目跟风,可能会陷入“囚徒困境”。
【小题3】面对孩子海外游学的问题,家长应努力做好哪些方面?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9 10:15: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界处于因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消除矛盾、化解危机,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治理的大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其中“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的行动主张直接回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全球治理难题。目前,中国正通过一系列举措将理念落实为现实行动,以自己的实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展现中国

大国担当,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谭星宇《开放的世界开放的经济》)

材料二: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探测器的首次月背着陆和巡视探测,并通过“鵲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201B车5月21日发射成功

目前运行在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

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

嫦娥四号任务引入了德国、瑞典、沙特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开辟了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国际合作的新范式。这些国际合作载荷将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数据,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过去十年,中国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提供22万幅卫星图像,约8000景卫星图像在成员国得到应用,促进了亚太区域科研、灾难监测与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中国利用优势资源,服务航天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学位教育,为各成员国培养青年英才;中国提出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共同构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的倡议,并在第一届高峰论坛期间与各成员国共同发布《北京宣言》,以提升各成员国航天基础能力、共享服务能力、快速响应能力、产业驱动能力和互联互通能力。

(摘编自新华网《“嫦娥四号”月背探索记》、张克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为亚太空间合作页献中国力量》等)

材料三:

2017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是中国能源开发一次历史性突破,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每立方米的可冰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是等量常规天然气的1.43倍,明显高于煤炭、石油,燃烧污染却又比煤炭、石油小,更加清洁环保。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攻坚克难获得成功,依赖于“中国理论”的创新。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邱海峻介绍说,我国在全球率先建立了可燃冰“两期三型”成矿理论,创立可燃冰“三相控制”开采理论,应用于试采模拟和实施方案制定,确保了试采过程安全可控。

“低渗粉砂质储层水合物矿藏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广泛分布,很多国家对可燃冰有强烈需求。我们现在掌握了这一技术,将来可以进行技术输出,有利于解决一带一路’沿线资源、能源问题,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发展和融合。”邱海峻说。

(摘编自吴涛、攀,张旭东《我国可燃冰资源可用百年以上》)

材料四:

新世纪以来,能源、环境、气候变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而中国倡导的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清洁能源国际共享,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目前,我国正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低碳体系。在核电研究方面,作为四代核电技术的高温气冷堆是一种近乎理想的安全的核反应堆,业内人士将其称为“固有安全性”。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张作义指出:“关于第四代核能技术,国际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只做到方案研究,而我们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实际建造电站的。2018年10月31右,由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承建的蒸汽发生器通过出厂验收,标志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关键设备的研发制造难题已全面攻克。对此,哈电重装董事长王守革自豪地说:“这台高温气冷堆核电蒸汽发生器的研制成功,从设计、材料、工艺各个环节都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创新,为我国核电在‘一带一路’中顺利走出去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摘编自王璐、左翰嫡《全球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已完成》,韩维正《低头有勇气 抬头靠实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造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国与国关系,内容涵盖了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其中又以贸易投资为工作重心。
B.“鹊桥”中继星把接收到的地面站的遥控指令通过前向链路转发给着陆器、巡视器,再经由返向链路把收到的数据以不同的频段转发到地面站。
C.向全世界开放航天数据,中国这一举措不仅能帮助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提升航天科技实力,还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D.“可燃冰”开采和高温气冷堆研制是我国对“坚持绿色低碳”行动主张的具体落实,其技术输出有利于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全球治理难题,要有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清晰认识,也要有相应的实践,在这两方面,中国都量出了表率。
B.无论是提出构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还是倡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都说明中国具有全球治理开放合作的大格局和大国担当的精神品质。
C.在航天科技、可燃冰开来和核电站建设等领域,中国虽然起步比欧美发达国家晚,但都能凭借自主创新全面赶超,取得令人自豪的世界一流业绩。
D.海域可燃冰的开采理论和第四代核能技术的研发成果,都能使我国占领新能源研发技术高地,为推动全球能源消费革命和完善全球治理创造条件。
【小题3】未来,我国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为全球治理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炒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幕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妾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而欧洲的古建筑相较而言则显得伟岸华丽。
B.中国古代的寻常起居少用砖石多而用土木材料,并不是我们缺少石材或技术不行,而是我们的先民对土地有深沉的依恋。
C.与对待文字的情感态度不同,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人力求把建筑打造成“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使得一切艺术门类都为建筑服务,这显示了建筑在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予以明确否定。
B.文章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这一论题,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迫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李新立
突然想起“刃”,我被自己的这一闪念吓了一跳。
金属的刃,是技术高超的匠人千锤百炼精心打造而成的,大凡削铁如泥的利刃,要有柔而坚的优良材质。而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好刃似乎都沾了过多的血腥。因此,我尽量避开血腥和与血腥相关的词语,只说生活的日常。
那年我十七岁,第一次进城。从东关车站出来,避开纷杂的喧闹,朝西缓缓而行。街道狭窄漫长,两侧的土台子上,摆满了高低不一的民房,这些房舍,檐子高挑,花格状的窗户裱糊了白纸,双扇大门钉了铜扣,笨拙得让人喜爱,而木质的材料上,全部涂了深红色的颜料,显得沉稳大气。想必它们一定是民国的建筑风格吧。临街的个别房子前,扬着商家的幌子,有酒有茶,有布有面,斗大的隶书是绣上去的,经年不会掉色。
先是听见“叮当,叮当,叮当”的敲打声,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极具节奏。泥炉的火焰正好,一块铁在里面燃烧,支在一旁的砧台上,老师傅用钳子夹着一块已经打扁了的铁料,挥着小锤。小锤打下去,抬起,年轻的徒弟抡起大锤砸了下去。砧板上的铁,红星四溅,随后由红变黑,师傅又将它丢进泥炉。如此反复,一把刀有了形状。水槽里的水泛着浊红.带着高温的铁放了进去,雾气升腾而起,上面坐了神仙似的。刀口处一抹白,与众不同,名叫铁白,那是一把利器的刃。
可惜的是,这个美妙的去处很快消失了,先是街道拓宽,土台子和那些建筑尽悉拆除,硬化了的人行道和楼房修筑而成时,民国遗风茫然无存,我也就不知道老手艺的去向。
现在想起这个,是因为我所寓居的巷子里一声唱腔般的“启刀磨剪子喽”,突兀得让人措手不及,险些将行人撞翻。这也是个老手艺人,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小巷子的出入口处摆了一条长凳,上面夹着他的家当。他没有坐在长条凳子上,而是坐在旁边的可折合的小马扎子上,当时就想到,他这是出于对一种老手艺的尊重吧。他用钢质铁器启磨菜刀时,肯定用力却捉拿得有些分寸,刀口卷起的铁屑,刨皮一般。然后在磨石上稍加抛光,菜刀的刃口就闪着宝贵的银白。
无独有偶,不几日,又在巷口遇见了另一磨刀者。其实他是出售磨刀工具的,属于现代科技产品。叫卖声是从旁边的电喇叭里发出的,不是方言的唱,是普通话的讲。我看清楚了,任何刀具,置于规定的磨口,只需拉几下,刀口就可变得锋利,以他的现场演示,吹发可断,落纸可削。但不同的是,那个刃,有些粗糙,虽然发白,却不见银光划亮眼睛。
我仍然要说有刃的生活器具。
在老家农村,每一件有刃的家当都置放于指定的位置,比如,菜刀的刀背朝外或者朝下,出工的铁锨夹在腋下,锨头朝前,刃口向下,更不允许用有刃的家当直指他人。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耕作者,要经得起许多磨练,要让它们熟悉你的体温和气息,你要有接近和使用它们的足够本领。一次,我合刃具时,没有多少经验,加上用力过猛,刃具的偏锋划在手掌上,没有声响,没有疼痛,只见鲜血直流,因此而耽误了几天的劳作。
假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就连一把用以收割的刃具,也会有假货,即便是真货,也分三六九等。其中奥妙只有经年和土地打交道的人知道。我曾经跟着年长者去商店购买刃具,他拿过一沓,蹲在地上,抬起胳膊,逐一将手中的刃具摔到地面上去,将那种发出清脆声响的收到一边.,而后,又在这些刃具中用手指试着刃口。这些,是生活累积的经验,口传无效。假货材质不好,那只能算是一片硬铁,没有可用的刃口,就连裁纸可能都有些费力,更别说用来收割作物。年长者对这样的东西当然不会鉴别不出来,并且十分不屑。他们认为,那不过是一片“死铁”罢了。由此,我认定一张好的刃具,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性的。
除了厨具和农具,几乎每个人都使用过有刃口的其他工具。小时,我用过的就有削铅笔的小刀,村小学门口不远处就是代销点,包容了许多日常所需的商品。我和许多同学一样,不是用现钱去购买的,是拿了可以当作钱花的鸡蛋,换一把铅笔刀和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现在回想起来,剔除物质上的匮乏,竟然觉得有些古风的味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写作者第一次进城时看到古朴沉稳的民国风格建筑等景物,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民间老手艺的叙写。
B.寓居的巷子里一声“启刀磨剪子喽”,让作者措手不及,险些将行人撞翻,表现作者内心的不安。
C.读小学时用鸡蛋换铅笔刀和铅笔的经历,让作者在物质匮乏时期就懂得了更要与人分享的道理。
D.作品以“刃”为线索,叙写了匠铺制作刃、启磨刀刃以及年长者鉴别刃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民间老手艺人的尊重。
【小题2】文中写了两位磨刀者,他们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第二段“只说生活的日常”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这两年“常春藤”越来越热,很多家长热衷于“爬藤”,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石国鹏(原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你可以去问问这些家长,有谁能把“八根藤(八所常春藤联盟学校)名字说全?“藤校”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美国顶级名校的代名词,但它并不是全部。跟藤校地位相当的,比如美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也都是同等级最棒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有一种学校叫做文理学院,前二十名的文理学院,水平同样不低于藤校。有人想去哈佛学游戏设计,至少在很多业内人士听起来会觉得很奇怪,犹他大学是全美国游戏设计最顶尖的学校。一心去哈佛念游戏设计,会成为一个笑柄。

记者:据你观察,此前的学生中,最后拿到好学校offer的学生,都有一些怎么样的特质?

石国鹏:我简单说几个方面,可能不全。首先必须有强大的学习潜质,比如学习方法、态度、持久性、抗压能力、大阅读的能力、文书写作,以及我们在传统教育中不太提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等,如果这些达不到最高水平,很难被“藤校”级别的学校看中。第二,公民意识、服务精神。第三,我强调诚信,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如果有那种不当得利,最后所受到的报应,早晚会来的。

——摘编自《看天下》中《名校教师眼中的爬藤家庭》

材料二:

与中国大学宽松的环境不同,美国大学对学生要求极严。作为美国厚仁教育集团的创始人,陈航和他的同事每年都会接待1000例左右的被退学的中国留学生。据他介绍,2014年到2018年,赴美留学生群体中,被学校劝退的第一大原因都是学术表现不佳。其中,2018年这一比例为41.24%,2015年的比例最高,达到57.56%。在陈航看来,很多时候学术表现差只是表象,内在还是因为留学生有某些地方不适应,或者是某项学习技能很差。

根据厚仁历年统计的数千名学生样本案例,中国留学生被劝退的原因里,学术不诚信占第二位,主要包括作弊、代考、抄袭、材料造假等等。这些问题在留学生群体中向来频发,在今年,学术不诚信第一次超过了学术表现差,成为中国留学生被学校劝退的第一大原因,占比41.45%。也有些人是无意中犯错,例如许多中国学生对材料引用并不规范,“有些是引用过多,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直接抄,但把原文换种说法当成自己的,这在美国就是学术不诚信,是在盗用别人的思维写东西。”陈航说。

——摘编自《看天下》中《中国留学生为何频频被退学》

材料三:

最近几天,中国留学生圈都在关注杜克大学事件。事情起源于杜克大学两位教职工在教学区看到“两名中国留学生用中文大声喧哗”,于是便向生物统计系项目负责人MeganNeely投诉,要“记在小本本上”。结果该教授发给全系学生一纸公开邮件,通篇没提及本应作为焦点的“大声喧哗”,反而借题发挥,警告中国留学生不能说中文,要100%说英文。在中国留学生的强烈抗议下,杜克大学很快有了回应,生物统计院院长公开道歉,当事人MeganNeely辞去项目负责人的职务(其实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职务)。很多参加请愿的留学生同学表示,事情还没结束,因为校方的处理结果明显是在和稀泥,一是MeganNeely的实职AP仍然保留着,并没有真的被开除;二是始作俑者,那两个教职工并没有得到任何惩罚。

如果MeganNeely这封邮件没有被公开,一般情况下这件事会怎样进展?

“一个很大可能是,几个月后,一位中国学生呕心沥血向两位老师递交了实习申请书,自以为凭借这么多年的刻苦努力能收获一个搬砖的岗位。他或她不知道的是,这两位教授收到他们邮件后的第一件事根本不是看他们精心铺陈的内容,而是直接在一个神秘的小本子或文档里搜索留学生的名字,bingo!原来是你当年在我们办公室附近大声讲中文,总算逮到了!这位中国留学生如同望夫石那样苦苦等待了几周,终于受不了向教授再次发信询问,可能只得到一句简单粗暴的拒绝“对不起你的日常语言能力不符合项目要求”。留学生望着自己托福118的成绩单欲哭无泪——难道我口语部分扣两分都不行吗?

所以说Megan的邮件其实只是种族歧视的冰山一角而已,不是种族歧视变少了,而是更多的歧视隐藏在了社会深层。

——摘编自“中国留学生网”

【小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材料一中的访谈嘉宾石国鹏的观点:
A.美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与常春藤联盟学校是同等级的名校。
B.赴美留学应该根据自己就读专业来选择相应的名校,而不是盲目选择藤校。
C.申请美国名校虽然也要我们国内教育培养的学习潜质,但更需要国内不太重视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等。
D.申请美国名校光有“才”还是不行的,美国名校也看中“德”,比如“公民意识”“服务精神”“诚信”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诚信问题,可见申请学校材料造假、留学期间学术不端,是近年来赴美留学的突出问题。
B.学术表现差是表象,内在是留学生在某些地方不适应或某项学习技能很差,学术不诚实也是表象,内在是对美国学界论著写作发表的规则认识不清。
C.杜克大学事件说明中国留学生在美有进入校方或教职员“黑名单”,遭遇歧视打压而无法申诉的可能。
D.不同材料取信于读者的原因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源于采访对象是行业内的权威人士,材料二源于详实的数据,材料三更多依靠信息。
【小题3】对于一位即将赴美读大学的中国高中生,本文的三则材料分别能从哪些方面给予他(她)有价值的信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菱草
王忠范
①菱草,是青石岭林区中并不多见的一种草。这草长得秀气好看,就是被秋霜冬雪冻死了也不改变那绿的颜色,所以,有人叫它爱情草。
②我还很年轻时,住在广播电台的单身宿舍里,那盏桔黄色的台灯陪我读书,没有选择而且贪婪地阅读。那夜朋友徐志军来了,他宣布有了女朋友,还朗诵他的新作《菱草》:扎根的菱草摇动目光和一块天空/从此我是诗人诗比草多/风风雨雨生长着绿茵茵的日子/喷吐的清香总像有话要说……手捧徐志军火热的诗行,祝福他,也想象着菱草和爱情,如入梦境。
③那时候我没有爱情,生活就是采访的录音机、墙上该死的差错率,灯下孤独的苦读,还有勾我上瘾的烟酒。迷惘的自身加上忙乱的环境,就使我时而想起菱草和朋友的诗,好像也有和风刮进心灵。于是我开始写诗,感动自己,掏挖自己,跟自己漫无边际地交流。我曾暗问自己:这就是你的青春岁月吗?
④时间急匆匆地走去,时间也变化着一切,我有了家,便常跟妻子讲菱草,还说要去认识菱草并且采回家来。美丽的妻子多情地抿嘴一笑:“我懂呀!”可还没结婚的徐志军突遭车祸,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他告诉我一句话:“去林城看看我的女友。”
⑤花开花落,又是几度春秋。
⑥我终于有了去林城的机会,那是做同期声的现场报道。坐火车,换乘汽车,日夜兼程。负责接待的正是徐志军的女友,她虽在笑着,但我分明发现她的眼角爬出了忧伤的皱纹,她陪我们看白桦山,看青石泉,看卧牛湖,她一天一天地讲解着林区。那日黄昏,两山夹峙处的夕阳如血。忽然间,一片草扑进眼帘,香味袭人。她深情地告诉大家:这就是菱草。
⑦我停下脚步,别有心情地观赏连做梦都想见到的菱草。这草不高,都是菱形的叶子,尖尖的,嫩嫩的,纤细、柔润、精致,绿得一尘不染。像肖洛霍夫笔下的草,那草尖在夕阳下闪烁着金属一样的光亮;也像莫泊桑描绘的那样,草叶含有恬淡的幽情,在微风中悄悄暗动轻响。而不可抑制的馥郁,扑人抓心,真的能弄乱你的心事,徐志军走了,他的《菱草》还活着,他的女友依然单身,是因为爱吗?青山无语,四野静静。
⑧下山了,谁都没说什么,尽管下坡路很容易走。
⑨转过年的春天,徐志军的女友送来一盆菱草,我和妻子陪她去郊外看徐志军,阳光暖暖的,蓝天上飘着白云。我们在墓前站了很久,她说:“志军,我走了!”仅此一句,我们都有流泪的感觉。她去了遥远的地方,从此杳无音讯。
⑩这夜下雨,湿淋淋的风从窗缝挤进来掀拂那盆菱草,顷刻香动满屋。我想起《菱草》的结尾:山风离开以后/菱草只是一个梦了/可我的一滴泪忘在了草根上……
(《羊城晚报》 2014年07月22日)
【小题1】菱草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4分)
【小题2】作者笔下的菱草有何特点?作者在描写菱草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分)
【小题3】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