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月1日零时许,黄山市一位市民在中心城区新安江观光索桥附近违规燃放烟花,被当场查获并处罚款100元。这是该市今年实施《黄山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后开出的首张罚单。

《黄山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严格划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和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明确国家机关驻地,文物保护单位,车站、码头、飞机场等交通枢纽以及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单位,输变电设施安全保护区内,医疗机构、幼儿园、学校、敬老院,山林、风景名胜区、公园,商场、集贸市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殡仪馆、公墓等公共祭扫场所非指定地点均为禁放区域,并禁止在禁放地点和区域销售烟花爆竹。

据了解,黄山市市区及所有县城范围均为禁放区域,其中屯溪中心城区除禁放区域外均为限放区域,限放区域内在每日22时至次日6时,春节期间(农历腊月二十四至正月初七和正月十五当日)除外,中考、高考期间(考试前一日19时至考试结束当日18时)等时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并不得在限制燃放地点设置烟花爆竹长期零售网点。违反禁限燃放规定的,由公安、安监、城管等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给予处罚。

(节选自《安徽日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 的朝令夕改, 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己。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行,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法制晚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报道了黄山市开出了实施禁限燃放规定后的首张罚单,二是介绍了黄山市烟花爆竹禁限燃放区域和时间。
B.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的出台并不单是政府内部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行存在安全隐患,二是污染环境,尤其影响空气质量,影响人民身体健康。
D.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说明黄山市市民春节期间(农历腊月二十四至正月初七和正月十五当日)在限放区域内可以自由燃放烟花爆竹,不受限制。
B.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和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C.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除了指出安全隐患以外,也从民众过年方式的选择的角度进行相关分析。
D.材料四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
【小题3】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 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11:2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唐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陈子昂的《感遇》38 篇,通过“幽居观天运”思考人类生死、朝代兴没、世情播迁,探寻自己在“天运”“物化”中的位置,寄托了冀遇良时、奋发有为的壮心。开元诗人以同样的思维方式观察天道人事,感到的则是“明圣不世出”“千载一遭遇”的庆幸。这就大大拓宽了创作者的胸怀和视野,激发起及时建功的热情,以及对光阴的加倍珍惜:“日月千龄旦,河山万族春。怀铅书瑞府,横草事边尘。不及安人吏,能使王化淳。”“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放眼千载,满目河山,无论是在朝廷、边塞还是地方,都可建立使人民安定、风俗淳朴的功业。站在这样的高度观察时代、审视自我,使开元诗人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也使他们的诗歌情调更为爽朗,境界更为宏阔。
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中,李白在《古风》中提出乘时而起的创作主张:“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唐玄宗早年励精求治,李白也和多数诗人一样,认为开元年间已经复兴了尧舜垂衣而治的太平之世,看到才子们纷纷乘此时运,各展才能,像鲤鱼一样跃过龙门,写出文质兼备、光彩辉映的诗歌,自己更是希望像孔圣那样总结一代的政治文化,令著述照耀千秋。李白在此赞美盛唐诗坛群星灿烂的盛况,表达盛唐文人开创“文质相炳焕”一代诗风的共同使命感,以及登上文化高峰的强烈自信心,正是出于不愿辜负“休明”时代的自觉性。
而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处于家国兴亡的危急关头,写下大量忧国忧民的传世名作,同样是出于“忠臣词愤激,烈士涕飘零”的创作激情。他怀着期待国家中兴的热切希望,用诗笔记录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事件,并深刻地揭示出人民在官府诛求和战场血泊中呻吟的苦难命运。正因如此,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不朽的“诗史”,在千载之下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唐时期,白居易更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时的唐朝已经处于衰世,诗人们面对的是一个陷于多重矛盾和危机中的社会。因此白居易指出诗歌的作用是“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以许多讽喻诗广泛触及中唐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力度都是后人所不能企及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盛唐还是中唐,文学高峰的产生都与诗人们为时代而创作的自觉使命感密切相关。
(节选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治世乱世的文学都取得极高成就,文人们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B.开元诗人观察天道人事的思维方式同于初唐,故未拓展胸怀仅激起建功热情。
C.唐玄宗早年,盛唐诗人也和李白一样,希望像孔圣那样总结一代的政治文化。
D.李白、杜甫、白居易具体创作各自不同,但都有为时代而创作的自觉使命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治乱两个方面审视文学创作,深入阐述了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B.文章援引丰富事例以论证文人为时代而创作的使命感是文学高峰形成的前提。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李杜的创作,彰显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
D.对于文人使命感,文章先总述,再逐层分析,最后强调其与文学高峰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初唐文人创作不能体现时代风貌就可能形成不了文学社会繁荣一致的盛况。
B.开元诗人感到,在朝廷、边塞、地方都可建立使人民安定、风俗淳朴的功业。
C.只要不负“休明”时代的自觉性,盛唐文人就能开创“文质相炳焕”的诗风。
D.唐代文学高峰给人启示,诗人为时代创作的自觉使命感与文学高峰密切相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高贵的灵魂温润这个时代
卞文志
今年7月17日,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105虚岁)。这位优雅、博学的百岁老人现在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在喜欢清静的氛围中陶冶着自己高贵的灵魂。知心友人为此赞她:“性情如兰,守静功力了得!”此语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教授倪志良在《守得安静,才有精进》一文中所言。他在文章中提道,“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了得,她和钱锺书一样专注学问,春节时,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不让客人进屋,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其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了他们的大美之作。”
杨绛先生钟爱蝴蝶兰,她本人也如同兰花一般清淡、高雅。她出生于无锡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虽出身名门,但她却淡泊名利,对祝寿等事尤其看淡,在2013年生日来临之时,杨绛仅自撰小文为念,并对每位来祝贺的友人回应“替我吃碗面就行了”,还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无须前往探望。在今年生日之际,她依然如此,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无须前往家中探望,甚至会在生日这天去招待所“躲清静”。
杨绛先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是读书。她自小受父亲杨荫杭之读书启蒙,在父亲的引导下,她迷恋书里的世界。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因此,在青年时期,她以读书为挚爱兴趣,读翟孟生的《欧洲文学史》、梁宗岱的《法国文学》、吴宓的《中西诗比较》、吴可读的《英国文学》等;与钱锺书共同读书结为连理、终生不弃,艰苦岁月时有书籍相伴而内心强大、苦中取乐,直至百岁也始终钟爱读书。钱锺书曾评价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如今,她是这个喧嚣躁动时代的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杨绛先生淡泊名利,却对慈善出手大方。她曾说:“有钱人家的子女上学很容易,贫苦人家的孩子往往好读书而且有能力,但是他们上中学都困难,就更不用说上大学了。”为此,她将钱锺书和她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清华学生:“希望奖学金能帮助贫寒人家的子弟如其所愿。”据统计,“好读书”奖金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一共积累了逾千万元的助学奖金。这不是一笔小数目,用巨资形容并不夸张。这些钱,杨绛没有用来享乐,而是全都拿出来捐赠,令人钦佩。有人评价:“钱这东西对穷人来说是恩物,对先生来说是俗物。俗物是可养人,但对神仙来说全是赘物。”在杨绛先生看来,钱财也许就是赘物,但是,把稿费和版税捐出来,既让人读懂了她的高洁,更让人感受到她的纯真。
而静如水,安如磐,生如轮,死如归,更是杨绛先生的做人之道!都说人老心静,而杨绛先生一生都奉行的是一个“静”字,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她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1966年,杨绛被红卫兵揪斗,瘦弱的身体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甚至被他们强行地剃了阴阳头。而杨先生则是泰然应对,连夜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上街买菜。当时知识分子被贬为“牛鬼蛇神”,革命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打扫厕所。结果女厕所被她整理得焕然一新,毫无污渍,令女同志们大吃一惊。杨绛还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暇时坐在上面悠闲地读书。同事回忆她说,当时你根本看不出她有任何忧郁或悲愤,每天总是笑呵呵的,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就是在这样极不公平的待遇和恶劣的环境下,杨绛先生静悄悄地完成了鸿篇译著《堂吉诃德》。
在杨绛看来,之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不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虽无昂贵的摆设,却有浓浓的书香。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她非常满足于这样的简朴生活方式。这就是杨绛!这就是杨绛先生那种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的可贵品质!难怪有网友因敬佩先生发出“文化润泽能致远,平常心态可超群”的赞叹。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沃特兰杜)
②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杨绛先生专心治学,守静功力了得,春节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不让客人进屋,这确实有些不近人情。
B.因为惧怕造反派的迫害,杨绛把社科院污垢重重的女厕所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因此争取到了造反派的同情。
C.当今时代喧嚣躁动,人很容易失去平衡、失去自我,而杨先生坚守心灵一方净土,拒绝各种诱惑,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D.全文选取了杨绛先生一生中的典型事例,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杨绛先生。
【小题2】从文本来看,杨绛高贵的灵魂有哪些体现?请概括分析。
【小题3】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顺民心”是先秦诸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而制定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但他们对于“民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依据。对“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产生了不同意见。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范围应是指“国人”——宗族之人(包括贵族),或者“庶人”——社会上所有的一般民众。《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可见,孔子对于“民心”的理解,首先是“富”,其次是“礼”。“礼”是社会的秩序,是百姓遵守社会等级与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一种约定。百姓对于统治者与社会秩序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国家,所以有了“礼”的保障,百姓就会“既来之,则安之”。而同时,“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孔子出身贵族,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礼的文明社会当中。 

老子是史官,一向主张“无为”,他的论述时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场上;而百姓,在他看来就像“羊”一样是可以驾驭驱使的。百姓的心会被统治者所导向,所以统治者不能够使百姓生起异心。在老子的眼里,百姓的意志是会随着天下形势不断地变化的,而且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百姓最舒服的政治姿态就是符合“道”运行的政治姿态,这是最自然的不被打扰的状态。百姓少税少役,少受指令的限制,君主不矜功好战,自然就会积累财富。同时君主还应对百姓一视同仁,百姓愿意生活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当中。 

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而非为百姓着想,由此与老子所言称之“以百姓心为心”的平等之思想不同。韩非子认为百姓所希望的理想社会,是君主圣人能够公正审判是非,要公正平等,要治乱饬邪,制止淫荡泛滥。有明法严刑可以让百姓规范自己,杜绝恶的行为,杜绝僭越,使国家富强。韩非子是贵族出身,对于百姓的生活并未体贴过多,他所理解的民意,是从理论逻辑出发去推想的,把行法令、定是非、去奸邪放在第一。 

墨子在论述当中经常用人民死亡来说明儒家过于注重礼、排场,以此来证明政教不可行。 在其他诸子的论述当中,并没有一家,有如此多的民众死亡事例。墨子身处人民大众之中,深知他们的难处,所以他提出节用、节葬,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物质需求,满足更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墨子认为顺民心者,能够得到鬼神的祐助,并以此作为应该爱惜民意的依据。

(摘编自江咏《先秦诸子“民心”说内涵之差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道家、墨家都将“顺民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但他们对“民心”的理解有所不同。
B.使百姓富足并不是最终目的,使百姓知礼才是孔子所认为的接近理想的状态。
C.老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建议统治者像驾驭驱使羊一样役使百姓,不使其生异心。
D.韩非子所认为的平等是法制上的平等,这与老子认为对百姓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民心思想是达到“富”与“礼”,文中冉有与孔子的对话就直接佐证了这一观点。
B.第三段侧重论述道家主张的统治者要“无为”而治,顺“道”而为,同时兼顾公正。
C.法家的民心思想是法令公正,第四段侧重叙述韩非子的法制思想是为君主服务。
D.末段论述了墨家的“顺民心”的思想,与儒家对民心思想的论述形成对比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民心随势而变,但百姓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因而统治者要顺其自然。
B.儒、道、墨三家因自身的社会地位不同,从而对“民心”的理解也产生了差异。
C.儒家、道家、法家与墨家都认为君主要坚持顺民心的原则,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D.孔子的先“富”、老子的“少税少役”、墨子的“节用”都体现了对百姓的关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种境界分别引自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若自原词观之,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一处北海一处南海,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而王国维先生竟将其比肩而立,这只是由于联想而已。
“联想”原为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就创作而言,所谓“比”,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无一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女之思,美人香草,无一不可用为寄托的象喻,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创作如此,欣赏亦然。
不过欣赏者之联想与创作者之联想又微有不同。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为具体之意象;欣赏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的意象,由联想而化为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与思想。
创作者的联想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简明的例证,其一是李后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其二是秦少游“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自“离恨”到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自“回肠”到金炉断尽的“篆香”,这当然是联想。而“离恨”和“回肠”是抽象的感情,“春草”和“篆香”则是具体的意象。使读者自此具体之意象中,对抽象之感情、感觉、思想,得到鲜明生动的感受,这是创作者之能事。
至于欣赏者的联想,则我们自《人间词话》中就可以找到两个例证,其一是评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的话,王氏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其二是评冯延巳《鹊踏枝》词的话,王氏云:“‘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自“菡萏香销翠叶残”到“美人迟暮”;自“百草千花寒食路”到“诗人之忧世”当然也是联想,而“菡萏香销”和“百草千花”是具体的意象,“美人迟暮”之感和“诗人忧世”之心则是抽象的感情,自作品具体之意象中,感受到抽象的感情、感觉和思想,这是欣赏者之能事。
这种由彼此之联想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成的相互触发,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感应,而且这种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只要作品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已经赋予这作品以生生不已的生命了,这也就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当然,我这样说也并不是以为欣赏单只着重联想,而便可以将作者之原意完全抹煞而不顾,我只是以为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辞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只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反之亦然,若一个欣赏诗歌的人,但凭一己之联想,便认定作者确有如此之用心,那么即使他所联想的十分精微美妙,也不过只是盲人摸象的痴说而已。所以我以为对诗歌之欣赏实在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要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其二是要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之说,当然只是王国维由一己主观之联想所得的感受,但王氏的可贵之处则在他并不将一己之联想指为作者之用心,他还能以他自己的感受给其他读者一种触发,将其他读者也带入了一个更深广的境界,虽然每个人之所得不尽相同,但每个人却都可以就其不同的感受而将之加深加广,这种触发的提示岂不是极可贵的么?
(节选自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有删改)
【小题1】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用前人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是他在前人词句感发下产生联想的结果,这种联想真切而独特。
B.词人以“昨夜西风”等词句形象描写不同情绪;王国维又引用这些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这是欣赏者的联想。
C.王国维能把三位词人的词句,统一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是因为词人能以常见之物事现其未见之情思。
D.王国维三种境界的联想赋予了前人词句以更强的生命力,也带给后来的读者更为丰富的联想与感受。
【小题2】下列关于“创作者的联想”和“欣赏者的联想”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运用“比”“兴”“托喻”“象征”等源于联想的手法,将自己的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化为读者更易于接受的具体之意象。
B.欣赏者的联想由创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意象引发,联想的过程与内容又能充分体现欣赏者的主观感受与思想,不再受创作者所提供的具体意象影响。
C.如果说创作者的联想是由此及彼的,那么欣赏者的联想就是由彼及此的,后者与前者的过程相反,但二者都涉及到具体意象和抽象的感觉、感情、思想。
D.两者在作者与读者间形成的微妙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作品只要在欣赏者心中唤起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会有强大生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欣赏诗歌作品的人,其针对作品的联想并非胡思乱想,而应具备两个条件:对作品真有所了解,对作品真有所感受。
B.王国维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从前人诗词中生发出“人生境界”这一独特联想,更在于他谦逊的态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C.“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映了欣赏者对同一意象的联想差异,强调了欣赏者的主观联想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
D.本文采用引用、比较等论证方法,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为例,明确了创作联想与欣赏联想的异同。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里尝试概括三种主要的古文论研究方法,即“史”、“论”和“释”。“史”的做法,是百年来成就蔚为壮观的事业。郭绍虞、朱东润等前辈学人汇辑和整理大量的思想资料,搭建了历史性的基本框架。从主导叙事来看,“史”的做法多以文学独立、形式变迁和思想进化的指导思想为内在红线,显现出浓厚的进化论和目的论色彩。对观念史及其链条进行理论上的批判是容易的,当然,还可以为“史”的做法作辩护,比如强调古文论的研究主要在于考订事实,相关研究不过是还原存在过的思想事实。为了克服所谓主体倾向和历史偏见,还原法甚至扔掉“史”的帽子,而大力以实证、客观为号召,不过其结果往往走向“材料崇拜”,也带来一厢情愿的“移情”特点。和那种追踪古典文学作品作者原意的主张一样,这种以“重现过去”、将“过去”从“现在”中解放出来的历史主义强调必须设身处地,体察古人的内心世界,竭力排除当代主体必然之定见。
如果从“史”的做法挣脱开抽身而去,不满足于将古文论视为一劳永逸地纯化和固定的“观念”目录,则“论”的做法可能是一条出路。所谓“论”的做法,主要是指立足于当代基点而把历代诸多古文论文本置放在一个共时平面上展开,对其间总体结构和内在脉络进行逻辑的和整体的把握。也即,把历史长河中具体的文论、观念和思想进行共时化理论化的抽象和概括,寻求逻辑自洽的整合。“论”的做法可能会摆脱史的链条,但这却以当代思想条件为前提,这些思想包括中西比较意识,古今对照意识,学科交叉意识等。从“论”的角度来把握古文论,不仅可以包括中西古典文学思想和理论的比较,也可能包括从当代理论角度对古文论的分析甚至通盘的整体把握,这里的当代理论已无论中西,其根本在于要求主体意识和现代学理。
所谓“释”,不同于传统的字句解释或一般的思想诠释,而是强调基于当代文化的位置乃至跨文化的视点,把古文论视为传统文化的“话语”,将古文论或批评的言说活动视为历史中的事件,而寻求语境内、语境间互动的阐释,甚或寻求历史的解释。“释”的做法要求人们深入理解文学思想文本所指涉或欲念的东西。古文论的文本是传统时代的“洞见”,现代研究者要追索的是它作为“活生生的思想”与时代性的“约定”“假定”之间的互动状况。宇文所安甚至鼓吹要在文论文本中发现文学思想传统竭力“引导我们去留意文学作品的某些方面”或“试图隐藏的东西”。在宇文所安这里,古文论文本其实并非透明的语言,而是必须全力追索和透视的话语、必须思辨和分析的事件、必须比较和界说的约定。甚至研究者必须要注意从种种文本的裂缝中,探视到文学活动和当时世界背后的那些更重要的“公认的假设”甚或观念的“结构”,以及文学思想文本与这些假设和结构之间的互动状况。不惟如此,“释”的做法更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把握到对象的抽象层次,即透过全球化年代当代思想对媒介性、时间脉络重组以及跨科际研究所带来的可能性,穿过文学观念、思想和概念的拜物教,而深入到对象的抽象层次。
(摘编自陈雪虎《“史、论、释”——中国古文论研究的理论自觉》)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的做法对实证、客观的大力号召显示了其历史主义立场,却往往走向“材料崇拜”。
B.“论”的做法立足于当代基点,把历代古文论文本置放在一个历史平面,把握其总体结构。
C.“论”所要求的中西比较意识与当代理论对中西的统一诉求形成矛盾,显示了其内在张力。
D.“释”要求将文本透明化、话语化,找到试图隐藏之物,探寻表层文本背后的假设和结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依次介绍了“史”、“论”、“释”三种古文论的研究方法,这三者存在着彼此对立又相互补足的逻辑的关系。
B.作者是将“论”作为对“史”的做法的一种补救提出的,既然主体的当代视域无从规避,不如发挥其还原能力。
C.作者是将“释”作为一种现代的特殊的研究方法提出的,不同于重概述的前两种做法,“释”则更强调追索和阐释。
D.作者最终的落脚点是将“释”的做法塑造为一种古文论现代性转换的有效途径,由此把握文本对象的抽象层次。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的做法把文论在历时维度的连续性,看成一个从简单到完备的进化序列,而这个序列的终点是当代某种观念或典则。
B.“论”的做法重在超越具体的个案分析,拉开与具体对象的距离,试图把古代文论视为整体,把握其整体逻辑或内在结构。
C.“释”的做法更多地透过个案分析文本,试图开放对象与当代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形成文本与社会语境之间的相互阐释。
D.主体意识的在场或缺席是区分“史”、“论”和“释”的重要维度,前两者力图隐藏主体意识,而后者则是要突显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