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30年来,中国有2.6亿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大约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80%。为了给这么多人提供住所,从1984年到2016年,中国楼房密集的城市区域的面积几乎扩大了四倍。许多新建楼盘惠及了人们的生活,有些则不然。一些城区紧锣密鼓地推进发展与开发,建设了大量闲置的房地产项目,也就是中国恶名远播的“鬼城”。这些气派的建设项目已经完工,只少了一样:居住在里面的人。

近几年来,中国的鬼城引发了众多讨论。有人认为这样的开发行为证明了自上而下的规划所造成的浪费,也有人说这是企业获得太多低息资金支持的后果。有人将这种局面归咎于普通民众缺乏良好的投资渠道,或者地方官员想要迅速发财,因为卖地给中国的地方政府带来了大量收入。还有,在中国,地方官员经常想方设法制造发展的表面现象,有时他们并不关心是否收到了实效。

也有一些人说,鬼城的说法言过其实。他们奉行的哲学是“房子建好了,自然会有人来住”,并且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鬼城会逐渐住满人,变成生机勃勃的社区。

很难对这些说法进行评估,因为关于鬼城的大多数研究都带有道听途说的色彩。就连最严谨的研究方法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投资调研公司将刚入职的员工派到偏远地区,让他们去数晚上有多少楼房会亮起灯光。

如今,中国最大的科技企业之一百度公司采取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让人们首次对中国的鬼城有了系统性认识。百度大数据实验室和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利用由手机和全球定位系统接收装置收集的定位数据,在历时6个月的时间里,实时并在全国范围内追踪人们在有可能是鬼城的地方进出的情况。

为了确定哪些地方有可能是鬼城,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计算方法,能够确定人口相对稀少的区域,他们定义的鬼城是,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少于5000人的城市区域,这样的人口密度差不多是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推荐的人口密度的一半。

结果表明,在研究人员追踪的50个城市当中,20个存在大范围的空置住宅区。不过这些城市大多是中国东部的中型城市,主要位于城市的外围地带或新开发的区域。

研究人员遇到了一个问题:或许这些城市有的并非鬼城,而是旅游城市。就像全球其他地方一样,旅游目的地城市在一年当中的某些时候基本上处于空置状态,但是在其他一些时候会住得满满当当。研究报告用两个城市的情况对比了这种差别: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和位于内蒙鄂尔多斯市郊的康巴什。

为了排除旅游目的地城市,研究人员追踪了一些大型空置住宅区在不同时间段的人口密度变化。研究人员说,康巴什的人口在工作日增多,周末和假期则减少,表明人们是在这里工作,但在其他地方居住。乳山则在全国性假日期间人口直线上升,这样的时间段正是康巴的空置期。

科研人员说,这样的活动模式表明康巴什符合居住者稀少的“鬼城”特点,而乳山则更应该被称为旅游城市。他们说,在这50个城市中,最终看起来像是旅游目的地的有26个,像鬼城的则有24个。

参与了这次研究工作的吴海山说,在中国政府试图评估本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制候,这些数据有助于地方政府未来在规划方面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同时了解应该改善哪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从而有助于让鬼城变成能够发挥城市功能的区域。吴海山以郑州新区为例,之前这里曾被广泛报道为鬼城,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吸引到这个地区。

【小题1】下列关于“鬼城”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鬼城”是指人口密度差不多是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推荐的人口密度的一半,即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少于5000人的区域。
B.一些城区大力开发房地产,建设了大量的闲置房地产,入住率不高,造成的浪费极大,形成了恶名远播的“鬼城”。
C.“鬼城”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以中型城市为主,且主要位于城市的外围地带或新开发的区域。
D.“鬼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制造经济繁荣的假象,而不关心是否收到了实效。
【小题2】下面表述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房子建好了,自然有人来住,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鬼城”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社区,这种认识明显是天真幼稚的。
B.投资调研公司派员工去数晚上有多少楼房会亮起灯光,这种研究“鬼城”的方法并不严谨。而百度公司独立地开创性地利用手机和GPS来收集数据,让人们首次对“鬼城”有了系统性的认识。
C.研究人员追踪了一些大型空置住宅区在不同时间段的人口密度变化,并以山东乳山和内蒙康巴什为例子说明一些在某些时候处于空置状态的城市,并不一定是“鬼城”。
D.目前,政府部门正在评估经济发展的质量,他们已经意识到“鬼城”问题的严重性,吸取教训,采取措施,“鬼城”问题一定会圆满解决。郑州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题3】根据文章,你认为在城市建设中该如何减少“鬼城”现象的出现?请分条概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2 11:4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构建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 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务式初知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0月9日,是第48届世界邮政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透露了一个重磅信息:“中国快递业务已经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全球快递业务增长中,中国贡献了四成。”据了解,顺丰、中通等6家企业成功改制上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规模已进入世界邮政前三强,创造了中国服务业和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随着快递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如何优化快递末端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主攻方向。在中国邮政集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周焕德看来,快递末端建设还存在不少的短板:“网点分布不均现象较为突出,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表现在标准不统一、配套设施不完备、功能分区不科学;快递企业对基层网点建设重视不够,对网点硬件建设和服务软实力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摘编自郭丁源《中国快递业还缺几个国际巨头》,2017年10月11日《中国经济导报》)

材料二:

材料三:

高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呼唤更精细的现代管理,而法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根据相关规定,“收寄快件未查验寄件人身份并登记身份信息,或者发现寄件人提供身份信息不实仍予收寄”,快递公司就要遭罚。

一个产业遭遇的问题,不是靠行业自律或市场竞争就能完全得以解决,尤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条例重点关注物品寄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直击快递业发展的隐患和瓶颈。要落实“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既需要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也呼唤管理部门在监管上“站好岗”。从数据流通环节看,只有尽快实现信息数据的“总对总”共享,才能确保实名信息数据在快递公司总部与邮政局之间单向封闭流动。其实,从手工分拣到快递机器人,从几日达到当日达,国内快递业从未停止自我升级的步伐;从一家独大到多家放开经营,从内资专营到引入国际巨头,行业改革一直在路上。只不过,当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的预期之时,注定要求治理的脚步也相应加快。

(摘自何鼎鼎《加速补齐快递业的治理短板》)

材料四:

日本快递企业只有21家,且每年快递业务量的92%都集中在大和运输、佐川急便、日本邮政三家快递企业,这些快递企业无论是从营业网点的深度、广度,还是企业的设施设备、各级转运中心都有很大规模,这为企业打造统一的、标准的服务质量,快速而高效干支线运行和一体化的管理提供了支撑保障。反观我国,几千家的快递公司,每一家的公司都小规模,快递行业的各种资源都碎片化;在这样的现状下要使整个行业高效、快速、低成本运行的难度很高。

在日本,日本邮政专攻普通邮件业务,大和运输等民营企业专攻小包裹业,DHL 等外资企业专攻国际包裹业务,佐川急便等物流企业专攻综合物流业务,整个市场是"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战略。从单个日本快递企业成长历程来看,其业务开拓也是一直专注于专业化方向的客户消费心理、行为习惯,从而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快递及相关的运输服务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以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及范围经济性效益。反观中国数以千计的快递企业均提供标准快递服务,造成整个行业在价格上的肉搏,陷入“谁先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等死”的怪圈。中国快递行业应充分挖掘快递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合理的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挖掘行业新的赢利点。

(摘编自肖玉徽等《日本快递业现状对我国快递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快递业务量大,全球快递业务增长快,创造了中国服务业和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
B.2006——2016年,我国快递增速总体呈上升态势,就具体时段而言,有升有降,2010——2012是快速增长期。
C.我国快递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未停止自我升级的步伐,但还是急需法律法规快速跟上。
D.我国快递业务虽然发展速度快、总量大,但行业中的各种资源整合度不高,影响了效益的提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在个人信息安全上,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管理部分在监管上“站好岗”,说明面对快递行业遭遇的问题,行业自律、市场竞争、法律法规等必须都到位。
B.日本的快递企业少,但业务量大,运转中心规模大,这为企业打造统一的、标准的服务质量,快速而高效干支线运行和一体化的管理提供了支撑保障。
C.面对“谁先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等死”的怪圈,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的市场战略,以寻找突破口。
D.快递末端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在快递行业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优化快递末端的“最后一公里”,消除短板,能够完成快递行业的转型升级。
E.日本为了解决快递资源碎片化的问题,便将快递业务量集中在规模大、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少数几家快递企业。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促进我国快递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个人与家庭融合,家则与国同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也可以说,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扩大。同样道理,“孝”能齐家,也能治国,这一传统也是从舜帝开始的。

《尚书》说虞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家庭道德原则,人们都能遵从这五种原则,于是实现了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的任务也基本完成。就“齐家”而言,虞舜仅以“孝”就能做到“克谐”;“治国”则需要扩大为“五典”,也就是给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都确定相应的道德原则,让每个成员都具有“安守本分”的权利和义务。“五典”得到的原则虽说已经扩大了内涵,但“孝”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孝”不仅是家庭道德“五典”之本,也是社会道德“仁”之本。《孟子·离娄上》云:“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样一来,“齐家”的孝道就扩大为治国之道。

以“孝”为纽带,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结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在《孝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开宗明义章》将孝的含义确定为三个层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进行解释,家庭的“事亲”、国家的“事君”与个人的“立身”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实践路径上还有“始”“中”“终”的实践过程。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有层次性的,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立身为范,以自己身体力行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在于小心谨慎、循规守法。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发挥表率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际爱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为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人在家中,家在国中;国依托于家而存在,家依托于人而存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本就是天然生成的。顺应这种天然之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路径,以心和、家和、天下和为价值目标,将人生奋斗、家族荣誉、国家治理三者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传统孝道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遵循和利用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大智慧。几千年来在社会实践和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大成效,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做出了大贡献。

(摘编自陈仲庚《心和家和天下和:传统孝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路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尚书》记载看出,中国从舜帝开始就形成了“孝”能齐家也能治国的优秀传统。
B.只要人们遵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德原则,就能完成治国的任务。
C.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和普通百姓之孝的规范有本质不同,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
D.《孝经》指出了普通百姓对“孝”道的实践路径,依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看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头一段主要是引出论证话题,结尾一段有收束全文的作用。
B.文章主体部分以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证,涉及孝道的内涵、思维方式、实践路径、核心价值等多方面内容。
C.文章在论证孝道的内涵和实践具有层次性的特点时,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化经典语句作为论据,正反论证结合,不仅突出了中心论点,也丰富了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不仅是家庭道德“五典”之本,也是社会道德“仁”之本。这意味着“齐家”的孝道就扩大为治国之道了。
B.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成了一个整体,让每个人的孝道实践都有目标。
C.国依托于家而存在,家依托于人而存在,可见这种个人、家庭和国家三位一体的结构是天然生成的,是天然之道。
D.孝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历经千年且成效显著,可见它是遵循和利用了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大智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篱笆墙
周仁聪
三婆娘家姓刘,婆家姓王,嫁到王家后,人唤王刘氏。三公死得早,三婆守了二十多年寡,是远近皆知的最守妇道的人。对儿女要求也严,要他们规规矩矩做人,常说娃儿们要争气点儿,也不枉你娘为你们守了一辈子寡。
三婆平常就背个背篓四处拾柴禾。这天,她走得好远好远,在一片围着竹篱笆墙的桔子林外,三婆拾得了满满一篓柴。
“刘姑娘,你是刘姑娘吗?”
三婆一惊,几十年前曾听过的称呼又在耳边响起,她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那时村人和家人就这么叫她。多么亲切,她甚至怀疑是否在叫自己,但篱笆墙内那个佝偻着 腰身掉了满口牙的老头确实正笑呵呵地望着自己。
“刘姑娘,不认得我了吗?我是你屋男人的大老表嘛。”
三婆突然忆起,她和三公拜堂时,还是大老表点燃的鞭炮呢,闹房时他口口声声喊刘姑娘。
三婆满是皱纹的脸忽地红了,她望着挂满枝头的桔子:“大老表,你还多康健喽。”
“哎,人老了没事做,就出来帮儿女们守守这柑桔。你那当家的也死了好些年了 吧??”
“二十几年了??”
“你也过得不容易呀。”
三婆沉默不语,这么多年来,她一个妇道人家为拉扯儿女,多少辛劳奔波多少辛酸 坎坷,却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同情的话。三婆心里忽地一沉,眼泪盈满了浑浊的老眼。
“进来坐会儿吧。”大老表站在篱笆墙里喊。
“呵,不啦不啦。”三婆慌忙背起一背柴禾走了。
“刘姑娘,你慢走??”大老表在身后喊。
这一夜,三婆失眠了。那一声声“刘姑娘”喊得她好欢喜。她知道自己老了,孙子都比自己高出了一头,但她好喜欢再听听那声声叫唤。
第二天,三婆又去那里拾柴,隔着竹篱笆墙,三婆对大老表说:“你的桔子开始红 了。”
大老表说是开始红了,他又邀三婆进去坐,三婆慌忙背起半背篓柴禾走了。
大老表又在后边喊:“刘姑娘你慢走哇!”
第三天三婆又去了,依然隔了竹篱笆墙对大老表说:“你的桔子该卖好多钱哦。”
大老表就咧开一望无牙的嘴笑,然后再请三婆里面坐,三婆又慌里慌张起来,背着 还是空的背篓走了。
“刘姑娘你慢走哦。”三婆知道大老表依然要喊。
以后的日子里,三婆天天去拾柴禾,几乎天天都愿意走得那么远,天天站在竹篱笆 墙外和大老表说上几句话。
“你的桔子红了。”三婆说。
“红了,下完枝就不再守了。”大老表说。
三婆有几分惘然,但却不知为哪般。
“吃几个桔子吧。”大老表伸手去摘,三婆从怅惘中回过神,慌忙背起空背篓走了, 这次大老表却没有喊她慢走。
三婆整整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她没有再去拾柴。
她已好多天没有去那片柑桔林了。这天她终于忍不住,又背了背篓去那片桔林,林子里空空的,桔子已摘完。
风飒飒地吹,三婆想哭。
三婆望着那堵整齐严实的篱笆墙,心里蓦地升起一阵怒火,她发疯似的将那一根根 竹片拔起背回家,放在灶内,望着那燃旺的火渐渐变成瓦色的灰团。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婆婚后就被人唤作王刘氏,这个称呼带有夫权意味;而大老表叫她刘姑娘,唤醒 了蛰伏于她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
B.大老表对三婆是有好感的,但因为三婆毫无反应,便逐渐放弃了,这可以从他是否 喊她慢走中看出。
C.大老表的桔子从开始变红,到红,写出了时间的演进;“下完枝就不再守了”的话 语,隐含了大老表的态度。
D.小说语言含蓄内敛,人物描写生动细腻,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等多种手法 刻画人物性格。
【小题2】小说中三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篱笆墙”为题,独具匠心,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麦  子
温亚军
(1)夏收前,大舅突然去世了。
(2)要放在以前,母亲肯定得说点啥。可是眼下,还说啥呢?
(3)父亲没有安慰母亲,悄声出了门,转悠到麦地边。金灿灿的阳光铺满了麦地,即将成熟的麦子和阳光一样金灿,晃得人眼胀。父亲吸吸鼻子,成熟的麦味在四周摇晃。一阵热风吹来,麦香味在阳光中像爆米花似的,一缕一缕地饱胀、迸裂,忽然间浓烈起来,随着热浪裹住了父亲。父亲沉没在醉人的麦香味里,却被呛得连连咳嗽。风瞬时而来,又突然跑走,海潮似的麦浪在阳光里渐渐复归平静。父亲望着麦田,突然间泪流满面。
(4)母亲与大舅的矛盾来自外婆去世那年。外婆去世了,大舅承担了丧葬的一切费用.可问题出在他拿来的麦子上,是当年受雨水浸泡过的芽麦。其实,芽麦晒干了看不出有问题,磨成粉后跟正常的也没啥区别,只是一吃就露馅了。外婆活到了九十多岁,算是喜丧,所以亲戚们也没表现出多么悲哀,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到吃饭时,锅里的面条煮成了糊糊,这怎么吃?请来的厨子有经验,抓过一把面粉尝了尝,又呸呸吐掉,一脸不屑地说,这是芽麦!可大舅很镇定,并且还有点理直气壮。他说芽麦怎么啦,芽麦也是麦!
(5)母亲也没想到自己的大哥居然做出这种事来,忍不住大声痛哭起来。母亲的哭声就像号令,人们从她的悲恸声中听出了意图,一拥而上,将大舅轰出了院门。
(6)没人注意大舅是怎么离开的。外婆出殡那天,大舅没去,也没法去,一个人躲在山坡上大哭了一场,哭得无比酣畅,无比悲凉。仅仅是因为一些芽麦,大舅众叛亲离,这个结局任是谁也想不到的。
(7)从此,大舅沉默寡言,关起院门自己过活。他守着存储了四五年的陈麦,日子过得平静而安详。大舅没什么念想,他的日子简单到只剩下粮食——只要仓里囤满粮食,他的心里就是满足的。
(8)大舅爱麦如命是有根由的。一个人,一种习性的延续不可能无缘无故。闹饥荒最严重那年,大舅是生产队仓库保管员,他每天去粮库翻翻弄弄,名义上怕麦子发霉变质,其实是往鞋子里灌些麦粒。回家倒出鞋子里的麦子,也就一小把,还沾有浓浓的脚臭味。外婆关上门,把这一小把麦粒偷偷地用石窝捣碎,拌上野菜煮成菜糊糊,才使家人渡过了饥荒。当然,我们家也沾了大舅的光,外婆每次藏下几颗麦粒,够两三把,就迈着小脚走七八里地送到我家。母亲晚上给我们煮一小锅面菜糊糊,我们兄妹几个从来没嫌弃过带有脚臭味的面菜糊糊,还抢着喝呢。也正因为这些,父母亲对大舅充满了感激。
(9)这么多年,母亲其实早就想通了,不就一点芽麦嘛,至于把一个血肉相连的人生生从心中剔除出去?母亲抹干脸上的泪,开始张罗大舅的丧事。她在自家麦地里选一块地,给大舅做墓地。
(10)大舅下葬那天,酷夏的热风一大早就刮了起来,且一阵紧似一阵。棺材要掩埋时,父亲转身走出人群,揪了一把金灿灿的麦穗,回来轻轻放到大舅的棺盖上,大喊一声,他大舅,你爱麦子,就让这把麦子陪你去吧!
(11)这时母亲也去揪了把麦穗,凑到一堆燃烧的麻纸上,火很快烤到了麦粒。瞬时,麦子的香味混合着火纸、香烛的味道,在墓地弥漫开,悄悄地钻进每个人的鼻孔。母亲哽咽道,你们闻到了吧?这烤熟的麦粒中,有股脚臭味!
(12)父亲老泪纵横,从母亲手中接过烤熟的麦穗,两只布满青筋的大手,揉搓出焦黄的麦粒,缓缓洒向墓坑……
【小题1】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颇有特色,请具体说明。
【小题2】请简要赏析第(3)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小题3】本文围绕麦子展开情节,写法简练却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