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风雨如磬九十載,沙场点兵朱日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活动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沙场阅兵”不仅給人们带来不同于城市阅兵的视觉体验,更是庆祝建军节最好的方式。

“沙场阅兵”丰富了阅兵活动的重大主题。这次“沙场阅兵”以回顾建军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维护核心、彰显辉煌成就为主题,更加突出军队特色。“沙场阅兵”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十六次大阅兵,还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大阅兵,也是第二次在非国庆时举行的大阅兵。更是我军首次组织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专项阅兵,当然也是近年来我国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进行的阅兵,还是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实施后的首次阅兵。可以说,这次“沙场阅兵”,是对阅兵活动的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沙场阅兵”彰显了十分强烈的实战色彩。这次阅兵依托参加实战化训练的部队组织实施,受阅将士走下训练场便走上阅兵场,以征尘未洗、连续作战的战斗姿态接受检阅。受阅官兵全部来自作战部队,指挥员和战斗员本色登场,展露实战本领。阅兵现场,从领导人到普通士兵都着野战军服,不搞群众性观摩。参阅官兵就位的方式也不是以往的踢正步,而是采用跑步的方式。阅兵保障按照实战化要求组织,所有装备不进行装饰。空中突击梯队着陆后的集结,完全是实战化。整个阅兵,一切以战场为背景,一切以战时为标准,一切以打赢为目的。

(摘编自唐守伦《“沙场阅兵”是庆祝建军节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记者:为什么要在建军90周年组织阅兵?

任国强:在重大纪念日组织阅兵活动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这次阅兵展示全军在新形势下进行强军兴军的崭新风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凝聚实现中囯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记者:此次阅兵在组织指挥上有哪些新的特点?

任国强:这次阅兵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以中部战区为主组成阅兵联合指挥部,对受阅部队实施统一指挥,是新体制下战区履行职能的重要实践。阅兵按照新的军事力量体系确定参阅兵力和受阅序列,重在反映现代新型军兵种力量鲜明特色、体现信息化联合作战编成及运用方式,展示我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的新貌。

记者:请介绍一下参加这次阅兵的部队和装备情况。

任国强:参加这次阅兵的共有45个方(梯)队。9个作战群按作战编组接受检阅。受阔官兵1.2万人,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和联勤保障部队。阅兵展示现役主战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和战斗力,参阅装备类型多样,受阔地面装备600余台(套)、各型飞机100多架,近一半为首次参阅。”

(摘编自《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住国强就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客记者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沙场阅兵”是第二次在非国庆时举行的大阅兵,也是我军首次组织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专项阅兵。
B.这次阅兵展示全军在新形势下进行强军兴军的崭新风貌,是为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C.参加这次阅兵的是来自多个军种的部队,包括联勤保障部队。以中部战区为主组成阅兵联合指挥部。
D.参阅官兵就位采用跑步的方式,完全是模拟实战。整个阅兵,不摆花架子,一切以打赢为目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沙场阅兵”给人们带来的不同于城市阅兵的视觉体验,成为了庆祝建军节最好的方式。
B.为了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军队必须实施改革强军战略。
C.这次阅兵的受阅将士走下训练场便走上阅兵场,突然袭击的目的是检验他们的实战本领。
D.阅兵展示现役主战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体现信息化联合作战编成及运用方式。
E.参阅装备类型多样,受阅地面装备600余台(套)、各型飞机100多架,有一半为首次参阅。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为什么“沙场阅兵”是庆祝建军节的最好方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6 03:4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平乐,凡俗人生的朴素追求
乞颜若风
①我确信,在久远的过去,一定有在茶马互市的旅途中讨生活的贩夫走卒、马帮脚夫从我的角度眺望过那片苍翠和苍翠中的那片葱茏。
②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节点,平乐古镇是马帮离开邛州后或到达广袤的成都平原前的一个重要集镇。旅人的惆怅、游子的归心,自古以来在这里盘桓纠缠,剪不断,理还乱。
④乡愁是什么?对我等凡夫俗子而言,乡愁可能是一张船票,也可能是一张邮票,更可能是故乡柴房里烧秸秆的味道以及妈妈或老婆亲自烧好并倒进木桶里的洗澡水的气息。
⑤即便只是一个驿站、一个码头、一个节点,我们都不愿意自己总是一个匆匆过客。或者说,我们虽然是匆匆过客,但游子伤痕累累的心中,不仅血泪斑斑,更有对地平线上的那缕炊烟、海平线外的那根桅杆的期盼。
⑥平乐古镇用它的名字诠释着一个浅显的真理,我们终其一生,颠沛流离、奔波劳顿、所欲何求?不外平安、快乐而已。自然,首先我们为着那些人,他们的命运,通过血缘或同情的纽带,跟我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甭说我们能否让他们觉得人生幸福美满,倘若连平安快乐都尚且不能达成,我们的一切奋斗拼搏抑或是挣扎扑腾又有什么意义呢?
⑦所以,平乐古镇很难让你感到这只是你惊鸿一瞥的一个栖息地。它吸引旅人驻足停马的,不是聊以果腹的粗茶淡饭和草草打包的草料、饮水,而是那种类家的体验。当我们带着对故乡的最后的美好记忆上路,抑或当我们回还时,在这里歇歇脚,洗把热水脸,乃至泡个热水澡,住上一宿,然后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出现在爱人和家人面前,身后的马背上,驮着用食盐和我们的艰辛甚至是半条生命换来的大包的茶砖、普洱抑或是别的内地罕见的商品。
⑧漫步在平乐的通衢大道和铺石板的小巷,穿越历史尘烟的马铃声并不能影响这里的安宁和静谧,甚或曾经喧嚣吵闹的白沫河水道,现在也不过是父母们牵着孩子们戏水的河湾。盛夏时节,人们甚至将麻将桌、茶桌安放到了浅水中,娱乐、品茗、戏水两不误。而河边披红挂彩的那株黄桷树,应该超过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年龄了吧,它之所以被人们神化,倒不是因为它确乎能保佑人们点什么,而是历经岁月沧桑后所积淀下的那种刀砍斧凿般的厚重感,让我们感到生命本生是值得赞颂的和讴歌的。
⑨平乐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牌坊那儿的那间铁匠铺,古朴的铺板门脸儿和满壁农耕时代的工具、农具让我瞬间有了穿越感。心灵手巧的铁匠的先祖当年也曾经打造过马掌吧?当马帮的铃声渐行渐远,眼前气定神闲的工匠传人究竟是如何将家族的技艺和那份匠心薪火相传,以至于让我都有了放下行囊,在平乐安安静静地做一个铁匠的遐想。如果此时,被烟熏火燎了一天的打铁人,还能从街头叫上一碗别处罕见的加醪糟的冰粉,生活的甜蜜、世间的美味,都概莫如此吧?
⑩在平乐,我真想在自己厌倦了的时候停下远行的脚步,然后在河边租下一爿客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看人们熙来攘往,行色匆匆,并在旅人们口口相传的茶马古道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和掌故轶闻中安放自己无处安放的灵魂。
11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望不见折返点的马拉松,那么平乐就是这个旅程中的一个小憩驿站,它带着家的气息和我等凡夫俗子的朴素人生追求,牵连着现在和过往,直达某个望不见尽头的远方和他处。
(选自“文学博客网”,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说明平乐古镇让人们愿意停下脚步的理由。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⑧段的表达特色。
    
【小题3】文章第⑨段穿插写铁匠生活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作品的魅力

严家炎

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像《天龙八部》通过萧峰之死所揭示的民族斗争尖锐年代造成的悲剧,包含多么巨大丰富、发人深省的内容,艺术力量又是多么震撼人心!《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碧血剑》又以多么生动感人的小说笔墨,塑造或赞美了郭靖、袁崇焕这类为民众利益献身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弘扬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

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是一种有思想的娱乐品。如金庸自己所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如果说严肃文学是“为人生”、通俗小说是“供人消遣”的话,金庸小说把这两方面统一了起来。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广大读者的共同感觉。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显示出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焕然一新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人生理想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价值观念,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所谓雅与俗,不同时代有不同看法。金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的出现,意味着长期困扰着人们的雅俗对峙问题,从实践上和认识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金庸小说吸“雅”“俗”两方经验又超越“雅”“俗”。他创造性吸收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众多门类艺术经验,从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同时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使他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新的质素,达到新的高度。这是金庸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文学要启人之蒙,有益人生,又要令人愉悦,给人艺术享受,这与金庸的小说观根本上是相通的。
B.金庸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里面的江湖世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对时代和现实并不回避。
C.通俗小说因为要面向大众,供人消遣,形式通俗,它的题材和类型也限制了一些有素养、有追求的作家的写作。
D.金庸小说中的武技较量,不是单纯的刀光剑影,而是武戏文写,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选项不符合金庸小说现代精神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的武侠精神让人神往,比如《天龙八部》里乔峰聚贤庄以一敌众,快意恩仇。
B.郭靖站在战功赫赫的成吉思汗面前,却只道:“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留了多少孤儿寡母之类。”
C.“义”是金庸小说之魂,郭靖行侠仗义,既有独立的个体人格,又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
D.《鹿鼎记》、《碧血剑》中,金庸对康熙、皇太极的才干表示出了欣赏,并不因为他们是夺走汉人江山的异族首领而随意丑化。
【小题3】金庸作品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启超与新史学
王记录
1902年,也就是梁启超撰写《新史学》的这一年,他三十岁,同年撰写的《三十自述》,已经清醒地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世。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出生:“余生同治癸酉(1873)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如此宏阔的历史眼光和自负的使命安置,是以前的梁启超所不具备的。此时的梁启超,已经从旧学的窠臼中蜕变而成具有世界眼光的新学的代表人物。
虽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前和变法之中已对新史学有所关注和思考,但真正理论意义上的《新史学》的酝酿应当是1899年到1901年之间。这一时期的梁启超,正是政治上最为痛苦和矛盾的时期,一直在“反满”和“保皇”之间摇摆不定。戊戌政变的失败使他倍感失落和紧张,内心充满了挫败感,开始疏离清政府,主张革命;迫于康有为的压力,他也不断“自省”,试图寄希望于朝廷;但庚子勤王的惨败使他再次倾向于革命;1901年的预备立宪又唤起了他对君主立宪政治的新希望,遂于是年发表《中国积弱溯源论》,“鼓吹保皇,反对革命”;然而随着对君主立宪的期盼不断落空,他很快又从君宪改良向反满革命游移。梁启超一生多变,政治上的困惑影响到他对史学的思考。
《新史学》于1902年连续在《新民丛报》上刊出。《新史学》第一部分“中国之旧史”发表在《新民丛报》第1号上,这部分基本上承袭了此前梁氏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国史叙论》的观点,使用了“中国种族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史学”等概念,认为史学乃“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无疑,梁氏认为新史学书写的主体是“中国”。但这个中国,是国族的中国,即“民族全体”的中国,还是种族的中国,即“汉族”的中国呢?梁启超没有明说。就在《新民丛报》第1号出版后,因慈禧归政光绪成为泡影,梁启超的思想天平不断倾向反满,在国族与种族的思考之间摇摆不定,内心极度矛盾。这种痛苦纠结的矛盾情绪在《新民丛报》第3号刊发的《新史学》文字中流露了出来,这时的梁启超在描述新史学书写主体时,使用了“人群”这个概念,所谓“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及至《新民丛报》第11号刊载《新史学》之“论正统”,梁启超又把历史书写的主体表述成了“国民”,“良史,皆以叙述一国国民系统之所由来”。到《新民丛报》第14号,梁启超《新史学》中关于历史书写主体的表述又发生了变化,在论述“历史与人种之关系”时,梁启超使用了“人种”和“种族”的概念。“人种”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梁启超纠结于国族、种族观念之下的无奈选择,此后很少使用。至于“国民”,梁启超从一开始就使用过这一概念,一直是梁启超新史学架构中的核心内容,说明梁启超讨论新史学,多变中有不变。
梁启超生当清政权将坠之时,反满革命的情绪时时出现,不免有着“中国者,汉族之中国”的种族主义立场,其新史学观念中,总是若隐若现地出现“国族”与“种族”的纠葛。这一纠葛直到《新史学》一文即将结撰时才渐趋平复,新史学书写主体为“国族”的观念终于占了上风。在《新民丛报》第16号中,梁启超讨论史学笔法,正式把历史书写的主体确立为“国族”,认为“史也者,非纪一人一姓之事也,将以述一民族之运动变迁进化堕落,而明其原因结果也”。梁氏还认为“新史”的任务在于“新民”。至此,梁启超最终确立了以进化思想和国族观念为基础的“新史学”。梁启超的《新史学》提倡中国境内各种族相互团结,增强国家认同,并主张新史学就要书写这样的中国史。也正因为此,《新史学》得到政治改良者的回应,迅速传播开来,“新史学”遂演变为“新史学运动”,影响至今。
清末壮怀激烈、热血沸腾的仁人志士在用生命挽救危亡的努力一再遭受挫折之后,便开始希望用新史学来培养新国民,建立新国家。梁启超顺应时代潮流,以天下危亡为己任,高举“史界革命”的大旗,艰难探索新史学之路。他思考新史学时之所以痛苦纠结,是因为他希望他所挚爱的“中国人”能够在新史学的影响下走向重生。
【相关链接】
梁启超的《新史学》被严复誉为“石破天惊制作”,它是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其思想的穿透力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无与伦比。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启超把自己的出生和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他在这时已经能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身世。
B.1899年到1901年之间是狼骑吵嘴为他那个苦和矛盾的时期,他在“反满”和“保皇”之间摇摆,这影响到了《新史学》写作的顺利进行。
C.《新史学》发表之后,得到政治改良者的回应,迅速传播开来,其“提倡各种族相互团结,增强国家认同”等思想对人们影响巨大。
D.清朝末年,仁人志士在用生命挽救危亡的努力遭遇挫折之后,改变思路,希望用新史学来救国救民,梁启超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新史学》体现了梁启超特定时期的心路历程,是梁启超艰难探索的结晶,是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作。
B.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前虽然对新史学有所关注和思考,但并没有着手创作《新史学》,因为此时他正忙于戊戌变法,无暇他顾。
C.梁启超认为新史学书写的主体是“中国”,“中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体现了梁启超“中国者,汉族之中国”的种族主义立场。
D.“梁启超讨论新史学,多变中有不变”中,“多变”指梁启超对新史学书写主体的称谓,“不变”指对“国民”概念的使用。
E. 梁启超认为,新史要记载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而不是一人一姓之事迹,而且新史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新国民。
【小题3】梁启超为什么能够撰写出《新史学》这样一部历史巨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影青瓷
韦延才
纪项是铜城有名的收藏家,闲了没事就爱往乡下转悠转悠,几年下来,还真淘了不少宝贝。
这天,纪项来到凤庄,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里有一只宋代的影青瓷。那是一只小瓷碗,保管得很好,虽然不是什么大宝贝,但在铜城,这种东西已经很少见了。纪项就询问主人丁大爷,这个碗卖不卖?
丁大爷摇了摇头,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纪项还是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3000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坚持不卖。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如果有缘,用不了多少钱就能得到;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你也与它擦肩而过。
纪项回来后,常常想起凤庄看到的那件影青瓷。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小宝贝,纪项是不屑一顾的,他家里的藏品都有半屋子了。纪项之所以想得到这件影青瓷,是因为它另有一番深意。众所周知,铜城是个千年的瓷乡,据铜城志记载,铜城的岭垌村,宋代时有影青瓷窑一百多座。而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铜城这个与景德镇相距甚远的小地方,能生产出与之相姣美的影青瓷,可见当时铜城制瓷技艺之高超。这些影青瓷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丽洁净,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故有“假玉器”之称。可目前铜城所产的影青瓷存世极少了
不久,纪项没事儿又像往常一样去城南的古董街淘宝,看了几个古董店,都没相中什么宝贝,便准备打道回府。在街上没走几步,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拿着一件东西谈论着它的真假与来历。纪项便凑了上去,一看,眼睛不禁亮了起来,那件东西不正是他在凤庄丁大爷家看到的影青瓷么?
卖主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人长得结实憨厚。看的人中也没几个识货的,价钱大概给得很低,小伙子有点激动和着急,他从一个中年人手中拿回瓷碗,说你们都不识货,别看了,人家可是给了3000块钱的,我爷爷还舍不得卖呢。
有人发出嘘声,一人说,给3000块,脑残了吧,300我还要考虑考虑呢。
纪项问,那你要多少钱呢。
小伙子说道,如果你中意,一口价,5000元。
纪项从小伙子手中取过瓷碗,细看了看,确实是那天他在丁大爷家看到的那件影青瓷,便说道,这瓷器是铜城岭垌窑的产品,值不了那么多。
小伙子看着他,说这是咱铜城的“土产”不假,但他与景德镇的影青瓷比,品质一点也不差。又说,如果不是爷爷病了急钱用,我还舍不得卖呢。纪项说,货物要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你要的价确实过高了。
小伙子问纪项,那你能给多少?
纪项伸出三个手指头。围观的人中有人说道,300也高了。小伙子急了,300我拿回家去。纪项说,一口价3000。   小伙子看了看纪项,很久才点头成交。
小伙子拿了钱,急匆匆地向车站方向走。纪项看着焦急而又匆忙的小伙子,忙把他叫住了。小伙子回转头,不解地看着纪项。
纪项边迎上去边问,你在哪里工作呢?
小伙子说,没有呢。纪项就问他愿不愿意去做古董销售,铜城最大的古董店德宝坊是他朋友开的,正缺人手呢。
我对古董不在行,行么?小伙子诚惶诚恐地问道。
人,只要肯学肯吃苦,干什么都行,纪项说。就这样,在纪项的推荐下,小伙子去了德宝坊。
时光飞逝,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小伙子已经成为德宝坊最有名的古董鉴别师,认识他的人都不叫他的名字丁二根,也不叫他丁老师,而是叫他丁一眼。因为他对一件物品的鉴别,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知道其真假,故此而得此名。
一天,丁一眼来到纪项家里,说纪老师,我想求你一件事情。
纪项说别说求不求的,有什么事情你说吧。
丁一眼道我爷爷快不行了……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拉着丁一眼的手,说,走,去看看你爷爷。
躺在病床上的丁大爷已经奄奄一息,见到纪项,呆滞无神的双眼亮起了一道光。看着气若游丝的爷爷,丁一眼说道,纪老师,我爷爷一生视为宝贝的那件影青瓷,十多年前我卖给您收藏了,今天,我想把它赎回,多少钱都行,我要让它陪着爷爷。
丁大爷向孙儿招了招手,似有什么话要说。丁一眼上前,把耳朵凑了过去。丁大爷声音低低地说,他卖了影青瓷没几天,纪项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笔钱治病……丁大爷还有很多话要说,但只看到他的嘴唇在动,说什么已经听不清楚了。
但丁一眼从爷爷变动的口型中能感受到爷爷想要对他说什么。爷爷说完后,丁一眼看着纪项,感慨万千地说,纪老师,谢谢您!
纪项拍了拍丁一眼的肩膀说,宝物,要留在真正爱宝的人那里。
(《小说选刊》2015年2期选载)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桐城志中记载影青瓷的内容,洋溢着无限的自豪感,既突出了铜城瓷器历史的久远,也说明了制造影青瓷技艺的高超。
B.小伙子手中的影青瓷,正是纪项想向丁大爷买的宝贝,围观者的话衬托了纪项鉴宝的眼光,也说明众人完全不懂这影青瓷的真假。
C.“时光飞逝,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拒卖”等内容,又开启下文“得名”等内容。
D.小说结尾处才道出纪项早已把影青瓷送还丁大爷,这样写情节陡转,又合乎情理,更突显了纪项高贵的精神品质。
【小题2】小说在刻画纪项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小说中的“影青瓷”到底与丁大爷更“有缘”还是与纪项更“有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来,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进而言之,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整体思维是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
C.“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
D.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的重要概念,为论证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做准备。
B.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周易》到儒道两家诸子,虽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观念上是一以贯之的。
B.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征中整体思维的理念。
C.根据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
D.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也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