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①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09:0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子恺: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

范昕

    1910年,在李叔同的推荐下,陈师曾即兴创作的文人水墨画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这应该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批漫画。其中一幅名为《落日放船好》,简单至极,画中央是一株无叶的柳树,一位身着长袍、头戴斗笠的书生独坐船头,隐于柳树后,仿佛漂浮在无尽的时空中。“即兴之作,小形,看墨不多,而诗趣横溢”,这批画给丰子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35年之后他仍记得其中一部分的题目。
丰子恺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图画与诗意的结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即有这样的传统。丰子恺这一系列作品既有对文人画的继承,也有他的特别之处: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在技法和意境上进行大胆的创造。
尝试古诗新画以前,丰子恺其实热衷户外写生。上世纪20年代执教于上虞的春晖中学期间,一次他向学校请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处。一晚月上柳梢时,他出门写生,想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却怎么也无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只得徒劳而返。他的朋友观赏过丰子恺描绘的湖光月色之后,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这诗句让丰子恺豁然开朗。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弃对西湖的直接描画,转而尝试去表达由诗句联想到的场景。他想描绘的,其实是关于西湖的诗句引发的想象,而非风景本身。这件事令丰子恺一生难以忘怀,不禁深感“诗人眼力可佩,习画应该读诗”。
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你最喜欢什么事?”瞻瞻率性回答:“避难。”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是什么?”瞻瞻解释道:“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他写了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感叹“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
为丰子恺最早的“儿童相”漫画提供灵感的,则来自日常的温情一幕。一天,丰子恺完成了一天的教务,妻子抱了儿子瞻瞻,携了女儿阿宝,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瞻瞻坐在母亲的臂上,口里唱着“爸爸还不来,爸爸还不来!”阿宝拉住了母亲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马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认出了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突然欢呼舞蹈起来,几乎使他母亲的手臂撑不住。阿宝陪着他在下面跳舞,也几乎撕破了母亲的衣裾。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这时,丰子恺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个人。其中一人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则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恰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

 (选自2016年02月26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
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
女儿丰一吟回忆说: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

(节选自望秋园《丰子恺是个慈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叙述丰子恺在抒情漫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却从水墨画家陈师曾写起,目的是说明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受到了陈师曾的绘画影响,结构上引出了下文。
B.1926年,丰子恺问小儿子瞻瞻“最喜欢什么事?”瞻瞻回答:“避难。”说明丰子恺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C.文章介绍了丰子恺的绘画风格、成就以及他的个人成长经历,重点描写了三件事,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揭示了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的缘由。
D.丰子恺和卖小鸡小商贩讨价不成,孩子们哭了。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但不愿意把成人世界的道理告诉孩子们。因为他明白童真值得珍视和守护。
E.文章结尾丰子恺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深于感情的人指的是能够欣赏诗趣的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丰子恺对陈师曾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的一批画作深入研究,对陈师曾赞赏有加,以致丰子恺早期有大量的作品是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
B.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就有图画与诗意结合的传统,丰子恺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这些作品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大胆的创造。
C.丰子恺寄居在杭州西湖。月上柳梢时出门写生,却无法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徒劳而返。后来从朋友的诗句中得到启发,让他豁然开朗。
D.有一天,丰子恺的妻子带着子女到弄堂口玩;儿子瞻瞻和女儿阿宝看见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而欢呼舞蹈,不想妻子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
【小题3】丰子恺的抒情漫画至今依然能够感染读者,其原因有哪些?试分条归纳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形貌苍古的永乐大钟

⑴多么令人生敬又令人生畏的一口大钟。它诞生在岁月的另一端。580多年前,以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而昭彰史册的明成祖朱棣,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为迁都北京肇基定鼎,下令铸造了这口无与伦比的大钟。它既是朝钟,又是佛钟。今天,我们肃然仰望这个形貌苍古的明代孑遗,仍然仿佛看到一个巨大而苍莽的惊叹号,沉沉垂挂在天地之间!

⑵对永乐大钟的关注和考察似乎一直是历史学家和诗人的事,后来才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开始染指其间。诚然,永乐大钟是明代人文景象的直接映射和重要索引,但却更是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是580年前冶金、铸造、力学、声学等各项技术整体水平的真实物证。 通过这口大钟展示的“谜面”,我们可以猜出5个世纪前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许多“谜底”

⑶永乐大钟铜质精良,致密坚固,合金纯度考究。大钟含铜80.54%,锡16.41%,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这种成分配比,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钟壁薄而经得起重击,音质音色驰名天下。通高6.75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上下各处厚度变化有致,洋洋23万字经文铸满了钟体内外。如此巨大的尺寸和重量,如此精美的质地和工艺,即使500年后的当代铸造技术,面对美仑美奂的永乐大钟也不能不深深鞠躬。

经过反复研究和考证①,科学工作者已经能清晰描述当年铸造大钟的方法和过程。这是初创于2000多年前商周时代的陶范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为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工艺。他们营造了一个壮观而宏大的场面:在地上挖出10米见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分七节制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不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大钟的内范。当七个陶制外圈依次对接如七级浮屠之状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便拼装成功了。

⑸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无疑是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的。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我们看到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回望此情此景,500年前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分明已经透出了近代大工业的规模和气概。

⑹冷却又是一道致命②的工序。坑内是一团没有熄灭的地火和流焰,必须控制冷却速度防止钟体炸裂。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大钟就因冷却过程中的闪失出现裂纹,结果沦为一口哑钟。而孕育永乐大钟的地坑此时是一个天然的自动冷却系统。可以想象当年劳苦的工匠们付出了多少精心呵护,才能确保永乐大钟在平安降温中平安降生。

⑺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23万多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铸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了。也许③是对夺取皇位中杀伐过多生出了悔意,也许因战胜所有敌手后反倒厌倦了人间的纷争而皈依佛门,明成祖晚年潜心撰写《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凡40卷,20万言。有学者猜测,明成祖铸钟的初始动机便是为了给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寻找一个永恒的载体,以教化众生和流传百世。照这样看④,经文和钟体便相当于灵与肉的关系了。也许这是最诘屈聱牙和枯燥乏味的文章,但23万字的版面,安排得如此匀称整齐,从头至尾绝无空白,又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据说是大书法家沈度率京中名士先在宣纸上把经文写就,然后用朱砂反印到钟模上,再由工匠雕刻成凹陷的阴文。剩下的事,便是以火为笔,以铜为墨,将这光洁挺秀、见棱见角的23万金字一挥而就了。

⑻永乐大钟作为500年前一个庞大的存在,一定还会携带着许多尚未发现的信息,等待后人去诠释和破译。它满载着一个时代蓬勃的生命信号,永远传递着人文的光辉和科学的火星。

【小题1】第(2)段中“谜底”是指
【小题2】第(3)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数据,其作用是
【小题3】对文中几处划线的词或短语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①交代下文所描述的有关材料的、性质,突出描述的可信性。
B.②强调冷却这道工序的重要性,与下面介绍的俄罗斯大钟可悲命运相印证。
C.③表明下文所说没有事实依据,只是猜测,使说明显得活泼而有趣味。
D.④提示看问题的角度,体现了说明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小题4】下列解说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明成祖既是一位胸襟开阔的君主,也是一位精通佛法工于书法的君主。
B.对永乐大钟的关注和考察,既有历史的文学的角度,也有科学的角度。
C.由永乐大钟的铸造情景,可见我国明朝就像近代大工业生产那样进行制作。
D.永乐大钟的铸造既运用了明代初创的陶范法,也运用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
E.“佶屈聱牙”的意思是文章深奥难懂,它的反义词是“朗朗上口”。
F.永乐大钟像“一个巨大而苍莽的惊叹号”一句表达出作者的敬畏之情。
【小题5】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和尼采是处于不同历史时代的哲学家,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相似的是,二人都对各自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并作出自己的价值重估,着重强调人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哲学是批判宗法制礼教文化对人性的束缚,强调对人的精神自由的追求。他认为“人为”和“自为”两种因素束缚着人,使人不得自由,他对儒家的“圣人”说,仁义礼智及当时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尼采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基督教教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同时,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机器生产带来物质繁荣,人异化成机器的奴隶。欧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尼采的哲学是建立在希腊悲剧精神的重建以及反基督教文化之上的。他认为基督教是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最大阻碍,因此他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认为一切价值需重新评判,每个人都必须自己作人生的决定和命运的抉择。

庄子身处动荡变迁之时,战乱频繁,死亡时刻威胁人类。人生是苦难的,生命如白驹过隙,短暂易逝,世人对死亡充满畏惧。庄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求得内心平静的方法,即站在道的角度看待生死,超越生与死的界限,视生死为大道的自然造化,顺其自然,将自身与道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社会充满凶险,生命朝不保夕,如何才能在“方今之时,仅免于刑”的社会中保身呢?庄子告诉我们“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有才能的人劳苦奔忙,结果往往“中于机辟,死于网罟”,所以只有像庖丁的解牛刀一样巧妙地避免与社会发生碰撞,才能够活得自由。

尼采同庄子一样,承认生活是痛苦的,人生道路充满荆棘,坎坷曲折,“我的生活是一副可怕的重担!”但他仍然愿意挺身而出,直面困苦,这也就是他所提出的“强力意志”,其根本特性是“有为",即不断自我否定和创新。与庄子的清静无为相反,“强力意志”倡导的是一种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尼采对蕴含于人体之内的创造精神,也就是欢乐的酒神精神具有高度评价。酒神精神要求站在自己的生命之上,不去在乎生命的毁灭,越是濒临毁灭时,越是感受到因痛苦而刺激起来的兴奋,当面对世界和人生改造时,积极投入其中,悲切中怀着奋斗不懈的志意。“从生存获得最大成果和最大享受的秘密是:生活在险境中!在威苏维火山旁建筑你们的城市!把你们的船只驶向未经探测的海洋!在同旗鼓相当的对手以及同你们自己的战争中生活!”在这一点上,酒神精神比庄子安于命化于时、顺乎自然的处世态度积极,可取。

(摘编自田林《庄子和尼采的生死观比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和尼采都批判了各自的文化传统,认为它们妨碍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B.当欧洲陷入空前的信仰、价值危机时,尼采认为人难以作出自己的决定与抉择。
C.在世人对死亡充满畏惧的时代,庄子认为应达观看待生死,以避免与社会碰撞。
D.尼采倡导奋发有为的态度,主张在悲切中怀有奋斗不懈的志意,反对清净无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以突出庄子与尼采在面对苦难之时态度的不同。
C.文章结尾引用尼采的话,将“酒神精神"形象化,突出他处世态度的积极,可取。
D.由庄子与尼采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谈到不同之处,文章层层深入,论证深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如果不能摆脱“人为”和“自为"的束缚,人们就得不到精神的自由。
B.因为人异化成为机器的奴隶,尼采便倡导重建希腊悲剧精神,反对基督教文化。
C.“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庄子告诉我们,只有无为,才能在充满凶险的社会保身。
D.文章启示我们,在追求精神自由时,对待人生苦难,可以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实关注提升中国电影品质

赵卫防

国产电影已经走过了粗犷式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提升艺术质量的时期。“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以丰富的类型、扎实的叙事、充沛的人文含量、多样的艺术探索获得了较高的艺术质量,为提升当下国产电影艺术质量提供了重要启示。

由主旋律电影升级而成的“新主流大片”,是近年来国产现实题材影片中的重要构成,也是最能显现其艺术成就的作品。“新主流大片”中有历史题材影片,但更多作品如《湄公河行动》《救火英雄》《空天猎》《中国推销员》《拆弹专家》《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为现实题材。这些影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取得了丰盈的艺术成就。

首先,这些影片延续了主旋律电影中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主流价值观,更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如《红海行动》用三个层次诠释了爱国主义.探究其多元性和深刻性。第一个层次表现的是蛟龙突击队对集体同胞的解救。这与大量同类题材影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并无区别。第二个层次的表现则突出了对个体同胞(邓梅)的解救。影片以这种表现,凸显了国家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对每位同胞个体生命的尊重,其以人文厚度获得的国家层面价值远远超过表层的人员损失,是至高无上的。而影片的爱国主义表现也因此被赋予了人文的高度,超越了第一个层面的普通爱国主义。在第三个层次中,蛟龙突击队的任务是和恐怖分子抢夺制造脏弹的原料,把蛟龙行动升级到反恐、反战争和拯救人类的高度。影片的爱国主义表现,在这个层次中也超越了前面两个层次,获得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

其次,这些影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影片中的人物,摒弃了之前平面化的塑造,被赋予了具体、生动、可感的立体性格,比起以往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如《战狼2》中的冷峰绝非“高大全”,《红海行动》中的众多人物,并未被淹没在“爱国主义”的海洋中,也未被淹没在群像和类型之中。片中大部分人物都有较为鲜活的个性和立体的人性,影片也以此再塑了中国当代军人所拥有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再次,这些影片将主流价值观表现和商业类型充分对接,在提升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其传播价值.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均营造出了战争、动作、悬疑等类型元素。在营造类型L时,影片也努力避开常规,求变求新。如《湄公河行动》中的商场突袭、《战狼2》的水下打斗以及坦克大战、《红海行动》中的狙击手对决等都体现出了类型新意?

当下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弥补了国产电影的短板,使中国影坛出现多元化创作格局,特别是在国产电影价值观迷失问题广受诟病的当下,这些影片展现主流价值观、宣扬正能量、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特别具有启示意义。这是电影人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3月1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现实题材电影是“新主流大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B.“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电影延续了主旋律电影中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
C.《红海行动》以较为个性鲜活和人性立体的人物,再塑了我国当代军人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D.《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影片在营造类型时求变求新,故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前两段肯定了“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并例举其中的优秀作品。
B.文章大量篇幅使用举例论证的方式阐述观点,深入分析,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品质较高的原因,层次清晰。
D.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因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关注,提升了电影质量。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主流大片”由主旋律电影升级而成,关注现实,提升影片品质,获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敕益:
B.如果《红海行动》中没有对个人同胞解救的叙事,影片中的爱国主义只能在第一个普通的层面停留。
C.不少的国产电影在类型、叙事、创新意识和价值观迷失等方面的短板,制约了其艺术质量的提高。
D.“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展现的时代和民族精神是电影人责任意识的体现,也是新时代的需要。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亲的扫把人生

王熙章

小时候,乡下贫穷,一大家子吃穿用度都指望生产队那点工分,自然入不敷出。母亲便学会了编织扫把的手艺,编些芦苇扫把,偷偷地背到乡场上去卖。

那时,乡下的深山野坑,多的是芦苇,一人多高,迎风飘落白花花的芦絮。每逢收工后的黄昏,于那些深山野坑总会瞧见母亲忙碌的身影。将些芦苇穗带回家,晒干后,再在灯下一把一把地编织成扫把,几乎成了母亲每天的功课。坐在昏黄的马灯下,母亲一绺一绺地编织着,随着飘飞的苇絮,墙壁上映照出一幅美丽的剪影。

每逢母亲编织,我们总问她:“娘,编扫把很好玩吗?”

这时,母亲总会笑笑说:“当然很好玩,不然,谁会夜里还编扫把呀?既耽搁睡觉,还浪费灯油钱哩!”

稍大后,我们才明白母亲编织芦苇扫把的苦心。那些年,我们姐弟4人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全是母亲的芦苇扫把一把一把换来的。看到她掌上的斑斑老茧,我跟姐几个都暗下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再不让她做苦活!

后来,我跟姐姐们全都进了城,做起了城里人,只是,母亲依然编织着她的芦苇扫把。她依然跟父亲住在乡下,过着清汤寡淡的日子。多次接他们来城里,母亲总是说,城里太吵,不习惯。又说城里的开销大,有闲钱让我们留着自己花,她和父亲还能走动,还能编织扫把,还能养活自己。

母亲70岁生日那天,我们4个儿女相约着回老家给她祝寿。在离家不远的那片竹林,远远地,就瞧见了母亲的身影。她坐在门前的那块大石板上,身前,就是一大堆芦苇蒿。随着飘飞的苇絮,已花白头发的母亲将她编织的身影飘成一道让人心酸的风景

二姐上前,哽咽着说:“娘,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编,我们给您钱您又不要,到底是啥原因嘛?”

蓦地见4个儿女来到眼前,母亲不禁一下红了脸,有些难为情地说:“都一辈子的手艺了,一下子撇开,是有些不习惯嘛。”

再看看母亲,虽然那些芦苇蒿依然还在她的手上翻飞,但明显看得出,母亲的动作迟缓了,有好几次,芦苇蒿扎着了她的手,编织程序又出了错,只得拆了又重来,看着就更让人心中难受。

晚上,我们旧事重提,让母亲再也不要编扫把了。我们说,4个儿女,每人每月500元,二老的生活费用绰绰有余了。但母亲却笑笑说,钱嘛,真不是问题。

母亲颤巍巍地起身,带我们来到北厢房那3间空房里。我们见到了满满的3房间芦苇扫把。

母亲又笑笑说,这些年,她没了我们这些儿女的“拖累”,时间宽裕了,就有更多时间编织芦苇扫把了。每把扫把10元,你们算算,3间屋子的芦苇扫把,该卖多少钱?说完,母亲满脸的自豪。

我们粗略数了数,每间屋子算300把芦苇扫把,3间屋子,就900多把芦苇扫把。900多把扫把,该用去母亲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啊?突然间,泪水溢上我们的眼角。

问起母亲,这么多扫把,该什么时候才能卖完?母亲的口气又很自豪了,说她跟父亲一个乡场背上20把,10个乡场,就是两百多把呀!既赚了钱,又活动了筋骨,划算呀!

一句“划算”,更让人心酸。一个乡场才卖20把,一个乡场得走10多里山路,算起来,900多把芦苇扫把,母亲他们得走多少里山路?况且,依母亲闲不住的习惯,新的扫把又在诞生!

回到城里,偶遇一个大学同学,知他已是一个中学的校长,想到母亲那3屋子的芦苇扫把,心中便动了动:“老同学,你们学校需要添置扫把吗?”然后,向他讲述了母亲与她的芦苇扫把的故事。讲完,那同学爽快地说:“呵呵,当然要,你母亲有多少扫把?我全要了!”

夜里,跟母亲打电话,说她的芦苇扫把全部脱销的喜事,母亲竟激动得语不成声:“儿子,你是说,娘的芦苇扫把城里人也喜欢?”然后便大声地夸赞我们,说我们这些儿女真有孝心,不枉她养育我们一场。

听到母亲的夸赞,惭愧已写在我的脸上。其实,这么些年,我们一直在为自己的求学、工作、家庭奔波,有多少时间在做着孝顺父母的事情?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就让母亲高兴成那样子,可母亲为我们编织了一生的芦苇扫把,她什么时候提过一个字?

(节选自《中国会计网校》)

(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时候,我们常问娘“编扫把很好玩吗”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我们很天真、幼稚,不理解母亲辛苦的缘故。
B.当我们四个儿女走到年老的母亲跟前问她为啥编扫把时,她不禁一下子红了脸。这反映了母亲不想让儿女为她操心,而这一下漏了陷,她像孩子一样觉得很不好意思的心理状态。
C.母亲颤巍巍地起身领我们看了她编的三间房的扫把,这一举动生动地写出了母亲为自己有那么多的劳动成果高兴、自豪的心情,同时也给儿女们证明她自己能够养活自己。
D.当我们听到母亲夸赞我们的孝心时,“惭愧写在了脸上”,这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为了工作、学习、家庭,根本没有拿出时间去陪父母。没有做孝顺他们的事。
E.70岁的老人,本该安享儿女的清福,可是母亲却甘愿清汤寡淡,编扫把,背着扫把赶乡场。这说明了母亲以苦为乐,安贫乐道的隐逸思想。
(2)年轻的母亲和年老的母亲为什么要编扫把?这主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征?
(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感恩”“孝”是千百年来一直谈论的话题,那么怎样才算尽到了“孝心”呢?请结合本文以及你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