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材料之父”师昌绪  余玮
师昌绪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
1955年师昌绪克服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祖国。回国后,师昌绪心花怒放地前往组织分配的工作单位——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当时正值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将大部分科研力量投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而新的任务却涉及到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问题,他毫无怨言地挑起这副担子,边工作边学习,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的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他不懂俄文,为了需要,就依靠查字典,译出了《金属学物理基础》一书中液体金属结构与凝固两章。1957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的主任。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师昌绪从中国既缺镍无铬,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为了克服一般铁基高温合金耐热性能差的弊端,师昌绪等人在设计成分时一反铁基高温合金中钛高铝低的常规做法,相应提高铝的含量,从而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代替了当时镍基高温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
1960年冬,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使中国高温合金的生产立足国内,师昌绪率队与抚顺钢厂共同攻关。当时他的妻子正怀孕需要照顾,他便每天早晚乘铁闷罐车往返于沈阳到抚顺之间,即使最冷的2月也是如此。在几年的时间里,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他几乎跑遍了全国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一起飞机坠机事故。分析原因认为是轴承中混有空心滚珠造成的,从而导致数百架飞机不敢起飞,成为当时的“无头案”。师昌绪对此进行冷静地分析研究。根据金相观察,师昌绪提出滚珠是受到高速挤压造成局部熔化而失效的,而引起上述现象是由于冷却油不洁净所致,为此,只要加强油的过滤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厂方接受了他的处理方案,使大批飞机得以重上蓝天。
1961年,美国研制成功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技术,并投入使用,然而其技术是严格保密的。1964年我国围绕如何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的问题,发动机设计适合材料工程师们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教授大胆地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荣科请师昌绪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方案。很快,师昌绪便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为了国家的需要,师昌绪与大家一起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在设计、材料、制造三个环节的通力协作下,不到一年的时间,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采用这种叶片的国家。此项科研成果使我国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技术跃上了两个台阶:由锻造合金改为真空精铸,由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而且我国涡轮叶片的制造工艺更精巧。
在“文革”期间,师昌绪被诬蔑为“美蒋特务”,受到非人的折磨,曾被造反派打得皮开肉绽。但是,所有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的信赖。之后,他被派到一个中专培训机构工作。他在教书之余,收集与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每天清晨3时起床伏案疾书。不到一年时间,他与合作者完成了一部既有基础概念又有最新动态,达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后来他任金属所所长,对那些整过他的人照样以礼相待,特别是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上一视同仁,受到大家交口称赞。
生物材料是21世纪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中国因涉及几个学会不能联合而无法加入国际组织。1997年,师昌绪经过努力将几个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被推选为理事长,并于1998年加入国际组织,避免了与彼岸的矛盾与冲突,同时成功争取到2012年在中国召开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他不是生物材料专家,但他热心促进中国生物材料的发展,完全出于对中国材料科学与技术进步的责任心。
师昌绪总是说“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他人生的每一步无不印证着这些道理。
(摘编自余玮的《“材料之父”师昌绪》)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师昌绪在担任沈阳金属研究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期间,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的渊博与处理生产中重大问题的能力。
B.面对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发生的一起飞机坠机事故,师昌绪冷静分析,准确的找出了原因,表现了他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C.为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师昌绪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并提出“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研制方案。
D.师昌绪团队的科研成果,不仅使我国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技术由锻造合金改为真空精铸,由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而且在制造工艺上超过了美国。
E.师昌绪在文革期间受到非人的折磨,但没有改变他对祖国的赤诚和对事业的执着,反而激发了他进行科研和著述的热情和决心。
【小题2】师昌绪为我国材料科学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师昌绪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敬,高尚品格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师昌绪说,“勤奋、进取是人有所作为的动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0-17 10:59: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小题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B.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到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D.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越僵化。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5分)
高仓健,其实他对这个世界充满深情
水木丁
高仓健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没有觉得特别吃惊,先生已经83岁,生老病死,乃人生逃不过之结局,因此内心虽然悲伤,却只是希望他走得安详就好。
我看过他好几部片子,在儿时对他模糊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沉默的男人,人人都说他是个硬汉,没有人见他流过泪。人们学他穿风衣,带皮手套,留寸头,不拘言笑,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学到他沉默中的那种气场,那是一种让人安定的东西,像远山一样,只要存在在那里,望一眼,心里就踏实。如果他能活八十年,就八十年不改变,如果他能活八百年,就八百年都不会改变。
在这个人人比赛能说会道,甜言蜜语,人人内心浮躁,想要抓住世界的潮流的年代,高仓健君,我有点想念他了。只是在喧嚣的尘世想念一个安静的人,所幸的是,他虽然已经成了一个老头子,但是那种气场还在,那种给人安定的能量也还在。后来我想,我只是凭着感觉去找他的电影来看,但是在内心深处,也许是想感染一下他身上那种气场,去一去自己的浮躁,给自己定一定心吧。
看张艺谋回忆高仓健,讲了几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拍《千里走单骑》的时候,说他们一天的戏拍完了,他就让高仓健先回去,按理任何一个演员都高高兴兴的回去了,但是高仓健不这样,“6点钟让他回去了,9点快收工,天已经黑了,副导演忽然慌慌张张地过来跟我说:‘导演,高仓健没走!’我说:‘为什么没回去?出事了?’原来,高仓健说导演和全体人员都在工作,他也不能走。他就一直在山地拐角下站着,默默看你工作,站了3个小时,不打搅。剧组全队上汽车走,老爷子给远远鞠躬。他不过来,鞠完躬走了,70多岁的老人,站3个小时。”还有一次,两个人“坐在一个大堂酒吧,远处一百米以外是大堂,人来人往,但是这个酒吧里人很少。我跟他在这儿坐了1个多小时,大堂有很多人走过,有日本人突然认出他来了,走到酒吧门口,离了有四五十米,深深鞠一躬就走了,也不惊动,也不过来。就这样,来来回回四五十人给他深深鞠躬,悄悄走了。”“每次去日本,每次赶飞机,他会在地库,看我的车走,远远给我鞠躬。我吓一跳,老爷子什么时候来的?已经来了1个多小时,他也怕人家认出他,站在地库,一堆车后面,远远地送。”
日本人认为高仓健是一个神,在云端,但是张艺谋说在高仓健身上看到的是中国古代的那种“士”的精神,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张承志在《清洁的精神》写过:“没有今天,我不可能感受什么是古代。由于今天的泛滥的不义、庸俗和无耻,我终于迟迟地靠近了一个结论:所谓古代,就是洁与耻尚没有沦灭的时代。”“那是神话般的、唯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在这篇文章里,张承志把聂政,荆轲拿来做洁的代表,无独有偶,张艺谋也曾在拍摄《英雄》时,希望请高仓健出演后来由李连杰出演的那个叫无名的刺客,但是高仓健说,我对打打杀杀没有兴趣。几年后,他在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里扮演了一个安静的男人,2012年,当他拿到《致亲爱的你》剧本时,他对大家说,这是他想演的电影,于是他在阔别荧幕多年后,终于又回到了观众面前。
他并非冷酷,只是安静沉默,因为对这个世界的太深情,深得超过了任何人,所以只能用他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方式太古老,太干净和疏远,不是现代人的亲昵和热情,也注定了他无法走入现代人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之中,只能一生孤独。
生而为高仓健,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感呢?在这个以不知羞耻为时髦,对肮脏不假思索的接受,麻木到毫无底线的时代,像这样一个好像从几千年前穿越而来的人,一定会很孤独吧。如今他也走了,地球上最后的一个士不再有了,人们争相纪念他,希望用各种形容词归纳总结他,但是人们却只看到他的外表,而他的内心,却是像张承志说的那样:“这不是一个很多人都可能体验的世界……今天的中国人,可能已经没有体会它的心境和教养了。”这个世界不复杂,但是洁与耻是如此难于坚守,我们人人都在失守,将自己的底线一点一点的后退。而高仓健先生用他这83年做到了这两个字,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想他的人生是完满的,也是平静的。
最后奉上《致亲爱的你》中的这首童谣:红色眼眸的天蝎座,展开翅膀的天鹅座,蓝色眼眸的小犬座……将大熊星座的脚向北延伸五倍的地方,小熊星座直指的就是银河之旅的终点……
(节选自新浪网“娱乐专栏”)
【小题1】“如果他能活八十年,就八十年不改变,如果他能活八百年,就八百年都不会改变。”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中用的最多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3分)
  
  
【小题3】作者认为高仓健对待世界的方式“太古老,太干净和疏远,不是现代人的亲昵和热情,也注定了他无法走入现代人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之中,只能一生孤独”,是否是对他的做法的否定?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3分)
  
  
【小题4】最后一个自然段能否删去?理由是什么?(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叫头
叫头,是剡剧界的行话,也就是起调。一声“妹妹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那是李兰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
李兰芬台上演的是小生,风流倜傥,台下却是非常内向的人。
早在解放前,就有小报一直关注她。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她与搭档杨素娟因为一个男人闹掰了,结果各换了搭档,不再同台演出。
不久解放了,小报记者转行的转行,镇压的镇压,出逃的出逃,这事也就湮没无闻。
文革中她们都被打倒,受尽折磨。也曾有人让她揭发杨素娟,她只字未吐。可是杨素娟还是死了,死得很惨烈,喝药水自杀,煎熬三天,死不了,又从后阳台跳下,才算闭了眼。
文革后,众姐妹纷纷复出。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她独居一院,莳花弄草,颐养精神。院中有一株梅花,每当最冷之时,幽然开放。尤其是雪夜,暗香浮动,清冽动人。李兰芬提灯绕行三圈,轻声哼唱——妹妹啊!
她在等一个人。
不出半年,这个人果然来了。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素娟的女儿杨小娟。
今年是杨素娟辞世十周年,杨小娟正在筹办一场母亲的纪念演出。她想请李阿姨出山,压轴演出她们的代表作《梁祝·楼台会)。可是李阿姨已经封箱,她怕不答应,所以特地前来拜访。
李兰芬一口答应。她告诉杨小娟,这一声叫头“妹妹啊”,就来自她的母亲。杨素娟当年有“刘剧西施”之称,李兰芬初入梨园,几次出了差错,都亏得杨素娟及时补台,生活中也是情同姐妹。后来二人搭档出演《梁祝》,本来只是念两声“妹妹”,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出,添唱了“妹妹啊—— ”这个叫头。从此,成了“李派”的标志性起调。
演出当晚,李兰芬早早来到剧院,在后台“默戏”。搭戏的杨小娟就坐在她旁边,她怔怔地看着,说:你多像你妈!说得杨小娟眼睛一酸。
《楼台会》的戏很热烈,李兰芬一出场就博得了满堂彩。“妹妹啊——”一声叫头,深情款款,让戏迷们过足了瘾。虽然有点老胳膊老腿,但是,演着演着,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李兰芬恍惚觉得是与杨素娟演对手戏。那时候,杨素娟也是这般模样,俊俏可人,惹人喜爱。本来,她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可是一个记者走进了她们的生活。他先是围着自己转,她总是淡淡的,一起出去,也拉上杨素娟。结果,一路上,她没说几句话,全是杨素娟咯咯的笑声。
她对这个油头粉脸的人没好感。可是,她不放心杨素娟,怕她遇人不淑;几次劝说无果,然后就是彼此的害怕见面和见面后的无语……
那一年黄昏,她听到了杨素娟惨死的消息,一口血涌了上来。
“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千叶莲……”
戏已经演到高潮。她已多年没演戏,这会儿越演越烈,感觉浑身发热。杨小娟分明是杨素娟。素娟啊素娟,她眼睛发呆,心痛如绞。
当年给她和杨素娟平反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冤有头债有主,是谁诬陷杨素娟了?当她知道果然是他时,沉默了。
“只道苍天佑良朋,满怀悲愤无处诉……”
她一口血真吐了出来。杨小娟没在意,因为戏演到这时,是有个吐血的动作。台下鸦雀无声,也没在意,反觉得李兰芬作为老艺术家,果然不同凡响,演得跟真的似的。
当嗓子卡住,又吐了两次时,杨小娟意识到出事了。
终于,李兰芬软倒在了舞台上,幕布匆匆拉上。
李兰芬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李阿姨你没事吧?好些没有?”
李兰芬拉着杨小娟的手,轻轻地说:“小娟,对不起,我演砸了!”
“没有,你太投入了,观众都掉泪了!”
实际上,这也是李兰芬的告别演出。从此,她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只能对着院中的那株梅花,默默吟唱。而关于那口真血,一时传遍了全城。
她缠绵病榻,经常梦见杨素娟,是解放前的杨素娟,穿着旗袍,款款向她走来……
杨小娟来看她,她屏退左右,喘着气,终于把真相告诉了她——出卖她母亲的正是她的生父,也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
“本来,我想永远烂在肚子里,可这对你妈不公……”
临终之时,身边的人看到她的嘴一翕一张,仿佛在唱“妹妹啊——”
(有改编)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兰芬自从与杨素娟分道扬镳后,便低调做人,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演出,颇有俞伯牙因钟子期死而摔琴不弹的旷寞悲凉,让人读来唏嘘感伤。
B.小说中两次写到李兰芬对着梅花低徊吟唱,作者别具匠心地安排这一场景,除暗寓李兰芬的梨园情结外,也幽婉地表达了她对昔日搭档的深切怀念。
C.李兰芬一直在等一个人,这暗示着她始终在关心着杨素娟及其后人的情况,而她的等待也是为了能够见到杨素娟的女儿,从而慰藉自己几十年的牵挂。
D.当李兰芬求证到诬陷杨素娟的恶人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时,她沉默的原因是为好友的遇人不淑而痛心,也为自己终于没有被骗而暗自庆幸。
E. 小说以“叫头”为线索,串联起一对舞台姐妹花的爱怨忧欢,梅花、吐血、戏文等细节前后呼应,表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
【小题2】作品中李兰芬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是怎样叙述李杨二人的恩怨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仅仅是一个舞台搭档,李兰芬却倾其一生深情怀念,也未免太过愚拙。如何对待搭档,也成为人们当今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请结合小说内容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搭档”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据路透社报道,7月10日,硅谷支付公司Stripe与支付宝、微信达成合作,让其线上超过10万家商户支持过亿中国消费者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5月9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宣布与美国支付处理公司FirstDataCorp达成交易。双方达成协议,消费者可以在FirstDataCorp的400万家美国商户使用支付宝购物。“这将为支付宝打开在美国真正遍地开花之门,甚至有望在之后拓展到更多国家。”支付宝北美总裁说。据彭博社消息,如果合作全方位达成,这个商户覆盖量已经与美国本土的苹果支付(450万家)达到同一等级。与支付宝类似,微信支付业务也正式进入了美国市场。

(摘编自《报复来了!苹果后院被支付宝微信包抄》,2017年7月1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2011—2019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

(资料于综合企业及专家访谈,根据艾瑞统计模型核算及预估数据)

①移动支付是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的非语音方式的货币资金转移及支付行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统计包括用户购买第三方平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包括使用移动支付购买实物商品及信息化服务的支付,不包括代收、代付及资金归集等其他企业对企业类应用。②统计企业类型不含银行,仅指规模以上非金融机构支付企业。③同比增长率,一般指和去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这主要是为消除季节变动影响,来说明当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④图中2017年以后的数据为预估数据。

材料三:

移动支付代表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现金生产力,目前其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整体行业增速主要依靠大型支付公司的亮点业务,暂时还缺少硬件环境及支付场景的普及,但各类智能设备和信息化城市建设必然会将移动支付所需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当应用场景能够深入社会正常经济生活中时,个人乃至中小企业端的支付就可全由移动支付完成。

(摘编自《2017年中国电子支付行业研究报告》)

材料四: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城市中国跳过信用卡走向无现金社会》的报道称,在中国城市餐馆,如果用餐者埋单,他们更有可能拿出手机,而不是钱包。《金融时报》旗下研究服务部门“投资参考”对1000名中国城市消费者的一项调查显示,98.3%的人说,他们在过去3个月中使用了移动支付平台,城市规模、年龄群体或收入水平对人们使用移动支付平台的影响不大。这反映了移动支付平台的迅速扩张,中国由此正在变成一个无现金的社会。现在,各种移动平台正试图超越扫一下二维码进行零售交易的阶段,向消费金融扩张。然而,事情进展并不完全顺利。中国网络金融服务的扩张导致许多贷款未受到足够监管,还造成了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尤其几大国有银行,也在积极保护自己的领地。如果这些网络银行获得成功,那么中国的监管机构和传统银行都要适应新形势。

(摘编自《英媒:移动支付普及,中国跳过信用卡走向无现金社会》)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支付宝与FirstDataCorp和Stripe全方位达成合作,在美商户覆盖量就会与本土的苹果支付达到同一等级。
B.据艾瑞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支付和转账的总额约为2013年的10倍。
C.根据艾瑞统计模型核算,2017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98.7万亿元人民币。
D.迅速扩张的中国移动支付平台正在试图超越零售交易的阶段,向消费金融的方向扩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支付宝和微信与硅谷支付公司Stripe的合作,让中国消费者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向对方线上商户付款。
B.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同比增长707.0%,这也就成了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一年。
C.根据材料二可见,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D.移动支付代表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现金生产力,包括了用户购买的所有第三方平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解决我国在移动支付方面遇到的问题。

同类题5

   绿色是大自然的基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青春和活力的代表,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没有了绿色植物,也就没有了生命。绿色是一种祥和舒适的色彩,它给人以镇静安宁、凉爽、愉悦的感觉。由绿色植物组成的环境,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产生一种良好的刺激,使人的紧张情绪得到改善。医学专家测试发现,人如果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绿色环境中,尤其是在茂密的森林地带,其皮肤温度可降低1——2摄氏度,心脏搏动,呼吸都有所减慢,血压也略有降低,从而使人的紧张情绪得到缓和。

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适当到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里散步、休息,不仅能使心情宽松愉快,而且能很快地消除大脑的疲劳,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当前,国际上提出“绿视率”的理论,认为绿色的分布面积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的精神感觉最舒服,大脑的反应最敏捷,对健康也最有益。

【小题1】绿色能给人带来什么感觉?
A. 愉快凉爽 B. 寒冷舒服 C. 热烈奔放 D. 祥和适宜
【小题2】哪一项不是绿色环境能缓和人的紧张情绪的因素?
A. 能使人呼吸减慢
B. 能使人血压降低
C. 能使人血液循环变慢
D. 能使人心脏搏动次数减少
【小题3】在紧张工作之余,适当地到绿色环境中散步休息有什么好处?
A. 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力
B. 能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C. 能使人与他人和睦相处
D. 能使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小题4】“绿视率”理论认为绿色达到多大比例对健康最有益?
A. 居室的25平方米是绿色的
B. 绿色植物应占空间的一半
C. 绿色植物应占环境的3/4
D. 眼睛看到的景象1/4是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