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从领奖台上逃亡
王波
与年迈的瑞典国王握手之后,意大利人恩里科·费米从国王手里接过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盒子。盒子里装着三样东西:诺贝尔奖奖章、奖状和信封。此时此刻,这位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最想要的,是那个并不起眼的信封。因为他知道,“那里面一定是奖金”。
这笔钱的重要性,是站在他身旁的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难以想象的。不过,费米还来不及想太多,万千思绪已被四周的掌声和祝贺所淹没。
1922年7月,费米完成了自己关于X光实验工作研究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人滔滔不绝,眼前的11位答辩委员,或面带疑惑,或直接打起哈欠。答辩结束时,这些身着黑袍头戴方巾的人,没有一个上前来握手或祝贺。他唯一获得安慰的是,论文最后得分很高,然而不知为何,学校并没有遵照惯例出版费米的博士论文。
好在参议员科尔比诺教授对费米偏爱有加。在这位政要的青睐下,费米在罗马大学获得了一个教职。当墨索里尼政权决定成立意大利最高学术机构“意大利学院”时,27岁的费米在科尔比诺的推荐下,成为院士中唯一的物理学家。此时的费米决定为国家贡献一切。
院士身份,给费米带来了颇为可观的薪水。他忍不住对妻子感叹:“金钱总是自己跑到那些不去找它的人那里。我不曾去找它,它却自己来了。”对于这个一直缺钱的人来说,钱可以给他安全感。
但对那身象征身份的院士礼服,他十分反感,只是在学院成立那天穿过一次。那天,刚好家里雇油漆工,费米让妻子把所有面向走廊的门关上,他好穿着礼服出去,以免被人看见。
他同样反感的,是法西斯的各种口号和标语。在和物理学教授布洛兹一起乘车去佛罗伦萨的途中,看着沿途写着“墨索里尼永远正确”等离奇的标语,费米每念一句标语,便大声评论道:“废话!废话!”
与此同时,费米完成的关于核子放射阴电粒的深奥理论,也被人视为“废话”。1934年,他把论文寄给《自然》杂志,对方拒绝发表。尽管这一理论成为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当时却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不被理解的年轻人,决定暂时把精力从理论物理转向实验物理。在实验室里,费米不断用中子撞击各种元素。在撞击当时的元素周期表上最后一种元素铀时,他们发现,铀元素具有十分强烈的反应,并且放射出来的不只是一种元素。
这无疑是重大的发现,费米自然高兴,但更高兴的人,显然是科尔比诺。就在费米谨慎地表示要进一步做实验验证之时,科尔比诺已迫不及待地在科学院成果发布会上,宣布了费米实验小组取得的成果。
在法西斯政权看来,费米的发现是“法西斯在文化领域的伟大胜利”。法西斯所掌握的各种媒体开始鼓吹这一成果,并且宣称这“再一次证明了在法西斯的领导下,意大利又如同往日一样,完全可以在各方面成为全世界物理学家们的导师和物理发现的先驱”。虚夸的报道,令费米备感尴尬。他深知为法西斯服务就是犯罪。深夜熟睡的妻子,自结婚来第一次被费米摇醒。丈夫以懊丧的语调告诉她,“我的名声成问题了”。
但更成问题的,是他们的未来和生活。因为第一批反犹法律获得通过,而费米的夫人是犹太人。
1938年11月10日,费米夫妇原本根据事先的电话通知,等待晚上6点斯德哥尔摩打过来的电话。孰料6点时,响起的不是电话铃声,而是广播里播音员生硬而冰冷的声音。对方宣读的是第二批有关种族政策的法令。法令限制犹太人的活动并降低他们的公民地位。这意味着费米的夫人和几个朋友都将受到这个法令的影响。
就在一家人心寒之极时,电话铃终于响了,“瑞典科学院决定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费米教授”。
一个月后,费米登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这一次,意大利的媒体没有大吹大擂,只用三行字报道了费米获奖的消息。接下来便指责他犯了罪,罪名是没有对瑞典国王行法西斯式敬礼。
利用这笔奖金,费米直接逃亡到美国,并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为制造原子弹迈出决定性一步。
(选自2010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让读者误以为恩里科·费米是一个贪财的人,吸引读者读下去。
B.由于恩里科·费米研究的内容极其深奥,就连专家也不易理解,因此在答辩时专家精神难以集中,但恩里科·费米的博士论文还是得了很高的分数。
C.意大利法西斯鼓吹恩里科·费米的科研成果,严重损害了恩里科·费米的名声,这使看重名声的他极其恼火,所以说“我的名声成问题了”。
D.尽管别人不理解恩里科·费米的科学研究,但他坚信自己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金。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叙述生动,给读者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立体可感的科学家形象。
【小题2】恩里科·费米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遇到了哪些尴尬与寂寞?(6分)
【小题3】恩里科·费米为什么要“从领奖台上逃亡”?(6分)
【小题4】对恩里科·费米的逃亡,人们褒贬不一。你认为恩里科·费米应该逃亡还是不应该逃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0-23 10:58: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的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缓解我国能源依赖、解决大气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行业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奠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地位。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 - 2020年)》的相关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主要以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还较为少见。另外,燃料电池主要的原料为氢气,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氢气的制造成本较为昂贵,使得其在市场化下的竞争力较弱。
(摘编自《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及朱来发展趋势预测》,“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1.23,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刷脸坐车、无人驾驶……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现实。
去年以来,多地开始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并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智能”,新能源汽车将与人工智能、5G通信紧密结合,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集成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合众新能源汽车创始人方运舟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将成为如手机一样的智能移动终端。“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将是人们休闲的移动客厅,而不再仅仅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
业内人士认为,传统汽车主要依赖发动机的性能,而电控、电机和电池“三电技术”则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国产自主品牌插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翅膀,通过技术创新制胜电动车领域,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摘编自《未来智能汽车什么样》,新华社,2018.2.13)
材料四:
虽然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教在5个国家中排名第四。但从分项指标看,只有新能源汽车显示竞争力排名第一,其他分项指标排名均不高,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基并不十分牢固。在政策环境竞争力方面,虽然政策力度全球最大,但基础创新环境不足,应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在产业支撑力方面,我国虽然有较强的全产业链配套体系,但主要在国内市场配套,进入国际市场配套体系的较少,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同时,我国还需要在产业化服务平台、装备开发和制造能力以及企业前瞻性投入方面继续加强和提高。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7.8,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想要实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就必须大力支持和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
B.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无论哪种类型,都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
C.智能化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种趋势,而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集成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D.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智能化,无人驾驶和刷脸坐车等看似科幻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都将转变为现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产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如果能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创新,就能实现我国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越。
B.材料二的图表显示,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差距很小,这说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C.从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的分项指标的排名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D.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智能移动终端,不再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而是可供人们休闲的移动客厅。
【小题3】根据材料,请你就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家 常 的 诸 葛 亮
伍松乔
⑴陕南勉县武侯祠,正宗的诸葛亮先生庙。祠在城西三公里,面对川陕公路。
⑵历史上的武侯祠,总有过好几百座吧。众多的武侯祠中,成都和勉县的两处极负盛名,前者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国家级文保单位),后者却始建最早,而且是唯一由皇帝下诏建造的。
⑶到成都的武侯祠去,你就别打算和诸葛亮亲近了。
⑷此地是星级“丞相祠堂”,与刘皇帝共享香火的君臣合庙,1200年前杜甫便涕泗纵横地来礼拜过,寻常人等屏声息气地来“仰止”一番,也就该受宠若惊了。简而言之,从建筑规模、品位、氛围而论,成都武侯祠里的蜀相,令人起敬,却只得“远之”,怎么看也是一个神坛上的诸葛亮、官家士大夫的诸葛亮。
⑸勉县却不,它虽然也正经八百地被人在书本上称作“天下第一武侯祠”,却更是一座老百姓的武侯祠,民间味浓、烟火气旺。这里的卧龙先生,可以叫做家常的诸葛亮。
⑹我是初夏去的。由川入陕,一路上“三国”的马蹄不绝于耳。作为川人,提到蜀国的诸葛亮挺得意,当年这汉中平原,也还是咱们丞相驻兵屯田的地盘呢。车到祠前,不大的山门,也没有又厚又沉的那种高门槛,一抬腿就进去了。
⑺独自满园乱穿。30亩地的面积,难以称大,堆得可是满满当当
⑻也有空间,进门绕过照壁竟是一座戏楼,楼前便有一片操场样的草地,正有游客三五成群地边晒太阳边打扑克。闲情悠悠,既不“森森”,更无“泪满襟”。岂止不肃然,人说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诸葛亮的忌日,还要演戏、赛神、办庙会,赶场一样热闹!
⑼过戏楼,穿牌坊,又见琴楼。琴楼仿佛城门,一下子使人想到小说和舞台上“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勉县武侯祠是三国时的阳平关,当地传说就是诸葛亮设空城计的西城所在。
⑽前边所说的“满满当当”,是我对这座武侯祠主要建筑跑马观花之后的总体印象。按照祠堂纪念的本旨和美学观点,删繁去冗、详略得当为佳。但这只是书生的想法。这里的布局、陈设,简单说来,是一座诸葛亮事迹的大观园,凡关于武侯的,一股脑儿都兼收并蓄,管它历史的、人文的,传说的、迷信的,多多益善。
⑾如此堆砌,看起来拥挤,细推敲却似乎非如此不可。试想,在这并非都市通衢、文人荟萃的偏远之地,好不容易建座祠堂,它不兼而有之地把现代所谓展出、陈列乃至娱乐、展销的多功能一股脑儿承担起来,父老乡亲、黎民百姓能通得过吗?
⑿这样一想,眼前的景物又活泼生动起来,别具一番丰富多彩。让人入乡随俗地遥想当年,仿佛看到历朝历代兴建、扩建、维修的掌墨师、工匠们蹲坐讨论,直着嗓门嚷嚷一通,末了,把五花八门的图纸一拍,吼出一声响亮高亢的秦腔:“中!”
⒀勉县武侯祠就这样盖起来了,挤起来了。
⒁勉县武侯祠的民间气息,推究起来应该算是诸葛亮祭祀活动的正宗味道。
⒂公元234年,诸葛先生大星殒落,葬在勉县城南四公里的定军山下。由于蜀国官场复杂而又微妙的权力较量,朝廷拖了近30年没同意给他立庙,老百姓便纷纷在荒山野地、街头巷尾年年“私祭”。后来,为了“断其私祭,以崇正礼”,刘禅总算答应在勉县为诸葛亮正式立庙。私祭流行日久,搬进祠堂公祭,民俗民风的糅和便是自然而然的了。千百年来,官家褒扬诸葛先生做臣子忠贞不二,百姓则笑谈鹅毛扇的神机妙算。
⒃家常味不说最佳也该是极好的一味。离却家常,百味无存,哪怕再精再美。
⒄勉县武侯祠里耳闻目睹的两道家常味,至今品来仍津津有味。一是诸葛井,善男信女们不仅亲手取水亲口咽下,还要装进瓶里带回去给亲朋好友“去百疾”。另外,在大殿发现好大一方菱形的淡黄立体网状物,堂而皇之地悬吊在诸葛先生塑像头前轻轻晃动。什么东西?有何讲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问管理人员才知道,那是乡下老太太供奉的大盘蚊香。
⒅诸葛亮一生劳碌奔波,出师未捷,归天之后犹耿耿难眠。武侯之墓,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的意思。勉县之祠,坐南向北,又昭示“北定中原”的远大志向。嗟乎诸葛,不亦累乎!先生于此,既是家庙,就搁下你的鹅毛扇,脱下你的宰相装,悠悠闲闲弹你的琴、观你的鱼,在汉中百姓的热闹寒暄中,尝尝陕味的碗酒盘肉,轻松轻松如何?
⒆先生放心,不会有蚊虫烦扰,勉县农民自家做的大盘香,一支点起,足足可以燃上两个月,且是满堂满院,遍地清香……(第三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有两座极富盛名的武侯祠,一座在成都,一座在陕南勉县,成都的武侯祠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因为是皇帝下令建造的。
B.第十二段作者描写想象中的祠堂建造的场面,是为了让读者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到勉县武侯祠建筑中蕴含的的陕南民间气息。
C.第十七段描写善男信女取诸葛井中的水喝,并且装在瓶子里带回去分给亲友,认为这能祛除百病,表达了作者对迷信思想的鄙视。
D.文章标题中的“家常”一词,指的是民间,作者从勉县武侯祠看到的是平民百姓对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的千年相承的缅怀之情。
E.勉县武侯祠中,诸葛亮的坟头朝西,是表明诸葛亮永远心念西蜀,祠堂则是坐南朝北,含义是武侯北定中原的大志永远铭记。
【小题2】文章第七段中,作者对勉县武侯祠的印象是“满满当当”,请从三方面解释其含义。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第十五段写到蜀汉皇帝立祠的历史的作用。
【小题4】请结合文本和《蜀相》一诗,谈谈在两座武侯祠中,你更喜欢哪一座,并说明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永在歌唱 周玉明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有“中国之莺”的美名。当年轻的周小燕以典雅、端庄、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出现在二战胜利后的巴黎舞台上时,当她用意大利学派的圆熟技巧、华丽音色和法国学派的诗意美诠释欧洲经典声乐时,当她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原文演唱欧洲主要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时,她的身上都流淌出西方人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欧洲乐坛为“中国之莺”所倾倒。
回到祖国以后,周小燕不满足于自己仅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莺”,不愿被自己的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在频繁的国内外演出中,坚持不懈地在各种公开演唱中安排中国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数次作为国家文化使者被派到苏联、波兰、南斯拉夫、印度、缅甸等国去访问,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
对歌剧艺术精益求精的周小燕更懂得:要培养高雅艺术的知音,必须从学生抓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小燕培养了无数声乐人才:鞠秀芳、张建一、高曼华、刘捷、廖昌永、顾欣、魏松、雷岩、李彩琴、万山红、杨小勇、殷桂兰、李秀英、朱秋玲、王丰、王歌群、张峰、方琼、郭森等。他们以自己的歌声和艺术实力,在国内外的声乐比赛及歌剧演出活动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常人很难想象周小燕为普及高雅音乐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早在1981年,周小燕就热衷于带学生到外省市巡回演出和讲学。她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相当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子得不到及时施肥,难以茁壮成长。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教学音乐会”。每到一地,她便开展活生生的“形象化教学”,同时为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上课:现场教学、现场解决问题。遇到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一两次课“喂不饱”的,就带回上海继续培养。每到一处,周小燕就播下一路种子,她的师品、艺品和人品也在当地留下了一连串佳话。
1998年岁末,周小燕亲率11个弟子奔赴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三场普及歌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演出的晚会上,时年82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亲自主持,她用通俗、生动、诙谐的言语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外歌剧和歌曲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演唱风格。周小燕朴实、高雅的讲授风格感染了观众,经她点拨,高校师生们品味到了高雅音乐的醉人之处,冬日的校园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在两次公开教学中,有二十多位宁波大学的教师上台接受周小燕的指导。周小燕善于抓住每个歌唱者最关键的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运气、换气、发声。在她的指导下,在短短几分钟里,演唱者就由紧张到放松,原本干涩的声音变得干净漂亮起来。目睹此景,台上台下顿时喧哗了。
“作为一个歌手,演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歌唱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周小燕充满活力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个人的心,使对歌剧一直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为什么难以领会到歌剧之美。娇小瘦弱的大师用她的真诚、热忱,奋力拉近了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周小燕永远是一脸乐天的灿烂笑容,她爱说一句话:“我是幸运的。我是经得起折腾的幸运者!”周小燕的幸运在于,她执着追求的艺术理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她创造出了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业绩。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人们之所以用“德艺双馨”这个词评价艺术家,就是敬仰他们这种高贵的人格。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周小燕,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被赞誉为“中国之莺”。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小燕执着地追求艺术理想,创造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业绩,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
B.周小燕身材娇小瘦弱,因此她在运气、换气、发声上十分讲究科学,从而使她原本干涩的声音经过训练变得干净漂亮。
C.周小燕能用多种外国语言原文演唱欧洲一些作曲家的代表歌曲,然而为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在各种演出中坚持安排演唱中国曲目。
D.周小燕经常带领一些获奖的高年级学生到各地巡回讲学,经过她的学生们的精彩演唱,周小燕拉近了当地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们品味到高雅艺术的魅力。
E. 周小燕年轻时在欧洲被赞誉为“中国之莺”,使欧洲乐坛迷倒喝彩,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还希望做“中国籍的世界之莺”。
【小题2】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材料一:

闲暇教育亦称余暇教育,指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也指教会人们具有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志趣的本领。它是随着现代化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导致人们的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加而产生的。由此我们知道,闲暇教育是指利用个人劳动、工作学习之外的余暇时间而进行的教育活动。笔者大胆假设:从时间角度来说,闲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此外,闲暇教育也可用于指对人们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侧重如何娱乐消遣、如何安排个人余暇时间等。

闲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学习与生活之余,能摆脱现实生活的内外压力,步入一种审美的人生本然状态,人们可以自由地享受自然生活。培养能操持闲暇的个体,使每个人学会沉思和形成庆典式的心理与精神状态,养成闲暇习惯,树立闲暇精神,逐渐生成个人安闲的生命境界,这就是闲暇教育的精髓。

(代安娜、佟莹莹《闲暇教育与休闲教育》)

材料二:

初中生闲暇生活进行的活动调查(N=582)

序号

活动项目

活动人数

1

看电影电视剧

80%

2

上网浏览

75%

3

玩电脑游戏

67.3%

4

进行体育运动

60.9%

5

阅读课外书籍、报纸

55.2%

6

各种形式的学习

45%

7

逛街购物

37.6%

8

旅游参观

24%

9

朋友聚会、走亲戚

35.6%

10

无所事事

17.8%

 

尽管初中生对于闲暇生活的意义有着肯定的态度,但不同学生对闲暇生活理解是有偏差的。在安排闲暇活动时,78%的学生是没有计划的,并且对各种闲暇活动的理解水平也比较低,只是为了单纯地寻求刺激、娱乐、轻松。在区别学习与闲暇的意义上,认为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取的能力和知识没有闲暇活动时获的知识和能力多。69%的学生对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关注学习多于关注闲暇生活表示不满。86%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教师和家长能够多关注自己的闲暇生活并表示希望自己的闲暇生活质量能够提高。

(摘自:杨晨《初中闲暇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材料三:

闲暇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包括某人在完成职业、家庭、社会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发挥的各种事情,可以是休息,可以是娱乐;可以是非功利性的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可以是参与社团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各种有关闲暇价值观的内容,如中西闲暇价值观的比较;(2)使人生活愉快的各种活动,如欣赏音乐、观赏电影;(3)自由发展个人才能的各种活动,如体育锻炼;(4)陶冶性情的各种活动,如户外消遣、进行社会交往的各种活动,如旅游等。

闲暇教育的课程可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闲暇学科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一些闲暇生活的基本知识。闲暇活动课程则是组织培训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的活动为主,大体上包括以下四类活动:一是陶冶情操、充实精神境界的活动,比如学习书法,欣赏戏剧、影视等;二是有意义的体育活动;三是科技及其他创作发明活动;四是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

(冯文全:《论闲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闲暇教育”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利用个人劳动、工作学习之外的余暇时间而进行的学校教育活动。
B.让人们能摆脱现实生活的内外压力,步入一种审美的人生本然状态。
C.从时间角度来说,闲暇教育将会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D.闲暇教育指对人们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指向如何娱乐消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每个人学会沉思和形成庆典式的心理与精神状态,养成闲暇习惯,树立闲暇精神,逐渐生成个人安闲的生命境界,这就是闲暇教育的精髓。
B.闲暇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休息,可以是娱乐;可以是非功利性的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可以是参与社团活动。
C.闲暇学科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一些闲暇生活的基本知识,闲暇活动课程则以组织培训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的活动为主。
D.从初中生闲暇生活进行的活动调查来看,参加户外活动的人数明显少于户内活动的人数,说明学生已经领会了闲暇教育的精髓。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进行闲暇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1)事实依据:__________。
(2)理论依据: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此生致力传国学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他很小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对先生摇头晃脑的吟诵,南怀瑾半是有趣半是懵懂地学着。私塾学习奠定了他传统学问的基础。

南怀瑾的父亲特别注重家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要求儿子学行一致、知行合一。良好的家风使他从小志存高远,正是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下,他也养成了同样的品格。

年少时,南怀瑾曾思索读书为何。与祖母的一段对话,意外地改变了他“读书为官”的初衷。一天,他坐在祖母床边读《三国志》,祖母突然放下手中针线活,说:“孩子啊,读书可以,千万不要做官哪!,正看书看得心潮澎湃的南怀瑾惊诧万分,问:“那我读书干什么呀?,祖母回答说:“一代做官九代牛。”祖母的这句话,后来常被南怀瑾在课堂上引用,告诫学生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要有更大的目标。也是这句话开启了他“不问禄位问功德”的修行之路。

南怀瑾一生涉猎颇广,研究儒、释、道经典,皆有建树。他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数百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但他最为著名,传播最广的著作当数《论语别裁》。

早在1975年4月,南怀瑾就开始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探索。那时,社会上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僵硬老旧,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但南怀瑾一直主张,传统是随时可以创新的,并非简单的复古。南怀瑾讲《论语》,不复古。他说,朱熹注释的《论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他一直试图还原孔子思想家的地位,让大家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他说,那些强调纲常伦理类的东西,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而逐渐附加上的;于是,孔子的思想在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孔子也成了一个被随意涂抹的偶像。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南怀瑾一直在讲《论语》。他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旁征博引,融合经史,将原文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一时间在台湾掀起了《论语》热。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怀瑾漂泊四方,一直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而奔走呼号。回到香港后,他开始着力推广儿童读经运动。读诵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的基本经典。南怀瑾亲自为读经运动选编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教材。‘这一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推广,甚至还影响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

2000年,南怀瑾又在太湖边亲手创办了太湖大学堂,秉承宋明书院之教育,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道授业解惑,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主张。

此生致力传国学,在南怀瑾将传统文化解读给大众之际,非议渐生。有人称其是“伪国学大师”,也有人说《论语别裁》根本就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

对此,台湾学者薛仁明的话,也许能说明一二。“他将文史哲艺道打成一片,不受学术规范所缚,也不受学术流派所限,更不管枝节末微的是非与对错;他行文论事,总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言说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他的书可风动西方,也可让没啥学问的人读之欣喜。于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闳肆、难以方物;不知者,便难免有‘随便说说’‘野狐禅’之讥了。”

“从学术视角看,有些人认为南怀瑾还称不上是一位国学大师。但是从坚持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学者能超过南怀瑾先生的社会影响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楼宇烈对南怀瑾的贡献感佩不已。他还说起了南怀瑾和北大国学研究院之间鲜为人知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楼宇烈曾经两次去香港拜访南怀瑾。南怀瑾非常关心北大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议北大能够成立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表示自己可以出资支持。1992年1月,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前身。此后,南怀瑾如言为研究中心提供经。费予以支持。

南怀瑾之子南一鹏一语道出父亲的心思:“不同于学院派中规中矩的思路,这就是他讲学的风格,大抵能引起人们关注传统的心思,父亲的目的就达到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3日第11版)(相关链接)

①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湾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后来,他又在台湾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台湾周刊--忧国忧民的儒道学者南怀瑾》)

②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朱晓剑《知行合一南怀瑾》)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是______
A.南怀瑾先生自幼家庭要求严格。在父亲和祖母的影响下,他很早就树立起了“不问禄位问功德”的远大理想。
B.南怀瑾先生认为传统文化是可以与时俱进、解决现实问题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时时创新,不能简单复古。
C.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但对其国学大师的地位是一致认可的。
D.南怀瑾先生认为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但在历史发展中被曲解误读得渐渐多了,他主张还原孔子的思想家地位。
【小题2】南怀瑾先生“此生致力传国学”,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