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这是谁的城市化?
肖锋
(一)城市化必须回答两个命题
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迁移,时间之急、规模之大、冲突之剧烈、影响之深远,无以匹敌。
中国的城市化或城镇化必须面对两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市长的城市化还是市场的城市化?
历史上的城市是自然生成,先有“城”(防卫)后有“市”(交易),逐渐融合为城市。
今天,城市化是一场运动,一场围绕权力、资源的角逐。君不见,“拆城市长”们大手一挥,千年文脉断绝。所谓“国际大都市”清洗一切。老外说,中国的城市越来越没看头了。因为千城一面。
城市策划人王志纲称,城市经营是市长和市场的一场“双人舞”。在这场双人舞中,两者的分工应该是政府主导、企业运营。而实际上,市长们既是指挥官(定规划),又是运营商(搞开发),还是建筑师(指导设计)——建个“标志性”建筑;“给我搞一百年不落后的”;要有突破性的;要有国内没有、国际领先的。他们要的是GDP、税收和表面的光鲜靓丽。
可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人们看到的是越来越陌生的老城和千篇一律的新城。过去三十年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破坏比“文革”十年更甚。
不但老北平、老上海、老广州等都将成往事,老宁波、老青岛、老昆明也成往事。它们是图片上的绝版城市。今天的市长们如何面对后人的指责?
第二个命题:是本地人的城市化,还是与外地人共享的城市化?
未来20年将有约5亿中国人口成为新市民。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51%提高到76%以上。
中国城市化的本质是利益博弈、利益再谈判。城市化关键在“化”,即新移民成为市民以及居民成为公民。其中外来人员融入是社会公平问题。当涉及个人利益时所有漂亮的口号都靠边站。
外来人员检验着一座城市的包容度。“北漂”说明北京容得下他们;“新上海人”说明上海试图包容;“新客家人”或者“过江龙”说明或许最包容的还是饱经市场化洗礼的广东。
革命时期,中国的问题是农民和土地问题;今天,中国的问题是2.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融入城市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要像市民那样,享受学校、医院、养老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据城建部测算,一个外地人变成市民,财政要掏8万元。按目前全国2.5亿农民工计要掏20万亿元(未计其家属)。但这个测算忽略了外地人创造的价值——只有每人8万元吗?
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们要成为新市民,他们要享受现代化。可现实是他们乡下回不去,城里进不来。试想数亿年轻人进不来也回不去,中国的城市如何安定?
(二)城市化必须解决两个矛盾
张钦楠的《阅读城市》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一栋栋建筑是“字”,一条条街道是“句”,街坊是章节,公园是“插图”。透过它们,我们阅读到“人”,活着的和逝去的人。是人缔造了城市也创造了城市文化。
城市的发展有如铺一张底图,然后一层层书写,仿佛古人与今人在对话。而今天是速成城市。权力的大手一挥,于是系统格式化。
正如丘吉尔所说,“人创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在一样的建筑群中,人们一样的服饰,一样的冷漠表情。无论梁思成如何叹老北平,于坚如何叹老昆明,旧城连同那些儿女情长一并被涤荡而去。
一个只有骨干没有细胞的城市,是一个没有魅力的城市。
随着老建筑的铲除,原来的社区温情也被冷漠取代。城市人疏离化、原子化。于是“老人摔倒不去扶”,于是“小悦悦式悲剧”发生,于是陈水总们就报复社会了。
广州城管被小贩狠抓下体的场景刚为该群体赢回点同情心,延安城管就以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踩头激发声讨,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连为一体。“以暴制暴”或成为城市管理的常态。
厦门是个享受生活的城市。工夫茶与信佛让厦门人温良敦厚。老城区的小吃店,老辈人做不好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卖,因为怕被街坊笑话。哪像现在人脸皮厚,只要赚钱,只求短平快。
以上这些其实都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培护好“社会”的细胞,城市不要疏离化、原子化,要有老礼,要有温情,许多悲剧或许就化为无形了。
(选自《新周刊》第398期,有删节)
【小题1】城市化必须解决哪两个矛盾?(4分)
【小题2】分别指出两处划线文字的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5分)
(1)城市的发展有如铺一张底图,然后一层层书写,仿佛古人与今人在对话。
(2)一个只有骨干没有细胞的城市,是一个没有魅力的城市。
【小题3】如何才能让“城市化”健康发展?依据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1-22 10:39: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师昌绪:心无滞碍格自高
邢宇皓
“随遇而安。”这是老人对自己的评价。但熟悉师昌绪的人都知道,老人之“遇”皆为祖国所需;老人之“安”,尽是殚精竭虑。对自己总是轻描淡写,只因为,在他心中,与国家荣辱相比,个人得失永远“是用纳米尺来度量的”。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取得冶金博士学位,并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崭露头角。1954年,师昌绪准备放弃在美国前途无限的事业、稳定舒适的生活,渴望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当时美国当局设置重重障碍,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要求回国变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不时有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当局拘留和逮捕。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一颗迫不及待为国效力的心。1955年,师昌绪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
未经离乱,就难以理解师昌绪对故土的牵挂,对民族强盛的渴望。
1937年中秋前夜,少年师昌绪和家人在日本军机撕心裂肺的轰鸣中,沿着泥泞道路开始了逃亡之旅。在满城火车站,南下的列车苦等不至,一家人不得不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家中老弱妇孺走不动的留下,听天由命;日本人屠刀所向的青壮男子继续徒步南逃……
月圆之夜,竟是生离死别。这是几代中国人都曾经历过的家国之痛。
翻秦岭、过潼关,千里跋涉报考西北工学院;远负笈、越重洋,万里横渡求学北美,“科学”与“报国”的强烈信念,浸润着师昌绪年轻的心,磨砺了他为中华民族振兴不惧难、不畏苦,不颓唐、不苟且的坚韧性格,也造就了他不计私利、一心为公的坦荡胸襟。这也是他卓然成家、始终受人敬仰的根本。
回国后。师昌绪转入高温合金这个高精尖领域,并带领他的团趴,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并建议将稀土用于高温合金冶炼;提出了“微量元素控制的低偏析技术”这项被世界公认的原创性工作,在数十年之后为他赢得了国际大奖“实用材料创新奖”……
1964年,国家又将独立研究航空发动机“高温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摆在师昌绪面前。
师昌绪带领上百名科技人员团结协作,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努力,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相继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制成M17合金,采用真空精密铸造技术突破叶片铸造工艺的难题,在实验室研制出了我国第一片9孔铸造空心涡轮叶片……
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于研发期间的传奇时刻——正当大家对叶片中该采用什么样的型芯材料一筹莫展的时候,师昌绪却从一本过期美国杂志上的石英管广告中恍然大悟……
在成就面前,师昌绪平淡地说:“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是能团结大家。”
对于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师昌绪也曾经历观念的转变:先是以阐释自然规律为主,注重论文的质量与数量;而后认识到只有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才有实用价值。
由此,师昌绪开始了被其称为“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
为了解决高温合金国产化的问题,师昌绪带队亲赴抚顺钢厂展开攻关。“为了工作,师先生每天清晨乘早班的闷罐车赶到抚顺钢厂,晚上坐最后一班回来,根本顾不上正在怀孕急需照顾的夫人。在几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家,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李依依院士回忆说。1975年,在“文革”中备受折磨的师昌绪,刚被“解放”,就毫不犹豫领命赴贵州170厂指导空心叶片生产。至今贵州厂里的相识者仍对师昌绪感念不已。
师昌绪不仅是卓越的材料学家,还是颇具远见的战略科学家。对材料腐蚀数据的重视,便是最典型的一例。
师先生充分认识到长期耐腐蚀性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他不仅为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的成立立下大功,还几次挽救了陷入困境的全国环境腐蚀试验网。事实上,在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工程中,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印证。杭州湾跨海大桥、三峡工程都参考了这些“长期耐腐蚀性数据”。师昌绪对基础数据积累数十年的执着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近二三十年来,他管的“闲事”难以计数——
他与冶金部军工办主任高良上书国务院开展“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与五位学者联名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组织专家调研,建议加速我国支线飞机——今天大名鼎鼎的AR—J 21——研发;力促大飞机项目列入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重大专项……
“您未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记者问。
“对自己,没什么。对国家,我希望能改进我们的科研体制,克服急躁的心态,给创新型人才更多探索的空间。”老人如是说。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②师昌绪小时候有个外号叫“老院子”。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也非常用功,经常独自躲到家里一个僻静的小院子读书,一待就是一天。兄弟们玩耍的事他一概不参与,是个标准的“书呆子”。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师昌绪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养成了随遇而安的性格。他对自己总是轻描淡写,他认为,与国家荣辱相比,个人得失微不足道。
B.师昌绪赴美留学,在科研方面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有前途的事业和优越的生活,不顾个人安危,冲破阻挠,回到了祖国。
C.师昌绪的科研生涯中总是充满了传奇时刻,如众人对空心涡轮叶片采用什么型芯材料一筹莫展时,师昌绪却从一本过期美国杂志上获得启示。
D.为解决问题,师昌绪早出晚归,跑遍了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家;在“文革”中备受折磨的师昌绪刚被“解放”,就全力投入到工作中。
E.本文撷取师昌绪人生的若干片段,叙写他殚精竭虑献身科学的事迹;师昌绪凭借科学成就和精神品格,获得国家的崇高荣誉,可谓实至名归。
【小题2】作者在叙述师昌绪毅然回国后,插叙了一段师昌绪在战乱中逃亡的经历,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在科研中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回答。
【小题4】师昌绪在科研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有哪些主要原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忆蔡尚思先生

施宣圆

5月20日,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享年104岁。噩耗传来,我思绪滚滚,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生的音容笑貌……

与匡亚明先生争论孔子

蔡尚思先生是我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初,他给我们年级上中国近现代史选修课,我有时去旁听。那时老师下课后就回去,学生和他们接触不多。我和他熟悉是在80年代初以后,我常常去他家和他聊天。

1987年2月的一天,他来电要我去他家,说有事和我商量。我到了他家,他取出一张《文汇报》,指着学林版一篇匡亚明先生的文章《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说,他不同意匡老的观点,要写文章同他商榷。

匡老是老革命,是南京大学校长,是一位孔子研究专家。匡老的这篇文章提出用“三分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谓“三分法”,一是凡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宗法等级制、专制君王统治利益的,必须批判,必须决裂;二是凡属于含有合理因素、又含有历史局限性带来的消极因素的思想,必须进行科学分析,批判其消极因素,吸取其积极因素;三是凡属至今仍有生命力而闪耀真理智慧因素的要发扬光大。

不久,蔡尚思先生送来文章:《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与匡亚明同志商榷》,指出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坚持“两分法”,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匡老的“三分法”不是研究孔子的根本方法。两篇文章发表后,成为当时还未形成争鸣风气的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

蔡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不良的学术风气,也敢于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1997年国庆节,我去他家,他说现在学术界都说陈寅恪是“国学大师”,简直是“大家公认”的,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贵在实事求是,不能信口开河。

上世纪20年代初,陈寅恪曾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讲课,蔡先生听过他的课。蔡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而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可以说周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老祖宗,而陈寅恪先生却反而认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今人盛称周秦之国粹,实大误”。难道有这样的“国学大师”吗?蔡先生认为:“陈寅恪先生确是大师,但要知道,在大师中,他是中国史学大师之一与通晓多种多国文字大师,而不是所谓的‘国学大师’。”

他对老师是很尊重和钦佩的,再三强调,仅凭陈寅恪通晓十六七种文字,他就真是古今中外第一人,比所谓“国学大师”更加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我问他敢不敢写文章发表?他说怎么不敢。说罢,从信封中抽出一篇稿子,我一看,标题:我知道的陈寅恪先生(发表时改为《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原来,他稿子已经写好。“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历史事实。”蔡先生这样说。

“学术研究贵在争鸣”

在学术界,蔡先生是以敢于讲真话、敢于争鸣著称的一位老教授。解放前,他就以批判封建礼教道统而得罪国民党当局。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地参加孔学和其他学术问题的争论。每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不管大会还是小会,他都与人争鸣;他的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于是,有人说蔡先生思想“偏激”“好辩”;也有人劝他做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年龄那么大了,何苦再去得罪人呢?然而,他总是坚信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在学术上决不朝秦暮楚。他的态度是真诚的,他的见解是他研究的心得,他的讲话发自他的内心。

蔡先生说:“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没有争鸣就不能有所创新,自成一家。没有争鸣就只好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变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学术。”他多次在报刊上著文呼吁:学术没有禁区,学术必须民主,学术必须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学术,没有争鸣就出不了大家。他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不断实践自己的诺言。正因为如此,他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思想家一一进行剖析,重新评估,完成了以《中国传统思想的总批判》为代表的20余部中国思想史大著,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匡亚明认为应该用“三分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谓“三分法”,指凡属于糟粕的内容必须抛弃;凡属于合理又含有历史局限性的内容则有选择地吸收;凡属于真理的内容则要发扬光大。
B.蔡尚思先生认为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应坚持传统的“两分法”。并由此引发了与匡亚明先生的一段争论。
C.蔡尚思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且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而陈寅恪先生却认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为此又引发了学术界的一场争论。
D.蔡尚思先生对老师陈寅恪很尊重很钦佩,虽然如此,他仍然不赞同人们称陈为“国学大师”,表现了蔡尚思先生敢于求实的精神。
E.“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是蔡尚思先生的治学观点,也是他的行为方针。
【小题2】简述三个小标题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小题4】从蔡尚思先生敢于争鸣的优秀品质中,从他的事迹中,你在为人处事方面还有哪些收获或启示?请谈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③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④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⑤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⑥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⑦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是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⑧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①张岱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国)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现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
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表现了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
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E.季羡林在为刘鄂培的文章作的“序”中,既赞赏刘鄂培对张岱年为人的“心仪”,也从其他方面对张岱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文章的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选择“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的为人处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宇森的坚守

贺晓闽

我整理吴宇森先生历年导演的四十四部片单时,发现他出品的数量和心智的增长几乎同步。从1973年第一部影片《过客》开始,到1982年《八彩林亚珍》的近十年时间里,他拍了十多部讨好市场的喜剧片,却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的拐点。其实,从教会学校走出来的吴宇森,最喜欢的是好莱坞的黑帮片、西部片以及黄金时期的歌舞片,这些电影的共同点是画面充满动感,故事跌宕起伏。而拍摄喜剧片,并不是他的追求,而且饱受争议。分析当年商业营销的影响,吴宇森慢慢明白,确定自我风格,才是对理念的一份坚持。
回到现实生活中,吴宇森的内心似乎被照进了光,光无法言说,但通过挽留,可以多留在心中,使作品的光影与情感的温度融合。四年之后,吴宇森决定进行一场冒险赌博,他选用了一群被称作“票房毒药”的男人,如周润发、张国荣等,执导了《英雄本色》。该片在徐克的帮助下大获成功。这次冒险是值得的,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从此奠定了吴宇森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让他把多年来在影坛积郁已久的失意与强烈的表现力浸透到每一个画面,其酣畅如行云流水般的剪接,在今天看来也是无可挑剔的。这不仅成为他的人生丰碑,也成为香港的电影丰碑。那年吴宇森四十岁,正是一个男人的青壮年,生命的春天和事业的春天一起到来。
冒险未必就是实实在在的危险。它牵涉到人的认知模式,也牵涉到人的诸多观念,比如自信、决断。央视记者李小萌在《面对面》栏目中采访吴宇森时说,在《英雄本色》创作现场,吴宇森豪气毕现,他是进行了一场赌博,并且赢了,他和“票房毒药”的男人们征服了命运,相互迸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我想说,证明自信的不仅需要实践,更需要时间。后来,吴宇森的影片让人们认识到,他的电影每次获得殊荣,都是内心历练的结果。他知道,达摩克里斯之剑依旧高悬头顶。
1989年的《喋血双雄》也是吴宇森的重要代表作。在影片中,他用极为自信的手法让暴力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浪漫,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练的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都令人为之倾倒。特别是片尾在教堂里的生死决战:烛光映出的圣母像,背影中掠过的白鸽,一对最不应成为朋友的生死之交,共同执行着自己心目中的正义。正如吴宇森所说:“这是我最想用镜头来表达的东西,哲学式的电影,骑士般的角色,都是我心中的理想。”如果说《喋血双雄》让吴宇森把握了好莱坞动作片的命脉,那么《变脸》则让吴宇森在片中找到了东西方世界共同崇尚的那种“人道主义”和“家庭观念”。这部被认为“最具吴宇森风格”的作品,同时也为吴宇森带来全美华裔艺术基金会颁发的最高荣誉——“金环奖”,让他成为继李小龙、成龙之后,进入好莱坞的第三位华人明星。
吴宇森的电影好看,他所讲述的故事不远不近,有爱有恨。不管是功夫片还是谍战片,都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表达,感觉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他背负的真实生活。这些人里,有庞大机构里的大人物,也有机构压榨下的弱小者,还有为了某些利益冒险的暴力者、潜伏者。但这些人的故事,能让人产生共鸣,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家庭、亲情、变迁,一切都被结合在一起,那么自然而然,像我们身边的故事。所以他的粉丝中,白领、军官甚至科学工作者的比例明显上升,因为,这不仅是电影

(选自《人物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比如用意蕴丰富的语句表现吴宇森坚守品格以及吴宇森执导的电影的风格特征等。
B.文章开篇写吴宇森执导了十多部喜剧片,其目的是说明吴宇森不喜欢喜剧,因此拍出的喜剧也不讨人喜欢。
C.“吴宇森的内心似乎被照进了光……可以多留在心中”一句意蕴深刻,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吴宇森认识到了生活的真谛,能在执导的电影中将它体现出来。
D.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英雄本色》成功奠定了他在导演界的重要地位,也使得他以后的导演生涯十分顺利,从此吴宇森的心里也比较轻松了。
E.《喋血双雄》体现了好莱坞影片的特点,如浪漫的暴力世界、精炼的人物语言、舞蹈般的枪战动作以及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等。
(2)文章第三段引用央视记者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吴宇森执导的电影受到观众欢迎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4)吴宇森的成功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 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6分)
(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明。(6分)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