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2分)
当“历史“成为消费品
雷 颐
人们在荧屏前津津有味地消费“历史”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看法,甚至还影响着人们对今天和明天的看法。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有人伦品目焉”。由此可见,在中国的主流观念中,历史一直有着崇高甚至神圣的位置。“春秋笔法”也是中国文人在政治高压下指陈时弊的惯常手法,因此历代统治者对历史的写法也就极其敏感。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充满惊心动魄的故事,因此连村夫野老都喜欢谈古论今,种种稗官野史又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传统戏剧很少与现实生活有关,几乎都是“历史剧”。所以老老少少对历史又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历史”成为重要的休闲物。因此,时下“历史剧”在荧屏的热播、吸引大量观众,确非偶然。
在民间,“历史剧”随着社会巨变,经历了从消失、复活到现在火爆异常的几个阶段。“历史”从来是中国大众日常生活中娱乐消闲的重要部分,从曲艺说书,到戏剧小说,无不如此。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个人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方面”,所以时时刻刻要警惕“封建腐朽”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消闲”也被认为是有阶级性的,这个领域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主要战场”。因此,要用新编“革命故事”和“革命样板戏”取代民间传统的“历史话语”,在“文革”中只有“八个样板戏”,民间传统休闲的“历史话语”几乎完全消失。
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私人生活”的存在得到承认,对个人生活的干预越来越少,不再把“生活方式”与“政治”完全等同,允许一种精神“消闲品”的存在。在销声匿迹数十年后,市民文化、消闲文化迅速兴起。而且,这种社会变化与电视这种最强有力的大众传媒在中国的普及几乎同步,“看电视”成为最普遍的消闲方式。
但数十年的“休闲文化”的断层,已使人们对那种充满市民气息和商业化的消费文化的再生产,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大陆也拍了一些力图“消闲”的历史剧,都不成功,收视率平平,对大众明显缺乏吸引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的香港电视剧《戏说乾隆》,一炮而红,风靡大江南北,全国数十个电视台同时播映此片,一时蔚为大观。内地观众和影视从业者第一次知道,“历史”竟能如此书写或曰如此编造!
《戏说乾隆》无疑是大陆这类“消闲历史剧”的“教科书”,也是大陆大众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可以说,后来荧屏热播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大陆自己拍摄的“戏说”,实际都以《戏说乾隆》为师。如果说琼瑶的“言情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陆“言情剧”的启蒙老师,那《戏说乾隆》则可说是大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现在仍乐此不疲的“历史戏说”的发蒙老师。中国民间消费“历史”的传统,在新时代终于找到了“电视”这个最佳载体。
荧屏戏说历史的勃兴除了传统文化因素,还有现实的原因。相对现实题材,拍摄历史题材时影视人员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要大得多,因此“历史剧”自然更吸引观众。反过来,历史剧的观众越多,制作人的利润也更多,对历史剧的投入则更多,越要千方百计适应观众的口味,拍出的片子当然更好看,无形中又进一步影响、强化了观众对历史剧的兴趣,塑造了观众的品位。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彼此促进的互动,二者的“共谋”形成了荧屏消费“历史”的繁荣局面。
对中国以往一代又一代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历史”过去是由《三国演义》《水浒》这类“小说家言”书写;现在,在这个所谓信息社会的新时代,“历史”则开始由近在咫尺的荧屏书写!然而,人们在荧屏前消费“历史”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看法,甚至还影响着人们对今天和明天的看法。君不见,一些“戏说”在美化皇帝时还某种程度上有对皇帝的“调侃”,而一些所谓“历史正剧”却只有对皇上的歌颂、崇拜!
因此,对“历史剧”的生产者来说,剧中的“史观”问题其实格外重要,其责任之重大,恐怕连生产者自己也想象不到。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26期)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下“历史剧”在电视荧屏热播,吸引大量观众,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B.在中国民间,“历史剧”曾经历过“消失”阶段和“复活”阶段。
C.《戏说乾隆》开创了中国大陆“消闲历史剧”制作的新纪元。
D.“荧屏历史”将对人们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证据证明“历史成为消费品”的是 (3分)(  )
A.民间曲艺说书B.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C.革命样板戏D.小说《三国演义》
【小题3】文中说“人们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作者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历史成为消费品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进行探究并分条阐述。(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1-01 02:0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朱仁民:“潘天寿的后人”

毋庸置疑,现实中的画家,大部分是画匠,能成为艺术家的很少。而像朱仁民这样能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则少而更少。在徒具形式、缺乏内函已成为当下中国画作品症结的今天,2002年,他为央视开年大戏《天下粮仓》绘制的贯穿全剧的主题绘画《千里饿殍图》之所以令人震撼,被权威艺术评论家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我们想,这决不仅仅因其风格和技巧如同天启般的豪放表达,不仅仅因其直接而强悍的大视觉、大手笔、大功力,还因为这幅长卷有一种大情怀、大仁义潜伏着,流动着,让我们不禁对当下中国画的症结产生真挚而深刻的反省。

而就胸怀和气魄论,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潘天寿擅作大画,朱仁民精于长卷,他能凭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湛的笔墨、造型功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风情因景而来,思绪随卷而去,若大江奔流,直泻而出。他或许是艺术家中能籍书法入画而不遣用任何底稿照片,并且在创作时落笔无悔就将成千上万人物、舟楫、建筑、山水在百米长卷上一气呵成,而没有任何挖补的极少数艺术家之一。

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年逾六十的朱仁民,总想用温暖的心和乌托邦式的浪漫情怀安慰烦躁不宁的时代,给物欲横流的世界来一个全然不同的提醒和诠释。他至今仍苦行僧般常以饼干充饥,每天都脑体并用,工作15个小时以上……虽然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但他的劳动质量与数量,特别是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令人惊叹。

“10多年前,仁民今天赚一点塑一个罗汉,明天又赚一点,再塑一个罗汉,他自己一个人,没人帮他忙。现在,他也老了……”老母心疼地说。倔强的朱仁民无意间也流露出无奈的感叹:“我已经感到力不可支,不是体力,是心!”

采访中,我们感受到朱仁民因梦比回忆多而更加活跃和不安的灵魂。我们不敢想象,一种饱受世俗挤压的痛苦,难以寻觅、专注于自己所真正热爱的艺术的焦灼,这两者会不会有一天合并在一起,轻而易举地毁灭、葬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在***郑秀雄在拍摄后感慨地说:“这是世界上文化人几乎没有可能做到的行为。”

“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民族虚无主义和反传统思想充斥的背景之下,潘天寿对中国画传统的捍卫和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这是潘天寿大师含冤去世后,历史给予老人的崇高评价。

“不是我高了,是时代的潮水降下去了!”朱仁民谦虚地自我评价。

人无法选择历史。但历史会选择故人。百年后,我们不知道历史还会给大师的外孙——朱仁民,一个怎样的评价。

(选自2010年4月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
A.在作者看来“画家”和“艺术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那些有“徒具形式、缺乏内涵”的作品的“画家”至多算是“画匠”。
B.作者把朱仁民放在当今画家群体的背景中去看,以突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因为他是唯一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
C.“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这是对朱仁民的高度评价,热情赞赏其卓著的艺术功力、博大的艺术情怀、撼人魂魄的艺术成就。
D.“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在文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将文章的思路转入重点写其为人上来。
E.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这不足赞赏;但他的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着实令人惊叹。
【小题2】《千里饿殍图》被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
【小题3】“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中的“劳动精神”和“高贵灵魂”分别指什么?
【小题4】有人问及朱仁民对他自己的艺术作品有何评价,他回答:“我想再有个三五十年吧,子孙们会在我所有作品面前,作一深深的道歉和崇高的敬礼!”对此,你是如何理解和评价的?联系本文,探究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注题。(25分)
法兰西思想之王
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但他对文学发生兴趣,后来成了一名文人。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亲身感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他深刻地预见到革命必然到来,他对朋友说:“我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撒下革命的种子,尽管我自己未必成为革命的见证人,但它是必然要到来的。”
伏尔泰才思敏捷,多才多艺。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英国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伏尔泰非凡的才智,锐利的思想以及他对黑暗的封建专制主义所作的揭露,使得他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望。统治者也想利用他。路易十五请他当过宫廷史官,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为上宾,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见过他,但最终都由于他的叛逆思想而不欢而散。痛苦的经历使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王往来。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了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德》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描写了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信仰自由的史实。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作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伏尔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不过伏尔泰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
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于感觉经验,但他又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
他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的思想。
他对劳动人民是十分鄙视的,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说“当庶民都思考了,那一切都完了”。
他的身上深深地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伏尔泰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基督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
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节选自《世界名人传记速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和诗,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了深刻的哲理。
B伏尔泰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来行文,他曾因用辛辣的语言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
C伏尔泰将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D伏尔泰非凡的才智,锐利的思想,使得他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望。
E本文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文学创作突出、思想深刻、哲学成就卓越、捍卫公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家形象。
【小题2】请简要概括分析伏尔泰文学创作的特点。(6分)
【小题3】文章的结尾雨果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他的身上深深地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有人认为,这个时代的烙印可能是时代的精髓,也可能是时代的局限,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材料三
汉字之恋
王蒙
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什么?我以为中国文化是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它的形象性、体系性世无其匹。它强调整体,强调根本,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通达。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走向与中华儿女们的命运。
1994年,我在纽约华美协进社演讲,一位当地的听众问:“为什么华人都那么爱中国呢?”我回答:“第一,我们都爱吃中国的饭菜;第二,我们都爱汉字写的唐诗宋词。”
我的意思是唐诗宋词是汉字的范本,它们的整齐性、音乐性、形象性、全面的符号性、对称或对偶性、字本位的演进性质,都令人神往乃至痴迷。
我们永远无法用“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替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拼音文字与汉字书写起来,印刷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年轻的时候并不这样想,那时候我很激进,相信汉字影响了识字的普及、造成了长期的封建专制的说法。
但是现在,汉字已经完全征服了我。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微妙、那样的丰富、那样的方便、那样的厚重,字重心长,多彩多姿。无怪乎古人说它的诞生使得“天雨粟、鬼夜哭”。它是鬼斧神工、惊天动地的伟大创造。它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电脑输入的问题,它同样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需要。
而且,它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是牵肠挂肚、凝聚团结的象征。如果没有汉字,中国也许早不知分裂成多少块了呢。一行方块字,双泪落君前,这是中华学子的共同体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汉字在,中华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向心力便在。
还有书写。我最近得到一本《初期白话诗稿》,是当年刘半农编辑的,内收李大钊、沈尹默、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白话诗影印手稿,令人爱不释手。说实话,这样的书我们看的不是诗句而是书写。
李大钊的字浑厚大气,沈尹默的字深沉中显出潇洒,胡适的字比较书卷气,陈独秀的字极富才华,而鲁迅收在此处的字则显出一种稚拙。太有趣了。
亲爱的读者,学会辨识、阅读、书写与欣赏我们的汉字吧,因为这样会其乐无穷,其妙不已。做一个热爱汉字、敬重汉字、保护汉字的正确性与美妙性的中华学子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谈得上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明。
(选自《人民文摘》2015年第3期)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汉字文化?请结合文本回答。
【小题2】填空。王之涣的     是一首五言绝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后两句是        
【小题3】“材料二”、“材料三”中的成语,与“龙飞凤舞”结构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日积月累B.精气神C.惊天动地D.一气呵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儒敏,他的青春时光,同自然灾害与各种运动正面相逢。年少的他千方百计地搜罗来《麦田里的守望者》《战争与和平》……享受着“漫羡而无所归心”的杂览——在一个果腹都困难重重的年月。
正是在那个动荡的年月,大学时代的温儒敏嚼透了《第三帝国的灭亡》《二十四史》等书与艰深晦涩的政治经济学。
温儒敏始终记得50年前的那堂现代汉语写作课。彼时,他还是人大语文系的新生。一个睡意阑珊的午后,众人耷拉着昏沉的脑袋,心不在焉地看老师将一篇文章抄在黑板上逐句剖析。温儒敏猛地凝神,发现那竟是自己的文章,一字一句地被批得体无完肤。那堂课上,他发誓要将文章写得最好,于是,突围回书丛,细细揣摩佳作。后来,果真成了班上第一个在《光明日报》署名发表文章的同学。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他一边在山东大学授课,一边指导北京大学的博士生。既要主持语文教育研究所工作,还要负责国家语文教材的编写。他拒绝应酬,不理一切嘈杂。遴选研究生时,他总要先问:每天上网能不超过一小时吗?能,再选我。
镜春园82号,是温儒敏曾经的居所。小院离学生公寓不远,学生若想登门拜访,无须走“电话预约”之程序,直接叩响门环便是。年轻身影的频繁造访,他丝毫不觉得厌烦,倒常倾上香茗招待。师生围坐在东厢房,青砖屋顶上飘荡着热切的谈议。学生若是生着病来的,总能在这里吃到一碗热汤面。那时,温儒敏的月薪不过五六百元,除去日常开支并不宽裕。一碗面条,已是最好的招待。
张颐武、戴锦华等年轻教师,才华横溢,发表的作品甚多。但在正统严肃的老前辈看来,过高的产量会影响学术质量,每逢职称提升必受阻。温儒敏如同老父亲替孩子求情般,挨个叩响评审委员的门:“这些孩子是作家型的学者,能活跃中文系的文气,咱们是得要厚重的底蕴,可也得有活跃的思维不是?郁达夫当年还被许多大人物视为下流堕落,但咱们依然能从他笔底咀嚼出人性真味呀!”
温儒敏说,做学问是绕不过笨功夫的。每读到颇具启发的观点、字句,便要求自己尽数抄在卡片上,以备后用。机械的誊写,实在太容易厌烦。但他觉得,这是磨性子的过程。心性,就是靠笔尖一点点剔去了浮躁,磨砺得沉静。当年,温老为写一篇文章而抄写的卡片,竟有五百张之巨——叠摞起来,相当于五部英汉词典的厚度。它们所浓缩的,又该是多少文献?
这份严苛,摆脱不了王瑶先生的影子。有一回师生讨论会,温儒敏谈自己关于左翼文学的思考,王先生突然岔开话题,“节外生枝”地问:《子夜》写于哪一年?温儒敏一时语塞,支支吾吾地说大约是30年代初。王先生一眼看穿了他的躲闪与犹豫,毫不留情地批评:“基本的史实是不可模糊的,这直接关系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几乎没有一个细微的疏漏,能从王先生凌厉的目光中逃脱。 从硕士到博士,温儒敏被这严厉的烟丝味熏了7年。
他宁在枯燥中泅渡,也不满足于被浅易的讲解喂饱,永远警惕速成求知带来的“阅读”幻觉。在他看来,速成的潦草敷衍,足以轻易抹去求索过程的魅力。不亲自读过沈从文,只从后人的转述中草草记了几条生平事迹,将其“融写实、象征于一体,语言单纯而又厚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文章风格背得滚瓜烂熟,好像也懂很多,却永远不懂翠翠眼底那份澄澈的纯情,不懂湘西边陲繁密的虫声与银白的月色,无法在泥土味十足的描述中品悟世态人心。
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后,温儒敏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召开北京市中学骨干教师会议,助力基础教育。彼时的温儒敏,一没经费,二没立项,三没任务,全凭一腔回馈社会的诚意。十余年间,他主持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担任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还承担了教育部的“国培”计划,专门培训全国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至今已有20余万人从中获益。
从课标的理论阐释,到教材编写的设计意图,从儿童文学的生态危机,到中小学教师如何备课……温儒敏博客中,几乎全部文章都为聚焦教育而作。
(摘编自2016年4月26日《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儒敏热爱读书。无论是在肚子都难以填饱的艰苦年代,还是在动荡的大学求学期间,他都能投入到读书中去。
B.温儒敏肯下笨功。他亲手抄写,做卡片,储存文献精华。能够这样做学问与他老师曾经严格的要求分不开。
C.温儒敏内心沉静。他剔去了浮躁,拒绝应酬,不理嘈杂。每天上网不超过一个小时的研究生才能选他做导师。
D.温儒敏上进有为。在人大学习时受到批评不气馁,不断揣摩优秀作品,成为班上第一个在大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温儒敏先生的敬仰之情。
B.温儒敏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后就开始助力基础教育。他做了很多工作,如承担国培计划,培训全国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使许多人从中获益。
C.温儒敏远离喧嚣和浮华,沉下心来读书、教书、写作,因而能够有精力身兼数职,取得丰硕成果,著作等身。
D.如何阅读,温儒敏给我们以启迪:要亲自读原著去感受品悟,别人的转述代替不了自己的阅读,不能满足于浅易的讲解。
【小题3】有人说,温儒敏先生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有温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这篇文章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柳传志:时间的胜利者
王燕青
今年6月底,柳传志创办的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这是他第二次在香港联交所敲锣,1994年,联想集团曾在此起航。这应该是柳传志的最后一战,他完成了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在给中国企业家留下了“拐大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等无数管理思想后,柳传志拒绝被称为“企业教父”,更不愿意让人认为自己被推上中国商界的神坛。在他身上,有着惊人的坦率。他承认对蛮横不讲理的人动过手,还发过大脾气;对一些新商业模式在最初阶段也会有些看不清楚;他向往过恬淡的退休生活,但思考和竞争,始终是贯穿他生活的两大主题。
在1978年之后的中国商业发展史中,有太多柳传志的前辈、同辈和后辈企业家迅速成为瞩目焦点,但又快速消失了,而他依然挺立在潮头。他是时间的胜利者。
在某种程度上,联想就是柳传志的作品,不论是“投资+实业”的联想控股还是专注IT的联想集团。历数柳传志的联想岁月,他带领联想连续爬上了三座山峰。
第一座山峰是2000年联想分拆成功,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分别成立。分拆前两年,柳传志对高科技企业将要被颠覆有些清醒的认识,“那时候联想集团正一路往高走,往高走的时候一般不容易去想这件事”,而柳传志就在那时坚决地把联想集团的业务全面放手给了杨元庆,自己重新去考虑走多元化这条路。
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则是第二座山峰。这是柳传志自认为影响最大的一件事,而当联想集团的PC业务成为全球第一位时,他赋予了这件事“成功”的定义。
如今,联想控股上市是柳传志攀爬上的第三座山峰。他说这不是巅峰,只是完成了整体愿景的百分之四五十左右。上市后,整个联想系的股权关系更加明确合理,融资渠道更加多元。联想控股庞大的资产包里有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两部分业务。其中,战略投资包括 IT 类的联想集团;金融服务类的正奇金融、汉口银行、联合保险、拉卡拉和苏州信托;服务类的拜博口腔、增益供应链、安信颐和、神州租车;农业与食品类的佳沃、丰联;房地产类的融科智地;化工与能源材料类的联泓和星恒电源。财务投资包括天使创投联想之星、风险投资君联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弘毅投资。
联想控股上市后,柳传志把总司令和总设计师的位置交给了朱立南,将自己定位为参谋,“实际上已经当了很长时间的参谋长了”。
柳传志一直都认为,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舵手。相对而言,他对职业经理人比较排斥。联想集团在2008年的危机,柳传志认为主要是职业经理人的一些短期行为造成的。他也不认同搞垮惠普的职业经理人卡莉·菲奥莉娜(前惠普CEO),因为他们不会对企业的长期愿景负责。联想的舵手必须有主人翁意识,朱立南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合适的。
朱立南是跟随柳传志一路征战过来的老将。在2000年联想分拆时,他居间谋划立下了大功,获得柳传志赏识。柳传志认为朱立南在集中集体智慧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能够把很多事情分析得很清楚,可以把很复杂的事情协调好,可以容纳各种各样有特色的下属。
2009年,柳传志完成了联想控股的股权改造,个人股东中,柳传志持有 2.88%的股权、朱立南持有2.03%的股权。柳传志认为,让员工拥有一定的股份比例是真正能把握企业方向的基础。所以他要牵头设立一个好的机制和体制。
最近一次产生舆论风波还是在2013年。那一次,他在企业家团体内部提出“在商言商”,迅速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甚至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在公众心目中,他的中国企业家领袖的形象一下子变成“只是一个商人”。“我从来没想过当什么(领袖)。正好,我非常愿意回到商人的位置。”柳传志一笑而过。他说,他恪守这样的底线:但凡是影响到企业,危害了企业或者是危害到员工的利益,那我就不说了,这就是在商言商。
他在对外塑造“只是商人”的公众形象。在企业利益与社会贡献方面,他把企业利益放在首位。他不希望别人把他看得那么重那么高,“过去从历史上就说无奸不商的这些话,我就是个商人,而且我就要做一个讲诚信的商人便又怎样?”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5年8月24日第26期)
相关链接
柳传志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联想打造出了一支出色的人才队伍,使企业不断保持旺盛的发展后劲;他还从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了以“管理三要素”为核心的一整套具有联想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些管理规律在联想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帮助越来越多的其他企业实现更好发展。(百度百科)
联想控股现在的愿景是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多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投资控股公司。(柳传志对话记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是柳传志攀爬上的第三座山峰,这是他的最后一战,他完成了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也可算是他人生的巅峰。
B.柳传志留下了“拐大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等无数管理思想,这些管理规律在联想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C.2000年联想集团正一路往高走时,联想分拆成功,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分别成立,这源于柳传志对高科技企业将要被颠覆有清醒的认识。
D.联想控股庞大的资产包里有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两部分业务。其中,战略投资包括IT类、金融服务类、房地产类、化工与能源材料类。
E.柳传志把企业利益放在首位,不讲社会贡献,在企业家团体内部提出“在商言商”,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甚至有很多质疑的声音。
【小题2】柳传志对外塑造“只是商人”的公众形象,请结合材料,分析柳传志这样给自己定位的理由。
【小题3】柳传志是如何打造接班的队伍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柳传志为何能成为“时间的胜利者”?请结合材料说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