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章太炎
张中行
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而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可是他自己评论,却是字第一,诗第二,画第三。这就难免使人生疑。章太炎先生就更甚,说自己最高的是医道,这不只使人生疑,简直使人发笑了。
不过对于他的为人,我还是有所知的,这都是由文字中来。这文字,有不少是他自己写的,就是收在《章氏丛书》中的那些;也有不少是别人写的,其赫赫者如鲁迅先生所记。总的印象是:学问方面,深,奇;为人方面,正,强。学问精深,为人有正气,这是大醇。治学好奇,少数地方有意钻牛角尖,如著文好用奇僻字,回避甲骨文之类;脾气强,有时近于迂,搞政治有时就难免轻信:这是小疵。
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上天不负苦心人,是一九三二年吧,他来北京,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广论语骈枝》,不记得为什么,我没有去听。据说那是过于专门的,有如阳春白雪,和者自然不能多。幸而终于要唱一次下里巴人,公开讲演。地点是北河沿北京大学第三院风雨操场,就是“五四”时期囚禁学生的那个地方。我去听,因为是讲世事,谈己见,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老人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现在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其时是“九一八”以后不久,大局步步退让的时候。话虽然以诙谐出之,意思却是沉痛的。
此后没有几年,太炎先生逝世了(1936年)。他没有看见“七七”事变,更没有看见强敌的失败,应该说是怀着愤激和忧虑离开人间了。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有一天我去魏建功先生书房,看见书桌对面挂一张字条,笔画苍劲,笔笔入纸,功力之深近于宋朝李西台(建中),只是倔强而不流利。看下款,章炳麟,原来是太炎先生所写,真可谓字如其人了。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章太炎先生“怪”的主要表现。(6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说“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章太炎先生的“大德”之“本”
是什么?作者写章太炎先生讲演,为什么又写马幼渔等弟子的行为?(6分)
【小题3】“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文中直接引用章太炎先生的原话有何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18 05:29: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文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 “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它们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失去原有的形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保护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的纯洁美!
【小题1】下列有关“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文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上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失去原有的形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小题3】(小题3)文章前三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原生态文化的?(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三分侠义气 一颗朴素心
唐琪
2015年1月10日,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因病在北京逝世。
就在不久前的1月7日,李小文刚刚获评“2014年感动师大人物”,师大给了李小文这样的颁奖词:“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梦也科研,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的是你;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的,也是你。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
早年,李小文到美国留学。当时除了学遥感,他干得最多的事就是读小说。美国的书馆是开架式的,借多少都没限制,他就每次都提着旅行袋去借书,一次借一袋。他说,当时最喜欢读金庸,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还觉得自己“在性格上还是有点像令狐冲的”。和他最喜欢的令狐冲一样,李小文喜欢喝酒,身上经常揣着酒壶。有媒体报道,61岁时的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
李小文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把酒当粮食,后来喝酒伤了身体。李小文逝世后,他的学生在他常去的科博客发文:恩师,一路走好。在天堂,您的身体再也不会阻止您喝酒了。
在科学研究方面,李小文性格中的“固执”和“不跟风”糅杂起来,是一种“不盲从”的态度。他敢挑战美国遥感界的权威声音,提出遥感观测中“热点效应”更圆满的物理解释——1985年,一篇题为《针叶林冠层的几何光学模型》的论文发表在美国《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汇刊》上。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世界遥感科学界的极大震动,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该项研究成果还标志着当前国际遥感基础研究三大学派中“李—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诞生。当时他年仅38岁。
2005年,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开会,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李小文曾接连承担两个大的国家项目,作为其中的首席科学家,忙到2011年,最终累得生病住进了医院。李小文为科研呕心沥血,但在物质方面却要求得极少。
他有自己的一套金钱观,认为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几年前,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李谦”奖助学金。李谦是李小文的长女。她出生时家里条件差,营养不良,出麻疹并发了肺炎,不到2岁就去世了。对于这奖助学金,李小文解释“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
同事和学生们回忆,这么多年不管冬夏,李小文都穿布鞋,甚至裤腿也会挽起来。据说李小文第一次到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2014年,李小文因为这个形象爆红网络。“貌不惊人,盖世神功”——这是网友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面对外界给他贴上的各种标签,无论是武功盖世的“扫地僧”,还是淡泊明志的“五柳先生”,李小文不作争辩,但是也“不赞同”。他说,“有些说法都太拔高了”。
李小文爱写博客,在博客里,他自称“黄老邪”;在北师大,他和所有学生都在一个QQ群里,群的名字叫“桃花岛”。他经常在博客里发表对热点新闻的看法,也会在遥感专业领域“和某某人掐一架”,或摆个擂台分胜负。而这个“桃花岛”,也成为了学生和同行答疑解惑的平台。
而今,“岛主”已去,在李小文曾经活跃的科上,热门博文几乎全是网友缅怀他的文章:“愿在天国继续把酒言欢,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恐怕李小文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他的“桃花岛”上,学生和同行们在遥感江湖里继续快意驰骋吧!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李小文之所以能爆红,其主要原因是他“素衣布鞋”的装束,其实大多数人对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知之甚少。
B.李小文本人认为自己的性格有点像令狐冲,却并不认同别人把他对你比作“扫地僧”和“五柳先生”,这表现了他谦虚低调的性格特点。
C.李小文去世后,他的学生在他常去的科博客发文:恩师,一路走好。在天堂,您的身体再也不会阻止您喝酒了。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和学生的感情很深。
D.李小文将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奖学金,表现李他视金钱如粪土,回报社会的高尚品质。
E.布衣院士李小文是潜心钻研、成果斐然的科学家,他生活俭朴、治学严谨,令人肃然起敬。
(2)文章开头引用北师大人对李小文的颁奖词,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题目中的“三分侠义气”在李小文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简要概括。
(4)就在李小文去世后不到一周,一位年轻女歌手因病去世。相对于李小文去世时的平静,这位歌手的去世引发了人们如潮般的关注和追悼。对此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分些时间给李小文这样长期缺少舆论关注和鼓励的学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3

保存“时间记忆”的脑部细胞
数十年来,神经学科的科学家在理论上推测人类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细胞可以在大脑中为我们日常发生的事件打上“时间标签”,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回想起过去的事情的发生时间。但是,在科学界一直没有找到可以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部分帮助我们记忆事件发生的时间的脑细胞的存在。
最近,麻省理工大学的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有一类神经元细胞可以将时间信息精确地编译储存。安•格雷布耶尔说:“我们的大脑给所有事情都加上了时间的标签,这样就使得我们回忆事情显得非常简单。我们回忆事情的时候首先通过过滤这些时间标签,然后通过时间标签将相关的事情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这种准确的时间记忆对于开车或弹钢琴等日常活动以及对于我们回忆往事极为重要。这个发现发表在《美国科学进程》杂志上。这项研究成果可用于帕金森综合症等导致记忆力丧失的疾病的治疗上。
这些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位于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这些区域同时也是人类大脑掌控学习、运动和思维的重要区域。安•格雷布耶尔表示,尽管这次实验主要是研究猕猴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但是脑部的其他区域肯定也存在这些可以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
对于这次研究结果的应用,安•格雷布耶尔表示,这次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帕金森综合症患者康复。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正是由于脑部时间记忆功能受损,在寻找和传输时间记忆时总是比正常人要慢。因此帕金森综合症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按照正确的时间规律来完成日常行动。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为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治疗时,可以通过轻轻拍打等外部刺激帮助患者脑部加速寻找关于时间的记忆,这样患者讲话时会显得更加清楚一些。另外,医生还可以通过神经元修复装置或者神经元修复药物(这些药物中含有神经元细胞所需的多巴胺和羟色胺等)来帮助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恢复。
下一步,安•格雷布耶尔将集中研究脑部是怎样制造这些含有“时间记忆标签”的神经元细胞的,并研究这些时间记忆细胞是如何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学习活动的。为什么脑部在不同环境下对时间的感受会不相同?安•格雷布耶尔说:“我们有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候却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所有这些都将可以用带有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来解释说明原因所在。”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神经生物学教授彼得•施特瑞克对这次实验结果给予高度评价,施特瑞克认为这次实验结果是对脑部如何记录和表述时间概念的一次全新阐释。施特瑞克说:“对于光线、声音、触觉、冷热感知、嗅觉等,我们人体有特定的感觉接受器,但是对于时间我们并没有特定的感觉接受器,对于时间的感知和储存是由大脑自己形成并运行的。”
【小题1】对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以往的人类大脑中存在时间记忆细胞的推测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B.发现了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存在可以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
C.研究了时间记忆细胞的形成及它们控制人们行为和学习活动的机制。
D.借助实验研究成果,找到了一些帮助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改善记忆的方法。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人体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全部集中在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
B.有了可以制造“时间记忆标签”的神经元细胞,人们的记忆活动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C.脑部时间记忆功能受损,寻找和传输时间记忆就慢,也就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行动。
D.安•格雷布耶尔的研究实验被有关专家视为是对脑部时间记忆机理的全新阐释。
【小题3】(小题3)结合文本,请概括脑部细胞是如何运作“时间记忆”的。(25字以内)(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老舍的教书与办学
1918年6月,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品学兼优,深受校长和老师们赏识,被京师学务局直接任命为内城左区方家胡同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那年,老舍只有19岁。
一个19岁的青年,本身也只是个才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却已经要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然而,这位校长的行动并没有让教员与学生失望,在担任小学校长期间,老舍和他的同事们注重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思想,提倡教育创新。他们采用新教材,开设新课程,实行新的学生管理办法,用新的思想去启发教育学生。为了学校的建设,为了让学校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老舍整天吃住在学校。他常常和学生一起参加课余活动,常常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教材教法,还经常和工友们一起打扫校园,养花种草。就这样,这位年轻的校长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努力,用新思想改造学校,把学校办得越发出色,连学生家长也称赞老舍“治校有方”。
由于老舍担任校长一职的良好表现,1919年下半年,他被京师学务局选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先后在南京、无锡等地查访了二十多所小学,并与其他考察人员一起撰写了《参观苏省小学教育报告》。随后,老舍又被京师学务局提升为京师郊外北区劝学所劝学员,负责巡察一个区里的小学教育。这期间,老舍依然对教育工作尽心尽责,曾经上呈京师学务局,申述有 17处私塾塾师不良、守旧,并且指出为了严肃学习和发展教育,应将这些私塾进行淘汰。
老舍不仅在学校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还经常作为志愿者参加教学活动。他曾帮刘寿绵办过贫儿学校,也在地方中学做过义务教员,资助贫苦孩子读书。在做义务教员时,他不忘忧国忧民,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1922年夏,老舍在西北城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主持教务,负责教授修身和音乐。他积极参与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在具体办学上,带领教师和学生使用新教材,坚持贯彻“以平民精神陶冶儿童的心,以勤劳主义锻炼儿童的身,以自学主义发展儿童的脑”的办学宗旨,力争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922年9月,老舍应聘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担任中国文的授课,并兼任初级二年级七组(班)辅导员。在那里,他的第一堂课让学生们记忆深刻。学生们一下子被老师生动的语言抓住了,他们感到这位年轻的先生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不知不觉一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似乎变成了相识多年的知交,所有的“夹生”感觉都被先生的诙谐话语吹跑了。学生们觉得他们得到了一个爱开玩笑的大哥哥,打心眼里喜欢。下课后,也总是身前身后簇拥着老舍,总想再听几句平常绝听不到的话语。
1923年到1924年上半年,老舍赴京师第一中学任教,讲授国文、音乐和修身等课程。作为教师,他上课时不是单纯机械地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而是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硬邦邦地囿于一篇古文而字斟句酌,他的讲课内容极广,凡与他讲解的文章有联系的东西,无所不及。他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如说相声、表演京剧、唱曲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行生动的课堂授课。
1924年夏,老舍前往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在此期间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作品,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后又在新加坡担任华侨中学的国文教员。归国之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直至三十年代末辞去教职。
回顾起这段无法割舍的教育情缘,老舍曾说:“在我二十七岁以前,我的职业与趣味所在都是教书与办学校。”实际上,教育的影响已经深入到老舍之后的创作及工作中。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验,也与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一系列关联。
老舍提出:“欲社会国家之昌茂者,必以发展教育为首务。”老舍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旧式教育观的改造与革新上。旧式教育观的核心是追求“学而优则仕”,老舍痛心于旧式教育的脱离实际。老舍认为,传统的风俗教育比旧式学校教育更可怕。家庭教育是我国风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舍看重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关心“怎样教育”的问题。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舍在自己本身也还是个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时,就已经担负起管理一个学校的重任,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称赞。
B.1919年,因为老舍担任校长时的良好表现,他被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随后,老舍又因撰写的参观报告优秀而被京师学务局提升职务。
C.老舍不仅对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身体力行,还积极带领同行,在教育活动中认真实行使学生“心”“身”“脑”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
D.老舍在地方中学做义务教员时,曾帮刘寿绵办贫儿学校,资助贫苦孩子读书。他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E.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丰富了老舍的人生经验,给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他对这段教育情缘始终难以忘怀,更不忍舍弃。
(2)老舍“治校有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老舍有怎样的教育理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老舍的授课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其语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勾勒出《周易》中所蕴含的具有原始象征与本体思维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自强不息”在《周易》里成为人类觉醒与人性建构之路,具体而言,“自强不息”在品德展开上表现为三个维度。一是自觉性。既然我们的善秉赋于天道,那么效法天道的“自强不息”,也就是自我觉醒便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这种品德的实现原动力来自于人类自身,也只有通过自我努力才可以实现这一品德。“自强不息”表明人类善良本性的显示是一种品性的觉醒,而非规范约束的结果。二是过程性。人类完善自身的品德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一个过程性的表述,它是一个手段而并非目的。它代表了人类在不断契合天地之道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自我修正性,“厚德载物”则强调人类在契合天地之道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公共道德的融合性。只有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相连并视为一个整体,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何为自我觉醒。三是发展性。“自强不息”的“不息”表明这种品德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也是对于自身觉醒的一种规范。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在“自强不息”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觉醒,人类的自我觉醒也只能是效法天地之道。《周易》中对于自然宇宙的表述并非说明人们已经或者能够认知自然,更从未妄想征服自然,其所强调的是在天道之下建立人道,人道所求即是天道的部分实现。
“自强不息”代表了一种人类觉醒过程中的自我修正精神;“厚德载物”则代表了一种反省精神,除了提醒人类要清楚了解自身知识相较于无限宇宙的局限性,也是人类为追求进步,更新自身品德之后的具象落实。“自强不息”的发起者为修德者自身,尽管在“自强”的过程中也会受制于各种条件,但其核心依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厚德载物”的出发点则是客观事物,“厚德”与“载物”并非充要条件。简言之,“自强”必可“不息”,“厚德”未必“载物”。“自强不息”表现了天地之道的宏大与深远,“厚德载物”则更为明确地突出了天地之道人所不能为的方面。“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结合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天地之道基础上构建自身人伦之道的特质。
(节选自文道育《关于华夏民族精神的若干思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它勾勒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B.只有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视为整体,人们才能够真正去理解自我觉醒的含义。
C.“自强不息”代表了人类觉醒过程中的自我修正精神,“厚德载物”则代表了反省精神。
D.“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结合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构建自身人伦之道的特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这种品德的实现原动力来自于人类自身,只有通过自我努力才可以实现。
B.人类在契合天地之道过程中,“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相融合为社会公共道德。
C.《周易》中对于自然宇宙的表述强调在天道之下建立人道,人道所求即天道的部分实现。
D.“厚德载物”的出发点是客观事物,它更明确地突出了天地之道人所不能为的方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绛先生乐观面对人生的浮沉坎坷,百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留给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品德。
B.史铁生双腿残废后一度颓废,他在地坛中感受到万物的生生不息,撞开了一条写作之路,展现出品德的自我修正性。
C.鲁迅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初学医后从文,希望以此改变国民麻木的精神及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是规范约束的结果。
D.邵逸夫在家道中落时创办影业公司,从1985年开始每年都捐赠巨额资金支持内地社会公益事业,表现出品德的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