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弗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
从很小的时候,弗洛伊德就对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9岁就上了中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由此取得了免试进入大学的资格。弗洛伊德在语言方面具有超人的才能,他不仅熟悉自己祖先的希伯来语,而且精通拉丁文、希腊文和英语等其它主要西方文字。弗洛伊德十分喜爱文学扣哲学。他阅读过大量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优秀作品,特别推崇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和歌德。这些大家的一些主要作品的精华部分,他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也正是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他学到了对人、人的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深入思索,学会了用艺术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去表现自己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弗洛伊德精读过许多重要的西方哲学书籍,广泛汲取古代希腊以降哲学思维的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理论逻辑方法。这一切,都为弗洛伊德以后的科学理论创造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应该特别指出,青年弗洛伊德自身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对人本身的关注。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对人类本身问题的好奇心,集中为一点就是人类个体的本质。长久以来,从对文学作品和生活过程的观察中,他对于人的情感、性格和各种幻想,对于人本身所受到的压抑始终怀有特殊的关注。当然,他不是像当时西方不少神学家和哲学家那样在人体之外去寻求答案,而是要独具匠心地从人体之内找出人的本质。
弗洛伊德的大学生涯是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开始的。从1873到1881年,他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此外,他也认真听过3年的哲学课,使自己在理性思维上达到了较高的造诣。这些年,也是弗洛伊德为他一生伟大的科学事业奠定知识基础(探究)的时期。l881年3月,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医学院的毕业考试。l882年,弗洛伊德在从事了一年多的理论研究之后,改行做了专职医生。
后来,他自己把这一走向实际工作的重要转变称之为“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在l882到1885年,弗洛伊德在初期的医学实践中,对人类神经系绕的疾病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并且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也是在这时,他打定了一个主意:“把成为一个神经病治疗专家作为我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竟开创了一项崭新的科学事业。
1885年8月,弗洛伊德师从当时欧洲非常著名的法国神经病学专家沙考特教授,他从神经系统病理学和组织学转向了神经病治疗学。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催眠术的巨大力量。在当时运用于神经病症的催眠术中,精神刺激对人的身体发生了某种奇特的控制作用,以致于人的肉体可以不自觉地、无意识地接受精神刺激的摆布。在美国电影《爱德华大夫》中,我们就看到过这种神奇的催眠术:主人公在一个病床上,医生使他处于一种半睡眠状态中,从而排解他内心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是从关注这种催眠术开始,弗洛伊德就开始思考人的一般心理意识现象背后无意识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了。对这种无意识的精神现象的深入研究,成了后来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在当时,对歇斯底里这一病症的治疗中,一般多用电疗法,而弗洛伊德在实践中发现电疗的作用是消极和有限的,这使得他转而运用催眠术和“暗示法”。正是通过催眠术的成功运用,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意识背后,还隐匿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理过程,这就是所谓“潜意识”。弗洛伊德开始认真探索这种人类心理深层的精神现象,这一分析和研究的科学过程也就是所谓“精神分析”了。从此,弗洛伊德的研究不断深入,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最终创立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学。 
(节选自张一兵《弗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弗洛伊德一生伟大的科学事业奠定知识基础的知识很多,这里有语言文字,有哲学、文学等等,它们在弗洛伊德表达、思维和认识社会等不同方面都起着作用。
B.弗洛伊德从初期的医学实践中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疾病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到转向精神病治疗,再到从治疗中发现无意识现象的存在,他的研究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C.弗洛伊德阅读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优秀作品,并把他们的一些主要作品的精华部分背得滚瓜烂熟,这对于他对人、人的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深入思索大有好处。
D.弗洛伊德在研究人的精神问题时,独具匠心地从人体之内去寻找答案,而当时西方不少神学家和哲学家却从人体之外去寻求答案,所以难以找出人的本质的正确答案。
E. 在对歇斯底里这一病症的治疗中,弗洛伊德在实践中发现电疗的作用是消极和有限的,他转而运用催眠术和“暗示法”,从而开创了运用“精神分析”治病的先例。
【小题2】作者认为,弗洛伊德的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坚实的思想基础之上的,这里的思想基础指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为什么弗洛伊德把走向实际工作的转变称为“我生命中的转折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弗洛伊德的成功,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好奇心”、确立“奋斗目标”、“善于思考”等,请你选择其中一项,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5 04:4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三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中国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举个例说,李璨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所以,“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从宋代的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追求——文人气。文人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中国画中的“意境”带给人美感体验的一项是
A.万籁无声B.赏心悦目C.超凡脱俗D.美不胜收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意在让欣赏者既领略画作的外部形象之美又满足其精神追求。
B.王国维读“菡萏香销翠叶残”后而生感慨,是因为该词句非常华美。
C.中国画中的“古意”重在用超现实的意象和美感来营造“意境”。
D.中国画无论画什么一定有人的诗意情怀、气韵格调蕴含在其中。
【小题3】简要罗列出上述三则材料中所谈到的中国文人和画家的格调或情怀。

同类题2

(13河北邯郸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中学读于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在求学其间贝氏埋首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并且获得学校举办的优秀设计奖,激励了他对建筑的兴趣,使他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上海美术馆是贝氏的毕业设计,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了数个内庭,使之观感为各个不同艺廊的背景,将自然引入室内是他的设计特点。“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获得荣耀。半个世纪以来,单是他在美国的50项设计中,就有24项获得大奖。
他能在非议之中屡创建筑奇迹。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这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的作品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80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法国建筑公司Grands Travaux的艾米利•比亚斯尼(Emile Biasini)认为,贝聿铭是负责卢浮宫金字塔工作的理想人选,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了解古代文明”,而作为一个美国人,“他能够鉴赏现代”。记者问贝聿铭,在美国度过了75年后,他还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吗?“我从来不忘中国,”他立刻回答,“我的家族在那里居住了600年。”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 “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同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人们称赞:“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他多变的是设计,不变的是中国心,虽贝氏受西式教育受美国影响甚巨,但他认为中国是他的根,于是他开始为中国建筑作贡献。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1978年,他就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到远离市区的香山设计香山饭店。他秉承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还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1984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了一座70层、高315米的大厦。这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这固然因为他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最早创办人,使他对这项建筑有一种亲切感,但他更强调的是:“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这幢高楼事实上亦象征着贝氏事业的巅峰。
(文章引用自《设计之家》)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贝聿铭主张“让光线来做设计”, 他的作品,在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数个内庭,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
B.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贝聿铭创造的建筑奇迹,当初人们怀疑这个建造会毁掉法国密特朗时代的辉煌古迹卢浮宫,但他成功了,得到了诺贝尔奖和公众赞誉。
C.贝聿铭虽然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是西方建筑家,但他从来不忘中国,把中国作为自己的根,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等宏伟建筑。
D.在国内搞建筑设计时,贝聿铭会不辞劳苦地走访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E.贝聿铭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创办人,他为父亲建造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这使他觉得亲切和自豪,这个大厦成了他一生最辉煌的建筑设计作品。
【小题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如何理解?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6分)  
【小题3】除了香山饭店和香港中银大厦等杰作传世外,文中还记录了贝聿铭不忘祖国的言行和事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有人说,贝聿铭等外籍华裔杰出的贡献在国外,而且奉献了一生,祖国仅仅是他服务过的众多商业伙伴中的一个而已;也有人说,贝聿铭心系祖国是真的,他的才智和业绩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的。你怎么看?(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经济总统”的革新
陈文宇
李健熙是三星创始人李秉喆的第三个儿子。由于父亲一心扑在事业上,李健熙很小就被送到乡下奶奶家寄养,13岁时又被送到东京读书。在那青春敏感的岁月,异乡的孤独让李健熙养成了内向的性格,被朋友戏称“呆若木鸡”。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商学院读完本科后,李健熙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拿到了MBA学位。1966年,他进入三星下属企业“中央日报-东洋电视台”,并在第二年与该台会长的大女儿洪罗喜结婚。
因为行为风范酷似其父,三兄弟中李健熙最受李秉喆赏识。1987年父亲病故,45岁的他接过了三星集团的管理权。那时的三星集团已是韩国的制造业龙头,业务横跨石化、造船、航空、金融、电子、日用品等领域。作为这艘“航母”的掌舵者,李健熙在就任后前5年十分安静,以至于1993年他突然“急转舵”时,不少人猝不及防。
1993年1月,三星总部大楼27楼大会议室,李健熙与下属公司的社长们面对面坐下。他缓慢而坚定地开口:“让我们重新出发吧,这是为21世纪做好准备的最后一次机会了。”社长们听了都很不解——当时的三星已是韩国第一,一片欣欣向荣,还要出发什么?但李健熙却敏锐察觉到了平静下的危机。
2月,李健熙带领下属公司社长前往美国洛杉矶,考察三星产品的境遇。时任三星电子半导体部门副社长的李亨道回忆称:“当时我们去了很多电子卖场和百货商店,看到三星的电子产品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落满灰尘。”这给了李健熙很大的刺激,而让他决定彻底改革的,是一份报告书和一盘录像带。
这份报告名为“经营和设计”,来自一位叫福田的日本顾问。李健熙在飞往德国法兰克福的飞机上打开了这份报告,里面的内容让他的心凉了半截——福田列举了三星的一系列问题:员工都很优秀,但研究结果传达不上去;陷入国内第一的自负中,不进行创新;不提前做好准备,而是出现问题后花钱消灾;管理人员太过浮躁,只会评价业绩和结果……“我是做好递交辞呈的心理准备才写这份报告的。我在两三年间向经办负责人提交了3次建议书,提出了10多条改善方案,可是都遭到了拒绝……三星的水平太低了,绝不可能在和世界优秀企业的竞争中取胜!”福田写道。
同一天,李健熙还收到了一盘三星内部广播组制作的录像带,内容是在三星的洗衣机生产车间偷拍到的情景:洗衣机上盖开关部分的一个塑料部件大了一点,无法安装。员工们竟若无其事地用刀削掉2毫米左右后继续组装。也就是说,这些产品从生产出来时就是次品。
怎么会这样!李健熙暴跳如雷:“秘书室室长、总经理、社长都对我撒了谎!病菌侵入到家里,却被隐瞒了5年、10年!”他马上打电话给身在首尔的秘书室室长:“让各位社长和高管全到法兰克福集合!”三星核心经营层200余人匆忙搭上了飞往法兰克福的航班。
这次会议持续了16天。会上,李健熙宣布:“现在是产品信用和形象的时代,每个次品都是侵蚀公司的癌细胞!现在开始,三星会放弃以数量为主的经营,走质量路线。除了老婆孩子,其余全部换掉!”一名参会人员小心翼翼地开口:“会长,我们还不能放弃数量。”李健熙听到这话,把手上的茶匙狠狠摔在桌子上,踢开门走了出去。房间里的人从没见过李健熙发这么大的火,脸都吓得煞白。不少人以为,李健熙只是一时气话,他却用行动证明了改革才刚开始。
李健熙的第一项改革,是抓质量。《李健熙传》中描述过这样一件事:“在韩国飞往西雅图的飞机上,一位坐在头等舱的中年人将手中的滑盖手机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紧锁的眉头预示着他将要做一个重要的决定。到了地面,他拿出手机,拨号给市场部经理,说出了一句让身边工作人员惊异的话:15万部手机全部召回,所有代价我们承担,以后不再生产这样的产品!”当时,三星生产的手机频遭投诉,李健熙竟下令全部召回并当众销毁,在业界引起巨大震动。同时,李健熙还要求把每件次品生产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力求找出原因,从根源上杜绝不合格产品出现。
李健熙的第二项改革,是重研发。在三星电子的价值创新中心,研发人员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创意并试验,不解决问题不许回家。李健熙还提出了“朝七晚四”的上下班制度。之前,三星员工都是“朝九晚六”,不少人下班后就去吃饭、喝酒。李健熙认为,改成四点下班,员工一般会在公司留一会,多出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
李健熙对人才的重视,也体现在薪酬和奖金上:在三星,只要有实力,就不用受年资或职位的束缚,核心人才的年薪比社长还多两三倍。
李健熙的改革在初期并不顺利。1994年,他投资三星汽车,但当时韩国汽车产量早已过剩,汽车公司很快债台高筑,李健熙被批为“一事无成的管理者”。1998年,李健熙捐出20亿韩元个人财产给公司偿还债务,承认自己投资失误。美国《财富》杂志称赞他为“为错误的投资决策承担责任的CEO”。
一次失败并未阻止李健熙改革的步伐,他大刀阔斧地整编,只保留三星最有盈利前景的核心项目,如消费类电子产品、金融、贸易和服务,将其他边缘的、亏损的领域全部放弃。2000年,三星公司上市股票市值达98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现代公司、LG公司和SK公司股票市值的总和。更重要的是,它引领了韩国企业重视质量的风潮。
在李健熙心里,似乎没有成功,只有永远的危机。2010年,他曾说:“三星如今推出的大多数产品和业务将在10年内消失。我们应该重新开始,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2013年三星手机出货量创下新纪录,但李健熙在2014年初依然呼吁变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创新,引领行业趋势。”
工作之外的李健熙是个安静的人。他居住在首尔幽静的汉南洞富人区,没事爱和狗谈心。李健熙从小钟情于电影,曾梦想成为电影导演。一周里总有几天,他会带着三明治到露天电影院,看上午9点场的电影。晚上则是他的工作时间,他常常几小时一动不动,陷入冥想。“有一次,我连续48小时独自在家,看书听音乐。等我出门时,已经解决了问题。”
有媒体认为,李健熙是“韩国标志”,他的低调、回避社交代表了韩国企业家的风范。路透社记者这样形容他:“李健熙说话轻声细语,公众场合罕见他的身影,但只要他咳嗽,韩国就会感冒。”
对于三星来说,李健熙一直是教父般的神圣存在。人们都希望,这位七旬老人能够引领三星继续走下去。
【小题1】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健熙从小就在日本受教育,长大后又在美国受教育,接受这样多的异国教育是因为父亲李秉喆想让他成为三星的接班人。
B.三星集团是韩国的龙头企业,初入三星的李健熙用了五年时间来十分安静的观察,寻找“转舵”的时机。
C.在韩国飞往西雅图的飞机上,将手中的滑盖手机开合、合开的动作细节,暗示了李健熙复杂而又激烈的内心活动,这预示着他将有重大的举措。
D.把十五万部手机全部召回并销毁,显示出了决策人的胆识和魄力。狠抓产品质量是“经济总统”革新的重要一步。
E. 路透社记者对李健熙的“形容”,真实客观地评价了他在韩国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
【小题2】作为著名企业的管理者,李健熙突出的特点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人物(6分)
【小题3】上世纪末,三星集团遭遇了哪些危机?请简单概括。(6分)
【小题4】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经济总统”的做法给你带来的启示。(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雷抒雁: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
张毅静
2013年2月14日凌晨1时31分,一个毕生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人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为之讴歌了一生的世界。他,就是著名诗人雷抒雁。
他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
一切可能都来自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雷抒雁读初二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启蒙老师告诉同学们说:“文人是干吗的?就应该像我们大儒张载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思想深入其心,使得雷抒雁一生以诗文为喉舌,在每一个时代重大事件面前,在每一个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我们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政治刚刚开始解冻。为在“反右”和“文革”中蒙冤者进行的平反也没有开始。年仅三十岁出头的雷抒雁在无意间看到辽宁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后,他被烈士的死难真相所震撼,感慨不已。他在文章中写道:“那时候,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那是一个思索的年代,一个反问的年代,一个不断地解剖自己,解剖灵魂,解剖社会的年代。”雷抒雁以正直人的良知、以勇敢者的锐气、以诗人的敏感与才华,一蹴而就《小草在歌唱》这首悼念张志新的诗。诗中具有这样掷地有声地写道:“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再升起在东方!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此诗经《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在当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震撼着沉闷已久的诗坛,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1984年雷抒雁创作了长诗《父母之河》,在这首诗中,诗人的艺术神思伸向精神上的文化寻根,把黄河的文化底蕴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博大精深诉求结合起来,这首诗是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更博大的拓展。
2008年,雷抒雁创作了反映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的长诗《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悲回风:哀悼日》等,对中国人遭受的苦难做出了积极的、激情昂扬的诗歌回应。
雷抒雁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诗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的。从我的创作来看,我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其中写得更多的则是个人心灵在时代际遇中的感发和情感。”
过去的30年,对于中国,对于中国的每个普通的公民来说,都是最重要和最了不起的年代。
生活和工作中的雷抒雁,性子急、率真、直爽,富于激情。
老同事毕星星曾写道:“雷抒雁的名字好,很抒情,像个诗人。他常奚落我,叫个星星干什么!有一次,我意外地发现了他的一枚图章,木制的,四个字‘雷书彦章’,于是知道了,他原来的名字叫雷书彦,有点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雷抒雁是后来就着音改的,改得好。雷抒雁从大学入伍,一股子书生气。闲下来打扑克,雷抒雁是最难伺候的一位。一旦牌好了,他目中无人,豪气干云,赢得得意洋洋犹有余威。一旦一把烂牌,立刻没了神气,凝思沮丧强撑着,一副等待世界末日的架势……”
自小生长在关中,雷抒雁一生对秦腔、眉户特别钟爱。家乡陕西的剧团每次去北京演出,他都要去现场提建议。对剧本、唱腔设计和演员的表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从来都是直率敢言,有啥说啥。
2009年3月,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他的母校西北大学召开。会上,初听有人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的眉头锁了起来;随后,又有几位作家评论家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坐不住了,干脆打断发言者的话:“刚才大家用了天才的、伟大的、杰出等词来形容我,以后,请你们在我听不见的时候说,我不欣赏那些词。”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有人说我是‘人民诗人’,我觉得自己担当不起,但我希望自己能为人民多写点东西。”
诗人王久辛记得,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轮到雷抒雁发言时,他将准备好的发言稿放到一边,正色地说:“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
对于近年来中国诗歌创作的现象,雷抒雁也是直抒胸臆,他认为现在一些诗人没有生活积累,无病呻吟;叙事性的诗多,几乎是顺口溜;诗句很花哨,只有好的句子,没有好的内容……
(摘编自2013年2月18日《海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少年时代的教育对雷抒雁具有深远影响,他初中时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启蒙老师的教导使雷抒雁一生的创作都关注时代生活,反映时代特征。
B.由于张志新烈士事迹感人,加上《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所以,《小草在歌唱》发表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
C.雷抒雁原名叫“雷书彦”,既有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以至于雷抒雁从大学入伍时,还有一股子书生气。
D.在母校召开的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上,面对众人的赞誉,雷抒雁感到很不安,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人民诗人”,这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
E.文章通过叙写雷抒雁诗歌创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刻画出一个思想激进、性情豪爽、富有激情的诗人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2】雷抒雁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诗作《小草在歌唱》?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为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雷抒雁的“激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6分)
【小题4】雷抒雁的“率真”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所需的场所,加速了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随着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强,雾霾逐渐消散。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显著,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风速与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研究发现: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从月际变化上来看,大雾天气月变化十分明显,更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除8-10月份的其他各月均有较多霾天气出现。从空间分布来看,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北京西北部雾霾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小。城区和东南地区是霾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大雾天气虽然在东南发生频繁,但是大雾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在城区的西北和西南大雾强度最大。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极易酿成雾霾灾害。研究雾霾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是雾霾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对雾霾防灾减灾和雾霾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大部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此类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往往尤其严重,并容易带来较强的社会负面影响。2011年,雾霾天气第一次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雾霾天气关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
【小题1】下列对于雾霾天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冷空气较弱、水汽条件较好以及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出现了大范围雾霾天气,从而就造成了近地面低空的静风或微风。
B.雾霾天气迅速形成污染的重要环节是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和颗粒物作为凝结 核加速雾霾生成的相互作用。
C.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最后的消散往往受到冷空气入侵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D.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雾霾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影响较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持续性雾霾天气的整个过程中,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二阶段,PM2.5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B.在持续时间长的雾霾混合性天气的全过程中,相对湿度、温度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风速与雾霾天气能见度的关系则成正相关。
C.北京的雾霾天气有以下特点:霾日多,雾日少;霾日影响大,雾日影响小;雾霾天气中,大雾在东南地区发生频繁,但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
D.从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的雾霾天气过程来看,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频发的雾霾天气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如果对它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那么,这将对我们开展防霾治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B.尽管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但是雾天气和霾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却有着明显不同。
C.雾霾天气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既体现了民众对环境保护关注度的提高,也充分肯定了政府关注民生、直面问题的工作态度。
D.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很大,容易酿成雾霾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