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50小时虎口拔牙通管道
——贵州“11·26”事故抢险救援
11月26日22时许,在建的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大猫坡特大桥12#桥墩的塔吊轰然倒塌,从高空坠落的塔吊配重石如炮弹般重重击向西南成品油管道,躁动的汽油从管道破损处喷涌而出,瞬间形成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流淌渗油区。
22时30分开始,武警、消防、公安和当地干部群众上千人的救援队伍陆续赶到现场。挥发的汽油蒸汽刺激着每个人的鼻孔,油汽在周边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了2%—7%,“只要一丁点火花就会发生闪燃爆炸。”
泄漏点北边不足30米处,是我国西南铁路大动脉——沪昆铁路。消防战士张郭涛和战友们立即设置警戒线,禁绝一切火源。
11月27日零时17分,停止沪昆铁路列车通行,中断接触网电力供给。
抢险救援指挥部做出一系列部署:马上封锁交通、关闭管道阀门、断电、拉网式入户排查,疏散、安置方圆3公里范围的群众……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迅速做出安排,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现场排险作业安全、确保沪昆铁路客货运输安全,坚决杜绝爆炸、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正在黔东南州调研的贵州省长陈敏尔连夜赶到事故现场,实地查看汽油泄漏点,对抢险救援作出指示。
凌晨4时许,周边3公里范围内1350名群众全部疏散完毕。
12时30分,抢险官兵们利用铜锹、木棍开挖4条长110米、宽0.5米、深1.2米的截油沟,防止汽油继续渗透并收集渗油。
13时30分,成都铁路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整列车开行方案。
21时许,4条截油沟开挖完成,并挖掘深2米、直径2米的探油洞26个,汽油渗透得到有效的控制,毗邻红枫湖水源的污染隐患完全排除。
按照抢险指挥部“先封堵再焊接”的要求,22点10分,开始采用包耐油橡胶皮加压法实施第一次封堵后,没有将泄漏点全部封住,不具备动火焊接条件。23点05分,第二次封堵,效果仍不理想。
28日4时30分,采用聚四氟乙烯棒和内衬耐油胶布加压的封堵方案,漏油点顺利实现临时性封堵,出油量明显减少。6时许,指挥部决定对管道破损点进行焊接封堵抢修,从源头排除风险隐患。
焊接任务看似很简单,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静电产生的火花都可能引燃四处弥漫的汽油蒸汽,更何况用几千度的高温烈焰对泡在汽油中的管道进行焊接,难度之大,无异于虎口拔牙、刀尖跳舞!
10时许,贵州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秦如培等人坐镇消防现场指挥平台,调度指挥焊接封堵作业。100余名消防官兵进入漏油核心作业点利用高倍数灭火泡沫对焊接封堵现场周围10米范围进行覆盖。
10时20分,焊接抢修队员方大勇等4名焊工被固定在吊车挂钩上开始第一次明火焊接堵漏作业,不到两分钟,火焰如怪物狰狞腾起,作业失败。
13时16分,焊接封堵行动暂时停止。“主要是泡沫水量较大,造成周围土壤不断渗油,引发焊接过程中多次着火。”安顺市消防支队警训科副科长彭小清时刻监视着作业动态。为对汽油和火焰实施隔离,救援人员用石棉和不渗透材料对管道底部进行铺垫,并在泄漏点两端和底部浇筑水泥隔断。
17时41分,焊接堵漏作业重新开始。焊接产生的火花一次次被液氮冷却,“22次!”一旁双手抱着带压泡沫枪的张郭涛默默数着扑火次数。“给我的命令是一秒钟之内必须将泡沫喷射出来,手都麻了,但是精神高度紧张!”
19时50分,管道漏油点焊接完成第一道焊接,彻底切断漏油,周边油气浓度检测为零。
20点08分,指挥部下达铁路通车指令。20时24分,现场响起欢呼声,第一列货运列车顺利通过事发地点,沪昆大动脉恢复运营。
11月29日零时,西南成品油管道贵阳—安顺段恢复正常输油,抢修工作完成。此时,张郭涛和其余13位战友已在一线坚守近50个小时……
【小题1】下列对本篇报道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标题“50小时虎口拔牙通管道”对新闻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用了形象的比喻来突出当时抢险的危险之大。
B.副标题“贵州‘11·26’事故抢险救援”补充出事件核心精神。这样安排显得醒目,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C.这篇报道多处的主观评论,从发文者的角度叙述了这次抢险救灾的全过程,突出了新闻客观性、准确性的特点。
D.语言委婉含蓄,且文中的“开挖4条长110米、宽0.5米、深1.2米的截油沟”“挖掘深2米、直径2米的探油洞26个”等句突出了新闻语言严谨的特点。
【小题2】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小题3】冒着生命危险,他们奋斗在抢险救援第一线;坚守近50个小时,他们奋斗在抢险救援第一线。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12:5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
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2)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
材料二


图2
材料三
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小题1】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
【小题2】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一句中“尽”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4】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吗?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跟随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负责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92岁那年,他收到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有改动)
相关链接:
(1)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 
(2)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55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B.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之一的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 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小题3】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辉煌与寂寥:墨家学派衰落成因

赵建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墨子,兼爱》〉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肢、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今天看来,当时的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非儒即墨,均为显学。
B.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所立传记,详细记载,唯独对墨子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繁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
D.在秦汉之后,墨家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和道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小题2】下列对“兼爱”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兼爱是墨子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为其严谨的逻辑性,也使它成为墨家学说中最根本的主张。
B.墨子认为,兼爱即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如能这样,则一切混乱都可解决。
C.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这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
D.墨子学说中的非攻、非乐和节俭思想以及尚同、尚贤的政治纲领,都是因为其兼爱思想而产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墨家学派衰落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空想。
B.墨家比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因其思想的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
C.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青山绿水,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失去了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失去了依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如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包含神话、地理、物产等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所震惊。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关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这种宇宙观念及现实需求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营造风水环境,试图通过栽树遮蔽、引水通渠等具体操作办法,去争取风水宝地,有些村落及宗族之间甚至因为争风水、护风水产生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无疑,人们对风水的迷信,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当然,风水实践在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清代湖南宁远境内有舜帝陵,正是由于当地民众囿于风水观念,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才没有遭到过度开采和破坏;东北长白山,因“龙兴圣地”被列入皇家禁地,从而保护了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客观上形塑了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营造了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抑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
(摘编自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源于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
B.日本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问划分为相互独立又互为依存且代表人类生活空间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C.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宇宙观念的风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了实际作用。
D.人类敬畏自然,对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对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提出论点,“守住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利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才有了依托。
B.文章综合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逐层分析,深入阐述了民问文化中的生态观。
C.文章将生态问题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其中提及因风水而产生的社会冲突,是为了论证迷信风水产生的消极作用。
D.文章第四、五段论述民众对生活空间的叙述、表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经》内容广博,描写了辽阔的神州大地,丰饶的物产,以及诡谲华Ⅲ的自然世界,反映了先民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
B.作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交汇点,乡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在生活中的实践传承。
C.如果没有风水实践,清代湖南宁远的铜矿和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恐怕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D.古树、老井、小河等标志性的乡土环境成为离开故土的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这说明乡村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猷的雪夜

①那该是六朝最著名的一个长夜吧。历史上多少个夜晚因为平淡无奇而永远消失在了时间的黑洞,而这一夜,却因为一个叫做王子猷的人,在后世文人心里扎下了根,以至于人们一提起魏晋风骨,便会想起并看到那个长夜的漫天风雪。

②王子猷名徽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此人既无绝世之才,也无丰功伟绩,在品德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似乎儒家所追求的“三不朽”与他一个都沾不上边。然而,他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果说刘伶是个“以酒为名”的方外之人,那么王子猷就是个靠标新立异而爆得大名的“行为艺术家”了。

③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王子猷绝对是个怪人。比如,他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里暂住一段时间,也要令家人种竹子。有人不解地问:“只是暂时住住,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子猷打着口哨歌吟了好久,才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后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好当与王子猷不无关系。又有一回,王子猷应召赴都城建康,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走过,王与其并不相识,船上一位客人道:“此人就是桓野王。”王子猷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显宦,但他素知子猷之名,对如此唐突的邀请也不在意,当即下车上船,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笛声清越,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整个过程,宾主双方没有说过一句话。

④据《世说新语》记载,那个令后世文人神往不已的长夜,江南一带普降大雪,当时王子猷住在山阴(今浙江),夜半醒来,百无聊赖,于是开室,酌酒,环顾四周,一片皎然。因起彷徨,咏诵左思的《招隐诗》,他忽然想起了戴安道。戴安道就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和隐士戴逵,当时戴隐居在浙东剡县,王子猷当即连夜乘小舟去拜访他。小舟在风雪中走了一夜,终于赶到戴逵的家门口时,他却忽然改变了主意,转身又按原路打道回府,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⑤王子猷的小舟在风雪中的剡溪走了一夜。这一夜,他愣是把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剡溪,走成了一处人文得不能再人文的名胜。这一深具文化意味的骇俗之举,令后世无数文人恍兮惚兮,唏嘘不已。而惯会“言约旨远”的《世说新语》却只用了六个字:“造门不前而返”。个中迂曲,则一任读者遐思玄想。

⑥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三百多年后,子猷、安道早已作古,可作见证的惟有脉脉流淌的古剡溪。当意气风发、才华盖世的青年李白仗剑出蜀、云游四方之时,江左风流已成陈迹,大唐盛世对于士人人格的重新塑造业已完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仙李白,正是本土文化天地精华所滋养出的“人中龙凤”,他本属于魏晋,属于老庄,却幸而“空降”大唐,前世的烙印一直镌刻在今生的额头上,所以他总是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是能够把自我凌跃于一切外在价值之上的人,更有一份空诸依傍的有恃无恐。他不是王子猷,但他一直又是王子猷,或者说,他是拼了命要证明自己不是王子猷的李太白!

⑦在李白的诗集中,“剡”字出现凡14次,“子猷”6次,“访戴”2次,“安道”1次,除去作为诗题的2次,共引用了“雪夜访戴”之典高达21次,这还不包括其它与剡溪有关的人名和意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就是其中一例。

⑧在李白心目中,剡溪是他无限向往的隐遁之地,而子猷身上的那种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风流自赏的气度,也一直是他心慕手追的风神境界。剡溪,成了诗仙念念不忘的一个符号。这符号背后,既承载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发自内心的痴情,也寄寓着诗人对一种尘世间所能有的自由境界和人格理想的不懈求索。宗白华先生论晋人之美,有“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之谓。太白对子猷的企慕,对剡中的向往,不正是晋人风流的遥远而又铿锵的回声么?

【小题1】第二段中加点词“三不朽”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七段划线句出自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七段中,作者统计“剡”、“子猷”、“访戴”、“安道”等词语在李白诗集中出现的次数,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文章,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
A.子猷听桓伊吹笛的故事,说明两人都洒脱且心有灵犀。
B.“造门不前而返”六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何可一日无此君”一句,是对王子猷节操的最好说明
D.作者认为王子猷是个靠炒作自己而得名的“行为艺术家”
【小题5】联系全文,写出第一段中加点字“魏晋风骨”的含义。
【小题6】⑨第八段中的划线句说:“太白对子猷的企慕,对剡中的向往,不正是晋人风流的遥远而又铿锵的回声么?”结合本学期学习的李白的诗作,请你谈谈太白以怎样的行为表现了对“晋人风流的遥远而又铿锵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