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50小时虎口拔牙通管道
——贵州“11·26”事故抢险救援
11月26日22时许,在建的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大猫坡特大桥12#桥墩的塔吊轰然倒塌,从高空坠落的塔吊配重石如炮弹般重重击向西南成品油管道,躁动的汽油从管道破损处喷涌而出,瞬间形成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流淌渗油区。
22时30分开始,武警、消防、公安和当地干部群众上千人的救援队伍陆续赶到现场。挥发的汽油蒸汽刺激着每个人的鼻孔,油汽在周边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了2%—7%,“只要一丁点火花就会发生闪燃爆炸。”
泄漏点北边不足30米处,是我国西南铁路大动脉——沪昆铁路。消防战士张郭涛和战友们立即设置警戒线,禁绝一切火源。
11月27日零时17分,停止沪昆铁路列车通行,中断接触网电力供给。
抢险救援指挥部做出一系列部署:马上封锁交通、关闭管道阀门、断电、拉网式入户排查,疏散、安置方圆3公里范围的群众……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迅速做出安排,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现场排险作业安全、确保沪昆铁路客货运输安全,坚决杜绝爆炸、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正在黔东南州调研的贵州省长陈敏尔连夜赶到事故现场,实地查看汽油泄漏点,对抢险救援作出指示。
凌晨4时许,周边3公里范围内1350名群众全部疏散完毕。
12时30分,抢险官兵们利用铜锹、木棍开挖4条长110米、宽0.5米、深1.2米的截油沟,防止汽油继续渗透并收集渗油。
13时30分,成都铁路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整列车开行方案。
21时许,4条截油沟开挖完成,并挖掘深2米、直径2米的探油洞26个,汽油渗透得到有效的控制,毗邻红枫湖水源的污染隐患完全排除。
按照抢险指挥部“先封堵再焊接”的要求,22点10分,开始采用包耐油橡胶皮加压法实施第一次封堵后,没有将泄漏点全部封住,不具备动火焊接条件。23点05分,第二次封堵,效果仍不理想。
28日4时30分,采用聚四氟乙烯棒和内衬耐油胶布加压的封堵方案,漏油点顺利实现临时性封堵,出油量明显减少。6时许,指挥部决定对管道破损点进行焊接封堵抢修,从源头排除风险隐患。
焊接任务看似很简单,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静电产生的火花都可能引燃四处弥漫的汽油蒸汽,更何况用几千度的高温烈焰对泡在汽油中的管道进行焊接,难度之大,无异于虎口拔牙、刀尖跳舞!
10时许,贵州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秦如培等人坐镇消防现场指挥平台,调度指挥焊接封堵作业。100余名消防官兵进入漏油核心作业点利用高倍数灭火泡沫对焊接封堵现场周围10米范围进行覆盖。
10时20分,焊接抢修队员方大勇等4名焊工被固定在吊车挂钩上开始第一次明火焊接堵漏作业,不到两分钟,火焰如怪物狰狞腾起,作业失败。
13时16分,焊接封堵行动暂时停止。“主要是泡沫水量较大,造成周围土壤不断渗油,引发焊接过程中多次着火。”安顺市消防支队警训科副科长彭小清时刻监视着作业动态。为对汽油和火焰实施隔离,救援人员用石棉和不渗透材料对管道底部进行铺垫,并在泄漏点两端和底部浇筑水泥隔断。
17时41分,焊接堵漏作业重新开始。焊接产生的火花一次次被液氮冷却,“22次!”一旁双手抱着带压泡沫枪的张郭涛默默数着扑火次数。“给我的命令是一秒钟之内必须将泡沫喷射出来,手都麻了,但是精神高度紧张!”
19时50分,管道漏油点焊接完成第一道焊接,彻底切断漏油,周边油气浓度检测为零。
20点08分,指挥部下达铁路通车指令。20时24分,现场响起欢呼声,第一列货运列车顺利通过事发地点,沪昆大动脉恢复运营。
11月29日零时,西南成品油管道贵阳—安顺段恢复正常输油,抢修工作完成。此时,张郭涛和其余13位战友已在一线坚守近50个小时……
【小题1】下列对本篇报道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标题“50小时虎口拔牙通管道”对新闻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用了形象的比喻来突出当时抢险的危险之大。
B.副标题“贵州‘11·26’事故抢险救援”补充出事件核心精神。这样安排显得醒目,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C.这篇报道多处的主观评论,从发文者的角度叙述了这次抢险救灾的全过程,突出了新闻客观性、准确性的特点。
D.语言委婉含蓄,且文中的“开挖4条长110米、宽0.5米、深1.2米的截油沟”“挖掘深2米、直径2米的探油洞26个”等句突出了新闻语言严谨的特点。
【小题2】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小题3】冒着生命危险,他们奋斗在抢险救援第一线;坚守近50个小时,他们奋斗在抢险救援第一线。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12:5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那一刻就觉得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阳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

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

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选自《散文选刊》2001年第四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人们哼调子的故事开头,直接扣住文题,进而联想到父母亲哼调子的故事和自己哼调子的故事,借事明理,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而易于接受。
B.本文表示了人们对生活应持有的态度,是一曲积极人生观的赞歌,它鼓励人们要看重生命,热爱生活,这样做就能给自己创造自信,生活得有滋有味。
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写人、叙事、议论、抒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侧重从对自己身边之事的感受来谈及人生,以小见大,又逐层深入地阐发道理。
D.“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那些东西”主要指父母对繁杂生活感到的压力和沉重;此句在文中的意思是:父母面对生活的艰难,却能够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创造自信,变得轻松了。
E.“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这一句意在比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必须建立在给生命配乐的基础之上;指点人们在生活中永远唱出或演奏激越的曲调。【小题2】“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末尾以问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收束,而实际上在文中已经有了答案,请将其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头绳儿

王鼎钧

一切要从那口古钟说起。

钟是大庙的镇庙之宝,庙改成小学,钟声响,引来的不再是香客,是成群的孩子,伸出一排小手,按在钟面上,尝震颤的滋味。

校工还在认真地撞钟,后面有人挤得我的手碰到她尖尖的手指了,挤得我的险碰到她扎的红头绳儿了。挤得我好窘好窘!好快乐好快乐!可是我们没谈过一句话。

钟声停止,这一群小精灵立刻分头跑散,可是,我总是落在后面,看那两根小辫子裹着红头绳儿,一面跑,一面晃荡。

校长来到古城的时候牵着一个手指尖尖、梳着双辫的女儿。校长对学生很严厉,包括对自己的女儿。他要我们跑得快,站得稳,动作整齐划一。如果我们唱歌的声音不够雄壮,他会走到我们面前来叱骂:“你们想做亡国奴吗?”可是,他从不禁止我们拿半截粉笔藏在口袋里,他知道,我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喜欢找一块干净的墙壁,用力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大军过境的日子,他不处罚迟到的学生,他知道我们喜欢看兵,大兵也喜欢摸着我们的头顶想念自己的儿女,需要我们带着他们找邮局寄家信。

卢沟桥打起来了。这天,钟响得很急促,好像撞钟的人火气很大。校长把高年级的学生分成十条线路出发,挨家散布油印的快报。快报上除了新闻,还有他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拼到底,救中国!》。

送报回来,校长正在指挥工人在校门外的槐树林里挖防空坑。忙了几天,开始举行紧急警报的防空演习。警报是疯狂地朝那口钟连敲不歇,每个人听了这种异常的声音,都要疏散到校外,跳进坑里。校长非常认真,提着藤鞭在树林里监视着,谁敢把脑袋伸出坑外,当心藤鞭的厉害。

贴着红膏药的飞机果然来了。校长冲出办公室,亲自撞那口钟。我找到一个坑,不顾一切跳下去。钟声和“轰隆”的螺旋桨声混杂在一起。我不住地祷念:“校长,你快点跳进来吧!”

“扑通”一声,有人跳进来。是她,校长的女儿!

我拿定主意,非写一封信当面交给她不可。警报解除,她走了,我还在坑里打腹稿。

校长打算回家去抗战,当然带着女儿。我有点舍不得他,当然更舍不得红头绳儿,怏怏地朝学校走去。远远地看到一大群同学围着钟,轮流撞击。钟架下面挖好了一个深穴。原来这口钟就要埋入地下,等抗战胜利再出土。校长说,这么一大块金属落在敌人手里,必定变成子弹来残杀我们的同胞。

我悄悄向她身边走去,取出信,捏在手里,紧张得发晕。

那口大钟剧烈摇摆了一下。我抬头看天。“飞机!”“空袭!”

在藤鞭下接受的严格训练看出功效,我们像野兔子一样蹿进槐林,隐没了。

我的那封信……我想起来了,当大地开始震颤的时候,我顺势塞进了她的手中。

我出了防空坑,看到钟架被炸了,工人正在埋钟。一个工人说,钟从架上脱落下来,恰好掉进坑里,省了他们好多力气。

大轰炸带来大逃亡,我东张西望,不见红头绳儿的影子,只有校长站在半截断壁上,望着驳杂的人流发呆。

多年以后,我又跟校长见了面。我几次想问他的女儿,几次又吞回去,终于还是忍不住问了。

校长哀伤地说,在那次大轰炸之后,他的女儿失踪了。“怎么会?怎么会?”我叫起来。

我说出那次大轰炸的情景:同学们多么喜欢敲钟,我和红头绳儿站得多么近,脚边的坑是多么深,空袭来得多么突然,我们疏散得多么快……只瞒住了那封信。校长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听,我只有不停地说,说到那口钟怎样巧妙地落进坑中,由工人迅速填土埋好。

泪珠在校长的眼里转动,吓得我住了口。

“我知道了!”校长只掉下一颗眼泪,眼球又恢复了干燥,“空发生的时候,我的女儿跳进钟下面的坑里避难。钟掉下来,正好把她扣住。工人不知道坑里有人,就填了土……”

“这不可能!她在钟底下会叫……”“也许钟掉下来的时候,把她打昏了。”“不可能!那口钟很大,我曾经跟两个同学同时钻到钟口里面写标语!”

“也许她在往坑里跳的时候,已经在轰炸中受了伤。”校长伸过手来,用力拍我的肩膀,“老弟,别安慰我了,我情愿她被扣在钟底下,也不愿意她在外面流落……”

当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带着一大群工人,掘开地面,把钟抬起来,点着火把,照亮坑底。下面空荡荡的,我当初写给红头绳儿的那封信摆在那儿,照老样子叠好,似乎没有打开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头绳儿”是运用借代的手法,同时也象征着小女孩纯真、善良而活泼可亲的少女形象,强化了小女孩在“我”生命中鲜明而深刻的印记。
B.文章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如“我总是落在后面,看那两根小辫子,裹着红头绳儿,一面跑,一面晃荡”,展现了一种含而不露的真挚情感。
C.“我情愿她被扣在钟底下,也不愿意她在外面流落。”既表现出校长对女儿深沉的爱,也饱含了作者对侵略战争中受苦受难大众的悲悯情怀。
D.文章以“古钟”为明线,以我对“红头绳”含蓄朦胧的情感依恋为暗线,以侵略战争的残酷和野蛮烘托歌颂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抗战精神。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校长的性格特点。
【小题3】文章为什么以“我”的一个梦为结尾,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
王 俊
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
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
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在为期4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二战结束后,李约瑟回到英国,马上在鲁桂珍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撰写。1954年,他主编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很快轰动西方汉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这部计有7卷34分册的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所起过的、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即“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在公元1到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16世纪后,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样的疑问及研究,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是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作为一个西方人,李约瑟在观照中国科技文明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他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们惊奇的文明领域。从兼收并蓄古典文献及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到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李约瑟的自然科学史治学方法被后世许多学人沿袭与模仿。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E.本文通过记叙李约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历程,描写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伟大创举和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外国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A.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读了大量中国的哲学方面书籍,因受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的影响,将名字改为“李约瑟”,从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西结合”的人物。
B.鲁桂珍对约瑟·尼达姆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极为愤慨,义正辞言地对他进行了激烈的反击,这反而促使这位生物化学家转而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
C.李约瑟为期四年的中国之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搜集了许多古代科技史料,为他回国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李约瑟难题”成为科技界争论的焦点,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充分说明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小题2】促使李约瑟这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上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概括。(6分)
答:
【小题3】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李约瑟是如何研究他提出来的“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的?这对你有何启示?(8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集中攻关原子弹,并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翌年1月,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虽然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于敏喜欢做基础研究,自认为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他没有犹豫,“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后来说。

于敏带领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凭借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以自强不息的信念,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大量基础研究问题,而且探索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为氢弹原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氢弹研制进入冲刺阶段。1965年1月,于敏和邓稼先、周光召等科学家一起,向氢弹原理的突破发起总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所J501计算机对氢弹原理作进一步探索。他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当他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向大家报告时,群情激奋,高呼“老于请客!”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一致。试验成功的那天晚上,于敏“睡得很踏实”。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曾经直言,“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这位喜欢古诗词的科学家,向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会孙子的第一首古诗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于敏在事业上鞠躬尽瘁,在科学上唯实不唯上。与于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毕生信奉“宁静以致远”的于敏,如此解释他心中的那片宁静:“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于敏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于”的于敏去世。老于走了,但这种情怀和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   

(摘自《于敏:“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光明日报》2019年9月19日 第4版)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的自白。

②1966年12月28日,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测试结果,试验前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铁塔顶端,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他并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
B.于敏团队花费四年时间研究解决基础问题,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奠定基础。
C.氢弹设计方案的形成,既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更离不开于敏的带领和贡献。
D.婉拒“氢弹之父”称呼,因为于敏认为这是团队的成绩,表现其谦虚淡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好静思,喜欢科学,物理成绩优异,这是他研制氢弹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B.氢弹研究条件落后却取得神话般的进步,说明我国科学家比外国科学家更优秀。
C.喜欢基础研究,却把一生都奉献给核武器研制,民族情感是于敏的精神动力。
D.中华古诗词给了于敏精神养分,在古代英雄身上他学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小题3】简要概括于敏身上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 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 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 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 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 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 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 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 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 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 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 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 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
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
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 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 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 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 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 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B.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C.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D.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B.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C.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D.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应纠正。
【小题3】文中为什么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