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不题。
埃里克•史蒂文•兰德尔
郭晓强
1957年2月3日,兰德尔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兰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并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他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并在纽约一所高级中学以最高等级毕业。17岁时,兰德尔就证明准完美数的存在,这项成就使他获得威斯丁豪斯奖学金,同时来到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学习,于1978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兰德尔又因获得罗氏奖学金而有机会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于1981年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兰德尔在数学方面一帆风顺,按常规似乎应成为一名数学家,然而他的个性却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兰德尔虽然喜欢纯数学,但不愿意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这是因为钻研数学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过一种僧侣般的生活,而兰德尔自认为不是一个好的修道士,他更喜欢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因此他决定毕业后转到其他专业。
  1981年,兰德尔回到美国,通过普林斯顿大学一名教授的推荐,最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一份工作,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当时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这丝毫没有难倒兰德尔,他认为经济学比纯数学更适合自己,不足之处可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来弥补。兰德尔自学能力惊人,并且在教学方面也具有超强的天赋,不久讲授经济学已得心应手并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定,于1987年升任为副教授。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兰德尔在工作中却发现经济学也并非他的最爱,因此决定再次寻找其他方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德尔的弟弟亚瑟给予兰德尔很大帮助。亚瑟的专业是神经生物学,他送给兰德尔一些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论文。兰德尔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论文的含意,却已经被生命的巨大奥秘吸引,尤其是对DNA神奇的结构着迷,他再一次修改了自己的专业。缺乏相关背景的兰德尔选修了哈佛大学的生物学课程,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果蝇基因的克隆工作。兰德尔半开玩笑地说,他是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当然在坎布里奇大街上对生物学的讨论和对其他事物的讨论一样司空见惯。
  在一次演讲中,兰德尔偶遇麻省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家伯特斯坦,伯特斯坦已开发出从基因组中寻找导致简单疾病发生的单一基因的方法,当时正打算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研究多基因的人类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兰德尔对此研究很感兴趣,因此演讲完毕后两人开始讨论如何将统计学应用于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不久,他们就有了大致的答案。由于兰德尔对遗传学的兴趣,1984年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第二年又成为怀特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员工,与伯特斯坦合作,开始遗传学的研究。兰德尔仍然是哈佛商学院的副教授,幸运的是他获得了麦克阿瑟奖学金(1987年),使他能够在教授经济学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生命科学的实验。
  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的早期,兰德尔将自己在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这些尝试获得了极大成功。兰德尔开始使用新方法来革新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如利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进行遗传位点定位,并初步建立了人和小鼠的一系列简单图谱。兰德尔还开发新方法,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从而能够发现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不久兰德尔意识到没有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这些单一方法将毫无用途。兰德尔成功制备了早期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大约400个标记物。这项成就使兰德尔于1990年获得NIH人类基因组计划首个资助,从而在怀特海研究所建立了“怀特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兰德尔的工作经历也像他试图破译的DNA结构一样,呈螺旋结构,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是当代罕见的科学天才之一。
(选自《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兰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并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是因为他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并在纽约一所高级中学以最高等级毕业。
B.在普林斯顿大学一名教授的推荐下,兰德尔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尽管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学受到肯定,但他依然决定再次寻找自己最爱的工作方向。
C.兰德尔成功制备了包括大约400个标记物的早期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图谱,这项成就使兰德尔于1990年获得NIH人类基因组计划首个资助。
D.本文以平实朴素的笔触,展示了兰德尔独特的人生轨迹和个性特征,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在生命科学方面的巨大学术影响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兰德尔靠罗氏奖学金而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后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如果不改专业的话,他会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B.起初,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但他靠惊人的自学能力,不久之后就能得心应手地教授经济学了,他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自学得来的。
C.坎布里奇大街上经常有人讨论生物学问题,跟讨论其他事物一样司空见惯,兰德尔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
D.兰德尔偶遇伯特斯坦,两人讨论怎样在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中应用统计学,后来他还在遗传学的研究方面与伯特斯坦进行合作。
E. 兰德尔在研究实践中认识到,在研究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方面,只有有了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单一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小题3】兰德尔“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转变专业方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回答,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1 12:0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年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曰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柢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曰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曰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巧妙的比拟总起全文,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节气与植物的依存关系,引出下文写秋渐深时植物呈现出的不同风貌,为后文的抒情做了极好地铺垫。
B.第④段采用了以静衬动、以声衬静的手法,刻画出了秋天树林中那种静谧而又不失生机与活力的状态,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喜悦之情。
C.第⑦段采摘蒲公英是对幼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回忆,突出了作者对亲人、故园的深深的依恋之情,也为“秋渐深”的感慨做了铺垫。
D.文章描写细腻而生动,在充满温情的娓娓叙述中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出了作者积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题2】作者笔下的秋景独具特色,请选其中三种景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呼喊的泥土

①那次,在电视“半边天”节目见主持张越采访一位乡村女人张小样,张小样坐在扬起尘土的院里说:“……我不要什么都不知道,不要就这样过一辈子!我渴望知识,渴望从电视里多知道一些事。我不要麻木。我宁愿痛苦。”她的声音哽噎了,饱含无限磨折委屈,同时有种横下心的决绝。

②在她的乡村,她找不到一个可说话的人,人们当她是异类,这种深井般的无望与孤独,让一个女人向上的路走得艰涩无比。在闭塞乡村,她艰难地咬着牙不肯屈服于那么多乡村女人都屈服了的命。她要想事,她要思考,她的眼睛和面孔充满挣扎的痕迹,她穿着红衣裳坐在堆着麦秸杆的院里,像面决不投降的旗帜。这是个不甘于命运的执拗女人,一个不肯把心磨砺成粗硬石头的女人,她忍着鲜血与疼痛要把心打磨成看得清事物的玻璃——人鱼用行走的剧烈痛苦换来了腿,却并未赢得王子和爱情,但人鱼一点也不悔,因为在剧痛中她曾那么地接近了幸福。张小样,她也是条甘愿的人鱼,她不要蒙昧与混沌,她要看清生活与命运到底怎么回事,她不要她的生活只被鸡鸭灶火奶孩子围困,她要不辜负自己地活一趟。

③去年秋天快过完时收到一封信,一个和张小样类似的皖西北乡村女人写来的。信的开头说:“我和你年纪相似,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偏远乡村……”她说:“看旧杂志(有的是打工的村人从外头带回的)是我生活里最大的幸福,一本杂志我要读上几十遍,翻破的地方粘好再看,有时在灶边看把饭都烧糊了,公婆为这骂过我好几次。”她说:“我这辈子大概也走不出这里,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去。”她说:“我们这儿发信和收信都很难,要等好一段日子,其实我也没想你回信,回了我也不知能不能收到,我就是想写给你,让你知道在很远的村子有我这么个女人……”

④字写得不好,一笔一划却工整,信纸略发黄,像供销社积压的库存。信有三四页,语气淡定,无恨亦无怨,她只是心平气和地告诉我她的生活,告诉我偏远的皖北山村有她这样一个女人的存在。

⑤我坐在餐桌边,讶异以及震动刹那包围了我,一个皖西北女人沉沉的心事握在手上。她长什么样儿?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她才淡定地接受了一切?她的信很平静,可还是流泻出忧伤。年纪与我相似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嫁人生子前,她一定也有过对外部世界发亮的憧憬吧?

⑥我想一定要回信,马上回,然而纸笔在手中,却不知从何写起,同情,劝慰,勉励?也许对她都无意义。她在寄出这封信时,意义对她已经完成——这其实是她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吧,是她憋久了冲山谷喊出的一句回声!

⑦我寄了厚厚一摞杂志给她——不知道她能否收到,也不知这摞杂志是帮她,还是更让她内心搅起波澜。我还是寄了。我不想她再翻那些已卷边破烂的旧杂志,我希望她能在有风的黄昏展开这些簇新杂志,油墨将盖过禽畜们槽中晚餐的气味,她的手指将触摸到一个隐约而庞杂的轮廓(这轮廓由迷离物质与层叠精神构建,与她隔纸相望),文字的灯火在这刻映亮她内心,像她信中说的,这刻,是她最大的幸福——尽管渗杂着疼痛。

⑧因为职业关系,我收到过许多气味复杂的稿件,产地来自乡村漏雨的瓦房,苯胺甲醛严重超标的南方车间,残疾人皮革作坊,浪迹的路上……信上满怀虔诚地写着人生的哀喜感悟,那些挫败与歧视纠结的日子,疾病与辛劳搏斗的日子,失望与希望交替的日子。他们把有限而宝贵的睡眠时间腾出,用来思索探问形而上的命运(或许永远没有答案)。稿子厚厚一叠,像蓖麻叶子摞在一块。能发表的极少,但这不影响它们在邮路的数量——我遥想他们粗粝的脸孔背后藏着的软和的心,渴望倾诉的心,他们在沉重泥土下,在钢筋齿轮中迸出的呼喊(用嘶哑的嗓子),一旦停下,他们怕自己会像叶子无声碾进土里,尔后凋腐。虽然,多数呼喊也许只会把命运本身震得肺腑俱痛,世间听不到,但呼喊的人自己听见了,卑微而壮丽,苦涩且欢欣,这就使呼喊者约略感到一丝慰安。日子如泥石流推搡而过,弱小的人努力寻找一块在尘世的立锥之地,包括为灵魂——又有多少人听见了泥土底下细小而固执的呼喊?

【小题1】张小样、皖西北女人的思想苦闷是很难为当地人所理解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1)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开头张小样的话中,用了三个“不要”,两个“渴望”,试述其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小题3】分析第⑦段画线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语境,写出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呼喊”是心灵的倾诉,接受电视采访、写信、投稿都是“呼喊”的方式。
B.“泥土”象征呼喊者所处的生存环境,既是指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
C.第②段引用《海的女儿》这则童话故事,借人鱼进一步表现张小样的追求精神。
D.文章④、⑤两段都用到“淡定”一词,说明那位皖西北女人在生活重压下渐趋麻木。
E.第⑤段用了许多问号,表明作者没能真正理解那位皖西北女人的内心情感。
F.最后一段概述来自底层的邮件,这样写使全文选材点面结合,文章更加厚实饱满。
【小题6】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是以底层社会平民为题材的散文,请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历史是对过去的认知,这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常识。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过去”?我认知的又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对于克罗齐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和“现在”再无法脱开干系;而对于柯林武德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和哲学要实现同一。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过去”?“过去”是指刚刚过去的“过去”,还是已过去久远的“过去”?对前者的意识可称“当代史”,而对后者的意识则是“过去史”。我们对当代史的兴趣容易解释:我们生活在它的巨大影响之下,它鼓舞万物,摩荡时世。但我们为何对遥远的古代史充满兴趣?原因仍与上相同,古代未成绝响,它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现在”并非遗世独立,“过去”保留在“现在”之中。就算我们不谈“影响”,仅对“过去”的认知本身,就说明了人类的存在真相:不知道“过去”,我们无法安处于“现在”之中。
然而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只能立足于“现在”,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错乱,不能自欺我们诚然就在“现在”。“当代史”固然是今人的产物,“过去史”亦然:我们带着我们的眼光我们的思路、我们的建构重新发现和认知了它们。在此,克罗齐说出了他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条规律适用于一切历史的写作。所以,书写者写下的“过去”其实并不真正是“过去”,而是“现在”眼中的“过去。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认知的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柯林武德认为本质上是后者,“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而行为只是作为思想的外部表现才是可知的。所以历史学家不是要知道人们都做了些什么,而是要了解他们都想了些什么。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了对思想的思想,成了一种反思,这就与哲学达成了同一。克罗齐也有类似的主张,他说:“把历史提高到对永恒的现在的认识时,历史就凸现出同哲学一体,而哲学不过是永恒的现在的思想。”
所有反思都需要目的,目的引导着行动。所以,“历史哲学靠目的概念活动”。而“剪刀加糨糊”式的历史学缺乏目的意识,所以并不是历史学。“鸽子笼”式的历史学是“剪刀加糨糊”的升级版,它把历史事实贴上各种精心制作的标签,并似乎拥有了一种知识的体系,但它仍然不太高明。目的决定方法,而非相反。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可以只作为历史学的方法论存在。不仅如此,哲学经常陷入空谈,而历史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历史学就完成了对哲学的理所当然的吞并。历史学才是真实的人类认知。
(摘编自王小超《“知以藏往”与历史哲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过去”?虽然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但这两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B.不论是“过去史”还是“当代史”,都是从今人的角度出发所书写的历史。
C.历史成为一种反思,是因为从本质上,历史学家要认知“过去”的思想。
D.哲学是对永恒的现在的认识,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为历史学所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逐个论证并得出结论,是按照严谨的逻辑顺序组织的。
B.文章借助学者的言论从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历史学的写作和认知等问题。
C.文章注重辨析具体概念正反两面之间的区别及其关系,具有辩证的意味。
D.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鸽子笼”式的历史学,有其现实的指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影响“现在”,所以认知“过去”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安处于“现在”。
B.行为只是思想的外部表现,历史学家不用对人们“过去”的行为进行研究。
C.历史研究“过去”,哲学认识“现在”,因此两门学科互为补充,成为一体。
D.如果只有行动和方法,而缺乏明确目的,历史学就无法产生真实的人类认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①宋朝时,蔡州有一道人善于下棋。每与人对局,总是让对方先走一步。即便如此,他也从没输过。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②“饶人”即“让人一步棋”,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宽容、忍让”之意。
③饶,在汉语里还有“丰足”的意思。丰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需以积极的姿态去进取,也需适当“退一步”来回味。一味向前、向前、向前,马不停蹄,无休无止,定有山穷水尽时。略停停,退后一步,放开视野,让思想回旋一下,世界呈现给你的常常是惊喜。
④饶,饶人,都贵在这退后一步。
⑤饶人,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情怀,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的自信,是游刃有余的大智。就像那位宋朝道人,身有绝技,可以骄矜,可以目中无人、藐视四野,但他宽落落地让人先行。这饶人处,便多了一重人格之“美”。
⑥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宽阔在哪?必有一个饶人处。饶人,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宽宏的内在。
⑦饶人者,目光高远,思绪恒定,心无杂念,因此心间可撑船、可奔马、可容得人性万千。心宽了,就厚了,就暖了,自个儿暖和,拢一块儿暖和,抱在一起更暖和。饶人是一种人性之暖。
⑧饶人,还是一种智慧。按说,得理不饶人,是不逾矩的,属个人权利。得理且烧人呢,境界更为超脱。它是一种原谅,一种放下,一种人生大智慧。
⑨不管什么时候,留一点余地,便可以让棘手的事情回旋自如。这饶人之处,像那雨
过天睛,人情与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
⑩人这一生,走万里路,修百年身,难得的是一帆风顺。饶人,便是一叶扁舟,乘风
破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柳暗花明,月朗风清。这正应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择高处立,寻平处往,向宽处行。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⑤段中“这饶人处”指宋朝道人身有绝技,不骄矜,宽容让人一步棋。
B.饶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宽宏的内在,展现人格之美、人性之暖、人生大智慧。
C.物质及精神层面的丰足,需以积极的态势努力获取,适当时候需“退一步”来回味。
D.清代儒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意为:要站在高处的地方欣赏风景,要居住在平地上,要走宽敞的道路。
【小题3】结合语境,请分析第⑩段划线句子的修辞及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日前,京东数据研究院基于京东平台图书类产品的大数据,发布了《2017国民阅读报告》,报告显示,学生和中青年用户对图书还是有明确需求的。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内容依旧是图书市场的决胜因素。报告表示爱读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阅读习惯和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消费的升级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上,也同样体现在阅读这样的精神层面上。报告显示,全国各省的图书销量及用户数持续保持高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阅读大军。其中,北上广及其他东部发达城市仍然是阅读主力,但增长率趋于平稳;得益于线上购书的便捷性,中西部城市反而高歌猛进,湖南、宁夏、陕西、江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份,2016年订单量同比增长均超过70%。这或许能够归功于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兴起:一方面提供了购买正版图书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保障了边远地区和发达省份一样能快速购买书籍。
(摘自《京东2017国民阅读报告》)
材料二:
日前,著名作家二月河表示,中国大学生读不下《红楼梦》是耻辱,是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大幅度下跌的象征。此话乍看上去说得有些狠,却提醒了我们应重新审视经典阅读,年轻人对名著“不待见”确实是隐患极大。
经典名著读不下去,理由有很多,受不了名著中的大量诗词、语言晦涩、人物太多等,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时下风气浮躁,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流行,很多读者根本没有耐心去看那些长篇作品。当年轻人的阅读取向被实用主义和快餐文学侵蚀,就出现了《红楼梦》读不下去的现象。之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根据近3000名读者意见,《红楼梦》高居榜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如何让年轻人重拾经典阅读,成为当下必须反思的文化课题。
(摘自2015年5月26日《南昌日报》)
材料三:

(2008年至2016年手机阅读接触率表)
材料四:
报告显示,56%的受访者过去一年阅读总量在十本以上,高于去年的48%。从阅读时间来看,每天阅读半小时及以上的受访者高达82%。其中,80后、90后和00后每天阅读平均时长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而50后、60后和70后的阅读时间平均长于一小时。
此外,37%的受访者会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且阅读的计划性与受访者收入呈正相关,收入越高的人群有计划安排阅读时间的人数比例越高。
阅读介质也影响阅读体验,调查数据显示,85%的受访者纸质书和电子书一起读。同时电子书阅读的普及率继续呈上升趋势,阅读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同比上升6%,达到90%。其中64%的受访者在阅读电子书后,总体阅读量有所增加。这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是分不开的,相比纸质书,电子书便携储存量大,而且不受地点限制。
社交平台及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也对读者产生影响。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微信、微博、豆瓣、知乎等)分享阅读内容,17%的受访者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同时,朋友推荐、图书销售排行榜对90后和00后受访者的影响也更大。
(摘自《亚马逊2017全民阅读报告》)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表明,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消费层级也在从物质向精神迁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
B.材料一显示,阅读并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中西部城市的阅读增长率节节攀升,这或许与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兴起有关。
C.材料二表明,时下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流行,这是当代年轻人读不下诸如《红楼梦》等经典名著的主要原因。
D.从材料三中的图表可以看出,数字化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发展迅猛,人们借助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远超过传统纸质媒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二表明,阅读文学名著是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倡导大学生读《红楼梦》,如此就能提升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
B.材料四表明,中国人的阅读量在不断增长,大多数人有固定的阅读时间,阅读计划性与受访者收入呈正比,收入越高阅读计划性比例也越高。
C.手机阅读之所以异军突起,远超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与当下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关系密切,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让阅读变得更加便捷。
D.电子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介质,电子书阅读的普及率持续上升,有六成多受访者在放弃纸质书,选择电子书阅读后,阅读量增加。
E. 阅读内容的选择,除了受传统的阅读内容质量的影响外,社交平台也不容忽视,它对读者阅读内容的取舍,有很大的影响。
【小题3】文中说“如何让年轻人重拾经典阅读,成为当下必须反思的文化课题”,请联系原文谈谈年轻人为什么不愿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