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不题。
埃里克•史蒂文•兰德尔
郭晓强
1957年2月3日,兰德尔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兰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并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他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并在纽约一所高级中学以最高等级毕业。17岁时,兰德尔就证明准完美数的存在,这项成就使他获得威斯丁豪斯奖学金,同时来到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学习,于1978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兰德尔又因获得罗氏奖学金而有机会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于1981年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兰德尔在数学方面一帆风顺,按常规似乎应成为一名数学家,然而他的个性却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兰德尔虽然喜欢纯数学,但不愿意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这是因为钻研数学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过一种僧侣般的生活,而兰德尔自认为不是一个好的修道士,他更喜欢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因此他决定毕业后转到其他专业。
  1981年,兰德尔回到美国,通过普林斯顿大学一名教授的推荐,最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一份工作,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当时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这丝毫没有难倒兰德尔,他认为经济学比纯数学更适合自己,不足之处可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来弥补。兰德尔自学能力惊人,并且在教学方面也具有超强的天赋,不久讲授经济学已得心应手并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定,于1987年升任为副教授。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兰德尔在工作中却发现经济学也并非他的最爱,因此决定再次寻找其他方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德尔的弟弟亚瑟给予兰德尔很大帮助。亚瑟的专业是神经生物学,他送给兰德尔一些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论文。兰德尔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论文的含意,却已经被生命的巨大奥秘吸引,尤其是对DNA神奇的结构着迷,他再一次修改了自己的专业。缺乏相关背景的兰德尔选修了哈佛大学的生物学课程,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果蝇基因的克隆工作。兰德尔半开玩笑地说,他是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当然在坎布里奇大街上对生物学的讨论和对其他事物的讨论一样司空见惯。
  在一次演讲中,兰德尔偶遇麻省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家伯特斯坦,伯特斯坦已开发出从基因组中寻找导致简单疾病发生的单一基因的方法,当时正打算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研究多基因的人类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兰德尔对此研究很感兴趣,因此演讲完毕后两人开始讨论如何将统计学应用于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不久,他们就有了大致的答案。由于兰德尔对遗传学的兴趣,1984年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第二年又成为怀特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员工,与伯特斯坦合作,开始遗传学的研究。兰德尔仍然是哈佛商学院的副教授,幸运的是他获得了麦克阿瑟奖学金(1987年),使他能够在教授经济学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生命科学的实验。
  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的早期,兰德尔将自己在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这些尝试获得了极大成功。兰德尔开始使用新方法来革新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如利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进行遗传位点定位,并初步建立了人和小鼠的一系列简单图谱。兰德尔还开发新方法,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从而能够发现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不久兰德尔意识到没有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这些单一方法将毫无用途。兰德尔成功制备了早期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大约400个标记物。这项成就使兰德尔于1990年获得NIH人类基因组计划首个资助,从而在怀特海研究所建立了“怀特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兰德尔的工作经历也像他试图破译的DNA结构一样,呈螺旋结构,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是当代罕见的科学天才之一。
(选自《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兰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并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是因为他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并在纽约一所高级中学以最高等级毕业。
B.在普林斯顿大学一名教授的推荐下,兰德尔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尽管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学受到肯定,但他依然决定再次寻找自己最爱的工作方向。
C.兰德尔成功制备了包括大约400个标记物的早期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图谱,这项成就使兰德尔于1990年获得NIH人类基因组计划首个资助。
D.本文以平实朴素的笔触,展示了兰德尔独特的人生轨迹和个性特征,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在生命科学方面的巨大学术影响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兰德尔靠罗氏奖学金而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后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如果不改专业的话,他会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B.起初,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但他靠惊人的自学能力,不久之后就能得心应手地教授经济学了,他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自学得来的。
C.坎布里奇大街上经常有人讨论生物学问题,跟讨论其他事物一样司空见惯,兰德尔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
D.兰德尔偶遇伯特斯坦,两人讨论怎样在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中应用统计学,后来他还在遗传学的研究方面与伯特斯坦进行合作。
E. 兰德尔在研究实践中认识到,在研究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方面,只有有了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单一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小题3】兰德尔“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转变专业方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回答,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1 12:0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知识产权的终结

①知识产权是为了推动艺术与科学发展(版权、专利等),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商标、商业秘密等),这是官方的说法,也是相关法律设定的初衷。然而,现实世界中,知识财产主要是“以财产形式使重要的抽象客体为私人所占有”,如是,它就同现代资本主义紧密联系,并证明了随之而来的面对面竞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正当性。

②可是,知识产权在中国的制度化进程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被称为外包业务的宏大产业运动。这些因素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同开启了一系列有助于知识产权衰落的深刻社会变化。

③用商业研究者的话说,互联网和外包都属于某种“破坏性创新”的范式突破。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在起步阶段很简单,因为它们只是想通过为那些几乎别无选择的人(即当前的非消费者)提供简装产品或服务来占有市场——即便以旧的标准衡量,它们可能也相当原始粗糙。但是,当主流消费者流向这些新产品或服务时,他们因如此简单易得、优质低价的解决方案而兴奋。于是可以预见,破坏性创新会逐年改进,最终改造整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不断的破坏浪潮将逐渐重塑市场。

④如今轮到知识产权产业了。它们无法逃脱破坏性创新,而且在当前的数字时代尤其脆弱。这是因为,知识财产若真是一种法定的无形财产形式、一种以注册或是国家强制力为法律拟制的垄断,它就存活于复制和模仿手段受到严格限制且成本高昂的社会当中;否则,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竞争中,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就只能是免费的,是被随意假冒。

⑤复印机发明之前,复印一本书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复印的高成本和低质量使得知识产权在印刷材料(书籍、杂志、报纸等等)上有效地取得了特权。但是包括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在内的数字技术改变了这一切。今天,无论是下载电影还是分享书籍,对版权材料进行未经授权的使用和复制仅需点一下手机、笔记本电脑或任何一个数字终端。侵犯知识产权已经以最低的成本成为消费社会的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以及所有问心无愧的人们都来参加的一个仪式。

⑥同样,假冒商品充斥市场;成本极低,质量有时却挺高。没有任何成功的品牌或驰名商标可以免遭侵权与淡化使用,一切有利可图的专利、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也难逃被模仿的命运。原因很简单:西方知识产权出口国和新兴经济体如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在技术上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而且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大量人才都外包到了新兴经济体——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华尔街分析师、会计师、电脑工程师、汽车设计师、制药科学家、前沿产业研究者,一个都不少。

⑦随着工业和商业外包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产品与服务正在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国转移。按照西方的标准衡量,这些新兴经济体一般都处于低“法治”状态,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相对淡薄,因而,知识产权产品与人才的大批外包必然意味着新世纪的全球竞争将会放松知识产权的严格落实,也同一般意义上的高“法治”状态相去甚远。中国的情况最能说明这一点。

⑧凭借知识产权的执法不力与低“法治”状态,中国经济自1980年代以来迅速腾飞。中国大小企业的竞争优势都与“友好”的投资环境有关,这其中就包括一个规制较少的市场,即法律执行并不严格,在知识产权法上尤其如此。这就使得人们更容易模仿与创新——包括假冒。由于金砖国家正在占领更多的市场、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高“法治”国家即使不在法律体系中的其他部门做出让步,至少也得放松知识产权法律的锁链,以便在同等效率、成本和质量的水平上竞争。

⑨所以,借玄学派诗人邓恩的不朽诗行,“永勿打听丧钟为谁敲响,它在为你敲响”——为你,知识产权。

【小题1】第⑧段中“锁链”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④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不能 都
B.可能 可
C.可以 不
D.只能 或
【小题3】分析第⑤段提及复印机发明之前复印一本书的事的用意是
【小题4】导致知识产权危机的主要因素是(    )。
A.互联网的崛起和外包业务。
B.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冲击。
C.侵犯知识产权的成本极低。
D.低“法治”与保护观念淡薄。
【小题5】对知识产权是应该大力保护,还是希望它终结?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

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⑥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⑦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⑧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大量引用前人的诗句,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典雅隽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故土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小题2】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诗方面。
C.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小题2】下面对“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写文章时不加斟酌地使用一些套语滥调就是所谓的“套板反应”,它是创造动机的仇敌。
B.“套板反应”不只是用字用词的问题,它还会影响到文章的运思布局,甚至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C.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D.克服写作时的“套板反应”要“唯陈言之务去”,不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会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运用例证法分析,如果月轮是直指的意义,那么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的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C.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样”“杀青”,阐述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面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分析对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效果截然不同的情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程十发:飞扬与落寞
程十发, 1921年3月出生于松江。18岁时,他就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时教授绘画的老师有海派宗师吴昌硕的得意弟子王个簃。在学校中,年轻的他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长为我所用,往往画出自家面貌。而系主任王个簃则是主张“死临”吴昌硕的,要求学生临摹得越像越好。程十发的“离经叛道”令他十分头疼。尽管如此,王个簃依旧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气,曾赋诗一首赞赏:“程生不犹人,胸次极寥廓。抚古有会心,笔墨无拘束。”
毕业之后的程十发,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他在南京路开了生平第一次画展,没想到却遇上了“冷场”,不仅观众寥寥,画更是一张也卖不出去!卖画为生的梦想破灭了,程十发举家回乡,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失业之路。
他的妻子张金锜曾经这样回忆那段艰辛的往事:“那时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风下雪,屋里都会渗漏。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身边一点钱都没有,真是苦不堪言。”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程十发依旧没有放弃绘画艺术,他借来了不少故宫藏画的印刷品,对古今诸多大家的笔墨悉心钻研、分析,大量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而这些传统艺术的营养,也成了程十发未来绘画路上重要的基石。
1949年后,程十发创作了第一幅年画——《反黑田》。当时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吕蒙同志看出程十发的热情与才气,便安排其加入了出版社。从此,程十发成了“***徐昌酩先生记得程十发在牛棚中的趣事:有一天,红卫兵小将走过牛棚,突然看见一张写有“保护动物”的标语。查问之后,才知道是程十发贴的。程先生不紧不慢地解释道:“牛是属于动物的,动物是要保护的。”顿时让小将们哭笑不得。
文革结束后,重获新生的程十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要把耽误的十年补回来。“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奋到了极点。他画20张画,起码要打50张底稿。”程十发的弟子毛国伦回忆说。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画院职工住房紧缺的难题,程十发亲自作画30幅,折成人民币60万元购买了10套房屋分给困难家庭,一时传为美谈。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剧演员王汝刚先生清楚地记得这件事:“那是1991年的夏天,老先生为了交齐30张画,不顾高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画。当画所差无几的时候,老先生也累病了。”
进入90年代后,坊间大量充斥的假画也让他苦闷不已。尽管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面对假画往往表现得十分大度:“他们看我画不动了,做好事帮帮我。”
1993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难又降临在这位七十多岁的长者身上。夫人和女儿的去世,让毫无准备的程十发再度遭受打击。他的身体迅速衰老下去,逐渐减少了作画的时间。
八十岁后,程十发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使得他提笔写字作画都十分困难,手往往发颤发抖,可他还戏称“我这是精神抖擞”。他患有气喘病,时常喘息不止,却常常笑着解释:“我这叫英雄气短。”
2006年,卧病华东医院的程十发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项荣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的“国家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于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探索的最大肯定。得知获奖消息的程老并没有喜形于色,却将已有一年不曾拿起画笔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挥舞着,他还是想再多画些画……
曲终收琴意犹浓,春去落花芳未淡。2007年,程十发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六年历程。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艰辛,也有风光无限之下的孤寂。
(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年轻的程十发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的绘画,但他的老师王个簃却很赞赏他的这种“离经叛道”,并且写了诗歌来鼓励他。
B.失业回家的程十发,尽管生活艰难,但仍然没有放弃绘画艺术。这些生活的经历也成为了他未来在绘画路上成功的重要基石。
C.程十发从中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了一部融会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轰动。
D.程十发乐观幽默,他曾戏称自己发抖是“精神抖擞”,也曾经用写标语的形式来巧妙对待“文革”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E. 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全面介绍了程十发的一生,重点表现了他“飞扬”与“落寞”的两个方面,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小题2】作为一名集艺术上的“飞扬”与生活中的“落寞”于一身的画家,程十发的哪些经历最能够体现这两点?请结合文章分别举例说明。
【小题3】文中多次引用了程十发的弟子和朋友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小题4】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程十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幻作品的“硬核”在哪?

可以明确地说,科幻作品(主要指小说)本质上不是科学(和技)作品,而是文学作品,它依靠文学、艺术的代入感,让人的情感得以宣泄和产生共鸣,收获欣赏的美感,更让人思考,对个人、族群,甚至人类的命运进行历史深度和哲学高度的思考。

科幻作品落脚在科技上,但更多的是让科研人员和公众思考,如何才能以真正的科学手段研究现实中的同类课题。在《流浪地球》后,有研究人员想到了比“点燃木星”更“科学”和更“技术”的做法。一是发射洲际导弹,二是用高功率激光武器直接点燃木星。这样的方法行不行,当然也需要验证,但这正是科幻作品激发人的想象力,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最大动力。科幻作品还会顺理成章地提出如何解决人类终极命运的措施,思考人类的科学和生产活动是否一定带给人类文明和幸福。如《绿巨人》就向科学研究者提出善意的批评,提醒社会如何应对科技的负面作用。科幻作品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尽管科学能让人类幸福,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还需要规则和伦理来制约,否则就有可能带给人类灾难。

既有“硬核(价值观和科学性)”,又有颜值(制作精美、场面宏大)的科幻作品,引领着公众感受科技之美,启迪了公众的科学灵感。

(摘编自《从(流浪地球)看科幻电影的“硬核”在哪》)

材料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从某种层次看,电影也是启蒙者和造梦者,它能够满足观众对梦想的追逐。《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称做科幻片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崇尚科学,勇于想象。从这方面看,《流浪地球》对于未来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想象力,对于人类生命家园的情感寄托,对于未来气候变化的关注,已经让影片抛去了纯娱乐的属性,影片灌注的情怀也给人更多的触动。

孕育在科幻作品里的科幻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不仅可以对科学本身进行怀疑和反思,还可以对宗教、艺术、整个人类文明,甚至宇宙终极真理进行挑战。可以说,科幻精神是哲学(爱智慧)精神最完美的一种表达,它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用一部电影或一篇小说诠释康德“头上的星空”,科学同样能构筑人类生命的意义。

(选自《为什么我们需要科幻电影?》,有删改)

材料三:五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把科幻小说以科学小说的名义带进国内,希望能改造国人的国民性以及精神结构。而纵观科幻历史与科技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与科幻作品密不可分,甚至许多科学家直言,由于受科幻作品的启发,因此走上了科研道路。科幻剧《星际迷航》中柯克船长所使用的“随时随地保持联络”的移动通信装置,启发了马丁·库帕。马丁·库帕后来加入了摩托罗拉,成为“手机之父”。

那么,科幻究竟如何激发创新精神呢?伟大的科幻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曾经说过,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最初都与魔法无异。他还说过,发现可能性边界的唯一途径便是越过它们,向着不可能一点点冒险前进。科幻无疑能够极大地拓展想象力,探索不可能。创新路径与科幻创作存在着惊人的重合,或许正是这种认知上的高度一致性,让科幻成为国内外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和触发点。乔布斯说过,创新便是把毫不相关的点联系起来。科幻小说的创作,首先是在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事物之间通过想象力建立关联。在科技创新中,一项新产品、新技术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一种需求,给人们带来一种怎样的全新感受,则需要通过发问的形式去推演创新前景。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所成立的科学与想象力中心,从教育的角度探索科学与想象、未来学习、可感知未来、想象力社群每年该中心都会举办数量众多、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从科幻中汲取灵感,并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地提升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力量能够参与科普科幻事业,让科幻成为激发、启迪年轻一代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有力武器,让鲁迅先生未竟的事业得以继续前行。

(选自《科幻如何激发创新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作品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最大动力在于让人们思考,如何以真正的科学手段研究现实中的同类课题。
B.科幻电影的“硬核”既有其内在的价值观和科学性,也包含了科幻电影被人青睐的外在形式——制作精美、场面宏大等。
C.科技创新首先能把毫不相关的点联系起来,并且通过发问的形式去推演创新前景,这也同样表现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中。
D.科幻能够极大地拓展想象力,探索不可能,对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意义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作品只是文学作品,所以不能用科学的真实和常识去要求它,科研人员和公众也无须去思考、论证其中与科技相关的主题和情节。
B.科幻作品诠释康德“头上的星空”,构筑人类生命的意义,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培养年轻人的想象力、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C.通过科普科幻,激发、启迪年轻一代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改造国人的国民性以及精神结构,可以让鲁迅先生未竟的事业得以继续前行。
D.三则材料分别从科幻作品的“硬核”、科幻作品的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幻作品激发创新精神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科幻作品进行了分析论证。
【小题3】文章中称“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力量能够参与科普科幻事业”,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