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学家胡先骕
1894年,胡先骕生于南昌,小时候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胡先骕志向高远,曾以诗明志,“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1913年,他留学美国攻读植物学。期间,胡先骕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刊物《科学》杂志,还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后迁址国内,1928年定址上海,先后出版《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科学丛书》《科学译丛》《科学史丛书》等,为培育科技人才,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
1919年,胡先骕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采集标本和调查植物资源的活动。在浙江的天台、雁荡、松阳、遂安、天目山一带采得大量植物标本。转年春季,又去江西的吉安、赣州、宁都、建昌、广信和福建的武夷山区,在历时半年多的考察与采集中,获得多以万计的宝贵腊叶标本。后著《浙江植物名录》《江西植物名录》等,并陆续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1922年,胡先骕与邹秉文、钱崇澍用中文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大学教材《高等植物学》。该书于1923年由商务印务馆出版,462页,插图306 幅,书末附有英汉名词对照表。该书成为国内大学的主要教材,在教育界影响很大。
1928年,胡先骕与秉志等人在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于北京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并受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植物学。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鼓励青年蔡希陶和助教俞德浚到云南去搞科研,称他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胡先骕等人的倡导下,1933年8月20日“中国植物学会”在重庆北碚成立,同时创办《中国植物学杂志》,胡先骕任主编。
1930年,胡先骕在《岭南科学杂志》上发表观点,推测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定有川苔草科植物。1944年,果然有人在福建长汀东北隅龙门的岩石上采到该科植物1种。一年后,又在汀江、晋江和闽江流域发现2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成立了临时政府,有人邀他出任伪职,胡先骕断然拒绝。1938年,静生生物调查所大楼被日军看中,胡先骕便急派蔡希陶等人,赶赴云南找到俞德浚共同建后方基地,在昆明黑龙潭创建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胡先骕的远见卓识,保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及一大批珍贵的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1941年,有人在四川与湖北发现了大水杉,胡先骕便与郑万钧教授前去调查研究,断定这些植物正是亿万年前在地球大陆生存过的水杉,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从此,植物分类学中就有了水杉科水杉属水杉种。
1940年,胡先骕出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后,竭力延揽人才,先后聘请蔡方荫、俞调梅、戴良谟等大批名流学者前来任教,一时名家毕至,学者云集。他提出“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理念。1942年,日寇进兵江西玉山、上饶一带,“正大”师生激于爱国之心,发起组织战地服务团,胡先骕支持师生的义举,拨款过万元作为活动经费,自己也捐300元,并身任名誉团长,不幸,教授姚星微、学生吴达昌死于日寇枪下,胡先骕率师生举行祭悼,并手书挽联:
盛年绩学,识贯古今,黉序获良师,平生读尽陈编,早有鸿文垂宇宙;
溽暑遄征,志吞胡羯,荒村斗强寇,此日迎归忠榇,永留浩气壮山河!
1919年前后,陈独秀、胡适提倡新文化运动,胡先骕、吴宓、梅光迪等人以《学衡》杂志为阵地,以继承中国传统、发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向“北大学派”发起反击,形成了与之对峙的“学衡派”。胡先骕曾撰文《中国文学改良论》,对胡适的改良说提出批评:“用白话推翻文言、把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全盘否定的态度过于偏激。”并阐明自己的文学观:“欲创造新文学,必浸于古籍,尽得其精华,而遗其糟粕,乃能应时势之所趋,而创造一时之新文学。”“二胡”之争,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场重要论战。
上世纪50年代,胡先骕坚决反对生物界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理论。1958年,他在交心书上连写二十九个不满意。
1968年,胡先骕走到了人生终点。
(摘编自胡启鹏的《胡先骕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先骕年轻时便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留学国外,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回国后出版各种杂志书刊,为我国培养科技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B.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编著的供大学生使用的中文本生物教材,1922年胡先骕与邹秉文、钱崇澍合著《高等植物学》,该书在国内影响颇大。
C.胡先骕曾在杂志上发表推测观点,认为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定有川苔草科植物,后来还推测中国有大水杉,结果都证实他的推测是有科学依据的。
D.胡先骕安仁中正大学校长,先后聘请大批名流学者前来任教,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他还提出“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办学理念。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胡先骕写的挽联,情感饱满,文采熠熠。他与胡适在文化上的争论,更可窥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还是多家杂志的主编,这些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家教。
B.胡先骕身体力行,从1919年开始,便到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采得大量植物标本,最后还整理成书,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C.胡先骕注重教育,在教学中更善于培养人才,他鼓励蔡希陶、俞德浚到边远的云南去搞科研,这为后来创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D.胡先骕等人把静生生物调查所搬迁到云南,他的远见卓识,保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以及生物研究所的珍贵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
E. 上世纪五十年代,胡先骕批评那些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理论的人,表现出对生物界的不满,这激愤的情绪从他的交心书上连写29个“不满意”中可以看出。
【小题3】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虽然,胡先骕走到了人生终点,但是他精神犹存,结合文本,谈谈胡先骕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22 12:4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子就在跟前
沈祖连乔迁新居,一家人喜气洋洋。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进入客厅,进入卧室,进入厨房,最后来到阳台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阳台,几乎成了母亲的最大心愿,她要在阳台上养几盆花,要在阳台上安一张躺椅,每天能充分地享受阳光,而最实际的是可以在自己的阳台上晾晒衣服,这是老人最最期待的。
“给我找根竹子。”母亲发话了。
大姐说,“就交给他吧。”
大姐夫不很乐意,但还是毅然受命:不接受行吗,丈母娘的要求,妻子的命令。再说,不就是一根竹子吗?
可接受下来,大姐夫才知道自己的荒唐:要在老家,要根竹子,提刀上山,便可手到拿来。可在这大都市里,去哪里找?可怜的大姐夫,骑着自行车,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一无所获。
午时归来,大姐问他要到没有。大姐夫说:
“还没。我想,用根不锈钢管不是更好吗?”
“真没用。阿妈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一根竹子,哪来的这么多废话?”
“那我下午继续找吧。”
大姐夫登上楼顶,看到前街有建设工地,正在拆着脚手架,大姐夫心里一高兴,立时跑了过去。一根根卸下来的正是他所要找的竹子。
大姐夫来到了门口,找到了门卫,递上一根烟,说,“师傅,卖根竹子给我好吗,多少钱呀?”
“卖竹?我这里不卖竹。”
“就是那些拆下来的……”
“那是脚手架用的,不卖。”
“可我急着用,不瞒你说,我的丈母娘……”
“不用说了,我明白,你丈母娘要一根晾衣服……”
“正是。”
“可我不能卖呀。要不你去找工长吧,”门卫指着里边的一个汉子说,“就是那个戴着黄帽子的。”
大姐夫来到了黄帽子跟前,叫了声:“工长,你好。”
“什么事?”
“我想跟你买根竹子。”
“没有竹子卖。”
“这是脚手架,还要搬到其他工地去用。”
“我只要一根,次一点的也行。你就收回成本费吧。”
“这可没有先例啊。”
“看在我们男人的面上。通融一下吧。”
“可是,我不能让你在光天化日之下扛着一根竹走出去呀。这么吧,你去找我们主任吧。他在办公室。”
大姐夫在工长的指点下,见到了主任。
主任是个脸皮白皙的汉子,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可不想一听到大姐夫说要买他的一根竹子时,却是一副不耐烦:“去去去,买竹子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碰了一鼻子的灰,大姐夫从工地出来,望着一地的竹子,却是一脸的茫然。这样回去,丈母娘问起,怎么是好?
他在街角点燃了根烟,吸了一口,大脑皮层一下子跳出了个人:老同学李青不是在这个建筑公司任职吗?并且听说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部门头头了,好,就找他,不就是一根竹子吗?难道会不给老同学点面子?
到公用电话亭打了个电话,说是不在家,得晚上才回来。好吧,晚上就晚上,等等吧。
心里有了点底,大姐夫便昂然地回来了。不过他还是不太敢见丈母娘。
大姐问:“怎么,还没找到?”
“有眉目了。”
“我的天,跑了一天,才有眉目,能告诉我,怎么个眉目吗?”
“阿英你别说这根竹子,手续还挺复杂的,不过总算找到了建筑公司的一个老同学了,他今晚回来,我估计明早吧,明早准能要到。”
“什么呀?为了一根竹子,还得托人情,你这人情也用得太廉价了吧。”
这时,二姐夫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一听大姐在指责大姐夫,便说,“不就是根竹子吗,也值不了多少钱,大姐夫你说你在哪发现了,告诉我,我去搞掂。”
“不远,在前街工地上就有。只是……”
“你是说那些刚拆下来的吗?好。”
二姐夫说着掉转车头,不到5分钟工夫,便扛着一根竹子回来了。
大姐夫尴尬地问,“怎么我去不卖,你去就卖了?”
“不就是一根竹子吗?用什么卖不卖的,我扛起就走。”
“那要是让人抓住了呢?”
“那就让罚吧,一根破竹能值什么钱的。不过谁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该句采用排比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大姐夫”寻找“竹子”的辛劳,又突出相关部门官僚作风之严重。
B.“竹子”就在眼前,可“大姐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弄不回来,而“二姐夫”却“不到5分钟工夫”就到了手,两相对照,说明“大姐夫”办事效率和办事能力不如“二姐夫”。
C.小说情节可概括为“母亲要竹子”、“大姐夫找竹子”、“二姐夫拿竹子”;虽然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大姐夫找竹子”,但“二姐夫拿竹子”却可视为小说的高潮和结局。
D.语言描写是该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它的成功运用,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大姐夫”等人的性格特点,还含蓄地交代了相关人物的身份和职业特点。
【小题2】“二姐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小题3】试探究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蕴深厚。巴蜀文化与巴蜀文学的发展并非同轨运行,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渐发展起来。令人诧异的是,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杰出代表的作家,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到了唐代,巴蜀文学又重新焕发出光彩,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高峰。五代时期四川为地方势力割据,但文学创作呈现出兴盛局面,尤其是后蜀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的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这种繁盛局面维持到宋端平三年蒙古铁蹄南下破蜀,便发生了变化。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加上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导致文教的式微,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

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作品代表了整个文坛的最高成就。其中汉赋、唐诗、宋词的杰出代表者就是巴蜀作家,从而独领风骚而万世流芳。汉赋是在司马相如手中定型的,为汉代辞赋创作奠定了基础。唐诗中的杰出作家陈子昂、李白,在促进唐代诗风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薛涛是唐代最为出名的女诗人,与宋代李清照一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女作家代表。五代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欧阳炯、孙光宪、李珣等都是当时最著名的词人。宋代巴蜀作家又一次引领风骚。苏轼的诗、文、词创作代表了宋诗、宋文、宋词的最高成就……上述巴蜀作家都是在离开四川后才扬名于世的,但也有一些作家是入蜀后才声名渐显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自古诗人例到蜀”。“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诸人皆曾入蜀。盛唐两位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也都来四川为官,留下了许多吟咏蜀中山水风物的诗篇。杜甫的七律是在蜀地定型的,同样也代表了唐诗中七律的最高成就。此外,元稹、贾岛、李商隐、温庭筠、韦庄、李珣、孙光宪、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著名唐宋诗人都曾入蜀。

巴蜀作家似乎天生具有浪漫气质,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古蜀大地悠久的神话传说孕育了诗人们的丰富想象。在创作方法上偏向于浪漫主义,在风格上偏向于崇高壮美,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赋和唐诗最能显示巴蜀文学的崇高壮美风格。这些不同时期的巴蜀作家,创作体裁与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同样的崇高壮美风格。巴蜀文学多才女作家。中国古代文学史算得上是一部男性创作史,古代女作家寥寥,但巴蜀文学却不乏女诗人,甚至代有其人。如汉代的卓文君,唐代的薛涛,五代的李舜弦、花蕊夫人与黄崇嘏,宋代的蒲芝、史炎玉、谢慧卿,明代的黄峨,清代的王淑昭、林颀、沈以淑、左锡嘉、梁清芬等。巴蜀多女作家的一个前提是家族文学的兴旺,从宋代眉山三苏起,直到清代绵州三李,中间出现数量众多的文学家族,这是巴蜀文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此外,巴蜀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共处,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摘编自王永波《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蜀文学与巴蜀文化的发展并不同步,巴蜀文学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后才发展起来。
B.优待文官及崇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宋代巴蜀文学的昌盛及巴蜀作家独领风骚的格局。
C.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成为汉赋、唐诗、宋词的杰出代表者。
D.巴山蜀水以及古蜀地悠久的神话传说对蜀地及入蜀作家的创作方法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按时间顺序论述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巴蜀文学辉煌不再的历史成因。
B.文章第二段列举不同时期巴蜀文学的代表作家,论述了巴蜀作家的创新精神及辉煌成就。
C.文章在阐述“自古诗人例到蜀”时以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诗人为例,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在分析了巴蜀文学具有崇高壮美风格及多才女作家特点的成因时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巴蜀文学起步时就创造了奇迹,快速的发展导致其后南朝时期蜀地知名作家匮乏。
B.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辉煌,这与当时巴蜀地区经济衰退密不可分。
C.无论是蜀地诗人,还是入蜀的文人,其文学作品在创作方法上都表现出浪漫主义风格。
D.家族文学的兴旺是巴蜀文学发展中的独有现象,也是巴蜀多才女作家的重要前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近芦苇
①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年,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④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的无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幅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磐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的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那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椎,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⑨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小题1】下面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以芦苇为题材的文章,但它不仅仅写芦苇,而是既写芦苇又写人生,并且通过写与芦苇的对话,来揭示生命的意义。
B.第②至第④段中,对芦苇的称谓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这样写的目的是便于作者抒发感情。
C.“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困难来时,要接受它,听凭它摆布,才能固守自己的本质。
D.“枯叶在风中呜咽”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芦苇在寒峭中的神态描摹得形象逼真。
E. 文章意在告诉人们,以芦苇“苇尖”为代表的新生事物代替以枯老芦苇为代表的旧事物是历史必然,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
【小题2】文章第⑧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又另一番样子,试分析两种芦苇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小题2】下面不能证明 第④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小题3】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B.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C.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
D.要学会追求安静;要学会享受安静;要心无旁骛,处处历练。
【小题4】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