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学家胡先骕
1894年,胡先骕生于南昌,小时候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胡先骕志向高远,曾以诗明志,“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1913年,他留学美国攻读植物学。期间,胡先骕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刊物《科学》杂志,还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后迁址国内,1928年定址上海,先后出版《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科学丛书》《科学译丛》《科学史丛书》等,为培育科技人才,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
1919年,胡先骕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采集标本和调查植物资源的活动。在浙江的天台、雁荡、松阳、遂安、天目山一带采得大量植物标本。转年春季,又去江西的吉安、赣州、宁都、建昌、广信和福建的武夷山区,在历时半年多的考察与采集中,获得多以万计的宝贵腊叶标本。后著《浙江植物名录》《江西植物名录》等,并陆续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1922年,胡先骕与邹秉文、钱崇澍用中文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大学教材《高等植物学》。该书于1923年由商务印务馆出版,462页,插图306 幅,书末附有英汉名词对照表。该书成为国内大学的主要教材,在教育界影响很大。
1928年,胡先骕与秉志等人在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于北京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并受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植物学。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鼓励青年蔡希陶和助教俞德浚到云南去搞科研,称他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胡先骕等人的倡导下,1933年8月20日“中国植物学会”在重庆北碚成立,同时创办《中国植物学杂志》,胡先骕任主编。
1930年,胡先骕在《岭南科学杂志》上发表观点,推测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定有川苔草科植物。1944年,果然有人在福建长汀东北隅龙门的岩石上采到该科植物1种。一年后,又在汀江、晋江和闽江流域发现2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成立了临时政府,有人邀他出任伪职,胡先骕断然拒绝。1938年,静生生物调查所大楼被日军看中,胡先骕便急派蔡希陶等人,赶赴云南找到俞德浚共同建后方基地,在昆明黑龙潭创建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胡先骕的远见卓识,保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及一大批珍贵的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1941年,有人在四川与湖北发现了大水杉,胡先骕便与郑万钧教授前去调查研究,断定这些植物正是亿万年前在地球大陆生存过的水杉,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从此,植物分类学中就有了水杉科水杉属水杉种。
1940年,胡先骕出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后,竭力延揽人才,先后聘请蔡方荫、俞调梅、戴良谟等大批名流学者前来任教,一时名家毕至,学者云集。他提出“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理念。1942年,日寇进兵江西玉山、上饶一带,“正大”师生激于爱国之心,发起组织战地服务团,胡先骕支持师生的义举,拨款过万元作为活动经费,自己也捐300元,并身任名誉团长,不幸,教授姚星微、学生吴达昌死于日寇枪下,胡先骕率师生举行祭悼,并手书挽联:
盛年绩学,识贯古今,黉序获良师,平生读尽陈编,早有鸿文垂宇宙;
溽暑遄征,志吞胡羯,荒村斗强寇,此日迎归忠榇,永留浩气壮山河!
1919年前后,陈独秀、胡适提倡新文化运动,胡先骕、吴宓、梅光迪等人以《学衡》杂志为阵地,以继承中国传统、发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向“北大学派”发起反击,形成了与之对峙的“学衡派”。胡先骕曾撰文《中国文学改良论》,对胡适的改良说提出批评:“用白话推翻文言、把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全盘否定的态度过于偏激。”并阐明自己的文学观:“欲创造新文学,必浸于古籍,尽得其精华,而遗其糟粕,乃能应时势之所趋,而创造一时之新文学。”“二胡”之争,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场重要论战。
上世纪50年代,胡先骕坚决反对生物界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理论。1958年,他在交心书上连写二十九个不满意。
1968年,胡先骕走到了人生终点。
(摘编自胡启鹏的《胡先骕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先骕年轻时便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留学国外,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回国后出版各种杂志书刊,为我国培养科技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B.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编著的供大学生使用的中文本生物教材,1922年胡先骕与邹秉文、钱崇澍合著《高等植物学》,该书在国内影响颇大。
C.胡先骕曾在杂志上发表推测观点,认为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定有川苔草科植物,后来还推测中国有大水杉,结果都证实他的推测是有科学依据的。
D.胡先骕安仁中正大学校长,先后聘请大批名流学者前来任教,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他还提出“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办学理念。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胡先骕写的挽联,情感饱满,文采熠熠。他与胡适在文化上的争论,更可窥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还是多家杂志的主编,这些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家教。
B.胡先骕身体力行,从1919年开始,便到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采得大量植物标本,最后还整理成书,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C.胡先骕注重教育,在教学中更善于培养人才,他鼓励蔡希陶、俞德浚到边远的云南去搞科研,这为后来创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D.胡先骕等人把静生生物调查所搬迁到云南,他的远见卓识,保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以及生物研究所的珍贵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
E. 上世纪五十年代,胡先骕批评那些一味搬抄苏联李森科理论的人,表现出对生物界的不满,这激愤的情绪从他的交心书上连写29个“不满意”中可以看出。
【小题3】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虽然,胡先骕走到了人生终点,但是他精神犹存,结合文本,谈谈胡先骕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22 12:4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鹅飞时

韦名

湖不大,瘦瘦长长,湖水却和天空一样湛蓝。湖边,亭台楼榭,白杨挺立,新柳含露,翠竹摇曳。湖里鱼儿成群,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没入水中。岸上的景像倒映在水里,恍如地上一个世界,水里一个世界。一对被湛蓝湖水邀约而来的天鹅,如同两朵硕大的白莲般盛开在水面。

第一天上班,途经湖畔的那一刻,我惊叹这湖的美,真是人间仙境啊!

那天早晨,天空水洗般蓝。早早起来的太阳,又格外辛勤地照料着世间万物。

远远地,我就发现湖边亭子里,有个老者托举着相机,对着湖里。

走近了,才发现老者坐在轮椅上。老者梳着一头齐整的银发,穿着一件洁净的灰色夹克上衣,脖子上吊着相机,两个胳膊肘分别撑在轮椅上两腿膝盖处,一手托举着相机,眼睛全神贯注聚焦着湖里一对悠闲休憩的天鹅,一手似乎随时准备按下快门。

湖里的这对天鹅,长着白瓷般光洁的羽毛,曲颈低头,似沉思,似小憩,闲雅胜如仙子。

老者托举了一会相机,感觉湖里的这对天鹅睡熟了,一时半会醒不来,于是轻轻放下相机,拿起轮椅边地上的杯子,喝水。

“早上好。拍照呢?”我在老者身后驻足站了一阵子,不忍心打扰老者的专注,直到老者喝水休息,才和他打招呼。

“早上好。是的。”老子看了我一眼,点了点头,眼睛又盯回了湖里。

“这景好。蓝天白云,竹影倒映,鱼游鸟戏。”

“我在拍天鹅。”老者无意听我抒怀。

“天鹅之飞铁为翼,射生小儿空看得。”我随口吟出了辽人萧总管的诗。

“飞翔最美丽!”老者这回也诗意起来,“我只拍飞翔的天鹅。”

“您继续。”我抬脚赶路,和老者话别。

那日下午,下班回家又经湖边。

“还在拍呢。”

“是的。是的。”

“拍到天鹅飞翔了么?”

“没呢!”

第二天,又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我如常出门上班。

远远的,我又发现了湖边亭子里的老者。

“又来拍照。”

“是的。”

这一天,我急着上班,没和老者多聊,匆匆走了。

当天傍晚,天上无晚霞,天黑得快。下班前有人找,迟了点离开,经过湖边时,天几乎黑了,不见了老者。

我心想,老者或许拍到天鹅飞翔,早早回家与人分享了。我也似乎看到了湛蓝的湖面上,一对天鹅迅速张开宽大的翅膀,逆着微风,优雅地、轻盈地腾空而起……

不料,第三天上班,我又遇见了老者。

“还没拍到呢?”

“还没呢。”老者毫不沮丧。

那天晚上,我有应酬,吃完饭坐车回家,没经过湖边。随后几天,我出差了。出差回来,早晨上班,我又远远看见了坐在轮椅上的老者。还是每天见到的标准动作,不同的是,那天早上秋风起,老者一头齐整的银发被风吹散了,耷拉着,如乱云飞渡。

老者却如我第一次见到般从容。

“还来拍照呢。”

“是的。习惯了。”我没问老者定格到了天鹅飞翔没有,老者却主动说,“一周了,相机里还是空白呢。”

“……”我有点吃惊。

“天鹅一定会起飞的。”老者从容地安慰我,“一定能拍到飞翔的天鹅。”

岸边,风停了,空有一身高大挺拔枝干,却长出无数弱不禁风枝条的柳树,静静伫立着。

我为老者感到惋惜,我也惊叹老者的执着与坚守。心里突然怨恨起湖上这对不谙人情世事的天鹅。我真想从地上捡块小石子朝水里扔,把正在湖里挺脖昂首、如将军般悠闲游荡的这对天鹅惊吓起飞。

“被惊吓起飞的天鹅,眼里写满恐惧,全然没有天鹅应有的雍容华贵和优雅大气,更少了那种王者之尊,这样的照片,不拍也罢。”老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

我更惊叹老者的执念,不敢俯身捡石头,连说话的声音也小了下来,生怕惊吓到湖里的天鹅。

“我会天天来的,直到拍到天鹅起飞。”老者看着我离开时失落的神情说。

如是一月,老者天天来湖边亭子里拍照。

我知道,这一个月里,老者一次也没拍到湖里那对天鹅起飞——我问过了公园管理处,为什么没见天鹅起飞?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天鹅不会飞。因为,湖里的这对天鹅是从外面引进来的,公园管理处怕它们飞走了,对它们进行了特殊处理——断翅,即把这对天鹅各一侧翅膀尖端的指骨截断。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我如坠冰窟窿。

转眼,我到这个城市工作一年了。一年里,老者天天如是,每天早早到亭子边,守着天鹅起飞。在一个无阳光无晚霞的下午,我再也忍不住了,告诉老者真相。

“我知道。”

“您知道这事?”

“这是我经手的。”老者刻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那时我是这个公园管理处的管理员。”

原来如此!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1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且颇具美感,为小说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B.“是的。是的。”“是的。习惯了。”老者的回话显示他对“我”的打扰充满烦怨。
C.“我”迟迟未告诉老者天鹅不能飞,是害怕他心里受到伤害,表现出“我”心存友善。
D.小说结尾情节发生突转,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已经做了铺垫。
【小题2】“我”在作品中有何作用?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老者拍飞翔的天鹅一事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①中国动漫电影的票房总量已经站在一个新的高台上了。然而,中国动漫未来的突破在哪里?和世界的差距又在哪里呢?

②动漫影片的市场消费主力必然是家庭。只有家庭介入, 成人的票价起到支撑作用,这个市场才会出现较大的影响。这要感谢《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它迂回地卷入了家庭娱乐领域,但是,它却不是“合家欢”样式的动漫电影,如何让家长们从陪伴到投入感情,这是“喜羊羊”系列要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动漫努力的方向。

③动漫影片创作的回报绝大部分靠票房,而银幕下的收入很低,这种状况的改变最有意义,因为动漫的创作投资一定是着眼于产业开发的,在授权商品的开发和主题公园以及玩具、图书等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市场没有开发。

④中国动漫影片重制作轻故事的现象还很多,在很多投资者的意识中只要把重金压在制作上,就可能获得成功,他们很不耐烦于讨论故事的合理性,不愿意在孩子和家庭的问题上做文章。对于市场来说,制作水平固然很重要,但是观众尤其是我们当下的动漫影片还是以孩子为主的,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内容,是故事。

⑤注重故事而非只注重制作,说的就是注重根据家庭娱乐的广度和深度选材、编故事、刻画人物。只有成人和孩子愿意一起去体验的电影,才是最有市场价值的电影,只有成人和孩子愿意一起去欣赏的电影才是品牌价值最大的电影,只有成人和孩子能够共同交流的电影也才是授权商品天地最大的电影。

⑥也许人们会说,成人和孩子的角度相差甚远,怎么可能追求如此共同的题材和故事呢?那让我们看一下当下最热的三部动漫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洛克王国》《芭拉拉小魔仙》就会发现它们无一不在低幼龄儿童身上打主意。而我们再看看《功夫熊猫》《飞屋环球历险记》《冰河世纪》和《里约大冒险》,除了它们精美的制作外,难道不是大人小孩都喜欢看的吗?它们不仅完全满足家庭娱乐的合家欢原则,而且适合于全世界家庭,而我们的动漫电影,出了国门就没有知音,差距就在这里。

⑦我们的制作已经接近于精良了,但是观念远远没有解放,眼光远远没有释放至全世界,我们的胸怀和思想和全世界的距离还很远。因此,中国动漫今天的问题首先是与世界的差距。而这个差距不是制作水准,而是文学和文艺上的水平,是情怀和视野。

⑧成人世界中有武侠文学,武侠文学就是成人童话。《蜘蛛侠》《变形金刚》《阿凡达》,不都是成人童话吗?再有,《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也是可以让成人和孩子一同观看的好电影。

⑨电影和动漫电影的价值链无论内涵与外延的角度有多少,家庭娱乐的开发一定比仅仅关注低幼龄层次更加丰富。原来担心合家欢创作不能精准挖掘市场,但如果中国动漫电影能开掘出《功夫熊猫》《飞屋环球历险记》《里约大冒险》这样的题材故事,难道真的无法赢得最广大家庭观众?我相信,无论是知识产权抑或市场营销,无论是授权商品开发还是主题公园, 能够赢得家庭消费群体的作品,才会有其最终广阔的市场。

(《文化电影》,2014年7月,有删节)

【小题1】联系上下文,对第⑤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动漫电影的票房总量已经处于一个新台阶,而制作精良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则是中国动漫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
B. 动漫影片的消费主力家庭,只有家庭介入,只有让家长们从陪伴到投入感情,卷入家庭娱乐领域,才能贏得市场。
C. 中国动漫影片的回报全部靠票房,这使得投资者产生了只要将重金压在制作上,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意识。
D. 动漫电影的创作投资着眼于产业开发,只要在授权商品开发、主题公园建设等方面做好,就能够获得最大的市场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段首先指出中国动漫票房总量有突破,然后提出“中国动漫未来何在?与世界差距在哪里?”的中心论点。
B. 文章第②③④段紧承文章第①段,列出中国动漫电影的三个特点,指出只有重视电影制作,舍得投资,才能使动漫影片有更好的发展。
C. 第⑤段中作者指出中国动漫影片要想长足发展,必须舍弃制作而注重故事,注重成人与孩子的共同参与交流。
D. 文章在分析中国动漫影片的现实基础上,指出中国动漫电影与世界动漫的差距在制作与故事上,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是迂回地卷入了家庭娱乐领域,尽管还不是“合家欢”样式的动漫电影,但值得效仿。
B. 当下热播的动漫影片,除制作精良外,大人小孩都喜欢看,完全满足家庭娱乐的合家欢原则是其根本原因。
C. 中国动漫电影的首要问题是与世界动漫电影的差距问题,即制作技术与观念问题,尤其是制作者的胸怀和思想问题。
D. 动漫电影的价值应定位于家庭娱乐的开发,能够贏得家庭消费群体的作品,才会有其最终广阔的市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地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如果仰视山间,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无疑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地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地起来,徐徐地行走,徐徐地轻谈。“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由快而慢而已。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屈原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南朝梁的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一枝之上,一壶之中,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树三两行,梨桃百余树。不过他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清简相尚,往往是最有韵致的。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暂时离了俗务,离了尘嚣。一千多年后,我们每一年都会于三月三日在兰亭纪念这些名士。我去了几次,顺便去看那些竹林,使人神清气爽。恍兮惚兮,有四十一位名士,流觞曲水,恍然不知有身外事,这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暮春啊。欧阳修曾对他们的笔调赞叹不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为人也。”想想也是,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对于俗人、雅士的态度是决然不同的,不会兼收并蓄广交天下朋友而不辨其脾性格调,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诏量镜铭、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小题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小题3】从情感和写作技巧两个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文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论点。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  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可以说,儒家学派是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的学派。
由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根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知识由王室贵族垄断,而诸子百家之学的产生则源于文化的下移。
B.胡适反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他认为解决当时现实问题的需要是诸子之学产生的原因。
C.儒家子学对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的重视,体现了儒家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渊源。
D.相较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自身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的建构,是儒学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对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辨析,为下文论述儒学的起源提供了支撑。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做非此即彼的判断,而是提出了一种辩证的看法。
C.文章第三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王官之学与诸子之学相结合对儒学的形成起到的作用。
D.在文章最后,作者表明了儒家的“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观点,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C.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