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沈尹默先生的学品与人品
戴自中
沈尹默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卓绝不凡的书艺、书道;更是他不事张扬的极致文品、人品。
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的沈氏,相传是齐武帝永明年间齐梁体文坛领袖沈约的后代。竹墩沈氏一脉,诗人气息长存,名人辈出。父亲在陕南为官。清光绪九年五月七日,沈尹默诞生在这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官宦之家,家学渊源,自幼便受到了熏陶。沈尹默在自述中写到青少年在定远生活中曾说:“定远原是僻邑,而官廨后园依城为墙,内有池亭花木。登高远望,则山野在目。河流湍急有声,境实静寂。每当课余,即往游览,徘徊不能去。春秋佳日,别无朋好可与往还。只同兄弟姊妹聚焦,学作韵语,篇成呈请父亲,为评甲乙。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
沈尹默幼年时不知书法好坏,只知依样画葫芦地临习。十五岁虽能为人书扇面,但不能悬腕。父亲要他写带骨扇面,他深感手臂执笔不稳和不能悬腕的痛苦。1907年,沈尹默在杭州,陈独秀一见沈尹默先生就说:“昨日在刘三处,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这给沈尹默是当头棒喝,但仔细一想,还是执笔不稳的缘故。于是遂取安吴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部分细加研读,照此实践,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的执笔法,每日取一刀(百张)尺八纸,用大羊毫蘸淡墨水临写汉碑,一纸一字。干后用油墨,执笔临池。同在杭州教书的钱玄同,见尹默如此发疯似地临习,奉劝尹默:“不要这样拼命,如此下去会弄坏身体的。”尹默笑答:“我这个人天资不是很聪明,只得笨鸟先飞。”如是者从不间断数年,再临魏碑,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乃笔力雄健,面貌一新。陈独秀之语,不见独秀书面文字,而多次出于沈尹默的回忆文章。
一九一九年初,蔡元培初掌北京大学,欲改革北大,力挽学生学习观念,沈尹默出力最多,蔡元培曾说:“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责,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提倡道德助成体育会、音乐会、画诗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等,以供正当的消遣,以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养成服务社会的能力。书法研究会经蔡元墙同意,聘请校中沈尹默、马叔平、刘季三教授为导师,沈尹默以最高票当选为负责人。时沈尹默正肆力学习魏碑,着重运腕写字。因此,他在北大书法研究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讲演用笔方法,并和钱玄同为学生开列草书碑贴目录,油印《书法拾遗》资料。马衡是金石家,刘季三是写隶高手。大家各尽其力,发挥了很大作用。此活动一直维持到五四运动之后。北大三院校牌都是沈尹默先生所书。北大不同年级的学生、凡精于书法者,都得到过沈尹默先生亲炙。如顾随,不但诗学沈尹默,而且书法也几可乱真。顾对沈尹默十分钦佩,推崇极高。台静农一九二一年左右在北大读书,也是沈尹默的学生。他写小说,备受鲁迅赞许,然其书法独敬沈尹默。其斋中悬挂的是沈尹默的书法。他对沈尹默毕恭毕敬。他听众沈尹默的告诫“最嫌烂熟能伤雅”,取法明黄道周,以其终生,得到张大千推崇,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二十大书法家之一。还有朱家济、马巽伯,都是北大高枝生,又是沈尹默的终身崇拜者,至死不渝的师生关系,晚年朱家济被聘为中央美院书法教授,对学生介绍说:“他是当代真正的书法家,评价在沙文若之上。”
解放后,在上海,六十年代中,在青年宫举办书法学习班,培养出一大批书法人才。至今不少上海书法界主力中兴人物,都是那时在青年宫培养出来的。
沈尹默先生在学习书法实践中,研究了大量的古籍书法著作,在万千著作中认真清理了一番,找出渊源。书法理论来自书法的实践,沈尹默认为写字首先要有正确执笔法,要普及写字,首重执笔。他依前人法书为根据,结合多年写字实践,在1957年,写了一篇高质量的书法理论文章《书法论》,详述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后来编书法理论丛书,穷三年之寒暑,几经删改,用古人著作译述印证《书法论》,释义不背古、不离今、不自欺、古为今用,不作一句空头话,为学书者指迷。他的论述全与写字有关,而且可以付诸实践。在当今书法家中,此类论述可谓不少,但有份量的著作,却没有出现,不胜叹息!
(摘编自戴自中《缅怀沈尹默先生》)
相关链接:
①沈尹默在碑学大兴的书法大环境下,尽其一生之努力,参研和实践帖学传统,使几乎湮没失传的帖学一脉得以振兴和提高,使二王以来中国书法的核心精神与本质特征得以传承与发展,功莫大焉。他还创立了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以上海为中心,培养了大量的当代书法精英人才,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洪奔《重拾大师,再现经典》)
②沈尹默原名沈君默,原因是他重来不善辞令。沈尹默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位朋友开玩笑说:“君既默不作声,何必又多张口?”北大还有一位叫张君默的教师,不熟悉的人常常将他俩混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沈尹默干脆将“君”字下方 “口”去掉,改名为“沈尹默”,一直沿用终生。
(李弗不《名人改名趣闻》)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尹默是竹墩沈氏之后,有渊源家学,官宦之家的文化修养使得他从小就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积累与学习素养。
B.陈独秀对沈尹默的批评与他自己认识到不足相一致,但之前他并没有迫切的改进意愿,受到陈的激励才发愤练习。
C.沈尹默在北大教学期间培养了许多书法名家,而这些学生与他的关系都很好,对他推崇备至,给予极高的评价。
D.沈尹默除了书法成就与培养后进,还在书法理论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独秀对沈尹默的批评只是无心之语,所以并没有被收录在陈的文本之中,我们都是从沈尹默的回忆中知道这段谈话的。
B.沈尹默因为自己天资不聪明,所以格外努力,对古人优秀经验理论的学习以及几十年如一日地大量练习,使得他成为一代书法宗师。
C.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对北大的改革受到沈尹默极大的支持,在书法研究会中沈尹默高票当选为负责人也可看出他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
D.六十年代在青年宫的书法学习班,沈尹默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在今天还有很大影响力,由此可知他的教学水平之高之深。
E. 沈尹默的书法理论来自于他大量的书法实践,他着重于对执笔方法的普及,不空谈,理论完全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
【小题3】沈尹默回忆青少年时期在定远的生活时说其“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依据传记内容,探究山居生活对沈尹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论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4 12:1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②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③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④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⑤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⑥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寒冷也是一种温暖”为题目,既是对故乡眷恋,也是对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的致敬,而“寒冷”“温暖”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颇具新意和深意。
B.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体现在生活的简单自由,亲近大自然的舒畅和享受母亲的照顾。
C.“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不仅指收到的这两本书有一定的重量,还包含着大师的浓浓的无私奉献精神,承载着朋友的深情厚谊。
D.“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传达出作者对垃圾般文章发行甚多,而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少有人问津的现实的一种不满和叹息。
【小题2】作者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为什么说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在《乐论》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的美学见解。

荀子曾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美的存在,并进而认为人的生理感官有感受美的能力,审美享受部分属于人的本能欲望。既然审美与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有关,那么作为供人享受的“声”——音乐,当然也是其来有自的。苟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论》)“乐”于人的性情抒发,又给人以审美快感。“声音动静”是“乐”产生的基础,人和“乐”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彼此间的这种存在关系本身,也就决定了“人不能无乐”。这样,荀子就表明了他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即“乐”关系着人的存在,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人需要“乐”,“乐”能够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乐”自身又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由于它源于人的性情抒发,所以也能感动人的性情,它对于人不具有强力制约,而只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感染之,教育之。因此“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论》)。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它集中体现为一个“和”字。“乐之中和也”(《劝学》),荀子甚至把它突出强调为“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乐论》)。关于音乐的形式,荀子认为,音乐强调表达,这种表达应该是“乐而不流”。他又从具体表现手段上,把音乐区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关于声乐,他说:“失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关于器乐,他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音乐演奏要先定一个中音作为基本音,用来确定乐调的谐和,然后再把各种乐器配合在一起,调整好节奏,一齐合奏来完成一支美妙的乐曲,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不仅对音乐演奏极为熟悉,而且他也似乎有意识地把音乐演奏这种形式上的“合奏”,同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这里显示出荀子对音乐深刻而又独到的美学见解。

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这是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中重点阐述的问题。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因此这种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论》)。荀子在这里自觉而明确地把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认为好的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驱逐危害人的“邪污之气”,并进而促使君臣上下和敬,父子兄弟和亲,乡里长少和顺,使整个社会的上下左右,人与人之间保持在和谐稳定的既定秩序之中,最终“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在这一问题上,荀子无疑是和孔子一脉相承的。

毋庸讳言,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优点和缺陷都十分突出。一方面,他把音乐与人的自然欲望、感性.快乐相联系,这不但肯定了音乐中感性因素的审美意义,而且确定了音乐和人的存在之间无法割断的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从而使音乐(包括其他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极大加强,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荀子在音乐的审美评判上几乎超过了他所有的前辈。另一方面,荀子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而且把这一思想作了相当片面的突出和发挥,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

(选自王长华《诗论与子论》之《荀子美学思想述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乐”即是“声”,它来自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
B.“乐”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只能部分地给人以审美快感。
C.人不能无“乐”,因为“乐”关系着人的存在。人和“乐”是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的。
D.人需要“乐”,“乐”也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乐”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能无乐”是苟子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因为音乐带给人的快乐是人情所不能没有的。
B.苟子以其在音乐审美评判上超越之前所有前辈的能力,有意识地将器乐合奏与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
C.苟子将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是对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的全面继承。
D.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是因为他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
【小题3】以下对荀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阐述,准确的一项是
A.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音乐源自人的性情,因而音乐也就可以制约、感染、教育人。
B.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音乐突出地表现为“乐而不流”“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
C.从音乐的形式来看,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起教化作用,器乐起“中和”作用。
D.从音乐的社会作用来看,音乐可以感动人心,进而使社会“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
【小题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日:“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日:“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
A.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B.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C.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D.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代代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往往都曾跨越漫长岁月,躲过无数浩劫。因朝代更迭、兵燹战乱而流散的书画典籍、工艺精品,不计其数。即便进入现代社会,文物也未能远离风险。日前,巴西国家博物馆突遇大火,拥有200年历史的博物馆同2000万件馆藏文物被火海淹没,留给世界一声叹息。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创,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记警钟:文物保护,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等遗憾发生时才想起找原因。

如今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然而文化遗产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依然要画个问号。就可移动文物来说,展览策划越来越丰富,但文物安全保护意识则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些基层文保单位,由于资金、人员不足,管理意识不到位,藏品库房分类混乱,甚至连库房基本温湿条件都难以保证。而就不可移动文物而言,有些地区存在文物保护完全让步于城製市经济建设的现象,甚至出现“破坏性修复”。前有云接寺清代壁画被重绘成“现代动画”,后有辽宁绥中用少量水泥抹平“最美野长城”。督促落实“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等修缮原则,推广预防性保护的理念,任重道远。

当然,最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落实安全管理責任,更要从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展示、修复、保管等多方面蓄力。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摆脱了将文物修复工作视为土建工程的传统思维,在修缮文物古建的同时,开展33项研究课题,涵盖宫廷史、建筑史、工艺史等多方面内容,以期将保护转为记录,让研究成为常态。在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已廷向更广范围,不仅包括对文物古迹保护前、中、后期的调研、监测与评估工作,还包括对文物古迹周边人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划和保护。

更进一步说,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局限于文物本体,还应致力于挖掘其文化价值,为社区营造、城市建设、文明养成提供营养,以日本古刹为例,其建筑虽为国家文物受到保护,但仍可用作宗教活动场所,部分区城还可作为博物馆,陈列寺庙精华,以供游客参观,既实现了活态保护,发挥了一定社会功能,也增强了城市文化底蕴。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活化利用是一种保护,对其进行恰当数字化处理研究是一种保护,将其全面开放呈现给公众也是一种保护。这一类的保护,也需要公众素质的水涨船高。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刻,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保护。

(马苏薇《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物是代代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
B.文物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之分,两者在保护原则方法等方面都有相应要求。
C.目前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但文物安全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预防性保护理念有待加强。
D.最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保护文物本身,而是要注重对文物文化价值的研究挖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展开论述,先强调其重要性迫切性,然后指出保护的方法。
B.“巴西国家博物馆突遇大火”这一惨痛教训,说明了当前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C.文章以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为例,意在强调文化遗产保护要多挖掘其文化价值。
D.文章在论述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事例有中有外,使文章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往往都曾跨越漫长的岁月,所以保护难度很大。
B.对文物古迹周边人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划和保护也应该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C.对文物的合理利用也是一种保护,所以要想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就要多办展览。
D.只要公众素质提高了,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就能很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林衍
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木心躺在鲜花中,与这个世界告别。
“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陈丹青说。
这位并不为人所熟知的老人,六年前离开美国,隐居在家乡乌镇的“晚晴小筑”里。同年,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那时,这位在大陆的“新作者”已经79岁了。
事实上,早在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便为木心特设“散文展览”专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而那时木心的部分散文与小说也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
“在我与木心先生相处的29年里,我亲眼目击他如何挚爱艺术,如他自己所说:人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陈丹青在悼词中写道。
上世纪80年代是木心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的士里写,巴士站上写,厨房里一边煮食一边写,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写到其他的椅子都反放在台子上。
中国美院教授曹立伟还记得,木心很喜欢《诗经》,说如果别人拿《荷马史诗》和我换《诗经》的话,我是不换的。他鼓励年轻人读尼采,说尼采是“钙”,可以使骨头硬起来。讲到福楼拜时,他的眼睛会湿润起来。
生于80年代的书评人顾文豪曾去探访木心。先生少有客套寒暄,坐定,点烟,即谈文学艺术。聊到兴起处,点烟时烟头竟反了,点了烟屁股,一吸差点儿烧到自己,忙说“这就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木心还为顾文豪取来美国原版画册观赏,讲画时话不多,只说:“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临行时,顾文豪曾请木心签名留念,木心笑拒,答说:“今天要让你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先生是有贵族气质的,把自我也当作艺术品在雕刻。”顾文豪说。
陈丹青称其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然而,木心本人却从未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始终自称为“文学的个体户”。
1946年,他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不久后转入杭州国立艺专研习中西绘画。20岁出头时,这位贵公子还曾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白天上街游行,傍晚则点上一根蜡烛弹奏肖邦。
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长于绘画,热爱写作。
“文革”爆发后,从14岁起创作的20本小册子悉数被抄没。
在狱中,他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他还在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写散文、诗歌。他写满了66张白纸的《狱中札记》,藏在棉袄夹层里。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他喜欢吃甜食,爱逛古董店,常在地铁口迷路。他爱看报纸,但从不看文艺界的新闻。他也很少打开电视,偶尔破例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巡回演唱会。
他穿着讲究。他曾亲手把一条细灯芯绒直筒裤细细密密地缝成马裤,钉上一排五颗扣子,用来搭配皮靴。他会戴着眼镜裁剪衬衫,并赞赏托尔斯泰是会自己做靴子的人。…
“他太干净了。”曹立伟说,“这种干净是从内而外的。”
2006年,他的作品被引入大陆,他本人也被陈丹青接回中国。虽然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了。陈丹青曾数次告诉读者,要去阅读木心,理解木心,因为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是他在独自守卫汉语的富丽、汉语的尊严。
在木心深度昏迷的时候,十几个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者在病床前照顾先生。陈丹青曾把他们叫到先生的病房,这些年轻人会在木心的床前低声念起那首叫《我》的小诗: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选自《视野》2012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木心爱陶潜,认为自己与陶潜相似,“文笔、格调,都有风的特征”,轻拂而过,不着痕迹,水面却起了涟漪。    (《谦谦君子木心》)
②木心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一位具有特殊文字悟性,用现代汉语让人欣赏到经典精美的奇才。在海外,木心的名气要比在国内大得多,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
(《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间的木心》)
③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列举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美国的文学影响,表明先生尽管在大陆并不为众人所熟知,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早已蜚声海外。
B.直到晚年木心先生的作品才被引入大陆,是因为他特立独行,所以长期受到体制的排挤,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
C.木心先生始终自称“文学的个体户”,不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这是他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里,对汉语书写现状极度失望的理智选择。
D.“他太干净了”,这句话既是对木心先生考究服饰的赞美,也是对他清洁的精神情怀的肯定。
E.木心有关精神传统和肉体传统的言论表明他虽肉体里流淌着绍兴的血,但对西方的文学、文化一往情深,在精神上,更多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文明引领他前行。
(2)文章多处引用陈丹青和顾文豪的话,试分析这些引用在文中的作用。
(3)“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这种“木心的范儿”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以木心先生的小诗《我》结尾,有何作用?如何理解先生说“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低到高分别是劳务出口和自然资源出口、产品出口、知识产权的共享。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我国的对外合作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与知识产权共享相结合的形态。

“一带一路”是我国站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发起的共商规则、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联动发展倡议。合作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单纯扩大中低端经济增长要素存在诸多局限性,只有坚持知识共享,才能实现“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深度合作,最终实现共享繁荣的目标。

以技术要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技术附着于实物商品, 并通过产品出口实现经济利润,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越高,其利润越大。我国在高铁、核电等基建领域以及 5G 通信、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电池等新兴领域,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其中一些技术已经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知识产权共享的跨越。“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与我国存在现实发展势差,以知识产权共享为关键的国际合作将占据重要地位。

(摘自《知识产权共享将占据关键地位》,《光明日报》2018.12.26)

材料二:

2008 年 6 月 5 日,我国颁布施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10 年来,我国修改完善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和知识产权法庭……到 2017 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 138.2 万件,连续 7 年居世界首位;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 5.1 万件,排名全球第二。

知识产权制度的逐步完善,不仅能促进技术迭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标注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四十年间,外资企业成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的亲历者、见证人。最近, 广受关注的苹果与高通公司专利诉讼在福州中级人民法院有了新进展。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在遇到专利纠纷时,选择到中国来寻求正义。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彰显着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执法的信心。

也不可否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比如维权成本与侵权成本不匹配的矛盾如何解决?“洗稿”“伪原创”等打擦边球的侵权行为不时出现,对于这样隐蔽性强、取证难的侵权行为又该如何处理?在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进程中,这些问题亟待破解。

(摘编自张凡《保护知识产权,凝聚创新力量》《人民日报》2018.6.5)

材料三:

近日,日本媒体被一则消息拨动了神经——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日本经济新闻》直指,在日本技术立国的地位出现动摇的背景下,知识产权领域逐渐走向“中美两强”时代。

日经中文网报道,3 月 21 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 2017 年全球企业等申请国际专利的统计数据,中国申请专利数量较 2016 年增加 13.4%,成为唯一一个专利申请数增速为两位数的国家,达到 48882 项,超过日本的 48208 项.升至第二位。日本的申请数量增加了 6.6%,但以微弱差距位列第三。而占据首位的美国,去年申请数量为 56624 项。

 “中国正在成为知识产权‘强国’”是日媒关注这一消息时开门见山的看法,而对于中国如何成为“强国”,内驱力从何而来,外界始终对中国保持着“强势围观”。《日本经济新闻》的最新报道提到,中国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将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举全国之力改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

俄罗斯《独立报》3 月初则援引经济分析师阿尔乔姆·杰耶夫的观点说,中国目前遇到了贸易摩擦、全球爆发新危机等问题。“中国不得不在迅速完成外部订单的同时,向主要贸易伙伴推广本国技术和产品。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激烈动荡的时局中保有安全感。”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3.23)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对外合作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与知识产权共享相结合的形态,包括在已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铁、核电等基建领域以及 5G 通信、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电池等新兴领域。
B.我国颁布施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修改完善一系列法律,成立专门的法院、法庭,促进了专利申请质与量的提升。
C.“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发展相对滞后,这是我国的对外合作呈现出与知识产权共享相结合的形态的重要原因。
D.苹果与高通公司专利诉讼选择在中国福州中级人民法院展开,反映出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执法的信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报道了中国在专利申请方面的成就,材料二还分析了专利保护的成绩和不足,材料三则侧重于原因的探寻。
B.我国出台《“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将对解决知识产权方面“维权成本与侵权成本不匹配的矛盾”产生积极作用。
C.中国在 2017 年企业申请国际专利数量增长率超过 10%,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有望超过美国,升至专利申请数量的第一位。
D.我国之所以能成为知识产权强国,就是因为我国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不断加大, 释放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和信心。
【小题3】中国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