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雁冰先生印象记
吴组缃
直到去年春间,才和雁冰先生识面。
那是文艺协会的年会上,远远看见台上坐着的,左边一排是几位官儿;右边:有一位穿咖啡色西服的。这人我不认识。请问了别人,别人诧异的说:“你们没有见过面吗?是老茅。”台上光线较弱,那些座椅又堂皇得很,坐在那里的人们被这背景衬着,多少都显出些庄严法相的味儿。这时候的老茅即雁冰先生,也有点这类神圣不可接近的样子。我不喜欢听这种例会上的演讲,只好傻瞪瞪的端详那些台上的“法相”,望来望去。眼睛还是落到这咖啡色西服身上。我潜意识里给雁冰先生摄下一张照片:一个架子不小,神气十足,体格很魁梧,道貌很尊严的影子。
过了一会,雁冰先生也许是坐得不安起来了,他偷偷从台上的侧门溜了出来,溜到台下人群中,找了个旁边的空位子坐下了。这时候咖啡色身影骤然小了许多,那端严法相也不见了,现出一个清癯的柔弱的脸。他连连眨动着那似乎有点砂眼病的眼睛,从衣袋里模出烟卷,点了火,轻松地,舒适地,但几乎是敛缩地,依在那位子角落里,吸着.这天会散,以群我到会里去住宿,说雁冰先生也住在那里。同路的大约有四五位,一路谈论着为老舍祝贺创作二十年的事。有谁忽然想起来,说:“阿哈!我们早就该给沈先生做纪念了!他比老舍还早呢.岁数怕也要大些?”于是许多人应和着闹起来,有的查问他的年纪,有的计算他从事文艺工作和开始写作小说的年数。雁冰先生现出着急的神气,笑着连说。没有,没有,害羞的、快步抢到前面,躲开了。
当夜连我只有三个人在房里.雁冰先生把靠桌一张藤椅让给我坐,他自己坐在桌子侧面的小方凳上。我们随便谈瞰他的谈锋很健,是一种抽丝似的,“娓娓”的谈法,声音文静柔和。他老是眼睛含着仁慈的柔软的光,亲切的笑着,任你谈到甚么问题,他都流露出浓厚的兴趣,要接过去说几句。他没有一点架子,也毫无甚么锋芒和尊严。而且,他那套咖啡色西服毫不庄严堂皇,虽然并不破,也很洁净,可是看去至少也是十年以上的旧物了。
回乡下的头天晚上,又谈起雁冰先生祝贺纪念的事来了。他还是讳莫如深,誓不肯认.睡到床上,我慢慢回忆着,最先,我记起他发表三部曲和《子夜》,轰动了全国的时候,那时我也是为他的观点新颖气魄宏大的作品所动、而对他倾心钦慕的青年之一,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再往前想,记得当我十三四岁刚进中学时,《小说月报》革新,接恽铁樵先生的手作主编的,岂不就是雁冰先生?那至少也有二十四五年了。如此一算,我吃惊的想,先生至少也应该有五十岁了。我很想马上从床上跳起来,把这话告诉大家。但是人都睡静了,我只好暗自兴会着,继续的想。
抗战发生后,先生编刊《文艺阵地》,以至最近以群负责的《(青年文艺》和《文哨》,
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先生所培植的现实主义文学,早就大大的繁茂起来了。现在各地
风.起云涌的文艺刊物,哪种不是现实主义的面目?谁能否认现实主义文学不是全国以至于全世界文学的主流?于是我又想到,文协的众多朋友,无论所谓“老作家”,或是“新作家”,他们优秀作品的刊登和推荐,没有经过先生之手的,恐怕还是占少数罢?直到现在,他还是一方面努力自己的创作与翻译,一方面热切的关注着创作方面的收获,从他的谈话里,我知道那些随时出刊的作品,很少他没有仔细读过的;而且,以一种似饥若渴的心情,甚至有点宽纵与溺爱的选拔着新人们的作品。
夜已经很深了,外面下着雨.雁冰先生没有声音的躺着,也不知道他醒着还是睡着。我想对他说点什么,但是到底没敢惊动。我深深叹息了一下,心里说:
“他不是那庙堂之器,他也不要作那种俨然人师和泥胎偶像。他只是个辛勤劳苦的,仁慈宽和的,中国新文学的老长年和老保姆啊!”
一九四五年六月十八日莲花滩
(节选自《情侣名人美文》,有删节)
(注)①以群,指叶以群,1932年参加左胖子,曾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②长年,指长工。
【小题1】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文中多次驾到雁冰先生的咖啡色西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沈雁冰只是“中国新文学的老长年和老保姆”?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3-26 05:09: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最怕的告别

一道高考作文题火了: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短短的十几个字,包含着老师对学生有太多难以割舍的感情。很多网友都泪目了,原来分开如此简单,一场考试就考散了一个班。曾经,三年同窗,相信来日方长;如今,一张毕业照,从此天各一方。

人生是一个不断目送的过程。十六七岁的时候,以为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却不知在往后的岁月里,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你能握紧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少。学生时代的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在熄灯后的宿舍,跟同学倾诉一番,说完就笑了。现在的我们,假装对所有的委屈表现得毫不在意,但是躲得过灯红酒绿的街,却躲不过一个人吃饭的夜。物是人非,你连一句“别来无恙”都不知道对谁说。微信里、QQ里有几百位好友,有的是同学,有的是亲戚,有的是同事,还有的是微商。可你与好友之间,除了饿了么红包转发、求赞赢福利,砍价赢好物外,好像找不到任何聊天记录。

上了初中,才知道家只有周末;读了大学,才知道家只剩寒假;背井离乡,才知道家只剩大年初一到初七。离开家乡并没有那么好,工作压力大,日复一日的早高峰,凌晨2点写不完的报告,奋斗10年付不起住房的首付。可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去外地上班?为什么要像一棵蒲公英一样淹没在繁华的都市里?

网络动画《一禅小和尚》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禅:师父,今天的月亮好像大饼啊!不知道吃一口是什么味道。

师父:整天就知道吃,月亮代表的是思念,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寄托!

一禅:背……井离乡,那乡亲们以后要是想喝水可怎么办?

师父:他们背的不是井,是对家乡的思念。

一禅:那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啊?外面真的有那么好吗?

师父:也不一定,外面其实也是一种家乡,只不过是别人的,但是世人还是愿意相信外面是好的,殊不知外面的外面还有外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围城”。

其实就像一禅的师父说的那样,或许我们选择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就是为了突破自我,改变自己,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离开家乡,忍受着告别的悲伤,就是为了活得更有优势,想给父母更好的生活。我们离开家乡,就算最后不能衣锦还乡,也要尽力而为;就算漂泊不定,也要放手一搏。我们离开家乡,就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回到家乡。

《我是特种兵》里有句台词说: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的告别,而每一次告别都伴随着阵痛,这种阵痛叫做成长。

很久之前看过一个视频:儿子带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去吃饭,父亲当着一桌子人的面,伸手把剩下的两个饺子抓起放进口袋里。儿子连忙拉住父亲的手:“爸,你这是干啥啊?”父亲羞愧地底下头,小声地说:“我儿子,最喜欢吃饺子了。”

那个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从来不会忘记爱你的人,就是父母。你出生的时候,第一个抱你的人是父母,第一个亲吻你的人是父母,第一个拿生命保护你的人是父母。父母用一生为我们的生活、爱情、婚姻、后代倾尽全力,但遗憾的是,能够陪父母度过余生的人却可能不是你。当你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你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你有你的朝九晚五和星空大海,而他们则用他们的朝朝暮暮在望眼欲穿。

国庆节回了一趟家,父母照例为我和妻儿准备了丰盛却并不可口的晚餐,照例怯怯地拉着孙子的手憨憨地笑着却不知说什么,照例凌晨5点就起床为我打包回深圳的行李,照例后备箱都塞满了土鸡蛋、山枣、枸杞、黑桃,照例将我们送出村子又爬上山梁……车开了,回头看见父母慢慢消失的小黑影,那一刻,我突然心里充满了极度的恐惧,突然就不想离开家了。

生活有太多的无奈。就像《大话西游》里说的那样“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了金箍,如何爱你?”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选择离开父母。我们拼尽全力,耗尽半生,想把最好的都给父母,等到越过千山,最后却可能已无人等候。是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今生的缘分,就是不断地目送着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而这滋味,就是一方不能回头,一方明明不舍,却还要挥着手、毫无指望地目送。

20岁左右,你嚷嚷着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

30岁左右,你遇见了心爱的人,决定要在大城市扎根生活;

40岁左右,你的孩子长大了,你拼命赚钱养家,突然想起远方也有人为了你竭尽全力付出过;

50岁左右,你终于明白了活着的意义,你才发现老家的父母早已白发苍苍;

60岁左右,你常回家看看,可子欲养亲已不在。

当年,岳云鹏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德国演出,这个平时嘻嘻哈哈的开心果,惊闻父亲去世的噩耗,一下子在台上崩溃大哭。不久后,他写了一首歌,后悔自己没能多陪家人:“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我一定不顾一切地去看你,让你看看我的儿女,长得像我又像你。”为人子女的遗憾让人痛彻心肺。

失去至亲的痛苦是最无能为力的事情,是房子、车子、金钱都无法治愈的。每次跟我妈打电话,我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跟你爸在家挺好的,不用担心,你照顾好自己就行,别太忙了,一定要记得吃饭”。其实,比起你每个月给父母寄点生活费,一星期通一次电话,父母更希望你常回家看看。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现在,他们日夜牵挂的孩子长大了,可他们,白了头,也真的老了。不要说有时间就回家,不要说以后给父母住大房子,也不要说以后带他们去旅游。你应该说:爸妈,我现在就回家;爸妈,我现在就接你们到我的新房子住住;爸妈,我现在就带你们去旅游。所以啊,对父母的爱,要趁早。请你,现在,就做,片刻不能停留!

(网络文章整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高考作文题引出“告别”话题,由此及彼,从师生告别,谈及与家乡父母的告别。
B.文章引用《大话西游》“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了金箍,如何爱你?”,意在强调离别的无奈。
C.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兼有散文和议论特点。抒情、议论、叙述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避免了文章的单调,几个感人事例的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D.《我是特种兵》里有句台词说:“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的告别,而每一次告别都伴随着阵痛,这种阵痛叫做成长。”意思是,人必须要经历多次告别才能摆脱对家乡对父母的依恋,次数对了,也就没有了告别的痛苦,人就成长了。
【小题2】文中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照例”说明什么?从父母和“我”的角度看,分别表达了哪些感情?
【小题3】“人生最怕的告别”,“怕”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榨菜经济学
肖楠
榨菜在餐桌上很难成为人们聚焦的话题,但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名叫“榨菜指数”的概念就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2012年年底,一家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在起草《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时发现,榨菜销量的区域变化,刚好能够体现农民工的流动趋势。
据说,政府已经在跟踪“榨菜指数”的变化,并且据此将全国分为“人口流入区”和“人口流出区”,制定不同的宏观政策。
尽管发改委近期否认了他们曾经提出“榨菜指数”的说法,但大量数据证明,榨菜销售量与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存在巨大的相关性。从2007年到2011年,涪陵榨菜在华南地区的市场份额从49%一路跌破30%,与此对应的,正是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
国家统计局2013年5月份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也验证了这一相关性。报告称,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回流趋势明显。而相比于在华南地区的惨淡经营,涪陵榨菜在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销售额,也伴随着农民工的回流,创造了接近50%的增长率。
从餐桌上的“小角色”,到城市发展的晴雨表,榨菜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主要还是因为它低廉的价格。
榨菜的销量直观体现了流动人口数量的高低起伏,并且具备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地方政府部门能够据此提前做好准备,应对人口骤增后的就业、治安、医保、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问题;而外来企业也能及时核算自己的劳动力成本,为下一步的战略布局调整提供依据。
当然,能站上宏观经济舞台的食品,不仅是这小小的榨菜。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经提出用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全球各地的价格,来衡量各国的实际汇率。美国《商业周刊》的专栏作家也曾经提出,拥有星巴克咖啡店越多的国家,受到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越高。而在中国,网民们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指数:用茅台酒的消费量监测“三公”消费,用“大妈扎堆”现象预警有过热危险的市场。
【小题1】下列各项对“榨菜指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榨菜指数”直观体现了流动人口数量的高低起伏,并且对地方政府部门及外来企业提前做好相关应对措施提供保障。
B.据说政府已经在跟踪“榨菜指数”的变化,将全国分为“人口流入区”和“人口流出区”,可见它具备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
C.虽然榨菜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发改委近期却否认了他们曾经提出“榨菜指数”的说法。
D.“榨菜指数”与农民工的流动趋劳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的结论得到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的验证。
【小题2】下列选项叙述的经济现象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美国《经济学人》杂志普经提出,用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全球务地的价格,来衡量各国的实际汇率。
B.近期武汉等地理财中基金受追捧,大妈扎堆买的新现象可能预警会有过热危险市场的出现。
C.美国《商业用刊》的专栏作家也曾经提出,拥有星巴克咖啡店越多的国家,收到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越高。
D.在中国,网民们提出,可以用茅台酒的价格波动来检测“三公”消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7年到2011年,涪陵榨集在华南地区的市场份额从49%一路跌破30%,与此对应的正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大量流入。
B.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相对应的是涪陵榨菜在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销售额突增。
C.从餐桌上的“小角色”到城市发展的晴雨表,榨菜之所以能够登上宏观经济舞台扮演重要角色,主要还是因为它低廉的价格。
D.据说政府已经在跟踪榨菜的销量的变化,并且据此制定不同的宏观政策,应对人口骤增后的就业、治安、医保、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声音不时响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那么,中国小说到底有哪些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西方小说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例如明清小说中的 “四季结构”,或者说“季节的转换”。以《红楼梦》为例,“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如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可以说,“四季”的结构方式是中国小说对小说结构的独特贡献,深具启发意义。而 “四季”之类的结构方式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非叙事性”,常常描写“无事之事”。再加上大量抒情诗的运用,构成了与西方小说传统的标准大异其趣的景观。

另外,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甚至用来表现故事,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胡适赞美《海上花列传》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认为它的长处在于“语言的传神,描写的细致,同每一故事的自然地发展……”。其中,“语言的传神”是胡适认定这部作品为杰作的重要依据。

当然,小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小说传统也在不断创新和转化。老舍、张爱玲、沈从文等现代作家融合中国小说传统与西方叙事经验的写作,已经成为中国小说传统的一部分。传统需要更新、生长与创造,传统正是在与创新错综复杂、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时,才得以延续的。正如老舍所说,“旧文化的不死,全仗着新文化的输入”。

中国小说传统,应该得到不断的发掘、继承和发扬。中国小说唯有继承发扬自身的传统,才有可能产生世界性的优秀小说作品。正如昆德拉所说的,“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它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

摘编自《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有些中国小说偏离了中国小说优秀传统,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
B.中西方小说都注重叙述故事,但中国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自身独特的传统。
C.《红楼梦》中的 “非叙事性”情节结构虽然没有叙事功能,却深具启发意义。
D.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的小说创作既继承了中国小说传统,又丰富了中国小说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 “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呼声响起”的背景为前提,引出了论证话题。
B.文章在对比论证手法之外,还大量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C.文章从“叙事传统”和 “人物语言”两个方面来论证分析中国小说有别于西方的独特传统。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中西小说传统的区别,紧接着论证继承发扬中国小说传统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与西方小说传统的标准表现得差异很大,体现在叙事结构之外还具有一种潜在的结构。
B.中国小说都有一显一隐的独特的“四季”叙事结构,这是中国小说对小说结构的独特贡献。
C.被胡适认定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的《海上花列传》的最大长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传神。
D.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固然值得借鉴,但“注重人物语言描写”等中国小说传统必须继承发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面具

魏炜

海森是一个二流演员,他的经纪人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大富翁费德诺聘请他去给父亲老费德诺演场戏。老费德诺病重住院了,费德诺先生本该在医院里陪着他,但费德诺先生很忙,根本挤不出那么多的时间。但他又怕这事传出去会败坏自己的形象,这时他就想到了和自己长得很像的海森。

海森是个演员,经过两天的练习,已学得惟妙惟肖,就连费德诺先生本人也分辨不出来。再戴上根据费德诺先生的面貌特制的橡皮面具,简直就是费德诺先生再生了。他就和费德诺先生签下了合同,正式演出了。

第一次走进病房时,海森还有些忐忑,他老老实实地坐到床边。老费德诺先生看到他到来很高兴,絮絮叨叨地说起了他童年的趣事。海森不敢搭腔,只是在一边不时地应和一句,或是笑笑。但老费德诺先生似乎已经很满足了,脸上一直带着微笑。海森看规定陪护的时间到了,就站起身来。老费德诺一把拉住了他的胳膊,乞怜地望着他,“再陪我一会儿吧,我知道你很忙,但我真的想跟你再说说话呀。好吗?”海森看到老人眼睛里那份热切的期待和隐隐的凄楚,不忍拒绝,就又坐到床前。老费德诺先生又说了10分钟,这才和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并热切地要求他明天准时赶过来。

一出医院,经纪人就递给他一张支票,海森高兴地收起了支票,这时,过来一个年轻人,声称是《太阳快报》的记者,听闻费德诺先生放弃了很多生意,每天都赶到医院来陪伴父亲,很是感动,特地来采访的。

海森不愧是一个演员,很快就酝酿出了情绪,来了一个现场表演。他诉说了自己对父亲的爱,诉说了父亲对自己的好,说到动情处,还流下了几滴眼泪,感动得记者眼圈儿都红了,不失时机地给他拍了一张大特写。

第二天一早,费德诺先生就打来了电话,说《太阳快报》登出了那篇专访,非常精彩,有很多人打电话对他表示敬意,还有几个合作伙伴要尽快跟他签订供货合同。他要提高付给海森的酬金,还要把合同期延长。

之后,海森继续如约赶到医院,慢慢地他不仅听老费德诺先生说话,还给他讲些笑话。老费德诺经常笑得前仰后合,像个孩子一样兴奋。

这天下午,海森像往常一样赶到医院。老费德诺脸色很不好,主治医生告诉海森,老费德诺的血液化验中发现了一种病毒变异。这种病毒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药物可以抑制它,它会要了老费德诺的命。

海森立刻给费德诺先生打了电话,通报了老费德诺的病情,恳求他抽出一些时间到医院去陪陪老费德诺,这可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了。

费德诺连连推辞:“我没有时间,希望你能多陪陪他,我可以给你更多的钱。”

海森生气了:“费德诺先生,在你的眼里只有钱吗?他是你的父亲,他现在需要你。”

费德诺也生气了:“不用你来教训我,我知道该怎么做。请你按照合同做,不然……”他话里的意思很明白。海森将面临巨额合同赔款。

海森给气病了。医生对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海森开上了玩笑:“你不会是说在我的血液里化验出了变异的病毒吧?”医生点了点头。海森猛地一惊,愤怒地吼道:“费德诺,这个混蛋,他骗了我!他是制药公司的老板,是赫赫有名的病理学专家,他一定猜到了老费德诺身体里的病毒有传染性。这个混蛋,他让我替他得了病!”

第二天下午,又到了他该去陪伴老费德诺的时间。他本来已经恨透了费德诺,下定决心不再替他装下去了,但时间一到,他就再也坐不住了,还是悄悄溜出医院,换上了行头,戴上了面具,赶到了老费德诺的病房。

老费德诺躺在病床上,有气无力地对他说:“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海森笑了:“为什么不来?我听到了好几个笑话,一定要讲给你呢。”

老费德诺欣慰地望着他,点了点头,眼睛里竟闪烁着泪光。他一挥手,从门外进来两个年轻人,他们是老费德诺的律师。老费德诺对海森说:“先生,请告诉我你的名字。我已经立下了遗嘱,要把财产全部转给你。”

海森一愣:“你早就看出了我不是你的儿子?”

老费德诺点了点头,目光中满是辛酸:“儿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装在了我的脑子里。自打你一进门,我就看出你是假冒的了。但我很喜欢你,孩子。你给我带来了快乐,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我每天都在盼着你来呢,就连那个可怕的病毒,也被你的快乐赶跑了。我真要谢谢你啊,孩子。”

海森更是惊愕了:“你都好了?那,那个病毒……”老费德诺得意地笑了:“那是我和医生合演的一出戏,就是要考验考验你,我的孩子。”

海森心下一松,伸手准备去揭下脸上的面具。

老费德诺拦住了他:“别揭掉它,孩子。”

海森愣住了:“你都知道我是假冒的了,我还戴着它干什么呢?”

老费德诺痛苦地摇了摇头:“你就给我留下这最后的一点儿希冀吧!”

海森点了点头,重新又把那个费德诺的面具戴好。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森的经纪人介绍他去替代富翁费德诺陪护他病重的父亲,他很卖力地模仿费德诺,并在陪护的时候用尽各种笑话取悦老费德诺,这一切不仅源于他需要钱,还源于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B.小说中的标题“面具”有丰富的含义,它既是指费德诺用来欺骗父亲特制的橡皮面具,也指海森和费德诺的充满欺骗的伪善面孔,极具讽刺意义。
C.当海森被当成费德诺被《太阳快报》记者突然现场采访,海森说到了自己对父亲的爱,父亲对自己的好,感动了记者,这首先得益于他演员的身份。
D.老费德诺和医生合演的一出戏,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悬念顿生,同时也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
【小题2】小说结尾说到海森得知身份早已暴露,准备揭下面具时,“老费德诺痛苦地摇了摇头:‘你就给我留下这最后的一点儿希冀吧!’”这句话,既是理解老费德诺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