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再谈面子
艾思奇
既会讲面子,必然也会丢脸。猴子戴上了花花绿绿的面具,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耍戏,的确是得意非凡。一旦戏毕了,锣鼓声停止了,就仍旧要露出一副毛脸来。这可以叫做五分钟的英雄美人,一辈子的禽兽。
表里不一致的把戏,在观众面前,迟早总要被揭穿。不是货真价实的英雄美人,不能对人民永远遮住那凶恶、丑陋、其实也很寒伧的面孔。希特勒曾挂过一块英雄脸,说要为欧洲,以至于为人类防止什么什么主义的灾害,现在丢脸了,谁都看见原来他自己才是专门制造灾害的恶魔。其下场也很凄惨,竟至消息不明。清朝的慈禧太后,专制主义的老妖精,曾戴上了美人脸来欺骗人民,说就要实行宪政,开放民主了,但人民都知道那是装门面的假招牌,所以不久之后,就来了辛亥革命,让她连她的面具一同完蛋!
人民欢迎的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说起来也不神秘,就是能忠实地为人民谋利益,于是自然而然地有人民拥护。劳动英雄之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不但发展了自己,也对周围的群众有了很大的好处。这些好处都深深刻记在群众的心中,化为高度爱戴的热忱,劳动英雄的威信,就是建立在这种真挚的群众感情之上的。这比钢铁坚固百倍,永远不会垮台。这样来说,①为寡头财政资本和贵族地主耍戏的猴子英雄如希特勒之类,在劳动英雄面前,就会显得渺小极了,小到简直不能相比!
要辨别英雄美人的真和假,最好的方法,就是打一盆水来,看他肯不肯“洗脸”。②挂上去的英雄脸壳和涂脂抹粉的美,越洗必然越丑陋不堪,如果是冒牌货,你立刻就可以欣赏到他那一副“恐水病”的神情。就为着这原因,专制独裁者才要仇视言论自由。真正的英雄美人,脸上的光彩,全是本来健康血液的表现,不同于只有外表的泥菩萨,一洗之后,恰恰可以把污浊的空气中所染上来的某些尘土涤净,光彩就会更焕发起来。因此,真正的人民英雄,应不怕“天天洗脸”,不怕被指出缺点,不怕自我批评。目前参议会和劳动英雄会上之所以能展开批评讨论,就因为来参加的是真正的人民代表和人民英雄。对于他们,既没有装上去的面子,也就没有丢脸的问题。
怕批评,怕丢脸,喜欢把缺点当宝贝一样深藏起来的人,在我们中间,也还不是没有。谁有这样的情形,谁就需要警惕一下:因为有了这样的毛病,虽然并不表示就是猴子,③但也可能是进化不够,在身上遗留了某些猴性。不除掉这样的猴性残遗,就难于保持我们血液完全健康,难于发扬我们脸上真正的光彩。
(选自1944年12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小题2】画线句子①中的“猴子英雄”指什么样的人?画线句子③中 “某些猴性”的含义是什么?(6分)
【小题3】画线句子②内容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30 04:5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6年我国信息通信服务业收入超过2.1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收入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全行业比重由2010年的21%提升至2016年的63%,全面成为信息通信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窥一斑可见全貌。传统建筑机械企业三一重工大力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今已接入超过23万台设备,实时采集近一万个运行参数,能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大数据分析、预测、运营支持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
教育方面,多地已经建成了覆盖广、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5%;社保方面,以“电子社保”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社保服务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各地得到实践,网络平台让事务办理更加快捷、方便、透明。此外,数字基础设施的概念也在不断推广,例如安装传感器的自来水总管、数字化停车系统、数字化交通系统等也在探索实践中。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7月28日《互联网技术促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
材料二:
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信息经济占比比较

(资料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注】数字经济又被称为信息经济,包括“数字(信息)产业化”和“产业数字(信息)化”两个部分。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6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近19%,占GDP比重超过30%。信息时代来临,数字经济作为新生业态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材料三:
目前来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使得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面临的竞争市场更加复杂,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甚至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过程中,企业的信息化转型改造等需要专业人士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因此人才培养应当作为重点,这需要进行一定的政策性引导。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是,由于数字经济发展跨领域、跨地区特点突出,平台企业成为新的主体,传统监管难以适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就需要规范企业平台责任,在市场准入监管等方面加强政府治理,通过法律法规建设填补立法空白,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如何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数据也是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挑战。目前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急需新的法律法规去规范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使用,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
(摘编自《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材料四:
数字经济推动了共享经济在更多领域的融入。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通过数字交互完成分离。共享单车、共享租车,甚至共享房屋,让拥有不再是必需。租用带来的便利使得整体的社会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和最大节约。
数字经济也在用科技构建凝聚社会的基础要素——信任。数字时代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可记录、实时可查询等优势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构建数字信用。得益于数字信用,我们可以采购远在千里之外的各种物品,放心地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方便快捷地得到金融借贷服务。
(摘自马化腾《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通信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基于互联网的业务,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逐步扩大到传统企业和社会服务业。
B.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为客户提供大数据分析、预测、运营支持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
C.互联网技术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电子社保”工程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事务办理更加快捷、方便和透明。
D.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积极地运用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这一产业新形态正在供水、交通等领域开展探索和实践。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生的巨大转变,源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数字技术正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B.共享经济在数字经济推动下融入众多领域,数字交互使得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让拥有不再是必需。
C.数字经济给生活带来许多变化,比如使得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同时也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安全。
D.数字时代为参与其中的人们构建着数字信用,这是数字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否则金融借贷服务等难以实现。
【小题3】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布鞋院士”***温家宝去灾区,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里看的还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摘自杨三喜《微观中国:再无“扫地僧”》)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用“扫地僧”来称呼李小文,兼有“貌不惊人”“神功盖世”两方面的考虑,文章围绕这个形象展开却又不止于此,还介绍了李小文身上的真性情。
B.文章写的是李小文院士,却先写谢云教授的印象,目的是以谢云的意外反衬李小文的形象,使其更显与众不同,引起读者注意。
C.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李小文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是因为他发现公式还有较大问题,又不想直接说出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D.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希望不要在晚上11点就把地遥学院的大门锁了,既是不想麻烦值班室人员,自己出入方便以更好工作,更是希望形成学术研究之风。
E.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李小文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原本不问世事的学者被广泛关注,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小题2】文中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饶宗颐的书写情怀
方孝坤
有人把饶宗颐比作一座山、一片海、一座孤独的海岛。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香港特首曾荫权说:国学大师饶宗颐以旷世之才,文通六国,学富五车,堪为一代鸿儒。
文化部前副部长郑欣淼说:饶公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最精致典雅的一部分。他研究之广、学问之深,古今一人而已。
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饶氏家族是近代潮州首富,书香门第,少年饶宗颐就是在自家的藏书楼“天啸楼”中打下了学问的根基,同时也打下了书画的坚实基础。他幼年即从唐人欧阳询及颜真卿之楷书及宋人行草入手。现在其潮洲故居壁上,仍存有他13岁时以欧体楷书所写对联,笔力刚健,不似幼年人之作。他的梨俱室还藏有他20多岁所书的扇面,也是典型欧体行书,他的早年学书经历似乎跟常人无异,但表现出的天赋则大异常人。
饶宗颐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观察力及转化能力。他的书法能够神追古人又极具个性。他曾对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北碑,及唐欧阳询化度寺碑,深入研习其笔法,之后他广阅众碑之余,偶然涉笔写其他北碑与唐碑,皆能写得形神俱似而又匠心独运。他写金冬心漆书,参入了爨宝子,汉简隶体写得比金冬心还要灵动,他的隶书,扎根汉碑而广参汉镜铭、砖文、木简,同时吸收了清代隶书的意趣,既沉雄刚健,又生动有趣。行草方面,师法古人,自上而下,博精约取。篆书则广泛吸收古文字修养,独具特色。在工具的选择上,饶宗颐善用茅龙笔,且扩展其功能。亦书亦画,各体皆能,其成就远远超越茅龙笔书法的创始人理学大家陈白沙先生。
饶宗颐的书法成就体现在他的博、厚、通。
在学习古人上,饶宗颐博学诸家,转益多师,楷书除上述诸家外,更取法瘗鹤铭、张猛龙碑、爨宝子碑及龙门造像。章草取法简而参以急就章。行草好唐怀素与宋黄山谷、米南宫。隶书取径张迁碑、石门颂及开通褒斜石刻,而参入清人意趣,篆书于天发神谶碑,浸淫至深。正是在广博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其书写技巧得到锤炼和升华,其书法视野得到开拓,其书法学养得以丰厚。其学书过程不仅遍临经典,而且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和思考对传统书法及其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且留下了精辟的理论,为后人提供了更多的营养。饶宗颐的“学书十要”对书法技法、学书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发人深省。
饶宗颐之所以能够在学术和书画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他有一颗童心——一颗探索世界的不知疲倦的童心,他自己曾经表述过,他孜孜以求的学术之路其实都是在玩,看似轻松幽默的话语包含了他的达观和童真,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精神,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的独特的书画艺术。另外一点是他的书写情怀,所谓书写情怀,就是生活之闲暇可以以书画以寄情,生活之沧桑可以以书画以移情,生活之劳碌可以以书画以悦情。
2003年8月底,饶公患上了轻度中风,他的右手偏瘫,不能提笔。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主任郑炜民博士去看望他,饶宗颐跟郑炜民说:“炜民,我将用左手写字画画,学高凤翰一样。”当时饶公已经用左手执笔,练习写字。到2003年12月24日,饶公来学术馆,走进他的画室内,开始画画;他已经用右手执笔绘画的,很快就画成一幅《灵鹫山图》。这幅画的题字则是大约半年后才加写上去的。饶公先左手,后右手,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著恢复了左手的功能,重新利用他的智慧的手书写性情,挥洒人生,他的书画情怀和书写实践验证了书画延年益寿的功能。
饶宗颐就是一位让人崇敬和瞻仰的书法大师。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3年10月第281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饶宗颐自己曾经表述过,他孜孜以求的学术之路其实都是在玩,可见,他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只有轻松和乐趣,从来都不会感到疲劳。
B.有人把饶宗颐比作一座孤独的海岛,一方面肯定他的巨大成就让人难以企及,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的一些思想还不能被世人理解。
C.饶宗颐的隶书,吸收了清代隶书的意趣;行草方面博精约取;篆书广泛吸收古文字修养。从中可以看出饶宗颐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的观察力和转化能力。
D.饶氏家族是近代潮州首富,书香门第,少年饶宗颐就是在自家的藏书楼“天啸楼”中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幼年即从唐人欧阳询及颜真卿之楷书及宋人行草入手,早年学书经历大异常人。
E.正是有学养和人格作为支撑,饶宗颐才成为了一位让人崇敬和瞻仰的书法大师。他的才情和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的书法学养变得越来越丰厚。
【小题2】饶宗颐是一位让人崇敬和瞻仰的书法大师,他是怎样成就这一点的呢?请概括回答。
【小题3】文章开篇引用了学术界和一些名人对饶宗颐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中说“饶宗颐的书法成就体现在他的博、厚、通。”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走不出那片田野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曹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品里真正的主角。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1997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
“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
“行!”海拉尔?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以后,他又自驾去过张北一带的草原许多次,俨然把它当成了第二故乡。北方大草原,并不是他熟悉的风景。他生长在江苏盐城,那是一个江南水乡,水的干净细腻融进了他骨子里,以至于读他任何一部早期作品,你仿佛都能触到水乡潮湿的、氤氲的雾气。可他也自认,他的短处也在这水,“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气质”。陌生的北方大草原,成就了他的自我更新——第一次,他写出了以北方草原为背景的《火印》。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曹文轩自己。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寥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田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
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曹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的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田野。在整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揭示。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童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曹文轩写的。”在文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
在北大课堂“小说的艺术”上,开宗明义第一讲,他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讲这个“恋思癖”的时代对“深刻”的错误执念。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是净化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一个巴西孩子为了寻找宝藏,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苦难,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
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对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说。说了很久。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恩泽。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
(曹文轩《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
②曹文轩对田园生活的价值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面对现代社会人的生活现代化但情感却趋向简单和生硬这一存在,他深感“文学应承担起调节的职能,当田园生活将要逐步变成历史时,它应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曹文轩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王泉根《曹文轩:“追随永恒”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曹文轩的故乡在江南,水塑造了他,也渗透到他的早期作品中。读那些作品,你仿佛都能感触到水乡雾气,潮湿、氤氲。
B.1997年夏天,为了改变自己创作的风格,曹文轩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以草原为背景写出了小说《火印》,完成了第一次自我更新。
C.曹文轩的作品,即使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很多作品都藏着他自己,《草房子》就是曹文轩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则是年少的他。
D.曹文轩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他认为文学应当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文学还应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
E.对一个作家来说,真正属于你的宝库,就是你生活的土地,曹文轩一遍遍重复着这些文学主张,最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的声音。
(2)为什么说曹文轩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学生用“固执”来形容曹文轩,他的“固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如何理解“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这句话?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理智和愤怒的信使——血清素
人们常用“愤怒得失去理智”来形容一个人发怒的样子,其实这时并不一定是其大
脑中没有理智,而可能是大脑中负责理智的部分缺乏一种信号物质——血清素的帮助,因此难以控制与愤怒相关的大脑部位活动。
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生物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了这项研究成果。专家解释说,神经细胞需借助血清素传递信息,人体通常用食物中的色氨酸来合成血清素。研究人员请一些志愿者在不同日子里分别进食富含或缺少色氨酸的食物,随后用一些图片来激起他们大脑中的愤怒情绪,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大脑内部的反应。
结果显示,在缺少色氨酸并因此导致血清素含量较低时,大脑的愤怒反应更难被抑制。而对大脑活动的观察发现,在血清素含量低的时候,大脑中额叶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间的信号联系就会减少。杏仁核部位与愤怒情绪有关,而额叶部位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控制这种愤怒。因此,在缺少作为“信使”的血清素时,“理智”的额叶就难以控制“愤怒”的杏仁核。
研究人员莫利·克罗克特说,以前研究者就知道血清素含量与愤怒情绪有关,但直到最近才有技术手段来探测大脑内部的相关活动特点,本次研究最终发现了血清素在负责理智和愤怒的大脑部位之间充当信使的机制。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易于发怒的人,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通常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中都含有不少色氨酸,如大豆、鸡蛋和鸡肉等。   (摘自《科技日报》)
【小题1】关于“愤怒得失去理智”的生理病因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脑因为受外界的刺激产生愤怒,从而失去了正常人的思维。
B.大脑负责理智的部分,缺乏血清素的帮助,无法控制与愤怒相关的大脑部位活动。
C.色氨酸缺少并导致血清素含量较低,大脑的愤怒就更强烈,更容易失去理智。
D.大脑中杏仁核部位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控制由大脑中额叶部位发出的愤怒情绪。
【小题2】对血清素功能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清素靠食物中的色氨酸来合成,帮助神经细胞传递愤怒或快乐情绪。
B.血清素含量低,大脑中额叶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间的信号联系就会减少。
C.血清素作为信使缺少时,“理智”的额叶就难以控制“愤怒”的杏仁核。
D.血清素的含量与愤怒情绪有关,在理智和愤怒的大脑部位之间充当信使。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个人因为愤怒失去理智,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生活中他(她)少吃了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从而缺少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
B.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大脑内部的反应,发现食物中色氨酸的多与少决定着大脑中血清素的高与低,从而导致大脑愤怒的弱与强。
C.对于血清素充当理智和愤怒信使的机制研究,是现在的研究者借助技术手段来探测大脑内部的相关活动特点,最终确定了这个结论的。
D.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人们都要吃大豆、鸡蛋、鸡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便于控制和减少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