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惟一的一个人了。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道的,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6月7日上午,2018四川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阅读题中有一部分材料节选自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对于自己的科幻小说进入高考试卷,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作者刘慈欣首先感到很意外,“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挺吃惊的。我没想到,科幻小说竟然能进入高考试卷阅读题。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边缘文学地带。当然我很高兴,科幻小说能进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发更多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刘慈欣耐心给记者分析,“细想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感十足。这也必然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高中教材,现在又有科幻小说进入了高考语文试题,这都是一些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家号2018年6月8日消息)

材料二:

国内科幻小说与国外的相比主要差距体现在

(表格中的百分数是参与调查的人数百分比。表格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三:

2011年11月,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在成都揭晓,刘慈欣的《三体》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调查显示,有29.4%的读者是因为《三体》获奖,才认识了该书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奖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曾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天意》,便卖出了15万册。在阅读情况方面,读者获取科幻读物的途径最多的是下载电子书阅读,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39%,而从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购买的读者比例分别为21%和2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很少有出版社会出版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主要是重庆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关于科幻小说的信息了解渠道,科幻杂志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由于科幻作品能单独出版的屈指可数,出版后印量偏低,因此杂志成为首选的科幻新作发表平台,包括《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杂志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的作者群体仍然狭小,长期坚持科幻创作的只有几十人而已,有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王晋康的获奖次数更是高达10次,这一方面是实力所致,一方面也证明在科幻小说领域竞争对手不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香港科幻小说作家倪匡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最受读者青睐,且支持率超过其他作者一倍以上,可见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作品或创作者仍未能够超越经典。《三体》的成功虽然带动了科幻文学的关注度和出版,但“后三体时代”能否有和《三体》一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至关重要。

(摘编自2012年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四:

如果从文学形式的完整程度来划分,科幻小说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点子阶段、故事阶段和文学阶段。文学是人学,根本要旨是把人写好。在前两个阶段中,人物只是传声筒,把男的换成女的,老的换成年轻的,中国人换成外国人,作品照样成立。一直有作者问,写科幻时人文元素该占多少,科学元素该占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错误。既然是科幻,就必须有科学元素;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有人文精神。在科幻创作中,它们不是对立关系,人文是主题,科学是题材,前者通过后者来展现。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题,你不用科学构思也能够展现,它就不是好科幻。反过来,科学题材也一定要展现人文精神,作品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总之,今后科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科幻点子、科幻故事进化到科幻文学,在科学构思上生长出人文精神。

(摘编自《科普创作》2017年第3期郑军《科幻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小说进入高考题,这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科幻小说。
B.虽然阅读电子版和纸质版科幻的读者占比相当,但仍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
C.刘慈欣、王晋康多次获奖及读者青睐倪匡、凡尔纳等作家,说明中国科幻小说经典作品偏少。
D.科幻小说本真上属于文学,文学是人学,所以把人物塑造好也是科幻创作的根本要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读者因《三体》获奖才认识了作者刘慈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奖项的关注甚于作品本身。
B.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题材、思路等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数量与作者水平。
C.《三体》获奖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新高度,"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期待有同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
D.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一为题材一为主题,二者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相辅相成,并不对立。
【小题3】刘慈欣认为目前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处于边缘文学地带,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科幻文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2 11:4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 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D.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 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C.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D. 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C.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D.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陈学俊:工程强国梦 一世西部情

陈学俊院士是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结缘交大:创建我国锅炉专业

1946年7月,陈学俊以优异的成绩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于1947年3月回国,决心为祖国建设服务。

陈学俊院士回国后即任交通大学教授,他认为,要独立自主发展我国动力工程工业,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必须有所创新,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培养高层次人才。

1952年,陈学俊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1979年主持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980年主持建成国内唯一一个压力可达超临界压力的汽水两相流试验系统,1992年,他领导建成我国能源动力领域内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领导该实验室针对我国能源动力工业发展中的安全、高效节能等问题进行了持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陈学俊对我国锅炉工业发展及制订能源与动力技术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陈学俊参与指导上海锅炉厂等一些电站锅炉设计及我国第一台直流锅炉设计。倡导发展超临界压力机组,主持进行60万千瓦超临界压力机组初参数选择的研究,提出研究报告。

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并与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解决了上海南市电厂直流锅炉的严重脉动问题,并对上海锅炉厂生产的我国首台30万千瓦压临界压力锅炉设计进行了理论计算。

80年代他提出“能源工业必须进行科技改革”,提出工业锅炉大型化、火电机组近代化、城市煤气化、工业窑炉高效化及机车电气化等问题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论证,为国家能源技术政策所采用,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颁发的“有重要贡献奖”,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对机械工业技术政策提出“发展机械工业基础技术的几点意见”也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

1948年,陈学俊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热能工程方面的刊物《热工专刊》,194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燃气轮机著作—《燃气轮机》。1950年他出版了《蒸汽动力厂》,1952年出版了《实用汽轮机学》,以后又相继出版了《锅炉学》(上、中、下)、《锅炉整体》《锅内过程》《锅炉原理》等10余部动力工程教材和专著。

80年代及90年代初,陈学俊结合科研及研究生教学工作,又主编了《锅炉原理(上、下)》,编著了《能源工程概论》《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汽液两相流与传热基础》,及英文版《Two—PhaseFlowand-HeatTransfer》等著作,其中《锅炉原理》获机械委优秀教材二等奖,《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获第六届中国图书二等奖。

举家西迁:交大西迁中最年轻的教授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整体迁往西安。陈学俊和夫人袁旦庆坚决拥护西迁决定,陈学俊在工会代表大会上讲了迁校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坚决主张动力机械系全迁西安。在交大校委会上,陈学俊代表交大九三学社组织表态拥护交大西迁。

1957年9月,陈学俊和袁旦庆带着4个孩子,乘坐交大第一批基础技术课与专业课教师的专列由上海来到了西安,他们将全部家具及行李等带到了西安。

临行前他们将自己购置的两间房屋交给了上海市房管部门。很多人都对他们夫妇说:“太吃亏了,保留到现在,那两间在牯岭路(国际饭店后面)的房子不是很值钱吗?”但是陈学俊夫妇认为,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的黄土地,就不要再对房子有所牵挂。

20世纪80年代末,陈学俊等老一辈科学家认识到动力工程多相流研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工业中的重要作用,申请在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我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

在陈学俊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努力,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在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育人不倦:培育人才桃李天下

自步入教育领域,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可谓人才辈出,其中有多人成为两院院士。1955年9月,交通大学锅炉专业开始招收两年制研究生,陈学俊指导的林宗虎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对西安交大院士师生被传为佳话。林宗虎说他取得的成就都得益于陈学俊的培养。

除了对学生的悉心教诲,陈学俊还捐出大量资金奖励莘莘学子。1996年,陈学俊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10万元奖金,分赠给了安康希望工程和西安交通大学,以设立研究生奖学金。2006年,陈学俊院士又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至今已奖励学生百余人,发放奖学金几十万元。2016年,在交大120周年校庆之际,陈学俊再次向学校捐款20万元。

他还经常以自己历尽坎坷、刻苦求学的经历和“工程救国、科学救国”的信念,勉励学生珍惜宝贵年华和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为世界之光。

(选自《陕西科技报》,2017年7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陈学俊院士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
B. 陈学俊院士主持创建了国内唯一一个锅炉专业,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我国第一个压力可达超临界压力的汽水两相流试验系统。
C. 陈学俊院士所带领的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在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D. 陈学俊院士在教育领域成果丰硕,教过的学生中有多人成为两院院士,他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林宗虎是一对西安交大院士师生被传为佳话。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陈学俊院士认为,要独立自主发展我国动力工程工业,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必须有所创新,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培养高层次人才。
B. 陈学俊院士参与指导上海锅炉厂等一些电站锅炉设计及我国第一台直流锅炉设计,倡导发展超临界压力机组,提出研究报告。
C. 陈学俊院士组织编写出版国内第一本燃气轮机著作《热工专刊》,出版了《锅炉原理》等10余部动力工程教材和专著。
D. 陈学俊院士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的交通大学西迁决定,将自己购置的两间房屋交给了上海市房管部门,对房子不再有牵挂。
A.陈学俊院士用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奖金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和研究生奖学金。
【小题3】请结合文本概括陈学俊作出的突出贡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光下的小路
仲夏
今天的夜色像粗心妇人脸上没打匀的粉。
要在往常,小路会约上水琴和纯燕,到练歌房声嘶力竭地吼个痛快;或者找个摊子,一碗馄饨一把羊肉串,旁若无人大快朵颐,就把什么烦恼都忘了。今晚却不同,小路躲在自家狭小的阳台上,呆呆地看着夜空里的星星,心里一拱一拱的,慌慌的,乱乱的。
唉——那张钞票!
下午,小路在街边买水果,随手掏了一张百元钞票。卖水果的妇女很熟练地将钞票抖一抖,搓一搓,对着光线照一照,然后把那钞票又塞给小路,说:“你给换一张吧。”小路不解:“怎么啦?”那妇女嘿嘿一笑,又说:“换一张吧……”小路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赶紧把那张钞票攥在手心里,又掏出一张递过去。小路拎着水果走开一段路,听见那妇女在跟别人炫耀:“小小年纪就来骗老娘,也太嫩了点儿……”
小路的脸腾地着了火……
一进家门,小路把两只鞋子甩得天南地北,坐进沙发里,狠狠地把那攥成一团儿的钞票丢进纸篓。
买水果时,小路包里有三张百元钞票。一张是自己取的工资,另两张是水琴和纯燕还她的。昨晚三个人逛夜市,被写有“真诚小妹”的文化衫迷住,一人买了一件。水琴和纯燕没带钱,小路就给她们垫上了。今天上午两姐妹还钱,她就随手装包里了。
小路又看看纸篓里那粉红的一团儿,耳边响起卖水果妇女的话。一股莫名的愤怒涌上来,却不知该向谁发。水琴?纯燕?她判断不出,也无法判断。
“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歌声从手机里进出来,搅得一屋子的暗都颤抖起来。小路拿起手机,纯燕的名字像憋不住的兔子一闪一闪地跳。按下接听键,纯燕火急火燎地吼:
“死丫头,干吗呢?快出来,还逛夜市去。”
“你去吧,我不去。”
“咋了?快说!”
“我……”小路犹豫一下:“我遇到了一张假币!”
纯燕在那边“啊”了一声,追问:“被没收了?”
“没有。”
“那还不赶紧花出去?”
“假的怎么花?”
纯燕的语气立时变得老练:“就现在这种时候,找个街边小摊,肯定能行。”
小路沉默了。纯燕在那边着急:“你等着,我立马过来。”
小路被纯燕拽着,不情愿地挪动步子:“这不是骗人吗?”纯燕压着嗓子:“我的大小姐,别那么善良好不好?善良是有代价的!”
街角,立着一个简易的烤羊肉串架子。纯燕拉紧小路的手:“就这儿了。”小路一下子腿脚僵硬得迈不开步了。纯燕故意大声说;“尝尝这儿的羊肉串吧!”边说边把小路拽在身边,如同拉着个待宰的羔羊。走得近了,纯燕又大声冲着摊子喊:
“来二十块钱的!”
烤羊肉串的老妇人,听见纯燕的喊声,连忙笨拙地取肉拢火扇风。一边烤肉,她还一边自言自语:
“我闺女跟你们差不多大,再有两年就研究生毕业了,我这个小摊子,能贴补闺女不少生活费呢。”说着就笑起来,那笑被红红的炭火一映,幸福和满足都快从脸皮上滴下来了。
肉烤好了。纯燕把那张皱巴巴的钞票递过去,老妇人看都没看就装进胸前的兜子里,然后一张一张地找给她们八十块钱。
离开烧烤摊,俩人像打赢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偷袭战,但小路却蔫蔫的……     
小路回到家,胸口像堵着湿棉花团,一种从没有过的感觉,从四面八方的黑暗里浸出来……
小路穿上“真诚小妹”文化衫,手里拿着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再一次走向老妇人的烧烤摊。星星欣慰地眨着眼,小路的心也忽地敞亮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卖羊肉串的老妇人对小路的信任感动了小路,使她心中郁闷无比,内疚莫名,良心难安。最终她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B.本文通过一个围绕假币发生的故事,描写了小路由恼火、矛盾、斗争而最终完成自我超越的心理过程,呼唤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良知。
C.纯燕代表着当今社会只顾自己、缺乏真诚待人之心的人。从她身上可以看出我们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
D.本文用多种手段描写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用细节与外貌描写,刻画了卖水果妇女善于察言观色,刁钻、奸诈的形象。
E. 文章开头用“粗心妇人脸上没打匀的粉”来比喻夜色,暗示了主人公心绪的烦乱;而末尾的夜色描写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小题2】本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题目是“星光下的小路”,也有人认为这个题目不恰当,认为不如用“假币”或“真诚小妹”,你的看法呢?请谈谈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余婆婆的岛

赵悠燕

突然间,小岛上蜂拥着来了很多人。

这是一个逼近夏季的日子,上岛的人戴着凉帽,女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裙子,晃得余婆婆几乎头都晕了。岛上清凉,余婆婆依然穿着玄色的长衣长裤。

自从儿子媳妇去城里打工后,这座岛上只剩下像她这样七八十岁不愿挪身的老头儿老太太。

岛上变得越来越清静,白天,余婆婆做完田里的活儿,就去砍一些柴火回来。她的身子还算硬朗,所以拒绝了儿子媳妇要她跟他们去城里生活的请求,她知道他们过得也难,城里房子奇贵,他们那点儿钱只能租个房来住,她不去做他们的累赘。

鸟儿又啁啾起来了,余婆婆抬眼望去,青翠的松树上一只小松鼠快活地跳来跳去,看见余婆婆也不避。余婆婆对小松鼠说:“你看看你看看,这些人打哪儿来的啊,这里有什么好看哦,就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头子老太婆,就这么一座孤零零的岛。”

有人声传来,四五个八九岁的男孩女孩惊叫着:“快来看哪,这儿有好多鸟。哇,还有只小松鼠呢。”

鸟儿见这么多人,啁啾了一声“呼”地飞走了。

“陆华年,去捉来送给我嘛。”

被喊作陆华年的男孩作势去抓小松鼠,男孩女孩兴奋地尖叫。小松鼠在树枝间跳来跳去,终于失却耐心,“嗖”地一下溜得无影无踪。

男孩女孩站在山头往下看,阳光下的大海宛若玻璃晶莹剔透,金黄色的沙滩像一只煎熟的鸡蛋饼。

一个女孩用嗲嗲的声音拉着余婆婆问:“老婆婆,这些是什么树哦?”

她可爱清新的模样让余婆婆想起了自己的孙女,她笑眯眯地指点着说:“这是铃木、野桐,那些是小槐花,你说那些草啊,这岛上到处都是啊,大多是茅草。孩子,你们来这里干吗?”

“旅游啊。老婆婆,这里空气好,景色美,我真不想回家,在这儿当一回神仙。”一个小伙子抢着答道。

“神仙?”余婆婆笑了,“我在这儿住了快八十年了,要成仙早成仙了。”

“啊!老婆婆,您有八十岁了?真看不出,您身子还这么硬朗,看起来比我妈精神多了。”小伙子惊诧道。

一群人嘻嘻哈哈吵吵嚷嚷地走了。

过了些日子,在城里打工的一些年轻人陆陆续续地回来了,他们进岛出岛忙忙碌碌,岛上热闹起来了。

不久,儿子媳妇也回来了,他们跟余婆婆说现在这座岛被外面宣传为仙岛,那些大城市里的人被雾霾吓坏了,说在这儿可以洗洗肺呼吸新鲜空气,就像一部被锈蚀的机器来这儿擦锈上油呢。

他们把原来的老房子翻修了一下,隔成一个个独立的房间,在里面装了电视、空调,铺上地板,还有崭新的大床。

第二年的夏天,岛上又热闹起来了。余婆婆家的房间全被那些蜂拥而至的游客住满了,那些没地方住的人只好在岸边平缓的礁石上搭起了帐篷,余婆婆的儿子从批发市场批来一些帐篷卖给那些游客。

他们除了提供住宿外,还供应饭菜,余婆婆平时在田里种的菜被当作绿色食品摆上了桌。余婆婆跟儿子说,海里捞上来的鱼虾,田里种的菜不该卖这么贵的价钱给人家。

儿子说,你瞧瞧,看他们吃得那个高兴样,有哪个嫌贵啦,咱还怕来不及供应呢。

岛上的旅游旺季一般从五六月份开始至十月底结束,所以,其余半年的时光,儿子媳妇就住在城里不回来,他们在城里买了房,还买了汽车,劝余婆婆跟着他们去城里享享福。余婆婆住了十天后就逃回家来了,她觉得住哪儿都不如在这岛上过的日子快活自在。

春天的时候,余婆婆忙完田里的活儿又上山去了,她已经有好久没看见那只小松鼠了。自从岛上拥入那么多人后,她再也没有看见过它。唉,真搞不明白,这儿有什么好看哦。

余婆婆想起以前的清静日子,叹口气,摇摇头。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那样的日子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2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了倒叙手法,开头先写了一群人闯入小岛,打破了小岛的宁静,然后才交代岛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头儿老太太,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余婆婆不愿去城里生活,原来是不想给儿子儿媳增添负担,后来则是因为舍不得岛上的生活,表明余婆婆通情达理,能为孩子着想,喜爱自在的生活。
C.游客蜂拥而至,一方面说明小岛环境优美有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城市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大,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得到放松。
D.游客们吃的是海里捞上来的鱼虾、余婆婆田里种的菜,余婆婆嫌儿子卖的菜价贵,儿子却说只怕供不应求,反映出两代人观念上的差异。
【小题2】在男孩女孩的眼中,“阳光下的大海宛若玻璃晶莹剔透,金黄色的沙滩像一只煎熟的鸡蛋饼”,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小题3】小说以“余婆婆的岛”为题,可是小岛并不属于余婆婆个人,你认为这个题目恰当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石丁的“暗记”被胡笛识破。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D.“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
【小题2】胡笛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结合小说加以概括。
【小题3】小说以“暗记”为题,有何作用?结合小说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