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边的文章,完成5-7题。
发现细胞的生命时钟
每个人的一生几乎可以用“生老病死”四个字来概括,“生、病、死”对于现代科技来说已经不再是个秘密,只有“人为什么会老”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搞清楚。200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重大发现就与这个主题有关。
1910年,美国生物学家罗斯哈里发明了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这种技术把动物的组织从体内切割下来,放在体液中培养,这些细胞不仅能存活,还能分裂和生长。上世纪6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海佛烈克把从鸡胚胎的心脏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成纤维细胞”放在鸡血清中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即使在最适合的条件下,鸡的成纤维细胞也无法无限繁殖下去,而是大概分裂了50代后就停止了。后来,无数实验证实:大部分正常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并不能无限分裂,而只能在分裂一定次数后就停止了。这个次数叫“海佛烈克极限”。人们后来还发现,从人的胚胎中分离出来的成纤维细胞能够在体外分裂40-60次,而从成年人身上分离的成纤维细胞只能分裂20次。另外,小鼠、鸡、人、龟的寿命依次增大,而他们的胚胎中的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次数也依次增加,小鼠为14-28次,鸡为15-35次,人为40-60次,龟则在100次以上。人们还注意到,有些细胞并不存在“海佛烈克极限”,它们可以无限分裂、繁殖下去,比如生殖细胞和癌细胞。
2009年,诺贝尔生物奖获得者美国的三位生物学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染色体中端粒的作用以及发现合成端粒的端粒酶。在染色体的两端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美国科学家发现细胞中有一种叫端粒酶的蛋白质,它的作用是帮助合成端粒或者修复端粒,使之不因细胞分裂而受损。科学家发现,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到了端粒不能再缩短的时候,细胞分裂能力也就达到了“海佛烈克极限”。因为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似乎与端粒的长度成正比,所以端粒被称为细胞的“生命时钟”。
2008年,西班牙的科学家将端粒酶植入小白鼠的干细胞中,这些小白鼠的寿命比正常情况下的小白鼠延长了50%。由此科学家们提出假说:生殖细胞能够通过维持其端粒酶的活性而保持端粒的长度。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抑制了,所以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端粒变得越来越短,直至达到“海佛烈克极限”而停止分裂。而癌细胞通过重新激活其端粒酶,维持端粒长度而超越了“海佛烈克极限”。端粒酶与端粒各自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没有研究清楚,但今年获奖的这项发现对癌症和衰老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1】下列对“海佛烈克极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佛烈克极限”指因为生物细胞染色体两端的端粒有分裂次数极限而使细胞停止分裂的现象。
B.细胞能够在体外分裂的次数,随着提供者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C.一个物种寿命越长,“海佛烈克极限”越大。Z#X#X#K]
D.对所有的细胞来说,达到“海佛烈克极限”就会停止分裂,然后细胞就会死亡。
【小题2】(小题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细胞中端粒酶的作用是帮助合成端粒和修复端粒,使之不因细胞分裂而受损。
B.大部分正常细胞接近“海佛烈克极限”时,其染色体的端粒变短了。
C.西班牙科学家将端粒酶植入小白鼠的干细胞中,它们的寿命比正常情况下的小白鼠延长了一半。
D.癌细胞通过重新激活其端粒酶,使其在分裂时端粒不会缩短,从而无限分裂、繁殖下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细胞端粒的作用及合成端粒的端粒酶的发现,解决了人类衰老及患癌症的难题。
B.尽管目前在解开人类“为什么会老”之谜上已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许多问题仍处在“谜”雾之中。
C.随着科技发展,只要保证人体细胞能无限分裂下去,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不会死亡。
D.科学家们一旦弄清楚端粒酶与端粒各自的作用机制,就可以掌握人类生老病死的全部秘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风继续吹:名人缅怀张国荣
2003年愚人节,一代巨星张国荣纵身一跃,让这个特殊的日子一片哀恸。以这天为起点,每走过365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人暂时停下脚步,不约而同缅怀那位被大家亲昵地称为“哥哥”的人。
杨采妮:我叫他“爸爸”
杨采妮与张国荣结缘于《东邪西毒》,当初拍《东邪西毒》时,杨采妮还是一个新人,她在片中饰演一个盲女,用一篮鸡蛋和一头驴子作为报酬寻找杀手为弟弟报仇。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和七个大腕一起拍戏对她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张国荣,他看我是新人,会害羞,都是他主动来找我说话,一起吃饭,平时打麻将的时候他就拉我坐在他旁边,吃瓜子,帮他收钱。”在生活中对杨采妮的照顾,让她觉得,“哥哥”张国荣就像一个慈爱的父亲,“我都直接叫他爸爸,他把我当女儿一样照顾。那种感觉,现在还是很深刻。”在演戏上,张国荣也给予了她很多指点,“和哥哥一起演对手戏却感觉不到一点压力,他会用自己的经验带我入戏。有一次我要早起拍一段戏,五六点起来化妆,哥哥那天明明没有戏,但是他却还是一大早就来到片场,我老远就听到他的拖鞋声,那天他穿着睡衣和拖鞋,跟我对完一遍戏,就继续回去睡觉,真的让我觉得很感动。”
陈嘉上:只要是我的事,他一定会帮忙
每到临近4月1日,导演陈嘉上都会被一种无法抵御的悲伤情绪所笼罩,“我很想念他,看到这么多人都和我一样,我想他会很感动的。”他与张国荣第一次合作,张国荣28岁,陈嘉上24岁,这时陈嘉上初做编剧写下了他人生中第一部大卖的戏,也与张国荣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兄弟情谊,“我和他合作的第一部戏是《缘分》,那个时候我是编剧,他是男主角,梅艳芳是女主角,那个戏反响很好,戏拍完了后我们三个就成了很好的好朋友。”
陈嘉上导演回忆,原本《缘分》男主角不是张国荣,而是另一位当红明星,张国荣当时还未红,但剧组觉得张国荣演这个角色更合适。他们为了说服邵氏的高层,在公司推着白板举行投票,最后张国荣以高于原本男主角20倍的票数演出《缘分》。
《恋战冲绳》是由陈嘉上执导、张国荣担任主演的一部十分特别的影片,“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部电影。”陈嘉上回忆说,最初只是一个构想,影片拍摄结束后都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剧本,“只是跟他说,我有一个想法,想拍一部怎样怎样的戏,但是剧本还没写,没想到他听完之后非常喜欢,还帮我找来了王菲,我们基本上是边拍边想,开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结果。”虽然影片拍摄后口碑不佳,但是陈嘉上仍旧无悔:“同张国荣、梁家辉合作得好开心,就算后来反应不够好,他们都没抱怨,张国荣还好几次问我什么时候再恋战第二个地方。这种支持对我来说,很难用三言两语去形容。”
《缘分》、《锦绣前程》、《恋战冲绳》这三次合作,带来三个不同的张国荣:1980年代迟钝可爱的英俊小生;1990年代贱格离谱的青年才俊;21世纪无往不利的国际大盗。变化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感情,陈嘉上说:“他说过,只要是我的事,他一定会帮忙。”
曹可凡:对张国荣的两次访问成就了《可凡倾听》
1993年,主持人曹可凡曾两次采访张国荣,一次是《霸王别姬》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之后,另一次是在电影《风月》拍摄期间。拍摄《风月》时,曹可凡在江苏同里的退思园跟着剧组呆了好几天,“住在同一个酒店里,和他朝夕相处,建立起了一起吃盒饭的友谊,也目睹了他整个的拍戏状态。”曹可凡记得,“在《风月》里,何赛飞有一段戏太过入戏,情绪崩溃引发胃痉挛,疼得不行,他就一直抱着这个片中的姐姐,轻轻拍着,安慰她‘没事、没事’。”
张国荣素有跨越性别的“美人”之誉。曹可凡透露,有一次到张国荣房间去采访,看见桌上就摆着各种各样的护肤品。曹可凡说,他是个精致爱美的人,拍戏却无所顾忌,因而能有突破,“我本来喜欢京剧,在我看来,张国荣走后,现今的演员中能够做到他在《霸王别姬》里那种感觉的人,是完全没有的!”曹可凡还记得,在拍《春光乍泄》时,张国荣走到王家卫面前,直截了当地问,“你要我演男的还是女的?”“这方面他不避讳,也不计较,把王家卫都吓了一跳。”
1993年的这两次对张国荣的访问,分别在《东方直播室》和《名家专列》两档节目中播出,《东方直播室》由此开创了名人访谈的先例,进而衍生出《名家专列》,而《名家专列》又正是《可凡倾听》的雏形,曹可凡说,“我采访过很多人,但真正能够打动我的人,可能都不超过十个。但是张国荣的状态和他说的那些话,是打动我的,好像在心上打了一下的感觉。”
吴思远:《倩女幽魂》是他最爱
张国荣曾向制片人吴思远透露过,《倩女幽魂》是张国荣从影多年来最喜欢的代表作。他的“哥哥”称号也来自《倩女幽魂》,片中小倩把宁采臣唤作“哥哥”,剧组人员便跟着效仿,而且张国荣也非常喜欢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了。
当初张国荣差点与这个角色失之交臂。监制徐克找到张国荣来演《倩女幽魂》,他起初同意了,但后来听说是个古装片又拒绝了,因为他不愿意穿着怪异的衣服去演一些怪异的故事。于是徐克把服装弄好了给他看,并称影片的内核其实是现代的故事,张国荣也就慢慢被说服了。张国荣当时非常年轻,让他和果子狸、蛇演对手戏,他吓得都快哭出来。不过很可惜,张国荣与果子狸的对手戏并没有出现在成片里。
吴思远认为,之所以十年后他还留在人们的心中,那么多人在追忆和怀念他的作品,是因为他是香港流行乐坛、影坛里的一个难以被超越的天王,他的成功很难复制,“我认识张国荣的时候,他还没有成名,那时候他在台上唱歌把擦过汗的手绢扔下台,还会被扔回来。但是他做事很努力,努力往上爬,几年功夫就爬到了‘山顶’上,过程很不容易。”吴思远说,每每想到这样一个巨星就此陨落,就令人扼腕叹息,“最后一次见到张国荣是在一次看舞台剧的时候,当时我听说他因为筹备第一部自己导演的戏,投资出了问题,不开心,我还宽慰他说,这样能有多点时间来筹备。”
⑴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两项(5分)(  )(  )
A.张国荣对演戏有着高要求,精益求精。所以他不怕辛苦,一大早就去片场指导杨采妮对戏。
B.陈嘉上选择张国荣出演他的第一部大戏,是因为张国荣当时红极一时。
C.张国荣对自己的情感和性别取向讳莫如深,在这方面大家都无法理解。
D.张国荣不管是默默无闻还是正当红,都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
 
E.张国荣是难以超越的偶像,因为他的努力和不放弃,这才是让人们怀念他的原因。
⑵从杨采妮,陈嘉上,曹可凡的评价中,分别可以看出张国荣是一个怎样的艺人?(6分)
(3)如何理解划线句子“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部电影。”?(6分)
⑷张国荣的人生中哪一点给你感触最深?请结合实际谈谈。(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作者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中国画“永恒的宁静”的特点。
B.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C.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自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D.文章论证了静与空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融合才可能使中国艺术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B.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10年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平民家里。父亲柯伯存在当地一家小布铺中当店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窘迫,勉强度日。5岁时,父亲即教他认字,训教甚严。1921年,柯召本已可升中学,因年幼,父亲便让他在家乡读了一年私塾,打下了良好的古汉文基础。1926年,柯召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928年升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入本科后,他通过帮教师批改习题作业和在中学兼课,弥补生活费不足。两年后,他希望转学到师资力量更强的清华大学。为筹学费,他去中山中学教了一年数学。1931年,柯召通过考试转学到清华大学算学系三年级。1933年,柯召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经陈省身介绍,柯召来到南开大学数学系当助教。当时数学系只有他一名助教,各年级学生作业全部由他阅改,任务很重,他做得十分出色。
1935年,他考取公费留学生上,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莫德尔的指导下研究二次型,取得优异成绩,并应邀在伦敦数学学会做报告,受到著名数学家哈代的好评。这是中国人首次登上伦敦数学会的讲台。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1938年,柯召在《数论学报》 、 《牛津数学季刊》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
1938年夏,柯召谢绝老师的挽留回到祖国。满怀报国之心,他受聘为四川大学教授,讲授代数和几何方面的课程。翌年夏,他任川大学数学系主任。为躲避日军空袭,川大由成都迁往峨嵋。在此期间他与李华宗合作,进行了矩阵代数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他主持数学系之后,很注意科研工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定期举办全系的学术讨论会。 1946年,柯召应聘到重庆大学数学系任教授。那时物价暴涨,货币贬值,教员生活非常清苦,柯召仍孜孜不倦从事教学工作,精心讲授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柯召继续在重庆大学任教。1953年,他调回四川大学。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校负责人,他在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应用数学等方面的工作都卓有成效。
柯召一贯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主张讲课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他以身作则,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从基础课高等代数到讲授选修课数论导引,一丝不苟,讲解生动,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还重视教材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出版了库洛什的《高等代数教程》 、马尔采夫的《线性代数学》以及马赫尔的《矩阵论》等。1981年,他与魏万迪合作编写出版了《组合论》 (上册);1986—1987年,他和孙琦合作出版了《数论讲义》 ,受到广大读者和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柯召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研究。1955年,他带领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在线性型的最大不可表数的问题上,做了不少工作。60年代,他在不定方程方面取得一系列极为出色结果。在组合数学方面,与爱尔特希、拉多合作,发表了著名的爱尔特希-柯-拉多定理。他主张科研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能停顿,他说,“研究工作不怕慢,只怕站”。他长期参加并指导有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的数论讨论班,鼓励大家敢于向难度大的问题挑战。
柯召很重视数学的应用工作。早在50年代初期,他就提出要发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和计算数学这三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数学分支。60年代初,他亲自参加线性规划的推广和应用工作。1972年,他同一些中青年教师一道,到四川各地去推广优选法,举办讲座。1974年,他亲自编写了国内第一部组合论讲义。他一直热心培养学生,提携优秀人材,反对论资排辈。他支持他的学生魏万迪从事组合数学的研究,支持孙琦、郑德勋等开展快速数论变换的研究,使得四川大学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好成绩。
相关链接:
①在不定方程方面,1962年柯召解决了卡特兰猜想的二次情形,并获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他所运用的方法被称为“柯召方法”。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在二次型研究上,他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1956-1985年,中国学者发表的矩阵代数、不定方程、二次型等领域的研究论文中,约有90%是柯召和他的弟子完成的。
②柯召带领一批学生在矩阵代数、不定方程、二次型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为国家培养了好几代优秀数学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已经成长为中国数学研究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柯召出生于平民家庭,清苦、贫寒的少年生活培养了他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B.与英国留学期间相比,柯召回国后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还在教书育人和培养年轻人方面倾注心血,并取得巨大成就。
C.上大学期间,柯召先是帮教师批改作业,后去中学任教一年。这既解决了当时的学费问题,也为他日后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和校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D.柯召重视教学质量,提倡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课堂。这项改革能顺利推动,原因是他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和校长的特殊身份。
【小题2】柯召事业的成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柯召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柯召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微博橙子辅导,完成下列小题。

水家乡

蔡楠

鸬鹚

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鸬鹚。我每年都从遥远的北方飞到遥远的南方去。白洋淀是我们候鸟的中转站。

可那年我被渔民陈瞎子的渔网逮住了。我就留在了白洋淀。陈瞎子当初是不瞎的,只是后来被我啄瞎了。那天,我飞过浩渺的水面,飞过远接百里的芦苇荡,来到了荷花淀。我看见了满淀的荷花艳丽无比,我看见了成群的鱼儿跳出水面闻香戏荷,我还看见了一群姑娘划着小船唱着渔歌采摘莲蓬。我落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将我鹰般的身体缩成了一只鸭的模样,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捕鱼高手。我想就是现在饿死,我也不愿破坏眼前的宁静啊。我呆了,我醉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前刷地落下一道白光。荷叶倾倒,荷花飘零。我就被一张渔网罩住了。渔网慢慢收拢,提起后,透过缝隙,我看到了苇帽下一张黝黑年轻的脸,在船上,在阳光里得意地笑着,笑得眼睛都没了缝隙。我一下子就被激怒了。我缩成鸭一样的身体恢复了鹰的模样,铁青的羽毛闪着冷光,我磨圆的嘴重归锐利。等到那人撤网抓住我的双腿时,我奋力一扑,就啄住了他的左眼。我狠命地在缝隙中嵌入我钩状的嘴,一股鲜红顺着我的嘴汩汩而出……从此,陈大船就成了陈瞎子。

我还是成了陈瞎子的俘虏。我时刻准备迎接陈瞎子对我的报复。然而,陈瞎子眼伤痊愈以后,却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它羽毛洁白,双目含春,翅膀缓缓扇动,犹如一团芦花飘落在了船上。我感受到了它强烈的召唤和无声的撞击。我在船头呐喊着,跳跃着,挣脱了捆我的绳索,一头扎进了汪洋恣肆的大淀。不一会儿,我叼上来一条欢蹦乱跳的红鲤。我把红鲤送到了白鸬的面前,我轻啄着它光滑柔顺的羽毛,急不可耐地说,白鸬,我不走了。

鱼鹰

几年以后,陈瞎子成了白洋淀有名的鹰王。我们一家十口都成了他的鱼鹰。做鱼鹰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们经常是清早就随陈瞎子进淀,傍晚才上岸。清早和傍晚鱼多,捕上来很快能让鱼贩子在早市和晚市上卖掉。陈瞎子真是一个精明的渔人。他总是卖给人们新鲜的鱼。陈瞎子的精明还体现在对我们的使用上。他在我们的脖颈上套一个草环,然后“嘎嗨嗨,嘎嗨嗨”地唱着,用竹竿拍打着淀水赶我们下船。我们抓到大鱼,只能吞一半,留一半,叼上船,他就让我们全部吐出来,只让我们吃他准备好的小鱼、黄鳝和猪肠。

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我和我的白鸬率领儿女们不停地游动在风景秀丽的白洋淀里。草青青淀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令声……我们在捕鱼生涯里练就了高超的本领。我们每只鸬鹚单独作战,每天能从淀里逮住二三斤重的鱼。碰到大鱼,我们就协同作战。记得那一次围攻荷花淀里的鱼王花头,我、白鸬和儿女们有的啄眼,有的叼尾,有的衔鳍,一起把花头弄上了船。陈瞎子逢人便讲,我这鹰王逮住了鱼王,奶奶的,六十多斤呢!听到这话,看着陈瞎子独眼里抑制不住的光芒,我也用我的黑翅膀覆住白鸬的白翅膀,在儿女们的欢呼声里柔情地啄着它的脖颈。做鱼鹰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卖了那条大鱼以后,陈瞎子的好运来了。他换了大船,娶了媳妇儿,转年就有了一个双目齐全的儿子。

老等(注)

陈瞎子的好日月终于在白洋淀几度干涸后结束了。就像他的老婆在生完第四个孩子后突然病死一样。水干了,鱼净了,鱼鹰便没有了用场。我、白鸬和孩子们也难逃厄运。我的儿女们先后被陈瞎子卖到了南方,只剩下我、白鸬,一起陪着陈瞎子慢慢老去。

终于,在芦苇干枯、荷花凋败的时节,和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白鸬在吃了一只有毒的田鼠之后离开了我和陈瞎子。陈瞎子夹着铁锹,抱着白鸬,肩扛着我来到了村边的小岛上。他挖了个坑,把白鸬埋了。陈瞎子盖好最后一锹土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独眼里滚下了几大滴混浊的老泪。就在埋白鸬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孤坟,那是他老婆长眠的地方。

陈瞎子流完泪,把我抱住,一边梳理着我脏乱的羽毛,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老伙计,你走吧,天快冷了,你飞到南方去吧。淀里建了个旅游岛,再不去,你就会被我卖到那里供游人观赏了。没有了自然鱼,他们养了鱼,要你抓鱼表演给游人看呢!

陈瞎子把我往蓝天上送去。我抖动着衰老的翅膀,嘎嘎地叫了两声,艰难而又奋力地开始了许久不曾有过的飞翔。

我终于没能飞出白洋淀。尽管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鸬鹚,可我一点也找不到从前的野性。我已经融入了这方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在这个小岛上筑巢而居。我在干旱的淀边,凝望着天空,凝望着远方。我伸长了脖子久久地等待。我愿意做白洋淀最后的一只鱼鹰,最后的一个守候者。一直等到水的到来,一直等到鱼的到来。

后来,我就成了白洋淀一只长脖子老等。

(注)老等:苍鹭的别称,主要以鱼、虾、蛙类、昆虫等动物为食,常缩着脖子,长时间等待猎物的到来,被称为“老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我鹰般的身体缩成了一只鸭的模样,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通过“我”的感受来表现环境的祥和宁静,也为“我”最终选择留下来埋下伏笔。
B.陈瞎子被“我”啄瞎了眼睛后,不但没有报复我,为了让“我”安心留下,还为我找来一只白鸬,可见陈瞎子是个宽容厚道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精明的渔夫。
C.“拟人化”是这篇小说的重要叙事技巧。动物的人格化、性格化,也隐藏在叙事结构中,通过故事叙述者与亲历者身份的重叠,使人感觉更加真实和可靠。
D.文章题目为“水家乡”,除了表现“我”对白洋淀的依恋,视其为家乡,也用一个“水”字,借助“流水匆匆,时光易逝”的意蕴,传递出思家念亲的主旨。
【小题2】在这篇小说中,鸬鹚、陈瞎子、白洋淀三个形象具有命运的一致性,请结合全文,对其“一致性”加以概括,并分析作者这样构思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小题3】小说采用鸬鹚的不同名称作为小标题的形式行文,有何好处?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重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 文艺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要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状态中,这是"中和之美"的基本要求。
B.今天,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经历的大多也不是生死抉择,时代也不会有悲欢离合,"和风细雨"是生活的主旋律。
C."中和美学"切近我们今天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就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D.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最深处的"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刺激性和消费性为本质特征的文艺创作,虽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来获得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
B.贯穿着"中和美学"的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的文学是不沉于时间渊薮的。
C.当下文坛,一些与商业文化亦步亦趋的创作,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
D."中和美学" 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的主体部分,因此,当代作家要自觉地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B."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更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更要有精神的深度。
C.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等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的作品不符合 "中和美学"的主张。
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层层论证,每段先亮出分论点,然后列举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