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小题1】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小题2】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小题3】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6-28 03:3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车

安谅

说好晚上几位老同学聚聊的,葛君下午却给明人来电话,说有要事,不来了。明人问:“你有什么要事?留校做了老师,就忙得屁颠屁颠的啦?”“真的是要事,待我这几天事完之后,一定做东请各位。”当晚明人和老同学们聚聊时,还惦记着葛君,悄悄发给他一则微信:“究竟碰到什么事了?”

葛君很快回复:“丢了一辆车!”

这回复倒让明人疑窦顿生: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怎么会丢了呢? 两天后,明人又发给葛君一则微信,葛君回道,车还没找着,自己这两天都在校园里仔细寻找。现在东片校园的自行车停放点都搜寻了一遍,现在转移到西片区了。这番回答把明人彻底搞糊涂了:“你在找什么车?要到自行车车库去找?”“我找的就是自行车呀!”葛君的回答毫不含糊。“一辆自行车就让你丢了魂似的?”明人的责问,也毫不含糊。“这是一辆十分重要的自行车,过几天我再与你说。”

过了两天,葛君自己打来电话,说他还是没找到那辆自行车,他请明人过来,帮他一起想办法。

见到葛君,明人才发觉他这些天明显憔悴了,一辆什么样的自行车竟然把他急成这般模样?

葛君说,这辆自行车还是半年前从别人手上转买的。转卖给他的人温文尔雅,戴着一副眼镜,显示出不凡的修养来。那人开价不算高,他一点儿也没还价,就把钱给了那位儒雅男子。

上周他也想把车卖了,还在校园里贴了好几天卖车启事。谁想买车的主儿还没见着,搁在楼底下的自行车却没影了。他一下子紧张起来,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儿去寻找那辆车。

“不就一辆自行车吗? 丢就丢了,何必这样着急?”明人劝慰道。

“你不知道,这辆车事关我的心理底线和人品。”葛君一脸严肃地说道,“那辆车,是个危险品,是颗定时炸弹。”葛君一字一句地道出。明人投向葛君的目光,满是疑惑。

“我上次去书店回来的路上,等候绿灯时感觉不对劲儿,就拨弄了一下龙头,谁知车前轴突然脱落了,车身整个儿就像散了架。我赶紧连推硬拉地把车子送到修车铺。修车师傅一瞧,便指着那根钢轴的断裂处说,这是旧伤,是焊接过的。我这才明白自己被那位看似斯文的男子给骗了。

修车师傅说算我命大了,要是骑在路上突然断裂了,不是摔个半死,就是被马路上的车辆轧死。”

“所以,你决定把这辆车卖了?”明人明察秋毫。

“是呀,不瞒你说,我当时真是这么想的。”葛君坦诚地说道。

“你也够缺德呀,把危险转嫁给别人。”明人嘲讽。

“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可是,我说实话,当这辆车被偷走之后,我突然紧张害怕起来。我担心哪位大学生把它偷了骑了,某一天,突然车毁人亡。那我的罪过不是太大了吗?”葛君说着,脸上愧疚、悔恨交杂。

“所以你开始了寻车行动?”明人问。“是的,不这样,我心神不安。可几天下来,毫无结果,接下去又是长假了,我怕哪位愣头青骑着去郊游,那麻烦就大了。”葛君的焦虑是真诚的。

翌日,又一张寻车启事出现在校园的好多处公告栏上。上面写明这辆灰色的永久牌自行车,车轴是断裂的,焊接也是脆弱的,承受不起颠簸,危险重重。启事提醒借用者小心为上,要么将车还给主人,主人一定酬谢;要么将它送到修车铺,去好好修理一番。

这天浓雾,他们在食堂门口发现了这辆车。葛君几乎是扑身过去,一把抓住了自行车的龙头:“是这辆,就是这辆。”

这时,三个毛头小伙子从食堂里奔跑出来,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神情是不依不饶的。明人和他们说了几句,又将寻车启事塞进他们手里,他们漠然视之,一脸敌意。

正尴尬间,葛君突然一使劲儿,车前轴被提出了钢圈,断裂焊接处裸露在眼前。葛君再稍稍使了一点儿力,车轴在原伤口处断裂了,车身顷刻倒在了地上。此时葛君终于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仿佛能穿透无尽的雾霾。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1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从同学聚会写起,引出葛君和明人;一个“要事”,让明人误以为葛君留校后很忙;原来“要事”是丢了一辆车,又让明人误以为葛君丢了汽车。
B.当得知葛君丢的是自行车时,明人算是解开了“要事”和“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的结,但是他仍然不明白葛君缘何为一辆自行车而苦苦寻找。
C.葛君是大学青年教师,他在一个骗子手中买下了一辆像“定时炸弹”一样的自行车。由此可见,骗子都善于伪装成“温文尔雅”的样子。
D.小说的结尾写葛君“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表现了他为几个小伙子没有因为这辆自行车受到伤害而感到欣慰,更为他终于找到它而开心。
【小题2】明人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如果不设计葛君曾有过卖掉那辆自行车的想法,而是径直表现他丢车后就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好不好? 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超越功利的生命境界

①“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正在新落成的浙江美术馆展出,馆前人声dǐng。浙江美术馆的所在地,是曾经的皇城根儿。那座皇城早已消失在元兵的战火中,消逝在记忆的深处。宫殿可以消亡,王朝亦经更迭,而人类关于浩渺宇宙的终极追求却不会泯灭。

②在1000多米的画展长廊中,我们可以看到冠中先生的轨迹。由“艺专”到负笈法国的东西间“苦觅”,归国根植热土“辛耕”,冠中先生用自己近乎于透明的画笔,实证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那种纯净的内心,没有功名的负累,没有世俗视角的包袱。所以,没有一幅画是相似的,没有一种表达是相似的。没有一刻创造,是受到拘束的。所谓“东西贯中”,那种境地早已超越了东方西方、传统现代、流派院系的概念。

③他用自己的画笔证明了这个世界的无隙。那其实是一种无分别心,远非“东西结合”所能概说。那其实是用西方笔法致力于中国精神的再造与改良。或者说,用东方精神包容了西学的渐入。我们可以在历史当中剪辑这样一些类似的人与事。比如李鸿章、曾国藩,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再比如严复等等,不同类别的人却怀有相似的心愿与致力方向。只不过,比之于实体的改造,艺术的境界,往往给了人类更多悲悯的情怀,使得人类能站在更高的巅峰上观照世界与自己的内心。

④我欣赏这样的生命境界。在11月20日的开幕式上,冠中先生的长子吴克雨老人深情回忆父亲的生前往事。冠中先生逝前一直住在北京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里。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冠中先生买的唯一一处房子。总价三十万元,却耗尽了冠中先生的全部积蓄,可就在那时,冠中先生流入市场上的画作早已动辄以百万元计。这些名利与冠中先生全然无涉,自然也就于先生全然无累。他只是淡淡地回应:“那些都是不真实的!”他把最大的卧室作为自己的画室,他和妻子则挤住在另外的小间里。甚至于,曾有一位房产商对冠中先生说,送一套空中楼墅给他,条件很简单,只要冠中先生一幅画即可。“随便画点什么都行!”可是,冠中先生没有答应。冠中先生却把这些画作捐给了各地美术馆。甚至连放在儿子吴克雨新加坡家中的藏品也一件不留。在画展前,吴克雨老人再次将冠中先生“遗漏”在家中的48件“云南行”速写全部捐献给了浙江。

⑤这种超越功利的生命境界,一直横贯了冠中先生的毕生创作。并在他的晚年跨越到了新的高度。比如《彩珠闲抛》,比如《醉线》,比如《形变》,比如《楼兰何处》。我喜欢看那种不需要具象的物来承载的画面,只是大胆的或粗或细的线条,或者是一些大面积的着黑,或者是赤橙黄绿的斑点。这些元素曾经构成了冠中先生过去的画面,而现在,具象的物不存在了,迷乱中却饱含着清晰的内蕴。只是这些曾经的元素的自由组合,却直指人的内心。所以,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那里有冠中先生的诗性追求。

⑥那是一种从“有”跨越到“无”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说,“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而即便以禅意的视角来看,这种“无”亦是不可言说的。它只需要双方的注视,在摒弃与省略了具象的物后,在更哲学、更高的审美情趣里被表达与被感动。那种hàn£是持久的。那其中,或许表达着一个老人,在参悟天地人之后的哲思,表达着人类内心世界的追求。

【小题1】在第①段和第⑥段划线词语的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汉字,
(1)人声dǐng□沸  (2)震hàn□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词“东西贯中”是指吴冠中的画作对空间、□□和派系的超越。
【小题3】第⑤段加点词语“笔墨等于零”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本文,下列对吴冠中的“生命境界”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吴冠中的生命境界通过其艺术和生活来表现。
B.吴冠中使世界无隙,再造与改良了中国精神。
C.吴冠中达到了对宇宙和种群无分别心的境界。
D.吴冠中的生命境界超越功利也不为功利所累。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受伤的骨头

任林举

当了大半辈子乡镇书记,担了大半辈子土、抬了大半辈子石头的吴金印,到后来才发现,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

年轻时,他经常挑着两桶水走在山路上,或担着两箩头土走在乱石滩上。那时,他健步如飞,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扁担和肩膀的相接处不断传来均匀的吱呀声,他认定那是扁担的呻吟或者对所承重量的抱怨。肩上的皮肉有时红肿、有时酸痛,无非是和扁担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提一些不必理会的抗议,但这些都与骨头没有太大的关系。骨头一直保持着沉默。

然而,当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们对着灯光屏讨论吴金印刚刚拍出的骨片时,每个人都惊愕不已。他们断定,吴金印的骨骼曾经出现过多处断裂。也就是说,他的骨头曾经在过去的某些时间里发出过可怕的脆响或闷响。医生们分析,他的骨头如果不是发生了癌变,就一定受过大伤,或多次在外力的冲击、重压下发生折断——肩胛骨和几处肋骨最为明显。

对此,吴金印也感到有些迷茫。是啊,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骨头,从哪个时间开始,竟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也发出令人担忧的变化和声音呢?30岁?40岁?还是50岁?他躺在病床上,在记忆中那些密如荆条的疼痛里搜寻,搜寻着一个与断裂有关的声音。

是从县里开会后连夜往乡里赶,途中坠下山崖的那次吗?那时,他刚去山区不久,村庄与村庄之间还没有像样的路。人们行走的羊肠小路,不是在河滩匍匐,就是在山间高悬。虽然在这样的山路上摸黑行走,随时都得提心吊胆,但不管怎么“提”怎么“吊”,也保不准突然来一个“万一”。当那个突然的“万一”来临时,吴金印还是在失足的瞬间失去了清晰的意识,只觉得眼前一黑,倏忽一下,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就宣告完成,一切都是片刻的事情。当他再次攀着荆条和树枝重回小路时,他已不再记得曾经有过什么声音,山石滚落的声音、树木折断的声音、肌肉撕裂的声音抑或骨头断裂的声音……空空的山谷里,一片寂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他拖着绵软无力的身子,走回了住处。无处不在的疼痛让他躺了两天,第三天他咬咬牙,爬起来,照样下田劳动。他相信,只要骨头依然保持着沉默,他就不会倒下。

是在小店河造桥时,抬石头跌倒的那次吧?吴金印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块十分独特的石头,牛犊般大小,和所有的障碍一样,挑衅般横卧在那里,与行人的目光对峙着。石头的质地细密坚硬,似乎可以让每道遇到它的目光都发出铮铮鸣响。他走到巨石旁边时,群众也跟他走到了巨石旁边。于是,四副绳套、四条木杠、八个人就把千斤的重量放在了肩上。吴金印负重走在右侧的最前面,在人们的呼喊声中,以自己的步幅和频率引领着这个负重群体的节奏

这一次,重力仿佛穿过薄薄的肌肉直接作用在骨骼上,他都能感到骨头的弯曲和颤抖,但隐隐的疼痛却不是来自骨骼,而是来自骨骼里面的肺腑。至于,骨头们有没有像绳索、木杠一样发出细微的嘶嘶声,吴金印并没有留意。汹涌的汗水和人们的呼喊打断了他对自身的聆听。此时,他要做的正是忽略和忘记,他的意识里只有距离,离开起点和到达终点的距离。

突然,他感觉双脚一软,大地倏然倾斜。那一瞬间,他已分不清传递、集中到自己身上的重量是众人肩上的重量、石头的重量,还是大地的重量;他也分不清那些混乱而沉闷的声音是人们扑倒的声音、石头落地的声音,还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声音。十万颗金星在眼前迸射,旋即熄灭。巨大的黑暗,显影为一段记忆的空白。当吴金印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只感觉到了右侧脚踝的剧痛。大面积的肿胀和瘀青,让他和围观的人们只看到和相信了那处“皮肉”之伤……

医生的推断基于专业和科学,看来已不容置疑,但吴金印身上的多处骨伤,究竟缘何来、发生于何时何地,他本人也已经无法在记忆的地图上准确定位。再认真审视一下那奇怪的骨像吧!在两块光滑的骨头之间,那些粗糙的、疙疙瘩瘩的隆起物,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存在?除了物质成分,是否含有大比例的精神要素?

一个人一生都经历过什么,才能结出这样的骨像?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东西,除了在断骨的衔接处固化为更加坚硬的骨,是否还有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或许,那些都是骨头们在漫长的进程里,与他头脑中的观念、意志以及外部形形色色的压力与各种重负争论、对话所积攒下的话语吧!

(选自《此念此心》,《人民文学》2017年第7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连用三个“大半辈子”,简洁地概述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特点,下文的“30岁、40岁、50岁”正与此呼应。
B.年轻时“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意味着现在他的身体和意志相游离,失去了意志力。
C.文中借吴金印回忆而描述的他两次受伤的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件是夜间发生的,一件是白天发生的。
D.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的东西是指吴金印头脑中的观念、意志等精神要素。
E.医生们的“惊愕、断定、分析、推断”,从侧面角度来写主人公受伤的次数之多和程度之深,更能突出人物。
【小题2】首段写“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从全文看骨头会发出哪些声音?
【小题3】文章将现实的病情与往昔受伤之事结合起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题目“受伤的骨头”如换成“受伤的人”好不好?为什么?

同类题4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艳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
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看重金钱、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C.小说的语言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小题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群体的影响与个体的超越
钱志熙
文学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接受群体的影响是其成长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许多重要作家往往与其同时代的文人社会、文人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甚至明显地隶属于某些文学流派、文人团体。这正证明了文学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群体性。这种群体的影响究竟以何种形式对个人文学创作发生作用,它与文学家个人的创造、独立发展之间又是何种关系?这些问题或许可以概括为文学创作中的“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研究那些杰出文学家的文学发展道路,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杰出者都曾参与过当时最高水准的文人团体或曾归属于代表着当时文学发展主流的文学流派。他们都曾处身于具有浓厚的文学风气和很高文学创作水准的文人群体之中。如屈原与辞赋家群体;曹植与邺下文人集团;谢灵运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谢朓与永明文学革新集团;庾信与梁朝宫廷文人集团;王维、李白、杜甫与初盛唐之际的诗人群体;欧阳修与洛阳文人集团;苏、黄与北宋后期文人群体。很难想象,若无这些群体的影响和培植,这些作家能取得我们今天所见之崇高成就。研究其创作,发现不仅作家作品的基本风格与当时基本的文学风尚具有一致性,而且表面上看起来最有独创性的文学风格也与群体的文学倾向有深层的联系。如黄庭坚,早年习魏晋古体诗和中晚唐近体诗,也受到前辈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与中唐的韩孟诗派发生关系,又受到庆历之后由学韩孟诗派转为学杜诗的风气影响;元丰以后与苏轼及苏门文人发生关系,比较多地吸取同代诗人的艺术风格。可见,即便是像他这样被视为风格上最为出奇创新者,实际上却是与当时整个诗坛的创作风气密切相关的。若不顾及北宋中期诗坛上错综复杂的变化局面,也就很难对黄诗的风格成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可见,处身于具有浓厚的文学风气和很高创作水准的文人群体中,乃一位杰出作家艺术上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在许多杰出作家的创作经历中,都有过一个与当时的文人群体联系得十分密切的阶段。形成此联系并非外力作用,而是作家自身之需。可以说,这是文学家社会的一种向心力,是文学创作活动具有群体性的一个证明。因此,在古代整个社会社交活动不太活跃的情形下,“以文会友”正是文人社会的一个重要交际原则。因传媒技术高度发达,当今文学家可迅速地接触同期作家的创作且能及时地发表作品,接受整个文学界的反馈。因此,较之于古代文人,当下的文学家反而不大能感觉到文学家社会中社交生活的必要性,文人社会的联系,据此来看,现代比古代反而减少了。
若进一步研究杰出作家与文人群体的关系,还会发现另一个典型现象:进入创作高峰,艺术上趋向全面成熟的阶段,却往往是与其所属的文人群体关系最为疏离之时。如屈原于流放沅湘时创作《离骚》等作品。曹植前期的创作是在邺下文人集团的群体创作氛围中充分接受了同期作家的影响后展开,并成为集团中首屈一指者;但奠定其第一流文学家的地位的还是后期离群独居时的创作。此时他将新兴的文人五言诗与古老的风骚传统重新接续,有为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开源浚流之功。建安作家们群体性格比较外向、乐于合群,这在曹植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所以当他后期被迫独处时,便极为痛苦。他之所以屡次冒着受到更深的猜忌之危上表曹丕、曹叡父子请求重返朝廷,固然是因建功立业之愿望驱使,但跟忍受不了这种孤独也有关系。然而,这种遭遇客观上却令其创作得到独立发展的机会,从而不仅超越了其他建安诗人,而且也超越了其前期创作。谢灵运出守永嘉,也与曹植一样极不愿离群索居,但正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又如庾信,在他的时代,南朝文学的水平远高于北朝,但其文学史地位却是在流寓北朝之后奠定的,这时他与南朝的文人群体也几乎完全隔绝。唐宋以来的许多杰出作家,因隐居和贬谪而经常主动或被动地远离人文荟萃之地,远离原先相互切磋、相互推激的群体。但往往于此期间其创作得以大发展。
可见,上述的杰出作家的文学之路都经历了两个过程:前期有机会生活在他们当时最为优秀的文人群体之中充分接受群体的影响,并常常置身于文学发展的主流之中,吸取了时代的基本的文学精神,并将时代的文学风格融化于个人创作中;后期或者说是趋向成熟的时期,则常常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脱离了群体,走上了以个体独立发展为主的创作阶段。在中国古代,这样的文学发展道路极富典型意义。这跟中国古代的文教、官吏制度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有关系。但这只是外因,更内在的原因是因为这样一条文学发展道路很好地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群体性与个体性这一对矛盾统一的关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许多重要作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接受群体的影响是他们成长之必要条件。
B.中国古代那些杰出文学家在文学发展道路上,几乎都曾有处身于具有浓厚的文学风气和很高文学创作水准的文人群体之中的经历。
C.许多杰出作家的创作经历中都有一个与当时的文人群体联系得十分密切的阶段。形成此联系既是外力作用,更是作家自身之需。
D.杰出作家与其所属的文人群体关系最为疏远时,在客观上有益于创作得到独立发展,从而不仅可以超越作家所在群体,而且也能超越作家前期的创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家的存在具有群体性,这种群体的影响与个人的创造、独立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文学创作中“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B.黄庭坚被视为风格上最为出奇创新的诗人,表面上看起来最具有独创性,实际上却是与当时整个群体的文学倾向有深层的联系。
C.古代文学家重视“以文会友”,、有其特殊的时代因素;当下的文学家不大重视“以文会友”也与时代因素密切相关。
D.唐宋以来的杰出作家能在远离人文荟萃之地,远离原先相互切磋、推激的群体期间在创作上得到大发展,与屈原、曹植、庾信等文人成功的原因几近一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当时最高水准的文人团体或代表当时文学发展主流的文学流派等文人群体的影响和培植,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不一定能取得当今所见之成就。
B.杰出文学家进入创作高峰,艺术上趋向全面成熟的阶段,却多发生于与其所属的文人群体关系最为疏离之时,这表明文人个体成长离不开群体哺育,却也能超越群体而出彩。
C.杰出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之路所经历的“前期”与“后期”,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文学家个体的主观选择,过程顺序因人而异。
D.古代杰出文学家的文学发展道路之所以极富典型意义,外因在于跟当时的文教、官吏制度等社会文化诸因素有关;其内因则是文学创作中群体性与个体性之间矛盾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