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小题1】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小题2】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小题3】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6-28 03:3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尧还命令羲和四子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司掌春、夏、秋、冬四时,并发布讲话云:“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关于时间体系最早的重要文献之一。从《尧典》的记载可知,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年有“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这和今天的“三百六十五日加四分之一日”是非常接近的。《尚书·尧典》中帝尧命令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西、南、北四方司掌春、夏、秋、冬四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记载。因为这里羲和四子所司掌的四方与四时,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时空结构框架,而且地方与时间同时为四子所分别司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中,时间和空间所具有的同构互换这一特殊性质。这一特质的展开,构成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的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时空一体化的文化特征。而《尧典》“钦若昊天,敬授民时”中所蕴含的“顺天”和“遵时”的精神,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顺应自然之发展,遵循四季变化规律的深层内涵,是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观念。春种秋收,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古人,在实践摸索中很早就拥有了顺应四季的自然变化从事生产劳动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中国古人很快认识到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掌握了十二个月的月升月落规律,了解了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循环。可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示它呢?
中国人选择的是使用六十甲子。中国古代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的方式来标示时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由甲子到癸亥,天干配地支功产生出六十个搭配。以之纪年则每六十年完成一个循环,纪月则每五年一个循环,纪日则每六十天一个循环。所以在中国古代生活中,“六十“与”五“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字。《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汉书》也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如果追寻五日休沐这一规定的文化源头,应与纪时每五天六十甲子完成一个循环有直接关系。这与西方依据《圣经》开篇上帝七日创世纪而形成七日一周的划分法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依据上帝耶和华创世纪的七日周期的划分方法偏重的是西方宗教与神话的背景,而以六十甲子纪时、每五日完成一个循环为依据的划分方法偏重的是中国古人对时间循环性质的客观认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别,经常就这样展现于很多细微但非常关键的细节之中。
《世本》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典籍记载的容成与大桡皆黄帝之臣,是传说中的人物,其事茫茫焉不可考也,但地下发掘出的甲骨文字可以证明,殷商时期的中国古人已经用干支来表示时间了。把天干地支配合起来形成六十个数字,非常适合于表示相对复杂的时间周期。时间和空间是历史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框架,而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循环往复是时间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六十甲子的循环排列,非常清楚地展示了时间周而复始的特性。它是古代中国人时间文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时间生活影响很深。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人“顺天遵时的智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人很早就凭借月升月落的特点掌握了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规律,并且认识到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
B.中国古人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很早就能顺应四季的自然变化从事生产劳动,百工也能够遵时进行生产。
C.中国古人很早就了解到作为最根本的时空结构框架的东南西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
D.中国古人很早就将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相配来标示时间,六十甲子纪时法很适合表示相对复杂的时间周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国古代较早阐述时间体系的重要文献《尚书·尧典》中的记载,蕴含着中国古人顺天遵时的精神。
B.因为在纪时上是每五天六十甲子一循环,所以《汉律》规定官员每五天一休假,对此《汉书》中有类似记载。
C.西方的七日一周的划分法源于《圣经》中上帝耶和华创世纪的说法,这反应了西方的宗教与神话背景。
D.虽然《世本》“大桡作甲子”的记载渺不可考,但中国确实在殷商时期就已经用干支来表示时间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尧对羲和四子司掌四方与四时的具体安排反映出的是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中时间和空间“同构互换”的特殊性质。
B.“顺天”与“遵时”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观念,其基本内涵就是顺应自然,遵循四季变化规律。
C.“五”在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以干支纪时和纪月是,分别是五天一个循环、五年一个循环。
D.天干与地支相配而形成的六十甲子的循环构成了中国古人时间文化框架的主体,它对中国古代时间生活影响很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提及网络文艺,人们总感觉其制作粗糙、格调不高,针对时不时打政策“擦边球”的情形,相关主管部门还曾出台过法规予以规范。这两年,乘着“互联网+”的东风,网络文艺在品质上逐渐实现精品化,让人开始刮目相看。这主要归功于网络文艺为人民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文艺样式和文化内容。前几年,唯流量论、唯知识产权论导致创作空间受到挤压,也催生了一批靠炒作“小鲜肉”等话题的速成品,坏了观众胃口。一些有艺术追求的创作者抓住机会,反其道而行之,推出精品网络剧,如刑侦剧《白夜追凶》中一人分饰二角,让观众感受到了久违的表演艺术魅力。网络文艺精品化还体现在作品文化层次越来越丰富。近年来,纪录片这一“高冷”影视类型被愈来愈多观众所接受。由于影院上映的市场风险较大,投资方对纪录片投资非常审慎。而流媒体服务商“盈利包袱”则没那么重,其出品的纪录片既可以在线上播出,又可以在线下放映,“两条腿走路”。更加喜人的是,网络文艺正在实现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传播。《白夜追凶》被美国网飞公司看中,买下发行权,意味着这部国产网络剧能和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见面。但新事物发展难免遭遇阻力。在网络文艺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新生力量,网络平台要重点协调好与传统平台、制播链条利益方的关系,不要急于争夺“观看场景”的控制权,而是先想想能为行业发展做些什么,如提供自身渠道优势,资金优势、平台优势;想想怎样与传统平台的制作优势、人才优势和艺术品牌优势互补,如此才能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助推网络文艺更好发展,实现创作、传播、接受等多方共赢。
【小题1】材料中“反其道而行之”中的“其道”具体指哪些内容?
【小题2】网络文艺为什么能让人刮目相看?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网络平台助推网络文艺发展的举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低碳发展战略在交通领域效果显著,不仅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空气污染,而且能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拥堵,是双赢战略。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是小汽车造成的,要减少小汽车的碳排放,可以从很多方面做出选择,最重要的是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为城市交通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环保的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慢行交通方式;公共汽车、地铁、轻轨电车等能效较高的公共交通方式。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然保持着较高慢行交通比例,但随着城市小汽车拥有量增加,慢行交通的比例逐年下降。丹麦哥本哈根在90年代慢行交通比例下降,但2005年后,自行车出行数量反超小汽车。哥本哈根的经验很明显,单纯建设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慢行交通服务设施网络,才能保证形成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统。

(摘编自何柳《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战略》)

材料二:

骑车出行为啥总不尽如人意?山西省社科院周洁表示,自行车道被占用的情况,近年来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她认为,随着机动车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原有的机动车道不够用,因此大量挤占自行车道。加上当今以车为本的理念非常突出,城市规划过于重视快速路网建设,逐渐忽视了自行车道。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一位工作人员分析认为,自行车道之所以总是被迫“瘦身”,涉及规划和管理两个原因。一方面,在新建道路规划过程中,忽视了自行车道;另一方面,交通管理不够精细,导致自行车道屡被占用。

针对广大居民对自行车骑行环境建设的需求,记者专门对北京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为调查结果:

(材料摘编自2017.9.13《山西经济日报》刊文《自行车出行:路在何方?》,图表于李振宇、尹志芳、廖凯、李超《北京居民自行车出行意愿调查与发展对策》)

材料三:

相关研究表明,步行或骑车去上班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与乘坐私人交通工具上班的人相比,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明显不太可能患有肥胖症、高血压和糖尿病。

目前,纽约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适合自行车出行,现有的街道已有700多英里自行车专用道和公园小道可供骑车,市区内的室内和室外自行车停车泊位也是增加不少。此外,纽约市对骑自行车还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比如设立骑车资讯网站和电话服务平台;在健康公报上告诉市民如何“安全骑车”;制定“街道守则”,告诫市民骑车规则;在适当的地方设置骑车地图和指示标志,向骑车者指示哪里可以免费停车和休憩;在公园里设有纽约市步行计划,这些计划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规划了夏季步行街和周末步行街,以供大家步行、骑车和做其他运动。过去5年,纽约市步行和骑车通勤的人数已翻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新认识,“骑车出行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英国人对自行车的崇拜使得这个昔日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新时代的自行车王国。如今的英国,自行车被视为一种占用空间小、能够保护环境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便快捷、绿色实用的交通工具,选择自行车出行更是一种能锻炼身体、使人更加健康的生活时尚,成为一个人受过高等教育,有责任心的表现,也是自信的表现。

(摘编自朱长青、郝生凤、车丽彬、黄俊《从健康的角度呼吁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行车道被占用的现象,在我国各大城市都有出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民的骑行,对我国推行城市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不利。
B.自行车道被占用,反映出我国交通领域规划和管理的问题,设立自行车专用道,加强交通管理是解决自行车道被占用问题的有效措施。
C.根据图表可知,在骑行环境改善需求中呼声最高的是设置自行车专用车道,确保骑行安全,可见居民对骑行安全的重视。
D.以车为本的理念造成了我国机动车量的爆发式增长,快速路网建设跟不上也是自行车道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战略能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实现战略双赢。
B.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最重要是减少小汽车使用,而建立慢行交通系统能有效减少小汽车使用。
C.非机动车出行对人体健康有好处,步行和骑行人群很少罹患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D.设立骑行道路,增加室内外自行车泊位,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提高了纽约骑行人数。
E.受过高等教育,有责任心,自信的英国人都愿意选择自行车出行,英国人对自行车的崇拜使得骑行成为时尚。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城市绿色骑行发展有哪几方面的建议。

同类题4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种失败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嚎叫了一声。这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个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但是,突然的,这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很快被粉碎了。

是战争打扰了它!

他奉命在天黑前拿下山头。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站在他面前的,只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

冲!

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枪声紧密。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

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可士兵们却一个个在和他告别。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奔涌不息。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我冲不上去了!”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往上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三、四、五……七……九,他激动了,又一次挣扎着想站起来。可两条腿简直像被灼热的焦土熔化了。他站不起来!

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而这时一声突然的枪响,似乎像是打出了一个句号。从此,山顶如同死光了人,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

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他希望山顶上马上跃出一张他熟悉的脸,或者一个声音。是的,捷报应该是他的。他已经经不起打击了。他努力尽了,也损失尽了,接下来应该请他收获和交代了。

终于,山顶上突然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那是敌人的旗帜!

山坡上,静静的。

还有人吗?他回头扫视山坡:山坡上,只有一具具静卧的尸体。对着无数尸体,他也忍不住吼叫起来:还有人吗?谁还能冲锋?

只有山谷的回音: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一阵风过,他打了一个寒战,同时也清醒了。恍若一场梦醒来,他接着又看见了辉煌的落日,和满山满坡的尸体,还有那面迎风招摇的旗帜。

难道我这样趴着等着来人把我抬下去,或者拖上去?他想。

不,我不想作为一个伤兵被人抬回去,也不能做俘虏,被他们拖上去。他自言自语道,我要爬上去,我没死,我应该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

这叫宁死不屈。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他丑陋的身躯如同一条断尾的蚯蚓,只是不息地、顽强不屈地蠕动在焦土和血泥之中,直逼山顶,直逼那面狰狞的旗帜。

堑壕就在眼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

接下去,他只要来一个翻滚就上了山顶了。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拿生命作最后一搏的勇气和毅力。但是,他的目光又看到了那面狰狞可怖的旗帜。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它是对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

他对自己说,我被打垮了。

与其上去让他们屠杀,让他们享受屠杀的快乐,我宁可自杀……

于是,枪口顶在了太阳穴上。是右边的太阳穴。

是的,他是不害怕死的。他害怕的是失败和失败以后的一切。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其实,作为军人,最重要的是看你关键时候是不是有那种大无畏的、不怕死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风度,他想。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枪!

枪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到,不费一枪一弹便冲上山顶。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阵地上惟一的活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

【小题1】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把他的嚎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意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B.文章对第十次冲锋时的场面描写,既有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战士群体冲锋的“面”的描绘,点面结合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真实感。
C.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敌我双方此时的胜负设置了悬念。
D.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自己举起了手枪,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E.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以时间为序,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惨烈战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小题2】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 “他”这个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萧萧落叶红

①再读《小城三月》,我所居住的小城正是三月春光。书中的小城在北国,但春天到来的气息是一样的,如同三月里微曛的柳风,有着淡淡的喜悦与忧伤,夹杂着主人公若有若无的叹息。

60年前的阳光还照在这卷书上,那是女作家萧红的最后时光。萧红写这篇小说时正在香港,她所写的小城唤作呼兰城,离她已有千里之遥。事实上,她再也不曾回去,十年漂泊,小城是她的起点,而香港是她的终点。她在南方城市里,回想童年的哀乐往事,一切已yǎo(  )不可及。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三月》是她的绝笔,她抱病写完这篇小说,之后便卧床不起,数月之后与世长辞。

③呼兰城在东北松花江畔。我在地图中特意寻找过这个小城,因为萧红的缘故。印象中的小城并不大,长满了高大的树木,总有马车从街面急驰而过。大户人家的院落长满蒿草,有蝴蝶、蜻蜓飞过梢头,有荒凉的烟雨声。这是萧红的呼兰城,是她童年的梦影。她的经典作品《呼兰河传》写尽了这种况味。《小城三月》、《后花园》是短篇杰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呼兰河传》的缩写,或是侧影,一样让人掩面叹息。

④多少年来,我一直在猜想萧红当年的心情,经历了人生颠沛流离,萧红似乎预见了自己的将来,正如《小城三月》里翠姨的哭泣:“我的命,不会好的。”她的悲哀藏在文字中。读有关萧红的传记,我一直不敢细细阅读她最后的时光,尽管我所欣赏的文章都是那时写成的。那是一种美的消逝,让人不忍卒读。她在小说中流露出故园之恋,熟知萧红的人都知道她童年的不幸及苍凉,故园并没有给她美好的过去,她只是在虚拟一个梦境,想在梦中重返童年,再度过一回真实的人生。

⑤萧红悲剧性的命运注定她与众不同。民国时期的才女中,冰心有着学者的沉静与母性的温柔,张爱玲是没落贵族的高傲与冷漠,苏雪林才气横溢,有时咄咄逼人。她们都有着高雅的生活,有丰富的内涵与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冰心与苏雪林都享高寿,成为海峡两岸文坛祖母。而萧红,永远是31岁,她的人生定格在那一刻,她悲剧性的命运,她沉郁的悲哀铸成了她作品的丰碑,却也如同一片秋后的枫叶,萧萧而下,在雨中零落成泥。

⑥萧红墓在香港浅水湾,濒临大海。大海是宽容的,能够带走所有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浅水湾一带种满了红影树,蔚蓝而沉静的海滨,花红似火,但萧红依旧是寂寞的,她的文字和她本人一样,在三月的雨后,寂寞的清愁漫天飞舞。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yǎo(_______)不可及
【小题2】“60年前的阳光还照在这卷书上”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以下分析中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三月》是她的绝笔”的意思是,《小城三月》也许未必是萧红最后的作品,但可以说是她逝世前最重要的作品。
B.《小城三月》里翠姨这个人物是以萧红自己为原型创作的。
C.萧红在小说中流露出的故园之恋是虚拟的。
D.《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后花园》中都有着萧红童年的梦影。
E.作者在第⑥段中提到萧红墓濒临大海,是以大海象征萧红的人生。
F.文中提到“我所居住的小城正是三月春光”、“我在地图中特地寻找过这个小城”等内容,是为了再现萧红小说中的场景。
【小题4】纵观全文,萧红的悲剧性命运主要体现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文的题目好在哪里?请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