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月球液体望远镜
①  2008年10月,一组国际知名天文学家和光学家宣称,他们或许已经找到了在月球上建造“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望远镜的“很简单”的方法。
②牛顿早就指出,置于转速恒定的浅容器中的任何液体,都会自然形成抛物面形状——这与望远镜镜面将星光汇聚到焦点所需的形状是一样的。对于建造巨型月球望远镜来说,这可能是关键之所在。
③在地球上,大多数液体望远镜都使用水银。水银在室温下为液态,可以反射大约75%的入射光,效果几乎和银一样好。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体望远镜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型天顶望远镜”,直径为6米,建成于2005年,造价不到100万美元,只相当于一架同样直径的固体望远镜造价的百分之几。事实上,成本低廉正是促使科学家下决心建造月球液体望远镜的最大动因。
④不过,使用水银建造月球液体望远镜却是行不通的,因为水银的密度很大,使得发射载荷太大,而且水银还很昂贵。更重要的是,水银在月面的真空环境中会很快蒸发。近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尝试用被称为“离子液体”的有机化合物代替水银来制作液体望远镜。所谓离子液体,基本上就是融解的盐,其蒸发率几乎为零,即便在月面的真空下也不会蒸发。此外,离子液体在极低的温度下也能保持液态。目前,科学家还在设法合成能在液氮温度下保持液态的离子液体。
⑤离子液体的密度比水银低得多,比水略大。尽管离子液体本身的反射率不高,但却可以在离子液体望远镜的表面形成一层超薄的银,厚度仅为50~100纳米(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如此薄的厚度实际上使银固化了。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具有极薄银层的液体望远镜既不会蒸发,也不会生锈。如此一来,液体望远镜不就成了“固体望远镜”?
⑥为了保持液体镜面的形状,现在的液体望远镜还只能水平放置,否则液体就会流出来。这是否意味着液体望远镜不能调整方向?实际上,科学家已经提出了几种使液体望远镜能够倾斜的方案,比如在液体望远镜的上方悬浮二级固体望远镜,又比如让液体望远镜的镜面本身略微弯曲。
⑦一个非常诱人的想法,是将大型液体望远镜放置在月球极地的一个永久无光照的陨击坑的底部附近,那里的温度很低,对于红外(热量)天文学观测来说很理想。当然,还需要在永久有光照的附近山顶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为望远镜旋转提供能量。
⑧未来的月球液体望远镜的直径有可能达到100米,也就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如此巨大的望远镜,可以一直回望到宇宙的年轻时期,即大约50亿年前,那时第一批恒星和星系正在形成。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天体。这真激动人心!
【小题1】文中关于“液体望远镜”的说法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牛顿关于液体运动的学说是建造巨型月球望远镜的理论基础。
B.地球上的液体望远镜都以水银为材料。
C.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型天顶望远镜”是世界上至今最大的液体望远镜。
D.成本低廉,远远低于同样直径的固体望远镜的造价
【小题2】对科学家尝试用“离子液体”代替水银来制作液体望远镜的原因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银的密度很大,且很昂贵。
B.水银在月面的真空环境中蒸发很快。
C.离子液体在极低的温度下也能保持液态。
D.离子液体能在液氮状态下能保持液态。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液态望远镜的性能相当于“固体望远镜”。
B.现在还只能采用水平放置的办法,保持液体镜面的形状。
C.为使液体望远镜倾斜,就要在液体望远镜的上方悬挂二级固体望远镜。(是设想的方案之一,不是唯一的办法)
D.在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月球液体望远镜收集的信息,探寻到宇宙的历史和起源。
【小题4】请根据第⑦段内容概括在月球上架设大型液体望远镜的两点必要条件。(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12 10:49: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
彭俐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号是“懦”,而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关于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约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在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上”,在人伦中“相厚”。
(《醒狮国学》 2012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介绍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的事迹,通过父亲梁济投积水潭自尽一事,烘托出梁漱溟先生“民主”的成长环境。
B.一王姓老师给梁漱溟的批语:“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而一范姓老师则认为他“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说明梁漱溟当时总是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讨范老师欢心。
C.梁漱溟先生的父亲对梁漱溟的影响是很大的,认为梁漱溟的观点正确,就支持鼓励;而不赞同的,也不强加干涉,这使得梁漱溟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的自由。
D.作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更以冷暖适中的色调烘托出他的父亲梁济不卑不亢性格特点。
E.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内心是无比伤痛的,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的观点。
【小题2】如何理解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梁漱溟先生关于自学有哪些深刻的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小题4】梁漱溟先生在阐述儒家学说时,得出精辟而透彻的看法: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C.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D.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E.《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小题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里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张贤亮获得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银川,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用心经营起了文化产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力,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不由得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自《人物周刊·文摘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5岁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银川准备创业。
B.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C.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寻求精神的归属感。
D.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抒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E.“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小题2】“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小题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4】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名牌陷检测恐慌引几问
本报今天消息 记者汪令来、许悦报道:为什么一个地方的合格产品,却在另一个地
方被检出“不合格”?最近,针对凉果、奶粉、月饼、饮料、方便面等的各种市场检测,正让企业不知所措。一些知名企业自称“坐在火山中上”,不知负面点名何时会降临。
淮南之橘、淮北为枳?
上周,乐百氏、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知名饮料,被天津市工商局抽检为不合格。但这些企业都表示异议,强烈要求复检。
9月中,广州莲香楼月饼某批次菠萝馅料,被北京卫生局检出“含有违禁成份苯甲酸”。而两天后,同样属权威的广东省、广州市两级质监部门均表示,经过抽检,莲香楼馅料中没有发现苯甲酸。
9月上旬,著名品牌雅士利先是被国家工商总局公布某批次中老年奶粉中的铁和维生素B1的实测含量与商品标签不符;但同样是国家工商总局,紧接着又出面解释称,实测值虽与标签不符,但仍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并非质量问题。
而此前数月,广东凉果在北京频遭封杀,添加剂的争议愈烈。虽然这些产品都由权威部门检测,但每每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和解释。而就在这“冰火两重天”之间,“企业的品牌和市场已遭受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广州某大型食品企业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表示。
检测结果发布应否完善?
“我们成天像坐在火山口上!”广东某大型饮料企业市场部的程小姐,在其博客中如是说。她透露,一旦有同行的大品牌被点名,大家就会草木皆兵。她直言,时下一些知名企业,在所谓“问题产品”处理上,遭遇了“不公正待遇”。
首先检测程序是否公正。按规定,政府部门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商品,必须知会生产企业,待15天的异议期过后,不合格的商品才能予以曝光。但事实上,包括莲香楼、农夫山泉等企业均表示,到曝光时也没收到天津或北京方面的“任何通知”。
其次执行标准是否统一。在此地为合格产品,怎么到彼地却成了“问题产品”?各地区的标准执行尺度是否一致?某些异地抽检的“不合格”是否存在质量以外的原因?……这对知名企业的杀伤力尤其大,因为名牌产品的销售范围广,“出问题的几率大得多”。
最后是媒体报道是否公正。比如有的产品本身是被假冒的,媒体不经证实就匆忙报道;有的产品被点名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质量,有的是包装,有的甚至只是标示不合格,但在报道中统统被贯以“问题”二字。更要命的是,在同时公布的一大批产品中,越是名牌产品越是容易被挑出来重点报道。最后的结果是,那些不知名产品的问题可能更大、更多,但却因名字不为人知,反而躲过了公众惩罚。
“问题产品”亟须科学对待
现在,浙江、北京等地,是国内“问题产品”曝光集中区域。对此,广东省质监局副局长任小铁认为,北京每周公布那么多不合格产品一点也不奇怪,广东质监部门上半年抽查了全省4万多批次产品,不合格达6128批次,如果都公布,势必引起市民恐慌。但事实上,有些问题并不是非得曝光不可,比如标签不合格等等。立足于目前的生产现状,广东质监部门目前是有选择性地公布质量特别差、容易造成危害的产品,是以整改为主,而非一味打击。
【小题1】对这篇新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最近,媒体对一些产品的市场检测报道给一些暂未被点名的名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B.正如“淮南之橘,淮北为枳”的道理一样,名牌产品在异地被检出“不合格”是很正常的。
C.对企业不实的负面报道容易对企业的品牌和市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名牌企业尤其如此。
D.媒体对不合格产品的报道应将重点放在不知名产品上,因为不知名产品的问题可能更多。
E.对不合格产品产并非都需要予以报道,就算对曝光产品采取以整改为主的措施也未尝不可。
【小题2】名牌陷检测恐慌的现象,引发了记者 的“几问”,从这“几问”中可以看出记者对这一问题持怎样的态度?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3】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及时准确、客观公正正是新闻的主要特征。这则新闻发表以后,有读者认为记者编辑明显在这这些企业喊冤,报道不够客观公正。但也有读者认为,这篇新闻不仅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事件,而且通过“几问”表明了立场,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