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谈阮籍之哭
谢宗玉
《晋书•阮籍传》是现存记录阮籍事迹最早的专著,其中记述了阮籍的两次大哭,分别如下:
其一: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其二: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兵家的女儿既有才华,又有美貌,但还没出嫁就死了。阮籍不认识她的父兄,却莫名其妙前往哭丧。《晋书》的作者房玄龄是这么评价的这件事的:“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可事实上,一个无论多坦荡真淳的人,也不会做出这种荒唐的举动来吧?那么阮籍这种狷狂的举动,除了千年之后贾宝玉似的痴情外,还有别的喻意吗?
当然有。阮籍为什么要为兵家之女而哭?一是此女有才貌,二是此女未嫁而亡。可以说,这两条理由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兵家之女有才貌,但已作人妇;或者兵家未嫁而亡,而才貌平平,都不会吸引阮籍前去哭丧。阮籍明地里是哭兵家女,暗地里哭的却是他自己。兵家之女既有才又有貌,还没等到慧眼识珠的情郎,便香消玉殁。而阮氏自己同样才德兼备,却等不到可以报效的明主。人生这东西就像春花般短暂,兵家女的夭折,不就是明例吗?阮籍感同身受,自然会号淘大哭。这哭一是可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二是也可以用这个事例来加强世人对自己“不拘礼法”的印象。
阮籍“穷途之哭”的喻意更为明显,千古以来,失意文人每每吟咏此句,常惆怅满怀、清泪满面。
但阮籍人生的真正悲剧在于:内心的高洁容不下当时社会的污秽。到了司马昭假心假意,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请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看不惯这种伎俩,便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以为可以逃过这一关。可是他错了,阮籍酒醒之时,见一批批使者站满了大厅,没有办法,他只好挥笔草就。由于太有才华了,违心之话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劝进书》写得“辞甚清壮”,此文一出,便为司马昭谋取帝位扫清了舆论障碍,司马昭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
这篇《劝进书》可以说是阮籍人生中最大的污点,阮籍高洁的心灵容不下自己的这个污点,写完此文几个月后,便郁郁而死。而他的意味深长的哭声却在历史的横梁上久久缭绕,千百年来都没断绝。 (节选自《阮籍三哭》,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阮籍为颇具才色、未嫁而亡的兵家之女失声痛哭,与千年之后贾宝玉对大观园女子的痴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B.在对阮籍为兵家女痛哭原因的分析上,本文作者和房玄龄的看法不尽相同,这反映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多面性,并无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
C.无可奈何之下连《劝进书》里的违心话都能说得文采斐然,让人敬服,这说明阮籍除了举世无双的才华,其心理也有潜在的两面性。
D.阮籍最后郁郁而死,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自我人格的完美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向严酷现实妥协之后的愤懑和不甘。
【小题2】阮籍的两次“哭”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者说阮籍意味深长的哭声“千百年来都没断绝”,为什么?请分条概括理由。(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1-18 09:4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碑学的精神
西中文
碑帖之争无疑是当代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情。清中晚期以来,书坛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其中碑派阵营的居多,充分说明这个书坛新流派具有深厚的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季以来的碑学大家,他们往往并不知名碑志取法,尽管原来的范本可能荒疏粗率,然而经过他们的手,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原作中的靡怯被塑造为柔美,荒率被升华为清新自然——呈现出雄健清新、儒雅典丽的气象。
帖学的兴盛大抵是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科举制度的保守性质使书法失去了创造的需求和动力。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帖学的危机进一步加剧。可以说,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传承的递减性,是帖学理论的先天缺陷。这种缺陷使书法只能在一个既定的有限范围内传承,从而失去了创造性,这应是帖学式微的根本原因。
碑学则不然,碑学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它的取法对象远比帖学丰富而芜杂,其师法的触角几乎遍及书法史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更重要的是,和帖派的取法虔诚膜拜、心摹手追的心态不同,碑派更多的是涉取、化裁、改造和蜕变。对前人留下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帖派奉为经典,怀着守成和奉祀的心态;而碑学则视为资源,用于取法和创造。创造精神正是碑学最可贵的精神。
创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国书法古典时期形成的。古典时期书法没有权威、没有经典,也没有“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从上层的文化官吏到民间的匠役,大家都在师法前贤、借鉴别人中探索前进。一些新的笔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捻管转折)、新的书体(如隶变和八分书),被某些人发明试用,随后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群起仿效,而逐渐成为书法的新元素。最初发明这些技法、笔法的人不但没有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反而被逐渐淡忘。
到魏晋时期,随着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书法也实现了人性的觉醒,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这对书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迹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这种人文精神势必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所谓技术,即书体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这些当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劳,而是许多前人共同创造的结果。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靠两种精神支撑:一是 ,一是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书法的品格、艺术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在当代的流派格局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似乎帖派对碑派的不满和抨击更多,而少见碑派对帖派的不屑。帖派绝不会向碑派学习,而碑派倒是很乐于向帖派借鉴,甚而不排斥奉王羲之为圭臬。这种似乎不对等的流派格局其实也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所秉持的观念的差异。当然,碑派最应该向帖派学习的还是其人文精神。帖派是一个充溢着人文精神和书卷气息的艺术领地,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他的艺术高度和纯粹性。而碑派所取法的多是未经开发的原始书法资源,要把他们提升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并赋予其人文精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是相对较低的。尽管“取法乎下,而得其上”并非绝对不可能,但毕竟需要超乎常人的修养和智慧。作为一个书家,倾毕生精力能在某一个点上有所突破,也是了不起的成就。只要能坚持碑派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成就就是值得期待的。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8月第16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2】文中划横线处,应填的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是     。(4分)
【小题3】【小题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中晚期以来,书坛各派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这说明碑学流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帖学兴盛于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但科举制度的保守性以使帖学的危机进一步加剧。
C.在王羲之的倡导下,魏晋文人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品格提升。
D.帖学虽然封闭、自足,但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它的艺术高度。
【小题5】【小题6】【小题7】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季以来,又碑学人物,从并不知名的碑志取法,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碑学大家。
B.帖学拒绝向碑学学习,因而造成其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和传承的递减性。
C.在中国书法的古典时期,人们探索前进,看重的是不断的创造,而不是膜拜权威。
D.碑学、帖学都应以开放的心态互相借鉴和学习,书坛发展的势头,才会愈加强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看遍了他人的痛苦 
思郁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1997年出版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通过采访那些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幸存者、清理人、已逝者的家人,还有那些参与到救援事故中不同职业的人群的声音辑录而成。
我们会注意到受访者说话的时候,只有一个声音,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始终没有出现。她隐居在了幕后,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记录者和倾听者。正是这种看似客观的记录者身份让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文学是一种创作,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充满了想象力和虚构能力的写作。如果作家只是记录倾听到的声音,是否可以借用巴特的那个术语来说,作者已死?要知道,阿列克谢耶维奇从第一本书《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开始,就有意识地采用了这种口述记录,整理成篇的方式写作。她自己称这种创造是一种“文献文学”,肇始于纪实文学的本体,但是与纪实文学的写作之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写作那种体制内的高大全的新闻并非她的志向所在。当她开始接触到纪实文学之后,她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记者的采访手记中有很多部分,囿于审查制度或者各种偏见的缘由,不得不被舍弃了。但是这些被舍弃的记录与发表出的新闻相比有着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历史学家舍弃的地方,恰恰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起点,因为正如她坚信的“一切都可能成为文学”。如果我们无法确认回忆的真实性,这样的材料何尝不是文学创作呢?它不具备历史意义,并不代表它不具备文学意义。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时间酝酿过程当中的下意识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在第一本书的整理和写作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曾经总结自己的经验说,故事就在大街小巷里,就在芸芸众生里:“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这个人有半页纸,那人有两三页纸。让我们一起来写一本时间的书。每个人都大声说出自己的真相和噩梦的阴影。我需要听到这一切,与这一切融合,成为这一切,同时也不失去自己。我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而复杂性恰恰在于我们以今天的语言讲述过去。”
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到《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时间跨度从1985年到1997年的十几年间,内容从访谈二战卫国战争中的女兵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幸存者,中间还间隔了两场战争——关于被遗忘的儿童的战争《我还是想你,妈妈》和描述阿富汗战争的《锌皮娃娃兵》。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才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那就是倾听别人的声音,倾听别人的苦难,见证那些沉默者的历史,帮助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要知道她的第一本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还是存在的,她在帮助她们回忆,与她们的灵魂沟通,给她们必要的情感安慰。但是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她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她在这本书中看上去真的消失了,只有那些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只有那些创伤的肉体在诉说他们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只有那些再也不能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但是倾听只不过是创作的基础,它并非是作者的全部。所有的采访当然都是值得记录的,但成为一本书还要意味着记录的选择和筛选,声音的排序和结构的组合,素材的整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有这些故事服务于一个更大的主题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
她选择了恢复这些元故事的面貌,选择了尊重这些人物的原型,选择了原最为原始的文学创作方式,这也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提到的,她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通过对人们心声仔细地组合拼接这样非凡的方法,阿列克谢耶维奇加深了我们对于整个时代的理解”。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5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公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记者、散文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颁奖词说:“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中国新闻网)
②“复调写作”:“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而恰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文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的创作与出版,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了2015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家奖得主。
B.被历史学家舍弃了的一些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文献,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起点,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
C.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阿列克谢耶维奇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她的志向并非写作体制内的高大全的新闻,而兴趣却在更为细腻而真实的纪实文学。
D.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读者可以听到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创伤的肉体在诉说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无法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E.获得诺奖后,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自己就是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而创作的复杂性恰在于以今天的语言讲述过去。
【小题2】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献文学”是如何形成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介绍作家创作思想的评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
【小题4】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文学批评界有不同意见。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理由是什么?你是否支持她获得这个荣誉?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启动、滑行,机头昂起,直冲云霄……2017年12月24日上午,“鲲龙”AG600首飞成功。
AG600是我国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在研水陆两栖飞机,首飞成功是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乃至整个航空工业的重大历史突破。“鲲龙”与我国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喷气式客机一起,被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该机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单船身水陆两栖飞机布局形式,选装4台国产涡桨六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53.5吨,具有载重量大、航程远、续航时间长的特点。
“鲲龙”AG600的最大特点是同时具备在陆地机场和水面起降的能力,巡天为飞机,着水为航船,是森林灭火和海上救援利器。森林灭火时,它可多次往返高效率投水灭火,20秒内可一次汲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可达4 000余平方米,接近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海上救援时,“鲲龙”可快速响应、到达,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救援,起降抗浪能力不低于2米,可一次救助50名海上遇险人员。
AG600飞机还可加改装必要设备,满足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等任务需要,以及为“一带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目前主要有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少数国家能够研制和装备大型水陆两栖飞机。
从2009年6月国家批复立项,到2012年攻克关键技术、完成初步设计,再到2016年7月总装下线,如今首飞成功,“鲲龙”经过8年多艰辛研制。国内共有20个省份、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的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协作,攻克了气水动融合布局设计与试验技术等世界难题。全机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中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全机机载成品95%以上为国产产品。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5日)
材料三
“鲲龙”AG600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加速转变的过程中,网友最为关心的是关键技术突破。整个设计研制过程,攻克了包括气水动融合布局设计与试验技术在内的十几项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了陆基飞机的起降模式和船体滑行的模式完美融合,在不增加飞机结构重量的情况下,同时提升了其设计功能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可以预期,随着AG600性能逐步稳定和大量投产,将会大大促进大飞机产业链完善,也会同步带动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高端材料等航空“关键技术”的突破。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岛礁补给、海上缉私与安全保障、海上执法与维权等多重任务,决定了AG600要适应沿海、内陆多种环境,具备抵御防水密封、防盐雾腐蚀的能力。目前,AG600采用了国内最高、收放系统最复杂的单支柱起落架,完全能够满足执行以上任务的需求。
从基本性能指标来看,森林防火、海上救援将是这款大飞机的最大优势。按照数据计算,在海上救援方面,这款大飞机让我国首次具备了第一岛链任何地点五小时到达的远洋快速救援能力,极大强化了国家应急保障体系和远洋搜救体系,救援速度将是救捞船舶的10倍以上,可一次救助50名海上遇险人员。“鲲龙”部署在建成的海南基地,我国将具备4小时内往返南海的能力,对于维护海洋权益也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一款总体技术水平和性能达到国际同类飞机先进水平的大飞机而言,人们更为期待它的反潜能力。不少媒体预测“鲲龙”将会改装为较强反潜能力的大型反潜机,或者改进为集反舰一巡逻一反潜为一身的全能型远程作战飞机,从而挑战美国P-8的反潜巡逻机霸主地位。
仅从技术角度来看,AG600改装反潜机没有太大难度,关键还要看这种改装有没有实际意义。以美国P-8远程高速反潜巡逻机为代表的现代反潜机,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发展趋势,但水上反潜机较为笨重的特点,已经让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改造成反潜机的想法虽然很美好,但现实可行性并不大。
(摘编自《新京报》2017年12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G600机身长36. 94米,翼展38.8米,与我国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喷气式客机一起,被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
B.AG600可以20秒内一次汲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4 000余平方米,能胜任多次往返高效率投水灭火的任务。
C.AG600最大巡航速度500公里/小时,它在海上救援方面与船舶相比优势在于速度是救捞船舶的十倍以上。
D.AG600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单船身水陆两柄飞机布局形式,选装4台国产涡桨六发动机,重量达53.5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AG600在研制过程中,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通力协作,经历8年多的时间,才最终攻克了气水动融合布局设计与试验技术等世界难题。
B.“鲲龙”AG600攻克了十几项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了陆基飞机的起降模式和船体滑行的模式完美融合,实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加速转变。
C.AG600的首飞成功,大大促进了大飞机产业链完善,也带动了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高端材料等航空“关键技术”的突破。
D.“鲲龙”将会改装为较强反潜能力的大型反潜机,或者改进为集反舰一巡逻一反潜为一身的全能型远程作战飞机,从而挑战美国P-8的反潜巡逻机霸主地位。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AG600飞机的特点和作用,并说说它首飞成功有什么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这片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养育1/5世界人口的土地,同时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水资源最匮乏的***沙法特·卡卡赫尔说。
我国荒漠化趋势得以成功扭转,正是得益于精准施策、靶向治理。
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态问题,也是贫困问题,治沙与治穷必须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沙区多是贫困地区,也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全国830个贫困县中,有290个深处沙区。
(选自《经济日报》)
材料三:
草方格沙障被称为“中国魔方”,是最早向世界输出的中国治沙方案。包兰铁路“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治沙奇迹”。内蒙古赤峰敖汉旗被誉为联合国“全球环保500佳”。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模式”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
“世界荒漠化治理看中国”。中国方案,让越来越多的人从遥遥相望到心手相牵。在沙特,在蒙古,在澳大利亚,在非洲,在中东,在拉美,中国方案飞跃大江大河,为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送去信心,送去福祉。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人沙和谐”;从强调“人定胜天”,到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回归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人用几十年的持续努力,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向世界推广的治沙方案。
(摘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虽是文明大国和人口大国,同时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
B.中国西北干旱区是中国沙漠最为集中的地区,我国最著名的八大沙漠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木塔格沙漠。
C.2000年春季,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沙尘天气出现的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是我国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
D.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其中新疆、西藏、青海等九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作,在荒漠化防治中,政府开展的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对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集中治理和严格保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B.因为沙漠、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的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95%,所以鄂尔多斯成为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之一。
C.被世界接受的中国成熟的治沙方案:乔灌草和封育、飞播、人工造林相结合,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地。
D.库布其治沙创造了奇迹,这个成功源于中国政府积极改善当地生态,遵循自然规律,所以解决生态问题就能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
E.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艰苦实践中,中国人已经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向世界推广的治沙方案,这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受益。
【小题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请概括中国特色的治沙方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