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B.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 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小题2】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6分)
【小题4】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6-14 10:4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国学大师饶宗颐
国学大师饶宗颐,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B.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入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C.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D.饶宗颐和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
E.“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2)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3)通常认为,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请结合材料,针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汪国真:触摸生命的极致
他不是诗人,不是书法家,不是画家,不是作曲家,他是汪国真——一个触摸生命极致的勇者。“一代人的文化偶像”汪国真走了,享年59岁,青春成为诗人最后一个注脚!
汪国真,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名字,曾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他的名字曾与诗歌紧密相连,让我们忆及那个传抄诗歌的年代特别的“时尚”。
在大学期间,汪国真便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很少有哪个诗人像汪国真一样,在诗集出版之前就拥有了那么多的读者。到90年代,汪国真出了五六十种诗文集,研究赏析其诗歌作品的书多达十几种,随之“汪国真热”席卷全国。1990年,汪国真的诗集大卖,有人把这一年称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甚至有人把当时的热潮称为“风暴”。
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至今坚持笔耕不辍二十余年,汪国真被誉为“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曾有评论说:有青春的年代,就有汪国真的诗行。积极、昂扬的诗歌主题,让汪国真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巨大影响,也让其作品带有启蒙意义,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诗刊》编辑、诗人彭敏说:“汪国真是一代人的文化偶像,他的诗歌成为无数文学青年的启蒙读物,他把诗歌的影响力扩大到整个社会,其诗歌的社会启蒙意义超过了文学价值本身。”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的诗,在一代人心中留下烙印,并继续发挥着社会影响。正如网友的悼词:“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您的诗为我释怀。如今,夕阳涂满小路,荆棘已化杜鹃,您的背影消失在地平线,您的温暖真诚继续伴我们风雨兼程。”
细心人会发现,现在的许多报刊的一些栏目刊头的书写笔风一致,似乎一人所为。不错,这都是汪国真留的“墨迹”。汪国真书法作品乍看笔画舒展,章法潇洒,疏密有致,细赏稳健刚劲,豪迈磅礴,又不失典雅之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石宪章先生曾称汪国真是“书法界一颗璀璨的新星”。
汪国真什么时候开始涉足书法界?让人颇为不解。其实,汪国真从诗家到书法家,追根溯源全是因为签名“惹的祸”。1991年11月,汪国真应邀为北京大学演讲,学生们都拿着本子请他签名。汪国真的字写得有些“对不起观众”,他也不好推托。果不其然,一位拿到签名的女生失望地问他:“汪老师,你的诗写得好,字却怎么没诗好呢?”一句问话,问得汪国真满面通红。回到家,他决定从此练书法。让汪国真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北京琉璃厂一家字画店里看到自己的两页信待沽,他上前问值多少钱。店主说少于千元不卖。汪国真问真值这么多钱吗?店主说,世上有两种字最值钱,名人写的字即名人字和书法家写的字即字名人,而汪国真的字兼二者而有之,能不值钱吗?而今,汪国真的书法已高达每平尺万元。在《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家》上,竟也赫然列着汪国真的大名。
当书法小有所成,他又开始学绘画。这两年,汪国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在保利、瀚海等拍卖会上,成交价从数万到20多万元不等。最近的一次成交是1月24日的保利拍卖会,他的一幅书法作品卖到了12. 65万元。进入新世纪以来,汪国真又开始音乐的研究与创作,对自己的音乐作品,汪国真这么评价:“再过10年,有可能,我的音乐作品的影响力会超过诗歌。”这样的一生,何止“诗人”二字所能概括。
汪国真的身体最早发出预警是在1999年前后。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完全在扮演一个空中飞人。编辑刘志宏是他这种生活的见证者。每次给汪国真寄送图书样稿时,刘志宏都得先打电话弄清楚汪国真在什么地方,以便他能及时看稿。
刘志宏曾问汪国真,你各方面都已经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汪国真告诉他:“不管多大岁数,也得努力啊。”这让他感受很深。
汪国真生前好友、著名作家张宝瑞用“他要掀起人生的第二个高峰”来形容汪国真当时的状态——到处开办工作室、主持电视节目、作品越来越得到认同,“好像有一个收藏家一年要收藏他200幅作品”。汪国真还是不愿错过任何机会,“他就想重新来个‘汪国真热”’。
汪国真的葬礼上,有副挽联来自书画家吴欢:“有人说汪国真不算好诗人,但好诗人不如汪国真。”
人生是一场漫长、没有终点的旅行,沿途的风景或许是悲凉的,或许是温暖的,或许是成功的、亦或是失败的。正如汪国真所说“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将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可能,才算不虚此生。褪去这些璀璨的光环,汪国真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影响一代人的又何止是他的诗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是汪国真——一个触摸生命极致的勇者”,文章开篇既直接点题,也表达了对汪国真热爱生命、思考人生的赞美。
B.汪国真的诗歌积极、昂扬,充满着正能量,总能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巨大影响,从而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C.“一句问话,问的汪国真满面通红”,这里的神态描写凸显了汪国真的羞愧心理,字不好成了他涉足书法界的动力。
D.“再过10年,有可能,我的音乐作品的影响力会超过诗歌”,由此可见,汪国真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名音乐家。
E.结尾在表现悼念汪国真的沉痛之情、评价其诗歌价值的同时,还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汪国真过分追逐生命璀璨光环的遗憾。
(2)本文分别引用彭敏、石宪章和吴欢对汪国真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描写汪国真去北京琉璃厂一家字画店询问自己书法作品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不管多大岁数,都得努力啊”,这句话在汪国真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于日前通过。该方案包括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七个领域。从这些领域基本可以看出,人们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希望能够得到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型消费。

对于我国促进消费升级来说,真正需要提振的是有质量的服务消费,通过消费升级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当然,提振消费尽管带有功能性,但落实促进消费政策,终极目的是提高居民消费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需要科学决策,如结合各种机构的大数据进行行为与趋势分析;也需要扎扎实实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只有为服务提供方带来“硬约束”,才能真正优化消费中的服务与提升产品的质量。

(摘编自祝乃娟《消费升级是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10月13日)

材料二:

药品集中采购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大方案,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惠民举措,随着其他配套改革持续跟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增强。

去年11月,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试点工作启动,以全国4个直辖市和包括西安、厦门在内的7个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作为集中采购主体,组成“4+7”联盟,和医药仝业谈判议价。截至目前,11城药品带量采购相继落地,中选降价的25个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52‰%。此次药品带量采购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一致,以确保降价不降质。带量采购全面落地后,一方面国内仿制药企业无法维持仿制药的高价格,另一方面到期的外企原研药品也受到冲击。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唐先伟表示:“‘4+7’倒逼医药工业更着重研发,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摘编自车丽《1l城药品集中采购试点落地,25种药品降价超一半》,央广网2019年3月31日)

材料三:

(资料于国家税务总局)

材料四:

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营业税改增值税,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后,有利于扩大企业进项税抵扣范围,调动企业积极性中国坚持减税与完善税制并重,向现代增值税制度迈进。在“营改增”基础上,政府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多措并举,增值税改革已成为减税核心内容和推进产业转型的“重头戏”。

摘编自《增值税改革政策解读》,中国税务网2019年4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政府主要职责在于科学决策与完善行业规范,以提振消费满足消费者对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型消费的需求。
B.从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可看出,政府在百姓健康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制定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政策,敦促服务方提升质量。
C.增值税只针对产品或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这一税务改革政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D.材料二中政府通过带量采购倒逼医药企业着重研发,材料三中政府通过退税扶持研发等现代服务业,这都表明政府对企业研发的重视。
【小题3】为了增强企业和个人的获得感,政府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画家娄师白
张亚杰
娄师白先生是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入室弟子,14岁时便投其门下,随师学艺达25年之久。先生原名娄少怀,后由齐白石改为娄师白,意即师从白石之意。
先生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也偶作人物。他牢记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诲,坚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作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精品佳作。先生擅画小鸭子。文化大革命时,他被下放到北京南口的团河农场养鸭子,为了能使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入画,他对鸭子的形态、生活习性进行了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当春天小鸭子刚出壳时,就让妻子哄赶成群的小鸭子跑动,他在一旁观看小鸭子的各种姿态。先生日积月累,废画三千, 终于创作出了独特的鸭子绘画技法。在宣纸上,他一笔下去,便墨分五色,鸭子的骨骼、肌肉、羽毛均显现了出来,那毛茸茸的憨态跃然纸上。美术界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娄师白的鸭”这样的说法。
一次,先生在一张两平尺的宣纸上给人作画。上方画了几片红叶,下方是两只可爱的小鸭子,再在小鸭子头顶添了一只蜘蛛。接着,用一支大笔,在蜘蛛上方轻轻画了一道,一根细如发丝的蜘蛛丝便显现了出来。这种大笔画细丝的技法,是齐派绘画艺术的看家本领,堪称绝技,一般秘不示人。
静水深流。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生活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有一次人们问起“有人说您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批判过老师齐白石,还给他代过笔”时,先生脸色陡变,沉痛地说:“我在齐先生那儿做了25年学生,他就像信任儿子一样信任我。当时社会各界求他画的人特别多,可是齐先生年岁大了,精力不大好,就叫我帮他弄一弄(他用手势做了一个画画的动作),然后,他题款盖章,让别人拿走。可后来,一场‘忠诚老实运动’……”
娄师白先生也有他乐观、幽默的一面。有一次,先生正和几位客人谈话,有位不速之客敲门进来,拿着拍卖会上拍到的一幅挂轴请先生鉴定。先生看完画后说:“没错,是我早期的作品……”那客人又要求先生题字。先生在画上写了“此乃昔年之作,师白又题”。不料,那人还拿着相机要和先生合影,说出售时有个见证。家人再三阻拦,可他不依不饶,场面一时尴尬。这时,先生不紧不慢地说:“合影可以,但我是收费的。”那人问:“收多少?”先生说:“两万。”那人一听,慌忙卷画出了门。大家“哗”地笑了。另有一次,一位朋友开车接他,拐弯时未打转向灯,被交警叫下车。朋友向交警作了一番解释,获得谅解后放了行。先生不解地问:“警察怎么没罚你?”那朋友开玩笑说:“我告诉他,我车上坐的是国画大师娄师白,警察一听赶快放了我。”先生高兴地说:“没想到,我的名字还真管用。”
艺无止境。先生80多岁了,还不停地在艺术上追求和探索。一旁的画案上,放着一份《光明日报》,上面有他刚发表的一幅紫藤。那幅画一反过去的传统画法,画面极写意、很朦胧,没有紫藤的具体形状,只有印象,上边题着“衰年变法”。有人赞叹道:“先生有如此勇气从传统中走出来,说明意识、思维有着年轻人一般的新颖和敏锐。”不料,他苦笑着说:“编辑和社会上的一些朋友可不赞成我那样画,给我建议说,还是画你原来的那个吧,不要变了。他们都不接受这种画法。”他显得无可奈何。
(选自《散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少年娄师白不几年功夫,画艺大进,临摹老师作品竟能达到乱真地步。有一次琉璃厂的画店来人取齐白石的画,齐尚未画出,来人见到侧案上摆着娄师白作品,以为是齐白石画的,一定要从中取走两张。事后齐白石为其中的一幅《青蛙芦苇》题:“少怀弟能乱吾真,而不能作伪,吾门客之君子也。”
(百度百科)
②中华书局出版的《齐白石辞典》中却写着娄师白在文革期间曾更名为“娄批白”,意为批判齐白石老人,与齐老划清界限。代理律师当庭提交了24份证据以证明娄老先生从未批判过齐白石,更未曾更名娄批白,反而在“文革”期间坚持使用“师白”一名,有1973年友表的《鸭场归来画此一角》之署名“师白”为证。
(腾讯新闻)
③齐白石认为“娄生少怀不独作画似予,其人之天性酷似,好读书不与众争,亦不为伍”。并曾感叹地赞誉娄师白:“少怀之心手何以似我,乃螟蛉乎!”
(《娄师白:大师身后的大师》)
(1)下列对人物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娄师白原名娄少怀,后来齐白石给他改为“娄师白”,有师从白石之意;娄师白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因此,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画。
B.娄师白替人画的红叶小鸭蜘蛛图,采用了大笔画细丝的技法,展示了齐派绘画艺术的看家本领;其画技精湛,既与师承齐白石有关,也与他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与深入研究有关。
C.当一位客人缠着娄师白合影以有见证时,娄师白脱口说“合影可以,但我是收费的”,这话虽然使娄师白显得有一丝俗气,却让人觉得真实。
D.娄师白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幅题有“衰年变法”字样的紫藤面,画面极写意、很朦胧,没有紫藤的具体形状,这画很能看出他对艺术的不停追求与探索。
E.娄师白的代理律师提交了24份证据,证明他从未批判过齐白石,更未曾更名“娄批白”,所以有关“批斗”“代笔”的事纯属子虚乌有。
(2)当人们向娄师白问起那段往事时,他为什么会“脸色陡变”?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齐白石会感叹地赞誉娄师白?请简要说明。
(4)从娄师白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郭文卿

刘灿章的书画,爽朗大气,厚重却不失灵动,技法娴熟,笔墨功夫深,以书写意,以画抒情,入古而出古,笔墨线条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隐约有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深感安时处顺的悠然自在。

书画同源,先生书画相得益彰。书法千锤百炼的线条艺术、枯湿浓淡娴熟的用墨技巧,为绘画提供坚实的笔下基础及鲜活之气。书法亦融合绘画中的自然精神,显得灵动。先生书法兼具各体,尤以草书为盛。主要师法王献之、王铎、怀素、黄庭坚。草法烂熟于心,下笔如飞,自成一体,跌宕绵延,纵意肆流,一气数字,结成大势,颇具神韵。所用线条素简,随意流出,疏朗活泛,毫无拖沓之感,极具节奏;遵章法而不囿,自然流露的率真、质朴气质,耐人寻味。

先生所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无所不能。山水气势恢宏、苍茫浩渺,笔墨洗练,线条遒劲,布局有方,格调高雅,墨色变幻,让人感觉或空灵奇妙或浓重繁茂或温润亲和,有文人画求诗意的气质,却也有独特的笔墨语言。

先生的作品气质万千,恐怕与他对艺术的态度不无联系。除却天分与勤奋的因素,更多的是他对艺术的真诚、赤诚之心。他自幼喜爱书画,正是这种对艺术天然的热爱,促使年幼的他在墨与写字的笔结成冰碴儿的冬天,也不放下手中的笔。他绕村子跑几圈取暖只为写字,而那时的纸也只能是四处苦寻来的报纸或厕所粗手纸。

在生命最青涩的年纪,这样的冬天一直陪伴着他,更别说春暖花开的季节了。18岁他参军入伍,他所到的部队恰恰是相对闭塞的一支。因其能书会画,获得了放电影的差事。彼时,放电影不仅要画海报、放幻灯片,还要背着沉重的机器四处跑,先生强健的体魄与那时的四处奔波锻炼有着莫大的联系。他心系读书,写字,画画。下连队放电影间隙,深入巴山秀水,深山老林,眼前景色成为他最好的素描素材。放映任务结束,他的时间都被这些美事填满。对那些从城里来的字帖与画册,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爱恋,反复临摹,不知疲倦,这样的痴迷,深深潜藏在满是军规的军营里,竟然长达十几年。

自助者,天助之,先生后来遇见了书法名家孙竹篱。孙先生博古通今,乃一代书画大家。先生受其艺术精神感染,从业余的苦磨苦练中走了出来,看到了悟性与勤奋拥有同样的闪光点,深化了其对艺术的认知。后来又遇到陆俨少、沈鹏两位影响深远的师长,他一直谨记他们给予的智慧。这也是为什么几十年未曾荒废文学、哲学积淀的原因,他们一致认定艺术始终是要有深厚的根基支撑,才能永葆生命力。

他几十年如一日,闻鸡起舞,与书画虔心作伴,一直走在探寻的路上。若非对艺术的赤诚,何以走到今天?

他的人生亦如他人,并非坦途。他总是默默接受,把一切幻化,融进他的艺术生命中,他作品里透出的厚重也许在诉说着什么……

“把一切想明白了,就可以坦然面对自己了”,他说得不疾不徐,轻言却饱含力量。他的人和作品一样,说出的话,做出的事,让人感觉到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大情怀。

不论是书还是画,先生已然有较明显的个人面目,但他对自己的期许也许更多。多次听他讲要用接下来的几年,潜心深入传统、经典,梳理调整创作,精进草书、隶书和山水,力求自我进一步跨越。

(选自《名人传记·财富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刘灿章的书画,隐约有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深感安时处顺的悠然自在,这充分表现出他在书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B.因为喜爱书画,他小时候就专门在墨与写字的笔结成冰碴儿的冬天里练字,而用的都是四处苦寻来的报纸或厕所粗手纸。
C.因为放电影要背着沉重的机器四处跑,所以他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更利用放电影间隙,他发现了最好的素描素材。
D.陆俨少、沈鹏两位师长对刘灿章的影响深远,传授给刘灿章深厚的艺术根基,这些根基支撑着刘灿章几十年未曾荒废文学、哲学积淀。
E.不论是书还是画,刘灿章先生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为了能够深入传统、经典,他用几年的时间梳理调整创作,力求自我进一步跨越。
【小题2】刘灿章先生书画艺术的特点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归纳。
【小题3】作者说刘灿章先生艺术成就的取得“除却天分与勤奋的因素,更多的是他对艺术的真诚、赤诚之心”,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引用刘灿章的话:“把一切想明白了,就可以坦然面对自己了。”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请就此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