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柯洁微博(2016年12月31日):我从3月份开始到现在研究了大半年的棋软,无数次的理论、实践,就是想知道计算机究竟强在哪里。昨晚辗转反侧,不想竟一夜无眠。人类数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我觉得,甚至没有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但是我想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棋手将会结合计算机,迈进全新的领域达到全新的境界。新的风暴即将来袭,我将尽我所有的智慧终极一战!
(柯洁: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围棋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也是榜单上唯一一名排在AlphaGo之前的棋手。)
材料二 :
昨天下午,棋圣聂卫平以七目半负于电脑屏幕后的神秘棋士Master。对弈刚刚结束,聂老单手托腮,两眼微闭,显然还沉浸在刚刚的对弈之中。他说:“我本来是赢棋的,一块活棋走死了,损失很大。”
当有人问他“连您都输了,人类智慧是否真的在围棋领域敌不过人工智能了?”时,聂卫平先是激动地反驳,后来的回答又有些沮丧。他说这一盘棋说明不了什么,但它前面下的50多盘棋非常说明问题。这盘棋它其实下的不好,我应该赢的,我的形势比较好。可以肯定的是,它很厉害,我知道人是下不过人工智能的。”
自从去年初李在石与AiphaGo进行公开比赛后,今年,AiphaGo的马甲Master在网络围棋平台上再出江湖,挑落中日韩三国的顶尖才俊柯洁、井山裕太、朴廷桓。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Master在过去七天里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不少“定式”和“棋理”,很多此前被认为“铁亏”的下法,它最后都赢了。日本著名棋手藤泽秀行先生曾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棋盘对面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远超人类。在IT界看来这不仅不足惧,反而是内藏惊喜。
IT分析师付亮表示,从Master的连续获胜中能看到,电脑的进步相当快,计算机在学习方面比人有明显的进步,它可以快速学习,快速改正自己的错误,不需要休息,这些都是人没法做到的。“Master不用人定的规矩出牌,它自己找到了规律。它的棋谱让棋手推演,发现人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陷阱,把思维封闭在某些环境下。如果跳出这些思维,有可能下得更好。相信经过AiphaGo和Master的比赛,各国棋手可能会有不少新的招式出现。”
(摘自《60连胜Master实为AiphaGo围棋界:打破职业棋手思维定式》央广网2017年1月5日)
材料三:
Master连克围棋顶尖高手后,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席卷网络,网民观点呈现多元化趋势。多数网民具有较强忧患意识,担心人工智能将抢占人类的工作机会,恐惧它们终将拥有自主意识从而统治人类。部分吃瓜群众则热衷于利用段子调侃人机大战。还有网民感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期待其在科学领城的运用,并开始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界限。围绕围棋展开的言论集中于讨论人工智能战胜棋手的原因,思考职业围棋今后发展的意义等。
总体而言,恐惧和担忧等悲观情绪一度占据主流。高晓松在Master连胜后感慨称:“多少代大师上下求索,求道求术,全被破解。未来一个八岁少年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战胜九段,荣誉信仰灰飞烟灭。等有一天,机器做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这一表态也引发众多网民共鸣。
(《Master横扫围棋界,被人工智能支配的恐惧感席卷而来》网易新闻2017年1月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柯洁的微博中说“新的风暴即将来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人工智能对围棋界的冲击很大。
B.材料二从动作、神态、语言对聂卫平输棋后的反应进行了细致刻画,体现出他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
C.材料三高晓松的话体现了多数网民在围棋被电脑攻克后对待人工智能时所体现出的恐惧和担忧。
D.三则材料的语言体现了直白简洁的特点,材料三加人了“吃瓜群众”之类的流行语元素,轻松活泼,颇具特色。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棋手的角度提到了人工智能对传统围棋思维的突破,这些突破
会反过来促使棋手进步。
B.材料二引用藤泽秀行的话证明了人工智能打破了职业棋手的思维定式,使人们看到
了围棋发展的无数可能。
C.材料三从棋手和网民们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各种影响,人们开始相信人工智能
的迅速发展会超越人类。
D.三则材料既运用了正侧面描写、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又融记叙、描写、抒
情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
E. 三则材料形式多样,微博、新闻、评论,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各界人士对人工智能的
【小题3】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人是下不过人工智能的”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5 11:35: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 料 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
材 料 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摘自《经济日报》,记者郑 彬)
材 料 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近年旅游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兴旺发展的大好形势。
B.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材料二所反映的旅游业绩下降的现象并不普遍,只是个别的、暂时的现象。
C.材料一所列数据所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而材料三是反映旅游的现实情况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对行业的参考价值也更大。
D.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游客的消费需求,可以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并有针对性地推出更为适合的产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反映了引人关注的、最新的某旅游市场的真实情况。
B.对于同一旅游现象,“旅游者意愿”“出游方式”“市场秩序”“经营者业绩”“游客体验满意度”等专业术语,都是游客群体关注的重点。
C.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
D.三家媒体发布的关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的新闻,是社会对于旅游项目重视的体现,这充分说明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E. 三则材料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人们出行旅游的目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了几千年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展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其中二十四节气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是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望日即每月十五,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中国人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反映了中国人思维与记忆的方式,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人们在许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例如,“正月正”大年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日),“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等。

虽说传统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在现实中却有着巨大的文化反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与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中断了,有些甚至名存实亡。如今过节,商业炒作越来越火,通常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节日本身的意义却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摒弃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除夕之夜就是年夜饭,中秋节就是月饼,端午节成为粽子的展销,元宵节成为汤圆的展示……当每一个节日都只剩下一种食品,其文化内涵被掏空,节日氛围也将日益稀释,那么,传统节日在人们眼中也就变得单薄苍白了。

与传统节日式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当然商家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很明显的,巨大的商业利益使他们不遗余力地发动一切力量来营造这些文化庆典的火热围。或许我们不必过多指责民众对“洋节”表现出的热情,但是,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却是要的。我们在复兴传统节日的时候,惯性地以“法”和制度来铺设复兴的道路,却忽略了对传统节日的根基——文化渊源的守护。文化是相连的,文化也是衍生的,在缺乏文化自觉的状态下复兴传统节日,“法定”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一次文化操演。

(《尴尬的传统节日》仲富兰,有删改)

材料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 甲 (决定/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方法,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 乙 (认同/认可)的重要载体,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丙 (凸显/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选自《科技日报》记者 游雪晴)

材料三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自此,大地开始变得有声有色。唐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必不可少的是一些民俗活动。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有的地方还会出门擂鼓,因为鼓声与雷声很相似,这也是对“祭雷神”的一种呼应,核心意义还是祈求吉祥。在浙江宁波,农户在这天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的仪式。此外,各地也有“炒虫”习俗,比如陕西人炒黄豆,广西的瑶家炒玉米,江苏瓜洲炒糯米,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取的皆是“炒虫”、“驱虫”之意,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如今,农耕方式的改变,节气基本名存实亡,将来节气很可能会变为文化遗产存于书面记载之中。

(取材于“惊蛰”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此是贬义词,指打着文化的招牌大搞经济发展。
B.推波助澜:贬义词,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C.氛围:“氛”字读作fēn。
D.必要:“必”字书写的第四笔是“丶”。
【小题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体现了在农耕文明中生产与劳作的重要性。
C.中秋节、元宵节是与月亮有关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定在望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
D.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数字相叠,读起来顺口,便于人们思维与记忆。
【小题3】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赤壁赋》中写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七月既望”,点明苏轼游赤壁是在农历七月十六日。
B.当文化内涵被掏空,只剩下“吃”的文化时,传统节日在人们眼中自然变得单薄苍白,说明人们的追求已经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
C.“洋节”日益火爆,离不开媒体和商家的推波助澜,因而民众只要联合起来,一致抵制媒体和商家的炒作,就可以从根源上拯救传统节日。
D.从文化渊源角度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缺乏节日文化资源,与之相比,在缺乏对西方文化认知的中国,所谓的“洋节”应该处于劣势。
【小题4】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遗名录B.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C.农业气候历——二十四节气D.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二十四节气
【小题5】在“材料二”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决定  认同   凸显B.决议  认同  彰显
C.决议  认可   凸显D.决定  认可  彰显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惊蛰”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它和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谷雨同属春天节气。
B.“惊蛰”为每年阳历的3月5日或6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的“二月节”是指农历,二者在时间上并不矛盾。
C.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为此创作了很多谚语和诗歌,这些创作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D.“惊蛰”这一天,各地的民俗活动,无论是 “祭雷神”,还是“炒虫”,都表达了农民祈求风调雨顺、灭虫除害的美好愿望。
【小题7】“惊蛰”闻雷,有喜有忧,下列谚语表达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惊蛰闻雷米如泥
B.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
C.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D.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小题8】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节日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并从角度出发,在上述材料提到的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惊蛰节气除外),谈谈如何对该节日加以传承。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街头随机问一句,王者荣耀是什么,想必多半人都知道这是一款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即MOBA)。
根据2017年4月腾讯互动娱乐年度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根据腾讯方面的数据,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
厦门海沧延奎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谢美兰在班上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全班41名同学里,有一半孩子在玩这款游戏。一些家长质疑说,大量中小学生沉迷于这款游戏,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该款游戏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
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质疑予以否认。市场研究机构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14岁以下用户占3.57%;15岁-19岁的占22.2%。
对于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该游戏18岁以下用户数据信息,腾讯方面未予回复,并表示从未发布过此类官方数据。
(摘自《新华社:“王者荣耀”还是“王者农药”:健康游戏不止于防沉迷》)
材料二
“荆轲就是女的!”
谈及历史人物荆轲,在天津市蓟州区上小学三年级的王龙(化名)言之凿凿,言语间都快跟记者急眼了:王龙对荆轲的了解,基于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如荆轲、诸葛亮、武则天等。在使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时,这款游戏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在这款游戏中,英雄分为坦克、战士、法师、刺客、射手、辅助六类。不同的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分类,游戏中可以查看各种英雄角色的介绍。比如,游戏中有名为“李白”的英雄角色,这个角色是这样定义的:李白,青莲剑仙,定位:刺客/战士,擅长:突进/收割。不仅仅是李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位,还有如诸葛亮、扁鹊变成了法师,虞姬、李元芳变成了射手。
《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还有各种造型,如刘备的造型是使用枪支的“黑帮”教父,刘禅变成驾驶机器人的形象,黄忠扛起了大炮,高渐离拿起了吉他,马可波罗使用的则是双枪。其中最离谱的,则是将荆轲的角色设定为女性。这也是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的原因。
(《法制网》)
材料三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5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摘自人民网:《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材料四
7月3日、4日,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与此同时,7月4日,《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人在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刊出的访谈中表示,其实,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诟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7月4日,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消息指出,腾讯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9点后禁止登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
(摘自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使用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B.材料二中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从某种层面上折射出了这款游戏的危害之大。
C.材料三的内容说明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态度是否定的,因为它导致了许多极端事件的发生。
D.材料四中指出腾讯公司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者荣耀》已经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
B.《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都是历史人物,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C.游戏的研发者只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D.《王者荣耀》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小题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已是普遍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悲剧。针对上述材料,你认为从哪些方向防范才能将网络游戏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