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陈新焱
(1)1980年起,李嘉诚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时候,他们就已经捐献巨资。2007年5月,《时代》杂志公布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人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一项,李嘉诚名列其中,与比尔·盖茨齐名。   
(2)李嘉诚做出这一决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金钱,也曾经对李充满诱惑。因为李目睹父亲从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落魄到一名寄人篱下的职员。李经历过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无法读书的困境。所以,在创业成功之后,李也曾享受过金钱带来的快乐。
(3)1956年,28岁的李嘉诚已跻身百万富豪之列。戴高级腕表,开名车,拥有游艇,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香港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乎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
(4)但是,就在搬进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诚彻夜难眠,第一次认真审视财富,“财富能令一个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说。
(5)至少在半年的时间里,李嘉诚一直郁郁寡欢,晚饭后,常一个人驾车到西环半山上的宝珊道发呆。李说,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过帮助别人,赋予财富新的意义,李突然领悟到:“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6)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嘉诚开始不断捐献,直至1980年,李已经52岁,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  
(7)为弥补自己少年失学的痛和父亲因病去世的无奈,李将基金会捐献的方向主要放在两方面:教育和医疗。
(8)首先,李在故乡成立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办学是个无底洞,李此举曾引来一些朋友的担忧,但李志气坚定,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大的浓郁情感。“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采访中谈及这一话题,李嘉诚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9)现在,李逢人便称,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这一称呼得来不易。
(10)据李嘉诚透露,2003年的某个夜晚,为基金会的未来,他彻夜难眠。因为他日渐体会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会停止运作,而基金会无止境地运作,就需要投入大笔大笔钱,他担心,这是否剥夺了原本该属于子孙的财富权利?
(11)彼时,李嘉诚也被家族财产的传承所困扰。一端是自己的亲骨肉,一端是自己的梦想,到底该如何取舍?
(12)突然,李领悟出一个道理:“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如果我不是(有)两个儿子,而是三个儿子,我是不是也要给第三个儿子一份财产?”只要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财产分三分之一给基金会,就理所当然。
(13)心念一转,豁然开朗。李嘉诚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这个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让他开心了很多天。“那种安慰、愉快的感觉,实在用笔墨难以形容!”
(14)李曾开启了一个针对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项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个罹患肿瘤的富豪朋友,“我心里想,这个朋友很富有,但因为肿瘤而痛楚不已。内地贫穷的癌症病人没钱治疗,生活怎样过?于是立即想到开展宁养服务”。
(15)李说,他不喜欢“临终关怀”这个词,所以改为了“宁养服务”。
(16)李嘉诚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罗慧芳女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对这个项目很上心,甚至还专门就市面上有哪些新药和他们进行过讨论。据她透露,宁养计划至今已经做了十多年,在内地以及香港已经有了42家宁养院。
(17)在过去的几年中,李嘉诚一直在期待他的言行能够激起更广泛的响应,将慈善业从个人的道德完善,转变成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18)2013年11月19日,西安盼大石头村,李嘉诚为其基金会下属的“展璞”计划二期揭牌,李跟省市领导以及村民座谈,几乎每个人发言时都要称赞一番李嘉诚的善举,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每一次,李都双手抱拳,站起来,然后弯腰,连声说,“谢谢”。
(19)面对冗长的发言,李嘉诚坐在北方微凉的硬靠椅上,始终面带微笑。座谈进行到一半,有好心的工作人员拿进来一个坐垫,但被他拒绝了。
(摘编自2013年11月28日《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提到2007年《时代》杂志公布李嘉诚与比尔·盖茨齐名一事,意在肯定身为企业家的李嘉诚在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B.文章说金钱曾经诱惑过李嘉诚,也给他带来了快乐,但后来他感到金钱也给他带来人身安全的巨大威胁,使他感到很痛苦难受。
C.李嘉诚做慈善事业不仅着眼于眼前,还考虑到身后;不仅立足自己,也希望能影响别人,甚至希望它转变成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D.李嘉诚把基金会看成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充分表明了慈善事业在李嘉诚心中的地位,他希望基金会能把扶贫救困精神发扬光大,永远流传。
E、文章只选取了李嘉诚生活中的几件事客观叙述,没有什么评论,但却让人感到了李嘉诚的人格魅力,使人对李嘉诚产生敬佩之心。
【小题2】把“临终关怀”改为“宁养服务”表现了李嘉诚怎样的理念转变?(4分)
【小题3】形成“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的认识,对李嘉诚人生道路上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24 03:2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顾准:道德的实践者
关纯
在“讨伐”中国经济学家的声浪中,我蓦然想起了顾准先生——“用鲜血作墨水”写作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我刚刚读完新近出版的《顾准画传》,书页上留下斑斑泪痕。我不是性情中柔弱的人,可是顾准先生的人格魅力,让你无法自已。顾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更是一位令人景仰的“道德的实践者”。
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称誉顾准先生是“中国经济学界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一人”。今日之中国,“市场经济”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在50年前,敢提出如此超前的见解,那是需要具有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和丰厚的学识底蕴的。1957年顾准发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正是在***《论十大关系》的启发下,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深刻反思。顾准的文章有的放矢,针对当时***的个人迷信,再次加冕“右派”。然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准始终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埋头读书,独立思考,在精神世界里,天马行空,创造思维,成为中国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顾准“悲壮的道德实践”,对我们今天的某些“公共知识分子”倒是一面镜子。许纪霖教授为某些“知识明星”画像——“为了迎合传媒,吸引公众,成为很可笑的‘文化思想明星’。他们不在学理上像顾准那样下功夫,而是在修辞上努力,起劲地煽情、作秀、唱高调。虽然他们的‘思想’在追遂时髦的人看来很尖锐、很独特,但是在真正有思想的人看来,会发现那些华丽的辞藻和机智的修辞背后,实际上是一个空荡的灵魂,一个苍白的手势,纵然能够泛起一时的摩登泡沫,但很快成为过眼云烟,像大浪淘沙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顾准“本来有一个官宦前程,而且前程似锦。但是他‘糟蹋’了这一前程,走上了一条料无始终的不归之路。他在黑暗中求索,给抽屉写作,给后人写作,而不是给自己的学术前程写作”。顾准临终时,在床榻旁一直陪伴他的吴敬琏握着先生的手,看着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魂魄归西,离我们而去。
“顾准是一座巍然屹立、高耸入云的山峰。不管是天赋的聪明才智方面,还是道德文章方面,我们都不一定能接近于他所达到的境界。”
顾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时代更需要像顾准这样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读《顾准画传》而在书页上留下斑斑泪痕,主要是感念于顾准先生的人格魅力,出于对这位伟大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更是“道德实践者”的景仰。
B.顾准本来有一个似锦的前程,但他自己却毫不在意,走上了一条只求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不归之路,这一执着却成就了他令后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C.顾准先生第一个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见解,他的这一理论是在《论十大关系》的启发下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深刻反思。
D.参与中苏联合考察黑龙江的顾准看不惯苏联专家的蛮横态度。不惜破坏中苏关系也要为祖国而据理力争,采取了针锋相对的立场,结果遭到打击。
E.顾准先生在苏联解体20年前就已经清醒地看到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积重难返,预示了苏联解体的必然结果,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小题2】顾准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顾准先生是“‘用鲜血作墨水写作’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请简要回答。
【小题4】文章以“顾准:道德的实践者”为题,至少包含了“顾准重道德”“顾准重实践”“警示‘知识明星’”三方面的内容,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B.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E.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小题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3】传文写了钱玄同许多刚猛的表现,为什么最后写他惧怕刘半农家里的黑狗?请简要分析。
【小题4】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田长霖的美国梦
田长霖祖籍武汉黄陂,1935年生于武汉汉口,启蒙于上海,1955年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他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攻下了博士学位,尔后,一发不可收,26岁就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简称“伯克利加大”)“最年轻教授奖”,年仅40岁就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传热学的掌门人,他还相继荣膺世界传热会议,美、日、法等国际最高学术机构及有关***,同时也是“武汉中国光谷”首批聘请的科学顾问之一。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田长霖在学校达到巅峰时期,即在伯克利加大的任期已满7年之时,选择请辞校长职务,他不顾加大总校长艾金逊的极力挽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急流勇退。
B.文章虽为他传,但引用了田长霖谈到辞职时自己说过的一段话,这非但没有损害传记的艺术特色,反而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十分具有说服力。
C.文章详写田长霖在伯克利加大担任校长期间实施使少数族裔的学生获益的“伯克利承诺计划”的事情,略写初来美国时的受辱经历,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D.田长霖是一个励志的典范,他从一个难民移民成长为一个美国精英,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他既能勇往直前,又能在关键时刻急流勇退,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E. 田长霖既是一位教育家,又是一位斗士。初来美国就被教授当众羞辱,这是他冲破美国社会限制少数族裔的“玻璃天花板”并关注美国华裔权益的唯一动力。
【小题2】传记中引用了在田长霖门下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菲妮的话,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3】传记结尾说 “田长霖的逝世对华人、对美国来说都是损失”,请结合材料简述这样说的原因。
【小题4】田长霖作为少数族裔中的一员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最终成为美国社会的佼佼者,实现了他的美国梦,请你就“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其中的任意一点,结合文本探究它在田长霖身上的体现。

同类题4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l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l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 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小题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5分)
【小题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就其中的某个方面谈谈你的观点,不少于180字。(1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铅同位素考古:文物的指纹
①如果说碳十四测年技术解决了考古发现的“何时”问题,那么铅同位素考古方法解决了文物来自“何地”的问题。
②1966年美国学者Brill在美国考古学年会上宣读了他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件铅玻璃、铅丹颜料以及铅青铜的铅同位素分析结果,宣告铅同位素考古的诞生。Brill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玻璃与希腊的古代铅矿,英国、意大利、土耳其的铅矿,西班牙、威尔斯、撒丁岛的铅,以及埃及的古代玻璃和釉上的铅完全不同,表明中国古代玻璃最有可能产自本地。
③铅同位素考古的原理是怎样的呢?铅有四种稳定同位素,分别为204PB.206PB.207Pb和208PB.其中204Pb总量是不随时间变化的,206PB.207Pb和208Pb分别是238U、235U和232Th三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产物,被称为放射成因铅。由于各地金属矿山在成矿过程中所处的地质环境中铀和钍含量不同,以及成矿的地质年代不同,所以其中放射成因铅的含量比率会有不同。这样,铅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各地铅矿石的“指纹”——指征矿石的。
④在古代很多文物的生产中,铅或多或少会成为原料之一,例如青铜器、玻璃、陶釉、颜料等。因此,铅同位素组成也是文物的“指纹”,是探究古代矿产开发、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流等课题的重要参考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德国、日本、美国和中国学者纷纷利用铅同位素方法探索青铜器矿料,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
⑤英国牛津大学的Gale夫妇首次将该项技术应用于探索青铜时代地中海地区青铜工业的铜料。通过对比青铜制品和铜矿山的铅同位素数据,他们提出了古代地中海铜矿料的贸易路线。此项成果于1982年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正式发表。几乎同时,德国学者发表了他们对阿纳托利亚古代铜器的分析结果,提出锡青铜合金化技术与铜、锡矿料同时被引入安纳托利亚。
⑥在我国,铅同位素考古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商周王朝辉煌的青铜器铸造技术独树一帜,青铜铸造业耗费了巨大的铜锡铅资源,但是作为青铜文化分布核心的中原地区恰恰是铜锡资源的匮乏区,铅同位素方法为解决商周青铜器矿料提供了重要的线索。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金正耀首次运用铅同位素方法测定了殷墟出土的12件晚商青铜器,并发现部分商代青铜器中含有高放射成因铅。在国内,这种罕见的异常铅仅发现于云南东北部的部分金属矿山,据此他提出了轰动学界的商代青铜器矿料“西南说”。此后三十年,金正耀团队对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三星堆、金沙、盘龙城、大洋洲、天马-曲村、琉璃河、炭河里、周原、洛阳等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进行了地毯式地全面测试,完善了中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库,并明确提出了连接西南和中原之间的“青铜之路”。
⑦如今,铅同位素考古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而各国学者的研究势头丝毫未减。铅同位素考古方法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使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光明日报》2016年01月01日 作者 吴晓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件铅玻璃、铅丹颜料以及铅青铜的铅同位素分析,美国学者Brill于1966年宣告铅同位素的诞生。
B.铅有四种稳定同位素,其中204PB.207Pb和208Pb分别是238U、235U和232Th三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产物。
C.以金正耀为首的团队通过全面测试,明确提出了连接西南和中原之间的“青铜之路”,这表明我国铅同位素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D.英国Gale夫妇于1982年首次将铅同位素方法探索青铜器矿料的技术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正式发表。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学者对阿纳托利亚古代铜器进行铅同位素考古分析,证实该地区在古代没有发现铜、锡矿料,当时的人们也没有掌握锡青铜合金化技术。
B.如果用铅同位素考古方法对2013年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铜镜进行分析,就可以确定该铜镜大致于哪年制作而成。
C.依据金正耀铅同位素考古实践结论,中原地区虽然拥有辉煌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但是该地区的铜锡资源匮乏。
D.2015年,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不少的青铜器。假如对这些青铜器进行铅同位素测试,能更好地完善中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库。
【小题3】下列对“铅同位素考古”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铅同位素考古技术发现中国古代玻璃上的铅与埃及的古代玻璃和釉上的铅、撒丁岛的铅等完全不同,表明中国古代不具备生产玻璃的能力。
B.铅同位素考古技术可以解决文物来自“何地”的问题,依此我国学者金正耀提出了轰动学界的商代青铜器矿料“西南说”。
C.铅同位素考古的原理是依据各地金属矿山中铀和钍含量以及成矿的地质年代的不同,比较放射成因铅的含量比率,进而指征矿石的。
D.铅同位素考古方法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虽然铅同位素考古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但这种方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