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在中国民歌界,龚琳娜无疑是个“另类”。几年前,她以一曲《忐忑》名噪南北,绵延其间的喧嚣与不安,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寓言,也让她走进公众的视野。然而,2013年她和老锣创作的《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却让他们背负争议。
春寒料峭的3月,我走入龚琳娜和老锣在北京举办的“古诗词音乐沙龙”。《静夜思》、《登鹳雀楼》……老锣将典雅的中国诗词嵌入音符与律动,再加上龚琳娜或柔美或刚烈、或深沉或彷徨的歌声,温柔地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化记忆,让人感叹听觉与心灵的共振竟如此美妙。演出后,龚琳娜向我讲述了她眼中的自己及民族声乐。
此生不做“套中人”
记者:5岁登台独唱,20岁保送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加入中央民族乐团,1999年获全国青年歌手大赛银奖和“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华服、盛典、鲜花、掌声似乎都已顺理成章。你那时为何要出走民歌界,为何回归?
龚琳娜:大学毕业后,我发现民族音乐的环境太单一了,几乎是千人一声。我不想做一个“套中人”,必须打破自己。这时遇到了老锣,是他让我“打开”了自己。旅居德国,让我看到世界民族音乐的风貌,捕捉到中国音乐的“根”——中国民歌和戏剧的唱法,就像登上了鹳雀楼,有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回望自己的文化。老锣告诉我,要让西方人听到汉语的美丽。《静夜思》、《忐忑》等老锣的音乐中既有中国音乐的“根”,也有与众不同的尝试,是21世纪中国的新声音。我们云游世界,在大自然里返璞归真,不断找寻自己。当这些积累几乎要在我的身体里“爆炸”时,我告诉自己必须回来。
记者:今天你演唱《静夜思》、《登高》,每一曲唱毕,都忍不住拭去眼泪,很少有歌者被音乐感染到如此境地。
龚琳娜:唱歌是生命魂魄的反射,要离自己的心很近。作品和作曲家要很纯洁,歌者也必须干净,因为歌唱是回归自己内心的过程,而不是向观众炫耀什么。因此感人的不是华丽的声音,是真实的力量。假唱假意,再大的名声,再高的技巧,都是故弄玄虚。
记者:如何让歌唱回归自己的内心,保持“纯洁”?
龚琳娜:在德国,我们住在山里面,我每天找一片干净的林地,脱去鞋子,光脚踩在地上,感觉自己的身体是一棵树、一朵花,从那一分钟起开始忘掉自己。从大自然里找到了这个东西,再唱歌的时候,状态就不一样了。
既然上天让我拥有了这个舞台,就要努力把这个舞台变成桃源,把我们的音乐变成桃源的音乐。首要的是永远尊敬音乐,音乐就是我的信仰。我不可以跨越它,利用音乐来炫耀自己。在北京,我们租住的房子有个小花园。天气暖和了,我就光脚踩在土地上,那种踏实感,让我感到不是悬在半空中。每年7月,我们都要去森林,去呼吸,放松自己。这样的方式,让我不会丢掉干净的心灵。
可惜“山珍”无人知
记者:你在微博里写:“我们的歌里有《忐忑》、《金箍棒》等麻辣火锅味的,也有《走西口》、《好花红》等小吃类的,功夫最深的要数《登高》、《桃源行》等自然山珍”。为什么通过媒体传播的是“麻辣火锅”,而不是功夫最深的“自然山珍”?
龚琳娜: 在春晚你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没有人会静下来听《登高》,要呈现的音乐必须有光彩,而非内敛的。其实,你要唱得深刻,而非浅表的热闹,更难。我对于《金箍棒》、《大笨蛋》的喜欢并不弱于古诗词音乐。古诗词音乐是一种精神营养,提醒我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但在日常生活里,快乐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金箍棒”就是你的武器,帮你打败内心不好的欲望,生活中特别需要《金箍棒》一类的作品。
记者:同为“麻辣火锅”,为什么《忐忑》的认可度较高,《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却招来争议?
龚琳娜: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让人获得。《法海你不懂爱》的任务就是把这句咒语植入你的大脑,告诉你凡是真爱遇到阻碍,就要唱这首歌。我想很多人不是不喜欢《金箍棒》,而是不喜欢我“齐天大圣”的扮相。这毕竟是这种扮相的第一次亮相,我也在探索。大家在讨论和碰撞中,才能激发新事物的出现。
记者:所以,能否带来新感受,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
龚琳娜:不,不是外在的刺激,而是内心的感动。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经得起观众咀嚼和时间检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我看重音乐给观众带来的力量,希望我的音乐传递生活的希望。
记者:那些“自然山珍”有面向公众的传播渠道吗?
龚琳娜:没有。要么是拼盘晚会,要么是死板的音乐会,古诗词音乐的生存空间几乎没有。我希望大家能关注这部分。通过音乐激活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我们的愿望。
【小题1】下列对这篇访谈录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访谈开头的导语既点出了龚琳娜的独特个性,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突出了古诗词音乐的美妙感人,与结尾暗暗呼应。
B.本文中的记者认为,龚琳娜是被音乐感染的拭去眼泪的极少读者,说明歌唱者必须以“纯洁”的心态演绎纯洁的歌曲才能感人。
C.龚琳娜认为,她演唱的《金箍棒》没有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只是因为这些人不喜欢她的扮相,但对这支歌曲还是很喜欢的。
D.龚琳娜认为,音乐作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人获得内心的感动,好的音乐作品应当让人获得,应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E 、龚琳娜希望,能够扩大古诗词音乐面向公众的传播渠道,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古诗词音乐,并且关注古诗词音乐的生存空间。
【小题2】龚琳娜宣称自己不愿做一个“套中人”,这里的“套中人”是什么意思?她为何不愿做这样的套中人?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访谈录中画横线的句子“从大自然里找到了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对其深层次含义加以分析。(6分)
【小题4】访谈录中“可惜山珍无人知”,这个小标题中的“山珍”指的是龚琳娜吗?如果是,请谈谈理由;如不是,请说说指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9 04:0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徐百柯
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
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件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他跟他的女儿们,凡有机会聚在一起,就组成一个家庭合唱团,分声部地练习演唱他的新作或旧作。难怪人们说,音乐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
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在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世界上很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人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语言学家陈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少年时,他着迷于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本是赵兴之所至偶一为之,却成就了一部儿童文学经典译作)。长大了,想学“国语”,就用赵元任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当老师。后来迷上了音乐,迷上了赵元任的音乐朋友萧友梅介绍的贝多芬《欢乐颂》,也迷上了赵元任谱曲并亲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难断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谁知临出门,这位老兄却奉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
“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
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曰:“他就是赵元任。”
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赵元任担任罗素的巡回演讲的翻译时,都用当地的方言翻译,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当地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B.赵元任在表演的口技“全国旅行”中,用各种方言“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生动地证明了他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语言学之父”。
C.赵元任研究语言学,学声乐、器乐,作曲、演唱、翻译……在许多领域,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D.传记写了赵元任生活中的种种逸闻趣事,主要突出了他超群的语言能力,展现了一代语言大师的魅力和风采。
E.赵元任为推广“国语”而灌制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影响很大,连香港的普通店员都知道,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
【小题2】世界各地人都认赵元任为“老乡”,这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4分)
答:
【小题3】赵元任被认为是—位“通才”,请概括文中这样说的依据。(6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我就是清末戴瓜皮帽的怪人”
田家炳,一个88岁的香港老人,20多年来,在内地和港台,共捐助130所中学、8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9所专业学校、9所幼儿园、115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  
迄今为止,他已累计捐资10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他还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资产。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沙发前的茶几上放着一个“鸿福堂”牌夏枯草饮料的塑料瓶子,里面装着小半瓶白开水。瓶子是田家炳从香港带过来的。“我不舍得喝矿泉水。”  
田先生的矿泉水瓶子的故事显然不是作秀。记者从四川师范大学唐志成先生的文章中发现,这个瓶子已经陪伴田先生大半年了。  
田先生在四川广元中师的师生会上说:香港有700万人,如果每个人每天扔掉一个瓶子,就要扔700万个。  
“我看到一个瓶子,就好像看到这个瓶子后面有10个、20个人为这个瓶子劳动的身影。”  
这样的故事不少:田家炳出门自己带肥皂,不轻易用一张纸,出门搭公车……  
“这可能和我本身不会出卖劳力有关系。我常常觉得每件东西都是劳动者提供给我的。比如说,一张纸,我都不轻易用。一张纸,要用山上的树木来做材料,用化学材料浸,溶化,还要用水冲洗……要经过很多程序,才能出一张纸。”  
他批评现在的商品包装过于浪费:“有些简直骗人,几条冬虫草,一只盒子那么大,啊!”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声音提高了八度。
田家炳有点感慨:“现在社会上很难找到这种思想的人了,很坦白地说,我是‘高处不胜寒’,谁也学不来这个田家炳,就我一个。现在商品市场都讲推销,增加销路,鼓励消费,我这种人就完全不适合时代了!这只是我个人的做法,我不敢说对不对,你们觉不觉我很老土啊?”
田家炳自称“孤寒鬼”(吝啬鬼),对自己刻薄,舍不得花钱。“我就是清代戴瓜皮帽的那种老人家。”  
“也许在香港,在内地,就我一个人戴瓜皮帽子啦!别人看到我也许觉得很怪。”听不出田家炳口气里,是自豪,还是惆怅。  
2001年,“孤寒鬼”田家炳把住了37年的别墅卖了。市值一个多亿港币的房产仅仅卖了5600万元,其中的300万元,还是人家看到他做的事情,追加给他的。——他为这几千万元的“收入”能建设几十所学校感到高兴。  
朋友们最初有点怀疑,亚洲金融风暴冲垮了香港的一切,当时香港媒体报道田家炳卖楼卖了很多钱,朋友都以为他的经济真的出了问题,又怕他伤心,不敢问。当知道真相后就觉得很难得。  
田家炳当时考虑,这栋位于九龙塘森麻实道的别墅的市值,每月利息就近40万元,“我和老伴睡个觉起来,一万多元就没有了——想想觉得真不舍得!”  
“老宅大别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一边拿眼睛扫了一下记者手中有他豪华别墅照片的资料,田先生微笑。  
田家炳有5子4女,全家20余口,卖掉别墅后,他和老伴搬入了离别墅不超过100米的公寓楼,从此成了“租房”一族。好在现在孙辈大多出国留学,家庭团聚时小公寓还可以勉强应付一下。
田家炳说:“80多岁了,连住家也没有,私家车也没有,每天坐公车,像我这么厚脸皮的人基本上找不到了。”  
现在他每到一地,必定带着他从事实业的某个儿子,并且,这些孩子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在田先生吃不完东西的时候,替父亲吃掉剩余的饭菜。  
他满足自己的生活。“我的家人,还要上坡下坡,走那高低不平的山路,还要挑担子。现在我几块钱,就有车子(出租车)送我到目的地,你看,这享受多了。”
田家炳并不认为自己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孩子有多么了不起。“如果有最自豪的事情,那就是用我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天上的星星那么多……”  
时代,以这种方式,保留了一个人的名字。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写陪伴田家炳已经大半年的“鸿福堂”版夏枯草饮料瓶这一材料,说明了田家炳在生活上崇尚节俭,只喝一种饮料。
B.田家炳认为自己没有出卖劳动力,所以,应该对劳动成果,哪怕是一张纸,一块肥皂都要无条件地倍加珍惜。
C.田家炳说自己“高处不胜寒”,意思是说,别人都觉得他拥有巨额财富,却在生活中小气,少有人理解。
D.田家炳用“清末戴瓜皮帽的怪人”来形容自己,说明他也自知自己的思想意识落后于时代,不能与时俱进。
E.现在,田家炳每到一地,必定带着他从事实业的某个儿子,是要将自己崇尚节俭,热衷慈善的品格传递给儿子。
【小题2】田家炳说:“80多岁了,连住家也没有,私家车也没有,每天坐公交车,像我这么厚脸皮的人基本上找不到了。”如何理解这里的“厚脸皮”?(6分)
【小题3】作者说,在田家炳“就我一个人戴瓜皮帽子啦”的口气中,听不出他是自豪,还是惆怅。你又是怎么理解田家炳口气中的心情的呢?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加以说明。(6分)
【小题4】田家炳拥有巨额的私人财富,但他最终将自己名下的80%的资产捐出,用于慈善事业,最终无房无车,但他觉得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请你就“财富”“慈善”“自豪”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陈寅恪:守正为心
徐 蓓
东渡日本时,陈寅恪还不到12周岁。在日期间,伙食甚差,每天带的便当里仅有一点酱萝卜佐餐。后来在德国留学时,由于国内官费不能按时汇到而经济窘迫。除听课外,他常整日在图书馆里阅读,仅带一点最便宜的面包充饥,全天不进正餐。
虽然日子贫苦,但也自有富足。
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辗转游学的18年里,他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蒙文、藏文、波斯文等22种语言。此外,还学习了物理、数学、天文等知识。
在女儿陈流求的印象中,“最初父亲是对理科有兴趣,他想学习物理、数学之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文史。”因为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
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只是为了得到一张文凭,而陈寅恪读书却天马行空,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大学、好教授,他就去旁听。不为学分,不为文凭,获取知识是他的全部目的。也正是因为不为文凭而读书,他的学术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东方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与当时大多数归国留学生喜欢西装革履不同,陈寅恪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是清华园里出了名的“国货式先生”。
“他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裹着书本。讲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而讲其他课,则用不同的深颜色包袱布包着书。”这个细节,对陈流求来说清晰如昨。而让清华师生更为印象深刻的,是陈寅恪的博闻强识、旁征博引和推陈出新。“父亲多次对我们说起,即使每年开一样的课程,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所更新,绝不能一成不变。”
就这样,他的课不仅吸引了很多学生,而且连冯友兰、吴宓、朱自清等知名教授也跑来听他的课。慢慢地,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
他身处乱世,磨难重重。
1937年,北平沦陷。消息传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日夜忧愤,以致卧床不起,又拒绝进食服药,不久辞世。
父亲离世,让陈寅恪难以承受。陈流求记得,“当时,因忧愁国事、家事,父亲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被诊断为右眼视网膜脱落,要立即手术。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治疗。因为若接受手术治疗,需要疗养一段不短的时间。但久留北平,父亲怕会遭到日伪逼迫。他情愿眼睛瞎,也坚决不肯在沦陷区教书。”
为了不在敌占区当亡国奴,陈寅恪带着全家从北平出发,辗转流离,跋涉了11个省。
居无定所,生活困苦,孩子年幼多病,夫人身虚体弱,自己的左眼也一点点看不见了。而最让他心痛的,是凝聚了自己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大部分毁于战火,还有很多随身带着的书竟被人盗走了。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没了书,这就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   
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陈寅恪凭着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在大灾大难面前,陈寅恪用尽心力写下了对民族的义。
在右眼失明7年多之后,56岁的陈寅恪连左眼也看不见了。
失去光明的最初几天,陈寅恪的心情忧郁低沉。“全家被一种悲哀失望的气氛笼罩着。我们觉得,这是父亲一生中所经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但很快,他就平静了。他心里的亮光没有灭。“不久,父亲就开始学习怎样在目盲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后来,陈寅恪干脆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踽踽独行。
“父亲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曾经,陈寅恪要出一本书,出版社要求改动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词拒绝了,结果那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这种坚持或倔强,不是固执,而是陈寅恪做学问的态度,是他一生的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陈寅恪,义宁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摘编自《国》)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求学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从事这方面研究易出成果,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文史。
B.陈寅恪先生被称为“国货式先生”,是因为他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品格。
C.陈寅恪撰述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在凝聚了他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毁于战火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是他民族责任意识的体现。
D.陈寅恪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倔强而又固执。
E.生于乱世,内外环境的干扰,使陈寅恪在实现自己追求的过程中阻碍重重,但他没有放弃目标;艰难前行,终身治学,始终是为了以学问报效国家。
【小题2】陈寅恪的一生磨难重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小题3】文中说,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他获得这一称号的原因。(6分)
【小题4】陈寅恪一生“守正为心”,其“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