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陈寅恪:守正为心
徐 蓓
东渡日本时,陈寅恪还不到12周岁。在日期间,伙食甚差,每天带的便当里仅有一点酱萝卜佐餐。后来在德国留学时,由于国内官费不能按时汇到而经济窘迫。除听课外,他常整日在图书馆里阅读,仅带一点最便宜的面包充饥,全天不进正餐。
虽然日子贫苦,但也自有富足。
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辗转游学的18年里,他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蒙文、藏文、波斯文等22种语言。此外,还学习了物理、数学、天文等知识。
在女儿陈流求的印象中,“最初父亲是对理科有兴趣,他想学习物理、数学之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文史。”因为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
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只是为了得到一张文凭,而陈寅恪读书却天马行空,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大学、好教授,他就去旁听。不为学分,不为文凭,获取知识是他的全部目的。也正是因为不为文凭而读书,他的学术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东方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与当时大多数归国留学生喜欢西装革履不同,陈寅恪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是清华园里出了名的“国货式先生”。
“他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裹着书本。讲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而讲其他课,则用不同的深颜色包袱布包着书。”这个细节,对陈流求来说清晰如昨。而让清华师生更为印象深刻的,是陈寅恪的博闻强识、旁征博引和推陈出新。“父亲多次对我们说起,即使每年开一样的课程,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所更新,绝不能一成不变。”
就这样,他的课不仅吸引了很多学生,而且连冯友兰、吴宓、朱自清等知名教授也跑来听他的课。慢慢地,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
他身处乱世,磨难重重。
1937年,北平沦陷。消息传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日夜忧愤,以致卧床不起,又拒绝进食服药,不久辞世。
父亲离世,让陈寅恪难以承受。陈流求记得,“当时,因忧愁国事、家事,父亲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被诊断为右眼视网膜脱落,要立即手术。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治疗。因为若接受手术治疗,需要疗养一段不短的时间。但久留北平,父亲怕会遭到日伪逼迫。他情愿眼睛瞎,也坚决不肯在沦陷区教书。”
为了不在敌占区当亡国奴,陈寅恪带着全家从北平出发,辗转流离,跋涉了11个省。
居无定所,生活困苦,孩子年幼多病,夫人身虚体弱,自己的左眼也一点点看不见了。而最让他心痛的,是凝聚了自己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大部分毁于战火,还有很多随身带着的书竟被人盗走了。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没了书,这就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   
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陈寅恪凭着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在大灾大难面前,陈寅恪用尽心力写下了对民族的义。
在右眼失明7年多之后,56岁的陈寅恪连左眼也看不见了。
失去光明的最初几天,陈寅恪的心情忧郁低沉。“全家被一种悲哀失望的气氛笼罩着。我们觉得,这是父亲一生中所经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但很快,他就平静了。他心里的亮光没有灭。“不久,父亲就开始学习怎样在目盲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后来,陈寅恪干脆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踽踽独行。
“父亲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曾经,陈寅恪要出一本书,出版社要求改动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词拒绝了,结果那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这种坚持或倔强,不是固执,而是陈寅恪做学问的态度,是他一生的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陈寅恪,义宁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摘编自《国》)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求学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从事这方面研究易出成果,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文史。
B.陈寅恪先生被称为“国货式先生”,是因为他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品格。
C.陈寅恪撰述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在凝聚了他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毁于战火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是他民族责任意识的体现。
D.陈寅恪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倔强而又固执。
E.生于乱世,内外环境的干扰,使陈寅恪在实现自己追求的过程中阻碍重重,但他没有放弃目标;艰难前行,终身治学,始终是为了以学问报效国家。
【小题2】陈寅恪的一生磨难重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小题3】文中说,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他获得这一称号的原因。(6分)
【小题4】陈寅恪一生“守正为心”,其“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29 03:2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关于艺术家  冯骥才
①人类艺术史的进程中,两次迈出巨人的脚步:一次是从自发的艺术到自觉的艺术,一次是从自觉的艺术到艺术的自觉,后一次的缘故是艺术家的出现。自此,艺术就变得无比艰难。
  ②艺术家的工作是把艺术个性化。创造的含义就变为独创。艺术中没有超越,只有区别,成功者都是在千差万别中显露自己。艺术家的个性魅力成了他艺术的灵魂。于是,平庸与浅薄被视为垃圾,因袭模仿被看做偷窃,都是艺术的淘汰物。但是如何把个性魅力变成个性艺术?艺术家们各有各的秘密。
  ③凭借着他们的努力,创造一个世界。这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智慧到处发光,才华到处流溢:所有颜色都是语言,所有声音都有灵性,所有空间都充满想象。这世界的一切,都是由无到有,每个人物都是虚构而成,还要同活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性格有心灵,可是这些人物的生命却从不依循活人的生死常规;不成功的人物生来就死,成功的人物却能永恒。有时,他们在书中戏中电影中死去,但在每一次艺术欣赏中重新再活一次,艺术有它神秘的规律。由于艺术的本质是生命,它一如人的生命本身,是个古老又永远不解的谜。
  ④艺术家生存在自己的艺术中,艺术一旦完结,艺术家虽生犹死。长命的办法唯有不断区别别人,也区别自己。这苛刻的法则便逼迫艺术家必须倾注全部身心,宁肯在人间死掉,也要在艺术中永生。难怪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七颠八倒,在虚构的世界里却不会弄错任何一根纤细的神经。反常的人创造正常的人物。人们往往能宽恕艺术中的人物,却不能宽恕生活中的艺术家。他们照旧默默吃苦受罪,把用心血锻造出的金银绯紫贡献给陌生的人们。一旦失败,有如死去,无人理睬;一旦成功,自己却来不及享受。因为只要不再超越这成功,同样意味着告终。
  ⑤但真正的艺术又常常不被理解。在明天认可之前,今天受尽嘲笑:成功不一定在它的诞生之日。不被理解的艺术与失败的艺术,同样受冷落,一样的境遇,一样的感觉。艺术家最大的敌人是寂寞,伴随艺术家一生的是忽冷忽热的观众、读者,和一种深刻的孤独。
⑥这便是我心中的艺术家,天生的苦行僧,拿生命祭奠美的圣徒,一群常人眼中的疯子、傻子或上帝。但如果没有他们,人类的才智便沉没于平庸,生活化为一片枯索的沙漠,好比没山,地球只是一个光秃秃黯淡的球体。选自《当代人》(2012.第9期)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6分)
【小题2】为什么说艺术的本质是生命,它一如人的生命本身,是个古老又永远不解的谜?(6分)
【小题3】关于艺术家,作者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黄家驹有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光辉岁月》,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首歌正是黄家驹创作献给南非黑人人权精神领袖曼德拉的一首对自由的颂歌。歌中唱道:“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这既表达了黄家驹对曼德拉的敬仰,也诠释了曼德拉的信仰。据说,有人曾经给曼德拉翻译《光辉岁月》的歌词,他听到最后潸然泪下。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于2013年12月5日在南非比勒陀利亚逝世,享年95岁。这位南非“斗士”几乎用自己整个青春和壮年,为抗争不公平的种族隔离奉献了全部力量,并最终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敬意,成功推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
1918年7月,曼德拉生于南非东开普省一个村庄里的一个显赫家庭。他先是在教会学校学习,然后进入福特哈尔大学,当时这所大学是专门为南非黑人设立的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但他因参加一场抗议活动而被学校开除,后来他逃到约翰内斯堡,在那里学习法律,成为科班律师。他和他的朋友、同为斗争英雄的奥利弗·坦博创办了南非第一家非洲人合伙的律师事务所。
在约翰内斯堡的日子里,他开始积极参与政治以及反对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斗争。1944年,他参与创建解放运动组织“非国大青年联盟”,并在1961年非国大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成立后成为该组织的领袖。
一年后,他因“非法越境”和“煽动工人罢工”的罪名被捕,被判监禁五年。1964年,还在服刑的他与非国大其他活动分子在臭名昭著的“瑞佛尼亚审判”上被控阴谋颠覆,被判终身监禁,随即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铁窗生涯。在监禁期间,他曾与种族隔离政府官员秘密谈判,最终于1990年2月11日被释放。在此九天前,南非解除了对非国大的禁令。
1991年,南非议会投票废除了一系列作为种族隔离制度重要基础的法律;1993年,曼德拉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时期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南非首次组织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获胜,他本人也以62.2%的支持率当选为南非首位民选黑人总统。
曼德拉宽广的心胸,推动饱经种族压迫之苦的南非超越仇恨、走向和解。和平实现了民主过渡。1995年,他签署《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宣布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为南非此后的稳定与和解奠定了基础。
1999年6月14日,任满一届的他履行诺言,功成身退,自此过起了漫长的退休生涯。
南非官方曾用一种独特的形式,将曼德拉的政治生命“法定”为67年。
2009年11月11日,第64届联大通过决议,将曼德拉生日——7月18日定为“曼德拉日”,以表彰曼德拉为“和平与自由”所做的贡献。2010年曼德拉92岁诞辰,成为第一个“曼德拉日”,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符号,就此和政治、历史戏剧性交织。
即便反对曼德拉的人也承认,曼德拉有感染力、号召力和顽强的斗志。在漫长的67年政治生命中,他不畏挫折,不受威逼利诱,执着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种族隔离制度在南非已存在了漫长的3个世纪,且南非历史上从未有过统一的、多种族平等相待的国家,他的政治目标曾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不同色彩和谐共处的“彩虹国”,仿佛注定只能存在于幻想中。谁又能想到,他同同时代无数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顽强奋斗,竞真的能让“彩虹国”从天上降临人间。
正如《光辉岁月》中所唱的那样,这位传奇政治家“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历尽艰难,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做出了杰出贡献,“问谁又能做到”?
(摘编自《网易新闻》)
(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曼德拉年轻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与政治以及反对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斗争,成为解放运动组织 “非国大青年联盟”的创始人。
B.作为南非黑人人权精神领袖,曼德拉的一生为黑人权利奔走呼号,历尽艰辛,他或许有过彷徨,但他从不退缩,终于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C.曼德拉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时期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本人也当选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
D.曼德拉是新南非的缔造者、非洲人民的骄傲,文章运用插叙的手法回顾了曼德拉的传奇一生,表达了对曼德拉一生丰功伟业的赞美。
E.鉴于曼德拉为“和平与自由”所做的贡献,7月18日从此和政治、历史产生了联系,不再只作为他个人的自然生命符号而存在。
(2)【小题2】请剪要概括曼德拉为追求“光明和自由”所做的努力。
(3)【小题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用了黄家驹的《光辉岁月》,这样写出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题4】曼德拉的逝世是巨星的陨落,他的“光辉岁月”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论劝谏
(英)艾迪生
一般而言,我们最难于接受的便是规劝。我们往往把提出劝告的人视作对自己看法的一种渎犯,认为把自己当成儿童或愚人看待。我们把这类晓谕视作一种隐含的责备,把他人在此情形下为我们自身利益所捐献的诚悃视作一种冒昧行为或造次举动。而事实上,那些进献忠言的人,至少在这点上,也确乎比我们高出一筹,他之所以要进行规劝,无非因为相比之下,他认为我们在行为抑或认识上确有某些不足。惟其如此,故使劝谏并乐为人所采纳成为极难的艺术;实际上古往今来的无数作家,其间的相互消长,亦每每与他们在这门艺术上的造诣不无关系。试想为了使这帖良药而不苦口,人们曾经尝试过多少方法?或依赖于优美之文词,或凭借于动听之韵律,或乞求于警策之谈吐,或借势于简练之箴言,因而使自己的一番意思;能够达之于人。
然而在所有上述种种进言方法之中,我以为最为有效的一种,也即是最为人们所欣然乐从的一种,则再无过于寓言,不拘这寓言以何种形式出现。如其我们能以这种方法进行劝说或提出忠告,其效果将远胜于其他各种,理由是这个方式最不易招致人们的恶感,也最不易引起各种反对。
这种方法之妙,只须稍加思索,便不难明白。首先,一般阅读寓言之际,我们往往不觉自己在受人指教,而是自己在教自己。我们阅读某人的书,不过读其故事而已,至于那规箴劝戒,则只是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而非出自于作者的传授。于是书中种种道德教训遂入人于无形,我们受教于非所预期,进德益智于不知不觉。总之,借助于此法,人之茅塞既经洞开,遂自信其处处无不在自己引领自己,因而也不易唤起一般在听人劝说时的不快之感。
其次,我们如对人性稍加体察,必将发现,人心通常最感悦怿之际,亦即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能使人对其自身的完美与才力有所感觉之时。心灵的这种极为自然的虚荣之感,在阅读寓言一类书时往往最能得到餍足;原因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整个写作活动也仿佛有了他的一半;这时每个发现也即是他自己的发现;而读的过程亦即是将此人此事不绝地用于某个环境的过程,因而就这方面而言,则一个人自己既为书的读者,亦为书的作者。于是毫不奇怪,遇到这种情形,即当一个人的心智对其自身甚感满意,又能对其种种发现发生兴味,这时他必对引起这一切的某部作品深具好感。正是这种原因,《押沙龙与亚希多弗》遂成为英国诗中迄今最负盛名的篇章。诗的本身固然极佳,但即令写得再好,如其构制不能予读者以从中驰骋其才智的机会,谅其亦未必会这样脍炙人口。
既然这种迂回的进言方法绝无伤人之弊,故我们只须稍稍翻检一下古代史册便不难看到,旧日聪颖之士在向帝王进谏时,往往喜用寓言的形式。许多人人皆知的事件不须讲,这里仅举一则土耳其的故事,其中不无东方式的虚夸之处,但我以为内容仍颇可喜。
据云,某苏丹因连年对外穷兵黩武,对内专横暴敛,早已使境内田舍荒芜,人丁萧条。苏丹阶前有一觋①者(至于其人是否怪异抑或狂妄,则不得而知),自称善解鸟语,凡各种鸟类一旦啼叫,无有不晓。某晚,觋者随帝狩猎归;见废墟颓垣之侧有鸱枭一双聒噪树间。苏丹对觋者曰:“彼鸟吱吱喳喳于树上,然殊不解其所言为何事。朕甚欲知之。汝其趋往听之,归以复我。” 觋者潜树下,作仔细聆听状。旋复命苏丹曰:“臣于鸟之所言实已窃闻其一二,唯内容则不敢言。”苏丹必欲闻其详始。觋者乃曰:“然则臣亦只得据实而陈之矣。适才树上两鸟,乃为其子女作联姻之议耳。据臣闻之,雄鸟之父语于雌鸟之父曰:‘亲家,俺对此婚事实无不欣然乐从,唯为令爱来日之生计计,自非有五十荒村作伊妆奁莫办。’雌鸟之父对曰:‘区区五十亦何足挂齿,弟则颇有心以五百为小女作赔,唯望亲家晒纳是幸。天佑吾苏丹万寿无疆!只须他圣人长御宇内,亲家你我应不愁国中无荒村耳。”’
据故事称,苏丹竟闻奏而大动,着即将通国之废城荒村修缮一新,并称,自是于其行事亦颇能咨诹民意云。
注:①xí觋,男巫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本文论述劝谏的方式和效果。作者认为劝谏是门艰难的艺术,要想劝谏使人乐于接受,犹如良药而不苦口,必须讲究方法。
B.劝谏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乎寓言,否则即使用再优美的文辞、动听的韵律、警策的谈吐、简练的箴言去劝谏,都无济于事。
C.与用寓言劝谏形式相比,其他进言方法难以凑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劝说难免直白,有伤人之弊,容易引起被劝说者的反感。
D.苏丹阶前的觋者尽管为人怪异甚或狂妄,但是他借助鸟语讽谏苏丹收到良好的效果,亦不失为一位聪颖之士。
E.本文论述劝谏的艺术,作者讲道理摆事实深入浅出,语言平易典雅,说理生动透彻,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说理技巧。
【小题2】人们评论艾迪生散文的语言“亲切而不鄙俚,典雅而不炫耀”,文辞优美,平易近人。试结合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4分)
【小题3】最后一段既是一则故事结局,也是全文的结尾,文章以一则故事结尾有什么好处?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4】作者认为在所有进言方法中,最有效的无过于寓言。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寓言劝谏效果最好”的内在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关“劝谏”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爱因斯坦
苗 千
爱因斯坦(A1bert Einstein,1879—1955)这位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因为对理论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早已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和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全世界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和书籍多如牛毛,我们不可能通过一篇短文来总结爱因斯坦的天才或他的理论,如果只从科学史的角度去考量这位物理学家,就会发现他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爱因斯坦,在早期并不像很多传说故事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且有语言障碍的小男孩,他很早就表现出了超强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据他自己讲述,他第一次对自然界感到好奇,来自他爸爸送给他的一个小罗盘,那个始终坚定指向一个方向的罗盘指针使他第一次认识到了自然界的神奇。
15岁时爱因斯坦追随做生意失败的父母到意大利求学,后又转学瑞士,在学风开放的阿劳中学补习一年后考取了苏黎世理工学院,接受数学和物理学教育。随后,这位天才留在了充满着让他喜爱的自由气息的瑞士,却因找不到教职而成了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当学术成就开始被全世界认可后,他开始执教于苏黎世大学,随后离开瑞士,执教于布拉格,后来又回到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德国柏林。
回顾爱因斯坦早年的求学和执教经历,与罗曼•罗兰笔下的人物——音乐家约翰•克里斯多夫倒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少年时期对德国的沉闷空气感到压抑,之后游历欧洲,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但最终在他们的作品中仍旧体现了德国思想和文化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完全无法忍受德国的应试教育,他因此选择在瑞士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在工作轻松的伯尔尼专利局做小职员的同时,丝毫没有放弃对“同时性”进行不懈的、深刻的思考,最终发展成为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正是在瑞士放松自由的氛围中,他和几位好友成立了“奥林匹亚学院”,一起研读哲学和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以马赫、庞加莱和休谟等人的思想为后盾,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发起挑战。
爱因斯坦在得到物理学界的认可之后,回到了德国。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认识到德国在彼时仍然是世界物理学研究的中心,柏林聚集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物理学家;另一方面,成熟的爱因斯坦可能对于表面显得僵化、教条的德国式思维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的广义相对论,固然有着天才的迸发,但也有对于自然规律深刻的认识和艰苦卓绝的追求,这正是德国精神的体现。这位终生追求物理学和谐统一的物理学家喜欢莫扎特远胜于贝多芬,他认为贝多芬是在创造音乐,而莫扎特只是从天堂中把音乐“拿来”。他做出这个评论的时候,不会知道后人评价他开创广义相对论同样经历了像贝多芬一样孤独而悲壮的奋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因斯坦受到德国纳粹政府的胁迫出走美国,他的再次出走成为德国作为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开始凋零和美国科学界崛起的标志。这位一生热爱和平的物理学家作为美国公民度过了他平静的下半生,他的经历,不仅是传奇,俨然成为20世纪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小题1】从全文看,文章第一段中爱因斯坦“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具体指什么?(6分)
【小题2】文章先后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莫扎特、贝多芬两位音乐家,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就本文来看,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2013年8月,菲律宾400名抗议者将一片农田里种植的“黄金大米”转基因禾苗连根拔起。让这些抗议者担心的是,黄金大米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
②转基因是一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它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其他物种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生物,就是转基因生物。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例如,饱受虫害困扰的天然作物被转入能抗虫的基因,从而不用使用农药就能自然收获,用这种转基因作物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③同拔起转基因禾苗的抗议者一样,部分业界人士并不认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他们认为转基因作物中被转入的基因,在人体内没有相应受体,无法被吸收,可能会产生毒性;同时,由于转入的基因有逃逸现象(指转入的基因在临近物种身上出现),会导致“超级野草”普遍存在于转基因作物农田,迫使人们不停追加除草成本,甚至包括使用比以前更高毒性的农药!从这一点上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就不见得比使用过农药的绿色食品更有优势。:Z_xx_k.Com
④而有关专家认为,由黄金大米等转基因食品引发争议的安全问题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市场上购买的黄金大米,其食用成分中几乎不含转基因物质。黄金大米转入基因的目的是增加胡萝卜素的含量,并不能增加禾苗的生存优势,所以那些转入的基因即使“逃逸”到野外也不会产生“超级野草”。
⑤为了判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提出“实质等同”原则,即通过对转基因食品中各主要营养物质、毒性物质等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并与相应的传统食品进行比较,若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则认为该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食用安全性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若存在差异,则对有差异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排查分析,以确保不存在有害成分。
⑥然而,再严格的检验标准,也无法完全消除人们的担心。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说法,各界莫衷一是,但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会彻底揭开转基因食品的神秘面纱。
( 选自《科学生活》2013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抗议者将转基因禾苗连根拔起,是因为担心黄金大米会给他们带来健康风险。
B.转基因只是利用某种技术将生物基因转入另一物种,并不能影响其物种性状。
C.相对于使用过农药的绿色食品而言,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D.转基因逃逸现象是指转入特定物种的基因在其临近物种身上出现的现象。
E.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并无定论,相信最终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
【小题2】如何运用“实质等同”原则来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请分条概述。(限60字以内)(3分)
【小题3】联系下面这两则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5分)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发布的2012年年度报告,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12年的1.7亿公顷,17年间增长了100倍。截至2012年底,全球已有59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转基因作物进口用于食品、饲料或种植。其中28个国家批准了25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   (选自《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第4期)
2013年9月7日,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发动20多名网友参加品尝转基因玉米的活动。方舟子认为:“品尝转基因玉米虽无科学研究价值,但有科普价值,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此次活动引发网上热议,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立即转发微博:“转基因食品,你吃吗?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所懂的到底科学不科学。”     (选自《搜狐健康网》2013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