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永远中国心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大典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震撼天下亿万人们心灵的话语:“不要问你的***曾宪梓先生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曾宪梓曾饱受旧中国内忧外患之苦,此生此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他怀抱赤诚爱国之心,要为自己的国家分忧解难,为振兴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而作出应有的一份贡献。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七十年代中期,曾宪梓创立金利来并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他首先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曾宪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后,家乡的工厂、学校和民居已变得破烂不堪,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如解放前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经济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的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祖国的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为祖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宪梓常对人们说:“解放前我的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小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机会重返校园。我就是靠着国家的助学金才得以顺利读完中学、大学的。所以,我要尽职尽责地回报祖国、回报家乡。”一九七七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从那时候起,曾宪梓就规定自己每年要按实际能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解决各种难题,开始每年五十万以上,以后每年逐年递增,从一百万、三百万、五百万、一千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多年的理想,帮助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由曾宪梓捐资一亿港元、与国家教委合作设立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基金会”将奖励内地的优秀教师,其中主要侧重于师范院校的教师。
曾宪梓多年来在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更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诚挚的爱心。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于是,曾宪梓利用家乡“足球之乡”的优势,投资兴建足球场,捐资举办足球邀请赛,资助各大足球队外出比赛。热爱足球的曾宪梓不仅仅只局限于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上,对于中国的整个体育事业,他都不遗余力地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无论是洛杉矶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曾宪梓都亲自设计、亲自选料,制作出数千条绣有中国奥委会会徽的深红色优质领带,赠送给中国体育代表团。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满载而归,获得辉煌的成绩,名列世界第四,曾宪梓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位荣获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发放巨额奖金。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曾宪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他决定出资发起“金利来、银利来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办二〇〇〇年奥运会”大型活动。曾宪梓说:“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曾宪梓说:“祖国和家乡是生我、养我、育我成长的地方,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
曾宪梓,一个将自己的躯体、灵魂、金钱、乃至生命与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似乎随时都可以为他的祖国喷洒满腔热血。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社会里,曾宪梓的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高风亮节,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中国,响当当、亮堂堂的中国,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腾飞的中国,应该为成功地拥有和培养出这样杰出、这样忠心的儿子而自豪。
(节选自夏萍《曾宪梓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5分)()()
E.记述重要人物,特别讲究客观、真实、准确。本文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而是采用对照式结构,将曾宪梓在“解放前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的悲惨遭遇和解放后在香港创业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A.曾宪梓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规范里最首要、最核心的二字就是“忠孝”,也就是对国家要忠诚、对家乡人要孝悌。“中国”这两个字,在曾宪梓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
B.曾宪梓对家乡的捐助是多方面的。在家乡投资建厂,是帮助家乡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完全不同,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尊严,是比物质层面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C.曾宪梓也知道,靠他一个人是不能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但如果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众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这种力量就非同小可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民族也就为期不远了。
D.曾宪梓以拳拳赤子之心,倾力回报祖国的高风亮节、大义之举,与当今社会某些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
【小题2】请指出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曾宪梓先生对祖国的回报的,并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简析曾宪梓先生的心路历程。(6分)
【小题4】有人说,曾宪梓如此大规模的捐资,不否认有爱国心,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巧妙地做商业广告,因为他毕竟是企业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观点。(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9-10 12:29: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倾听李叔同
哪怕是像温源宁那样的高手,让他来为李叔同白描一帧小像,恐怕也难下笔。
他是全能的才子。诗、书、画、印、乐、剧,他全包了。他又是感化力特强的艺术教育家。在人生的半途中,忽然来了个突变:脱下青衫披上缁衣,做了个苦行头陀。崇仰者看他头上显出圆光,是位活菩萨,不觉便五体投地!
圆光太虚幻,还是声音真实。李叔同的人生充满了不同凡响的声音。
这位乱世真人不过六十三年的一生中,前二十五年他可谓阅尽繁华,是浊世中的翩翩佳公子。清朝末年,他的故乡天津有位名妓杨翠喜。李叔同赠过她艳词一阕,其中有“痴魂消一捻,愿化穿花蝶”之句。此后,他奉母携眷移居上海,又同海上名花李苹香过从甚密。他赠李的诗中有云:“春归花落渺难寻。”
丰子恺说,他的恩师是第一个将西方古典音乐介绍到中国的人。那主要指的是他东渡扶桑“向西方艺术全面进攻”以后的贡献。但从下面这段“史中声”来看,他早就在弹钢琴了。
1905年,他的生母在上海病故。他扶柩返回天津老家为母开吊出殡。这场丧事极不平常,不但打破“外丧不进门”的老规矩,把灵柩抬进了老宅大门,而且是按西式做法办理的。除了致悼词(而非老式的孝子跪地念祭文),全家穿黑衣(老式该穿白衣)送葬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叔同亲自奏钢琴,唱悼歌。
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琴声、歌声必定是惊世骇俗的。李叔同的生母是旧家庭中地位低微的小妾,李曾不止一次对人提起“生母很苦”,直到出家多年后他一想到母亲还有余哀。有一次听讲《地藏经》,他竟涕泗滂沱,难以自已。当年感怀母亲的身世,因而他采取了那样不寻常的行动,那场面,那乐声必定是悲壮的。
对于我们信奉无神论的凡人来说,李叔同是一位与历史(特别是中国音乐史)同在的音乐人。
他留下的作品中,完全是他原创的作品寥寥可数。绝大多数是他选曲配词的。奇妙的是,在这些选曲填词的歌曲中却有绝妙之作。有缘、有幸从其中找到了共鸣的爱好者会发现,它们也许比他的原创之作更加珍奇。
1906年发表的《隋堤柳》,连他的一位门人也曾误认为是他的原创。其实,是洋曲调与李叔同所撰词的巧妙的嫁接。试取其曲调单独唱奏,洋味颇浓。再看他自撰之词:“甚西风吹醒隋堤新柳,江山非旧,只见景依稀凄凉时候……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当然是文情并茂的一篇长短句,那风韵是传统的。但是,合而歌之,却声词契合,流美异常。更叫人叹赏的是,中国味消融了原曲中的洋味,似乎它本就是词作者的自度曲!
《涉江》又是一例。歌词取自汉代乐府《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今天的人们诵读此诗,仍可享受那两千年前的古朴风味。但如要用今天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诗中情味,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1940年我从丰子恺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认识了《涉江》,觉得那音乐不但符合而且强化了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尝到了一种古味的忧伤。好多年以后才知道是他妙选了一支英国民歌的曲调来配《涉江》,竟把那中西、古今的鸿沟填平了。
他出家后,夫人到西湖寻访,走了几处寺庙才找到,在店里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他便告别归寺。妻、友送他下了小船。船开行了,他没有回一下头。直到船与人埋入水云深处,他依然不反顾。夫人痛哭而归。
这是他老友黄炎培回忆亲眼所见所述。遥想那颇似《红楼梦》末回的一景,《送别》的歌声变得绝顶凄凉了!音乐是表情、传情的艺术。既然要斩断情缘,忘情,绝情,也就没有了音乐。于是我们多了一位得道的高僧,少了一位大音乐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叔同是一个全能的才子,他在诗、书、画、印、乐、剧各方面都有所成就,但是他却转入佛门,做了个苦行头陀。
B.“圆光太虚幻,还是声音真实”中的“声音”指的是李叔同出家前发出的“声音”,这句话表明作者对李叔同出家持否定态度。
C.之所以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惊世骇俗”,是因为他的生母是旧家庭中身分低微的小妾,而他却打破老规矩,把灵柩抬进了老宅大门。
D.李叔同是一位与历史同在的音乐人,他的音乐作品中选曲配词的占了多数,而且质量很高,但他的原创之作却很少有佳作。
E.“直到船与人埋入水云深处,他依然不反顾”,既写出了分离场面的凄凉,也写出了李叔同斩断尘世情缘的决绝。
(2)结合文本回答:文中画线部分有什么作用?(6分)
(3)李叔同是个全能才子,请结合文简要概括他在音乐上的才能。(6分)
(4)李叔同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他却“斩断情缘,忘情,绝情”,“脱下青衫
披上缁衣裳,做了个苦行头陀”。请你谈谈对于李叔同此举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市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己在中国健康诞生。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是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的细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采用“Crispe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而这对双胞胎的CCR5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免疫Hive病毒。贺建奎说:“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201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组王皓毅研完员应邀解释了基田编辑婴儿的若干技术问题。基因编辑技术确实有应用于人体的先例,有一些甚至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这些都是针对人类体细胞的基因编辑。基因编辑用于体细胞和生殖系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人类配子和早期胚胎的任何基因修饰都有可能遗传到下一代,进而从某个个体流入整个人类基因库中,具有巨大的技术风险和伦理争议,因此这方面的临床操作一直是国际国内学术界公认的禁区。

王皓毅关注的一点是,贺建奎目前并未声称有任何技术上的突破和改变。假设他使用的就是目前已经建立的受精卵基因编辑技术,就一定会面临目前困扰整个学界的技术难题。首先是“嵌合”问题。采用目前的基因编辑工具,很可能不光在一细胞期起作用,还有可能在二细胞期、四细胞期等阶段发挥作用,那这样形成的婴儿就有可能存在基固型的“嵌合”。正常人只拥有来自父本和母本的两种基因型,而“嵌合体”婴儿可能掘有三四种或更多种基因型。这会对两个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很难预测的。其次是“脱靶”问题。目前基因编辑的技术水平无法保证100%的成功率和特异性,在修改目标基因时,有一定几率“误伤”其他基因,而这种现象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脱靶虽然不是必然发生的,但也很难完全杜绝。它的发生几率与基因位点、细胞类型、基因编辑工具浓度等都有关系。目前的技术手段也往往难以确认基因编辑中产生的全部脱靶突变。

(摘编自《两个中国女孩,全人类的难题一一解读“露娜姐妹“面临的风险》)

材料三:

我们对贺建奎的做法给人类可能造成的后果表示极度担忧,对其严重违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科学伦理的不负责任行为予以严厉谴责。我们一贯主张,与基因编辑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严格在固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必须接受科学伦理的盟管和约束;反时任何人、任何单位、任何组织以任何形式在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违反科学伦理规范的情况下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类胚胎操作及临床应用。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我们还没有对可遗传基因编辑程序的安全性或健康影响有足够的了解。当务之急是要采取行动支持安全研究。促进公众辩论,并且实施适当监管。我们建议,任何基因编辑干预措施的使用应该遵循两项首要原则:它们必须旨在确保和符合未来后代的福祉,并且不能加剧社会的劣势、歧视或分裂。

——纳菲尔德委员会(NuffieldColmslie)

报道称这两个孩子的父亲携带Hive病毒。如果报道属实,也没有依据遗传学来阻挡HIV传染给婴儿的理由。如果父亲是H1V阳性,但正在进行有效的抗逆转录痛毒治疗,那幺基于之前的研究,由他向伴侣传播病毒的可能性为零,因此不可能通过遗传途径感染他的孩子。如果母亲是Hive阴性,或者是感染了艾滋病痛毒,但正在进行有效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那么也不会有母婴传播H1V病毒的风险。

——帝国理工学院Halve和传染病教授sarahfidler

治疗时象的自由和知情同意是基本伦理准则。胚胎本身不能够做出知情同意。况且CRISPR/Cas9不完全可靠,可能对肢体和精神造成种种影响,并且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更严重的是,这是在打开用基因强化获得理想特质的通路。

——帝国理工学院教授R01ertWIIlStol3

如果未来科学取得进展,将脱靶突变降低到可接受且准确可测量的水平,那么可以考虑在适当的保障和彻底的伦理审查基础上进行首次人体实验,但只能在一种类型的胚胎上——那些具有致命灾难性遗传突变的、肯定会死亡的人。基因编辑可能会挽救这个群体的生命;而对于目前的婴儿来说,这只能带来生命危险。

——牛津大学教授JuliannSavulSCLI

(摘编自互联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建奎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精确地修改了双胞胎的CCR5基因,从而使她们获得了对HIV病毒的天然免疫。
B.目前的基因编辑工具可能会使双胞胎存在三四种或更多种基因型的“嵌合”,很难预测这会对两个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C.国际国内科学界都支持与基因编辑相关的合法的科学研究工作。但都认为此项研究必须接受科学伦理的监管和约柬。
D.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应该致力于确保和符合未来后代的福祉,如在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前提下挽救患致命疾病的生命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无法保证在修改目标基因时不“脱靶”,也无法确认双胞胎的基因编辑是否“脱靶”。
B.由于基因编辑的“嵌合”与“l脱靶”等难题,双胞胎未来出现的任何健康问题,都可能与基因编辑相关。
C.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和遗传学的观点来看,双胞胎是冒着极高的基因编辑风险去规避并不高的感染Halve的风险。
D.如果未来的科技可降低并监测“脱靶突变”就可以在具有致命遗传突变的人体体细胞内做基因编辑。
【小题3】在以上三则材料中,科学界普遍反对基因编辑婴儿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归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平民教育的先驱——晏阳初
1923年,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故都成立。宣布“除文盲,作新民”宗旨。“总会”中特设立乡村教育部,显示主要工作对象是占全国人口最多的乡村农民。
消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只是平民教育的初步和基础工作,作新民的教育才是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所谓“新民”是中国全体人民新人格的建设。而这“新”是我国民族自身在原有的生命里创造出来新生命的“新”;在进行创造时既不盲从地抄袭外国人的东西,也不固执地保守中国的古董,更绝不假定一个玄想的“新”来作一切工作的死目标。
“平教总会”先自定县翟城村开始,应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明了乡村居民生活的各种情况,了解农民实际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再进行研究试验各种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特别注重与农民的良好传统和经济负担能力相适应。例如随识字教育之后推行的生计教育,就是以土产土法为主,研究其得失,再就西洋科学原理和方法加以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生产品种,逐渐融合中西,推广于农村,且采用“表证农家”方式,选择接受识字教育的中青年农家先试用这些新方法新品种。单位产量大大增加,邻近各村农民闻讯前来参观,欣慕之余,要求“平教总会”加以指导,这样也促成农民的主动意识。后来合作社等方式的引进,都是青年农民自愿组成的。
但农村环境脏乱,毫无医疗保健设备,甚至传统草药店及中医也极度缺乏。农民本身及家人身体多生疾病,传染病流行,从未加以预防。“平教总会”眼见这一现象:多病体弱的农民如何能长久耐劳做工?妇婴卫生不讲究,更影响后代。因此,又根据“经济”、“实用”原则,试验卫生保健教育。训练平民学校结业青年农民担任各村保健员,负责治疗沙眼、皮肤病以及每年布种牛痘及猩红热预防针。如有病情较重农民,即送区卫生所。医生视病情治疗,或再转送县卫生院。
晏阳初倡行平民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连环进行,不分轻重先后,效果显明。中央政府因此决定采用这种做法,在全国设立县政实验县,定县自然是其中之一。素主“村治”的梁漱溟也认定一乡村单位太小,试验研究,不仅多耗人力财力,且缺乏相互比较的可能。他采用“平教总会”多年来“以县作实验”单位的主张,在山东邹平主持实验县,并采用定县实验成功的“乡村保健卫生制度”及“导生制”。华北几所著名大学的教授也分别参加定县、邹平的研究实验工作,这是中国现代学术界一大转变。“知识分子下乡”当时就有事实表现。
“平教总会”在湖南、四川两省工作,是在日军飞机疯狂轰炸下,继续不断艰苦努力向前推进。平教总会在北平附近工作时,即决定研究所得的结果,须为中国农人所采用;研究的进程,须与农人实际生活相辅相行。研究要点:本地动植物的育种和选种;改进中国的农具;改进中国农人的衣食住。这就是研究改良土产土法,一切注意都是现代化而非西洋的,因为这样才适合中国农民的经济能力。如前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拓博士在参加定县工作时,即将农民习用两人手摇水车灌水辘轳,改良为只需一人手摇即可获得以前两人操作的水量,就是一事例。后来就形成科学简单化、农民科学化的目标。
晏曾坦白自陈:“失则有之,败则未也。”并且解释:“智者千虑,不免一失。当时中国或海外,政治社会情势都非常复杂。我们深入乡间,对于外间事情如何能详确且迅速地了解;有时自然不免发生失误,但心中从来没有一受挫失即有败馁灰心、意懒的念头。我坚信‘尝试再尝试’的精神。偶遇失误,即祈祷忏悔,冷静思考另一新方法和途径。”
(选自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他们的主要工作对象
是乡村农民,主要工作是消除文肓的平民教育工作。
B.晏阳初和他的同仁把“作新民的教育”作为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关乎中国全体人
民新人格的建设,以及我国民族自身新生命的创造。
C.“平教总会”在农村试验卫生保健教育,是为了改变农村环境脏乱、毫无医疗保健设备、农民多生疾
病、传染病流行、没有预防措施等卫生保健落后现象。
D.从华北几所著名大学教授也分别参加定县邹平研究实验工作来看,晏阳初倡导的平民教育影响到了
中国现代学术界,其中的重大转变是“知识分子下乡”。
E.晏阳初是一个为改变民生敢于大胆实验的人,是一个敢于面对失误,心中从来没有一受挫失即有败
馁灰心念头的人,也是一个具有“尝试再尝试”精神的人。
【小题2】晏阳初以县作实验单位的平民教育与梁漱溟的“村治”相比,有何长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平民教育总会的“定县实验”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请结合实例做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晏阳初和“平教总会”的同仁推广的平民教育具有注重国情、注重实用的特点,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小题1】下列各项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小题3】(小题3)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离地球最远的星系
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宇宙中离地球最远的星系。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这个星系名叫8cL433+63,距地球大约150亿光年,是天文学家利用设置在夏威夷群岛莫拉克亚天文台的凯克望远镜发现的。
这个星系的光信号要经历15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所需时间是地球年龄的3倍。
这一发现表明,宇宙本身至少有150亿年的历史,从而否定了最近根据宇宙膨胀情况对宇宙年龄做出的估算:宇宙只有120亿年或更小的年龄。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发现的最远的星系距地球有130亿光年,是1991年发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发现的星系似乎含有一些恒星,这些恒星在其光信号到达地球时,就已经年迈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海隆·斯客拉德教授目前对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记者说,这个新发现的星系已经充分形成这一事实表明,宇宙的年龄有可能还要大于150亿年。
这一结论与对靠近地球的一些恒星的年龄的估计相符。天文学家估计离地球最近的一些恒星的年龄至少有160亿年。
【小题1】文中“年迈”一词的意思是(3分)(    )
A.年龄至少有150亿年B.年龄大于150亿年
C.年龄至少有160亿年D.年龄大于160亿年
【小题2】不能作为“宇宙本身至少有150亿年的历史”这一推断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    )
A.最近根据宇宙膨胀情况对宇宙年龄作出的估算是错误的
B.8cL433+63星系的光信号要历经150亿光年才能到达地球
C.凯克望远镜发现“8cL433+63”星系距离地球大约150亿光年
D.天文学家估计离地球最近的一些恒星的年龄至少有160亿年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3分) (    )
A.天文学家估计离地球最近的一些恒星的年龄至少有160亿年,这一估计纠正了海隆·斯客拉德教授的推测。
B.凯克望远镜发现的“8cL433+63”星系是离地球最远的星系。
C.海隆·斯客拉德教授是根据“8cL433+63”星系似乎含有一些恒星而作出“宇宙的年龄有可能大于150亿年”这一推测的。
D.1991年,天文学家发现的星系距地球130亿光年,而1991年之后则发现最远的星系距地球只有120亿光年或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