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小题。
竺可桢——“浙大保姆”
张伟
(1)在任校长之前和之后,竺可桢一直是以气象学者为人所知。因此,1936年受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2)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温厚光辉”的。
(3)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不满,开教务会时,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微笑不语。后来,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处长。
(4)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数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这种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5)这位校长,曾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当宝贝儿啊。”
(6)正如竺可桢在就任声明中所言,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气度不同,却都对竺可桢服服帖帖。
(7)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的人品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静”。也有人认为,这得益于他作为科学家所强调的“只问是非”的科学精神。
(8)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内有各种政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定的学术、教育氛围”。就任校长时,他曾约法三章,第二条就是“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
(9)他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十分反感。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
(10)不过,有一次,学生不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军警们荷枪实弹,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虽然他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到狱中看望他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要到庭旁听。到竺可桢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11)书评家马勇曾感叹,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并没有就此垮台,相反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民族复兴保留了难得的读书种子,毫无疑问是因为,那时的中国还有一批有见解、有能力的大学校长。
(12)浙江大学迁址途中,每到一地,即结茅架竹,搭屋建棚,图书仪器一箱箱开出来,按时开课。学生黎明即起,于朝阳之下,漫山遍野,朗诵默读。尽管当时物质条件极其贫苦,但这段时间,成为许多学生一生最难忘的时光。而当时的竺可桢,总是以高尚的道德鼓舞学生。他的一名学生年迈时接受记者采访,有些陶醉地回忆这位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小题1】下面对文节有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一出手,就如此漂亮”,用语精简,以点带面,指出当时撑起中国大学教育天空的校长们德才双嚣的共性特点。
B.文章第7段总结性收束前文,从磊落人格和科学精神两方面高度概括了竺可桢为浙江大学做出的突出贡献。
C.文章为了全面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采取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中又融入“评”成份,既体现了全面性,又体现了深刻性。
D.最后一段描写浙江大学迁址途中学生勤于读书的情景,烘托了竺可桢精于治校,善于培养学生的不凡精神。
E.文章结尾引用的画线句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竺可桢以高尚的道德鼓舞学生、启发学生不断进步成长的情怀,饱含了学生对竺可桢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小题2】依据全文,全面概括竺可桢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3】文章第9段写竺可桢对学生的要求与第10段所写的似乎存在矛盾,你是怎样看的?请简要分析。(6分) .
【小题4】从全文角度,探究文题“浙大保姆”的丰富内涵。(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28 03:4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刘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伐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佩甫:“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孔会侠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10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从大杂院开始。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父亲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干活挣钱,补贴家用。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色”。   
1960年,佩甫入读小学。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就这样,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读书的日子,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从此,他进入了丰富的文字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这是文学对他最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  
1971年3月,佩甫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这段日子里,佩甫与村人们打交道,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后来,在不断的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候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匠王、扁担杨……   
1978年至1985年是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佩甫这拨“50后”作家,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内秀而要强的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样满大街乱走,他不断地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1986年,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1987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1999年,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
2012年,佩甫经过八年时间的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一生的盛誉和报偿。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 
将《生命册》放在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佩甫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走到了今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江南时报》) 
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熟悉的生活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河南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生命册》是李佩甫付出心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是他年近花甲完成的作品,也是给他带来一生盛誉和报偿的成功作品。
B.李佩甫在《莽原》上发表的《红蚂蚱 绿蚂蚱》,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开始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平原为中心进行写作。
C.李佩甫在创作上注重积累,在侯王村做知青的时候,就主动体验农村的各种苦累,与人们打交道,从各方面了解村庄。
D.文学对李佩甫最初的浸润,是他上小学时阅读的他同学父亲的许多书,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进入到丰富的文字世界,感到充实而愉快。
E.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之所以能成为李佩甫生命的“底色”与作品的“底色”,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是密不可分的。
(2)本文第五段为何要写到莫言和贾平凹?请简要分析原因。
(3)李佩甫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李佩甫说,《生命册》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
谈谈对你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世界交通运輸大会6月5日在京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引领·绿色融合”,500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聚焦“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港珠澳大桥、智能交通、共享经济与绿色出行等热点问题,展开研讨。

总工程师林鸣介绍,港珠澳大桥于2019年12月25日开工建设,是一座桥、岛、隧一体的跨海大桥。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引领下,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题,共完成了一百多项试验,创造了500多项技术专利,获得了六个方面的创新成果。以港珠澳大桥动工建设为标志,中国开启了超级桥梁的建设时代。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惊艳亮相2017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搜狐财经网2017年6月11日)

材料二:

世界排名前10位的跨海大桥

序号

桥名

全长(千米)

国家

建成时间

1

港珠澳大桥

55

中国

2018

2

杭州湾大桥

36

中国

2008

3

青岛海湾大桥

35.4

中国

2011

4

东海大桥

32.5

中国

2005

5

大连湾跨海工程

27

中国

在建

6

King Fahd Causeway

25

巴林

1986

7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

25

中国

2009

8

深中通道工程

24

中国

在建

9

Chesapeake Bridge

19.7

美国

1964

10

Great Belt bridge

17.5

丹麦

1997

 

材料三:

一桥飞架伶仃洋,从此天堑变通途。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它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所在海域情况复杂,为保证伶仃洋水域具备30万吨级通航能力,需在海中筑起两座人工岛,两座岛间以长达6.7公里的沉管隧道连接。建设前,我国已有的沉管工程总共还不到4公里,关键技术也一直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反复研究之后,技术人员创造性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的思路,并付诸实践。2013年,历经96小时搬运、施工,首节沉管与人工岛上的管节对接完毕。鏊整4年之后,最终接头沉放完毕,对接精度达毫米级。

为满足120年设计寿命的要求,项目人员采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最高的建设标准,在全球范围内采购世界顶级材料……大桥建成后能抗8级地震、16级台风。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桥面铺装等环节,分别引入了丹麦、日本、英国、瑞士等国的企业参与。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中华白海豚保护等专题研究,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在白海豚繁殖高峰期进行疏浚、开挖,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中华白海豚零伤亡的目标。面对法律、经济等多方面差异,粤港澳三地向着同一个目标,逐步细化具体方案,稳扎稳打推进项目建设。为方便香港的两地牌照车辆及货车车辆使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大桥收费站还将采用“内地国标卡+香港快易通”的双ETC系统兼容模式。

(摘编自《超级工程震撼亮相》,《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5日)

材料四:

旅游产业已成为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最先感受“大桥效应”的产业。香港入境事务处最新公布的出入境人次统计数字(圣诞节及元旦假期)显示,2018年圣诞长假前的周末(22日、23日),出境香港的旅客总人数达到了133.14万人,经港珠澳大桥的出境人数达到了9.06万。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港珠澳大桥带动下,11月入境旅客同比大增15.3%,达326.6万人次,经港珠澳大桥入境人次为43.7万。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对从服务业、教育、金融、高附加值培训、研发设计到高端制造业等诸多产业都会有广泛积极的影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表示,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将港珠澳三地通过陆路连接,这对包括人才在内的人员往来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在他看来,要真正实现湾区内人才的自由流动,港珠澳地区之间人员往来的限制还可以进一步放宽,尤其是对具有较高学历的人才应给予更多的通行便捷。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通车两月:旅客通行效应初显 产业带动尚需时间》,《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12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7到2017的十年间,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投资额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2008年。投资额逐年增加,到2016年突破了千亿元。
B.从2008年到2011年,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投资额增长率的变化是:除2009到2010年之间保持平稳外,其他年份均明显降低。
C.2014年起,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投资额及增长率均呈现出递增态势,由此可见,在经济上,我国对发展智能交通给予了大力支持。
D.“世界排名前10位的跨海大桥”中,中国占七座,而港珠澳大桥位居第一。这体现出我国的桥梁工程建设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以“创新引领·绿色融合”为主题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中国由此开启了超级桥梁的建设时代。
B.港珠澳大桥建成后能够抗8级地震、16级台风,是因为项目人员采用了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最高的建设标准,在全球范围内采购世界顶级材料。
C.通过香港和澳门最新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港珠澳大桥吸引了大量旅客出入境,对两地的服务业、教育、金融等产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相关人士认为,如果能在放宽人员往来的限制、给予具有较高学历的人才通行便捷做出更多努力,将有利于真正实现湾区内人才的自由流动
【小题3】请简要概括、分析港珠澳大桥在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及相关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