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们大都记不起2到3岁以前的事,此后几年发生的事即便记得一些,但也相当模糊。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幼年记忆缺失”。可是,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在人生的最初两年里,幼儿掌握了许多复杂的、终生受用的技巧,例如走路、说话和识别人的脸,但幼时记忆怎么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2-3岁的幼儿并非没有记忆,但那种记忆很微弱,且容易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早期的研究一直认为这仅仅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但是近年研究有了新突破。
美国科学家帕特里夏·鲍尔认为人大脑中的海马体有巩固和强化记忆的作用,它把人们在经历中产生的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在那个区域中有一个很小的被称为“齿状回”的地方,那里的成熟要待人们长到4-5岁以后才会最终完成。齿状回的作用很像一座桥,自周围结构的信号只有通过它才能抵达海马体的其他地方。因此,在这个部分尚未发展完善以前,人们的记忆便无法转变成长期记忆。
英国科学家马克·豪的观点是,“幼年记忆缺失”现象需要等待人们出生18-24个月以后自我意识出现才会消失。这时,幼儿们开始意识到了“我”的独特性,自我意识帮助我们组织记忆,并使我们更容易唤起记忆,许多记忆开始被“固定”下。
不过,科学家又发现,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的相当时间里,我们的记忆依然是模糊不清的,这说明自我意识并不能完全使我们的记忆变得清晰起,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新西兰哈琳·海恩是研究儿童和青少年记忆能力的科学家,她认为,这个因素是语言。她邀请一些2-4岁的幼儿玩一种特制的玩具,并记录下了一些在玩这种玩具时能说出词汇和能够理解词汇的幼儿。6个月以后,她再次和这些孩子谈论那次“往事”。结果发现,孩子们都记得那次游戏并再次描述了那次经历。海恩由此得出结论,“孩子们描述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与发生那件事时他们的语言发展程度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我们最早期的记忆有赖于我们最早期的语言去固定它。海恩和她的同事们还做了另外一次实验,他们记录了一些孩子在2-4岁时与他们母亲之间的语言交流。在那些交流中,有的母亲使用了“详尽”的描述和“重复”的述说,而另一些母亲则只是简单的叙述。10年以后,那些在幼年期与他们的母亲经历过“详尽”和“重复”的语言交流的孩子能明显地记得更早一些时候发生的事。这个实验说明,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影响了他的早年记忆。
现在,一个很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人们逝去的早年记忆是否能够被唤回呢?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幼儿是有短期记忆的,而且能记住不少东西,但这些记忆很脆弱,并且有科学家认为它们不可能被贮存,因而也不能被唤回;但另一些人对唤回早年记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人的早年记忆并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我们无法接近它。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早年记忆就是一些经历中的感觉“快照”,当人们成年后,有了语言,有了自我意识和其他概念性的知识,人们便能唤醒它或者接近它。但这需要找到正确的路径,这些路径也许是语言,也许是图像,也许是气味和音乐,总之,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通过某些东西唤醒我们封尘的记忆。假若这些科学家是对的,那么我们终将找到一种方式把我们逝去的早年记忆重新找回。 ——选编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幼年记忆缺失”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记忆缺失的原因与幼儿学习能力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也不全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
B.由于海马体,这个为人类巩固和强化记忆的大脑生理结构,要在4-5岁后才成熟,所以之前的记忆无法变成长期记忆储存下。
C.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幼年记忆缺失”是因为人在18-24个月大以前没有自我意识,所以许多记忆无法被“固定”下。
D.新西兰科学家哈琳·海恩认为,即使有了自我意识,还是孩子的早期语言发展程度影响着孩子最早期的记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验表明:孩子们如果能在游戏时更好地理解说出一些词汇,那么一段时间后也就能够更好地复述这件事,这段记忆就没有缺失。
B.虽然人类幼年记忆缺失了,但是并不能说明幼儿没有记忆,只是幼儿的记忆是短期的,而且也很脆弱,容易消失。
C.自周围结构的信号只有通过齿状回才能抵达海马体的其他地方,并经海马体巩固和强化转换成长期记忆。
D.科学家的实验说明:只要在孩子早期时母亲越详尽地与孩子交流,就越能使孩子记住更早些时候发生的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对“幼年记忆缺失”原因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文中提到了三种观点:器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形成自我意识,语言发展程度不够。
B.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记忆不能被储存,所以一旦被忘记就不可能被唤回,所以幼年缺失的记忆也不可能找回。
C.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人长大,有了自我意识,语言能力提高,就能接近甚至唤醒幼年缺失的记忆。
D.我们可以肯定幼儿的记忆虽然很脆弱,但他们是有短期记忆的,其中自我意识和语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6 05:5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苍蝇——人类的白衣天使
何凤琴一提起苍蝇,人们早就有了定论:四害之一,并且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苍蝇之所以恶名在外,是因为它孳生和飞落于垃圾堆、厕所、腐烂的动物尸体以及脓血、痰液和呕吐物之间,并从中觅食。其体表及腹中携带着数以万计的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卵。苍蝇 有边吃、边吐、边拉的习性,他飞落到哪里,哪里的食物、食具就会受到细菌、病毒、虫卵的污染。
科学家研究证明:一只苍蝇身体表面通常携带的细菌多达 1700 万至 5 亿个,体内携带的细菌更多。目前已知,苍蝇身上携带的病菌共有 60 多种。伤寒、霍乱、痢疾、肠炎、结核、小儿麻痹等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传染病,苍蝇都能传播。所以,苍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其实,苍蝇是对蝇类的统称,全世界已知蝇类有 10000 多种,我国记录有 1500 多种。 也许您会感到灭四害的工作如此之艰巨,光一个苍蝇就有那么多的种类!?其实您不必如 此忧心忡忡,作为四害之一的苍蝇,已经开始被人类开发利用,它已经开始为人类造福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小小的苍蝇就引起了许多军事科学家、生物学家、病理学家的极大兴趣。通过研究他们发现苍蝇身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苍蝇生活在那么一个肮脏的环境中,自身里里外外全是病菌,怎么它自己就不得病呢?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科学家名取俊二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在麻蝇的体液中, 成功地提取出了外源性凝集素(一种特殊蛋白质)。他认为这种外源性凝集素使苍蝇具有抗病本领。他将提取出来的这种外源性凝集素,在哺乳动物身上试验,发现它能有效地干扰哺乳动物体内的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先萎缩,随后慢慢地消失。其实,蝇蛆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古代就有医学家进行开发。在浙江一带的中药店就出售一种治疗小儿积食的“八珍糕”。这“八珍糕”里有一种主要成分叫肉芽。肉芽是什么? 肉芽就是苍蝇的幼虫——蛆。在无菌条件下养殖蝇蛆不但有药用价值更有食用价值,在我 国传统食品中也有以“肉芽”为原料的。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地方把养殖蝇蛆当作是丰富 动物蛋白质的原料库,同时也推出不少蝇蛆食谱来。人们还把分离干净的蝇蛆经过高温干 燥、灭菌后,粉碎加工成干蛆粉,或从中提取蛋白质、氨基酸等,用这些提取物再进一步 加工成各种营养品。
同时,科学研究发现,苍蝇的幼虫——蛆能治骨髓炎。有一种苍蝇叫“绿光蝇”,它的 幼虫经无菌处理后,放在骨髓炎的伤口上面,便可把伤口上的腐烂肌肉吃掉,而伤口便很 快愈合起来。早在几百年前,澳大利亚的土著、印第安人、玛雅人就是这样治疗外伤的。 蝇蛆疗伤在战争时期或特殊情况下也常使用。由于蝇蛆能生活在开放性创伤的部位,既吞 食坏死组织、又分泌灭菌物质;既可防止重复感染、又可因蛆的蠕动刺激新细胞的生长。 而且特别适用于那些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现在,国外许多医院已采用这种又经济、又无 副作用的蝇蛆疗法了。
原来,苍蝇体内有抗菌卫士,那就是抗菌肽、凝结素、干扰素等抗菌物质。任何病菌 在苍蝇体内的存活时间不超过 7 天,只要有万分之一浓度的苍蝇抗菌物质,就可以杀死多 种病菌,并有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其效力是目前人类已发现的任何一种抗菌素所无法比拟的。
近10多年来,传统抗生素的作用已达到极限,只有生产出新一代的抗生素才能满足人类抵御细菌侵袭的需要。而苍蝇抗菌肽很可能是未来抗菌素的最佳选择之一。“抗菌肽”是从蝇蛆粉碎的浆中分离的,它具有抗菌谱广泛、抗菌效果强、无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特点,与现在流行的抗生素相比,属纯天然产物,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科学家认为,蝇蛆制药前景美妙。蝇蛆的皮可生产甲壳素、壳聚糖。甲壳素可以做人造皮肤;高纯度壳聚糖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如制作手术缝合线、隐形眼镜片、人造皮肤等。分子量较小的部分壳聚糖具有直接抑制癌细胞的作用,可调节生理机能,增强抵抗力,同时在治疗胃病、降血糖方面也有效果,被称为人类的“第六生命要素”。
(摘自“中国科普博览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苍蝇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这与它肮脏的生活环境相关,也和它边吃边吐边拉的生活习性相关。
B.全世界的苍蝇有 10000 多种,我国有 1500 多种,麻蝇、“绿光蝇”是苍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种类。
C.已经被人类开发利用、开始为人类造福的其实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苍蝇,而是苍蝇的幼虫——蛆。
D.苍蝇体内病菌虽多,但它体内的抗菌物质可以有效杀死病菌,使其在短暂的存活时间内不会致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人类对苍蝇价值的发现和开发利用,为灭四害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所以大可不必因为灭四害工作的艰巨而忧心忡忡。
B.受二战时期科学家研究的启发,日本科学家名取俊二终于从苍蝇身上提取出了治疗肿瘤的药物——外源性凝集素。
C.中国古代医学家对蝇蛆的药用价值早有认识,江浙一带有用肉芽作药材治疗小儿积食的方法,肉芽就是蝇蛆。
D.早在几百年前,澳大利亚的土著、印第安人、玛雅人就发明了蝇蛆疗法,在战争时期或特殊情况下用来治疗外伤。
E. 壳聚糖的药用价值与其分子量大小有关,分子量较小的部分药用价值更大,有人类“第六生命要素”的美誉。
【小题3】文章标题为《苍蝇——人类的白衣天使》,从文中看,作者将苍蝇比作“白衣天使”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卫星经过3个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

此次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2009年,经国家批准,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于2016年完成了实验系统建设,充分验证新一代导航信号体制后,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组网。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首次组网卫星发射任务。2018年3月底,建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由19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即将开通运行。2020年底前,将建成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具备服务全球能力。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北斗二号系统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中,中国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方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同台竞技,做到了“核心在手”,打破了美国GPS系统垄断局面,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摘编自张馨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

材料三:

北斗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5G、物联网等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据介绍,随着5G时代的到来,北斗+5G有望在机场调度、机器人巡检、智能驾驶、物流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将形成一个个北斗+创新+北斗应用的新业态,这些都将成为北斗系统产业创新的核心原动力。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认为,到2020年,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将要全面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我国的北斗应用将迎来一个新时代,这也将促进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今,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到目前,北斗对产业的核心贡献率达80%,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应用规模累计超过每套8000万台,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目前的社会总保有量已超过每套7亿台。

(摘编自央视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市场价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2018年11月,我国共发射43颗北斗导航卫星,其中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卫星19颗,这对 “一带一路”建设是个好消息。
B.北斗导航系统1994年开始全面研制,北斗三号工程2009年正式启动,目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具备全球覆盖能力,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而且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影响着众多产业的发展,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既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这一重大事件,也介绍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
B.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每一步发展,都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C.材料三显示,我国北斗系统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即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将会在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竞争中取胜。
D.北斗系统是一项国家工程,其发展依靠的是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北斗系统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小题3】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相比,起步较晚,现在却能与之同台竞技,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我国北斗系统迅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疗(电离辐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手段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5年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1940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细胞毒性化学疗法(化疗)则被称为癌症治疗的“第一次革命”。和放疗一样,化疗的作用机制是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从而对癌症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但这两个治疗手段都无法区分恶性细胞和正常细胞,以至于“杀敌一千”,可能要“自损八百”,这常使医生陷入是治疗癌症还是维持患者基本生命力的两难选择中。

面对放、化疗无法区分恶性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问题,科学界开始思考,能否发现一种对癌症细胞特异性强的化疗药物,这种药物只杀死癌细胞,不损害正常细胞。1970年,致癌基因的发现,使得这个想法具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2001年,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特异靶向药物格列卫上市,用于治疗BCR-ABL突变慢性白血病,它的出现让患者的5年存活率从30%上升到了89%。靶向治疗被称为癌症治疗领域“第二次革命”。

但靶向药物只对特定类型的癌细胞有效,比如说,非小细胞癌的特效药色瑞替尼针对的是突变的alk基因,对于没有突变的患者,这个药物是完全无效的。而且,癌细胞会不断地进化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癌症的复发率很高。因此,在100多年以前,科学家就在想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治病。美国的威廉·科莱医生就曾尝试向癌症患者体内注射死的链球菌来治疗肿瘤,发现有的病人在经过细菌治疗后肿瘤消失了。但当时科学家对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响机制的研究还难以深入。

1996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免疫细胞“T细胞”中的蛋白CTLA-4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制动器”的角色。如果抑制“T细胞”中的CTLA-4分子,就有可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进而全力攻击肿瘤细胞。他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并最终形成“检查点阻断”的免疫新疗法。新疗法在黑色素瘤晚期患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是首个可以有效延长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的疗法。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则早于詹姆斯·艾利森4年发现了“T细胞”身上另外一个“刹车”:PD-1。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CTLA-4抗体上市,2014年PD-1抗体也获批上市,应用于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

癌症免疫疗法的出现是人类科学研究疆域的一次伟大拓展和临床治疗武器库的一次重大升级。詹姆斯·艾利森与本庶佑两人的发现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方法,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癌症治疗方式的看法。癌症免疫疗法的最大优势是对晚期肿瘤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使得一部分患者得以很好地存活,并且显示出可控的副作用,而这是化疗和靶向药物尚不能很好地做到的。此外,癌症免疫药物在肿瘤的治疗上显示了一定的广谱性(适用的范围或种类比较多)特征,这是相对于靶向药物单一性的极大优势。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4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癌症免疫疗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一种针对特定致癌基因,不损害正常细胞的癌症疗法。
B.是一种利用CTLA-4和PD-1抗体来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
C.是一种依靠提升人体免疫系统抗癌能力治疗癌症的方法。
D.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可控,有一定广谱性的癌症疗法。
【小题2】下列关于癌症疗法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类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突破为基础。
B.以控制副作用,增强广谱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为目标。
C.经历了借外力杀死癌细胞到利用人体免疫力治病的过程。
D.癌症免疫疗法的优势巨大,必将帮助人类彻底战胜癌症。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放疗和化疗对于癌症都有不错的疗效,但都会损伤正常细胞,常使医生难以选择。
B.2001年上市的特异靶向药物格列卫让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从30%上升到了89%。
C.艾利森在1996年的一次实验中发现,抑制CTLA-4分子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
D.艾利森与本庶佑的发现是“革命”性的科学创新,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伟大贡献。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分子扩大了的DNA,其双螺旋结构比自然界已发现的任何一种DNA都要宽。这种大分子DNA不仅耐热性好,而且还能在黑暗中发光——这一特性可能对检查人体基因缺陷十分有用。
DNA的典型形态是双螺旋结构——两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长长的盘旋的梯子一样联结在一起。每一节梯子都由两个互补的碱基组成,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碱基对。
自然界只有4种天然碱基,它们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由于4种碱基各自独特的形态和大小,T常常与A配对,G常常与C配对。其它的配对形式(如A配C,G配T)都会因为太宽或太窄而不能形成双螺旋结构。
人类DNA由约30亿个碱基对按特定顺序排列组成,它们将人类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写出来。只要一两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出错,基因密码就会出现混乱,从而导致婴儿在出生时会出现可怕的畸形或导致像癌症和镰状细胞贫血症这样的疾病。
加利福利亚理工学院的化学家纳尔逊·伦纳德在20世纪70年代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个苯环嵌入碱基A,得到了一个大碱基xA,xA比普通碱基A宽了约33%。斯坦福大学的科尔和他的同事们继续了伦纳德的实验。
斯坦福大学的这个研究组使用与伦纳德相似的方法得到了xT——一种大小为自然T两倍的合成碱基。接下来的挑战是将这些大碱基嵌入双螺旋结构。
他们通过将xA与自然T组合,xT与自然A组合,从而合成了完美的双螺旋结构。一种比自然DNA宽了约20%的新的稳定的DNA形态诞生了,研究人员将它命名为“扩展DNA”或“xDNA”。
研究人员发现xDNA有几个比自然DNA更加优良的特点。比如说,xDNA比自然DNA的耐热性好。在实验室环境下,自然DNA的分解温度是21.3摄氏度,而xDNA在55.6摄氏度时还依然保持完整。
科尔说:“一般说来,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耐热性好,DNA也不例外。”
他补充说,大一些的分子一般会发出荧光,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自然DNA不发光,而xDNA却发出一种紫色光,使它在显微镜下被看得很清楚。
在自然界,DNA携带了所有的遗传信息并传给后代。科尔正在研究xDNA是否也有这种功能。
不过他警告说:“这种新的DNA不太可能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中发挥功能,因为它太大了。不过,我们希望,有一天它会成为地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的一种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质,这样当我们往其它星球上派探测机器人时,我们就会知道要在冰层下寻找什么样的生命形态。”
(选自2003年11月3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关于xDNA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xDNA与自然DNA相比,耐热性更好,而且还能在黑暗中发光。
B. xDNA是美国科学家们连续研究的成果,它是由科学家们先合成一些大碱基,而后将其嵌入双螺旋结构而成。
C. xDNA是一种人造DNA,其双螺旋结构比自然界已发现的任何一种DNA都要宽,是一种大分子DNA。
D. xDNA的诞生可能为人类诊断自身基因缺陷带来帮助。
【小题2】下面对“双螺旋结构”和“碱基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碱基的配对受形态和大小的限制,有较稳定的配对形式,太宽或太窄的配对形式都不能形成双螺旋结构。
B.碱基对是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单元,它由两个功能互补的碱基组成。
C.双螺旋结构是DNA的典型形态,它由两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长的盘旋的梯子一样联结而成,故名“双螺旋”。
D.人类DNA由约30亿个碱基对按特定顺序排列组成,它们将人类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写出来。
【小题3】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因排序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只要一两对碱基对的排序出错,就会致婴儿畸形或其他的一些疾病。
B.xDNA比自然DNA耐热性好,自然DNA的分解温度是21.3摄氏度,而xDNA的分解温度是55.6摄氏度。
C.在自然界,DNA携带了所有的遗传信息并传给后代,xDNA是否具有这种功能尚在研究之中。
D.xA和xT是两种人工合成的大碱基,科学家将它们分别与自然T、自然A结合,从而合成了完美的双螺旋结构。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说来,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耐热性好,这一规律可以解释xDNA比自然DNA耐热性更好的现象。
B.大一些的分子一般会发出荧光,DNA也不例外,这就可用来解释xDNA与自然DNA在发光问题上的差异。
C.因为xDNA太大了,科尔认为它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中发挥功能的可能性不大。
D.如果xDNA将来能成为地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质,它就会为我们的太空生命探索提供指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走向未知的边界
(美)G·伽莫夫
①我们这个银河系并不是唯一的在巨大的宇宙中漂浮的、孤立的恒星社会。望远镜的研究已经在空间深处揭示出了许多巨大的系统。它们和我们这个太阳所属的星群很相似。距我们最近的一个是着名的仙女座星云,它可直接用肉眼看到。它的样子是一个又小又暗的相当长的模糊形体。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大望远镜所拍摄的另两个星体,后发座星云和大熊座星云,可以注意到,它们有典型的旋涡结构且在总体上构成了和我们这个银河系一样的凸透镜形,因此这些星云被称为“旋涡状星云”。有许多证据表明,我们的这个银河系也是这样一个旋涡体。当然,要从内部来确定这一是件很因难的工作,但我们还了解到,太阳非常可能位于我们这个“银河大星云”的一条旋涡臂的末端上
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文学家们并未意识到这类旋涡星云是与我们这个银河系相类似的巨大星系,却把它们和一般的弥散星云混为一谈,后者是散布在空间中的微尘所形成的巨大云状物,如悬浮在银河内恒星之间的猎户座星云。但是,人们后来发现,这些看起来雾蒙蒙的旋涡状天体根本不是尘埃和雾气。使用高倍望远镜,可以看到一个个小点,这证明它们是由单独的恒星组成的。不过它们离我们太远了,无法用视差法求出£巨离来。
③看来,我们量度天体距离的手段好像是到此为止了。但是,不!在科学研究中,当我们在某个无法克服的因难前面停止下来时,耽搁往往只是暂时的;人们总是有新的发现。从而使我们再前进下去。在这里,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沙普勒又找到了一根新式的“量天尺”——所谓脉动星或造父变星。
④天上星,难数清。大多数星星宁静地吐着光辉,但有一些星星们的光度则有规律地发生明暗的变化。这些巨大的星体像心脏一样规则地搏动着,它的亮度也随着搏动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恒星越大,脉动周期越长;这就像钟摆越长,摆动就越慢一样。很小的恒星几小时就完成一个周期,巨星则需要很多年。而且,既然恒星越大越明亮,因此造父变星的脉动周期与平均亮度一定存在着相互关系。通过观测离我们相当近、因而能够直接测出距离和绝对亮度的仙王座造父变星,这种关系是可以确定下来的。
⑤如果我们发现了一颗脉动星,它的距离超出了视差法的量程,那么,我们只要从望远镜里观测它的脉动周期能知道它的真实亮度,再把它与视亮度对比,就可以立即知道它的距离。沙普勒就是用这种机敏的方法,成功地测出了银河内的极远距离,并有效地估计出我们整个星系的大小。
⑥当沙普勒用这种方法来测量仙女座星云中的几颗脉动星时,所得到的结果使他大吃一惊:从地球到这几颗恒星的距离——这当然也就是到仙女座星云本身的距离——竟达到170万光年。这就是说,它比银河系的直径还要大得多。仙女座星云的体积原来只比我们这个银河系略小一些。
⑦这个发现宣判了原先那种认为旋涡状星云是银河系内的“小家伙”的观点的死刑,并确立了它们作为类似于银河系的独立星系的地位。如果在仙女座星云中数以亿计的恒星当中,有一颗恒星所属的行星上有“人类”存在,那么,他们所看到的我们这个银河系的形状,就和我们现在看到他那个星系的形状差不多一样。对此,天文学家现在已不再有什么怀疑了。
(选自《从一到无穷大》,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概括沙普勒的“量天尺”是怎样度量遥远天体与我们的距离的。(4分)
【小题2】结合文章,分别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用语的科学性与文学性。(5分)
①太阳非常可能位于我们这个“银河大星云”的一条旋涡臂的末端上。
②这就像钟摆越长动就越慢一样。
【小题3】文章为什么以“走向未知的边界”为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