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唯一的官场生涯。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林语堂天性乐观,他说:“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
在上海居住时,幼女林相如七岁生日那天,林语堂一早起来就跑到厨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写上女儿的名字,高兴地像个小孩子。大家唱“生日快乐”时,他为女儿们甜美的歌声感动不已,流下泪来,他不停地亲着相如,并送给她一元钱,林语堂一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个女儿学习中文,亲自为她们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一次,林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
曾跟随林语堂编撰英汉词典的马骥伸说:“他从不矫饰,极少挑剔;对一切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纯真的好奇,但大都浅尝辄止,并不耽溺。”
林语堂生活上不拘小节,在宴席上,他弄不清自己的酒杯和邻人的酒杯。经常喝错,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有一次,他和夫人应邀去一个美国朋友家中吃饭,结果弄错了日子,提前一个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错后还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马上准备饭食,胡乱给他们做了点吃的。
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他在《一夕话》中还写道:“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和鲁迅都加入其中。后来林语堂办《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1934年,林语堂和同行意见不和,离开《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人间世》走的也是谈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击。鲁迅也说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林、鲁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发生争执,惹得鲁迅十分不快,林语堂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就再没有同鲁迅见过面。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
【小题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林语堂生活中不时表现得糊里糊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学问上,不关心生活中的小事。
B.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作者是要用此事说明文人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C.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同警察搏斗,头部受伤也不在乎,可见林语堂性格中有好斗的天性。
D.林语堂偏好简朴,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他在武汉做官六个月,由于受到别人的排挤,他便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E.林语堂天性乐观,偏好简朴,生活上不拘小节,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充满纯真好奇。
【小题2】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6分)
【小题3】林语堂为人正直耿介,请概括这种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1 04:4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伴生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
放眼世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散,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全球治理困局凸显。地区沖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甚嚣尘上……
世界,面临百年不遇的大变局。
中菌,该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怎么办?
这,是历史之问,是人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
(摘编自2017年7月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解说词)
材料二:
注: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正因为如此,“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2013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5%左右。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相关材料摘编自2016年央视网《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调查报告》)
材料三: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而形象的描述。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2011年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落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摘编自2016年《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六大特征及理念》)
材料四:
一问:中国发展是否会跌入“第二梯队”?
2014年,中国7.4%的经济增速创24年来新低。与之相伴,近期不断有国际机构和境外媒体预测,2015至2017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龙”要被“印度象”赶超了吗?进入减速换挡周期的中国经济,是否发展会落入“第二梯队”,增速在全球不再“一枝独秀”?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看来,21世纪初,中国经济高增长时,就有和印度经济的“龙象之争”说法,如今这一话题被重提,不排除是“中国威胁论”的一种“障眼法”。“从增速上看,印度在不远的未来肯定会超过中国,但在经济总量上,二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测算显示,年均增长速度只要7%左右就够了。这样的增速也为调整经济结构留下空间。中国更注重经济提质增效,力争在经济发展质量上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节选自2015年人民网《五问中国发展》)
注: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也称“金砖四国”;第二梯队包含墨西哥、韩国、南非等国家。
【小题1】下列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经济新常态有着深厚的实力基础,如巨大的经济总量、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B.“三期叠加”是我国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形象描述,是对近十多年经济特点的概括。
C.经济新常态不仅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关系密切,也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
D.经济新常态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赋予了中国经济多新的特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也有很多发展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全世界的经济形势艰难。
B.2004年至2014年上半年的GDP增速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三期叠加”从2004年就开始了。
C.“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在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格局两个方面都有变化,但两者变化的程度又不尽相同。
D.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必然反映经济发展健康状态,正确分析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新常态阶段的重要工作。
E. 上面四则材料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然后对“三期叠加”中三个不同时期逐一进行了阐释。
【小题3】请根据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阐述你对中国经济是否会跌入“第二梯队”的理解。

同类题2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 ,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 ,并可根据需要 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学科&网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宣纸
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被誉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其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机构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纸寿千年”是对宣纸耐久性的赞誉。检测纸的耐久性可用人工加速老化的“达比”法:把纸样置于105摄氏度的热恒温箱中,烘72小时即相当于纸样在自然条件下老化25年。7种纸样经过126天的老化试验,其中3种宣纸完好,其青檀皮纤维变化不明显,而另外4种纸样全部损坏。试验表明:宣纸“寿命”的下限可达1050年。
“墨韵万变”是指宣纸润墨性良好,墨色在宣纸上能产生丰富的变化。宣纸落墨时,纸面会产生“发洇”的效果。普通纸“发洇”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而宣纸的“发洇”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为什么宣纸具有如此良好的耐久性和润墨性呢?研究发现,宣纸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不大一样,青檀皮纤维的规整度好,相同长度的纤维约占总体的88%,纤维柔软适度。经自然干燥以后,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会发生收缩,出现许多与纤维平行排列的“皱纹”,这些“皱纹”中有不少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微粒,这样即使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也不会诱发出变色基团或者受空气中酸性分子的破坏。因为这些碱性碳酸钙微粒,既能提高吸附水墨的能力,又能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
宣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其润墨效果和功能用途各不相同。生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生宣能够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适宜于山水、人物、花鸟、虫禽等写意国画和书法。但是,生宣的水墨渗透性强,尤其是刚出厂的生宣,浆性未脱,着墨于纸或浓或淡,较难掌握,加上水墨渗透迅速,要求画家落笔即定,所以工笔画一般不用生宣。熟宣指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工序加工制作的宣纸。将生宣加工制成熟宣的主要目的,在于阻塞纸张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以便书画家运笔时不致因走墨而洇染,从而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熟宣不易渗透水分,尤其适宜于工笔画。
宣纸不仅用于书画创作,而且还可以用于书籍印刷。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其中保存得最好的多为宣纸线装书。
【小题1】下列关于“宣纸”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纸寿千年”是对宣纸的生产历史悠久而且保存时间很长的赞誉。
B.宣纸作为传统书画用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人工加速老化试验证明有4种纸样不能达到宣纸“寿命”的下限。
D.宣纸落墨要避免“发洇”才能产生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宣纸主要原料中含有的碱性碳酸钙微粒会对宣纸特性产生影响。
B.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干燥工序有利于提高宣纸的润墨性和耐久性。
C.生宣是直接从纸槽中抄造而没有经过自然干燥的渗透性强的宣纸。
D.用宣纸印刷使得我国纸质古籍中的宣纸线装书大多数保存得很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宣纸润墨性的优劣与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中碳酸钙微粒的数量有关。
B.木材、稻麦草纤维中相同长度的纤维占其全部纤维的比例低于88%。
C.使用存放多年的生宣作画容易把握宣纸的墨韵变化而取得良好效果。
D.在生宣上创作山水一类写意国画比在熟宣上创作工笔画的报废率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放牛娃到大学者
1946年,杨义出生于电白县南海镇万寿口村的一个贫农家庭。杨义祖上清贫,遗下的家当除了半屋子残破的八股古文的线装书外,其他一无所有。父亲杨校乙,敦厚睿智,从小佃田耕种,抽空自学,粗通文墨,练得一笔清秀毛笔字,是乡间小知识分子。杨义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贫穷又有书种的家庭。杨义从小受到文化熏陶,他从父亲那里学到一些历史兴废古训故事,还没上学就会吟诗诵对,《千家诗》里的名诗名句他念得滚瓜烂熟。
后来解放初土改,外公分得一头牛,五六岁的杨义被拉去当牧童。在山坡上,人们常常听到杨义吟诵《千家诗》声。有时他会让牛自由吃草,跑到附近一所私塾隔窗听课,屋里学生未懂屋外杨义已会背诵。唯一的塾师见他有过人天资,连赞“神童也”,免费收为学生。那年杨义七岁。
1959年,杨义小学毕业,以全县前三名的成绩考入电白县第一中学。入学第一天,父亲教诲他说:“读爆书胆,呼风唤雨力无穷。”杨义牢记在心。中学几年,他以“读爆书胆”为目标,鞭策自己,遨游于茫茫书海中,他不甘心于课内书本,课余饥饿般阅读课外书,学校图书馆藏书,他借阅至少有三分之一,而那些文学书则几乎没有一本不留下他的指痕。天资加勤奋,让杨义文理兼优,理科尤其突出。在高考报考时,杨义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报考文科。校长忧他屈才,亲自找他谈话,说:“你考理工科,清华北大没问题,但考文科有所担心。”杨义沉思一下说:“我是农村孩子,如果考不上文科院校,回家还是有用的,到乡下至少可以当个小学教员。”其实那时文学已经开始扎根他的心里。后来他在某一场合引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人文精神,立国之本,英国人宁可失去最大殖民地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也许这才是他弃理从文的真正想法。杨义如愿考得高分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上大学时他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借书,不但读了不少文学名著,还对哲学、历史产生了兴趣,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从中国哲学史到外国思想史,他一点点读下去。在当时“读书无用”论的时代,他却自得其乐地遨游于书的世界,同窗们戏称他的生活方式是“三天一小本,五天一大本”。
1978年研究生考试制度恢复后,杨义又放弃了新闻专业,报考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方向的研究生,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他的研究生导师是鲁迅学生、著名学者唐弢。后来,他完成了24万字的硕士论文《鲁迅小说综论》,顺利获得中国第一批硕士学位(当时还没有博士学位制度)。研究生毕业,杨义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全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工作的第一年春,他就提交要写150万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科研计划。那可是一个“集体撰史”成为风气的时代,如此大的项目,需要组织几十个研究有素的学者,申请若干经费,召开不知多少次会议来研究切磋,才能完成。他一个赤手空拳的青年学人,独立撰述,有这份实力吗?完成这样的鸿篇巨著,并不是几个月一年的事情,他耐得住这份寂寞吗?在种种疑惑前面,这个项目既列不入国家的重点科研计划,就是在本研究室的七个项目中,也只能排行最后。杨义“十年磨一剑”,他花10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三卷共150万字《中国现代小说史》。十年间,他就是为了撰写这部书,阅读了两千多本原版书和大量文献资料,做了过万张笔记卡片。当《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出版后,远隔万里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夏志清称赞这位年轻作者的“博学、细心”;第二卷出版后,他又来函预言“全书完成,杨义的名字将永垂不朽”;第三卷出齐后,他终于下了这样的判断:杨义是“新一代治小说史、文学史的第一人”。
《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厚达2171页的“具有中国文学史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出世,便轰动整个汉学文坛,随后其与钱钟书名著《管锥篇》一道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并被列为高校文科教材和现代文学研究生必读书,国外一些著名大学还将其作为教学基本参考书。因此,杨义在不惑之年就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教授)。
作为文学史家,杨义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名,被学术界称为“中国文学理论界扛鼎之人”,具有宏大的学术视野,古今汇通、中西兼容,文化气魄铺天盖地,为鲁迅之后少见的一位大师级的小说史家,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史家之一。杨义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后,势如破竹地进军古代文学史,完成了另一个经典专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接着《楚辞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论语还原》相继出版。研究领域从今到古,从文艺学到比较文学,从叙事学到诗学,从东方到西方,杨义显示出“谜一般的通才”。199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9卷14册的《杨义文存》,一个国家级最权威的出版社为一个中年学者推出如此大规模的学术文集,这是没有先例的。一时,国内外很多媒体报刊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甚至有的竟占据了头版头条。杨义享誉海内外,他曾讲学于英国牛津、剑桥、伦敦、爱丁堡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院,荷兰莱顿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汉城大学。他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讲演被该校的教授认为是“多年来请到该校讲中国文化和文学最好的一位”,是“经典的讲演”。
杨义有一颗中华赤子心。他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说的话,感动和振奋了中国学界。他说,我们要给中国文学和文化发一张中国式的身份证,让它与现代世界对话。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从1992年开始,他去英国,考察了西方近代文明发源地的文化思维方式,寻找东方与西方对话的大语境,进行古与今、中与西的精神对话。他以中国文化为原点进行中西比较,破解了一些文化密码。他的著作《中国叙事学》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第一次开创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与西方体系可以对峙互补的叙事学体系。杨义同样有一颗永远不变的电白故乡心。他曾对人说过,他来自农村,治学总不比种田辛苦。也曾说过,他来自电白海边农家,无论何时何地,这个身份永远不变。
(摘自《电白人——杨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杨义富有中华赤子之心,不仅把赤子心融入他的众多著述中,就是对故乡电白海边农家也念念在兹,有一颗永远不变的电白故乡心。
B.杨义早期的研究作品《鲁迅小说综论》《中国教事学》《中国现代小说史》等,既具有宏大的学术视野,又古今汇通,文化气魄雄浑。
C.在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多卷系列时,杨义的研究已渐成熟,获得了汉学家夏志清的赞誉——“新一代治小说史、文学史的第一人”。
D.杨义受邀讲学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英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这体现了人们对其斐然学术成就的肯定与敬重。
E. 杨义的著述多样化,涉及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叙事学、诗学,且每方面都成绩显著,这主要是由于他一直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小题2】杨义是定力很强、非常理性的专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回答。
【小题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杨义的学术人生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小题4】杨义是当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中国学者之一。其学术成就卓越的成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