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念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
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行时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
【小题1】下列关于“‘伪书’并不全伪”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托名先秦列御寇作,实际产生于魏晋时期,是典籍中的赝品,但从研究魏晋时代思潮这个意义上说,有不能替代的价值。
B.佛教、道教典籍中的“伪经”,如果能够查明它出现的时代,以论证某个时代的思潮,从客观研究的角度看,是很有史料价值的。
C.作为近代人,如果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伪书”“伪文献”,则能发现它们的价值,使伪书得以正位,从而摘去“伪书”的帽子。
D.学术界所称的“伪书”是指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的典籍,如果能确凿地指出其来历,将其放在产生的时代中,它就不伪。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伪经”,持正统观点的信仰者是不能容忍的。而作者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认为它比“真经”矜贵。
B.劣而真的作品不能称作“伪书”,这些内容空洞、价值不高的作品大批消逝了,主持这一淘汰的裁判是读者。
C.伪书好像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一样,虽然有害无用,但是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可以变废为宝。
D.老子认为伪书本身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弃之不用,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发现伪书的价值,不善于利用它。
【小题3】(小题3)作者认为“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一本伪书,你认为它的出现属于“______________”情况,反映了当时“__________________”著书立说风气。(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1-11 09:1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传华:“平民院长”的中医情怀
1980年,山东德州平原县。18岁的杨传华,既聪慧又勤勉,学习成绩突出,对未来信心百倍,满怀憧憬。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在药材公司工作的父亲因为长期接触中医中药,震撼于小小一味方药的神奇,便要求他学习中医。当时的杨传华对中医并没有多大兴趣,但父命难违,只得顺应父亲意愿迈进山东中医学院的校门。
五年的大学生涯,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渐渐开始对未来成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深刻的领悟。1989年他师从著名中医药大家周次清,受益于良师指点,并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开始了高血压顽症治疗的探索与实践。
在人类向医学文明迈进、战胜一个又一个病魔时,高血压却成了“众病之母”,是因为它每年在全球造成的死亡超过700万例,而我国又是世界上受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发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特色,他针对西药治疗易反弹、波动的负面作用,提出了高血压“肝肾分明、血脉自病”新学说,研制了系列中药复方新制剂,显著提高了血压控制率和血管保护效应,初步开创了中医血管医学新领域。一项项成绩摆在眼前,可能连杨院长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那个不情愿学习中医的倔强青年,能够一心向学拿到博士学位,再到如今,已是一位探究“众病之母”的中医名家了。
2015年1月2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了2014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杨院长主持的“提高中医降压质量的关键技术及转化应用”依托医院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
“很多医疗上的工作您都会亲自去做?比如看病、义诊?”
“会,只要有时间有机会,我都去。”
问他会不会太累,他思索片刻:“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已经习惯了。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现在的问题就是要干的事情太多,但是时间太少。”的确,多年来杨院长一直都是这么忙碌过来的。如果说他是一盏燃烧的灯,那他就是用心做灯芯,用旺盛的精力做燃料,照亮了自己的征程,也点燃了他人的生命之光。
在私底下,医院的人会喊他是“平民院长”,他不端架子不清高,而且更是一位医术水平很高的中医专家。每周的周三、周四都有杨院长的专家门诊,除非因公出差,不然他从不缺席。因出差不能坐诊时,都会提前贴出通知说明原因。
患者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杨院长您好,我是那个疑难杂症,在几大医院被视为必须要心脏移植才行的患者。吃您给开的药方一月左右,疗效很好,可再来找您看病,看门上贴的通知,您要在两个月后才能再回来坐诊,感到很失落。迫切盼望您能尽早回来,再现华佗之神效。谢谢!”这是一位患者写给杨院长的留言。
“有人说,要成为国医大师,就得先成为国学大师,您怎么看?”
“他就是国学大师。”还没等杨院长开口,坐在一旁沙发上等他的朋友抢先一步:“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没这么夸张,书画还行,琴就免谈了。”杨院长笑着纠正。
杨院长很喜欢美术,13岁那年拜师于河北画院的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画画,一学就是三年。几十年来,写字、画画所锤炼的那种淡泊宁静、沉稳安然的心境,融合他所倾情投入的中医药情感,塑造出了今天这位与众不同的院长名医。
中医药学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吸收中国古代的哲学、数学、历算、地理、天文、军事等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从而形成了带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学科。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正所谓医道相通、医儒相通、医易相通。这也许是杨院长热衷国学的原因吧!
(选自《科技日报》2015年11月6日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高血压研究所所长、附属医院院长,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专注于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中医药综合防治研究;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高血压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牵头主持1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高血压病防治研究课题;主编专著5部,发表论文40余篇。
【小题1】(小题1)下列表述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当时的杨传华对中医并没有多大兴趣,但父命难违,只得顺应父亲意愿迈进山东中医学院的校门。可见他的成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父亲的逼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B.当初那个不情愿学习中医的扬传华,能够一心向学拿到博士学位,再到如今,成为一位探究“众病之母”的中医名家,来自于他选择后的坚持和努力。
C.杨院长主持的“提高中医降压质量的关键技术及转化应用”依托医院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可以看出杨传华是一位重研究轻实践的医学工作者。
D.“您要在两个月后才能再回来坐诊,感到很失落。迫切盼望您能尽早回来,再现华佗之神效。”患者朴实的话语从侧面反映出杨传华在患者心中的地位及其医术的高明。
E. 杨传华13岁那年拜师于河北画院的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画画,目的是为了锤炼自己淡泊宁静的心境,把自己塑造成与众不同的院长名医。
【小题2】(小题2)杨传华能成为中医名家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题3)杨传华作为一位名医,有哪些优秀的特质?请简要概括并说明理由。
【小题4】(小题4)文中有句话“要成为国医大师,就得先成为国学大师”,告诉我们要学会借鉴和贯通。试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理智和愤怒的信使——血清素
人们常用“愤怒得失去理智”来形容一个人发怒的样子,其实这时并不一定是其大
脑中没有理智,而可能是大脑中负责理智的部分缺乏一种信号物质——血清素的帮助,因此难以控制与愤怒相关的大脑部位活动。
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生物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了这项研究成果。专家解释说,神经细胞需借助血清素传递信息,人体通常用食物中的色氨酸来合成血清素。研究人员请一些志愿者在不同日子里分别进食富含或缺少色氨酸的食物,随后用一些图片来激起他们大脑中的愤怒情绪,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大脑内部的反应。
结果显示,在缺少色氨酸并因此导致血清素含量较低时,大脑的愤怒反应更难被抑制。而对大脑活动的观察发现,在血清素含量低的时候,大脑中额叶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间的信号联系就会减少。杏仁核部位与愤怒情绪有关,而额叶部位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控制这种愤怒。因此,在缺少作为“信使”的血清素时,“理智”的额叶就难以控制“愤怒”的杏仁核。
研究人员莫利·克罗克特说,以前研究者就知道血清素含量与愤怒情绪有关,但直到最近才有技术手段来探测大脑内部的相关活动特点,本次研究最终发现了血清素在负责理智和愤怒的大脑部位之间充当信使的机制。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易于发怒的人,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通常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中都含有不少色氨酸,如大豆、鸡蛋和鸡肉等。   (摘自《科技日报》)
【小题1】关于“愤怒得失去理智”的生理病因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脑因为受外界的刺激产生愤怒,从而失去了正常人的思维。
B.大脑负责理智的部分,缺乏血清素的帮助,无法控制与愤怒相关的大脑部位活动。
C.色氨酸缺少并导致血清素含量较低,大脑的愤怒就更强烈,更容易失去理智。
D.大脑中杏仁核部位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控制由大脑中额叶部位发出的愤怒情绪。
【小题2】对血清素功能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清素靠食物中的色氨酸来合成,帮助神经细胞传递愤怒或快乐情绪。
B.血清素含量低,大脑中额叶部位和杏仁核部位之间的信号联系就会减少。
C.血清素作为信使缺少时,“理智”的额叶就难以控制“愤怒”的杏仁核。
D.血清素的含量与愤怒情绪有关,在理智和愤怒的大脑部位之间充当信使。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个人因为愤怒失去理智,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生活中他(她)少吃了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从而缺少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
B.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大脑内部的反应,发现食物中色氨酸的多与少决定着大脑中血清素的高与低,从而导致大脑愤怒的弱与强。
C.对于血清素充当理智和愤怒信使的机制研究,是现在的研究者借助技术手段来探测大脑内部的相关活动特点,最终确定了这个结论的。
D.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人们都要吃大豆、鸡蛋、鸡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便于控制和减少愤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春秋战国时代为贵族所佩戴和享用。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如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主要用途是照鉴察形。汉代的铜镜已经相当精巧,用途也更广泛。尤其是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相当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铜镜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有的也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从中可见制镜者的内心愿望,给铜镜的使用价值增加了意义。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从前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可能变为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但无论是制镜或买镜,送人或自用,铭文上的吉语无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相当的价值。
首先,向往世俗幸福的内容在汉镜铭文中十分突出。其中可分为三类:一是长寿,如“延寿万年”“延年益寿”,这不仅反映了人们追求长寿的愿望,也应与汉代流行神仙观念有关;二是贵富,如“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常富贵,乐未央”“大乐贵富毋极”,这些主要反映了当时官僚阶层对贵富的企盼;三是长乐,铭文中多见将长寿、贵富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如“与天相寿,与地相长,富贵无极,长乐未央”。以上三类,属于汉代人追求世俗幸福的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把快乐作为幸福的要素,是值得关注的。
有更多的铭文是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表达的,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如“利二亲,宜弟兄,寿万年,长相保,宜子孙”“长保二亲乐富昌”“长保二亲及妻子”“夫妻相喜,日益亲善”“延年益寿,宜子宜孙”“天地和合子孙成,长保夫妇乐长生”。这表示,在汉代人心目中,对幸福的追求,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关切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相思镜铭文,如“长相思,毋相忘”“愿长相思,长毋相忘”,这一类情感相思铭文在汉镜中甚多,多属夫妇、男女之间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之多,也是汉镜铭文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
汉镜还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铭文,体现了更崇高的价值观。如“可以取诚”“可以取信”“贤者戒己仁为右,怠忘毋以象君子”,这些都是个人立身的道德;“有君子之方,视父如帝,视母如王,爱其弟,敬其兄,忠信以为高”,这些是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居必忠必信,久而必亲;不信不忠,久而自穷”,是以德治家、以德治国的训言。这些都说明铜镜铭文也有道德警诫的功能,虽然这类铭文不多,但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此外,有的铭文还期待“家给人足天下平”“中国大宁”,这些铭文都充分表达了对四夷服、人民息、天下复、五谷熟、百姓宽,亦即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摘编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关于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镜铭文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
B.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包括对“长寿”“富贵”“长乐”等世俗幸福内容的向往。
C.汉镜铭文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
D.汉镜铭文有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表达了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功能有限,春秋战国时代供贵族所佩戴和享用,主要用来照鉴察形。
B.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内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C.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变成了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
D.铭文吉语折射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很大的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追求的长乐,大多是将长寿、贵富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快乐是汉代人追求的幸福要素之一。
B.汉代人所追求的幸福,既包括个人的幸福,也包括家庭幸福,他们很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
C.因为汉代社会男女离别很多,所以那些表达夫妇、男女悲欢离合的相思铭文情感真挚,在汉镜中最多,给人印象也是最深的。
D.汉镜中表现个人立身之德、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及以德治家、治国训言的铭文,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小时候的汤一介住在南池子的缎库胡同。由于父亲汤用彤先生一直在北大教书,生活条件还不错。他们住的房子很大,有四五十间,院子也很大,每到冬天的时候,他们就往院子里泼水,在那里溜冰。对于汤一介而言,那真是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随北京大学到了昆明,他考进了西南联大附中,后来又转学到了重庆的南开中学。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国家积贫积弱,百姓颠沛流离,年轻的汤一介深感痛心和困惑。当时的南开中学可以说是一个贵族学校,国民党很多高官的子女都在那儿上学,常常用汽车接送。那时候的汽油是非常贵重的。于是,热血愤激的汤一介和同学张岂之、宁可拍案而起,办了一期壁报《一滴汽油一滴血》,抨击这一现象,但是学校训导长对他们毫不客气,“不让我们出了,而且说再闹就开除我们。”

1945年1月,为准备考大学,汤一介回到了昆明。汤一介跟着钱学熙,接触了他毕生难忘的克里斯朵夫•依修午德的《紫罗兰姑娘》。他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再深刻的爱也挽救不了人们的孤独”。当时,由于妹妹的病逝,加上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少年汤一介开始独立思考一些人生问题,《论死》《论善》《论生意义》等一些展露他哲学家天赋的文章就出来了。

第二年,汤一介考上了北京大学。“我下定决心,我要做个哲学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1981年,汤一介在北京大学开课,他将《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一课修改成《郭象与魏晋玄学》,找出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这些问题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哲学思想的解放;在由《早期道教史》一课修改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汤一介大胆提出,必须把“宗教”和“迷信”区别开来,要肯定“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而这些探讨,均是此前的道教研究很少讨论到的,汤一介以他敏锐的哲学家的眼光,开新时期哲学研究风气之先。

一直以来,西方哲学是有其庞大的范畴体系的,而中国哲学的精华则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籍,需要进一步论证和推演,需要有更加严密的逻辑体系。汤一介开创性地提出做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要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一个中国哲学的体系。

作为一名学者,他想他必须肩负起这样一个责任,就是探讨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在传承自己文化的过程中使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于是,汤一介在讲课的同时办中国文化书院函授班,一招生就是一万两千人。

耄耋之年的汤一介的最后心愿是“把《儒藏》做好,把中国解释学做出点眉目来。”要集中华文化精髓之大成,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创建中国解释学,是要参照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注释经典的要义进行系统地研究和梳理,其意义则在以新的理论方法和新的语境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即古为今用。“如果只有收藏,没有开发,则传统文化会一直束之高阁;但如果只有开发,而没有收藏,则传统文化会陷于贫瘠。”对这个明清两代均有学者提出而终未成行的浩繁无比的工作,汤一介惟一担心和希望的是,他要努力等到编撰工程完成的那一天。

汤一介说,人到老年,总会考虑一些事情,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是吃饭,穿衣,这样一天天活着,还是有理想和抱负?当然,每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是不同的。父亲汤用彤告诉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说他一直努力在做。“做了自己很高兴,很喜欢的事情,那就很好。而且,我相信它会有一定的意义。” 

相关链接

汤一介(1927—2014),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为哲学研究史上不可不读的著作。虽然有数次机会留在国外一流大学任教,薪酬、环境都要比国内好得多,他都放弃了,对于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责任”。

(以上材料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记叙汤一介在北大开课期间对玄学、佛教、道教的讨论,是为了衬托他深厚的哲学功底。
B.汤一介当初下定决心做一个哲学家的原因在于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一些社会人生问题。
C.“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是吃饭,穿衣,这样一天天活着,还是有理想和抱负?”汤一介意指人的理想虽不同,但却要做有意义的事。
D.汤一介提出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中国哲学的精华,以期建构中国哲学体系,从而使中国哲学拥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庞大的范畴体系。
E.本文通过记叙汤一介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的经历,描写了他在传承中国文化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有责任感的学者的形象。
(2)汤一介先生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影响重大的哲学家?请就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结合材料做简要的概括分析。
(3)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材料概括。
(4)文中汤一介先生谈到:“如果只有收藏,没有开发,则传统文化会一直束之高阁;但如果只有开发,而没有收藏,则传统文化会陷于贫瘠。”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广义上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指茶的人文科学内容。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有关茶的记载多达上千种。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茶。
有的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秦统一中国后,茶叶开始由四川向全国传播,后来逐步形成了八大茶区。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茶叶的科学知识,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以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十个门类,记载了茶树的性状、品质、种类、采制方法、烹茶技术和饮用的器具等,介绍了饮茶的起源与饮茶的有关知识以及茶叶的产地。此书开我国茶书的先河,后来出现的茶书多达一百多种。“茶”字在陆羽之前有多种写法,“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陆羽统一写作“茶”,建立了“五茶归一”的功劳。
茶道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的茶道包括了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日本的茶道精神“和、静、清、寂”由此而来。被称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于宋代两度来华,归国时带回茶籽,引种于日本各地,并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宋代是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并行的局面。原有的八大茶区进一步扩大,饮茶的方法也由“烹茶法”变为“点茶法”和“泡茶法”。宋代还出现了著名的五大瓷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种茶具应有尽有。
饮茶讲究用水,要“清、轻、甘、洁”。据说陆羽曾评出天下二十名水。如无锡惠山泉水、苏州虎丘寺石泉水、扬子江南零水等。茶与文人的关系密切,许多文人写过茶诗。如唐代卢仝写过著名的《茶歌》,宋代苏轼善于斗茶。陆游一生爱茶,写了大量的茶诗,被称为“茶诗状元”。郑板桥写茶联最多。茶与佛教、道教关系密切,许多高僧都是茶文化专家。饮茶中包含人生哲理,比如“大理三道茶”,第一杯苦涩,比喻少年捱苦;第二杯香甜,意喻中年过幸福生活;第三杯百味交集,代表老年细味人生。茶文化发展到今天,更加普及,茶馆遍天下。茶馆已经成为人们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现代茶艺更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茶艺的核心是泡茶艺术,基本程序有:“群鹤沐浴、请君入瓮、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汤色、闻香通灵、三啜甘露、赞许回报。”1990年10月,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即第一届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到现在已经召开了七届。各地还有自己的茶文化节。茶博物馆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张羽新《文化源流例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而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指其后者。
B.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在当时荼与茶是一回事,荼就是茶,茶也就是荼。
C.茶叶的生产远在茶文化萌芽期之前,就开始由四川向全国传播,后来逐步形成了八大茶区,到了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D.随着茶的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唐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它的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羽的《茶经》开我国茶书之先河,其贡献远非首创,还在于其阐述之系统,记载之全面,介绍之详尽。
B.唐代诗僧皎然的茶道包括了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等,是日本的茶道精神的由来。
C.荣西禅师被称为“日本茶祖”,他两度来华,归国时带回茶籽引种日本各地,推动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D.有“茶诗状元”之称的陆游一生爱茶,是茶与文人关系密切的代表,在古代就连高僧都是茶文化专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代,饮茶的方法由“烹茶法”变为“点茶法”和“泡茶法”,饮茶的器具也推陈出新,瓷窑生产的各种茶具应有尽有。
B.饮茶讲究用水,据说陆羽曾评出天下二十名水,如无锡惠山泉水、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等,这些泉水无不“清、轻、甘、洁”。
C.茶艺的核心是泡茶艺术,与“群鹤沐浴、请君入瓮……”等泡茶的基本程序相比,茶的、种类及品质则无足轻重。
D.1990年以来,杭州连续召开了七届的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各地自己举办的茶文化节也不断涌现,可以说茶文化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