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90%、能见度小于1.0 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 μm,平均直径为1-2 μ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雾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雾霾天气还会使人们的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还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摘编自王润清《雾霾天气在气象学中的界定与防范》)
【小题1】下列对于“雾霾”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
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C.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D.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而形成的雾霾天气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位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D.雾霾天气不仅会导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若造成视程障碍,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雾霾天气的出现在所难免。
B.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
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D.人们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1 02:5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对人类农业起源的贡献,即我们的祖先最早驯化出的两种作物粟与稻。戴蒙德说,中国人最早驯化出的两种作物是黍与稻,这是错将“粟”说成“黍”。混淆粟黍,由来已久,波及中外。
粟与黍是不同属的植物,亲缘甚远。虽植物形态各异,但种子酷肖,故“小米”的称呼一般来说是兼括二者的。且二者地理分布与栽培条件极其相似。乃至不仅国人常常混淆二者,在外国的产地和中外学术界都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我们的先祖最早驯化出的,且养育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是稷。古人说稷为“百谷之长”,稷就是粟。但恰恰在这里发生了分歧。从明代李时珍到当代何炳棣,这派观点认为稷是黍。笔者简述“粟”派学者对此的匡正。
自《孟子》以来,古籍中便出现“五谷”一词。五谷有两个说法,其一是稻、黍、稷、麦、菽,其二是麻、黍、稷、麦、菽。两说法中均有黍与稷,故二者不该是一物。那么“百谷之长”的稷是何物呢?先看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游修龄在其著作中列出了1949~1990年49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黍与粟的情况。其中黍8处,粟36处,其中有两个出土地是黍粟共存。以上可见粟在新石器时代的压倒优势。并且,“粟不但在人类居住址的窖穴中出现,而且出现在随葬品中。这对我们考察粟在当时人们的意识观念中的地位,是一个极有启示的证据。……粟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种出自随葬品的作物。”史前遗址中黍的数量远逊于粟,但于省吾指出,商代甲骨文中黍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原因何在?有人判断与商代嗜酒之风相关。张光直说,远古人以为酒能通神。而甲骨是用于占卜的。早期作物中,能酿酒者当为尤物,黍屡见于占卜文字似合乎情理。黍若毫无地位,在后人眼中也不会与粟混淆。黍是黄河流域自新石器时代起仅次于粟的作物。
关于粟的起源曾有埃及、印度之说。黄其煦的研究表明,埃及之说无考古证据,而印度发现的是龙爪稷,与粟根本不是同一种属。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遗址有过粟的发现,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玉米出现后粟被放弃。中欧的湖居文化中也发现过粟,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西亚只有黍,没有过粟的发现。粟系中国人最早种植,是明显的事实。黍的起源有几家意见。德堪多认为,原产于埃及—阿拉伯地区,传入印度,再传至中国。赫尔拜克则认为,源于埃塞俄比亚。野生黍的存在是判断的关键一一考古遗址发现早期作物,若该地区没有其野生物种,则前者系传入的可能性很大。中国学者李瑶指出,我国存在野生黍。我国野生黍与栽培黍的亲缘关系是否已被实验证明,笔者尚不得知。但中国最早种植黍的可能性很大。游修龄还指出,稷黍同物一派的成员主要是植物学家和草本专家,而稷粟同物一派的成员多为农学家,如贾思勰等人,后者更内行。
(摘编自郑也夫《文明是副产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粟与黍虽然植物形态不一样,但是种子类似,因此我们中国人把它们又都称作小米。
B.古人说的“百谷之长”是否为稷,仍然存在争议。李时珍和何炳棣认为稷是黍,本文作者认为稷为粟。
C.在1949~1990年49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黍出现8处,,粟出现36处。可见粟在新石器时代具有压倒优势。
D.粟出现在随葬品中,这一重大发现有利于我们考察粟在当时人们的意识观念中的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前遗址中黍的数量远逊于粟,但商代甲骨文中黍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这是黍在商代特殊地位的反映。
B.商代黍地位的提升,有人判断与商代嗜酒之风相关。黍能酿酒,因而成为尤物。
C.粟的起源曾有埃及、印度之说,但经过黄其煦的研究,这个观点被否认了。
D.与粟类似,目前学界对黍种植的起源也有多种意见,但中国最早种植黍的可能性很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国对人类农业起源的贡献在于最早驯化了粟与稻,而不是戴蒙德所说的黍与稻。
B.在粟与黍的分辩讨论中,植物学家和草本专家普遍认为稷为黍,农学家普遍认为稷为粟。农学家更内行,因而他们的观点也更可靠。
C.判断黍起源的关键是该地区是否存在野生黍。中国学者李瑶指出,是我国野生黍与栽培黍的亲缘关系还没有被证实。
D.“五谷”一词大概产生于战国时期,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关于“五谷”的具体所指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已尘埃落定:物理学奖颁给了没有多少人明白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理论;被不少科学家调侃已变成“理科综合奖”的诺贝尔化学奖今年颁给了分子机器这项纯粹的化学基础理论研究;赢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也属于典型的基础学科领域。本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无一例外地颁给了“高冷”的基础科学研究。

如果有人问这些深奥理论“有什么用”“和我有什么关系”“有何应用价值”这样的问题,多半会被认为外行且为时过早。正如大隅良典指出,基础科学真正“有用”可能要等上百年以后,如果认为科学研究必须“有用”,那么基础科学就“死掉了”。不过,这可不是说基础研究没有用。尽管这些受到本届诺奖青睐的理论距离商业应用还很遥远,但它们的前景却被看好,如果一定要问“用处”是什么,今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研究大概有着一个共同答案,那就是:提供无限可能。

三位科学家大卫·索利斯 、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物理学奖。获奖理由是“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他们利用高等数学方法研究了物质的一些特殊相或状态。因为他们奠基性的工作,材料科学和电子学的应用前景充满希望。

拓扑描述的是当一个物体在未被撕裂的条件下,被拉伸、扭曲或变形时保持不变的特性。拓扑学的目标是通过一些基本特征如“孔”的数量,来描述形状和结构。在一个拓扑学家的眼里咖啡杯与面包圈是同一种东西,因为它们都只有一个“孔”,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把拓扑学这种抽象的数学理论应用到基础物理学研究中,人类能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从而探索和发明各种新奇的材料。现在已知的拓扑相有很多种,过去十年里,这一领域的研究促进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发展。拓扑材料能够促进新一代电子器件和超导体的研究,而且在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开发方面也会有很大应用。量子态很敏感,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与拓扑相物质结合,就会得到稳定的状态,对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取材于郭爽、苗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如果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排列原子,物理会具有哪些性质?”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1959年的一次著名的演讲《在底层还有很大的空间》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在理论上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们可以在极小的尺度下操纵物质的排列形式,我们就可以利用物质所展现出来的特性做各种不同的事。”几十年之后,化学家已经可以合成各种新奇的分子,并且创造出世界上最小的分子机器,三位杰出的化学家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三位化学家利用高超的实验手段,操纵原子的排列形式,合成出新奇的分子,从而设计出各种分子机器。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开发出来的机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时可移动并执行特定任务。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这三位获奖者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它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那么大。第一步,索瓦日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第二步,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并实现了可以上升0.7纳米的“分子电梯”及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第三步,费林加设计出了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一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有了这三步,分子机器就可以动起来了。

“一旦你能控制这种运动,一切皆有可能。”获奖者之一费林加说,“可以想象,医生能将这些分子机器人注入你的血管,(甲) 。”费林加还说:“也许化学的力量不仅仅是理解,还有创造,创造那些从未存在过的分子和物质。”分子机器还能用来进行高密度信息存储,构建神奇的“分子计算机”。硅基芯片的信息存储密度遵循摩尔定律(在价格不变情况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和性能,每隔18-24个月会提高1倍),而分子芯片能实现分子尺寸上的信息存储,所以不必遵循摩尔定律,在存储密度上能大幅超越硅基芯片。分子机器的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看来还任重道远,但是科学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有突破。今年的诺贝尔奖证明,探索未知世界、挑战人类极限,最终也能得到认可。

(取材于邱晨辉、李晨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胡荣贵研究员表示,大隅良典得奖实至名归。“他原创性地建立了细胞自噬的框架,他的工作非常系统和深入,没有人能够超越他。”

“自噬”于希腊语的“自我”和“吞噬”,自噬表示的就是“自己把自己吃掉”。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能够降解细胞内部物质的细胞器,被称为溶酶体。90年代大隅良典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利用面包酵母鉴别出编码自噬作用的关键基因,然后进一步阐明了酵母中自噬作用的分子机制。

大隅良典设想:在自噬过程处于活性状态时,干扰液泡中的降解过程,随后自噬体就会在液泡中累积,从而在显微镜下被观察到。因此他培养了缺失液泡降解酶的酵母突变体,同时通过让细胞“挨饿”逐渐刺激酵母发生自噬。结果令人震惊,不到一个小时,液泡中就充满小型的囊泡结构,这些囊泡就是自噬体。他的实验证明了酵母中存在自噬作用。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可以验证和表征自噬过程中关键基因的方法。1992年,大隅发表了这个关键性突破。

自噬细胞在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时,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细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沃约·德雷蒂奇在《科学美国人》上写道:“想一想当食物匮乏时,生物体会有怎样的反应:它的生理活动肯定不会立即停止,而是开始分解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同样,当细胞遇到养分不足、缺氧、生长因子缺乏等特殊情况时,细胞就会组装更多的自噬体,将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和细胞器分解成可利用的养分和能量。”

细胞自噬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自我循环。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清除衰老的细胞器或者被氧化损伤的蛋白。如果我们的细胞里存在损坏的或有毒的蛋白质且长期积累就会引发神经退化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或者糖尿病。目前,大量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目的是为多种疾病开发可以让病灶自噬的药物。比如自噬的持续激活会最终导致肿瘤细胞自噬性死亡,对于一些耐药或者凋亡耐受的肿瘤细胞,通过诱导自噬性死亡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取材于曹玲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者有了结果。
B.高冷:这里指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心高气傲。
C.青睐:这里指对这些理论的重视,“睐”读作lài。
D.提供:“供”读作gōng,书写的第六笔是“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第二段相关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问这些深奥理论‘有什么用’”是问基础科学对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B.“基础科学真正‘有用’”中“有用”指科学理论当下可转化为商业应用。
C.“科学研究必须‘有用’”“有用”指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前景被看好。
D.“如果一定要问‘用处’是什么”中的“用处”指基础科学提供无限可能。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第四段画线句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咖啡杯与面包圈即使撕裂也保持不变。
B.咖啡杯与面包圈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
C.咖啡杯与面包圈都能促进超导体研究。
D.咖啡杯与面包圈能帮助人类理解规律。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语句最适合填写在(甲)处的一项是
A.并且发现新的拓扑相材料
B.然后寻找癌细胞并释放药物
C.引发病灶细胞自噬性死亡
D.依照摩尔定律进行高密度信息存储
【小题5】分子机器具有________、可移动等特点,具有可执行某种特定任务、________的功能。
【小题6】大隅良典获奖的主要原因,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原创性地建立了细胞自噬的框架
B.发现了降解细胞内部物质的溶酶体
C.鉴别出编码自噬作用的关键基因
D.阐明了酵母中自噬作用的分子机制
【小题7】下列对“材料三”第三段中“挨饿”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液泡降解过程受到干扰
B.组装更多的自噬体
C.分解营养物质
D.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
【小题8】“材料一”指出:“今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研究大概有着一个共同答案,那就是:提供无限可能。”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三项获奖成果分别为未来提供了哪些可能。

同类题3

寂静的春天(节选)

(美)蕾切尔•卡逊

(1)现在我们主要关心的已不再是那些曾一度在全世界引起疾病的生物,卫生保健、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新式药物已经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传染性疾病。今天我们所关心的是一种潜伏在我们环境中的完全不同类型的灾害——这一灾害是在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发展起来之后由我们自己引入人类世界的。

(2)环境健康的一系列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各种形式的辐射,二是由于化学药物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杀虫剂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这些化学药物正向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蔓延开来,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单个或联合地毒害着我们。这些化学药物的出现给我们投下了一个长长的阴影,这一阴影并非吉祥,因为它是无定形的和朦胧的;这一阴影令人担忧,因为简直不可能去预测人的整个一生接触这些人类未曾经验过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物的后果。

(3)杀虫剂与环境疾病分布的相关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已经看到它们现已污染了土壤、水和食物,它们具有使得河中无鱼、林中无鸟的能力,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尽管他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现在这一污染已彻底地遍布于我们整个世界,难道人类能够逃脱污染吗?

(4)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与这些化学药物单独接触,只要摄入的总剂量达到一定限度,他就会急性中毒的。不过这不是主要问题。农民、喷药人、航空员和其他接触一定量的杀虫剂的人员的突然发病或死亡是令人痛心的,更是不应该发生的。无形污染我们世界的农药,被人少量吞食后所造成的危害是有潜伏期的,因此为全体居民着想,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倍加重视,研究解决。

(5)负责公共健康的官员们已指出:化学药物对生物的影响是可以长期积累的,并且对一个人的危害取决于他一生所获得的摄入总剂量。正因如此,这种危险很容易被人忽视。人们一贯轻视那些看来可能给我们未来带来危害的事物。一位聪明的医生莱因•达宝斯博士说:“人们平常只对症状明显的疾病极为重视。正因如此,人类一些最坏的敌人就会从从容容地乘隙而入。”

(6)这一问题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正如同对密执安州的知更鸟或对米拉米琪的鲑鱼一样,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生态学问题。我们毒杀了一条河流上的可厌的飞虫,于是鲑鱼就逐渐衰弱和死亡。我们毒死了湖中的蚊蚋,于是这些毒物就在食物链中由一环进入另一环,湖滨的鸟儿们很快就变成了毒物的栖牲品。我们向榆树喷了药,于是在随后而来临的那个春天里就再也听不到知更鸟的歌声了,这不是因为我们直接向知更鸟喷了药,而是因为这种毒物通过我们现在已熟知的榆树叶——蚯蚬——知更鸟一步步地得以转移。上述这些事故是记录在案的、可以观察到的,它们是我们周围可见世界的一部分。它们反映出了生命或死亡的联系之网,科学家们把它们作为生态学来研究。

(7)不过,在我们身体内部也存在着一个生态学的世界。在这一可见的世界中,一些细微的病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然而,平常似乎不易看出这种后果与那些病原之间的联系,因为病原出现在身体的部位离最初出现损伤的地方很远。有关当前医学研究动态的一个近期总结说:“在一个小部位上的变化,甚至在一个分子上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并在那些看来似乎无关的器官和组织中引起变化。”对一个关心人类身体神秘而又奇妙功能的人来说,他会发觉原因和后果之间很少能够简单、容易地表现出联系来。它们可能在空间和时间上完全脱节。为了发现发病与死亡的原因,要依靠将许多看来似乎孤立的、相互无关的事实耐心地联系在一起,这些事实是通过在广阔的、相互无关的许多领域中进行非常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取得的。

(8)我们习惯于找寻那些明显的、直接的影响,而不研究其他方面。除非这一影响以一种无法否认的明显形式急骤地出现,否则我们总要否认危害的存在。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推断,第(1)段提到的“一种潜伏在我们环境中的完全不同类型的灾害”具体是指:________。
【小题2】对第(4)段划线句的结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单句,宾语是“他就会急性中毒的”。
B.单句,宾语是“如果一个人……就会急性中毒的”。
C.复句,第一层次在“只要”前,是假设关系。
D.复句,第一层次在“他就”前,是条件关系。
【小题3】分析第(6)段所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小题4】第(2)段说,这些化学药物给我们投下的阴影是“无定形的和朦胧的”,综观全文,请分条陈述理由。
【小题5】以下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B.第(5)段主要说的是化学药物对生物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特别容易被忽视。
C.第(6)段和第(7)段分别从“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阐述生态学问题。
D.标题形象地展现了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带来的深重灾难,暗示着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了地震。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而其中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做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公里—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国际上通用震级划分共分9个等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
  地震时,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海底大地震时,洋壳的大范围变动会引起海水振荡(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下降),可形成高达20米—30米的地震海啸。2004年的印尼7.9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致24万人死亡。地震还会激发地球整体的长周期自由振荡,持续时间为几天到几个星期。地震波的能量会有一小部分传入空气中,变成声波,即地声。在大地震时,还有可能观察到天空发光的现象,即地光,其成因尚不清楚。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如果地震发生在现代化城市中,会造成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如果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能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附近海域的9级大地震造成了自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之后最严重的福岛核危机。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两大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小题1】下列对“地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
B.地震是因地壳内部产生变化而产生力的作用致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
C.地震中破坏力较大的是构造地震和浅源地震两种。
D.地震发生次数频繁,破坏极大,可能会造成局部地形改观,如果发生海底大地震,会引发海啸。
【小题2】(小题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B.中国处于世界两个大地震带上,受两大板块挤压,地震活动频繁,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
C.地震会使人先感到上下摇晃后水平摇晃,这是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先后到达地面的原因,也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D.大地震会使地球长周期自由振荡,可能持续几天,也可能持续几个星期。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地震发生后人们会感到摇晃,听到声音,看到地光。
B.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只要掌握了此规律,我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测。
C.现代化的城市如果经历了大地震,不仅会房屋坍塌,道路、桥梁受损,还有可能面临着发生火灾、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威胁。
D.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附近海域的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900个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备的能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虫洞理论
上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宇宙中可能存在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这个隧道就是后来物理学家所说的虫洞。爱因斯坦认为通过这个隧道即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如果虫洞的出口恰好停在过去,就可以通过它逆着时间旅行。当然,进行这种时间旅行时你只能旁观,因为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就是一个个已经穿好的珠子,你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动其顺序。但截至2013年,还尚未有实验证实虫洞真正存在。
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有科学家对虫洞作过研究。 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理论上,也许虫洞可以使用,但虫洞的引力过大,会毁灭所有进入的东西;同时,即使宇宙中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但也很少会有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而这个宽度正是太空飞船安全航行的最低要求。因此虫洞不太可能用于宇宙航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起到稳定虫洞能量场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拥有“负质量”,可吸去周围所有能量。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负质量”。“负质量”的发现为利用虫洞创造了新的契机,只要用“反物质”去扩大原本细小的虫洞,并强化“虫洞”的结构,使其稳定,就可以让太空飞船穿过。
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也在致力于构造人工虫洞的研究。科学家桑恩等人从理论上提出了构造虫洞的概念。他们相信,先进文明所创造的人工虫洞,可以用奇异物质的“支柱”来保持虫洞的畅通。奇异物质具有超过它能量密度的极大的负压,其引力具有排斥性,从而使得它周围的空间被扭曲得十分奇怪,这正好改变了空间扭曲的“符号”。桑恩的虫洞,可称为奇异物质虫洞。
科学家麦可思提出了“磁虫洞”理论。他说,极强烈的磁场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根据相对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包括磁场),皆能弯曲空间。远在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莱特,就在爱氏方程中找到了磁引力。莱特的理论表明,在一个由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中,螺线管内形成了一个引力场,但要获得这种人工引力场,需要十分巨大的磁场。麦可思说,在实验室内,用2.5T(特斯拉)的磁场即可构造出一个“磁虫洞”,但洞的半径极大,约为150光年,若要将此“虫洞”的半径压缩到实验室的尺度,则所施加的磁场需大到10亿T,这显然超出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最大人工磁场约10T)。但麦可思认为,在天空中必定能找到这种“磁虫洞”,因为中子星表面的磁场达10亿T,在那里,“磁虫洞”将自发地产生。
不论“奇异物质虫洞”或“磁虫洞”,只要它们存在于天空之中,就能从地球上测得它们的特征性信号,我们将看到一个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小题1】下列对“虫洞理论”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理论上,利用它我们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
B.虽然虫洞的能量场可以毁灭所有进入虫洞的东西,但利用“反物质”来中和以后,太空飞船就有从虫洞中穿过的可能。
C.“虫洞的引力”和“虫洞的超强力场”,拥有负质量的“反物质”和具有极大负压的“奇异物质”是含义各自相同的两组概念。
D.尽管以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还不能建造一个适合实验室尺度的“磁虫洞”,但麦可思却相信太空中或许存在着这种“磁虫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桑恩和麦可思建造的虫洞,分别利用了奇异物质的负压和人工磁场的引力来稳定虫洞的能量场,其中的科学原理是相似的。
B.“反物质”是相对于“正物质”而言的,它拥有“负质量”,可以在虫洞中吸收能量,并使自身的结构稳定,从而扩大虫洞。
C.麦可思首先提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皆能够弯曲空间,极强烈的磁场也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他据此提出了磁虫洞理论。
D.只要桑恩的奇异物质虫洞和麦可思的磁虫洞存在于天空中,我们就能从地球上看到它们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则像一个个被穿好的珠子,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整顺序,故即使能由虫洞回到过去,也不可能“重新来过”。
B.既然“负质量”已经被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成功地证明了能够存在于现实世界,那么,利用“反物质”来建造虫洞就不是不可能了。
C.目前尚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虫洞的真实存在,所以,现阶段科学家对虫洞的所有研究都只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猜测,前景不容乐观。
D.蛀虫在苹果表面的两个点之间蛀出了一个“虫洞”,如果在这两个点之间走直线,从三维的物理空间来看,这条直线就类似于虫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