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四个男人和一个盒子
〔美国〕巴纳德
他们带着的盒子里装着一个奇怪的承诺,而只有这个承诺让他们在这致命的雨林里保持前进……四个憔悴不堪的男人从原始的森林走来,他们就像人类在睡眠中走路般地走着,又好像有一个监工拿着长鞭在驱策他们一样,忍耐力已经到达极限了。他们的胡子缠结在一起,皮肤上都是溃烂的伤口,还有水蛭吸他们的血。他们彼此憎恨,那是一种被责任和无止尽的森林所限制的恨。随着时间的过去,他们更恨那个盒子。然而,他们还是小心地带着它,就好像它是圣经里诺亚的方舟一样。
“我们必须把马葛拉夫的东西带到目的地,”他们无奈地说,“他是个好人,我们向他保证过。”
对于到达终点后的奖赏他们没说什么,但每个人都在心里念着想着。他们跟着马葛拉夫到这个绿色的地狱来是因为他事先付了很多钱给他们。现在他死了,他们却还活着。死亡击倒了他——一些急性的热带传染病结束了他的地质学狂热。如果马葛拉夫要他们带的是黄金,他们对整件事会觉得较有头绪。但马葛拉夫曾经笑着对他们说:“科学上已经发现有些物质比黄金更有价值。”
本来他们认为马葛拉夫已经失败了,他在森林里找到的只有死亡。然而事情又似乎不是如此,他交给他们带回去的盒子颇重,这个盒子是他自己做的,质地很粗糙。当他知道自己已经注定要死时,他把盒子包好封住,里面装着只有这个科学家自己知道的秘密。
“这个盒子必须靠你们四个人合力才能搬回去——每次两个人,”马葛拉夫这样告诉他们,“你们必须轮流,我要你们每个人答应我随身带着它,直到安全送达为止。你们可以在盒盖上找到地址,如果你们能把它送到海边我的朋友麦当劳教授那儿,那你们所得到的将比黄金更有价值。你们不会失败吧?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你们一定会被奖赏的。”
他们答应了,因为他是个垂死的人,而且他们尊敬他。有很多次,当森林里无止尽的单调沉闷快要吞蚀他们的时候,就是他的人格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否则,他们可能已经无法避免地吵起来了。然后,马葛拉夫对他们笑一笑就死了。他安静地死去,就像他做所有事一样。
他们把他葬在森林的深处,脱下帽子向他致敬。当泥块掉进墓穴时,整个森林显得更大更具有威胁性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变得矮小许多。一种恐怖的孤寂随着马葛拉夫的去世吞噬了大家,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像他一样死在无人知的森林里。
他们是一个很奇特的组合:巴利是个学生,麦卡第是个厨师;强生是个落魄的无业游民;还有吉米·赛克斯,是个水手。赛克斯有罗盘和地图,当他们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他总会拿出来仔细研究一番。他们很想念马葛拉夫,以前他总是能在不可思议的混乱危险中找到继续前进的理由;而现在,他没有办法再用他的乐观主义来鼓舞他们了。起初,他们还能互相交谈,声音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很快地,交谈的内容只剩下对他们所带的盒子的诅咒,因为他们必须吃力地抬着它穿过重重森林……然后,沉寂吞蚀了每个人。最后是比沉寂更糟糕的事。强生变得神经兮兮;麦卡第的脸则变得愈来愈深沉郁闷;至于赛克斯,他对这像高墙一般,会使人陷在里面的丛林产生了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惧。他念着他家,又说他几年来一直想找机会回家看他太太和孩子——而现在却永远回不去了。学生巴利很少说话,但有个女孩一直盘绕在他的脑海。每次想到那女孩一定会联想到那舞会、月光下的散步,和最后一天含泪的道别。
有时,他们其中一人会祈祷——用一种喊叫的方式,其他人听来还以为是诅咒;上帝创造了这个可怕的丛林,这些怪异的树和花,它们是那么的巨大以致于人好像变成侏儒了。然而,人是永远无法战胜自然的,所以只好屈服。即使当马葛拉夫跟他们在一起时,他们之间也还常有口角和争执,但他的人格和他的理由——最后也变成他们的理由——总能平息这些争吵。现在,剩下的只有马葛拉夫的盒子,他们的力气愈来愈小,盒子似乎愈来愈重。当其他事情已经变成不太真实时,它的重量却似乎更真实。他们的心里反抗这一切,这盒子的重量却把他们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当他们想分开时,它把他们锁在一起。一次又一次的轮流已经变成一种例行的机械化的动作,使他们忘了要分开;如果只有两个人的话,很可能他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恨这个盒子就像犯人恨他们的镣铐一样,但他们还是带着这个盒子就像当初他们承诺马葛拉夫会做到一样。
突然间,奇迹一般,展开在他们眼前的不再是黑暗的丛林。
“天啊!”赛克斯叫着,“我们做到了!”他们所要的只求能把盒子送到,而现在他们做到了。最后,他们找到了那穿着皱巴巴的白西装,已经退休了的教授。休息过后,麦当劳教授给他们食物吃,然后他们把对马葛拉夫的承诺告诉了他,并提了报酬的事。可是,老人伸出他的手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
“我什么都没有,”他说,“除了我的感谢外,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们。马葛拉夫是我的朋友,他是个善良有智慧的人。你们守住承诺,做到他所要求的事,我所能做的只有谢谢你们。”
“报酬在盒子里!”强生用嘶哑的声音大声说。
“打开它!”塞克斯饥渴地回应道。
盒子里的东西让所有人傻了眼——除了沉重的石块还是沉重的石块!
厨师麦卡第爆发了。“我总认为那家伙是疯子。竟然告诉我们会得到比黄金更有价值的东西!”
愤怒写满了三个男人的脸。
只有学生巴利说:“冷静点,朋友们,我们确实得到了比黄金更有价值的东西!” (有删改)
【小题1】设置悬念是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法,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请指出作者在文中设置的两个悬念。(2分)

【小题2】简析标题“四个男人和一个盒子”的作用。(4分)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原始森林,请概括它的特点,简析它的作用。(4分)

【小题4】马葛拉夫一直没有正面出现,但这一人物给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小说内容赏析其形象。(5分)
【小题5】小说最后一句话中的“比黄金更有价值的东西”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比黄金更有价值?请结合文意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8 03:1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近日,一项针对人们观看艺术作品时大脑情况的监控实验结果显示:观看一幅艺术杰作,会带给你类似热恋般的愉悦感。主持这次实验的是伦敦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森马·塞奎。在实验中,塞奎教授在一个屏幕上向志愿者们展示28幅艺术史上的名家名作。与此同时,在一个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上,志愿者们观看名画时的脑部图像被扫描记录下来。
塞奎教授发现,当人们观赏这些画作时,他们和愉悦感相关的大脑区域血液流量会增加。他解释说,观看艺术作品会引发大脑大量产生一种令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进入大脑表层的眶额皮层,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有趣的是,当你注视一幅伟大而美丽的艺术杰作和当你浪漫地爱上某人,你的大脑中受到刺激而产生愉悦感的部位是相同的。
而神经递质多巴胺以及眶额皮层二者都通常被认为和欲望、喜爱的感受相关,可以唤起大脑中愉悦的感觉。它们常常和浪漫的爱以及非法吸毒的毒瘾有着紧密联系,对大脑产生愉悦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塞奎说:“当我们看到那些美丽的事物时,我们大脑中的愉悦反射中心的活动就会增加。在这个区域中,会产生大量的多巴胺。事实上,大脑中的愉悦感受中心是需要被刺激的,这种感觉和爱以及欲望的感觉很接近。观赏画时这种反应是很直接的。”
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音乐能引发大脑释放更多神经传递介质——多巴胺,让人体会到类似美食和金钱带来的愉悦。研究人员找来8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都热爱音乐,有时听到最爱音乐还会禁不住“颤栗”。研究人员说,“颤栗”会让他们身体发生变化,比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体温上升、皮肤电反应改变。这些都是人心情愉悦的表现,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测量。
研究人员给志愿者播放古典、爵士等各种风格的音乐,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德彪西的《月光》等。志愿者听音乐时,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和正子扫描,观察大脑活动情况。扫描显示,与听到一般音乐相比,志愿者听到最喜爱的音乐时,大脑纹状体中产生更多多巴胺。
研究人员认为,这代表期待音乐高潮以及真正高潮到来都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觉。这一研究结果也许能帮助解释为何即使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也能欣赏同一种音乐。
艺术基金会的创立者伊恩·麦克尤恩说:“一个国家的幸福感不是仅仅简单地由它的GDP或者经济发展来衡量的。我们的幸福必定和文化的富有紧密相连。”
【小题1】下列有关“多巴胺”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多巴胺的产生、传递分别与大脑纹状体、大脑眶额皮层有关。
B.多巴胺属于神经传递介质,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并进而引起与愉悦感相关的大脑区域血液流量增加。
C.享用美食与欣赏音乐相比较,大脑被刺激的部位、多巴胺产生的机制、科学测量的手段是相同的。
D.人们在欣赏自己最喜爱的音乐时,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有时还会禁不住“颤栗”。
【小题2】(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艺术为什么会令人愉悦?
B.赏画与恋爱:作用于大脑同一愉悦区域
C.人们听到喜欢的音乐为什么感到愉快?
D.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能欣赏同一种艺术吗?
【小题3】(小题3)解读文末画线句“我们的幸福必定和文化的富有紧密相连”。(3分)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生奔波为诗词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10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了。

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0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叶嘉莹淡淡地说着。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 “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含意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30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老人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现已90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叶先生的长诗《祖国行》中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她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后的喜悦心情,丰富了传主的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B.第一次回国授课时,叶先生的手因粉笔过敏而开裂,她贴着胶布继续授课,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叶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对回国工作机会的无比珍惜。
C.文章第六段中,叶先生对以往的患难生活只是“淡淡”地述说,艰苦环境中仍然创作出“富有诗意”的文章,这充分表现出她热爱生活、富有女性柔情的一面。
D.叶嘉莹先生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洋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障碍是语言。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古诗词中的无限的深意和意境。
E.全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展开,用深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位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作者对叶嘉莹高尚的人生境界充满了钦佩和赞美之情。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4】叶嘉莹为什么说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以及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高亚鸣
新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母亲的召唤深切而真实。周有光想到祖国此时最缺乏的是经济建设人才,就毅然放弃高薪从美国回来搞经济建设。他受邀到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同时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还兼任人民银行华东区处长,身兼三职,乐此不疲。精力充沛的他和吴大琨、许涤新等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1955年10月,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受邀此行,全然出乎意料,却也正是会议主办方的高明之处。周有光虽然执著于经济学,但对文字、语言的爱好从未消减。2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周有光饶有兴趣地学起语言课程。40年代到美国工作,买到很多字母学的书籍,边写经济类文章,边写语言学文章,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参加完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正式改行,真正把经济学丢开,把全部精力放在语言学的研究上。
中国的文字改革由来已久,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繁难的方块字注音。1892年,福建人卢憨章出版专著《一目了然初阶》,这是首位中国人创制字母式拼音文字方案;1913年,政府制订注音字母方案,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不用中国汉字的符号,而用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新文化运动兴起,钱玄同论述了26个拉丁字母的世界通用性,蔡元培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于世;20世纪30年代,国内掀起了拉丁化运动的高潮,其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拉丁化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1935年,近七百位文化界人士签名发布《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方块汉字难认、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1954年,周有光出版《字母的故事》一书,为文字改革起了好头。但真正要做拼音方案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周有光平时阅读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全凭兴趣,属于轻松的浏览,可工作要认真研究才行。由于资料有限,周有光想方设法联系国外研究点,请他们代买资料寄过来,周有光把拉丁字母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摸了个底,在研究和总结了各国拼音历史以及各方面传来的方案之后,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原则,拿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1961年周有光出版《汉字改革概论》,提出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许多新问题,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从世界的范畴研究汉字,意义深远。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拉丁字母字拼写标准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但因中国未参加而迟迟未作决定。1979年,波兰首府华沙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会议,周有光代表中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各国有各国的方案,如“鲁迅”一词就有20多种写法,给翻译、阅读等带来很大障碍。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和各国专家沟通,并在会上作题为《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历史的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精彩发言。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汉语拼音与世界的接轨。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邀请周有光演讲,周有光了解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英文占80%,法文占15%,西班牙文占4%,还剩1%是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很受震动。1983年周有光开始研究如何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运用国际通用的正词法,解决拼音输入慢的问题,起草了《汉语正词法要点》,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公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的拼写法,正词法是语词拼写法,拼音正词法的问世,有利于用电脑进行拼音词语转换汉字,为传媒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周有光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为了报效祖国,尽快为国家培养最缺乏的经济人才,周有光回国后就和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这一刊物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B.在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上来,为汉语拼音的问世、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殚精竭虑。
C.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正词法,所以在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这引发周有光开始了新的研究。
D.从古代的直音反切等方法到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化运动,中国人研究探索解决方块汉字难认、难学的问题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周有光领航汉语拼音的事迹,塑造了一位勤于著述、精于研究的语言学家的形象。
【小题2】从文中看,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小题3】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核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
1908年,普鲁士还在激烈讨论女孩能否上大学的时候,30岁的物理学女博士莉泽·迈特纳因仰慕物理学家马科斯·普朗克从奥地利来到柏林,希望能在他手下工作。她的才华打动了这位不赞成女性参与科学活动的保守人士,普朗克同意她到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但没有薪水。最初几年,她只能与奥托·哈恩一起在一个地下室的木工房里工作,不能进入主楼,上厕所则必须跑到附近的餐馆。而更令她尴尬的是,布罗克豪斯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当着她的面宣称,“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发表由一名妇女撰写的文章。”1912年,迈特纳的父亲去世,她失去生活。这年普朗克任命她为自己的助手,而同样年龄的男性只要稍微有点天赋就早已成为教授,至少也应是讲师了。1913年迈特纳收到了从布拉格送来的教授邀请函,于此同时,她也被当时德国最著名的学术机构威廉皇家学会接纳为终生会员,于是她谢绝了布拉格的邀请,虽然薪水极低,但能够作为普朗克的第一个女助手,并且得到业内同行的首肯,她已心满意足。
1914年一战爆发,迈特纳自愿在奥地利军队当X光护士,生活条件艰苦,常常要接纳许多语言不通的波兰士兵,往往每天工作长达20小时。但只要有点假期,她就和哈恩继续协作进行科学研究。1917年,他们发现了新元素“镤”。尽管迈特纳做了大部分工作,在发表文章时,她还是把哈恩署为第一作者。1933年受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研究发现的鼓舞,她说服哈恩共同研究超铀元素,他们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搭档:哈恩可在化学上证实这种可能在核衰变时产生的元素,迈特纳则具有坚实的物理学背景,能对此作出物理学解释并设计新的实验方案。由于她从不隐瞒自己是犹太人,1938年,德国占领奥地利后,她被迫流亡到瑞典。这时,哈恩和新任助手斯特拉斯曼进行了一次关键性实验,并有了新发现。他们尽管无法对发现进行解释,但还是发表了论文,不过没有署迈特纳的名字。哈恩在当时给迈氏的信里,希望她对此“提出某种物理方面的解释”。收到哈恩的信后,她和同是物理学家的侄儿弗里希对实验发现的现象进行了正确解释,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核裂变”,还计算出了裂变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当物理学家玻尔得知实验结果和解释后,敲着自己的脑袋感叹,“哦,我们大家多么愚蠢!哦,这真是神奇!但正应该如此啊!”他们的发现很快就得以验证。原子能时代开始了。
1944年,哈恩因在发现“核裂变”方面的贡献独享诺贝尔化学奖,迈特纳对他表达了祝贺,并由衷认为这对哈恩来说实至名归。但此后不久,有一种说法:哈恩在整个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迈氏只是哈恩的“助手”或“下属”。而哈恩本人在他的诸多著述中一次都没有提到迈氏对铀研究项目的开创性贡献,也没提到她对柏林研究小组的领导作用或在她离开柏林后他们的合作。对此她很难接受,但她几乎从未在公开的场合进行过反驳,她与哈恩的朋友之情也仍然在持续。
二战后迈特纳受到美国人的特别欢迎,她曾被称为“原子弹之母”。事实上,她一直拒绝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使她大吃一惊,她说:“原子弹的研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得以完成,这使我十分惊讶。这项发明出现在战争时期是件非常不幸的事。”她在和罗斯福夫人的一次无线电通话里说:“我希望通过几个国家的合作,改善各国之间的关系,并防止像我们现在已经经历的这样一些可怕的事情。”
1968年,迈特纳去世,弗里希在她的墓碑上写着“一个从未失去人性的物理学家。”  
(据《核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博士》等文章整理编写)
相关链接
①(1938年)圣诞节前几天哈恩写信向迈特纳报告了这一切。他写道,“这是一个可怕的结果,我们知道铀不可能分解成钡”……迈特纳立即给哈恩回信,对此作出了回答,“我们在核物理学方面已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所以,我们对任何事都不能断然说:这是不可能的” 。(《迈特纳和她对发现核裂变的贡献》)
②因为她的犹太人出身,当纳粹投降战争结束时,她受到了美国人的特别欢迎,她说:“美国犹太人如此特殊地颂扬我,倒使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骗子……在一个人人都热切盼望消除一切种族歧视的年代,犹太人自己抱着这样的偏见,这难道不让人感到遗憾吗?”(《大科学家50》)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迈特纳从奥地利来到性别歧视严重的普鲁士,是因为虽然奥地利人尊重女性,但那里缺少像普朗克这样能帮助她发展的物理学家。
B.虽然“镤”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迈特纳,因为有编辑说过不想发表女性撰写的文章,她只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让给哈恩。
C.迈特纳和弗里希对核裂变的理论解释是一个伟大的发现,物理学界很快接受了他们的正确解释,并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战争。
D.铀核裂变的发现是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合作的结果,是实验与理论密切结合的结晶,但哈恩从不提及这一点,迈特纳为此感到失望。
E.迈特纳在科学领域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她得到了父亲的支持、著名导师的指导、其他科学家的认同与鼓励,和哈恩搭档形成学科互补。
【小题2】莉泽·迈特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重要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莉泽·迈特纳对“核裂变”的发现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用“一个从未失去人性的物理学家”作为迈特纳的墓志铭,其中必有原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曼德拉1918年出生在南非特兰斯凯地区的姆卫佐村,他是考撒族人,小名豪利沙沙,意思是“不安分的家伙”——这几乎成了他一辈子命运的写照。曼德拉的父亲是泰姆布部落最高首领的参事,并在一个由白人政府监督的咨询委员会里供职。曼德拉亲眼见到父亲为了族人的利益与白人统治者进行抗争。父亲给曼德拉讲述了许多非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母亲则常常向他讲述考撒人的道德典故。从这些故事里,曼德拉习得了考撒人古老的智慧以及族人之间的责任和关爱。
②在曼德拉九岁那年,父亲离世。曼德拉随后被泰姆布王朝的摄政王收养。他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追求更高理想的冲动最早就是从这里萌芽的。
③摄政王的仁慈和部落的民主议事规则对曼德拉影响极大。摄政王夫妇把曼德拉视为己出,把他当作未来的部落接班人精心培养。曼德拉和摄政王的孩子们一起上学、玩耍,亲如兄弟姐妹。摄政王还经常将曼德拉的母亲和妹妹接来王府陪伴曼德拉。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使曼德拉养成了宽厚、温和的个性。少年曼德拉还经常旁听摄政王召集的部落会议。摄政王宣布会议开始后,便一言不发,听由到会的每个人轮流发言。有些发言是批评摄政王的,但不管批评多么激烈,摄政王从不为自己辩护。大家发言完毕后,摄政王再进行总结,寻找大家的共识,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进去。如果没有达成共识,下次继续召开会议,一直到达成共识为止。这种源自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和共识意识,在日后曼德拉建设南非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管敌人或竞争对手的抨击多么激烈,曼德拉一直耐心倾听,一遍遍地讨论,直到达成共识。因此,今天在南非大陆上建成的民主并不全是西方的传播和赐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非洲本土的政治智慧。
④16岁成人礼后,曼德拉离开了王府,在克拉克伯雷寄宿学校上初中。这是一所教会学校,英语是唯一教学用语,课程都与英国和基督教有关。学校向学生灌输英国白人至上文化,但同时也传授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19岁时,曼德拉进入希尔德顿预备学校。这里给曼德拉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著名考撒族游吟诗人姆卡伊对学校的造访。姆卡伊从白人专用的门走进来,大胆预言未来南非黑人终将战胜白人殖民者。这一幕对于曼德拉来说就像“流星划过了黑暗的夜空”。
⑤21岁时曼德拉进入福特海尔大学,这是当时唯一的黑人大学。正是在这里,曼德拉结识了后来在非国大担任领导的马修斯教授和贾巴乌教授。这两位教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主张通过渐进和非暴力的制度变革来扩大黑人权利。
⑥上世纪40年代的南非,黑人的处境越发艰难,曼德拉已难以在冲突日益激烈的白人统治者和黑人觉醒者之间保持超然态度。其间,有两件事深深影响了曼德拉。第一件事是,一天曼德拉和同学正站在邮局外面,一位傲慢的白人官员走过来,要求曼德拉的同学进邮局为他买几张邮票。当时,任何白人都可以让任何黑人为自己办事。虽然受到了这个白人官员的威胁,但是这位同学仍然坚决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曼德拉深受触动。另一件事是,曼德拉被提名为福特海尔大学“学生代表委员会”候选人,此时由于学校粗暴拒绝了学生要求改善伙食和参加更多的学校管理的建议,学生代表会议决定抵制选举“学生代表委员会”的正式投票,校方两次强行组织选举,曼德拉都被选上了,但为了坚持“校方不接受学生建议就辞职”的承诺,曼德拉两次辞职。结果他被开除了。
⑦沮丧的曼德拉回到摄政王府。他不仅没有听从摄政王的建议重新回到学校,同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他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逃到了约翰内斯堡。至此,曼德拉彻底摆脱了羁绊,站在了一个崭新但异常曲折的新起点上。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采用了一般传记的写法,按照时间顺序,以曼德拉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叙述了曼德拉早期的生活经历。
B.文章第①段不仅写出了曼德拉出生的时间、地点、父亲、母亲,还特别写出了他的小名豪利沙沙,并解释了小名的意思,目的是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C.文章第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①段对曼德拉从出生到离开家时的早期情况的介绍,下启对他在摄政王府生活的叙述,重点是承上。
D.福特海尔大学是当时唯一的黑人大学,这说明当时的种族隔离政策非常严苛,有很多黑人不能接受高等教育。
E.曼德拉16岁成人礼后,到克拉克伯雷寄宿学校接受教育,这所学校传授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
【小题2】从文中看,对曼德拉一生有重要影响的有哪些人?这些人各自对曼德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题3】本文在材料的裁剪方面很有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4】你赞同第③段所叙述的民主议事制度吗?请结合文本和你的思考,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