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大医精诚妙手仁心
“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
——黄凯钧《友渔斋医话》
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5O周年,亦是罗征祥教授从事心血管病研究56周年。
祥和的面容,儒雅的风度,神情中透着成熟与稳重,眉宇间充满平和与慈祥——这就是罗教授给大家的印象。罗教授1952年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几乎没有多少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在医学领域里最难最复杂的专业——心脏外科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禁区:除了专业技术的难度外,还有众多的不解和怀疑。罗教授经过与广大患者的接触后,深信心血管疾病并不是少见病、富人病,他就是要到这个没有路的地方闯一闯,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从摸清心脏基本结构开始,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在心脏外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心脏手术要求极高,罗教授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大血管不慎破了,满视野都是涌出的鲜血,触目惊心,罗教授眼睛看着无影灯,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气定神闲的几下子:好了!瓣膜要一针针依次缝合,重复的动作简单却枯燥,1小时,2小时……有些医生已经站酸了腿,看花了眼;罗征祥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对生命精雕细琢。经过多年的探索,禁区的大门终于向这个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
1974年,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周总理推荐阿根廷专家到广州、北京、上海选定交流医院及团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罗教授现场演示心脏手术准确无误,动作干净利落,旁观者叹为观止。考察结束后,阿根廷决定邀请以罗教授为团长的7名心血管病专家赴阿学习考察。在国内,手术间是他人生拼搏的战场,他努力地做好每一台手术;在国外,他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争分夺秒地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常常带着面包等简单方便的食品,泡在手术间和病房。
“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罗教授的座右铭,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1977年,罗教授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广东I、Ⅱ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罗叶泵”,罗叶泵被认为是中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突破。罗教授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没有一点大牌专家的架子。他的手术做得“漂亮"是远近闻名的,因此,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同行专程前来观摩。每当这时,罗教授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有时还一边手术一边讲解操作要领,使观摩的同行受益匪浅。这种毫无保留的大医风范赢得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
在这些年中,盘桓在罗教授脑海中的一直是一个未能达成的愿望:建立一个集预防、临床诊治、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心血管病研究中心。1984年,罗教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霍英东先生,在霍英东先生的帮助下,罗教授从零做起,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研究中心规划、建筑专家聘请、施工现场勘察……每一项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罗教授亲力亲为,同专家们一起克服一个个困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霍英东心脏中心(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终于建成了。该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我国首批仅有的3个心血管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之一,并连续多次任命至今。
罗教授在治病医人的同时,不忘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也不忘培养更多的学生,让医学事业这朵火花不断放大。罗教授对年轻医生的要求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先学好做人,再好好做事;要树立目标,不怕困难,干好自己的临床工作和相应的科研工作。罗教授把培养年轻医生比作链式反应。也正是有了罗教授这些老一辈省医人对年轻医生的辛勤培养,省医的精神才得以在新省医人的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如今,心研所已经建立了一支立体的人才队伍,科研与临床互相支持,前沿和基础相互渗透,有力地推动着心研所的可持续发展。
罗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是成功的,他所创立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研究与治疗中心。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断探索,从不停止。现在已经81岁高龄的罗老,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继续为繁荣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奉献着心血! (摘编自中国人物传记网作者:雷黎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心脏外科学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禁区:除了专业技术的难度外,还有众多的不解和怀疑。但罗教授用几十年的医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正确选择。
B.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在周总理的推荐下,罗教授作为团长带领专家赴阿根廷考察,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
C.在罗教授主持心研所工作期间,心研所科研与临床并重,前沿与基础渗透,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队伍。
D.文章按照时间线索叙述了罗教授在心血管疾病研究和治疗上的业绩,选例典型,叙评结合,并多处采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凸显了罗教授的医术和医德。
 
E.罗教授毕业后就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和治疗工作,通过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在该领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绩,为我国心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文章开篇引用黄凯钧《友渔斋医话》中的一段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罗征祥教授在心血管病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妙手仁心”一词常用来赞美医生,作者用它来形容罗征祥教授可谓恰如其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7 09:19: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⑴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⑵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⑶“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⑹对于学生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⑺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⑻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⑼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⑽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⑾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⑿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⒀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
B.他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与后文在处理学生运动时“为当局说话”的行为表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学者,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
C.为支持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潘光旦参加了“同情罢考”,并拒绝写悔过书,甚至牺牲出洋机会也据理力争。
D.潘光旦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说明他很有生活情趣又不乏文人雅士的情调
E.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学者的风范。
【小题2】文中提到潘光旦“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他的“人文情怀”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在介绍潘光旦的同时,多次引用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等人的话,试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并举例说明。
【小题4】文章说“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请结合他的表现加以阐释,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惠方:倾其所有为苍生

陈曦 郭晶 罗国金

“一个人不能选择历史,但可以选择自己的追求!”这是百岁老人叶惠方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对她人生经历的高度概括。

叶惠方求学正值战火纷飞的年代,她耗时12年,辗转6个省,跋涉几万里,历尽艰辛,没有落下求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终于拿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毕业证书。

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叶惠方的叔叔几经周折找到她,准备带她去台湾。没有一丝犹豫,叶惠方坚定地表示:“我要留下来报效祖国!”随后,叶惠方师从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毕生致力于新中国妇产科事业。1954年,叶惠方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的前身——军委直属机关医院支援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40岁时,叶惠方就被誉为妇产科的“一把刀”,在国内首次推行“无痛分娩法”,率先实行“产科休养室主任负责制”,推行一切为病人的“无声运动”,建立“产前门诊分段预约制”,使妇产科的医、教、研一步步走向正规。之后,为了把“一把刀”变成“多把刀”,叶惠方注重培养青年人才,为更多崭露头角的年轻人搭建平台,自己则从事妇女保健工作的研究。她带领攻关小组耗时6年,在全国率先研究“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病的防治”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叶惠方来说,患者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一视同仁、精心治疗。一次,一名怀孕4个月的孕妇转氨酶升高。当时,多数医生建议中止妊娠,否则将严重危害孕妇的肝脏;如果继续妊娠,需服保肝药,又会影响胎儿。孕妇几近绝望之时,慕名找到了叶惠方。叶惠万对所有检查结果一一分析后认为,孕妇的转氨酶高不是肝炎造成的,建议她保住孩子,定时随诊。不出所料,这名孕妇后来转氨酶一直停留在一个稳定的基数上,几个月后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

在叶惠方眼里,为了治病救人,荣誉和地位皆可抛弃。上世纪60年代,国内妇产医学界认为,患有心脏病的人禁忌剖宫产,否则,患者会死在手术台上,而叶惠方却在1964年打破了这一禁忌。当时内分泌科收治了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产妇,危在旦夕。为了挽救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叶惠方决定铤而走险。手术台上,胆大心细的叶惠方终于带着产妇成功闯过“鬼门关”。

1992年,我国开始实行专家门诊制度。作为全国知名专家,叶惠方却坚持看普通门诊。“怕麻烦,不想去办手续。”其实,了解她的人知道,她是想为患者省点钱。

叶惠方不仅时刻想着为患者省钱,甚至有时侯为患者贴钱。1999年春天,已是八旬高龄的叶惠方,接诊了一位从外地农村赶来的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小患者。小患者家贫无钱治疗。虽然小患者是假肛,大便失禁,可叶惠方却毫无怨言,将这一家三口带到自己的家,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一年后,小患者进行第二期手术,全家三口再次住进叶惠方的家,直到小患者痊愈。

回顾叶惠方的百年人生,奉献始终是她一以贯之的人生追求:云南地震,她捐钱;内蒙古雪灾,她捐钱;山东旱灾,她捐钱。钱捐完了,她就翻箱倒拒,有什么就捐什么。实在找不到适合捐赠的东西,她就捐自己的被子、大衣……

2000年,84岁高龄的她乘坐30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到广州,将时值数百万元的祖宅捐给家乡中学。几十年如一日,她坚持为“希望工程”捐款,捐款的次数太多,以至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捐了多少。

2000年,叶惠方脱下了白大褂,放下了听诊嚣。“我年纪大了,看病慢,怕耽搁病人。”一句最简单的解释,背后却是对病人最大的负责。

(:新华社。有删改)

(相关链接)

叶惠方,1917年出生,广东台山人,194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曾任北京协和医院主治医师。1954年6月调入解放军总医院,任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院专家组成员,是解放军总医院建院首批12名技术骨干之一。几十年来,她带领团队将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发展成为国内先进、军队领先的一流学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叶惠方拒绝了叔叔带她去台湾的“好意”,选择留下来,因为她早已心有所属,“报效祖国”就是她坚定无悔的选择。
B.叶惠方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甘为人梯,热衷于为崭露头角的年轻人措建平台,要把自己的“一把刀”变成“多把刀”。
C.面对怀孕四个月、转氨酶升高的孕妇,叫惠方提出了与多数医生截然不同的建议,表现出她在医学探索道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
D.身为全国知名专家的叶惠方,为了替患者省钱,以办手续麻烦为借口,不设专家门诊,坚持看普通门诊。
【小题2】叶惠方常说:“一个人不能选择历史,但可以选择自己的追求!”请问,她有哪些追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叶惠方是怎样处理治病救人与自身名利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他,就是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
1930年5月,阎肃生于河北保定。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从艺65年,他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问世,是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娘》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他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铁肩担道义,传播正能量,他扛起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伏案l8天,阎肃完成《江姐》初稿。拿回团里讨论,许多人感动得落泪。他又怀揣剧本,和编导人员几下四川,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终于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江姐》掀起了全国上下火热的“红梅旋风”。从1964年9月起,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演257场。几乎全国的剧团都在排《江姐》,仅在上海,就有6个剧团在同一时段同城演出。到今天,5次复排1000多场,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而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贬值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歌声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他创作的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社会上有一阵子恶搞红歌、歪曲主旋律,他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倡议,还连续3年担任中国红歌会评委;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京腔京韵的歌曲,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
从革命年代走来,编过样板戏的阁肃对流行文化却毫不排斥,还可以说是个“时尚老头”。很多跟阎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爱听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他还喜欢李宇春并自称“老玉米”,他创作的《雾里看花》《北京的桥》也充满了时尚元素。“《江南style》、《小苹果》……阎老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仅跟随潮流,还去探究背后流行的原因。”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介绍,2008年,自己创作电视剧《十万人家》的主题曲时遇到瓶颈,阎肃建议他将歌写成“周杰伦式说唱音乐”,结果效果非常神奇,“阎老太超前了”。
“阁老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一个作家。回顾他的作品,不论是立意,还是创作手法,都是紧跟着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的。”著名作曲家温中甲如此评价。不仅如此,阎肃还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它,都欣赏它。《常回家看看》就是这样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阎肃说,“那年,歌手陈红拿着这首歌找到我,当时我一看就觉得是首好歌,就推荐给总导演陈雨露。歌曲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感动了很多人。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都会发生。”
“阎老常对我们年轻人说‘不要看你演了多少,而要看你留下了多少;不要看你留下了多少,而要看别人记住了多少。”’空政文工团演员、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的王莉说,“阎老对我们小辈的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他抽烟,但是从来没有在我眼前抽过一根烟,这是对声乐演员的保护”。
“当年我演唱的《变脸》也是阎老创作的歌词,他不厌其烦地改动歌词,使这首歌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这首歌后来获得了很多荣誉,也被全国很多的变脸演员所使用。后来,他跟我说:‘我们不要他们的版权费,这首歌是公益性的歌曲。’他那种博大胸怀也深深感染了我。”空政文工团副团长的歌唱家陈小涛回忆道。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阎肃平易近人,非常谦逊,从不要大牌,也不摆老艺术家架子。担任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时,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并且还告诫其他评委不要搞小圈子。耄耋之年,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时,每次开策划会他都是第一个来,每次排练节目他总是最后一个走,13次节目审查他次次都是提前到场。
如今,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2016年2月12日凌晨三时,他平静地离开了尘世。“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间。”34字的挽联诠释了他一生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辈子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军高歌的炽热情怀。
(摘编自《光明晚报》)
相关链接:
①了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外,阎肃在幕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参与策划了《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复兴之路》等100多场影响深远的重大文艺活动,还先后为20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青歌赛出谋划策,被公认为“智多星”、“点子王”。
(凤凰网《您走了,歌还在》)
②阎宇说,父亲没教过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那就是与人为善,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阎肃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笑上身大声打招呼。
(南宁新闻网《著名词作家阎肃逝世》)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可谓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他的所有作品都深受大家喜爱。
B.阎肃创作了许多至今传唱不衰的军旅歌曲,如《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前门情思大碗茶》。
C.阎肃认为,艺术家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品要走在时代前面,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阎肃虽然是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但是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流行文化毫不排斥,有时还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积极吸纳一些时尚元素。
E. 阎肃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工作中,对子女照顾和教育的时间较少,但他相信身教重于言教,儿子阎宇从他身上学到了要与人为善,尊重每一个人。
【小题2】文章开头引用感动中国人物栏目组给阎肃的颁奖词有何作用?
【小题3】从艺65年,阎肃在艺术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小题4】阎肃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极富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溪巴赫

肖复兴

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许多次拿起笔,又放下了。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像我当然要三缄其口了。

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乐影响了三百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来写巴赫。但我又实在想写巴赫。

这一次,鼓励自己说试一试吧!看看你能不能走近他?

鼓励我写下去的原因,是我偶然间看到一个资料,其实这资料早已经并不新鲜,只是我的外语太差,德语更是一窍不通。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对他豁然开朗

……

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如果没有福尔克,门德尔松,还会有别人将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挖掘出来,告诉世人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  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溪流, 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样,出土文物只能观看、追寻、钩稽、对比,它却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塑造起形象来,抖落岁月覆盖在身上的一切仆仆风尘,让人们刮目相看。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身,互成正比。

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我们总爱说意义,有时意义是挺重要和必要的,意义代表着价值。

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旺盛。在我们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其实它就是这样永不停止地流着,只不过那时被树荫掩映,被杂草覆盖,或在那高高的山顶,我们暂时看不见它罢了。

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的、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到达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

伟大不见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如庙堂之器哉。伟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伟大也可以是溪水。巴赫就是这样清澈的小溪水,当世事沧桑,春秋代序,高山夷为平地,江河顿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却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

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

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这样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散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的皎洁的月光,是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的小溪水,九曲回肠,长袖舒卷,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

【小题1】第四段中“豁然开朗”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空线处应填写的关联词是(   )
A.虽然  但是B.即使    也是
C.因为  所以D.如果    就
【小题3】文中划线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标题有什么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最后一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无形的巨著
20世纪初,我国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医学家,在众多的开拓者之中,张孝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北平和平解放后,摆在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张孝骞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赶快充实人员,以解决医疗和教学工作的燃眉之急。他想起了自己的许多昔日同学、同事,他们有的在外地,有的在美国,他一一给他们写信,热情地邀请他们来协和医院工作。在美国费城的文士域夫妇和在芝加哥的黄宛、张学德等人,都是应张孝骞邀请而回来的。1951年初,当人民政府接管这个医疗和教学单位的时候,那里已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张孝骞在六十多年的医学生涯中,究竟为多少人解除了疾病的痛苦?使多少人摆脱了死亡的威胁?这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谁也说不清那部“巨著”的篇幅,谁也无法阅读它的内容。如今,为人们乐道的,只是“巨著”中的少数篇页。
1977年10月,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病房住进一位病人,下肢沉重,活动困难达三年之久,医生们诊断的结果是腰肌劳损、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软化症。经X线拍片,发现病人的骨盆、双手、腰椎等部位呈普遍骨质脱钙以及病理性骨折状。对症治疗未见好转,医生们感到困惑。张孝骞被邀请来为患者会诊。他用一双布满老年斑的手一遍一遍地在病人身上摸索着。突然,这双手在病人右侧腹股沟处停了下来。张孝骞在这里触及了一个肿物。按照一般情况,这种病人身上的小肿块,是不易引起医生的关注和联想的,可是张教授在仔细检查了肿物的形状、大小和硬度后,指着肿物向在场的医生们说:“这大概就是病根!这个肿块可能分泌某种激素类物质,导致钙磷代谢的异常。建议切除。”外科医生进行手术后,患者的骨症状很快好转,病理诊断证实,肿物为一叶瘤。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病例,在这以前的世界医学文献中,总共只有过七次报道。
1980年秋天,协和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一位老年妇女,腹部极度膨出,皮肤绷得亮光光的,她来门诊就医已经很久了,经过各种检查和试验性治疗,腹水的原因一直未查出,各主要脏器均受影响,生命危在旦夕。张孝骞在为病人做过检查后,立即判明这个病人的腹水是由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他告诉主管医生,关于这种少见疾病,国内只有少量报道,有关的资料在某某书籍、某某杂志上的第几页;书籍和杂志在图书馆的哪一个书架上的什么位置。主管医生跑去一查,果然丝毫不差。诊断化验证实后,病人立即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张孝骞认为,要求一个医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要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于自己做出的诊断结论,绝不能以为“成竹在胸”,一定要用怀疑的态度,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随时准备在新的事实面前改变原来的结论。张教授向人们谈起一个病例:有一名病人因痰中带血、下肢浮肿而入院。化验结果显示,尿中有红细胞,主管医生诊断为肺肾出血综合征。张教授参加了会诊,也同意了这个诊断。可回到办公室后,他仍然觉得放心不下,第二天他又到病房给病人做了进一步检查,发现腿部静脉有点儿异常。根据这个线索追踪下去,结果证明病人患的是转移形性血栓静脉炎,这造成了肺、肾等多个器官损害,给人以假象,险些造成误诊。
在几十年的行医过程中,张孝骞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从实践中得到的临床资料,年复一年,积攒了几大箱,1986年他开始整理这些资料和文稿,准备留给医院,推动医学的发展。可医院检查结果表明,他的第三胸椎已遭受癌肿的破坏,病情急剧恶化,为了争取这最后的分分秒秒,他把一大摞卡片和稿纸带进了病房。万里、习仲勋等领导人得知张孝骞患病的消息,亲自来到病榻前慰问;陈云、邓颖超也派人送来了鲜花和糕点。1987年8月8日,张孝骞溘然长逝。
(周文斌、李元等《中国当代十大科学家》,有删节)
相关链接
张孝骞,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性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膜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他有独到的见解,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
本篇作为传记,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