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可能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最后他后悔莫及,和他造的人一起自我灭亡。“科学怪人”这个名词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做“科学怪食”。
另一个则是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
对近代科学发展略有所知的都当知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发展快速的阶段。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的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务,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科学发展后,它也会成为一个体制,一种权力体系。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极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卡逊女士的遭遇。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而当代基因科技发迹后所造成的“科学怪食”就是个新兴的话题和论争的焦点。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乃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农业公司,例如它可以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种植这种玉米极为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少了许多经营成本。再例如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
但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这种农业,他们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基因是会流动的,基因流来流去,接来接去,它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美国的帝王蝗吃了这种被污染的叶子,百分之百会死亡,其他便会生长停滞,这项发现被登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基因污染”和风险的存在。前述的作家阿特伍德大胆地认为基因科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它会隐藏不彰,等到其他条件配合,它的致命效果就会出现。
因此,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把基因接来接去,要什么品质的作物,只要找到基因加以移植,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甚至有可能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必是个基因乐园,却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恶梦。人们不敢预测基因的任意接植,最后会形成什么奇怪的品种,也无法预测它的运动会产生生态上什么难测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固然带来许多福祉,但也产生了许多恶梦。对大自然有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摘编自《慎防基因造成的污染》)
【小题1】下列关于“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玛丽•雪莱在19世纪上半叶科学初兴的时候,已警觉到科学家定会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书来警示世人。
B.前几年,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用一本科幻小说《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尽现无遗。
C.美国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卡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发动了排山倒海的围剿。
D.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基因科学必将造福人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肯尼迪政府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显示出政府利用特权,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B.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也将是今后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C.欧洲 “英国医学会”里的一大群生化专家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
D.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的蕃茄,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就是“基因流动”一种形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怪人”和“科学怪食”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自私的使用者不可避免地造成其滥用、误用,科学所造成的公害极难避免。
B.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的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证明基因污染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其危害是致命的。
C.基因科技发展到今天,基因科学家通过基因流动,培植出新的作物品种甚至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都不是难事。
D.正确对待基因科技的态度应该是: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18 04:59: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与第一代生物燃料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第二代生物燃料是以非粮作物乙醇、纤维素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为代表,原料主要使用非粮作物,秸秆、枯草、甘蔗渣、稻壳、木屑等废弃物,以及主要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动物脂肪、藻类等。第二代生物燃料即非粮食乙醇燃料,其实第二代生物燃料也分为二代:第一代主要用甜高粱、木薯等非粮食农作物进行提取,优点是淀粉及糖含量高,能替代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而下一代则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例如植物的茎叶、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等都可以转化为燃料,扩大生物燃料的作物种类,更可以废物利用,这是当前国际研究的重点。
②另据美国能源部研究,更注重生态效应的第二代生物燃料有望减少最高达96%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第一代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平均仅可以减少约20%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且,第二代生物燃料,尤其是纤维素乙醇的取材范围相当广泛,秸秆等纤维素类农业废弃物大量存在。农业废弃物均可入料,保证了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第一代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耗费更多能源和使用更多化学物质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③汽车发动机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掺入了生物乙醇的汽油或柴油,使得第二代生物燃料已成为许多国家开发生物燃料时的新宠。德国大众公司等欧洲汽车制造商就与德国佛莱堡科伦工业集团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取自稻草或秸秆的第二代生物燃料,该工业集团年产2万吨的“第二代生物柴油”项目已启动。其次,生产第二代生物乙醇的催化酶技术未来几年成本还将快速下降,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可行性非常强。美国能源部通过资金支持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对纤维素催化酶进行优化,大大地降低其成本,使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能早日投入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UOP公司等许多新能源企业纷纷组建第二代生物燃料生产厂。巴西石油公司则研究从秸秆、稻壳等农业废弃物中提炼乙醇,并加紧生产厂的建设。从2008年开始,许多国家对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投入呈几何数字增长。
④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是催化酶技术。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使生物化学反应在温和的环境下进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新型酶制剂能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就在几年前,该技术的成本还比较高,这两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其成本已经下降很多,从而使第二代生物燃料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目前的新型酶制剂非常适合用秸秆这种大量存在的农业废弃物来生产乙醇。
⑤不过,第二代生物能源的一些关键工艺涉及一系列复杂过程和技术,需要很大的投资和大量的原材料,要实现工业化生产还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还是一个重要的未知数。另外,在生物燃料的经济可行性研究方面,原料收集也是一个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些原料极其分散,采集成本、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都可能成为制约燃料乙醇业发展的瓶颈。
【小题1】下列关于“第二代生物能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原料主要是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B.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第一代以非粮食农作物为原料,而第二代的主要原料是纤维素。
C.第二代生物燃料与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可以实现减少96%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D.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耗费的能源和化学物质更少,从而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代生物燃料可以直接用于汽车,而汽车发动机不需要另行改造,因此许多国家对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投入呈几何数字增长。
B.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催化酶技术的日益成熟,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已大幅度下降,为其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创造了条件。
C.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催化酶技术是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它能使生物化学反应在温和的环境下进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
D.非粮食乙醇燃料的第二代是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而新型酶制剂能将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粮食作物和农业废弃物等转化为燃料的技术研究,为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可行性,欧美等先进国家相继启动了该项目或组建了工厂。
B.相比于第一代生物燃料,第二代生物燃料在原料使用、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产业优势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C.与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第二代生物燃料能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重点。
D.虽然第二代生物燃料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在工艺技术、资金、工业化生产过程和原料收集等方面,仍存在制约瓶颈,尚需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灵  芝
杨文丰
①很早以前灵芝就被供上了神坛。
②灵芝,本来只是真菌类生物,怪胎或肾形模样,菌柄,不像蘑菇那般基本撑在中部,多含角质,质地怪异,异常坚硬,经久不腐,弥漫陈腐气息。成品灵芝更是呈黑赭色,让人想起暮冬缺乏阳光的阴郁之日。
③灵芝自然没有蕉叶那般的绿,无婴孩脸蛋或蛋青似的嫩,无你想象的总带紫气、仙雾、祥云及仙乐。灵芝的叶片无法大幅度伸张发展,即便有日光,也不会发生光合作用,因为灵芝不含叶绿素。
④然而,如此的灵芝,却被渲染成集千年天地日月精华的“不死仙草”。“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 (《神农本草经》)。《淮南子》则说“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你可能以为灵芝脚下应该是五色土,土色纯净,祥云缭绕,灵光四射。甘泉流在灵芝左右,喜鹊来去灵芝前后……至少是生活在童话里。
⑤想一想,在中国,又有哪一种生物能像灵芝这样长期笼罩如此神秘、灵异的光环呢?有哪一种生物会似灵芝一般被视为令人起死回生,乃长生不老的“仙药”呢?有哪一种生物,会被抬至如此之高的地位呢?当然,在古埃及、古希腊,蘑菇是被崇拜成“神物”,而在中国,灵芝却不仅已是“瑞草”,还是吉祥、美好和得道登仙的象征!
⑥凡事总是物极必反的吧,只要探究,你就会发现:灵芝,其实早已与疾病、与怪异相连——宿命的连接。
⑦我们大抵还记得《白蛇传》里白娘子为救许仙上峨眉盗灵芝。现代医学倒是证明,灵芝确实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能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在整体上能调节人体机能平衡、人体新陈代谢,促使内脏或器官机能正常化,对神经衰弱等,也有协同治疗作用,还可以抗疲劳、美容养颜、延缓衰老、防治艾滋病等——然而,纵然如此,也断然不可能令人长生不老、起死回生!
⑧何况自上世纪以来,被人工引种驯化过的灵芝,体内已被嵌入人工污染和环境污染。灵芝之“灵”,与灵魂、与灵柩、与死亡,我以为,早已明里暗里有剥不开的干系。
⑨灵芝被奉上神坛,可说与皇权有关。汉武帝居位时,宫廷年久失修,栋梁腐朽,灵芝滋生焉,臣子怕皇上怪罪便诡称是吾皇无量功德感动天地,灵芝降生宫廷,乃国泰民安之瑞兆。从此,乡野朝贡灵芝,便几成“潜规则”。
⑩显然,非无风起浪,亦非无中生有,灵芝除了已是神异的心理安慰药,还戴一顶神幻的光环。
○11尘世之所以出现“灵芝现象”,在于灵芝得天独厚就关涉了终极问题——人之生死,还在于这人生太需要寄托太需要信仰却又太害怕死亡了,何况,这人的黑眼睛,还并不太难飞入一羽羽黑“寒鸦”。既然如此,又会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被创造出来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灵芝,是真菌类生物,因为不含有叶绿素,所以不会发生光合作用。
B.在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常会崇拜某种生物,比如古代欧洲就把“蘑菇”视为神物。
C.灵芝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也是神异的心理安慰药,但也不能无限夸大其作用。
D.人害怕死亡又时常遭遇灾难需要寄托和信仰,灵芝正好关涉了人之生死问题,因此被渲染成“瑞草”。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仅介绍了灵芝的类别、形状、质地、颜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也分析了“灵芝”成为“瑞草”的原因。
B.第③段通过与蕉叶、婴孩脸蛋、蛋清的比较说明灵芝长相普通,没有想象中的仙气。
C.文章举白娘子盗灵芝救许仙的例子具体地说明灵芝早已和疾病怪异相连,古人早已认清了灵芝的各种医疗保健作用。
D.文章以说明为主,配合描写和议论,介绍了有关灵芝的知识和事理,语言既富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小题3】文章开头说“很早以前灵芝就被供上了神坛”,灵芝为什么会被供上神坛?结合全文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的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各种细菌便相继光顾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人体内遗传基因控制下,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组胚、解剖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为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活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粘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样结构,菌群之间互相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粘膜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不合理地是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机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来细菌杀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起,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的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

【小题1】“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句中“它们”指代的是
A.人体自身的细胞B.人体中的各种细胞
C.微生物细胞D.正常微生物群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魏曦教授的名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是人保持健康的前提。
B.人体离不开微生物细胞,它参与人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整个过程。
C.人们使用抗生素、激素和现代化的检查,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D.人们要转变观念,生病后要从主要依赖于抗生素治疗转变为主要依赖益生素治疗。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谢。
B.各种细菌在人体内的是人体的终生“伴侣”,人体菌态失衡,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C.滥用抗生素,既杀死病菌,也会杀死其它有益的细菌。
D.抗生素之后的时代是活菌时代,而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和简牍,远在商代已然如此。《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在甲骨文中“册”字作,是像若干支简编联成册之形。当时称呼史官就叫“作册”。
依质地分,简牍有竹、木两类。与竹简的宽度相仿的木条则名札。竹简和木札在用途上并无区别,所以木札也可以称为简。不过竹简修治好了以后,还要烤干主材中所含汁液,以防蠹并防止变形,叫“汗青”或“杀青”。文字则写在篾黄的一面,是为简的正面。篾青是简的背面,篇题有写在这一面的;因为卷起来之后,它反而露在外面。木简则无须杀青,它的材质有松木,有柳木,其中用毛白杨木的也不少。
以多支竹木简写长文时,须先编联成册。编绳多数为麻绳,它的专门名称叫“书绳”,讲究的简册用丝绳编联。根据书写的内容不同,简的长度亦有别。最长的三尺简是“书法律”用的,故汉人有“三尺律令”“三尺法”的说法。书写儒家经典要用汉尺二尺四寸的简。皇帝的策书长二尺。策书以下的制书、诏书、诫敕等用的简短些,为汉尺一尺一寸,称“尺一诏”,或简称“尺一”。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竹木可就地取材,供应充足,自有其方便之处,缺点是太笨重。古人虽然也有用帛代替简牍的,但丝织物价昂。东汉时当过济北相的崔瑗有一部书要送人,犹自称“贫不及素”,即用不起帛来抄写。这些情况促使我国发明了纸。
我国西汉就有了纸。它们以破旧的麻絮、麻布、绳头等为原料,已经过简单的切、舂、打浆和抄造,然而纤维交织状态差,纸面粗糙不平,大约只用作包装材料。到了东汉前期,在蔡伦的主持下,造纸技术出现了一次飞跃。这是在原料中增加了树皮和鱼网。用树皮造纸是一项新技术,它开辟了木浆纸的先河。可是要把树皮制成纸浆,仅用类似沤麻的石灰发酵是不够的,还必须反复舂捣、脱胶,并以强碱液蒸煮。鱼网的网结硬,也必须施以强化的机械处理和化学处理;而这一套新技术推广到麻纸生产上,又必然使后者的质量得到改进。1974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的东汉晚期字纸,是一种单面涂布加工纸,厚约0.07毫米,涂层均匀,纸面平整。它的纤维帚化度高,交结紧密,是已经发现的东汉最精工的纸张。
到了晋代,造纸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开始在纸外涂一层矿物质白粉,继而采用植物淀粉糊作涂层。之后,又将淀粉糊直接掺到纸浆中,成为悬浮剂,可使纸浆中的纤维均匀分散,便于抄造。采用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堵塞纸面上纤维间细微的孔隙,使运笔时不致滃晕走墨。此外,还先后采用施胶、染潢、加蜡、砑光等法对纸张进行加工。其中染潢是以黄檗液染纸。黄檗是芸香科的树木,其韧皮中含有小檗碱。用黄檗液染过的纸呈淡黄色,防蛀。由于纸是黄色,书帙(书套)随之也用黄色。潢纸还可以用雌黄涂改误笔,雌黄与潢纸的颜色相近,误写处“一漫即灭,仍久而不脱”(《梦溪笔谈》)。后来衍生出“信口雌黄”的成语,指任意窜改和胡编乱造。染潢后加蜡砑光的纸叫硬黄纸。经过后来技术的不断改进,到了唐代,这种纸坚硬光滑,书写流利,抗蛀防水,是当时最高级的纸张品种。
(节选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人在商代就采用竹木和简牍作为书写材料,与竹简宽度相仿的木札之所以也可称为简,是因为它在用途上和竹简并无区别。
B.为了防止蠹虫蛀蚀和材料变形,竹简在修治好后还须烤干主材中的水分,这叫“汗青”或“杀青”,木简则无须进行这样的工序。
C.如果书写长文,则须先把多支竹木简编联成册,甲骨文中的“册”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一般的编绳为麻绳,更讲究的简册则用丝绳。
D.简的长短决定了书写内容的不同,最长的用来“书法律”,其次用于儒家经典,再次用于皇帝的策书,策书以下则用最短的材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丝织物价格昂贵,如果用它作为抄写材料,即使像当过济北相的崔瑗这样的人也难以承受,这样自然就促成了我国纸张的发明。
B.东汉前期,人们在造纸原料中增加了树皮和鱼网;用树皮造纸开辟了木浆纸的先河,而对鱼网处理的新技术又使麻纸的质量得到改进。
C.晋代的造纸技术主要体现在使用矿物质白粉,使淀粉糊成为悬浮剂,以及对纸张采用施胶、染潢、加蜡、砑光等方面。
D.因为黄檗中含有小檗碱,人们采用黄檗液染纸,这种染过的纸叫做潢纸;潢纸除了可以防蛀,还便于用雌黄涂改笔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西汉的纸因纤维交织状态差,纸面粗糙不平,只适合用作包装;而东汉因新技术的出现,出现了质量更高、更适合书写的纸张。
B.作者引用《尚书·多士》和《梦溪笔谈》中的言论,主要是为了分别说明我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出现时间和雌黄涂改笔误的作用。
C.文中“汗青”指的是对竹简的一种加工方法,而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是指代史册,两者意思不同。
D.我国古代书写材料不断得到发展,商代主要是竹简和木牍,西汉开始出现纸,东汉、晋代纸张不断获得改进,唐代则出现了高质量的纸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衰老是一个神秘的过程,会出现头发变白、皱纹遍布等明显变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体内细胞层面的变化。科学家希望寻找控制衰老的“主控开关”。理论上,抗衰老药物可以控制这个开关,不仅能够减缓或停止衰老,也会延缓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迄今为止,他们使用了各种手段试图找到延长人类寿命的方法。

科学家在大约三十多年前就已发现抗衰老药物,这就是雷帕霉素。它在波利尼西亚的拉帕努伊岛的土壤样本中被发现,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抗衰老药物。雷帕霉素目前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用于降低肾移植过程中的排斥作用。同时,由于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也被用来治疗某些癌症。

雷帕霉素延长寿命的秘密在于它能够阻断细胞通道——MTOR通道,它控制着许多影响细胞生长繁殖的流程,是研究人员一直寻找的‚主开关之一。这种通道从激素和营养物质中获得信号。当食物充足时,它发出信号使细胞吸收营养并生长。在这个过程中,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激发细胞老化的副产物。当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时,这个通道可以发出信号使细胞停止生长——借此来延缓衰老。雷帕霉素作为抗衰老药的优点是,它可以阻断MTOR通道,而不需要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

雷帕霉素以阻断MTOR信号通道的方式来模拟限制食物热量摄入。而哈佛大学的研究员大卫·辛克莱尔致力于研究另一个通道,这就是名为sirtuin的基因组。与MTOR相似,该基因组中的SIRT1基因可能是延长寿命和防止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

SIRT1基因是控制食物热量摄入量的开关。2003年,辛克莱尔和他的同事在葡萄⃝红葡萄酒和某些坚果中发现天然化合物——白藜芦醇,该化合物能够打开SIRT1基因,能够让酵母延长70%的寿命。

随后研究人员给两组小白鼠喂食高脂肪食物,其中一组用白藜芦醇喂养的小白鼠比非白藜芦醇喂养的小白鼠寿命更长。然而,对于不食用高脂肪食物,正常喂养的小白鼠,白藜芦醇并没有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延长寿命的效果。该研究结果及其他研究引起人们对白藜芦醇抗衰老作用的怀疑。

细胞中有种酶负责端粒的延长,其名为端粒酶。端粒酶可以把DNA复制的缺陷填补起来,借此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波士顿的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罗纳德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操纵端粒酶,寻找一种能够增强端粒酶的药物,特别是作为治疗引起人类早衰等罕见疾病的潜在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增强端粒酶可以促使细胞不断分裂,可能会成为肿瘤细胞。迄今为止,迅速地阻止或者逆转人类巧妙生物系统的想法无异于白日做梦。我们还需对人类的衰老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尽管有些药物在实验室中已经表现出了抗衰老特性,但我们不知道它们能否安全地在人类身上发挥功效,这需要临床试验才能验证。

(《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控制衰老的“主控开关”,因为抗衰老药物可以控制这个“开关”,不仅能够减缓或停止衰老,也会延缓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
B.对于白藜芦醇是否具有延缓衰老和预防衰老性疾病的效果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C.在波利尼西亚的拉帕努伊岛的土壤样本中被发现的雷帕霉素,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抗衰老药物,由于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也被用来治疗某些癌症。
D.研究表明,端粒酶能把端粒修复延长,借此把DNA复制的缺陷填补起来。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sirtuin基因组中的SIRT1基因是控制食物热量摄入量的开关,也是延长寿命和防止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
B.端粒酶是细胞中一种负责端粒的延长的酶,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增强端粒酶可以促使细胞不断分裂,这是延缓衰老很安全的方法。
C.雷帕霉素延长寿命的秘密在于它能够阻断细胞通道——mTOR通道,当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时,这个通道可以发出信号使细胞停止生长,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D.有些药物在实验室中已经表现出了抗衰老特性,只要我们对人类的衰老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那么迅速地阻止或者逆转人类巧妙生物系统的想法将很快会实现。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