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  事
艾 丹
这个话题有点趣味,提起茶的历史,会聊到一个人物——陆羽。这位被誉为“茶圣”的唐朝人,在其《茶经》一书中认为,饮茶“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意思是:饮茶的风气盛行于唐朝,长安、洛阳和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
唐代的饮茶方式有所变化,方法也不止一种,但大体上是将焙干的茶饼碾为细末,放入锅釜中煮沸之后,盛入茶盏,点少许食盐后饮用。锅釜中的茶汤每煮沸一回,味道都会有变化,陆羽认为第二沸的味道最可口。
唐之后是五代,虽是一派乱象,饮茶之风依旧不衰,瓷器茶具的烧制特别优良,包括南方的越窑、北方的邢窑,这一时期的制瓷工艺直接影响了北宋。
历史上,宋朝是中原文化的盛期,经济上也比较富足,但给后人的印象是重文轻武,文化大家辈出,面对外族却屡吃败仗,签署屈辱条约。但政权是一回事,生活和艺术又是一回事,宋人追求安逸、崇尚雅趣、讲究吃喝,所谓“茶事”又有了升级版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福建的建州设立了皇家茶园,名为“北苑”,设专职监制御用茶业。初期的御制茶饼上压有龙纹和凤纹图案,时称“龙凤团茶”。其制作有多道工序,包括采茶、蒸茶、研茶、焙茶等。先要选择清明时节的嫩叶,通常是在日出之前,女子净手之后用指甲尖来摘取,以免受到体温的影响,再细选出长短近似的叶片进行蒸,之后研磨成泥膏状,再经模具压制成饼,以炭火焙烤成型。精工细做,不计成本,产量显然有限。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州“北苑”皇家茶园御贡“龙凤团茶”计“一斤八饼,共五十余斤”。
至宋徽宗时期,皇帝赵佶对茶事更加精益求精。当时有一款御制团茶的制作方法是:将新茶嫩叶的外皮去掉,留取一缕细芯,放入泉水中浸泡,形成银丝白线后,取出压制成形,再焙烤成“团茶”。时称“新龙园胜雪”。此类做法有点像菜肴里的烧“孔雀舌头”。
皇族往往追求极致,将一些本来简单随意的事情搞得繁复十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都是日常的基本需求。
北宋时期,茶叶、瓷器、丝绸均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和对外经贸的主项。国人喜好饮茶,周边国家也是如此,北宋与辽国接壤,辽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建立,属于游牧生活与农耕生活的结合体,游牧一族在饮食上似乎更需要茶叶。
宋人与辽人在饮茶上是相似的,基本属于“点茶”方式。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比如辽人似乎喜好浅色的茶具,而宋人喜好深色的茶具;辽人看中定窑茶盏,宋人看中建窑茶盏。
辽与北宋相继被女真族的金人灭亡。长江以南建立起南宋朝廷,与北方的金国对峙,时打时和,前后相持了一百五十年。多数时间是南宋委曲求全或以岁贡来换取和睦。双边贸易中,南宋向金国出口丝绸、茶叶等,换回马匹、药材以及白银,南宋的岁贡通过边贸又赚了回来。
南宋时期,建窑以烧制精美的茶盏而著称,兔毫盏受到朝野追捧,大江南北争相仿制。金国在瓷器烧制上并不逊于南宋,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生产出的各类茶具,从品种到数量都很可观。
南宋宫廷和民间饮茶成习,寺庙亦如此,清净的环境适合品茗。在寺院中,茶文化精细而玄妙,饮茶与禅学融为一体,影响深远。东瀛的僧人前来取经,将南宋的“茶道”带回,传承至今。
元朝一代,蒙古统治者对于饮酒的热情似乎远胜于对饮茶的喜好。茶事就没那么讲究了,形式逐渐简化。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传统的饮茶方式提出异议,以简化了的饮茶方式取而代之,一直延续至今。
明代朱元璋之子朱权,从藩王之位退隐江湖,常以饮茶为乐,所著《茶录》一书中,将饮茶升华为“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他强调归真返璞,只有体验了茶之真味,方能引发精神的升华,从而“忘形于天地”,即天人合一。茶道也可以理解为“品茶悟道”。
只是如今,谁又能领悟朱权这类古人的心境呢?
茶事也是如今随时会遇见的事情,人们对此再熟悉不过了。所谓温故而知新,薄文一篇,简略地聊聊,算是茶余饭后的闲话。
(对原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关于茶的哪几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回答。(5分)
【小题2】文中说到宋代“所谓‘茶事’又有了升级版”,“升级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3】作者说这篇文章算是“茶余饭后的闲话”,你认为这是“闲话”吗?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由。(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5 04:4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土司制度的历史传奇
陈绍举
土司制度的源头是两汉时期的羁縻制度【注】。汉朝推行的羁縻郡县制到了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中央王朝开始让地方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给予各种官职名号,为元朝土司制度中官阶的设立开创了先例。
元朝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当时只在四川、湖广、云南等行省设置土司机构。明朝是土司制度完善的时期,明袭元制并大为开拓,将土司制度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立土司区、遍设土司,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清朝是土司制度走向衰微的时期。清初土司的数目和分布与明末基本相同,但土司区的大小、土司区的分布和制度都发生了变化。如土司管辖区的缩小、土司势力的减弱、贡赋制度的严密、征调的频繁、奖惩的严厉以及对土司的各种控制等。
土司制度由中央王朝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爵,让其世袭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中央王朝只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间接的统治;同时又规定各民族首领必须承认其辖境是中央王朝统治下的一部分,听从中央王朝的征调,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土司制度比羁縻制度更加严密。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经过与汉、唐、宋各代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不断往来,社会发展很快,元朝在总结汉、唐、宋各朝羁縻统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为了克服羁縻统治下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开始改革羁縻制度:设立各种土司职务,任用各级土司土官,规定土司义务。
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治理辖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等大权。土司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司武装,维持土司统治和供中央王朝征调;在经济上,土司是辖境土地的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土司不准土民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
土司制度在产生的初期无疑是进步的,它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土司制度建立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一段时间内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平友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更加牢固,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土司制度的建立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土司定期朝贡以及进朝受职,驿站的设置和道路修通,大规模的移民屯垦,使西南各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来往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土司制度的建立还促进了汉文化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司又日益与中央王朝对立,这种有损于中央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特别是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力“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已经大大衰落。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8期,有删改)
【注】羁縻制度:我国古代统治者用以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的一种地方统治制度。羁縻,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羁,马络头也。縻,牛缰(牛绳)也”,引申为“笼络控制”之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羁縻制度是土司制度的初始阶段,起源于两汉时期,到唐代发展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的中央王朝开始让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
B.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间接统治的管理制度,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接受中央王朝的爵位,服从中央的管理,统治当地原有的民众。
C.土司是西南少数民族中某一个区域的大领主,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依靠中央王朝划疆分治,由中央王朝册封的爵位还可以世袭。
D.土司制度的衰败是因为土司制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当地人民群众不断的反抗斗争,以及土司与中央王朝的日益对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的羁縻州府县制任命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贵族担任首领并授予他们各种官职名号的方法为元朝土司制度中官阶的设立开创了先例。
B.清朝的结束也伴随着土司制度的终结,虽然清初土司的数目和分布与明末大致相同,但其他情况发生变化,以致到了清末土司制度彻底消亡。
C.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在总结汉、唐、宋的羁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是为了克服羁縻制度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
D.土司制度的建立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对西南各少数民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促进了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文化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并大力发展、完善,最终使土司制度成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成为明朝统治西南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制度。
B.土司接受中央王朝任命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听从中央王朝的征调,按期缴纳规定的贡赋,还承担政治、经济、军事等工作。
C.土司是土地的绝对拥有者,掌握着辖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大权,也有诉讼、刑罚的权力,对辖境民众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D.土司制度在最开始是进步的,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央王朝与当地的和平友好关系,巩固了边疆的统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 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 亿部,未来几年每年更新量可能达到4 亿至5 亿部,而此前已经沉积了约10 亿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2%左右的回收率。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多种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 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
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推行刚刚起步,废旧手机被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是垃圾焚烧厂。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释放的有毒气体将直接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有业内人士透露,以5—10 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200—300g 黄金,1000—3000g 白银,100kg 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而传统的承包矿山做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含金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远高于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
废旧手机拆解,这是“暴富”的生意。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何培育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个难题。一来,消费者缺乏对回收商的信任,担心信息安全隐私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价格,消费者也会经常和回收商产生分岐。
(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哪儿了》)
材料三:
手机厂商回收旧手机,即便定价偏低,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无需消耗用户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还避免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现象,关键是渠道正规、用户对其信任度高。
在当前来看,苹果公司的做法值得其他厂商借鉴。今年3月,在推出iPhone7 半年后,苹果再一次上线以旧换新服务,这一次苹果甚至将旧手机的类别扩展到了Android 手机。
(摘编自中国通信网《废旧手机回收会不会是手机厂商未来的一个大生意?》)
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坚决取缔、严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还要加大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
(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废旧手机蕴含众多的贵金属,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的含量远高于这些金属矿石的含量,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
B.我国废旧手机存量很大,但回收率并不高,对这些废旧手机进行有效回收处理,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
C.鼓励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是一种正规渠道,能够更便利地服务用户,也较容易获得用户信任。
D.要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必须走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道路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列数据的方法,显示了我国手机产量、更新量、废旧手机存量和手机中贵金属的含量等,揭示了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
B.废旧手机闲置在家、随意丢弃、非法手工拆解,都会将有毒和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C.材料三以苹果公司推出的以旧换新服务为例,倡导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废旧手机回收正规渠道,明确了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
D.回收旧手机必须保证用户的安全,要彻底清除旧手机内的信息,确保手机数据不可恢复,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财产安全、隐私等问题的担心。
【小题3】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李清照传(节选)
①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②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③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④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⑤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zhì)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小题1】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小题2】“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3】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清词第一人纳兰性德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晴空黯淡了许多。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旧时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得到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苦于仕途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
纳兰性德能入康熙法眼,外表应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他的人同他的词一样纯任灵性,纤尘不染,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是康熙皇帝的侍卫,和纳兰性德是同事关系,曹寅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伽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
人长得帅,骑术、剑术、武技都很高超,诗词文章也堪称一流——这样的人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次,“累”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更是触目皆是。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斗鸡人拨佛前灯”,在滚滚红尘中寻找残月西风、衰草枯杨。
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纳兰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相处了八年,交情很深。曹寅曾为纳兰性德词集作序,纳兰去江南游历时到了南京,专门为曹寅赋词两首《金陵》和《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购楝亭,亭在金陵蜀中》,曹子清就是曹寅。
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和珅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隆阅后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虽说此说有捕风捉影之嫌,但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词的影响。
《饮水词》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词中多次提到“红楼”,这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熟悉纳兰的遭际,对纳兰性德深感同情。《饮水词》中多次咏竹,而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他的居处潇湘馆安排了“凤尾森森,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也绝不是巧合。而且更关键的是,纳兰性德也有一段愁云惨雾的爱情往事,和《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
当所有的富贵功名皆成尘土,那一本《纳兰词》读来还是令人唇齿流香,三百年都不曾消退,因为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当围绕在他身边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尽之后,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归到诗人本身——也许,这才是世上最幸运的事情。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纳兰性德不仅才貌出众,文武兼备,而且还是清代享有盛名大词人,但纳兰性德生前过得并不快乐,而他的《纳兰词》却流传后世。
B.纳兰性德二十出头就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是令人羡慕的少年英才,但“斗鸡人拨佛前灯”的诗句却反映了他常人所不理解的心境。
C.纳兰性德骨子里是个文人,所以他“苦于仕宦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便徒增“胸中块垒”。
D.文章为了表明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他的词句尽显多愁善感,列举了数字和“愁恨”“断肠”“伤心”“惆怅”等字句。
E.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幽默的语言表现了纳兰性德对文学的挚爱。
【小题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纳兰性德的?结合文本分条概括。(6分)
【小题3】“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这一说法有一定的依据。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小题4】本文采用多种手法塑造纳兰形象,请就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并说说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陈光标再上央视访谈
“一亿元和一张证书,我选后者”
在5月8日晚央视播出的《面对面》专访中,陈光标讲述了自己的慈善之路。从1998年正式开始慈善之路后,陈光标目前已经获得了1500多张各类证书。陈光标并不掩饰自己对荣誉的渴求,他坦言道:“如果在一亿元和一张证书之间选择,我肯定会选择后者。”
陈光标告诉记者,从1998年开始,他正式开始了慈善之路。“那年我做企业赚了二十多万,我拿出三万元救助了安徽一个重病的孩子。第二年又盈利时,我捐款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公路。”
2003年,陈光标创办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其慈善事业也越做越大。据42岁的陈光标介绍,自己多年来进行慈善活动的票据一直保留着。在陈光标提供的一个账本里,记载了其从1998年到2010年所捐赠的累积14.13亿元款物。
面对整齐摆放的各类荣誉证书,陈光标依旧高调。“这些都是我用正当渠道获得的,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对我来说,一亿元可能很快就花掉了,而证书却是永久的。喜欢荣誉又不是什么坏事,勋章不是用来锁在柜子里的,而是用来展示的。”
“人总要有个良心,不能乱说话”
此前被媒体质疑“慈善注水”时,陈光标公司所在的黄埔防震减灾培训中心、陈光标老家所修建的公益农贸市场及老年活动中心的归属问题,一度成为媒体关注和质疑的焦点。
陈光标介绍说,自己的公司虽然在黄埔防震减灾培训中心办公,但该中心是其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购得,并没有以慈善的名义向政府圈地。在陈光标看来,这栋楼属于“慈善公益楼”,“多年来已经免费培训了三万人,我做的这个产业就是慈善产业。等到将来裸捐后,我会把它捐出去。”
……
央视记者采访时还发现,泗洪县西南岗老年活动中心的土地使用权人也并非陈光标,而是“泗洪县西南岗老年活动中心”。在老年活动中心内,一名老人在接受采访时称陈光标每年都会给他们送钱,并且从未收过费用,“人总要有个良心,不能乱说话。”
“我慈善有点过于急躁了”
此前,陈光标来到灾区或者贫困地区发放现金的举动,被称为“暴力慈善”。当晚节目中,当记者问“有没有考虑将来不再采取这种现金派发的方式进行慈善”时,陈光标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到:“那些孩子在医院看病,没钱就要出院,看到这种情况,我不能不去救吧?我必须要拿现金给他。”
2010年9月,陈光标高调宣称将“裸捐”,自此,他又多了一个称号中国裸捐第一人,这一举动也在企业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惊。对此,陈光标表示:“这么多年来,我走过了那么多的贫困地区,我看过那么多老百姓需要帮助,我心里面着急,有很多企业家口袋里的钱太多太多,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个钱分配得更好呢?”在陈光标看来,某种意义上自己的裸捐,会给更多人带来幸福。“社会说我作秀也好,不理解也好,他们不能真正理解我陈光标的心。我真的就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想回报社会。”
记者了解到,被疑“慈善注水”一事,不仅给陈光标本人,也给陈光标家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陈光标的母亲面对镜头更是老泪纵横:“我们现在劝他改了,劝他要低调,不能像原来那样。”
在节目最后,陈光标也首次承认自己正在调整,“我听见我父母哭,听到夫人孩子哭,我也想哭。但我还是劝孩子要以爸爸为骄傲和自豪。”一边说,陈光标一边笑着抹去眼泪。
“我慈善有点过于急躁了。”面对记者,陈光标首次坦言,“当时我没有考虑那么多。我只考虑,只要我自己拿出真金白银来,让社会去更关注慈善。”但他同时表示,在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中,人们还会看到陈光标在现场的身影,“一定会,不会改变,绝对不会改变。”
(2011年华龙网,有删节)
【小题1】如何理解“一边说,陈光标一边笑着抹去眼泪。”这句话?(4分)
【小题2】陈光标有哪些值得赞赏、肯定的个性?简要举例说明。(5分)
【小题3】陈光标的“高调”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引人质疑,试结合本文评价陈光标的“高调”。(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