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来新夏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日益加深其忧惠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
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
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
“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自己的选择。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和所在。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丈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
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l部600余万字.其
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
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
【小题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A.
【小题3】蔡东藩将《清史演义》提到第一,并在写书的时间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ll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5-15 05:1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追忆高士其

杨健

 “水,什么水?是湖水。静静的,平平的,明净如镜,树影蹲在那儿;白天为太阳哥拂尘,晚上给月亮姐洗面;没有船儿去搅它,没有风儿去动它,绝不起波纹。”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阅读这些几十年前写就的文字,就像阅读一段传奇。传播科学的篇章千千万万,但像这样清新活泼、童趣盎然的,并不多见。创作科普名篇的大家为数不少,但像他那样躺在轮椅上60年如一日、著述有数百万字、影响好几代人的作家,在全世界也屈指可数。他叫高士其,2009年11月1日,是他l00岁诞辰。

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惊人的毅力而震撼。192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的高士其因参与某项实验不幸感染甲型脑炎。从此,他的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握笔,说话能力也逐渐减退,听力也很微弱。但身残志坚的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涉猎科普写作,在其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别具一格的科学小品文。

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高超的笔法所打动。使科学知识脱下庄重的礼服,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是高士其一生的目标。 他的作品立意深远而文辞浅显,小学生都可以读懂;大量拟人化的比喻、口语化的叙述,开科普创作之一代新风;《菌儿自传》、《我们的土壤妈妈》等名篇佳作,成为世界科普文库中的经典。

我们追忆高士其,也为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而忧虑。尽管舆论反复强调,科学普及是科学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不少有识之士反复呼吁,“请科学家为21世纪写科普书”;尽管有关部门设立基金,鼓励原创性的科普作品,但近年来真正有影响力的科普佳作,仍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太大,很少有闲暇进行科普创作;另一方面恐怕是不少理工科研究人员的人文素养还有差距,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还被以为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雕虫小技,没有真正确立起自己在科技界应有的地位。

 “天在变化,天空变成了天体,天体变成了天空;天空就是疏散的天体,天体就是密集的天空;像乡村是疏散的城市,城市是密集的乡村;像蒸汽是疏散的水点,水点是密集的蒸汽。”在高士其的这些诗句中,我们读到了很深的哲理­­——没有天体,就无所谓天空;没有乡村,也就无所谓城市;离开普及,科学技术势将难以为继。

我们追忆高士其,传续前人积累的财富;我们追随高士其,播种后代精神的食粮。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阅读高士其的作品,就像阅读一段传奇;因为像他的作品这样清新活泼、童趣盎然的科普作品,已经没有了。
B.“使科学知识脱下庄重的礼服,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这句话中“庄重的礼服”比喻科学知识看似高深难懂的表面和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接受的外在形式。
C.1928年,高士其感染甲型脑炎,从此,他的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握笔,说话能力逐渐减退,听力也很微弱;但躺在轮椅上的他60年如一日,创作了l00多篇科普名篇。
D.高士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立下了目标:把自己的知识页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在这一目标的激励下,他创作了大量别具一格的科普作品。
E.在高士其100岁涎辰的时候,作者追忆他,为他惊人的毅力而震撼,为他高超的笔法所打动,也为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而忧虑。
【小题2】文章两次引用了高士其的科普作品,你从这两次引用中可以看出高士其的科普作品有什么特点?
【小题3】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追忆高士其”,但文章的第一段为什么又提到传播科学的篇章千千万万、创作科普名篇的大家为数不少的现象?
【小题4】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池莉:我从来都是独行侠
池莉从绿树摇曳的大门外走来。她戴一顶卡其色草帽,一副黑色墨镜。池莉59岁了。皮肤依然白皙,额头和面颊有光泽隐现。她的颈部、右手手腕,以及左手无名指上,无一不有饰物点缀。但那吊坠、手镯和戒指,大都由木或石造就,近乎一种悄无声息的存在,并不争夺她的光彩。
池莉对许多事物有要求。出版人生第一部诗集,从设计、装帧,到字距行距,她逐一和美编切磋议定;最后一次读者见面会,她特意穿一身青花蓝真丝旗袍;在国外朗诵小说时,众人着西式礼服,旗袍是她作为“保守”的中国女人最隆重的穿戴。
池莉生在长江边,从小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家境殷实。文学启蒙也从家中藏书开始。普希金、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俄国作家的作品最先看。10岁那年,“文革”开始。出身清贫但做了干部的父亲被直接打倒,母亲家庭成分不好,“红卫兵”一次次来抄家。在学校她也要垂头站在台上,被同学泼墨水、画漫画,只有语文老师尽微力保护她。因为写诗,她被几次告发,“下场”是自己失学,友人入狱。可笑的是,一首《雷锋之歌》恰巧在她23岁时出版,正式开启她的写作之路。之后三十多年,她再未公开发表诗作,还几次烧毁诗稿。“暗暗,有一种期待,那就是:诗集一旦出版,恐惧不治而愈。有生之年,不再屈服于羞辱,不再过度害怕他人,不再总是更多地感知生命的可憎。”池莉在诗集后记里写道。
绫罗绸缎被撕碎,美与丑、日与夜强行颠倒的少年时代,也给予她作家的眼睛。“那奠定了我写作的方向,必须面对苦难,关键是你要认识它。”对“小市民气”“不深刻”“没有知识分子情怀”这样的评价,池莉从不买账。
1975年,池莉高中毕业,下乡成为她委顿生命的第一次复苏。“一天到晚弹着吉他在田野里唱颓废的歌,只要不把鸡杀光了,没人太管你。”知青生活的便利是有大量时间写作。后来招生回城,考进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池莉的写作灵感如火山爆发。临毕业交学位论文,她交的是一篇小说——《烦恼人生》。
《烦恼人生》写轧钢厂工人印家厚的一天。从半夜里儿子掉下床开始,到晚上11点36分,他疲惫地躺上床而终。这一天里,他吃路边摊热干面、赶轮渡、挤公交,在单位遭遇莫名其妙的不顺利,像极了这座城市里为生计奔忙又被生活吞没的某个人,或是他的熟人。“你们谁不是在网中生活?”作者在小说里问。
1987年,《烦恼人生》在《上海文学》首发,主编周介人在卷首语里这样写:一个主义开始了——新写实。坐轮渡被认出,所有人凑过来和她讨论:你写的“网”是什么意思?谈了一个半小时下船,人群又自动让出一条路,还有人为她买来热干面。全国各地搞签售,书店的柜台快被挤倒了,读者眼泪汪汪地握着她的手说,谢谢你,帮我们说话。
早年池莉爱争辩,听人批评她作品太生活化、太市民气,势必当众吵起来。她懂得蔑视对方是最有力的回击。座谈会她也不屑,常常会开一半,便拂袖而去。记者大张旗鼓来采访,她不睬、不见。因此在武汉文艺圈子里落得坏名声:池莉这个人,拽得很。
2016年夏天,池莉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诗集《池莉诗集·69》,收录了69首个人诗歌作品。池莉说:“我们太热闹了,太追潮了。”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池莉表现出快人快语、不惑不惧的直爽。创作中,池莉用这份“不合时宜”的冷静剖析着现代生活。“现实生活永远需要更贴切的表达,这是我每天醒来就会有的意识,也是每次下笔时的清醒意识。”池莉说。
池莉决意不再公开露面,她要收缩自己,节省时间,以投入她认定的创作的壮年。“生活如此庞大,个人如此渺小,要一点点写出来,我想,就要穷尽所有生命。”
“我这个人,性格不好,人品好。”池莉说。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
①我希望文学的发生本身就像一朵花,你不要把它变成一把匕首。花就是让人看你怎么盛开,怎么优雅,再怎么衰败,怎么被残害,那他在内心深处就会跟着换血。 
②自己身上有种“不合时宜”的特质。她是末代知青出身,却迟至2001年才发表了第一部知青题材作品《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而非伤痕文学热门之时;她自幼爱诗,却迟至2016年才第一次出版诗集,而非诗歌最热的20世纪80年代。(《池莉:我的“不合时宜”命中注定》)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中,池莉自认为“性格不好”,是指其直率、较真,快人快语、不惑不惧的性情,但同时又颇为自信地认为自己“人品好”,这反映了池莉的真性情。
B.池莉敢于直面生活,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困惑,注重与普通人的情感共鸣,同频 共振。如《烦恼人生》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C.池莉高中毕业,知青下乡成为她生命的第一次复苏,便利的知青生活使得她有大量的时间写作,“复苏”直接催生了她的《烦恼人生》。
D.池莉对自己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从设计、装帧,到字距行距,逐一和美编切磋议定,甚至在读者见面会时,还特地穿了青花蓝真丝旗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池莉的装束和肖像起笔,既是摹写传主形象,为下文描写其“独行侠”做铺垫,也凸显了人物气质,暗示了人物的与众不同。
B.池莉对许多事物都有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其思想变得刻板与保守,就像她在一众西式礼服的“包围”中仍着中国传统的旗袍一样。
C.在池莉看来,文学的发生本身就像一朵花,是让人看其盛开、如何优雅,乃至如何衰败直至怎么被残害的,让人的内心深处跟着换血。
D.早年的池莉爱争辩,后来她对自己也有所反思,但她对“小市民气”“不深刻”“没有知识分子情怀”之类的评价,仍然不予认同。
E. 在池莉身上,体现了一个作家可贵的品质与真诚的个性,同时,也展现了池莉作为一个性格丰满、情感丰富的作家的阴暗隐秘的内心世界。
【小题3】文章认为池莉是“独行侠”,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泽山:六十年苦炼终成“王”

沈 慧

“火炸药王”王泽山已经82岁高龄,却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会做Flash,用手机APP买车票;他曾3次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如今又将象征科技最高荣誉的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收入囊中。

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王泽山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他带领团队瞄准不用溶剂制出无烟火药这一目标,再次发起冲击。

(一)

1954年,王泽山高中毕业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大多数考生在蓝天大海的召唤下填写了与空军、海军相关的专业时,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陆军系统的火炸药专业,那时他是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

有人说,这个专业太基础、太枯燥、太危险,有可能一辈子出不了名。王泽山摇摇头,“火炸药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离开它,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都难以发挥作用。然而近现代以来,我国的火炸药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国”。他坚信:专业无所谓冷热,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芒四射。

时光不负情深,在这个冷门的领域,王泽山迎来了自己科学研究的大爆发。在他看来,“攻克技术难关必须要靠创新,老跟在别人后面仿制,就不可能有创新,要创新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创新精神从他读书时一直到今天,从来没有变过。

(二)

有人曾向王泽山讨教能得3次大奖的秘诀,他坦率而诚挚,“我就是付出了比常人多3倍的努力”。

1996年,61岁的王泽山在摘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有人劝他:你已功成名就,不妨退休安享晚年。他不肯,“国家有难题,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这一次,他瞄准的方向是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技术。

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炮火支援,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则无从谈起。然而,决定火炮威力与射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含能材料的性能,也就是常说的火炸药。为提高火炮射程,要么延伸炮管长度,要么增大膛压,但各有弊端:延长炮管长度意味着要降低火炮的机动性;增大膛压则要增加对炮膛内壁和弹丸的压力,不然很可能会发生事故。要想有满意的解决方案绝非易事。

20年如一日,王泽山矢志不渝地探究,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技术,这项技术让我国的火炮装药技术得以傲视全球。“他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文明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将其效能、工艺推进了一大步。”原总装备部将军马殿荣评价说。如今,这项提升火炮性能的核心技术已应用于我国武器装备。

(三)

生活里,王泽山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使80多岁高龄,一年中仍旧有一半的时间在试验场地……熟悉王泽山的人都说:“他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出差,一搞起科研,经常不记得星期天。”

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一些社会工作很容易牵扯时间和精力,这曾让王泽山有些头疼。“我社交能力差,参加也没用,只适合做点研究。”一番分析后,他决定继续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不到万不得已不参加一般活动。因为经常想专业问题太过专注,他曾闹出不少笑话。比如去宾馆走错房间;火车上非要说别人睡了他的铺,后来发现是他搞错了。

面对媒体的聚焦,王泽山至今仍有些不太习惯。他坦言,“搞科研,不能满足于获了什么奖,申请了几个专利,或发表了几篇论文,应该想办法把项目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在火炸药相关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王泽山同样倾注了诸多心血。从教以来,王泽山共培养了百余名硕士、90多位博士。他们当中既有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也有政府官员、国企高管等,很多已经成长为中国火炸药领域的中坚力量。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间,王泽山已心无旁骛地与火炸药相伴过了一个“甲子”。他说,自己做别的不擅长,这辈子只想把火炸药这一件事搞好,对于自己的选择不觉得有遗憾。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月9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泽山看来,火炸药对于国防的重要作用要远远超过空军和海军,因此在填报志愿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一冷门专业。
B.王泽山一直将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方向,一次又一次向着火炸药技术未知领域发起挑战,攻坚克难,无怨无悔。
C.从专业选择,到每个科研目标的定位,再到产学研思想的确立,直至学科人才培养,无不折射出王泽山深远的前瞻性眼光。
D.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体现了国家对王泽山专业态度、科研能力和劳动成果的肯定,彰显了时代楷模的价值引领作用。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将王泽山的年事已高、行为时尚与他所取得的不凡业绩相提并论,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重视与阅读兴趣,可谓匠心独具。
B.文章第二部分中详细介绍了“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技术”相关知识,通过强调此技术攻关之难,体现出王泽山相关研究的重要价值。
C.去宾馆走错了房间,在火车上误以为别人睡了他的铺,这些故事意在强调身为大科学家的王泽山也有朴实可亲的一面,极具生活气息。
D.文章大量引用王泽山原话,辅以他人评述,既能直观表现其情感态度,增强感染力;又能全面、客观展现其事迹影响,提升阅读价值。
【小题3】王泽山能成为“火炸药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坡居士(注)

林语堂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

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出舆入辇,厥痉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酸,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注)居士,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由此可见,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应该以这副面貌出现。
B.务农是很艰辛的,特别是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
C.因为苏轼仰慕陶渊明,而陶渊明的诗又表现了他的情思和生活,所以他要追寻陶明,做一个真隐士。
D.从苏东坡写的三十二个字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
E.文章视角独特,思路清晰,语言华丽生动,选材精当,在讲诉东坡经历的同时,也融入了林语堂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2)联系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要自称“东坡居士”。
(3)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总能事事处处体会甚至创造快乐,结合本章内容概括苏东坡有哪些“乐”。
(4)作为一个大文豪的苏轼,在人生处于低谷时体现出很多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概括出苏东坡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罗本岛:黑暗的岁月 南非纳尔逊·曼德拉
我们每天早晨5点30分被狱警叫醒,他总是在走廊头上敲着铜铃喊:起床!尽管我们5点30分起床,但是直到6点45分才让从牢房里出来,我们在这段时间打扫牢房,并卷起我们的席子和毯子。牢房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卫生间。当被允许走出牢房的时候,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走廊头上的洗涤槽内彻底清洗马桶。
有那么几个月,早饭由普通监禁区的囚犯负责送到我们的牢房。早饭是玉米片粥,是用玉米加工而成的食物。普通囚犯笨手笨脚地把玉米片粥舀到碗里,然后,从牢房栅栏门递进牢房。几个月后,我们的早饭被改用旧金属圆桶送到院子里,然后我们用简易的金属碗自己盛。我们每人发了一袋被叫做咖啡的饮料,实际上只是一种烤糊了的玉米粉而已,可以用热水冲着喝。
在监狱里伙食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有色人和印度人的伙食比非洲人的伙食好,不过差别并不大。当局总是说我们的伙食是均衡的,也的确是均衡的——介于不可口与不能吃之间。伙食是我们许多次抗议的原因,但是,在那些日子里,狱警说:“伙计,你们卡菲尔人在监狱里吃的比在家中吃的都好!”
在吃过早饭后,我们都要站在牢房外面接受检查。之后,我们就在院子里砸石子,一直干到中午,中间也不休息。如果我们慢下来,狱警们就会喊着让加快速度。中午,监狱里会响起午饭的铃声。对于非洲人,午餐有煮玉米,即煮粗玉米粒。印度人和有色人的午餐则是玉米片,或玉米饭。
午饭后,我们一直工作到下午4点,当狱警们吹响刺耳的哨子的时候,我们要再一次排队报数和接受检查。然后,我们被允许有半小时的洗漱时间。走廊头上的洗澡间里有两个海水淋浴喷头,一个咸水水龙头和三个用来洗澡的大电镀金属桶。没有热水,我们只能站或蹲在桶里用成水打打肥皂洗掉一天的灰尘。外面很冷的时候,用冷水洗澡不怎么舒服,但是我们洗得还是很开心。有时,我们边洗边唱,这样感觉水就不那么凉。在那些日子里,这是我们唯一能说话的时间。
4点30分,走廊头上响起的咚咚的敲门声意味着晚饭已经送来了,我们通常在牢房里吃。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份玉米片粥,有时,玉米片粥里面有少量的胡萝卜、卷心菜或是甜菜,但少得可怜。一旦吃上一种蔬菜,通常是连续几周都吃同样的蔬菜,直到胡萝卜或卷心菜不再新鲜或者发霉,我们彻底吃够为止。每隔一天,我们的粥里面会有一小块肉,通常多数是软骨。
晚餐时,有色人囚犯和印度人囚犯每人有一块面包和一块人造黄油。通常认为,非洲人不喜欢吃面包,因为面包是“欧洲食品”。我们通常得到的食物比本来规定的那点不多的食物还要少。晚上8点,值班狱警就命令我们睡觉。在罗本岛上从来不喊着让关灯,因为我们牢房里的带网罩的灯泡白天黑夜都亮着。
(摘编自谭振学译《勇者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链接)
曼德拉出身于南非泰姆布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既是泰姆布国王的参事,也是姆卫佐部落的酋长。曼德拉9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长大后,曼德拉来到约翰内斯堡,在这里,曼德拉先后干过金矿保安、律师事务所学徒、律师。在入不敷出的艰难困苦中,他边谋生,边学习,依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顺利通过了南非大学考试,随后,他又荻得了法学学士学位。这为他后来兴办律师事务所创造了条件,也为他从事反对黑人专制和白人种族隔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从事律师工作期间,曼德拉亲眼目睹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野蛮和黑暗。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南非人民的解放事业,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生。1944年,曼德拉参加了“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并参与组建了“非洲人国民大会青年团”。1961年,曼德拉创建了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军事组织——民族长矛军。为应对南非独裁政府要取缔非洲人国民大会组织,曼德拉起草了著名的“曼德拉方案”,该方案在后来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曼德拉参与领导了一系列反对种族歧视、种族压迫和种族迫害的斗争。南非白人独裁政府对曼德拉及其他非国大党人的迫害和镇压也逐步升级。曼德拉曾经多次被逮捕关押,直至1964年6月被判处终生监禁。曼德拉在监狱里度过了27个春秋,其中在罗本岛监狱里就被关押了18年。
即使是在极其艰难的监狱生活中,曼德拉也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他把监狱里的斗争看作整个南非反对种族歧视、种族压迫和种族迫害斗争的一部分,把监狱变成了与白人独裁政府作战的战场和学习的课堂。有人甚至把罗本岛监狱称作“曼德拉大学”。
1993年10月,曼德拉荣获“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 (谭振学,《曼德拉自传》译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每天砸八九个小时的石子,中间只有一个吃午饭的时间,对罗本岛监狱里的这种“劳动改造”,曼德拉并没有抱怨,平静地接受了这些。
B.因为面包是“欧洲食品”,非洲人并不喜欢吃面包,所以,罗本岛狱方给曼德拉等非洲囚犯准备的晚餐里并没有面包和黄油这样的食物。
C.曼德拉被囚禁27年,却从未放弃反对南非种族歧视、压迫和迫害的斗争,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并实现了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的梦想。
D.曼德拉在描述自己的囚徒生活时,情节一点儿也不曲折,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平淡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种坚毅、顽强的不屈精神。
E. 曼德拉有着贵族家庭的出身和青年时期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耳闻目睹种族隔离制度的野蛮和黑暗,逐渐明确并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小题2】罗本岛监狱中的曼德拉是如何度过囚禁的一天的?请根据材料依照时间顺序分条列举。(6分)
【小题3】曼德拉在一系列反对种族歧视、压迫和迫害的斗争中有哪些重要活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曼德拉为什么把罗本岛的囚禁生活描绘成“黑暗的岁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