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揭开智力进化之谜
阿 碧
①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患上了一种“大头病”。古猿们经常因为这种病而头疼,然而这种奇怪的病却让这些古猿们越来越聪明。这些“大头病患者”在痛苦中不断进化,最终和其他小伙伴们分道扬镳,成为了演化史上第一支人类。
②以上描述并非“穿越”小说中的无稽之谈,而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兰蒂·巴克尼尔等科学家的推测。巴克尼尔表示,古猿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开始变大,在此过程中古猿们需忍受慢性头疼。当然,脑容量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进化到现代智人的水平。
③我们都知道,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聪明,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容量超常的大脑。在所有的动物中,人是脑容量和身体体积比值最大的一种动物。从颅腔的容积上看,人的颅腔容积可达1500毫升左右,而100万年前的爪哇人的脑容量也才900毫升。研究还表明,人类的大脑容量是猕猴脑容量的20.6倍,是长臂猿的14.4倍,是黑猩猩的4.3倍。
④如今,对于基本完成了物种进化的人类来说,脑容量不再与智力挂钩。大头者可能愚笨,小头者也可能聪明。但是,在人类长久进化的历程中,的确是脑容量与智力密切相关。然而,脑容量和智力发展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是脑容量增长促进了智力,还是智力的增长促进了脑容量?
⑤科学家往往倾向于脑容量的增长促进了智力。但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按照通常的观点,脑容量增加会让神经细胞增多,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这就好比是要让电脑的运行速度更快,就得拥有一个更强的中央处理器一样。
⑥然而,现代的统计研究表明,各个地区的人们脑容量差异很大,人们的脑容量随着纬度的变化有20%的浮动范围,一般是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人们脑容量更大。但这与智力无关,因为高纬度地区光照较少,当地的人们为了更精确地处理视觉信息,就进化出更多的脑容量来完成这个任务。
⑦那么,在进化的历程中,人类的智力究竟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巴克尼尔等人表示,人类的智力的确是在脑容量逐步增加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在几百万年前,南方古猿因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下地行走,在自然环境和行为的双重压力下,古猿的脑容量基因发生突变,头部逐渐变大,脑容量开始增加。
⑧脑容量增加的确意味着脑细胞的增多,但这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发生了改变。无论是现今的其他动物还是远古猿猴,它们的脑细胞连接模式相对简单,就像是鞋带的栓系模式。因此,研究人员称这种简单的神经连接方式为“栓系”,并将这种理论称为“栓系假说”。
⑨在南方古猿脑容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原有的“栓系”被粗暴地撕裂。古猿不得不忍受这种撕裂般的慢性头疼,在剧烈时甚至会疼得满地打滚。而且,这样的头疼延续了几百万年。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直到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脑容量才完全定型,人类才告别了那个总是慢性头疼的漫长进化期。
⑩在脑神经连接被撕裂之后,一些南方古猿的脑神经连接未能恢复,它们因此变成白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还有一部分南方古猿的脑神经慢慢恢复,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神经回路,它们因此变得比同类更加聪明,逐渐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搏斗过程中形成了高级的智力,最早的一支人类由此诞生。
(摘编自《新民晚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南方古猿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变大,由此引起了脑容量的突变,最终成为演化史上的第一支人类。.人类基本完成物种进化之后,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们虽然脑容量有大小之分,但智力并不与之正相关。
C.巴克尼尔等科学家对人类智力进化的推测与前人相反且尚无定论,但其“大胆假设”的精神值得肯定。
D.第⑧段以“鞋带的栓系模式”打比方,形象说明现今其他动物和远古猿猴脑细胞的连接模式相对简单。
E.本文围绕“智力进化之谜”,侧重介绍了脑容量和脑神经连接方式与人类进化和智力发展的若干关系。
【小题2】第③段通过列举数据来比较人类与猕猴、长臂猿和黑猩猩的脑容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全文,分析“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这句话的含意。(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30 09:3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9分) 
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篆刻艺术借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而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 “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篆刻作品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结合”的产物。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在中国书画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
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西泠印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用在一些生活必需品、建筑和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而此后各种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篆刻艺术展,以其鲜明、超前的审美理念,新颖、独特的布展方式,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一个“中国印”的新时代。
【小题1】下列对于“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篆刻艺术是一种主要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的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传统艺术。
B.篆刻艺术由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工共同构成技艺内涵。
C.篆刻艺术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D.篆刻艺术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已走进国际视野,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篆刻艺术作品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
B.没有篆刻家技艺的改变,就不会有篆刻的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C.篆刻作品在“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 体现着篆刻家的艺术学养和功力。
D.篆刻艺术对个人素养的提高要比它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促进更有作用。
【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明清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是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
B.篆刻艺术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提高综合素质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的原因是它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
C.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作为篆刻艺术作品,能用印证和品鉴人物和书画作品,有着审美与收藏价值。
D.因为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所以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这种艺术形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必须具有艺术的终极属性,即诗性,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当下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追求故事性,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以致使作品几近于新闻、纪实等体式,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却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目的应是为了反衬出“美”,而且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的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从中更不可能感悟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
还有,必须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大行其道。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实现,小说诗性的呈现,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水平的低下,就是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低下,容易造成诗性的缺失。小说创作者们应该秉持汪曾祺那样的“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来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重视叙述语言风格的选取,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特点,谨慎过度使用“欧化”句法,而应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夫,方能彰显出汉语有别于其他语言的特有魅力,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性。唯其如此,方能从语言层面上为诗性的建构增加一枚沉重的砝码。
最后,要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创作者应该“窥意象而运斤”。其实,意象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必然能够增强其诗性魅力,从而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交叉小径的花园”之于博尔赫新,“边城”之于洗从文,“晚饭花”之于汪曾祺,“野地”之于张炜……带给读者的诗意感受和宙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这昭示出意象的营构对于小说诗性建构的重要性。当代小说创作者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苦心经营意象,因为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现实与抽象的统一体,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承载更广阔的思想蕴涵,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同时也能够生发出事半功倍的审美效应。
(选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小说作品过分注重对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就丧失了原本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
B.过分注重“故事性”和绝对“写实”会使小说平庸且缺乏诗意,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浓郁的诗意。
C.小说必须要有诗性。诗性不能直接地描摹现实,而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它是艺术的终极属性。
D.小说创作者过度书写“恶”与“丑”,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就背离了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使读者心生厌恶。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却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
B.因为语言能力是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始终标示着小说的创作水准,所以必须重视小说的语言表达。
C.小说创作者们应该秉持“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来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追求语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D.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实现、小说诗性的呈现,要借助于语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创作者应该“窥意象而运斤”。
B.意象不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则必然能够会增强小说的诗性魅力,从而使小说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当代小说创作者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D.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也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

同类题3

   科学家发现,引起此次“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与流感病毒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

目前人类发现的流感病毒大约有1万种。令人吃惊的是,最常见的病毒携带者是禽类。鸭子身上就携带有多种流感病毒,(   1  )自己却从不得流感,当鸭子被送到市场上时就会把流感病毒传染给鸡,鸡群会引发禽流感进而殃及人类。

科学研究表明,事实上抗生素对于大部分病毒并不产生作用,因而病人只有依靠自身的抗体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对于陌生的病毒,任何人体内原本并不存在抗体。新病毒的产生往往不是无中生有,而大多源于变异,“非典型肺炎”病毒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变种其实是病毒所犯的错误。遗传物质的复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病毒自己也很难把握,而其因的甄别和修补能力又不足以纠正错误,所以就产生出了变种的病毒。

【小题1】文中( 1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所以B.但C.关于D.就
【小题2】根据文章“殃及”的“殃”是下面哪个意思?
A.植物的幼苗B.祸害
C.讨厌D.央求
【小题3】不属于“科学家发现的”一项是:
A.“SARS病毒”与流感病毒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
B.鸭子自身携带多种流感病毒,所以自身易得流感
C.新病毒的产生往往不是无中生有
D.遗传物质的复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矮象和硕鼠

方舟子

提起庞然大物,我们往往会想到象。象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最大的非洲丛林象的身高能超过4米,体重能达到12吨。象刚生下来时的体重通常就有120千克。它们是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习惯充满敬畏地称之为“大象”。

但是有一种象的形象很难让人给它冠以“大”字,它们成年时身高还不到1米,体重大约只有100千克,和猪的大小差不多——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是可以装象的。这样的矮象一定很可爱,可惜它们只生活在更新世,已在大约1万年前灭绝了。

矮象并不是大象的祖先,在它们之前大象早已进化出来了。相反,矮象是从大象进化来的。这些矮象的化石是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发现的。在地中海的其他岛屿,也有类似的矮象化石出土。大约600万年前,地中海的海水被部分或全部蒸发了,生活在大陆的大象得以迁移到这些岛屿。后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些大象的后代与世隔绝,在岛上进化成了猪一般的矮象。

为什么大象的后代变成了“猪”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问一下,为什么大象要把身体弄得那么庞大呢?原因很简单,身体庞大是它们保护自己的法宝。当大象的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就没了天敌,可以自由自在地吃草。但是身体庞大也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一头成年大象每天要吃一两百千克的植物。而一个大象群体,通常有几百头大象,它们消耗的食物量大得惊人。

在地中海的岛屿上,没有大型的肉食动物需要抵御,大象身体庞大的优势消失了,劣势暴露了出来。在岛上,资源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一个大象群体,身体大的象饿死,身体小的象由于需要的食物量也少,反而容易生存下来。要维持一个500头大象的群体,可能至少需要几千平方千米的空间,但是要维持一个同等数量的矮象群体,有几十平方千米的地盘可能就足够了。这样,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象的身体就变得越来越小。

不仅大象如此,其他大型食草动物到岛上繁衍后,由于没有天敌,也由于缺乏食物,它们后代的身体也会逐渐变小。

但是对俗称老鼠的啮齿动物来说,情形却正好相反。老鼠体型小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因为身体小容易躲藏。到了岛上以后,没有那么多天敌,甚至根本就没有了天敌,没有必要再躲躲藏藏,身体小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因为身体太小,热量容易散失,而且能吃的食物种类有限,比如粗一点的植物就咬不动。对老鼠来说,身体大一些反而更有优势。在岛上生活的啮齿动物的身体通常要比在大陆生活的大很多。例如弗洛里斯岛上原来生活着一种窟山鼠(已灭绝),和猫一样大。

不过,和在乌拉圭发现的一种豚鼠相比,窟山鼠就是小巫了:这种乌拉圭豚鼠比牛还大,体长3米,高1.5米,重达1吨,比矮象还要大得多。幸运的是这种可怕的硕鼠生活在200~400万年前。在当时,巴拿马地峡还未出现,南美洲和北美洲还是分离的,南美洲实际上是一个大岛,北美洲的剑齿虎等天敌还不能过去享用这些硕鼠。现在还生活在南美洲的花背豚鼠是硕鼠的近亲,而花背豚鼠的体长只有80厘米,体重只有15千克,这在现在的啮齿动物中已经算是大的了。

当大型的哺乳动物迁移到岛屿,它们的身体通常会逐渐矮化,而小型的哺乳动物则相反,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巨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岛屿法则”。这个进化速度会非常快。对88种岛屿哺乳动物的调查表明,它们的进化速度要比大陆哺乳动物快两倍。

人类的文化进化其实也存在类似的“岛屿法则”。对人类社会来说,“岛屿”并不一定是地理意义上的。开放的岛国可以包容世界,自我封闭的大陆国家却是文化的岛屿。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成了世界的孤岛,那么由于缺乏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也会很快地导致伟人矮化,鼠辈巨化。这样的国家,会一时成为“矮象”和“硕鼠”的天堂。但是不论是可爱的矮象还是可怕的硕鼠,终究还是都灭绝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科普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矮象曾经生活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马耳他岛等岛屿,这是由那里被发现的矮象化石推断出来的。
B.大象身体庞大有利于保护自己,因为当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就没了天敌,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C.动物进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巨大,如同种动物在大陆和岛屿上进化的结果迥异,而所有动物在岛屿上的进化结果则趋于一致。
D.本文通过对矮象与硕鼠的进化背景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环境对进化所起到的作用,即环境的改变会使生命体发生变化。
【小题2】在岛屿上生活的大象的后代,为什么会进化成“矮象”?
【小题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打印出个3D世界
①3D打印,也叫三维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也称“叠层制造”工艺,最早开发于上世纪80年代。这种工艺的原理是,在一个平面上指定的位置放置并固化材料,然后通过逐层打印,把材料堆积成三维物体。
②基于这样的工作原理,3D打印技术用于大批量的生产并不快,且成本昂贵,但此技术从零开始堆积材料,不受传统加工手段制约,可以制造几乎任意形状的产品。比如说你要在零件里面打印一些复杂却十分精确的孔,或者要做一个中空的牙齿模型,这时用3D打印工艺就比传统加工工艺快捷省事。最重要的是,3D打印技术让零件的制造不再拘泥于工艺,而取决于想法,越是稀奇古怪,越是传统加工工艺无法加工的零件,就越是3D打印技术的用武之地。比如科幻电影《机械公敌》中出现的奥迪RDQ,其超现实的水滴形车身就是由德国库卡公司的工业机器人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
③由于3D打印技术自身的特点,其成熟的应用多出现在医学、教育领域,用于制造那些传统工艺无法精确完成,却又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影响的单个零件。比如制造出用于移植手术的人造骨髓;还可以制作器官模型,供医生个人练习,为手术做准备。
④3D打印技术还在整形界享有一定的声誉。2005年,一位猛禽保育专家和一位牙医,用了18个月的时间,用3D打印技术为一只被子弹击碎了半个喙的白头海雕制造了一个“义喙”(注:假嘴)。在义喙安装手术后,这只幸运的鸟儿就摆脱了进食管,可以自主进食、饮水、梳理羽毛了。
⑤现在,3D打印技术正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最近已经有人在用3D打印技术制作精致的玩具了,比如用光敏树脂制造的小熊U盘,还有人打印出了可以食用的巧克力,前不久有报道,美国一位工程师为了测试机场安检系统专门打印了一把非金属枪。如果你是一位DIY达人,等你闲来无事,甚至可以打印个自己来玩玩。
⑥我国3D打印技术近年发展迅速,在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歼-20、歼-30、歼-31等先进战机的研制就有它的功劳。在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3D打印技术的适用范围将会更加广泛。
(摘自《科学大众》2014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3D打印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3D打印技术,就是三维打印,也称“叠层制造”工艺,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
B.3D打印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平面上指定的位置放置并固化材料,逐层打印,以堆积成三维物体。
C.3D打印技术的开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已经成熟地运用于医学、教育、军事、农业等所有领域。
D.3D打印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制作出几乎任意形状、传统加工工艺无法精确完成的产品。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德国库卡公司根据电影《机械公敌》中出现的水滴形奥迪RDQ车身,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了一模一样的产品。
B.3D打印技术,以制作器官模型,供医生个人练习,为手术做准备。
C.3D打印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最近已经有人用它打印出可以食用的巧克力,甚至非金属枪。
D.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3D打印技术的适用范围将会更加广泛。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工作原理、优势、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
B.第②段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3D打印技术在某些特殊产品的制作上,比传统工艺更具有优势。
C.第④段举猛禽保育专家和牙医用3D打印技术制作“义喙”的例子,具体说明3D打印技术可用于整形界乃至生物克隆领域。
D.第⑤段中,“正逐渐”“最近”等词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