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吸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从的卓炯老师,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可是,“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 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世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人。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4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大学时代,黄德鸿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之所以选择社会学,是因为他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这个专业符合他的志向。
B.由于黄德鸿的论文分量十足,显示了对中国企业管理、工业经济管理的广博学识和高深见解,所以他被邀请参与编写了《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等书。
C.黄德鸿之所以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不合乎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D.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在自己的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路;“成为一名学者”,自此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E.文章以黄德鸿立志做一名学者开篇,按时间顺序概述了他一生的事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侧重于写其人生选择,之后的侧重于写其经济方面的贡献。
(2)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改革开放以来,黄德鸿取得了哪些“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请简要回答。
(4)作者说,黄德鸿“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你从黄德鸿的学术生涯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3 09:5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花甲之年罗中立,一生不舍画农民
①1980年,油画《父亲》轰动了中国,也让罗中立这个名字随之被载入史册。被称为《父亲》姊妹篇的《春蚕》,在2014年6月1日保利春拍会上,经过激烈的22轮竞价,最终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
②《春蚕》又名《母亲》,一位老妇人垂首站立在养蚕的大筐前拨弄着桑叶,脸孔完全隐没在阴影下,母亲辛勤奉献的伟大,已无言融入画中。罗中立一共创作过三幅《春蚕》。    1948年,罗中立出生于重庆沙坪坝区。小学毕业时,他报考了四川峨眉电影厂的美工班,但刚被录取,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电影厂停顿了工作。
③1964年罗中立初中毕业时四川美院附中恢复了招生,他考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1966年,为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罗中立第一次离开家,到了四川达县大巴山区,住进了邓开选老伯家。罗中立在大巴山的一所村小学当美术教员,山里没通电,上完课、开完会,天一黑就回土屋睡觉,和邓大伯聊天。与农民的朝夕相处,让罗中立对农家生活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会。等回到学校,“文革”已经开始了,大学上不成了。1968年高中毕业后,罗中立被分配到达县钢铁厂,当了锅炉工。
④等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正忙着打家具准备成家,还是女友劝他参加了高考。罗中立说自己的意愿也很简单:他高中毕业,月工资29 5元,大学毕业能拿到52元。 
⑤罗中立赶上了四川美院第一次在达县招生,也是唯一的一次。报名当天,他走了20里山路,赶到县城已是傍晚,报名工作已经结束,而那天也是报名的最后一天。他找到招考老师住的招待所,一顿好说歹说,最后老师“看在川院附中的面子上”,添上了他的名字。1977年,已近而立之年的罗中立,如愿考入川美,他是班上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
⑥1980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临近,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积极准备。而选择农民题材,再顺理成章不过,10年大巴山的生活让罗中立对此驾轻就熟。记忆中一个曾经撞击心灵的画面浮现了。1975年除夕夜,罗中立去家附近上公厕,看到一位老人蹲守在外,“我心里一阵猛烈地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猛烈地向我袭来……”“说到底我想的就是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  
⑦他又去了大巴山,把邓开选老人的所有照片都找了出来,最后综合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创作手稿共有四稿,从《牧粪的农民》到手持军用水壶的《生产队长》,再到按照领袖人物肖像足寸刻画的农民头像。  
⑧ 在重庆三十七八摄氏度的炎夏,激情高涨的罗中立蜗居在川美一个10平方米的阁楼里,开始搞创作。画幅高2米多,只有往复不断地爬上爬下;为了观看整体效果,人得退到墙角,用望远镜倒过来看。头像比真人大得多,他用放大镜,仔细观看自己的皮肤、毛孔……为了呈现老人皮肤粗糙的肌理,他甚至在颜料中加入了馒头渣,“你要仔细看现在还能看出来”。
但这一切都无法抵消人们初看此画时的震动。川美的一位老师提议将题目《粒粒皆辛苦》改成《我的父亲》,罗中立顿感说出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⑨当时,《我的父亲》显然让一些人还不能适应。送到省里初选时,一位宣传干部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在父亲的头巾下加上一支圆珠笔,显示其是新社会有文化的农民,而不是“苦巴巴的旧社会老头”。罗中立只得在父亲的左耳上加了象征时代的圆珠笔。 
⑩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送达中国美术馆。《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评委的目光。画家吴冠中认为“我的”分量太轻,将其改为了《父亲》。这幅画最终获得了第二届青年美展的金奖。奖项是由观众投票决定的,《父亲》获得了800多票,比第二名高出700多票。 
(11)有人说,《父亲》的盛名之下,罗中立始终都难以走出它的光环。但谈及当年的辉煌,罗中立表现得心态轻松,“从技术层面来讲,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是《父亲》内在的情感,它的社会意义,时代背景,没有再复制它的条件了。”“这件作品确实是一个阶段的高峰,但只代表那个时代。” 
(12) 1982年毕业后,罗中立留校任教。1984年,他成为“文革”后文化领域第一批10名公派出国留学的人之一,远赴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深造。
(13)罗中立回国之时,正值“85美术新潮”高涨,前卫的观念和流派风起,泥土味道的“乡土绘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他打定主意,十年不鸣,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巴山。“大巴山确实太普通、太平凡了……但村子里的水塘、老牛、草垛、猪圈、木梯,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个意象。”在近10年的时间内,他完成了新风格走向成熟的过程。
(14)有人说,罗中立塑造的远离现代文明的世界里,人们有着极具原始生命的活力与温情。罗中立说,“我现在的风格就是对《父亲》的背离,反而更加接近了中国本土性的东西。”
(15)30年间,中国社会沧海桑田,罗中立也已白发滋生,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画中表现农民的创作主题,“画农民是我一生的愿望”。2010年,他开始涉足雕塑创作,艺术追求同样一脉相承。画家陈丹青说:“我画的主题一直在变,但是叙述方式不变;罗中立跟我刚好相反,他是主题不变,但是语言和表现方式一直在变。”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罗中立的《春蚕》,在保利春拍会上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了罗中立作品的个人拍卖纪录,这说明《春蚕》在罗中立的作品中最有价值。
B.高中毕业后,罗中立成为一名普通的锅炉工。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他内心美术的梦想被点燃,毅然放弃成家的想法,如愿考入大学。
C.罗中立的求学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但他又是幸运的,他赶上了四川美院唯一的一次在达县招生,报名时又遇上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招考老师。
D.从《粒粒皆辛苦》到改成《我的父亲》,最后到《父亲》,画作虽然改动的是名字,但是增加的是作品的分量,而这些改变也是作者的想法。
E. 罗中立与农民有缘,当年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他住进了老农民邓开选家里;成为艺术家后,农民又是他唯一不变的创作主题。
【小题2】文章的重点是介绍罗中立《父亲》的创作过程以及他的创作主题,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却写了《春蚕》?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小题3】罗中立认为“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是为什么是他创作了《父亲》?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小题4】文中说“罗中立这个名字随之被载人史册”,罗中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文俊:好奇心驱动数学人生
吴月辉
熟悉吴文俊院士的人,都说他可爱开朗、充满活力,对未知的领域永远充满着好奇心。
(一)
拓扑学主要研究几何形体的连续性,是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两个支柱之一。早在半个世纪前,吴文俊就把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扑学研究继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吴示性类”与“吴示嵌类”的引入和“吴公式”的建立,并有许多重要应用,被编入许多名著。数学界公认,在拓扑学的研究中,吴文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研究拓扑学的“武器库”得以形成,极大地推进了拓扑学的发展。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那时,在很多人看来,“靠这个都可以吃一辈子了”。但功成名就的吴文俊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向数学的未知领域进发,总是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列。
1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放弃已成就卓著的拓扑学研究,在“抱孙子”的年龄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实现脑力劳动机械化,是吴文俊的理想和追求。他说:“工业时代,主要是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脑力劳动机械化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数学研究机械化是脑力劳动机械化的起点,因为数学表达非常精确严密,叙述简明。我们要打开这个局面。”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
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这一新领域,吸引了各国的众多数学家前来学习。
(二)
生活中的吴文俊被老伴儿笑称“贪玩”,活力不亚于年轻人。有一次吴文俊和同事们一起去香港参加学术研讨,活动间隙,当时已年逾古稀的他竟然自己偷偷溜去游乐园坐过山车,还玩得不亦乐乎。还有一次在澳大利亚,吴老“顽皮”地将蟒蛇缠在脖子上,吓得旁人纷纷后退,直冒冷汗。而今提起这两次经历,吴老说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好奇,自己也想试试。
“我去澳大利亚开会,其间出游到动物园,看到蟒蛇表演,有好多人都把蟒蛇绕到了脖子上,我也就这么做了。”说完吴老又顽皮地笑了。
工作之余,吴文俊还有很多“时髦”的爱好,比如看看围棋比赛,去小店喝喝咖啡,到影院看看电影,读读历史小说。“我常常一个人打车去家附近的小店,坐在那里边喝咖啡边看书,一待就是一个上午,很安静舒服的。可是这段时间不行了,每天只能待在家里看小说。”吴老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别小看围棋中的小小棋子,每个棋子下到哪儿都至关重要,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们搞学术研究也是这样,要有发展眼光、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这样才能出大成果。”
常常有人向吴文俊请教快乐长寿的秘诀。他总是说,我信奉丘吉尔的一句话,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要让生活尽量轻松平淡,不要为无谓烦恼干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拓扑学的研究中,数学界公认吴文俊承前启后,在他的影响下研究拓扑学的“武器库”得以形成。这是给予一个数学家的较高评价。
B.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是在抱着孙子的情形下,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的,足见其聪明和才智盖过世人。
C.正因为吴文俊看围棋比赛,才培养了他自己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这才使他早年在拓扑学研究上取得了伟大成果。
D.吴文俊快乐长寿的秘诀是他信奉这句话: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要让生活尽量轻松平淡,不要为无谓烦恼干扰。
E.本文通过对吴文俊刻苦努力,终于摘取数学王国桂冠的艰难历程的记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感人的科学工作者形象。
【小题2】吴文俊在数学研究上开创了哪些领域?有着怎样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要分析吴文俊数学研究之外业余生活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标题醒目地标示为“数学人生”,为什么还要写(二)部分的内容?试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陈寅恪和钱钟书——两种不同的诗学范式(节选)
胡晓明
对于诗学,陈寅恪最大的贡献可能正是证明了中国诗与西方诗根本的不同。西方诗长于宗教性的体验,中国诗长于现实人生的体验。陈寅恪认为中国诗最高的典范是杜甫。杜甫的诗歌既是个人的生命年谱与生活日记,同时又是唐代社会的诗体年谱与历史实录。尤为重要的是,杜诗中表现了唐代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灵魂。这是一般人的研究无法达至的地方。而陈寅恪对杜诗的研究,正是深入发掘杜诗与唐代社会的生命般的联系,凸显杜诗的文化性格。
而钱钟书的意义却迥然不同。他最终证明的是中西诗学相通的文心诗眼。这个“心”“眼”,乃在心理、智慧、情感类型的审美情趣。《谈艺录》与《管锥编》中对杜甫诗句引述考论,竟然没有一条涉及杜诗中表达的重大史实,甚而没有一条涉及唐代的典章制度与杜甫所切身感受的时代问题,易言之,没有一条是知人论世的读杜心得。钱钟书的着眼点在于杜诗中所蕴含的诗艺渊源、美感欣趣、风格情调、诗律细末、修词巧术,以及心理学内容等。如此之多从差异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对比是学术规则的不可通约,但是从相通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智慧又可以同时被我们分享。
以两人对杜甫《哀江头》中“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句的解释为例。陈寅恪强调的是兵乱黄昏之时诗人“眷恋迟回”的苦情,而钱钟书则着重的是“丧精亡魂”之际老人“衷曲惶乱”的心状。陈的说法是回到历史当下,回到杜甫其人,钱的说法则可以引申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普通的人性。尤值得注意的是,钱钟书补充说:“破国心伤与避死情急,自可衷怀交错”,这无疑是包容了陈寅恪的说法而更为合理入情。这样当然增加了杜诗的文学魅力,也印证了诗无达诂的阐释真谛。由此可见,陈寅恪与钱钟书的互补,并非完全不可能,而有意味的互补恰可以达致中国诗学自身丰富深邃的魅力。
写到这里,有必要指出陈、钱诗学范式中极易被人忽略的另一层重要的相通性。一般人都能了解钱钟书非常重视解诗工作中的想像、联想能力,而以为陈寅恪只会凭材料作理性的证明与逻辑的挂搭,而完全漠视想像能力。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陈寅恪不仅早年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提出著名的解释理论,即“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而且在他失明膑足的晚年,又以八十万余言的《柳如是别传》,实践了这一理论。
于是我们可以引出另一问题:为什么陈、钱都注重解诗人的想象力,却在学术方法与风格上有如此强烈的反差?说到底,学术的不同最终是学者人本身的不同。在解诗方面,陈、钱都不愧为“艺术家”。然而钱是智慧型的解诗艺术家,他那浓厚的智者品性、他那慧光四溢的探索意趣,都不能不最终自觉发展成熟一套打通四部、破体成文的方法。而陈寅恪则是情感型的解诗艺术家。这种“情”当然不是一般日常人生之“情”,而是对于历史文化近乎宗教般的痴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诗学范式,其实是不可学的,因为他们的底子正是生命与性情的延伸。
【小题1】陈寅恪诗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文章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1936年8月,24岁的吴健雄到达美国加州旧金山时,她对这个国家只有一些耳闻的印象,她的老师胡适、顾静薇曾经在美国念过书,在书报杂志上,她也知道了一些美国的风土人情,就像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国,她的印象是良好的。聪慧过人,对物理科学发展有着极佳眼界,又具强烈成就动机的吴健雄,很快就发现她所在的柏克莱物理系具有无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探索科学知识之地。
吴健雄由于物理才分本就不凡,加上以前在上海的中研院物理所做过 X光晶体衍射实验,对于需要相当经验才做得好的物理实验,可说已有一些根基。 因此,当时在柏克莱放射实验室任主持人的大科学家劳伦斯,一开始就是她名义上的指导老师,而实际上指导吴健雄做实验的,是一位20年代跟随大科学家费米在罗马做出一些有名原子核实验工作的塞格瑞。 塞格瑞在物理上的早期经验和后来他在欧洲的游学研究,使他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物理学家,因此虽然一开始在柏克莱他并没有正式教席位置,薪水也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支付,但是却马上拥有不少的合作者。
1938年,吴健雄正式开始其后来成就斐然的原子核物理实验之时,这个科学领域正是一个灿然大起的局面,延续自这个世纪初期以来的许多进展,使原子核物理达到一个空前的盛况。 吴健雄的头一个实验工作,由劳伦斯指导,题目是探究放射性铅因产生β衰变放出电子,而激发产生出两种形态的 X光的现象。1939年1月铀原子核分裂的发现由科学期刊正式公开之后,全世界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都迫不及待地开展相关的实验工作。 1939年吴健雄由塞格瑞指导进行的实验,也正是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在这一系列的实验工作中,对吴健雄而言,可以说有两大重要意义:其一是这些实验虽有塞格瑞指导,但是大多数是吴健雄独立完成的,另外则是其中的一项结果,对于后来美国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提供了关键的贡献。
吴健雄一开始的实验工作,便有着她后来普受赞赏的风格和特质,是精确而细致的,因此无论是她名义上的指导者劳伦斯,或是实际和她一块工作的塞格瑞,对她都极为赞赏。 吴健雄是l940年得到博士学位的,她的研究论文就是前面提到的两项研究,这两项研究不但都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上最重要的《物理评论》期刊上,实验结果在科学上也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吴健雄得了学位之后,继续在柏克莱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她的实验工作是研究铀元素的分裂产物以及一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因此经常要利用回旋加速器撞击靶后产生的中子束。那时劳伦斯为了得到支持建造回旋加速器的经费,总要强调加速器应用在治疗癌症方面之功用,因此也确实有一些病人在接受照射治疗。 吴健雄通常总是早上六点就去,等病人一停止治疗,她马上就开始工作。 吴健雄在原子核分裂和放射性同位素方面的杰出工作,当时已经使她成为奥本海默等许多大科学家口中的“权威专家”,经常被请去。 在讨论会上,讲这方面的一些专题,甚至后来有人请塞格瑞去讲核分裂时,他都要向吴健雄借她演讲的资料去用。:学|科|网
吴健雄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但是她也并没有忘记自己出国的目的。 中日战争爆发后,她曾经想过是不是要回到中国去,后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航路邮件断绝,更使她望断乡关。也许是她的心根植于中国,有时在和外国好友谈话时,她会不自觉说起中国话来,而她浓重上海口音的英文,有时亦不易听懂,说话中也不时把“他”和“她”弄混了,不过她书写的英文,确是相当流畅典雅的。
吴健雄最出名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她演讲时太过投入,居然将物理公式像中国字一般,在黑板上由右向左写出来。毫无疑问,这时吴健雄已经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一个传奇人物,当地的报纸都有专文报道,中国国内也有了她是“中国居里夫人”的说法。这时候的吴健雄,已经是科学上一颗耀眼的明日之星了 。  (摘编自江才健《吴健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吴健雄之所以立即投身于原子核物理实验,是因为她初到美国时对这个国家有着良好的印象,加之她本人的天分,以及具有的强烈的求学动机。
B.1938年,吴健雄正式开始其后来成就斐然的原子核物理实验,她的科学成就使这个科学领域灿然大起,并使原子核物理达到一个空前的盛况。
C.铀原子核分裂的发现由科学期刊正式公开之时,全世界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都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工作。
D.1939年吴健雄由塞格瑞指导进行的实验,研究的正是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这一系列的实验工作对吴健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E.吴健雄一开始的实验工作,因有着她后来普受赞赏的精确而细致的风格和特质,因此,无论是她名义上的指导者劳伦斯,或是实际和她一块工作的塞格瑞,对她都极为赞赏。
【小题2】吴健雄有哪些成就,使她被称为“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请简要分析。  
【小题3】吴健雄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爱国者。根据文章内容,概述吴健雄的爱国行为。
【小题4】有人说,吴健雄能取得巨大成就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请就主观因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哥任继愈
20世纪40年代初,二哥从西南联大哲学系毕业,在四川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44年母亲在西安病逝,我从重庆到西安奔丧,他也从昆明到西安探视父亲。我们同在一室一个大床上住了一个多月。有人向他约稿。他大概每周写一到两篇短文。我见他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篇幅较长,引用书中的大量诗词。他在稿纸上打个引号就往下写,从不迟疑,也不查书。我惊奇地问他:“你连这些东西都能背得?”他平淡地说:“不是背得,看书时印象深的就记住了。忘记的还是比记住的多。”
他说话从不滔滔不绝,有人说他说话有点木讷。这与他在课堂上流畅透彻的讲课相比判若两人。他说话有点木讷,不是思想迟缓,而是思维过快、过深,瞬间有好几个思维层次奔涌而出,他的脑子里要经过一番挑选才能说出口来。因此说话有时不够畅达,过分简略,点到即止,甚至有时令人觉得他有些矜持。这与他的内敛性格有关。他沉潜治学,曾把自己的书房叫“潜斋”,后来“潜”成习惯,连“潜斋”的名字也不要了。1995年,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看我忙得团团转,送我一幅对联:“涵养动中静;虚怀有若无”。这几个字是我晚年的定海神针,我顿时觉得思想澄明开阔起来。
“文革”末期,我轻度中风,住在北京中关园他的家中,前后三个多月,这也许是我们一生中谈话最多的时候。当时“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的口号很突出。他觉得,中国即使在政教合一的皇权时代,也是明君与贤相并出,明君需贤相辅弼。汉以后孔子逐步走上神坛,是“万世师表”,挂牌的导师是孔子而不是掌权的帝王。他说,政治家应是优秀思想的实践者。一个人政治领袖、思想导师双肩挑,国家很危险。后来有人恭维他为“大师”,他说现在中国没有大师。于是他献身为后来人铺路的工作,整理古籍,守望着未来的新人。
作为哲学家,他远远超越了时人对“文革”悲剧的一般理解。他说社会如此无序,少数领头人固然难辞其咎,但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长久的思想积习,不至于闹到这一步。他说:“十年动乱期间的造神运动之所以得逞,千百万群众如醉如狂的心态,它的根源不是佛教,不是道教,而是中国儒教的幽灵在游荡,只不过它是以无神论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 1978年科学大会以后,他首次提出儒教是宗教的学说,此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对儒教的论证与挞伐。从1978年到2009年他去世,连续发表了二十几篇论文。最初几乎是孤军奋战,以后逐渐得到社会的响应。难以想象一个耄耋老人是以怎样的苦心和坚韧支撑下来的。何况他还承担着主编《宗教词典》《中华大藏经》《中华大典》等典籍的重担。于是,他不得不每天早晨4点钟就起床伏案工作,直到住进医院。诚然,他尊重儒家人文关怀的普世价值并恪守勿渝。台湾一学者主编的《国学基本教材》请他作序,他欣然命笔。北大筹办国学院,他积极参与。
晚年他谈得最多的是《老子》。他说老子是弱者求生存的“一部空前的哲学著作”。出于对社会的关怀和知识分子本身的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没有离开过《老子》,直到晚年还出了《老子绎读》这本极其简约的解读老子的书。因为“迄今为止,老子提出的为政不要过多地干扰,乱出点子,让农民自然生生发育,在稳定中进步,仍值得借鉴。”他说:“反映农民呼声最早,最系统的是《老子》。”儒家讲天、地、人“三才”,这还不够。老子讲天、地、人、道“四大”。有了“道”这个基本规律的管束,世界就比较安全了。
(摘编自《光明网》)
相关链接:
①任继愈(1916-2009),山东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②任继周(1924-),任继愈胞弟,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担任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草原系主任,甘肃农大副校长,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③任继愈一直在研究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结果“少考虑自己,多考虑群体”成了他的人生格言和口头禅。(韩雨亭《任继愈的哲学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任继愈孝敬父母。在母亲去逝后,他从昆明赶到西安看望父亲,由于悲痛和操劳,导致他看书时“忘记的还是比记住的多”。
B.作者对任继愈说话木讷的说法有异议。他认为二哥思维快,说话时要挑选着说。主要的是内敛性格影响着他不愿意说快。
C.任继愈关心国家政治。“文革”末期,他轻度中风,住在北京中关园的家里,仍思考着政治领袖与思想导师之间的关系问题。
D.经历“文革”的悲剧后,任继愈认为儒教是宗教,是造神运动得逞的根源,连续写文章对“儒教”进行论证和挞伐。
E. 任继愈认为道家优于儒家。不管是中国还是全世界,都更需要道家提出的基本规律的管束,为政要重“道”要清静无为。
【小题2】任继愈在治学方面有哪些优秀的特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多考虑群体”的品质在任继愈身上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小题4】任继愈影响到作者的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