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朝人物”张中行     谢志浩
1909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吴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是很关键的。
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年的中学老师。1949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
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子城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有大家风范。
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一点人生的乐趣。1997年,88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 
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正定访古,在86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堪称文坛佳话。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都已化作云烟。六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了。
(选自《那些有伤的读书人》,有删改)
【小题1】“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张中行先生“夕阳红”的具体表现。(6分)
【小题3】作者称张中行先生为“六朝人物”,理由是什么?(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5 10:38: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杨澜:多亏老爸不帮忙
王磊
1990年,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起初在求职路上非常不顺,一次次的劳碌奔波,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碰壁,一些用人单位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也深深刺伤了她的心。
一天晚上,在外奔波了一天的杨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一进家门压在心里的委屈就猛地涌了上来。一向要强的她从来没有向父母要求过什么,可这次她却暗暗地埋怨起了父母。身边很多熟人都通过家里的关系找到了工作,可自己却要独自一人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杨澜越想越不是滋味。
吃晚饭时,犹豫了很久的杨澜还是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爸爸,你有那么多朋友,能不能帮我托托关系找份工作?”可是,让杨澜没想到的是,一向把自己视作掌上明珠的父亲却一口拒绝了她。看到父亲这么干脆的拒绝,再想起这些日子奔波的委屈,杨澜突然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然而父亲却没有安慰她,反而很严肃地问她:“你是不是大学毕业了?是不是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是不是已经成年了?”这一连串的质问把杨澜问住了,沉默半晌,她才轻轻点了点头。“孩子,我和你母亲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父亲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望着父亲的背影,杨澜的心几乎要碎了。那天晚上,杨澜彻夜未眠,她无法理解父亲的决定,但她清楚地知道,父亲一旦做了决定,就绝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杨澜越想越委屈,躲在被子里大哭了一场。哭完后,杨澜坚定地告诉自己:从今以后,再没有人给自己任何帮助了,要想生存,就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打拼!
因为没有了任何依靠,杨澜每天都全力以赴地为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努力。渐渐地,她从多次的碰壁中学到了许多技巧和智慧,她本人也迅速成熟起来。终于,杨澜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半年后,她又幸运地加盟央视《正大综艺》,开始了人生的腾飞。
这段曲折的经历,让杨澜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人能替你生活,要想成功,就不要奢望有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打拼!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杨澜在工作中非常卖力,很快就成了同行中的佼佼者。从《正大综艺》金牌主持到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杨澜始终充满自信地一路走来。
如今,在事业上已功成名就的杨澜,在谈起这段往事时,曾微笑着说道:“如果当年父亲帮我找了工作,那么现在的我很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个小职员而已。多亏了爸爸没帮我,我才能咬紧牙关硬着头皮闯了过来,从而打拼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有所依靠的时候,即使日子过得不尽如人意,可只要能勉强过得下去,那么也就得过且过了;而你一旦失去了依靠,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努力奋斗了。这个过程虽然苦涩艰辛,却能让你拥有全新的眼界和智慧。不要以为躲在可以依靠的港湾里就是幸福,要知道这样的幸福只会让你慢慢丧失斗志,所以,要想活出自己的精彩,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世界上什么都不能依靠一辈子,除了你不屈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
(选自《中学时代》2009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文章通过从刚毕业时的求职无门到最终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的境遇变化,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不气馁、能自立、敢打拼的杨澜形象。
A.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杨澜的心被一些用人单位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深深地刺伤,因此导致刚开始时在求职路上多次碰壁。
B.从求职遇挫后对父母的“暗暗埋怨”、要求帮助遭拒后的“鼻子一酸”中可以看出,杨澜当初并不理解父母在找工作上的“不帮忙”。
C.文章通过神态、语言等正面描写而不是侧面介绍,表现了“父亲”期望已经大学毕业的杨澜能自己承担起成年人责任的坚定决心。
D.在事业上已功成名就时,当杨澜回忆起过去曲折的求职经历,她用“微笑”表达了对父亲当初在找工作上“不帮忙”的理解和感激。
【小题2】“从《正大综艺》金牌主持到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杨澜始终充满自信地一路走来”,请简要概括杨澜能够“始终充满自信”的原因。(4分)
答:     


【小题3】有人说,如果杨澜在大学刚毕业时就得到她父亲的帮助,也许她就能获得更快、更大的成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爸爸不帮忙”的看法。(6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穆旦:忠魂耿热满玉壶
夏生荷1949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195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他本可留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任教,即便是靠着写诗也可能有很好的生活,但他却坚持要回国,要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翻译给新中国的读者。可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允许在美的中国籍高级知识分子离开,穆旦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了祖国,在南开大学任外语系副教授。
一回来,穆旦就开始紧张的翻译工作,为了给这个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他甚至停止了写诗,以便专心于译作。5年内,他便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的好几部代表作,以及《拜伦抒情诗选》《济慈诗选》等等。他的译作发行量很大,以至于没人知道他是诗人穆旦,只知道他是翻译家查良铮。然而,穆旦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因此很不得一些人的喜欢,这也为他后来的厄运埋下了隐患。
1959年,在南开大学“反右倾”运动中,有人翻出了穆旦的过去,举报了他,天津中院随即宣布穆旦为“历史反革命”,判处他接受“机关管制”“监督劳动”。这是历史的悲剧,穆旦无力反抗。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好男儿当捐躯为祖国,不该苟且偷生。”1942年,穆旦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并担任翻译官,后又上了最前线,进入到被誉为“魔鬼之谷”的胡康原始大森林,同行的5万多同胞都葬身于此,而穆旦在历经8天饥饿和身染痢疾之后,竟奇迹般地捡回了一条命。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穆旦此后厄运连连。作为“历史反革命”的他,被发配到校图书馆,白天要从事打扫厕所、楼道等杂役,晚上则要写“思想汇报”“认罪反省”。亲朋们不再上门,穆旦也变得沉默寡言,当初他执意要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但现在却要放下手中的笔,“沉重的枷锁会被打断,牢狱会被颠覆,而门口的自由将微笑地把你们拥抱……”这是穆旦翻译的普希金的诗歌,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枷锁何时才能被打破。
4年后,穆旦终于被解除“管制”,成为了图书馆的普通员工,虽然他仍然要定期写思想汇报,但毕竟能重新提笔了,此时的他决定完成一个宏大的计划,翻译美国作家拜伦的名篇——《唐璜》,他曾对妻子说:“《唐璜》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部诗体小说,我一定要让中国的读者读到它!”此后,每天下班后,穆旦便急匆匆地赶回家里伏案翻译,他常为一行诗、一个字而整夜不能寐,为一条注释、一个疑点而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穆旦用了整整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2万多行的《唐璜》初译稿。但就在此时,“文革”爆发了,因为“远征军的问题”,穆旦再次陷入困境,他被“红卫兵”抄家,没收和焚烧掉很多书籍和稿纸,好在他拼死保住了《唐璜》的手稿。
1973年,穆旦修改好了《唐璜》,并试探着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询问能否出版,编辑回信说,寄来看看。穆旦兴奋不已,他用牛皮信封小心地将译稿包好,并在扉页上写上鲁迅的名句,用于激励自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但译稿寄出去后便石沉大海。直到3年后,穆旦才托朋友打听到《唐璜》的下落,友人告诉他:“仍然在出版社,暂不能出版,但编辑有意保留。”穆旦欣喜不已,可遗憾的是,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得知心血之作《唐璜》的消息。
1976年的一个晚上,穆旦不幸从自行车上掉了下来,造成严重的骨折,但他坚持在家里休养,此后他每天架着拐杖,艰难地来到书桌前,铺开稿纸,坚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翻译工作,连除夕也不例外,由于长时间的劳累,穆旦的腿伤越来越严重,一年多后不得不住进医院手术。手术的前两天,穆旦将译作的全部手稿都整理好,然后放进一个手提箱里,“我把我喜欢的拜伦和普希金的诗全部都译完了,”他如释重负地对16岁的小女儿说,“好好替爸爸保存它们,它们现在不能出版,也许等到你老的时候才能出。”谁也没有料到,就在手术的前一天,穆旦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9岁。穆旦去世3年后的1980年,《唐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5年春,穆旦的骨灰落葬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里,陪伴他的是一部散发着油墨香的《唐璜》。
1981年,穆旦被平反,友人为他送上了一副挽联:“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这或许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吧。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穆旦曾这样写道:“我至今仍认为,人只能或为理想而活着,或是为物质享受而活着,享受到手的可能淡而无味,只有理想使生活兴致勃勃,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其实,无需为穆旦惋惜,因为他已经是太阳,他一生的追求和表达,会长久地温暖一个民族!
(摘编自《思维与智慧》,有删节)
【相关链接】
文学界这样评价译著《唐璜》:“这是一部杰出的译作,查良铮对语言的把握程度,绝非他人能比,它保持了拜伦的口语体及讽刺艺术的几乎一切特点,读起来跟原著一样流畅生动,让人如品美酒,回味无穷……”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芝加哥大学毕业后,穆旦要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作品翻译给新中国的读者,就毅然放弃美国很好的生活,冲破了重重阻挠,最终回到祖国,开始紧张的翻译工作。
B.穆旦在“反右倾”运动中接受“机关管制”、“监督劳动”,被迫中断了翻译工作。解除“管制”后,手中的笔用来写“思想汇报”“认罪反省”,人也变得沉默寡言。
C.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回信让穆旦兴奋不已,他将修改好的译著《唐璜》寄出,又用鲁迅的名句激励自己,但他终究没能看到自己的译作——《唐璜》的出版。
D.穆旦在摔成严重骨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翻译工作,在去世之前他将自己喜欢的拜伦和普希金的诗全部都译完,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出版。
E.秉持着好男儿为国捐躯的信念,穆旦参加了中国远征军;以给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为己任,他引介世界优秀文学。他用一生的追求和表达,温暖着我们这个民族。
【小题2】穆旦的骨灰落葬在北京的万安公墓里,为什么陪伴他的是出版的译著《唐璜》?请结合材料分析。
【小题3】为什么说“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是穆旦伟大人格的写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题。
怀陆圣泉
巴金
六年前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坐“怡生轮”去海防。圣泉赶到金利源码头来送行。开船时,他和我哥哥都立在岸上对我微笑。我对他们说,两年后再见。
我绝没有想到这就是我和圣泉的最后的一面。
我离开上海后第二年,在成都得到圣泉被捕的消息,那是从桂林传来的,后来又听说他已经出狱。但是我到了桂林才知道他入狱后下落不明。我各处打听,一直得不到确实消息。朋友们见面时,常常谈起圣泉,我们想念他,暗中祝他平安。有时在静夜,我们三四个友人对着一盏油灯围着一张破旧而有油垢的方桌寂寞地闲谈。桂林郊外的寒气从木板壁缝侵入。我们失去了热情。怀念和焦虑在折磨我们。可是圣泉一直没有消息。他就这样令人不能相信地失踪了。
我不愿相信他已经死亡,所以我不想写纪念他的文章。一个象他那样爱憎分明而且敢爱敢恨的人不能死得这么简单。他有着那么强烈的爱,绝不能不留下一点踪迹。我们固然不能相信他活,但是我们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死。只要希望未绝,我们愿意等待一生。
虽然他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但他为什么必须死呢?他与其说是被捕,不如说是自首。日本人找不到他,他自己走到捕房去,准备跟那些人讲道理,辩是非。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他相信敌人也会在正义面前低头。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命。
我和圣泉相知较晚。“一·二八”沪战后一年我在福建泉州看朋友,在一个私立中学里第一次看见他。可是我们没有谈过十句以上的话。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抗战前两年我参加了书店的编辑工作,第二年他也进来做一部分事情,我们才有了谈话的机会。抗战后,书店负责人相继离去,剩下我们三四个人维持这个小小的事业。我和他都去过内地,但都赶回来为书店做一点事情。共同的工作增加了友情,我们一天一天地相熟起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们常常在书店见面。一个星期中至少有一次聚餐的机会,参加的人还有一位学生物学的朋友(即《蛋生人与人生蛋》等书的作者朱洗。)。我们在书店的客厅里往往谈到夜深,后来忽然记起宵禁的时间快到了,我和那位生物学者才匆匆跑回家去。在那样的夜晚,从书店出来,马路上不用说是冷冷清清的。有时候等着我们的还是一个上海的寒夜,但我的心总是很暖和,我仿佛听完了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我这种说法在那些不认识圣泉或者认识他而不深的人看来,一定是过分的夸张。圣泉生前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简朴,不善交际,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他心地坦白,忠诚待人,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他把朋友的意义解释得很严格,故交友不多。但是对他的朋友,他总是披肝沥胆地贡献出他的一切。他有写作的才能,却不肯轻易发表文章。他的散文和翻译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他却不愿登龙文坛。他只是一个谦虚的工作者。但这谦虚中自有他的骄傲。他默默地活,默默地死(假定他已死去)。
在我活着的四十几年中间,我认识了不少的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象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自己生命、重视他人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
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我们平日空谈理想,但和崇高的灵魂接触以后,我才看见了理想的光辉。所以当我和圣泉在一起的时候,我常常充满快乐地想:“我不是孤独的。我还有值得骄傲的朋友。”我相信要是我有危难,他一定会不顾一切地给我援助。
一个崇高的心灵就这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这是可能的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知道,万一他还活着,万一他能看到我这篇短文,他一定会责备我:“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在受苦,你们为什么只关心到我一个?”
是的,在我们中国每天有千千万万人死亡,许多家庭残破,生命象骨头似地被随意抛掷。一个读书人的死活更不会有人关心。然而就在这样的中国,也有人爱理想,爱正义,恨罪恶,恨权势,要是他们有一天读到圣泉的书,知道圣泉的为人,明白他的爱和恨,那么他们会爱他敬他,他们会跟着我们呼唤他,呼唤他回来,呼唤那个昙花一现的崇高的心灵重回人间。
1946年11月在上海(有删改)
相关链接:陆圣泉,即陆蠡,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囚绿记》。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端写作者和陆圣泉的离别,是两人没有先兆的最后一次相见,现在回想起来,作者充满遗憾之情。
B.陆圣泉富有正义感,刚直硬气,因为他口供强硬,最后惨死于敌人的牢营之中。
C.作者每次与陆圣泉及朋友交谈完,就像听到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心感温暖。这样的联想。表现出陆圣泉对作者的鼓舞。
D.第8段中,作者将陆圣泉和其他“不少的人”作对比,突出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
E.文章结尾,作者意在唤醒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不会关心一个读书人的死活。
(2)文章多次用“崇高”形容陆圣泉的灵魂、心灵,他的“崇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3)结合语境,赏析“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3分)
(4)巴金曾说过:“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本领,我靠的是感情。”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对话于丹
——访谈纪实
上海,兰馨大戏院。
幕落,又起。昆曲《长生殿》首次在现代舞台上全貌呈现,华美精致,似600年的梦。
台下,于丹微微仰了头,手指在膝盖上轻盈敲击,双目晶亮。这是永恒的蓦然心动。
曲终,于丹高兴地见到饰演唐明皇的蔡正仁和饰演杨贵妃的张静娴,捧上鲜花,还有敬意。
不久前,于丹在央视讲昆曲,将这古老艺术演绎出另一番美丽。
而对话于丹,就在《长生殿》落幕之后……
解放周末:问题是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昆曲,许多事物是人们经过接触后不喜欢,而昆曲在今天不被喜欢的原因,可能就是没有机会接触。
于丹:一步之遥,却没有机缘跨进去。
解放周末:至少,您的阐述或许为观众提供了某种跨越“一步之遥”的可能。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正越来越因对物质、对利益的关注,而被阻隔在这些“可能”之外。
于丹: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缺乏一种生命对社会承担之后的轻盈潇洒。
解放周末:您是说需要给生活一点审美?
于丹:我很喜欢这个说法。不过,我们需要“给”生活吗?其实生活里面处处都蛰伏着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一句话说得地道: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中,那只是饲料。
解放周末:这个道理浅显又深刻啊。
于丹:这个世界上缺少鲜花吗?满山遍野。可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在越来越鼓励“牛羊的眼光”。牛羊说那是饲料,因为饲料是有用的,是可以充饥的,用今天的标准来说,它是可用“功利”来衡量的。
解放周末:“功利”不应该是唯一的眼光标尺。
于丹:一个人本着物质化的眼光,去找到世界上一种有用的价值,或许不应该受到很多褒贬,这也是人生的一种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从小弹钢琴、练舞蹈,已经不是为了培养艺术才能或者修炼气质,弹钢琴是为了考级,跳舞蹈是为了加分。孩子学这些东西的时候,不是作为鲜花接受的,而是作为饲料接受的。我总是在想,怎么能让今天这样一个繁华的世界多一点审美的眼光,而不是“牛羊的眼光”;人们能纯粹地看到一些用来欣赏的鲜花,而不是用来充饥的饲料。这需要一种素质,但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勇敢。
解放周末:人要超越功利是需要勇气的。在您看来,是什么使得社会上充满着“牛羊的眼光”?
于丹:只有当你的生命足够富足,不需要把它转化成饲料,你才可以欣赏它,对吧?这个富足、除了物质上的,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生命的勇气和辽阔,来让自己的生活有诸多格局。我们今天其实是缺少了一种超乎功利的生命的深情。这种深情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狂热的、趋同的追逐,而表现为人内心一种从容悠游,一往情深。古人有一句话说:人无癖不可交。一个人没有点癖好的话,就不能交朋友。有人就迷石头,有人就爱集邮,当人一旦像个孩子一样去痴迷于一样东西的时候,他的性情是天真的。我们爱什么,这不重要,不止一个昆曲。这个世界上可以让人去痴迷的东西有很多。人去爱一点东西,会有赤子之心,而这种赤子之心是对我们的一种救赎。
解放周末:“牛羊的眼光”,让人急功近利,人与人之间少了些许宽容和理解。而审美的眼光,让人多了赤子之心,去完成对生命的一种救赎。
于丹:我们今天的心为什么不柔软、不宽容了呢?就在于,我们生在一个笃信科学的时代,已经不信任童话了。我不是反科学,我觉得人如果能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不失去梦幻的能力,人生是完美的。就像你问孩子,冰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按科学的答案,他可以说化成水,你要给他分,但按童话的答案,他说化成了春天,你不能判他错。我们今天有没有一个可能,完成科学与童话的多选题?
【小题1】综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6分)
【小题2】于丹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中,那只是饲料。”那么,“牛羊的眼光”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文中以此来比喻什么?(4分)
【小题3】 于丹认为,一个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勇敢才能多一点审美的眼光?(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果戈理:不死的魂灵
尤里·马恩
2009年4月1日,俄罗斯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的200周年诞辰。斯人已逝,但并未被世人所遗忘。
果戈理对文字的精准驾驭、对世事的洞察入微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出生在渡尔塔瓦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瓦西里年长母亲玛丽亚14岁,果戈理是他们浪漫爱情的结晶。果戈理的文学天才与幽默感遗传自父亲,而他敏感多思、淳朴善良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性格,则继承自母亲。
父母的关爱和家乡旖旎的自然风光赋予年幼的果戈理以灵性,而乡村民谣诗赋的耳濡目染,更点燃了果戈理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激情。
中学时代,他悄悄地创作了一首长诗,有些稚气但琅琅上口。到圣彼得堡后,他对诗作略加润色并寄给了出版社,童年时代的涂鸦之作变成了铅字。诗作开始在各大书摊发售,但内容的青涩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旋即引来毫不留情的批评。果戈理一举烧毁了他的长诗原稿。
不过,这并非他首次焚稿,中学时代他就以这种方式处理了自己的处女作《特雏尔多斯拉维奇兄弟》。
熟读果戈理作品的人都知道,作家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然而,他不幸的爱情生活却一直鲜为人知。在他看来,妖娆女子是世间最可怕的诱惑,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才能加以抗御。每次邂逅爱情、遇到美女,他都会惶惶然不知所措。
青年果戈理有过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那时他刚到圣彼得堡,经常去维耶利戈尔斯基伯爵家做客,对伯爵的掌上明珠安娜一见倾心。尽管才华横溢,但他在女性面前总是拙于言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社会地位差别太大,以至于我不想说出她的名字。”坠入爱河的果戈理经常给安娜写信,他在寄自莫斯科的一封情书中说:“我安顿下来了!吃住都不花钱。我并不需要钱。所以我从不去想它。”安娜的母亲在看过信后,觉得果戈理实在不善持家理财,所以并不支持这段感情。果戈理曾请安娜的姐夫帮他提亲,遭到了无情的拒绝,非但如此,他还被视为这个家庭不受欢迎的客人。后来,此事在上流社会传开,令果戈理感到莫大的羞辱,这也许正是他终身未娶的原因之一。
据说,莫斯科第一美女、著名诗人罗斯托普钦娜爱上了果戈理,女诗人曾经俘获过莱蒙托夫等众多才俊的心,但却未能打动果戈理。果戈理去世后,女诗人曾独自夜探心上人灵柩,并每天差人往果戈理坟前送上二束鲜花,直至终老。
果戈理在圣彼得堡成名,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却没有购置任何一处房产。
年轻时,他便将继承自父亲的财产转移到母亲和姊妹的名下。自己选择了四海云游。成名后,朋友都视接待、收留果戈理为一种荣耀,但有时也难免会滋生嫌隙。
他曾经在《莫斯科人》杂志的总编波戈金处住过一段时间,两人的交流经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身为出版人,波戈金希望果戈理能将《死魂灵》第二部的若干内容先交给自己发表,而果戈理并不急于将小说付梓。生性倔强的他从不奉旨填词,更不曲意逢迎,他觉得文学创作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他与波戈金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只能搬出来另觅落脚之处。
1848年,他搬到了托尔斯泰伯爵处,爱才的伯爵给他腾出了两个房间。如今,这栋旧宅被辟为果戈理之家。
与安娜未果的恋情给了果戈理沉重的打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他期待《死魂灵》这部堪与但丁《神曲》相媲美的作品的问世。然而,由于后期沉迷于过去所无情批判过的宗教,他的思想越来越矛盾,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对已写成的文字越来越不满意。最终,他决定将第二卷书稿付之一炬,从头再来。焚稿后的第十天,饱受病痛折磨和创作煎熬的他凄凉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冷眼观世界的智者,一生颠沛流离,临终时裹身的是一件被汗水浸透的、多日未换洗的袍子。他的遗言是:“不要去思考死魂灵,要想想自己鲜活的心!”
(摘编自2009年4月8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果戈理出生于小贵族家庭,完全继承了父亲、母亲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这使他从小就能精准地使用文字,对世事洞察入微。
B.果戈理中学时代开始创作诗歌,作品虽然得以出版并大量发售,但还是招来尖锐的批评,因为这些早期诗作写得并不成熟。
C.虽然果戈理“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但他的爱情生活却屡遭挫折,未果的恋情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使他对婚姻爱情心灰意冷。
D.作家一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早日发表,但果戈理却不同意将《死魂灵》第二部提前付梓,这表现了果戈理的迂腐和不通人情世故。
E. 本文通过对果戈理文学创作、爱情遭遇及其他点滴生活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果戈理倔强的性格和鲜活的人生,读后令人感慨和深思。
【小题2】综观全文,果戈理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果戈理与伯爵女儿安娜的恋爱为什么失败?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果戈理一生曾几次将自己辛勤创作的作品付之一炬,对他这种做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