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给弟弟提奥的两封信
[荷]文森特·梵高
巴黎1886年3月   
你保存的那些花卉,我已把它们画成组画。一枝百合花——有白色的,粉红色的,绿色的——由黑色衬托,有点像珍珠母镶嵌在日本黑漆器上;一束以蓝黑色为背景的橙红色卷丹花;一束以黄色为背景的紫色大丽花;以及以浅黄色为衬托的插在蓝色花瓶的唐菖蒲花。
我很愿意交换伊萨贝两幅水彩画,特别是有人物的画。能否从普林森赫那里弄到奥托·韦伯那幅美丽的“秋天”画?我愿意拿四幅系列画作交换。我们需要素描画,更需要油画。
我身上只剩下两个路易,恐怕维持不了从现在到你回来这段生活。
我昨日看到唐居伊,他把我刚画好的一幅油画挂在橱窗里。自你离开后,我已画了四幅,手头还有一幅大的。,我知道,这些长形油画很难出售。但是,人们今后会明白,这些画中有野外风景,情趣高雅。
这批油画适合装饰一间餐馆或一所乡间别墅。如果你热恋并结婚,依我看,毫无疑问,将来某一天你会像其他画商一样发家致富,拥有自己的乡间别墅,过上愉快的生活。10多年前,你也许发过誓,无论如何,家庭总要兴旺发达。如果你成亲,母亲一定非常满意。为了你的身体健康和工作,你不该孤身一人。
至于我,我觉得已失去了生儿育女的欲望。35岁本该是娶亲的时候,我却有这种感觉,使我不时心里难过。有时,我对讨厌的绘画这一行恨透了。法国诗人黎施潘说:“酷爱艺术意味着失去真正的爱情。”我认为这句话对极了。但另一方面,真正的爱情却使你讨厌艺术。我有时觉得年纪大了.情绪沮丧,然而仍然是个绘画爱好者,而不是一个绘画的真正热心者。
为了事业的成功,一个人必须要有抱负,而抱负似乎很荒唐。即使绘画取得成功,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每想起这一点,我就消沉下来。绘画的结果如何,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是想少给你增添负担。我希望取得成就,使你能大胆展出我的作品,又不损坏我的名誉。然后我就离去,到南方某个地方,就看不到这么多像我一样被人们讨厌的画家了。
奥弗  1890年7月27日
我仍在努力工作,我已画好四幅油画习作和两幅素描。其中一幅素描画的是古老的葡萄园与一农妇,我打算把它绘制成一幅大型油画。
我现在已十分沉迷于那些面对着山峦、漫无边际、犹如大海般的麦田,那大片的呈柔和黄色、柔和嫩绿色、柔和紫色的已耕种的锄尽杂草的土地,有规律地间种着土豆苗,绿色的茎叶上已盛开着花朵,苍穹笼罩着的四野呈现出一派柔和的蓝、白、粉红和紫色色调。
我现在的情绪很好,有心思要把这一切都画下来。
我仍十分热爱艺术及生活。至于我是否该娶个妻子,我也没把握。至少我认为自己太老了,不能再寻回已逝的年华,也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了。要说我所关心的事,那便是全力以赴献身于油画事业之中。我正在试图像我所喜爱和钦佩的那些画家们那样工作,我以生命做赌注作画,为了它,我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理智。
(摘编自欧文·斯通《梵高自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相关链接
①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3.30-- -1890.7.29),又译“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后印象主义的先驱,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一生穷困潦倒。1888年12月23日因精神抑郁失常,割下一只耳朵。在提奥帮助下,梵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1890年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梵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世时出售的唯一一幅作品。5月出院,迁居奥弗;6月创作《加歇医生像》。7月,去巴黎探望提奥一家。他最后的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29日去世。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麦田群鸦》构图由三条岔路展开宽广的麦田,画中几乎没有中心视点,而分散的乌鸦,使画面更显辽阔。画面呈现单纯而简明的意象,有着人们熟悉的画家特有的金黄色,但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恐惧、压抑、惊栗,预示着灾难的风暴即将来临。三条道路伸往三个方向,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这是他生命最后的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
(冯骥才《最后的梵高》)
③世上只有一个人理解梵高,鼓励他从事创作,向他提供使他坚持绘画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及金钱,对他有着永不枯竭的亲爱之情。这种亲情梵高比什么都更需要。这个人就是他的胞弟、一生的知己提奥(1857.5-1891.1)。
(摘自欧文·斯通《梵高自传·前言》,湖南文艺出版社91年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生活的困窘、绘画艺术追求的失败使得梵高更加依赖弟弟提奥的帮助,他更热切地期望弟弟能“发家致富”,以更多地资助自己。
B.“我仍在努力工作”,“我仍十分热爱艺术及生活”,这表明虽然还看不到绘画带来现实的成果,梵高仍然渴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C.梵高给弟弟的信内容丰富,既有他的绘画进展、生活困境和对弟弟的关爱,又有他的思想矛盾和对前途的担忧等。
D.梵高和法国诗人黎施潘对艺术和爱情的关系有非常一致的观点,他们都认为真正的爱情会使人讨厌艺术,而酷爱艺术又会失去爱情。
E.直到生命即将结束才卖出一幅画的梵高,在离世前四年就抱怨“即使绘画取得成功,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那时他已对成功不抱希望。
(2)提奥在梵高生命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1890年和1886年相比,梵高的人生中有什么变与不变的东西?请简要回答。(6分)
(4)梵高1890年给提奥的信中所描述的麦田景象和《麦田群鸦》中的意象各有什么特点?这些景象和意象是否暗示了梵高最后的悲剧?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01 04:48: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宇宙最美”胜在内涵
“神十”成功发射,令女航天员王亚平得到公众关注,多家媒体引用网友评论,称王亚平为“全宇宙最美”。
赞美女士容貌,这是礼貌,可连番炒作,殊无必要。
航天员中的美女绝不会比T台上更多,但航天员们做出的贡献却远远超过后者,用T台标准对航天员品头论足,这是全民娱乐时代特有的浅薄。作为网友个人意见,无可厚非,而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理应保持冷静,不该贸然加入这个“盲目的狂欢”中。
应该看到,“宇宙最美”说与少数网友当年对航天员刘洋的谩骂,其实是一体两面,都是拿她们的性别身份做文章。在这样的解读方式下,女性除了相貌、身材等外在的东西之外,内涵、修养、人格等统统被剥夺了,夸你时,你是“宇宙最美”,骂你时,则用语粗俗下流。仿佛她们只是没有灵魂的花瓶,她们的努力与尊严可以完全无视。
人,只要走进社会,就会形成身份,这不以意志为转移,但现代人应警惕身份的绑架效应。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的,你是男人,但同时也是劳动者,是爱国者,是技术控,是异性恋者……这些身份并不矛盾。当一种声音将你的一个身份加以夸张,以此否定你其他身份时,应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因为这往往是暴力的源头。正如当年纳粹用“雅利安人”的身份将德国带进罪恶深渊,无数犹太人因此被残忍杀害,这是现代人永远要记住的惨痛教训。
王亚平确实相貌姣好,但她真正的价值不在这里,而在于她能从严酷的竞争中胜出,在于她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甘冒风险,在于她的拼搏与坚持。就算她相貌平平,她也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值得反省的是,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模糊认识,以为只要是说好话,那么原则问题就不再重要,夸“宇宙最美”不是好事吗?何必当真?可总是不当真,我们的精神就会变得越来越粗鄙,与文明的距离也会越来越遥远。
【小题1】下列是对中心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家媒体引用网友评论,称王亚平为“全宇宙最美”。
B.赞美女士容貌,这是礼貌,可连番炒作,殊无必要。
C.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理应保持冷静。
D.王亚平的真正价值在于她的拼搏与坚持。
【小题2】作者是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5分)
答:
【小题3】“王亚平确实相貌姣好,但她真正的价值不在这里,而在于她能从严酷的竞争中胜出,在于她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甘冒风险,在于她的拼搏与坚持。”
按照上面一段文字另写一段话,要求结构相似。(4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马寅初
堂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讲话这样开头:“兄弟今年七十三岁……”其后他大讲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冷水浴的乐趣,甚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
这是北大老校友回忆当年初入北大,听马校长讲话时的情形,他们的感觉是“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真率”。而他们看见马校长,第一个印象是,“身体特别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
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寅告诉记者,父亲1961年以近八十高龄回故乡嵊县视察,由于洗冷水澡而患上肺炎,才终于改掉了这一习惯。
此前,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派人去“请”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台下有人开始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
马校长搬张椅子坐在台上讲桌旁的场景,北大师生并不陌生。遇有领导人或文化名流来校讲演,他常常这样,以便随时和主讲人交流。一次,***在北大百年校庆时题了八个大字“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马寅初校长也谈到北大精神。北大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圣洁的文化殿堂。请结合文本与实际,谈谈你对“北大精神”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射电望远镜性能的提高,在天体物理学这门最引人入胜的学科里,接连传出了几项重大发现,这就是:类星体、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

1960年发现了第一个类星体,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光谱线的红移特别大,这表示它离我们地球非常遥远,竟有几十亿到上百亿光年以上。另一方面,类星体的光度要比整个银河系(银河系中约有1000亿颗恒星)还要强100〜1000倍,射电亮度更要强10万倍!可是,类星体的体积却很小,只有银河系的几千万亿分之一!是什么原因使类星体能在如此小的体积内积聚着这样巨大的能量呢?是不是存在着一种我们今天还没有了解的新能源呢?随着多年来观测资料的积累,已发现了6200多个类星体。人们虽然对它有了一些了解,但它们的本质仍然是一个谜!

1967年,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在天空中观测到一个奇特的射电源,它们以极其精确的周期重复地发出一个个射电脉冲,脉冲的准确度胜过普通的钟表。起初,天文学家们甚至怀疑它们是来自宇宙中的高级生物向我们发送无线电报呢!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这样的天体,通过研究,天文学家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天体——快速自转的中子星,称脉冲星。现在,已经发现的脉冲星有550多个。脉冲星的质量与太阳差不多,体积却十分小,通常直径只有10〜20千米,因此密度很大,1立方厘米的脉冲星物质竟有1亿吨,是太阳核心物质密度的1万亿倍!脉冲星表面温度在1000万摄氏度以上,核心温度更高达60亿摄氏度。在这种高溫高压下,物质处于一种奇异的状态——中子态,即原子的外层电子全部被挤入原子核而与核内正电荷中和,结果,原子核呈中性不带电状态,核与核紧密地排在一起而使体积大大缩小。现在不少人认为,脉冲星是一种年老的恒星,因其核燃料消耗完毕,引起了一场灾变而坍缩的结果。脉冲星的发现者也因此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在寻找干扰卫星通信系统的噪声源时,偶然发现天空的各个方向上都有着一种微弱的微波辐射,它们相应于绝对温度为3K的黑体辐射。这种辐射来自宇宙深处,各个方向上几乎完全相同,可见宇宙并不是“真空”。这个现象在天文学上称为微波背景辐射。它为字宙起源于大爆炸这一理论提供了最好的观测证据。

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对星际空间中的短厘米波和毫米波射电辐射做了大量观测以后,出人意料地发现了多种多样的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宇宙物质,其中不仅有简单的无机物,还有比较复杂的有机分子。星际分子与恒星的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为宇宙中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小题1】下列对“脉冲星”相关内容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种快速自转的新天体——脉冲星,这种新天体通常体积很小,直径只有10〜20千米。
B.天文学家刚发现脉冲星的射电脉冲时,还曾怀疑它们是外星人发送的无线电报,随着同样的发现越来越多,才确认这是一种新天体。
C.脉冲星密度很大的原因是它处于高温高压下,其物质呈一种奇异的状态——中子态。
D.也有人认为脉冲星物质异变的过程是:核燃料耗尽——引发灾变——坍缩。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类星体的光度比整个银河系中的任何一颗恒星都要强100〜1000倍,射电亮度强10万倍。
B.人们意外发现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宇宙物质中有比较复杂的有机分子,这发现为宇宙生命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C.来自宇宙深处的微波辐射,各个方向上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可推断,宇宙并不是“真空”。
D.20世纪60年代,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发现脉冲星,至今(指此文发表时),他们已发现550多颗这样的天体。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类星体的体积很小,它的光谱线红移却很大,说明它离我们地球十分遥远。
B.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人类已陆续观测到6200多个类星体,但对它们的物质构成仍不清楚。
C.天体物理学界20世纪60年代的四项重大发现,与高性能大型射电望远镜的使用有直接关系。
D.一部分人认为,脉冲星进入老年阶段后,便因核燃料耗尽,引发灾变,最终坍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赏梅勿忘齐如山
时下电影《梅兰芳》大热,齐如山之名得以频频见诸报端。正如他晚年在回忆录中所言:“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
齐如山早年身兼梅兰芳的编剧、导演、媒介推广和经纪人等多重身份,是“梅党”的核心人物。后来他又以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被学界公认为“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之一”。只因后来去了台湾,他才被人们忽略乃至遗忘。
齐梅二人的相识在梨园界是一段佳话。1913年,新近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台上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饰柳迎春的梅兰芳按照师傅教的,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
刚从欧洲涉猎了西方戏剧理论的齐如山观后,如鲠在喉,当晚便写了一封3000字长信给梅兰芳。“假使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齐如山直率地批评了传统演绎,并在信的后半部分,把薛仁贵唱段分成9个段落,一一配上自己设想的柳迎春的身段。
10天后,齐如山又去看《汾河湾》。当谭鑫培唱到那一段时,梅兰芳忽然站起身来,与谭的唱腔相配合,身段、表情丝丝入扣。散戏后,谭鑫培对别人讲:“窑门一段,我说我唱的有几句,并非好得很啊,怎么有人叫好呢?留神一看,敢情是兰芳那孩子在做身段呢!”
此后,只要梅兰芳有演出,齐如山就去看,看完即写信加以指导,前后写了100多封。二人以“函授”的方式分享对戏剧的理解,却从不见面。据说有时梅兰芳演出前,也会偷眼往台下看,每次总见一位“高高的,黑瘦的四十多岁的男子,戴着礼帽,留着两撇小胡子”。
直到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请他来家中见面,二人由此订交。自此,齐如山正式开始为梅兰芳排戏。他先后编写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以旦角为主的新戏26部,后来又把古代描写舞蹈的辞赋中的动作找出来,编成身段,教给梅兰芳。这段合作被后人誉为“珠联璧合”。
齐如山之于梅兰芳,就像罗瘿公、翁偶虹之于程砚秋,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当时正是依靠幕后的文人创作团队,“旦角”才超越“生行”成了京剧中的主角。
九·一八事变后,梅党两大支柱,“戏袋子”齐如山与“钱袋子”冯耿光就梅兰芳去向发生争执,最后梅采纳冯耿光意见,迁居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二人就此分开。
齐如山此时写给梅兰芳的信,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某种意义上说,齐如山的确说中了梅兰芳的命运。其后8年抗战,梅兰芳蓄须明志。再后齐如山去台湾,梅兰芳留大陆,天各一方。建国后,担任京剧院院长的梅兰芳奔赴各地讲话、开会和慰问演出,晚年新戏只有为国庆献礼的《穆桂英挂帅》一出。齐如山则在台湾继续从事京剧研究,著作颇丰。
齐如山赴台定居后,梅兰芳每逢过年必到齐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以大礼参拜。在那个政治气候十分敏感的年代里,这实属难能。1961年夏,85岁的齐如山从广播中得知梅兰芳逝世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他后来将梅兰芳手写的中堂张挂出来,时时瞻望。
齐梅二人的合作始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其时旧文化尚未完全瓦解泯灭,新文化尚未成型,艺人和“有着新思想的旧文人”才得以形成某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937年前形成了高潮,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再有了。”
注:齐如山(1877-1962)名宗康,字如山,以字行于世,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剧作家。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为传记文体,其主要表现手法是借助人物的言行及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同时,引用与对比也凸显了人物形象。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表现齐如山与梅兰芳关系,同时借助插叙,回放、倒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二人亦师亦友的生动关系。
C.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而齐如山则流在北京,两人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在于齐如山的倔强骄傲的性格。
D.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不向日寇低头,解放后留在大陆,后齐如山则移居台湾从事戏剧研究,著述颇丰,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E、文章后半部分则表现了齐如山对梅兰芳的牵挂之情,“老泪纵横”及“挂中堂”的细节生动形象,表现力足。
【小题2】文章首段引述齐如山“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齐”二人关系的?
【小题4】联系全文,请用概括语言为齐如山撰写人物简介。(字数不超过300字)

同类题5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1)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2)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3)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4)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5)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6)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文章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从全文看,“开放”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2】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4)(5)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章为什么说“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