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精神贵族”钱钟书
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有人这样谈观感: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两个小时“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份。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好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
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像这样的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方便时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他说:“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
更使杨绛好笑的是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有同事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一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五百,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两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出车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钟书来借医药费。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三千。”他说:“这样吧,我给你一千五,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
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朴素。沙发是用了多年的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少书,但那时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据说犹太人认为把知识的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办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钱公馆主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
(摘自《魔镜里的钱钟书》)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体现了钱钟书性格中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一面,以及人们对钱钟书的缅怀与尊敬之情。
B.钱钟书认为自己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他的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不愿出国的心意。
C.钱钟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扑朔迷离的形象,如偶露一鳞半爪的云中之龙,这是由他的恃才傲物的个性与作品的别具一格所致。
D.《管锥编》是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这部书引述材料虽很少,但处处都是精到的见解,在作者看来是“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
E.钱钟书在经济陷入困顿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在文稿里掺进一些东西,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为此他创作了通俗易懂的《围城》。
【小题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钱钟书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钱钟书 “精神贵族”的表现很多,请根据文章概括并简析。
【小题4】文章结尾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探究名家与金钱的关系?(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7 07:5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唐文治:“读经”养正气
徐百柯
唐文治,清光绪进士,官至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1905年,他力促的《商律》颁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法,以国家法律形式宣布民间可以自由经商和集资创办各种公司,且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商部主管农、工、商及交通、金融等领域,为一时之“肥缺”。唐文治为遏止官场贿赂之风习染商部,拟定《声明商部办事权限折》,规定商部官吏不得自营商业,严禁贪污纳贿,并阐明商政宗旨,“以保护商民,开通商智,厚结商力,体恤商艰,培植商家元气,减轻担负为主要”。 
著名的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办人粤商张弼士为答谢唐文治奏保张氏实业,曾赠与他“巨金”,他辞之再三。他培植过很多实业,对于商人的酬谢一律“坚辞”或“峻拒”。 
1906年,唐文治退出政坛,次年出任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后改为南洋大学,即上海交通大学之前身)监督(即校长)。他将“着重注意道德,以全校蔚然成高尚人格”列入校章第一条,并在大礼堂悬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横幅,亲书“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对联。为了使学生免受“学而优则仕”的旧教育思想影响,他勉励学生要以“求实学、务实业为鹄的”。学校先后设立铁路专科、电机专科、航海专科等,将这所工业学堂发展为近代中国最好的工科大学之一。唐文治自谓:“回溯飘摇风雨,屡濒于危,最难堪者,改革之际,经济困迫,彼时今日不知明日,诸生相对凄惶……费几许心血,历无限艰辛,乃得稍稍有此成绩。”在交大人眼中,“先生之于交大,犹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和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都是一个大学学府建立过程中的中心人物”。
1920年,唐文治辞去校长职务,以几近双目失明之身,创立无锡国学专修馆(即著名的“无锡国专”),开始以读经为中心的国学教育。他提出“厚植基础,博览专精”的原则,主张教古籍原书。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学生自学,学校一天只上 4 节课,其余时间让学生各就自己的爱好进行自学。他为无锡国专确立的办学宗旨为“正人心,救民命”,因为“当战国之世,孟子专崇仁义之训,斥去私利……今世一大战国也,于斯而提倡仁义之说,欲以救心而救国”。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开始轰炸无锡,年逾七旬且双目早已全盲的唐文治率领全校师生,进行了被赞为“壮烈”的内迁。而后8年间,无锡国专迁校于广西桂林,设分校于上海,一直坚持着“明耻教战”的兴教活动。 
抗战期间,唐文治居上海,汪伪教育部接管交通大学后,派人“劝驾”他出任伪交大董事长,并要挟他签字同意。唐文治从容作答:“行年七八十,此字可以不签矣!” 
我辈生也晚,无缘得见被尊为“工科先驱、国学大师”的先贤,但在其孙中科院院士唐孝威身上,颇能见乃祖遗风。曾有记者采访这位物理院士,他说:“今年春天,我带学生到万松书院① 春游,秋游去了九溪十八涧② ……”这让记者感慨不已,忆起那种源远流长的师道风流,一如《论语》所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选自《当代广西》2015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万松书院,明清时杭州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②九溪十八涧,位于西湖之西的群山中,景色天然。
【小题1】综观全文,唐文治是如何践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2】阐释文章结尾画线处“师道风流”的内涵。
【小题3】唐文治的办学经历给今人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分条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礁石与灯塔——诗人艾青印象
张骥良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读到艾青先生写于1954年的这首《礁石》,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油画家刘宇一先生为这位当代诗人画的半身侧像:蔚蓝色的大海上,白浪翻卷,海鸥翱翔,礁石旁的诗人,目光凝视着远方。
我第一次见到艾青先生,是在16年前。1980年3月5日那天晚上风很大,20多名诗歌爱好者早早赶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等着聆听艾青先生谈诗。我去得尤其早,抢占了一个有利地形,就坐在诗人斜对面,连诗人的呼吸都能感觉到。重返诗坛的诗人,精神饱满。那天晚上,围绕着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他谈了许多。我甚至来不及抬头领略先生丰采,只是带着崇敬之情,埋头记录他讲的每一句话。这次谈话后来被整理成文章收入他1982年出版的《诗论》。16年过去了,那本当时用的笔记本已经泛黄,但我一直珍藏着。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为写《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赏析文章,我找到了诗人下榻的北纬饭店,再次拜望了这位我自小敬仰的诗坛前辈。先生一眼就认出了我,大概因为我视力不好特征太明显。我伸手到裤兜里找烟,发现自己匆忙中竟带了一个空烟盒。先生看着我站在那里的尴尬样子,笑了,顺手递给我一支“中华”。家里刚好没别人,先生执意要亲自为我泡茶,我怎么劝阻也无济于事,只好红着脸接过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茶。从那次听先生讲诗,我已经知道他平易近人。但一个年逾古稀、蜚声海内外的诗坛泰斗,竟给一个二十出头的后生小辈递烟、泡茶,还是让我不知所措。先生的烟瘾很大,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先生每吸一支,都没忘了也递给我一支。我渐渐的忘却了拘谨,无拘无束的与先生聊起来。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先生把我带到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代。他带着淡淡的微笑回忆起他父母怎样听信算命先生的话而嫌弃他。而当他谈到那个叫大堰河的保姆时,他的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那样多的感激和依恋。老诗人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朴素真挚的感情,使我默然很久。
又过了半个月,我拿着写好的鉴赏文章再次登门求教。先生认真地阅读了拙文后,认为大体还可以,只是有些话说得过了头。我看我的原稿上密密麻麻批满了字,在那些他认为说过了的地方,他都划上了粗线。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写文章一是一,二是二,别说过头话,别人为地抬高,也别人为地贬低,要实事求是,做人也是这样。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心里话。”这一席话使我想起了先生的另一首诗《在浪尖上》。诗通篇都是大白话,但由于感情朴素真实,朗诵时一次又一次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打断。我想起我坐的这张沙发上,坐过文坛泰斗,也坐过我这样的业余作者。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先生这里感受到诗与真。记得我的朋友——河南省周口地区商水县的农村残疾作者娄自立,曾跟我提起他拜望先生的情景。当他蹲着用双手搬着双脚,一寸一寸蹭进这个客厅时,先生格外热情地接待了他,满足了他的一个又一个要求,为他题字,与他合影。临别时还把自己正在使用的金笔送给他,并执意送他出大门。娄自立说起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泪花。先生的确教给我很多。
这次以后,我看先生年高体弱,不便打扰,一直未去看他。1993年金秋十月,我带着40多位残疾作者的共同心愿,又一次走进先生的客厅。第一眼看到先生,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生竟已老成这个样子。他的话明显地少了,精神有些不济。我这次本来想请他为我们选编的残疾人作家诗文集《地平线的呼唤》题词。看先生这样老态龙钟,我张了好几次口都没好意思说。过了一会儿,先生的儿媳傅大姐走了进来。她向我介绍了先生的近况。老诗人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尽管打上了钢筋,手还是抖得厉害,写字已经很吃力了,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交往应酬。我终于不肯放弃这个机会,鼓起勇气向傅大姐转达了残疾人作者对先生的敬仰之情,简单介绍了我手里的诗文集的编选标准和过程,表示希望得到先生的题词。仅仅5个字的题词,加上签名和日期,先生竟写了十多分钟。看着“残月同样美”这5个厚重的字,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先生年已老迈,但仍能简练准确地概括出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并形象地表达出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艾青先生的《礁石》,使“我”想到刘宇一为艾青先生画的半身侧像,侧像画看礁石旁的艾青“目光凝视着远方”,说明艾青先生很有远见。
B.艾青先生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和“我”谈到大堰河保姆时,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感激和依恋,说明他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感情是朴素真挚的。
C.艾青先生认为写文章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的心里话,不人为地抬高自己或贬低自己。
D.艾青先生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写字已经很吃力了,一写字手就抖得厉害,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很多的社会活动与交往应酬。
E. 艾青先生虽耄耋之年,仍能简练准确地概括出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并形象地把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表达出来。
【小题2】本文写了艾青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6分)
【小题3】艾青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小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文章标题“礁石与灯塔”的寓意。(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目前,今冬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正在影响我国,多个城市已达严重污染,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河南等6省市合力“抗霾”。 目前,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陕西省,就有31个城市维持红色预警,21个城市维持橙色预警,8个城市维持黄色预警。
专家提示,此次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部分时段能见度低,对人体健康和交通等将产生较大影响,需防范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低能见度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另外,今年10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偏差,导致京津冀地区平均霾日数较去年同期偏多,需做好抗霾持久战的准备。
(摘编2016年12月18日《中国天气网》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及贡献率

排放量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179
86.7
炼钢
168.5
6.7
炼油
68
2.7
机动车
99.8
4
合计
2513.3
100.0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为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
(以上数据于互联网)
材料三:
刚入12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此次我国的雾霾天气,波及省市城市之多让我们大吃一惊,因为雾霾天气的影响,有部分省份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教育受阻,学生学习受到影响。雾霾也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严重危及到了公民的人身健康,雾霾像一个恶魔一样在侵袭着我们的身体。
  事实上,雾霾的形成也与我们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比如,企业排烟、工地扬尘、汽车尾气、家庭烹饪等等,都对雾变霾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为了蓝天白云,为了新鲜空气,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抑或公众,都应带着责任积极参与进来。
 (摘编2015年12月5日《长江时评》有删节)
材料四:
为督促地方政府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环保部督查组持续在一线开展督查。督查组发现个别企业存在恶意生产行为,部分企业未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还有部分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像这样只顾一己私利不管他人死活,只想我行我素不愿尽责出力的,可以说大有人在。
身处青山绿水,呼吸新鲜空气,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心愿。顺应人民的期待,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抓出力度,对辖区内的企业要加大排查,要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企业违规排污,该罚款的罚款,该整改的整改,该关停的关停。总之,决不能用环境污染换取数字政绩,决不能拿群众健康拉动GDP增长。
同时,治理雾霾要有长远的治理规划,面对雾霾天气,一些地方还是“头痛医头”,缺乏治理空气污染的长期规划。
  (摘编自2017年1月10日《东方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它污染物相结合。
B.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其对人的健康和交通运输产生了不利影响。
C.雾霾天气的形成与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
D.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形成使民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极为强烈,这能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材料二可知,煤炭燃烧是PM2.5值的升高主要因素,要治理雾霾,就必须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耗的局面。
B.雾霾是一种极端天气,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并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对城市管理者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C.雾霾天气的产生与企业生产、民众生活习惯、交通出行等都有联系,治理雾霾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D.由煤炭消费和雾霾天数的数据图可知,煤炭用量逐年递增,而每年雾霾天数也呈不断上升的状态。
E. 治理雾霾应该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共同的事业,只要行业、城市、民众积极配合,每年平均雾霾天数就一定能下降。
【小题3】试从政府角度分析怎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雾霾天气的防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美国政府曾公开,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焦虑中的越南开始求助于中国。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然而,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曾在1983年至1993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最感佩的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的执着、奉献精神。姜廷良清楚地记得,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人健康,决定亲自试服。亲身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她团队中的钟裕容,肺部发现肿块,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另一位研究人员崔淑莲,很早就过世了……
“屠呦呦的贡献值得获取诺贝尔奖!青蒿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从而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生物学家、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据世卫组织最新的2009年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然而也曾有人说,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和自己研究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中的作用。对此,屠呦呦不予回应。面对一片赞誉或非议,屠呦呦表现平静,一脸淡定。
“那时候没有考虑到什么奖。”屠呦呦说,“国家需要做什么,就努力去做好。”她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回顾当时的探索,屠呦呦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我们的工资待遇都挺低的,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要争取快速推进工作。那时候没有名利之心,大家经常汇报各自的进展,齐心合力争取更快出成果。”她感叹,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你有原创的东西,在国际上就会被另眼相看,能说服人。
是屠呦呦推开了青蒿素的一道“门缝”,其他人合力打开了这扇“门”。屠呦呦表示,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发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对人类的礼物。毫无疑问,不断探索和发展传统医药,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药物。我主张中医和其他传统医学展开一项全球合作研究,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健康。”     
(摘编自新浪网女性频道《大人物:屠呦呦》)
相关链接
①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9月24日,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2011年度拉斯克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新浪新闻)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成都日报《四十年后大方光彩》)
③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新浪专题《同学们眼中的“三无教授”》)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自幼对中医配方救人治病就充满了好奇,所以她学医,就是立志要研究这些神奇的草药。
B.屠呦呦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正是出于一种科学的反思精神,也是她对传统中医的探索与改良。
C.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寄寓了其父母望其成才的美好愿景,也在冥冥之中将她的人生与神奇的小草联系了起来。
D.生物学家、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认为屠呦呦的贡献值得获取诺贝尔奖,青蒿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从而证明了中医传统药物优于化学药物的价值。
E.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避免了世界上更多的人因疟疾感染而死亡,因而其贡献价值巨大。
【小题2】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屠呦呦对传统中医的态度。
【小题3】从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应具备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概括这些优秀特质。
【小题4】最近,有一篇文章的观点很流行——“屠呦呦PK黄晓明:一生努力敌不过一场秀”,这其实反映的是当下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屠呦呦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伴生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
放眼世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散,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全球治理困局凸显。地区沖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甚嚣尘上……
世界,面临百年不遇的大变局。
中菌,该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怎么办?
这,是历史之问,是人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
(摘编自2017年7月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解说词)
材料二:
注: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正因为如此,“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2013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5%左右。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相关材料摘编自2016年央视网《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调查报告》)
材料三: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而形象的描述。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2011年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落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摘编自2016年《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六大特征及理念》)
材料四:
一问:中国发展是否会跌入“第二梯队”?
2014年,中国7.4%的经济增速创24年来新低。与之相伴,近期不断有国际机构和境外媒体预测,2015至2017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龙”要被“印度象”赶超了吗?进入减速换挡周期的中国经济,是否发展会落入“第二梯队”,增速在全球不再“一枝独秀”?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看来,21世纪初,中国经济高增长时,就有和印度经济的“龙象之争”说法,如今这一话题被重提,不排除是“中国威胁论”的一种“障眼法”。“从增速上看,印度在不远的未来肯定会超过中国,但在经济总量上,二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测算显示,年均增长速度只要7%左右就够了。这样的增速也为调整经济结构留下空间。中国更注重经济提质增效,力争在经济发展质量上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节选自2015年人民网《五问中国发展》)
注: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也称“金砖四国”;第二梯队包含墨西哥、韩国、南非等国家。
【小题1】下列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经济新常态有着深厚的实力基础,如巨大的经济总量、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B.“三期叠加”是我国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形象描述,是对近十多年经济特点的概括。
C.经济新常态不仅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关系密切,也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
D.经济新常态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赋予了中国经济多新的特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也有很多发展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全世界的经济形势艰难。
B.2004年至2014年上半年的GDP增速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三期叠加”从2004年就开始了。
C.“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在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格局两个方面都有变化,但两者变化的程度又不尽相同。
D.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必然反映经济发展健康状态,正确分析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新常态阶段的重要工作。
E. 上面四则材料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然后对“三期叠加”中三个不同时期逐一进行了阐释。
【小题3】请根据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阐述你对中国经济是否会跌入“第二梯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