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飞往大陆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着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自硬梆梆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被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1936年9月,卢鹤绂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在系主任的推荐之下,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物理,辅修数学。
在明尼达大学的第二年,卢鹤绂在实验中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交效应。为此,他发明了时间积分法,并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了锂7.锂6的丰度比。人们惊呼“中国人在称量原子的重量”。他当年所测定的数值,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
获得博士学位后,卢鹤绂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接受中山大学的聘请,回国参与抗战。1941年11月,卢鹤绂抵达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中山大学理学院院长在迎接他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当时条件艰苦,为了讲好课,卢鹤绂常常只能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等课程。随着日军进犯的深入,卢鹤绂向西逃避战乱,先后到了广西、贵州。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坚持科研。他于1944年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新中国成立后,卢鹤绂调至复旦大学物理系。1955年,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事实上,他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这是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学员中有90名工程师,还有解放军高级将领,包括之后的核基地司令。在后来的“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当时的北大,教学条件非常简陋,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学难度很大。为突破难点,卢鹤绂讲解得深入浅出,许多本来很难理解的核物理过程,经他讲解,学员们理解得都特别深刻。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卢鹤绂坚持认为他所擅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同年,卢鹤绂回到复旦讲坛。
1980年,卢鹤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部委员。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在科研创新的步伐。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其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北平正处于京剧的鼎盛时代,他和同学一起过公演了《失街亭》等剧,其剧照和报道见诸报端,报纸评论说:“几段唱腔,平淡无疵,做工周到,珠联璧合。”1940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时,他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吟唱京剧有爱好,伴随了他一生。
他甚至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学生回忆说,当年卢鹤绂讲中子物理时,讲到中子打到原子核上,达到临界点的能量在物理学上叫马鞍点。讲到这一点时,卢鹤绂突然话题一转:“记得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那个地方就是马鞍点。”说完竞唱了几句京剧。这样一唱,气氛变得十分活跃,马鞍点的概念也深深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1997年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摘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通过对卢鹤绂在1941年回国时被香港机场安检处的安检人员拦下来的事件的叙述,从独特的角度写出了卢鹤绂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B.卢鹤绂回国后担任中山大学教授,迎接他的院长认为卢鹤绂“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这是因为社会动荡不安,不能为他提供一个和平的科研环境。
C.“546培训班”的任务结束后,卢鹤绂本有机会到原子弹实验基地工作,但他坚持回复旦大学任教,从事教育工作,在讲坛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D.《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因所持的观点问题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但后来美国科学院投入巨资进行实验,证明了该论点的正确性。
E.卢鹤绂授课深入浅出,许多艰深的核物理过程经他讲解,都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有时还在课堂上引入京剧艺术,唱上几句,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
【小题2】卢鹤绂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就?(6分)
【小题3】卢鹤绂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中说卢鹤绂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卢鹤绂的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你有何启示?(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25 10:0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的师长朱光潜
柳鸣九
朱光潜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踏一双布鞋,像图书馆的一个老员工。他满头银发,高悬在上,露出一个宽大的额头,几乎占了半个脑袋。他步履稳健,全身透出凝重肃穆之气。
我与朱光潜先生开始有具体的接触,是从北大毕业分配到《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工作之后的事。
朱光潜的家在燕南园腹地的深处,环境格外幽静。我见到朱光潜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虽然瘦小单薄,白发苍苍,但精干灵便,精神矍铄。他宽而高的前额下一 对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老是专注地注视着、甚至是逼视着眼前的对象,手里则握着一只烟斗,不时吸上一口,那态势、那神情似乎面前的你就是他观察分析的对象,研究揣摩的对象。他专攻过心理学,写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坐在他面前,你会感到自己大脑里的每一道皱折似乎都被他看透了。
作为学者,他对刊物选题与编译的意见都很明确、干脆,绝不含糊圆滑,模棱两可,而对于刊物之外的任何学术理论问题,他又有严格的界限,绝不越雷池一步,绝不高谈阔论,枝叶蔓延。
如果说我曾经感到他身上有一种肃穆之气的话,在接触之后,我更确切地感到他有一种由内而外、并非刻意求之、而是自然而然渗透出来的威严。
他讲起话来一副非常认真的样子,一口安徽桐城的乡音,听起来相当费劲。他脸上一般是没有笑容的,但有时笑起来却笑得咧着嘴,像是从心底里蹦出来的。这种笑 经常是他在讲了一个自认为得意的想法或意见时才有的,而且,这时他会停止说下去,将那咧开了嘴的笑停驻在脸上,眼睛盯着你,似乎在等着你的回应。
几次接触后,我就确切地感到,他是一个很自主的人,很有主见并力求影响别人的人。他绝不跟对方讲多余的话,但当我小心翼翼从业务工作范围里挪出去一小步, 恭维他身体很好时,他会很和气,很善意地告诫我:“身体就是要锻炼,每天不必要长时间,但一定要坚持。”当我又称赞他的太极拳打得好时,他以权威的口吻提示我:“跑步,最好的运动是慢跑,每天慢跑半小时,它给我的身体带来的好处最大。”我见过他在校园里跑步的样子,步子不大,节奏不快,身体前倾,姿态有点可笑。
在美学理论王国里,朱光潜是一个矜持、肃穆、有尊严的“王者”。他对他在美学问题上的每一个论敌,不论是什么倾向、什么身份的美学家,从打着马克思唯物主 义、现实主义的旗帜,娓娓动听赢得了不少信众的;到有资格的老左翼理论家,乃至哲学美学界的新秀,他都没有放过,几乎给每个人奉送了一长篇大文,或为批评,或为商榷,或为反驳,大有舌战群儒之概,颇有横扫千军的架势。
“文革”前夕,《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停办,此后我就再没有见到朱光潜。据说,“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而挨批斗。直到十年浩劫结束,朱光潜重新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他受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担任该所的学术委员。当时每个研究所都提携了几个已崭露头角的青年人担任学术委员。正是在这个场合,我有幸成为这些学长的“同会者”和“共事者”。
朱光潜先生辞世后,我不止一次地想起他。他著作等身,译文浩繁,西方文艺批评史上、美学哲理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所有名家经典,他无不涉及。只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每一个地区,都能看到这个思想者——一个小老头的身影坐在那里,握着拳,支着下颌在进行思考。
他的精神人格之所以值得景仰,并经得起推敲,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产生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并且是以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维柯等这样一些高难度的人物与文本为研译对象,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对于早年就已经功成名就、有条件“歇一口气”的老学人更是不容易做到。
朱光潜先生常常使我想起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
(本文有删改)
【注释】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触犯了天庭而被惩罚。西西弗斯每日要将一块沉重的石头推上山,每当石头推到山顶就滚下来,于是西西弗斯又得重新将石头往山顶推,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光潜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踏一双布鞋”这一句话,从名气、身材、穿着等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朱光潜。
B.作者写朱光潜对于刊物之外的任何学术理论问题,“有严格的界限,绝不越雷池一步,绝不高谈阔论,枝叶蔓延”,旨在说明朱光潜研究领域的局限。
C.说朱光潜是“美学理论王国的‘王者’”,是因为朱光潜对他在美学问题上的每一个论敌都不曾放过,或批评,或商榷,或反驳,大有舌战群儒之概。
D.朱光潜之所以能著作等等身,主要取决于他精神品质的“毅”与“勤”,作者显然也认同这种精神品质,比把它视为创作学术业绩的必要条件。
E.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朱光潜这个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推介了出来。
【小题2】文中作者谈到,他对朱光潜先生的认识从“肃穆”到“威严”到后来“自主”,作者的这三种认识在朱光潜先生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分析归纳。
【小题3】文章题为“我的师长朱光潜”,作者从哪儿方面介绍朱光潜可以作为“我的师长”这一身份的?请加以概括。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有着怎样的意蕴?请简要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怀念老作家刘白羽
①今年8月24日是白羽老逝世三周年的日子,几年来,我常常为自己的拖沓懊恼不已。
②2005年8月21日听到老作家刘白羽病危的消息,我真诚地期待老人的身体好起来,可以接着做我们的访谈;没想到8月24日下午3时就传来噩耗。期望一位历经沧桑、体弱多病的89岁老人健康长寿,是对医学科学的苛求;但我坚信,老人为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将永记于中国文学史册,老人的高尚品质会永驻我们心间。
③第一次采访白羽老人是1996年,在中国作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那时老人除了腿疾,身体尚好,特别健谈。他说,恐怕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时他就走不动了,到时候他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了解会议情况。采访他时,他总是先问当前又有哪些年轻作家写了哪些好作品。他对年轻一代的期望特别高。
④一晃五年过去了。中国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我又作为记者到他家去采访他。他已坐在轮椅上。他不慎摔伤,医生在他头上用小纱网包住一块纱布贴住伤口。纱网像个可爱的瓜皮帽,歪顶在头上,给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军人添了几分俏皮和亲切。他坐在会客室的一座挺大的刘白羽铜像对面,显得反差特别大。雕像气宇轩昂,神采奕奕,威严庄重。对面而坐的老人身上,比那雕像多了许多内容;俨然一位慈祥的学者,一个和蔼可亲的邻家老伯。
⑤他说他走路不方便,不能出去参加活动了,想念老朋友,就让司机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坐坐。每天坚持写500字左右的文字,还用录音机听外国名著,有时听得热泪盈眶。最快乐的事就是和来访的朋友谈对这些作品的新的感想,了解一些新鲜事,新作品。他并不简单地反对现代派,还专门研究了福克纳的作品,并写文章发表在我们《文艺报》上。
⑥我深深感到这位影响了几代人的现当代著名作家,心中最重的两个字就是人民,无论是他的工作还是他的文学创作都能体现出这一点。他每次都会说的一个话题是:我服从组织安排,做了太长时间的行政工作,自从闲下来才有完整的时间写作,有好多东西要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你们年轻人,不能抱怨行政事务缠身,要挤时间读书、写作。
⑦2001年之后,逢年过节我都会去看望老人家。每次去他都要讲一段录音机里反复听过的名篇名作,有的段落还能背上几句。2004年年初,他谈到与巴金的生死之交时落泪了。30年代巴老帮他出第一本小说集;小儿子重病,巴金和他一起度过在上海治疗的心酸日子,白羽老说,我的文学生涯从上海开始,我爱上海,我真的怀念上海的春天呀,想念我的老朋友巴金。那天,他让秘书取出刚刚出版的《天籁集》和《凝思集》,签字送给我。他说,这两本散文集里发表的都是一个垂暮之人的心灵自白,所有的悲欢苦乐有如大浪波涛在心里,写出来,为这种爱留下永恒的记忆。
⑧《文艺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发表了刘白羽两部散文集出版的消息。不久,我再去看望他,他有些伤感地说,我连一天500字都写不了了,什么都干不了的日子不好过。我安慰他,写不了就说,我记录,帮您整理。他听了我的话一下子高兴起来,转而又说,你们都那么忙,不可能常来。我信誓旦旦地表示:您现在就说说和巴老的生死之交,我的录音机开着呢!他说了一会儿,显然体力不支。我对他说,改日我再来采访您,您的经历是我们年轻人的宝贵财富。他幽默地接了一句:舍命不舍财!我说,您的意思是我拿您赚稿费吧?他用手指在空中写了三笔说:是才华的才。我谦虚地表示:我最多是木字边材,只是记者的料而已没大出息。我们非常愉快地告别时约定:过几天我就来。他握着我的手说,我随时等你采访。
⑨没几天,白羽老让秘书送我一套《刘白羽文集》。听说老人家身体还好,总觉得日子长着呢,就把约定拖了下来。
⑩我时常想起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一篇一篇翻看他的作品,一遍一遍听他没有给我讲完的故事,一次一次自责,一年又一年地怀念。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没有结束的采访,因为我失信在先。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刘白羽是老一辈作家,组织上服从安排,思想上为人民服务。因此,他告诫年轻人,要挤时间读书、写作,不要像他一样留下遗憾。
B.刘白羽老人坐在刘白羽铜像对面。雕像威严庄重;老人比雕像慈祥、和蔼、可亲。显然雕像的艺术成分太大,不符合生活的真实。
C.医学科学不可能让一个老人永远健康长寿;但他为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将永垂史册。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告诉人们: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D.他谈到与巴金的生死之交时落泪了。这是因为巴老曾帮他出版第一本小说集,还陪他度过心酸的日子,没有报答,问心有愧,歉疚。
E.八段末关于财、才和材的对话,巧用谐音。白羽老正话反说,意思是乐于施才;作者谦虚中有欣慰,意为不才却有幸受才。
(2)本文追忆了老作家刘白羽的哪些事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回忆录的写作特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本文作者怀念白羽老人时懊恼不已。这是为什么?结合全文,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题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文章有删节)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麋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觉得逻辑这门学问是挺“玄”的,应该提点怪问题。有一次他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d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垂直于黑板)’这是什么意思?” 林国达傻了。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有一个同学,大概是陈蕴珍,即萧珊,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沈先生有一次拉金先生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题目是《小说和哲学》,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拉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 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除了一本大学丛书里的《逻辑》,我所知道的,还有一本《论道》。其余还有什么,我不清楚。
(有删节)
【小题1】结合文章谈谈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和金岳霖先生的“有趣”。(8分)
【小题2】梁文语言典雅,汪文语言平实,各有其妙,请结合文本赏析。(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音乐家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东县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创作风格,既受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又保持着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他一生创作了二百六十多首(部)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
贺绿汀1926年加入***,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他创作的《暴动歌》,是中国最早讴歌工农武装夺取政权的歌曲之一。1934年创作的《牧童短笛》采用欧洲“复调技法”,成功地模仿了中国民族乐器笛子的特色,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牧童悠然吹笛的情景。这部作品开创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先河,成为中国专业音乐创作走向世界乐坛的首批作品之一,为贺绿汀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进入电影界为电影、话剧配乐作曲,是他职业生涯的开始。1935年由他配乐的《都市风光》是中国第一部音乐戏剧片,中国电影音乐从采用现成唱片配乐至由专人作曲的这一历史性的过渡,就是以这部电影为起点的。1937年创作的电影《马路天使》的插曲《四季歌》,根据江苏民歌改编。片中少女,由于故乡遭日寇侵略,被迫流浪南方,家乡、父母和正在前方同侵略军作战的情郎,时时引起少女的伤感和思念。作为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奠基人之一的贺绿汀,写了十七部电影音乐。
贺绿汀的艺术精神,体现在他1934年发表的论文《音乐艺术的时代性》中。他主张艺术家要成为“时代的代言人,或新时代的预言家”。他说:“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单是要有成熟的技巧,也必须具有极其敏锐的时代感受性。他不单是民众的喉舌,而且负有推动新时代前进的使命。”担负起创造新中国音乐的这一时代使命,是他后来以毕生精力去实践的艺术精神。
“七七”事变后,贺绿汀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第一队,宣传抗日。1937年冬创作抗日歌曲《游击队歌》。后到重庆,创作了合唱《胜利进行曲》、笛子独奏曲《幽思》等。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在题材上更贴近时代的脚步,如著名的《嘉陵江上》,作者运用西洋歌剧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写法,并采撷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作品寄托了一个东北难民对失去的家乡的怀念,表达了坚决打回老家去的抗日决心。
在解放区期间,他的创作以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为主要内容,追求音乐的通俗性,探索歌舞剧形式,用专业手法对传统民歌进行改编。《东方红》等抗战音乐精品,受到人们的欢迎。
《森吉德玛》是贺绿汀管弦乐曲的代表作,创作于1945年。这是一首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作品。作者将此曲与《晚会》等其他四首乐曲合在一起,编成一组管弦乐曲,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演出,获得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为办好音乐院校、培养新型的专业音乐人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广招贤才,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艺术思想上,他主张既要借鉴西方音乐又要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以建设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他在学院正式开设民歌课;1953年建立民族音乐研究室;1956年又成立了民族音乐系。在办学实践中,他逐步建立了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的教学体制,为国内其他音乐院校争相仿效。1953年著文《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针砭音乐界某些人轻视技术、艺术、形式以及创作上的口号化、公式化、概念化等“左”倾顽症。
贺绿汀是从湖湘文化土壤中走出来的杰出音乐家,他身上体现了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文精神。
(选自《贺绿汀和他的音乐作品》,《书屋》2011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贺绿汀艺术主张和实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贺绿汀认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要肩负起推动新时代前进的使命。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办好音乐院校,培养新型专业音乐人才,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时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B.贺绿汀认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也要有成熟的技巧,反对轻视技术、艺术、形式的做法。他在解放区创作音乐作品时,就对歌舞剧形式进行探索,用专业手法来改编传统民歌。
C.贺绿汀主张艺术家要成为“民众的喉舌”,他创作的《暴动歌》讴歌工农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反映抗日根据地生活的《四季歌》表现了因故乡沦陷流浪到南方的少女的伤感。
D.贺绿汀主张既要借鉴西方音乐,又要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嘉陵江上》是采用西洋音乐的一些技法,并结合中国的音乐元素创作的抗战歌曲。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笛子曲《牧童短笛》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走向世界乐坛的首批作品之一,为贺绿汀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B.贺绿汀一生创作了二百六十多首(部)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有电影音乐、话剧配乐、音乐戏剧、合唱、独奏、管弦乐等。
C.贺绿汀为中国第一部音乐戏剧片《都市风光》配乐,中国电影音乐完成了从采用现成唱片配乐到由专人作曲的历史性转变。
D.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作品《森吉德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是贺绿汀的代表作之一,后来被改编成一组管弦乐曲《晚会》。
【小题3】作者说贺绿汀有“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文精神”,任选其精神的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海南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尽早启动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改革。据该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主席毛万春介绍,现行特殊工种可提前退休名录大部分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至今未能与时俱进开展清理调整工作,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制定的具体政策规定、审批条件差别很大,亟待改革和规范。

(摘编自《工人日报》)(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目前延迟退休方案仍在抓紧制定中,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社会保障制度进展情况等多种因素。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会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标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均预期寿命40多岁的情况下制定的。如今,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3岁,养老保险的赡养比也下降到3∶1。延迟退休是应对养老金收不抵支风险、维持政策代际公平的有效选择。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上海一个女性能活到85岁,如果55岁退休,后面要领30年养老金。如果不改革政策,老年人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啃小”,增加下一代人的负担,这从代际公平上来说不太好。

材料三:

3月12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小组会议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在回应委员呼声时表示,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不仅是60岁,从长远来看恐怕还要有所延迟。”汤涛表示,无论是从养老金方面,还是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来说,延迟退休都是大势所趋。2017年,俄罗斯就已经做出了延迟退休的规定。不过,汤涛也表示,不少职工对于延迟退休有着不同的意见,例如一些女职工,长期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工作,从体力劳动和危险性的角度考虑,她们不愿意延迟退休。对此,有委员建议,对企业干部,可以参照政府部门的规定予以优先解决,而对职工,则允许其自我选择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对此,汤涛说道:“我赞同你的观点。”

在2016年3月2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需要遵循多项原则:一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再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我举个例子,比如5年以后,你是60岁退休,这个政策施行以后,那你可能是60岁零3个月退休,这样大家便于接受。”时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的尹蔚民说,“第二个人可能是第二年退休,那他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尹蔚民表示,根据国家现在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实施,并提前公示,做好预告。

(摘编自《工人日报》)

材料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曾表示,延迟退休政策最根本的原则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为了给公众做好心理准备的时间,政策出台后至少五年,才会渐进式实施。2017年没有出台相关方案,如果2018年出台,2023年落地实施的话,以下四类群体会受影响:

(1)小于等于50岁的女性工人,即1973年及以后出生的女性;

(2)小于等于55岁的女性干部,即国家文件规定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的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

(3)小于等于55岁的男性工人,主要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即1968年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4)小于等于60岁的男性干部,即1963年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按照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到同时达到65岁。

在美国,职工延迟到70岁退休,可以比在65岁退休多拿40%的退休金。发达国家男性退休年龄多为65岁,女性为60岁~65岁;发展中国家男性退休年龄多为60岁,女性为55岁~60岁;50岁退休为全世界最早退休年龄。

多数国家普遍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或者计划提高退休年龄。如美国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韩国领取养老金的年龄2013年由60岁调整为61岁,2033年将提高至65岁。加拿大政府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160多个国家的统计,中国女职工50岁退休,中国是全世界中等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劳动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行特殊工种可提前退休名录大部分形成时间较早,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制定的具体规定、审批条件差别很大,亟待改革和规范。
B.延迟退休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社会保障制度进展情况等多种因素。
C.2017年,俄罗斯已经做出了延迟退休的规定,因此我国也将很快推出延迟退休的政策,以顺应大势。
D.如果延迟退休方案按材料四的方案落地实施,女性工人将最先受到影响,其次是女性干部和主要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男性工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比发展中国家平均要高5岁,我国拟将退休年龄向发达国家靠拢,这说明我国将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B.从材料四来看,在美国,65岁即可退休,但本人如果愿意在70岁退休,则会比在65岁退休多拿40%的退休金。
C.虽然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但不少职工对于延迟退休有着不同的意见,对此,有委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D.如果延迟退休方案在2023年落地实施,那么一部分“60后”会受到影响,对“70后”和“80后”影响更大,对“90后”来说,则完全赶上了。
【小题3】国家推出延迟退休政策,是基于哪些考虑?延迟退休政策怎样才能顺利推进?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