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曼德拉1918年出生在南非特兰斯凯地区的姆卫佐村,他是考撒族人,小名豪利沙沙,意思是“不安分的家伙”——这几乎成了他一辈子命运的写照。曼德拉的父亲是泰姆布部落最高首领的参事,并在一个由白人政府监督的咨询委员会里供职。曼德拉亲眼见到父亲为了族人的利益与白人统治者进行抗争。父亲给曼德拉讲述了许多非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母亲则常常向他讲述考撒人的道德典故。从这些故事里,曼德拉习得了考撒人古老的智慧以及族人之间的责任和关爱。
②在曼德拉九岁那年,父亲离世。曼德拉随后被泰姆布王朝的摄政王收养。他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追求更高理想的冲动最早就是从这里萌芽的。
③摄政王的仁慈和部落的民主议事规则对曼德拉影响极大。摄政王夫妇把曼德拉视为己出,把他当作未来的部落接班人精心培养。曼德拉和摄政王的孩子们一起上学、玩耍,亲如兄弟姐妹。摄政王还经常将曼德拉的母亲和妹妹接来王府陪伴曼德拉。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使曼德拉养成了宽厚、温和的个性。少年曼德拉还经常旁听摄政王召集的部落会议。摄政王宣布会议开始后,便一言不发,听由到会的每个人轮流发言。有些发言是批评摄政王的,但不管批评多么激烈,摄政王从不为自己辩护。大家发言完毕后,摄政王再进行总结,寻找大家的共识,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进去。如果没有达成共识,下次继续召开会议,一直到达成共识为止。这种源自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和共识意识,在日后曼德拉建设南非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管敌人或竞争对手的抨击多么激烈,曼德拉一直耐心倾听,一遍遍地讨论,直到达成共识。因此,今天在南非大陆上建成的民主并不全是西方的传播和赐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非洲本土的政治智慧。
④16岁成人礼后,曼德拉离开了王府,在克拉克伯雷寄宿学校上初中。这是一所教会学校,英语是唯一教学用语,课程都与英国和基督教有关。学校向学生灌输英国白人至上文化,但同时也传授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19岁时,曼德拉进入希尔德顿预备学校。这里给曼德拉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著名考撒族游吟诗人姆卡伊对学校的造访。姆卡伊从白人专用的门走进来,大胆预言未来南非黑人终将战胜白人殖民者。这一幕对于曼德拉来说就像“流星划过了黑暗的夜空”。
⑤21岁时曼德拉进入福特海尔大学,这是当时唯一的黑人大学。正是在这里,曼德拉结识了后来在非国大担任领导的马修斯教授和贾巴乌教授。这两位教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主张通过渐进和非暴力的制度变革来扩大黑人权利。
⑥上世纪40年代的南非,黑人的处境越发艰难,曼德拉已难以在冲突日益激烈的白人统治者和黑人觉醒者之间保持超然态度。其间,有两件事深深影响了曼德拉。第一件事是,一天曼德拉和同学正站在邮局外面,一位傲慢的白人官员走过来,要求曼德拉的同学进邮局为他买几张邮票。当时,任何白人都可以让任何黑人为自己办事。虽然受到了这个白人官员的威胁,但是这位同学仍然坚决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曼德拉深受触动。另一件事是,曼德拉被提名为福特海尔大学“学生代表委员会”候选人,此时由于学校粗暴拒绝了学生要求改善伙食和参加更多的学校管理的建议,学生代表会议决定抵制选举“学生代表委员会”的正式投票,校方两次强行组织选举,曼德拉都被选上了,但为了坚持“校方不接受学生建议就辞职”的承诺,曼德拉两次辞职。结果他被开除了。
⑦沮丧的曼德拉回到摄政王府。他不仅没有听从摄政王的建议重新回到学校,同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他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逃到了约翰内斯堡。至此,曼德拉彻底摆脱了羁绊,站在了一个崭新但异常曲折的新起点上。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采用了一般传记的写法,按照时间顺序,以曼德拉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叙述了曼德拉早期的生活经历。
B.文章第①段不仅写出了曼德拉出生的时间、地点、父亲、母亲,还特别写出了他的小名豪利沙沙,并解释了小名的意思,目的是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C.文章第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①段对曼德拉从出生到离开家时的早期情况的介绍,下启对他在摄政王府生活的叙述,重点是承上。
D.福特海尔大学是当时唯一的黑人大学,这说明当时的种族隔离政策非常严苛,有很多黑人不能接受高等教育。
E.曼德拉16岁成人礼后,到克拉克伯雷寄宿学校接受教育,这所学校传授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
【小题2】从文中看,对曼德拉一生有重要影响的有哪些人?这些人各自对曼德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题3】本文在材料的裁剪方面很有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4】你赞同第③段所叙述的民主议事制度吗?请结合文本和你的思考,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10:0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王维的“名大家”
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观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此《三百篇》之罪人矣”。“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诗笺注•••••••••序》中努力为王维“陷贼”事件辩诬,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这从宋人以杜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见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杜为“大家”。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由于重学力格调,轻自然情韵的思想在诗学传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山水短章向来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以至于清初王士祯为了抬高王维的地位,也要强调王维诗歌中的“沉着痛快”。
清中叶以后,以翁方纲“肌理说”为代表的崇尚学力的“宗宋派”更是逐渐占据上风,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在这种诗学背景下,王维显然是难以位列“大家”的,即使有王士祯倡导“神韵说”而独尊王维,仍无力颠覆诗学传统中的“大家”观念。在这里,王士祯明确指出以杜甫、苏轼为代表的“长江大河”是“大家”之境,以谢朓、何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澄泽灵沼”之境是“名家”之境。然而,论者也普遍感到,与诸“名家”相比,王维有不少接近于“大家”标准的地方,因此,仅以“名家”目之似不太切当:一方面“唐人诸体诗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诘一人”;另一方面,王维在“学问”“才力”方面都超出侪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大家”这一概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家”必须符合传统诗学批评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历代没有变化。
B.成为“大家”,不仅要在为人行事方面崇高和磊落,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C.成为“大家”的首要条件是道德标准要高,即人格的高尚。
D.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小题2】下列对王维被排除在“大家”之外的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因为“陷贼”事件在大节上有亏,被后人排斥于“大家”之外。
B.王维在气节、人格上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
C.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耽禅味而忘诗教”。
D.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是山水诗,而这些诗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被认为“大家不足”,除了道德的标准外,主要原因是其诗歌表现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内容有区别。
B.赵殿成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并说王维诗“温柔敦厚”,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C.王维被明清诗学批评家称为“名大家”,是因为王维的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
D.客观地说,王维在很多方面是接近于“大家”标准的,比如其“学问”“才力”等都超过了当时的许多诗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薛其坤院士团队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自209年起,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带领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组成的实验团队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实现发起冲击。历经四年努力,团队生长和测量了l000多个样品,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长出了高质量的Cr掺杂(Bi,Sb)2Te3拓扑绝缘体磁性薄膜,将其制备成输运器件,并在极低温环境下对其磁电阻和反常霍尔效应进行了精密测量。终于发现在一定的外加栅极电压范围内,此材料在零磁场中的反常霍尔电阻达到了量子霍尔效应的特征值,世界难题得以攻克。

美国《科学》杂志于2013年3月14日在线发表这一研究成果,引起物理学界巨大反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称赞其是诺贝尔奖级的成绩。发现量子霍尔反常效应团队的五位主要完成人,平均年龄48岁,他们瞄准同一重大科学目标,各有所长但相对独立,单元科研团队的成员间形成了高效合作。团队成员们表示:“中国的基础科研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奋斗者,倍感幸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月9日)

材料二:

薛其坤说,要观察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需要材料的性质同时满足三个苛刻条件:绝缘的、拓扑的、磁性的。但在实际材料中,实现以上任何一点都具有相当大难度,更别说同时满足三点、。“就如同要求一个人同时具有短跑运动员的速度、篮球运动员的高度、体操运动员的灵巧一样。”用薛其坤的话说,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要求。

幸运的是,2008年,薛其坤团队抓住拓扑绝缘体这个新领域的契机,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拓扑绝缘体薄膜的生长动力学机制,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揭示出拓扑绝缘体表面态的拓扑保护性和朗道量子化独特性质。2009年,薛其坤领导的实验团队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进行攻关。2012年底,团队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于1880年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3年后,终于实现了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为了实现这一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和他的团队花了整整4年时间。

什么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薛其坤形象地说,该发现可以改变电子的运动轨迹,使其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有序。这项研究成果将会推动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解决电脑发热、能量耗损等问题。对普通大众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有可能摆脱手机或电脑发热、耗电快、运行慢等困扰。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1月8日)

材料三:

重大实验发现是对人类智慧的一个巨大挑战,这对研究团队的科研素养和积累,以及实验技术水平的要求都非常高。每毎听到有人称赞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薛其坤都会回一句,“这是我们团队精诚合作、联合攻关的共同成果,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在他看来,“团队协作、攻坚克难”的创新模式是拔得头筹的重要因素。

薛其坤称自己的团队是“世界上最有战斗力的团队”,因为这些科学家在各自领域都是一流的“专业选手”。如今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不确定的目标,从单兵作战走到了一起。“瞄准同一重大科学目标,不同擅长但相对独立的单元科研团队的成员间形成了高效合作,其深度和持久性在国内外也不多见。”薛其坤自豪地说。

展开实验的4年里,团队成员通过一次次的生长、测量、反馈、调整,争取每一步都做到极致。背后支撑实验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的是精密的试验系统,这是实验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集中彰显。薛其坤团队的实验室位于清华大学一栋普通实验楼内,踏入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摆放着的科研仪器,其中有五套精密实验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这些仪器成就了实验技术的最好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最近20年中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大力投入。”薛其坤如是说。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1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团队历经四年努力终于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一种材料在零磁场中的反常霍尔电阻达到了量子霍尔效应的特征值。
B.薛其坤院士团队能够首先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离不开团队中每一个成员各自过硬的专业素养,更离不开团队的合理分工、精诚合作。
C.美国物理学家霍尔虽然于1880年发现反常霍尔效应,但从真实材料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薛其坤院士团队的发现尚属首次。
D.薛其坤院士团队拥有五套在国际上绝无仅有的精密实验系统,这是薛其坤团队能够成为“世界上最有战斗力团队”的首要因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振宁称赞薛其坤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是诺贝尔奖级的成绩,这足以证明这一实验是世界物理学界近几年最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
B.薛其坤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并且能给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
C.薛其坤院士认为,只要满足需要材料的性质是绝缘的、拓扑的、磁性的这三个苛刻条件,就可以完成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D.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领域投入的增大,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春天即将来临,我国科学领域将会取得越来越多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小题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薛其坤院士团队取得成功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洛勇:我只演正面的中国形象

王洛勇被称为“百老汇华裔第一人”,他因主演百老汇名剧《西贡小姐》而成为西方戏剧界的明星。《亚洲周刊》称,“由于他的表演,百老汇舞台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美国戏剧》则说,“美国应该承认更多像王洛勇这样的亚裔演员,从他身上可以预见中国演员、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已为期不远。”

王洛勇1958年出生在河南,11岁就离家去湖北十堰的一所戏曲学校学习京剧武生。他每天清晨就开始苦练基本功,摸爬滚打,舞刀弄枪,练就了扎实的表演基本功。1981年,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4年后以优异的表现留校任教。

谋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王洛勇并不满足。“大学毕业就教书,从理论到理论,总感觉自己有点误人子弟。”他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在一次艺术节活动上,他遇上了一个美国代表团,了解到在美国,一部戏经常能演上七八年,最长的甚至演了30多年。他很不解:是什么样的经典能这样长演不衰?他也因此对百老汇的舞台产生了向往。
1985年,他去路易斯安那大学学表演。可一到美国,他蹩脚的英语就露出马脚,结果被取消了奖学金。费尽周折,他最终就读美国波士顿大学戏剧表演系。“艰苦、劳累、饿肚子,穷得一文不名。整整好几年都是这么度过的。”王洛勇对记者回忆道。“在异国他乡,我靠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坚韧不拔,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

在争取《西贡小姐》的表演机会时,舞台监督起初对他的英语水平表示怀疑。王洛勇对他说:“只要我能出现在《西贡小姐》的舞台上,我的英语就一定比台上所有的亚裔演员好。”演出成功后,连《纽约时报》都这样评价:“他清晰的英文吐字,让用母语演出的美国演员感到羞愧。”因为自幼学习京剧,王洛勇的表演功底很扎实。他还深入理解角色,挖掘出人物的深度。美国剧评家说他的表演“强烈控诉了殖民主义对亚洲文化的摧残”,称他“是个有鲜明个性的创造者”。

“我在美国这么多年,没怎么演过正派人物——胆小的中国人,愚昧的中国人,无理的中国人,自扫门前雪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加在一块儿,就是造成我们被人看不起的原因啊!”
很长时间里,王洛勇都觉得表演就是表演,和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但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也坚定了他回国发展的念头。
那是女儿上二年级的时候,王洛勇接她放学。女儿见到爸爸一直闹别扭。经再三询问,孩子才告诉他说:“你总是演傻子,同学们都说我是傻子的女儿!”
王洛勇这才恍然大悟。在美国电视剧《第三观察》中,他扮演一个生活在中国城里的父亲,女儿得了脑膜炎,他却只是在家里烧香拜佛,害得女儿差点死去。2002年,中央电视台请王洛勇回来演电视剧。听说是正面英雄形象,王洛勇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为了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为了孩子,也为了减少内疚之情”。

王洛勇先后在《生死卧底》《林海雪原》等电视剧中扮演主要角色。他总会对角色加入自己的理解。主演《焦裕禄》,王洛勇先是循着焦裕禄的足迹进行考查,自己经历了一遍对这个模范人物由怀疑到深信不疑的过程。

因为《简·爱》,王洛勇又重回话剧舞台。这部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2009年开演,如今已演出超过百场,“事实证明,经典永远能够打动人心。”王洛勇自己也被这个结果打动了,“这出戏讲两性之间的自由、平等、相互尊重,它强调女性的独立,女性在选择婚姻时对财产的割舍,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国的现实是一致的。王洛勇说,在他的经验里,不论是百老汇还是好莱坞的作品,都一直强调主题先行。

王洛勇一直想成为一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大使”。于是,他在美国一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传播中国文化;在一些国际文化活动上,他组织昆曲、京剧的演出;在演讲中,他把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同《霸王别姬》,《仲夏夜之梦》同《游园惊梦》,《哈姆雷特》同《赵氏孤儿》相比较。

“文化工作者对国家有责任,”王洛勇说,“艺术家不为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歌唱,声音就永远没有力量。我以前为祖国做得太少,现在有机会了,在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上,我愿意做一块石头。”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美国,一部能够强调主题先行的大戏甚至能够演上30多年,这深深地震动了王洛勇,也使他对百老汇产生了向往之情。
B.王洛勇的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奖学金被取消,说明想学表演,单有扎实的表演功底是不行的,语言表达也必须要好。
C.为了演好焦裕禄这个正面人物,把他最优秀的品质展现出来,王洛勇亲自沿焦裕禄的足迹考察,这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D.王洛勇认为,《简·爱》体现了两性之间的自由、平等、相互尊重和女性的独立,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国的现实一致,这是这部戏取得成功的原因。
E. 由于王洛勇从小学习京剧,有着扎实的表演功底,所以他获得了《西贡小姐》的表演机会,做了主演,并且取得了成功。
【小题2】王洛勇只演“正面的中国形象”,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小题3】王洛勇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怎样的贡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概括。
【小题4】王洛勇被称为“百老汇华裔第一人”,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守望者
定之
旅居杭城,已有数年了。总喜欢杭州的雅静,就着一方湖水,随意游走,或独处一隅,隐于柳桂之间,发些古思,情浓之时,便在山水悠然处,吟读几行先贤的字句,聊遣幽怀。寄情山水,任意东西,这便无疑是人生的至乐了。然数月之前,自我读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姜亮夫全集》之后,此种逸兴便也尽失,随之而来的,则是沉沉的反思,抑或是在惊服之余,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吧。多年以来,言及国学,总觉遥不可及、难以论道,读完姜 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顿生惶恐。我所读到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而个人所学鄙陋,因此妄作此传,以示崇敬之意。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二十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修身,润物于 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于己可谓“守身如玉德之花”,于学则是“南北归 一学之宗”,堪称一代大师。
姜亮夫在1922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时其触动颇大。在《自订年谱》中,他 说:“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备取生”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诸公。而王粱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 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
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这对姜亮走触动极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言到:“1928年8月,于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急去锡,目读《离骚》。请人为章曰‘与屈子同年’。”先师的无故离去,使他猝不及防,虽时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间浮沉,所遇种种,更让他无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是何等的创伤。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欲“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先生, 继承先师先生(生前)治学的路子”。此后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28岁时,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说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词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此,我走上了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
在楚辞学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学夸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180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
姜亮夫治学勤恳严谨,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步骤。他多积资料,自编工具书,且极具系统性,这无疑是他取得学术伟绩的首要方法。就《楚辞通故>而言,就是他四十年不断抄录各 代楚辞学方面的零星资料,整理总结出来的,可谓是煌煌巨著。姜亮夫说自己是个“钝根人”,治学就是用笨办法来做的。但正是这“笨”办法,方足显了他的大智和功底:返璞归真之美,往往便是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相关链接:
①姜先生的说法:“我总觉得世界上不论什么地方的什么事什么理什么物,他的生成,决不单是为那个地方那个事那个理而有;通通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历史总是为全人类而留的血痕。”姜先生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其情其意,可赞可叹。
②姜亮夫本来是要到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去了以后,在巴黎的博物馆、图书馆里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到法国的教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之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姜亮夫先生曾和学生谈到过自己在巴黎博物馆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的事情。先生本没有多少积蓄,又是自费留学,那段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先生如此亏待自己,却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拿去拍照。
③1979 年,筚逾古稀的姜亮夫主持杭州大学中文系,事务繁难,却接到了教育部发给他的一个函,委托老先生办一个“楚辞进修班”。姜老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他说:“教育部给我这么个重托。经过十年动乱,全国有水平的关于楚辞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少了,楚辞教育水平下降了,为了国家的文化教育,我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说姜亮夫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是因为他终世不倦于学术求索,虽久历坎坷,但建树卓著,治学为师,皆为世人所景仰。
B.姜亮夫在巴黎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决意抄录、拍摄,而这番辛苦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成为他学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
C.先师的无故离去和人世沉浮使姜亮夫悲痛欲绝。为纪念王国维先生,也为继承先师治学道路,同时有感于当时的社会,姜亮夫投入对楚辞的研究。
D.1926 年3月18日,姜亮夫曾参与执政府请愿,几乎遇难,后来他越墙脱离险境。这件事对他触动极大,一方面使他忧患国事,另一方面也使他潜心治学、发奋读书。
E.姜亮夫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这正是他“守身如玉德之花”的表现。
(2)作者读完《姜亮夫全集》后陷入深深的反思,他在反思什么?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本文为什么称姜亮夫为“国学守望者”?
(4)姜亮夫终成一代国学大师,你认为他的成功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的成功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茶与禅
禅宗与茶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素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也就是说,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苏轼有茶联:“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明代陆容有诗:“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荼。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韵满袈裟。”可见禅与茶文化的影响。
茶禅文化兴起于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同禅宗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寺院生活中,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例如,供奉祖师时,有“奠茶”,挂单时有“戒腊茶”,平日有“普茶”。由此可见,茶是寺院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南宗禅有专门的荼的仪式,僧众集合在菩提达摩像前饮茶,15世纪便发展为日本的茶道。
茶文化在兴起之初便与禅文化紧密结合,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是茶的提神、益思的功用,也就是封演书中所说的“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荡昏寐,饮之以茶。”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茶与禅的联系。茶对于“坐禅五调”(调食、调睡眠、调身、调心、调息)都有一定的帮助。而茶与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则是茶禅文化长期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苦”是佛教四谛之一,而茶味苦,这是茶与禅相当表面的关联。唐代之前,寺院煎茶时,多配以果料、香料等混合制作成“茶苏”饮用,而唐代禅宗大兴之后,就不再配以佐料,意在品味茶独特的味。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南宗禅更是强调顿悟。正是出于对本性直接交流的强调,禅宗中出现了“圆相”等比文字更为直接的方法。因为如此,禅宗偏向于写意简约的水墨画,而不是写实繁琐的工笔画。而禅与茶的交融,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品茶时,并没有多余的语言,人们只是专注于体会茶的味外之味,这与禅的精神是相一致的。饮茶时的感官体味,既与人的感觉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同时又能引发感觉之外的领悟。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静默率真是禅的精神之一。而茶不同于酒的浓烈,具有单纯质朴的性质,并可解昏聩。质朴清幽的性质,或许是荼禅融合的最重要因素。日本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倡茶道中“和、敬、清、寂”四则,正同禅的隐逸、无我、静虑等相印。禅宗的自省,也可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
摒弃了“我执”、“法执”、“空执”的禅者有着安详的心态。茶性清香,饮茶时,茶者能够获得平和的感受。安详静谧的心态有助于参禅和自省。茶室中渗透着禅宗这样的精神。门廊通向茶室的庭院甬道意味着冥想的第一阶段,即通向自我启示的道路,同时也让进入者感受到平和的风致。
茶与禅共有的素朴、见性、安详、修身的气氛,是二者交融发展的源泉。
【小题1】文中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禅宗与茶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的证据?请简要回答。(6分)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诗文,请举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茶与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