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 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 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 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 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 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 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
B.“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E.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2) 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
(3) 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7 11:1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蔚县剪纸是一个以宣纸为主要制作原料,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技法,后用毛笔点染色彩的剪纸品种。蔚县剪纸构围饱满,造型丰富、相栩如生,题材多是戏曲人物、脸谱、花鸟鱼虫、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家禽家畜、吉禽瑞兽、风景名胜等。但是,蔚县剪纸真正区分于中国其他剪纸艺术的却是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和刚性十足的创作主体。

首先,在制作工艺上,蔚县剪纸是用刀刻出来,而不是剪出来的。传统的手撕、剪等工艺在造型能力上相对粗糙,采用刀刻,可以创作出图案更加复杂、细腻的剪纸作品,刻刀的适用可以说是蔚县剪纸制作工艺里最重要的一次创新。相传蔚县剪纸艺术大师王老赏单刻刀就有一百多把,用刀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技法上,蔚县剪纸是我国唯一一种采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它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的浑厚质朴、粗犷豪放的特性,又兼有南方剪纸阳朝玲珑别透、纤细秀丽的风格,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于一身。其次,在色彩运用上,蔚县剪纸采用多色点染彩绘。蔚县剪纸的点染颜色运用大胆、浓艳,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又协调统一。与其他剪纸艺术相比,蔚县的点染技艺更加细腻,比如,一条细染色线两旁都要专门刻出两道白线,来防止串色的发生。上色,作为整个制作过程的重要步骤,其絢烂的色彩不仅为剪纸作品赋予了灵动的生命,也丰富了蔚县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方面,与江南的黑色剪纸、陕北的单色剪纸形成强烈的对比。第三,在创作主体上,蔚县剪纸以男性为主。随着制作工具的改良和愈加精细的创作过程,剪纸的主要劳动者从过去的女性逐渐转移到了男性。这些从事剪纸的艺人们,不但年轻力壮,眼神好,很多人还有从事过其它手工技艺的经历,对剪纸艺术的发展创新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自《民间艺术瑰宝——蔚县剪纸》)

材料二:

蔚县剪纸艺术发源于河北省蔚县。蔚县古称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地处长城以外,是中国历代内地通往塞外的咽喉要道,是南下北上、东来西往的交通要冲。历史上蔚县经济的勃兴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外地的许多文化艺术流传到蔚县。如杨柳青年画、武强木板水印窗花、山西梆子,坝上二人台,唐山皮影戏等都曾经在蔚县很有市场。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和刺激下,蔚县历史上产生了两门全国知名的艺术形式:一个是蔚县秧歌(古称蔚州梆子),另一个就是蔚县剪纸(亦称蔚县窗花),蔚州地方的百姓,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习俗:每逄佳节和喜庆的目子,喜欢在窗户纸上粘贴一些花花绿缲的图案,借以美化家庭环境,烘托喜庆气氛,谓之贴“窗花”。据说最早的窗花是“天皮亮”:一种在云母薄片上构图着色而成的装饰品。后来吸收了武强木板水印窗花的图案风格,可以裱糊在窗户上,内容多为戏文和花卉,后人称之为“草窗花”,这是蔚县剪纸诞生以前的情形。

其实,蔚州民间还盛行着一种供花鞋、荷包、枕头等物件上制绣时使用的“花祥”。农民艺人们借鉴了“花样”的剪纸形式,吸取了武强木板水印窗花和杨柳青年画的色彩特点,并模仿“天皮亮”那样的透明效果,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种在剪纸上染色而成的、新颖的剪纸艺术形式,这便是蔚县剪纸的雏形。

(摘自《蔚县剪纸的历史》

材料三:

蔚县剪纸特点鲜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必须将它完整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在早期的发展和传承当中,蔚县剪纸艺术是通过艺人们的口传心授才得以传承下来的,这意味着蔚县剪纸艺术最终还是要依靠技艺传承人才能够继续传承。在蔚县剪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过程当中,这些传承人作为剪纸艺术的“源头活水”,在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延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保护这些蔚县有纸艺术的传承人。特定的生态环境是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是形成遗产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等的整体性场景,因此,想要让蔚县剪纸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势必要加强对蔚县剪纸的特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这个生态环境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人文生态环境。现代人对剪纸艺术的价值理念、精神信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现如今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要求人们改变以往落后的生产观念,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将蔚县剪纸艺术中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地传承下去。

(摘编自《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其多元价值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蔚县剪纸是我国唯一一种采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集北方南方众家之所长于一身。
B.蔚县剪纸采用多色点染彩绘,颜色运用大胆、浓艳,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又协调统一,艺术表现形式丰富。
C.蔚县剪纸的艺人们以男性为主,他们年轻力壮,眼神好,还有其它手工技艺,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创新。
D.蔚县剪纸起源于前州百姓喜爱的“窗花”和蔚州民间盛行的供花鞋、荷包、枕头等物件上刺绣时使用的“花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独特的工艺特点和刚性十足的创作主体是蔚县剪纸和中国其他剪纸的区别,其他方面并无二致。
B.运用刻刀是蔚县剪纸最重要的一次创新,而传统的手撕、剪等工艺粗糙,无法创作出图案复杂、细腻的剪纸作品。
C.蔚县最早的窗花是在云母薄片上构图着色而成的装饰品,内容多为戏文和花卉,名为“天皮亮”,又叫“草窗花”。
D.梁家各种肃施佛它宽鼓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是目前不容忽视的任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保存、传承蔚县剪纸艺术,需要哪些措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画师洪野
施蛰存
①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真的好吗?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②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
③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他点点头,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
④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都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这样地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
⑤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学校里来,一看见我,就授给我道:“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
⑥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高的价目,觉得不好意思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不要紧,你收了罢。我早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
⑦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
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
⑨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的死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矻矻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他就只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分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一个水上的浮沤,乍生乍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
(选自《施蛰存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写到“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第⑦说他后来“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请结合全文,分析他的“突变”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结合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请概括画师洪野的性格特点?(4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于青
(1)离开了父亲阴沉的旧宅,离开了母亲有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张爱玲感到了一种心身自由的舒畅。尽管复杂的家庭纠纷已使她的人生观蒙上了灰色,但她仍旧在同学中是一个沉默的女孩。但热爱生命,对世界充满了新奇与兴趣的爱玲却渡过了她生命中生动的一页。
(2)香港是一个商埠,那里集中了殖民文化的浮华与喧嚣。爱玲的同学中,多半来自印度、马来西亚、英国以及欧亚混血等富足的华侨之女。这里的生活气氛轻松而又明快,张爱玲与好友炎樱常常沉浸在日常生活里具体的乐趣中,一起看电影,一起吃冰淇淋,一起去跳舞。张爱玲最初的学习日子里,充分享受着生命的精美。
(3)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张爱玲的志向,张爱玲在沉闷的家庭里曾悟出她的做人之道:“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一身,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张爱玲的学生生活充满了计划。她与炎樱随意任性的性格不同的是,读书十分勤奋,甚至到了发奋的程度。她天生的聪颖和后天的努力,以及她的早熟及其世故,使她在花样年华便能揣摩每一个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门功课总是考第一。甚至有一位先生对她说:他教了十几年的书,没有给过别的学生似张爱玲这样高的分数。张爱玲连得了两个奖学金,不是香港战乱爆发,她很有希望被送到英国去继续深造。在这样的发奋下,她的英文出奇之好,好过中文。她的姑姑也赞叹她是:“真本事,随便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学。”并非说她看内容,她是看里面的英文写法。于是她的英文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这为她后来回上海谋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由于张爱玲的同学中阔人太多,张爱玲更是沉默寡语,冷眼审视。她的社交范围不广,只是同好友炎樱亲如手足。经炎樱的介绍,她认识了几个人物,其中有一个嫁过几次不同人种的广东女子麦唐纳太太,这女人后来便成为《连环套》中的主人公霓喜,还有一个本分的英国教师,罗杰安白登,这便是《沉香屑》中娶了中国女孩的罗杰先生。因为此时的爱玲纯粹是冷眼旁观,这些人物给了她深刻的印象,他们好像活泼地嵌入了爱玲的脑海里。
(5)香港大学三年级时,香港战争爆发。张爱玲在对这段经历的回忆时做了一个比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张爱玲却没有睡着。战争的种种恐怖都清晰地刻在她的脑海里。她经受过家事变迁,人情冷暖,但枪声炮火给予她的刺激却是空前的。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就躺在自己的身边,眼前穿梭般来去血肉横飞的人们,耳边是枪鸣炮轰,张爱玲的心收得更紧了,她把自己牢牢地关紧,处乱世于不惊,居险境于平和,竟在炮火中又重新读了《官场现形记》,仅仅担心的是能不能够读得完。除此之外,便冷眼观察乱世中的人生,此时的人生如同唐诗所形容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许多人耐不住这空虚和绝望,而急急结婚了。张爱玲亲眼目睹了一对男女在空袭中却要借车子去领结婚证。望着并不十分“善眉善眼“的男人和亦不超凡出众的新娘,爱玲的思绪总是围绕着“生命到底是什么”反复思忖着。也许在此时,她已孕育出几年后震惊文坛的杰作《倾城之恋》。
(6)休战后,张爱玲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她自己追忆着自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有良心的看护。她对病人的态度冰冷,因为看到生命在他们那里受难。受难的生命在张爱玲那里从根本上是不容的。她理念中的生命,应该是享用,各种各样的,从颜色到味觉,都应如此。然而现实中的生命处处是受难,她见过在战争中只剩下饮食男女这两项本能的大学生,看见了战后人们食欲的变态享受,使香港成为空前的美食城,看见了刚经过战乱就开女学生玩笑的日文教授,她终于得出结论:想做什么,立刻去做,都许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
(7)这一段香港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战事,为张爱玲走上文坛准备好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这一期间,她像一株正在吸收养分的青竹,各种各样的养料她皆能消化,以丰富自己不多的阅历所总结的经验。她总是奇特的,奇特地认为: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从张爱玲以后创作中可以看出,这样的一段生活,是让她“高兴”了良多时辰的。她不久的文坛盛名,便是从这片“脏”与“乱”中拨节而出的。
(8)一九四二年,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上海文坛从此捧出了一颗耀眼的新星。
(选自于青《张爱玲传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1928年,随父亲返回上海,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改名为张爱玲,同年父母协议离婚。
②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摘自张爱玲的《天才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爱玲历经坎坷,经受了家庭的变迁,领略了人情的冷暖,还遭遇了无情的充满死亡的战乱。
B.张爱玲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不负责任,对病人态度冰冷,是一个没有良心的看护,其原因是她内心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C.张爱玲身处乱世平和不惊,即使战乱爆发,也没有完全抱怨,战争的恐怖让她睡不着并清晰地刻在脑海,对她的影响巨大。
D.家庭沉闷的气氛和复杂的纠纷,香港浮华喧嚣的殖民文化,以及大学的同学中多是有钱的闲人,致使张爱玲沉默寡言,冷眼旁观。
 
E.张爱玲读大学时,每门功课总是考第一,这是因为她天生聪明,后天勤奋努力,还有能揣摩教授的心思。
(2)张爱玲在香港的经历,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哪些良好的基础?
(3)请简要概括张爱玲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文章第(3)段画横线的部分写到了张爱玲的“做人之道”,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生或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