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网络与文学
主持:窦文涛 嘉宾:顾彬(德国汉学家)
窦文涛:今天咱们来说说网络和文学。顾教授,您了解德国文学,又十分了解中国文学。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觉得那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因为网络的出现,好像人人都可以写了,而且电子化了,那种我们想象的像德国那种大部头的小说,将来还有位置吗?
顾彬:文学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死掉。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因为人的存在和书和文学的存在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该分清楚好的文学是在什么地方发表的。基本上不是在网络发表,而是在出版社发表的。在出版社发表水平不高的文学作品很困难。出版社会注意到一个作家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如果是低的,就不会发表。在网络上,谁都可以发表东西。
窦文涛:您自己上网吗?
顾彬:根本不上网。德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谁想在网络上发表东西,很难;作家需要出版社专门有编辑调查他的文学作品,看你的德文是对的还是不对,所以我写的那些作品如果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审校,可能我的文字水平没有现在高,肯定会很低。
窦文涛:我明白了,您是说出版社的编辑甚至能培养出一个好作家。在中国,有些成了腕的作家,改一个字都不行。但德国出版社的编辑,真的敢和作家商榷。你觉得作家和编辑之间应该是怎么一种关系?
顾彬:应该是合作关系,应该做好朋友。
窦文涛:我发现现在的网络上,中国跟世界的距离比以前接近很多,可是当代的中国作家,比起五四的那辈作家,跟世界的距离其实远很多。为什么?
顾彬:你想想,鲁迅接待萧伯纳,徐志摩接待泰戈尔,郁达夫跟佐藤春夫交朋友,他们都是直接读原文,然后跟外国的重要作家直接做朋友。今天的当代作家,虽然在世界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你有听说哪个作家是直接阅读原文的?你有听说哪个作家除创作之外还做翻译的?你有听说他们哪一个人在家里招待哪一个有名的外国作家,他们成为私人朋友的?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这么高速接近的世界里面,中国当代作家的处境却比以往的时代离世界更远。因为他们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
窦文涛:我们再谈谈作家写作与钱和名的问题。
顾彬:我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完全独立,无论他能否赚钱,他都应该写作。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尼采还没有发疯以前,一本书也没有办法发表,他用自己的钱发表他的书,还没有读者看他的作品,但是他发疯以后,慢慢才有了他的读者。如果尼采没有发疯以前,跟中国当代作家一样说市场要什么我写什么,不要我的书,那我不写,那么我们今天不会看到尼采的名字。
窦文涛:这个让我想起我的一些朋友,我在他们当中发现两种人。一种是画家,他说,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比如他画画,他说他直追宋元,他跟千年之前的古人对话,遥相做知音,然后默默地在这耕耘。另一种是作家,他跟我讲,现在时代不同了,你还想说几百年之后人们记得你?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你如果不在活着的时候出名,你死了没有人再会记得你。您对这两种观点怎么看?
顾彬:我不同意。你看,***喜欢的唐朝诗人李贺,唐以后中国人基本上不看他的作品,是日本人看他的作品。过了1300年以后,因为***特别喜欢李贺,所以李贺非常红。所以一个作家不应该考虑,我今天赚钱还是不赚钱,出名还是不出名,无所谓。他如果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思的,他已经满足了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另外的例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是为了还债,拼命写东西,也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巴尔扎克好像也是这样。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当初是为了还债,就是生活不好,照样写出伟大的作品。如果有钱赚的话,可以这样做下去,因为做的是工作,简朴的工作。所以也可能有些人,眼前有钱,将来又有很大的名,毕加索就是这样的。
(根据凤凰网《锵锵三人行》改写)
【小题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窦文涛认为,由于网络的出现,人人都能写作,且写作电子化了,因此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
B.顾彬认为,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好的文学来自出版社而非网络,因为网络对文学水平的高低无法控制。
C.窦文涛认为,网络拉近了中国跟世界的距离,可当代中国作家比起五四时期的作家来,跟世界的距离却很远。
D.顾彬认为,尼采起初的写作未顾及市场需求,以致自己掏钱发表的书没有人读,直到自己发疯才有了读者。
E. 针对窦文涛两种朋友的观点,顾彬认可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他认为写作是作家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小题2】围绕网络与文学,访谈双方主要谈了哪几个话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3】顾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这“两条沟”具体指什么?中国当代作家远离世界的根源是什么?
【小题4】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影响有限,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很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1 09:4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600余万名写作者、近千万部网文作品储备、200余种内容品类、1.918亿月活跃用户——这是阅文集团日前发布的一组数据。过去20年,中国网络文学经历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广为人知、从非主流到主流的过程。数据显示,2016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46亿元,今年预计达63亿元。
网文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长度,改变了写作者的构成,培育了无数文学读者。回望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20年,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边界日益模糊,文学生态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巨变。
(摘自解放日报《网络文学:改变作者构成和文学生态》)
材料二:
老外为何会成为中国网文的粉丝?
在邵燕君看来,网络小说的特性就会吸引人们去阅读。“网络文学对我们现实生活反映是非常切近的,它是一种折射式的反映,而非直接反映。某种意义上,我们现实中的焦虑、欲望就都会反映到类型文中去,我们最核心的焦虑恰恰可能会投射成网络文学中的‘爽点’。”
“比如现在都市文之中有很多‘重生文’。就是我一下回到生命的原点重新过起,所有的遗憾,丢失的恋人、错过的机会都可以找回、弥补。这样‘爽点’就有了。”她说。
国内粉丝规模的扩大还只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方面。从2016年开始,邵燕君和她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注意到,中国网络文学正在走出国门。
2014年12月,美籍华人赖静平)建立了被认为是第一家中国网络文学英译网站的Wuxiaworld。由此也引发了国内对网文出海现象的关注,诸多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组相继出现。
中国网络文学为何会越来越多的被外国读者接受?我们或许还可以从外国读者在起点国际上的留言找到原因。网友aswalz在看了一部名为《重生后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网络小说后表示,读这部作品“就像玩角色扮演游戏”。同样在追这部作品的Albert23坦言,“作者把人物和书中的世界背景塑造得太棒了”。Modsan则认为,“这个类型的小说正是我需要的”。
邵燕君曾对媒体表示,老外粉丝爱看中国网络小说的原因,和国内的粉丝差不多,就是爽——“草根的逆袭”这一主打模式具有相当的普适性,能满足不同人群共通的欲望。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网络小说出海之路:老外为何追捧?瓶颈在哪?》)
材料三: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欧阳友权教授指出,网络文学要想实现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相关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不能缺位。
  与会专家认为,网络文学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是一脉相承的。正是由于批评的积极干预,网络文学可以更健康地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不过,网络文学批评也面临新媒介、商业性等新情况。与传统文学批评相比较,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不能没有市场的维度,需要引入读者群的消费评价。不过,歌颂真善美、惩治假恶丑的坚守始终不能变,无论写什么和怎么写,也不能丢掉“文学性”这个核心。
事实上,与蓬勃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学相比较,当前我国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发展起一批专业评论队伍。正如网络作家陆显钊所说,“我们写作需要正能量的指引,需要敢于讲真话、有深度的批评来引导,不然很容易在网络空间中迷失自我,作品也很难留得下。实际上,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社会效益,更能够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络文学批评不能缺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通过详尽的数据来说明,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学,从而使文学生态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变。
B.材料二重在说明,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国内的粉丝团正快速扩大,而且被无数的外国读者接受;也产生了无数的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组。
C.邵燕君认为:《重生后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作者把人物和书中的世界背景塑造的很棒,所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追捧。
D.《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网络文学虽然蓬勃发展,但离实现健康、有序地繁荣发展尚有距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越来越快,中国网络文学亦将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为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接受,而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学亦将越来越式微。
B.从2016年的网络文学市场规模的数据和预计的2017年市场规模的数据已经显示,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越了所谓主流文学的市场规模。
C.相比较而言,传统文学批评有相对明确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这种标准和体系一般不会为市场所左右。
D.中国网络小说直观反映了生活现实,反映了现实中人们的焦虑、欲望,这样的特性往往会吸引读者——无论是中国读者还是外国读者——去阅读。
E. 网络文学要真正地吸引人们阅读,往往在于作者把握的“爽点”准确地反映人们最核心的焦虑。
【小题3】为了促进中国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地繁荣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时期以来,谈论快乐的话题愈来愈多。工作上有“快乐工作”说,生活上有“快乐生活”说,竞技场上有“快乐足球”说,学校有“快乐学习”说,研究领域有“快乐经济学”说,等等。
人生来具有趋乐避苦的本性。追求快乐,享受快乐,为人之常情。问题是什么叫快乐,怎样才能求得快乐。快乐是感觉,如何求之呢?马克思主义者对快乐有着自己的感受。谢觉哉在谈到长征中的艰苦与快乐时说,“不可能有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快乐来给你享受”,“只有经过劳作、经过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就告诉我们,形具快乐才生。
形具快乐生,首要在“形”。形是一种载体,是一种形体。无“形”,快乐就成了无本之木。毫无疑问,凡变化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无形难变,更难转化为快乐。这种形,具体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是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一件一件的具体工作。这些工作,或决策,或管理,或科研,或操作等,都是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参与,对创造新生活的奉献。这些工作,因我参与、我奉献而快乐。因为说到底,形为快乐之质,快乐为形器之用。形与快乐,犹如刀之刃、山之峰,形存快乐存,形谢快乐灭。
形具快乐生,重要在“具”。具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潜台词叫“足”,同义语为“办”。一件事情与工作之“形”,做起来会有难易,论起会有高下,但不论是非凡或是平凡,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困难脚下踩,快乐心头生。如果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事不“具”不“办”,或是三心二意,少“具”缺“足”,东一榔头西一棒,又怎么能享受经过劳作、奋斗、拼搏而取得成功后的快乐呢?
形具快乐生,关键在“生”。生是一种过程,既有出生之意,又有发生之状,更有化生之态。这种有“形”且“具”而“生”发出来的快乐,透视出的是进取,表现出的是愉悦。这种愉悦,既有诸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在接受外部刺激后的外部感觉,又有诸如运动觉、肌体觉、平衡觉等接受肌体内部刺激后,反映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不同状况的内部感觉。这种感觉属精神层面,只要不止于一步地实践、实践、再实践,进取、进取、再进取,就能使快乐陪伴终生。
形具快乐生,生生会不息。这种生生不息引起的变化,会使大量的新东西产生,并带源不断的快乐,使人“一笑失百忧”,精气神更足。生生不息的快乐会使人如神人,似天人,进入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成为忘我之人、不讲功劳之人、不讲名分之人,进而吐纳珠玉接千载,卷舒风云通万里。
【小题1】下面是关于“形具快乐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形”是快乐的载体,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工作,它透视出的是进取,表现出的是愉悦。
B.作者所认为的能够产生快乐的“形”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具有参与和奉献的特点。
C.“具”指的是做工作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并获得快乐。
D.“生”指的是劳作、奋斗、拼搏后所获得的快乐,它既指外部感觉,也指内部感觉。
【小题2】(小题2)下面各项中对“快乐”产生的必要条件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决策、管理、科研、操作,只要是对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新生活有利的工作,就有产生快乐的可能。
B.如果在工作中说得多,做得少,缺少“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的精神,也不能享受到快乐。
C.忘我之人、不讲功劳之人、不讲名分之人才能精气神更足,获得生生不息的快乐。
D.要想让快乐源源不断,陪伴终生,就得实践、实践、再实践,进取、进取、再进取。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这篇议论文先阐述了快乐的含义,然后分析怎样才能得到快乐,最后指出为什么需要快乐。
B.快乐是感觉,不同的人对快乐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指的快乐,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快乐,主要指精神层面。
C.在议论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时,作者先从正面分析怎样才能获得快乐,接着又从反面概括不可能取得快乐的种种表现。
D.世界上的工作有千千万万,但是本文所指的工作,是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具体工作。

同类题3

边疆教育先驱寸树声
陆 安
民国教育界出过一些知名人士,像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然而在最为偏远、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也有这样一个热心教育的人士。他就是边疆教育的先驱寸树声。
寸树声(1896—1978),字雨洲,云南腾冲县和顺乡人。1911年,寸树声考入大理中学,1915年毕业回乡执教小学堂,1918年赴日本留学,一待就是10多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寸树声回国,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执教。他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分析研究时局,力主抗日。后来,又与马叙伦、张友渔、齐燕铭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
关心地处边疆的家乡文化建设,一直是他始终不渝的情怀。他的家乡有建于1928年、占地1392平方米、藏书7万余册、被誉为“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由胡适题写牌匾的和顺图书馆。这座气势非凡的乡村图书馆,是寸树声心仪之地,也是他心中的灯塔。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这座图书馆:“我心焦的是图书馆所有的书籍虽然增加,而阅者不增加,……图书馆决不可成为一种‘独善其身’的建筑物,应当利用种种方法引诱乡人来阅览,养成乡人一种进图书馆犹如进茶馆、上烟馆一般踊跃的习惯,只要进图书馆的人增多,那么我们的目的在无形中就算达到增加了。”这些话,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振聋发聩之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先后在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任教。
  1940年,寸树声回到家乡,创办了云南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同时兼任和顺中心小学校长及和顺图书馆馆长。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并委托好友吴晗、曹靖华从昆明等地延聘来一大批学有专长、教书育人的名家,深入这座边陲学校,执掌教鞭,培育人才。  
在他的心目中,“乡村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乡村学校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有优秀知识的学习者,而出了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一种新型的人才”。今天人们一再倡导的“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藩篱”的理念,当时的益群中学已经身体力行了。他十分欣赏斯巴达式的严格训练,认为,“以斯巴达的严格训练对背负着几千年因袭的中国青年是必要的,有益的。”这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就在日军铁蹄声声,逼近腾冲之际,寸树声在他一手缔造的学校里,上了那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学校中依然高扬着中国的国旗,飘逸出琅琅读书之声。一袭素色西装的先生,站在学校礼堂的台子上,神色凝重地给全校同学上了“最后一课”。那永远定格在史册上的“最后一课”,对于寸树声来说,更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他在《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中这样描述:“……讲完后,我呆站在讲台上,只觉得鼻酸喉哽,不能再继续下去。台下的女生们已经欷歔地在哭泣着,男生都低垂着头,直立不动。似乎经过了很长时间后,我鼓着勇气说了一声:‘同学们,再见吧!’就踉跄地走下台来了。”
然而,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腾冲沦陷后,寸树声先后流亡到昆明和重庆。即使在颠沛流离、极为困厄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学生,在昆明组织成立了“益群校友会”,想方设法关心和帮助学生。
1943年5月,他撰写出版了《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一书,总结了乡村建设尤其是创办益群中学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其挚友徐家瑞评价此书,“情至文生,哀感顽艳,教育理论,以文艺之笔写出,更为动人。”
  抗战胜利后,寸树声返回故乡,重新竖起益群中学的金字招牌,益群中学红红火火坚持办了下来。“文革”中,未能幸免,惨遭迫害。1978年因病在昆明溘然长逝。一代教育家寸树声的名字和业绩与故乡的山河同在,永远载入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册之中。    (选自 《文史春秋》 2012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寸树声在求学期间,力主抗日。他先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后来,又与马叙伦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
B.寸树声留日归来后,先执教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执教于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等高校。
C.寸树声关心家乡文化的建设,支持边区教育。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捐款并提笔给家乡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观点。
D.抗日战争时期,寸树声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
E.这篇文章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寸树声求学、教学、办学的经历,真切的体现了作为边疆教育先驱者的风采。
【小题2】1934年寸树声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图书馆,简要分析这个举动的作用?(6分)
  
【小题3】文中对“最后一课”的描述,用了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这些细节描写的好处?(6分)  
【小题4】作为边疆教育先驱,“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 体现在全文很多方面,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鲁迅
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斗的作家,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纪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许将为大多数所忘却。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
狱中赠邹容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螭鬽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和“××”的×××斗争,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这也是和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我以为两人遭遇的所以不同,其原因乃在高尔基先前的理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而先生则排满之志虽伸,但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见《民报》第六本),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不久而袁世凯又攘夺国柄,以遂私图,就更使先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至于今,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最先亦见《民报》),为巨大的记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但革命之后,先生亦渐为昭示后世计,自藏其锋芒。浙江所刻的《章氏丛书》,是出于手定的,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先前的见于期刊的斗争的文章,竟多被刊落,上文所引的诗两首,亦不见于《诗录》中。一九三三年刻《章氏丛书续编》于北平,所收不多,而更纯谨,且不取旧作,当然也无斗争之作,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执贽愿为弟子者綦(qí)众,至于仓皇制《同门录》成册。近阅日报,有保护版权的广告,有三续丛书的记事,可见又将有遗著出版了,但补入先前战斗的文章与否,却无从知道。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然而此时此际,恐怕也未必能如所望罢,呜呼!
(注)①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又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革命家、学者。光复会的发起人之一,后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辛亥革命以后,逐渐脱离现实,钻入故纸堆中。1936年章太炎逝世后,一些人或作文诽谤奚落,或极力夸大他的学术成就,鲁迅因此做此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②汉代对文字学的通称。 ③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日本。④一九二六年八月间,章太炎在南京任孙传芳设立的婚丧祭礼制会会长,孙传芳曾邀他参加投壶仪式,但章未去。⑤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⑥极,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参加太炎先生追悼会的人不到一百,原因是官绅组织,小民不敢参加。
B.三十余年之前,太炎先生木板的《訄书》我读不断,也看不懂,可见他的学术水平不算高。
C.在日本,我前去听先生的讲学,直到现在,他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那是因为比之于学问,先生的革命精神更令我敬佩。
D.辛亥革命之后,先生逐渐藏起锋芒,退居于宁静的学者,成为一位纯粹的儒宗。
 
E.太炎先生对革命怀着满腔的热情,甘于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但遗憾的是他的志向都没有得到实现。
(2)“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作答。(6分)
(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章太炎先生的性格特点。(6分)
(4)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相关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赵元任出身官宦之家,是赵匡胤的第31代孙,清朝“乾陵三大家”之一的诗人赵翼是其六世祖。

1910 年,赵元任以第2名的身份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美官费生,并与同赴美国的胡适结下了终身的友谊。191年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每与人评论留美人物,辄推常州赵君元任为第一。……治哲学、物理、算数,皆精。以其余力旁及语学、音乐,皆有所成就。……他日所成,未可限量也。”胡适的判语显示了其识人的慧眼。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赵元任主修数学,同时在物理和天文学上狠下功夫,数学和天文学两门功课平均成绩的最高记录,在康奈尔若干年内无人打破。他同时还辅修哲学、逻辑、心理学和德文等,是“世界语俱乐部”的积极分子。赵元任还喜欢摄影,后来的妻子杨步伟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手不离相机的笑眯眯的青年。他还热心戏剧活动,演过戏,翻译剧本,用英文写小短剧,幽默地反映留学生在美国学语言的苦恼。

在美十年,赵元任如同海绵般全力吸收知识,拓展智识可能的边界,是不可多得的通才。

他唯一不满意自己“优柔寡断”的性格---一直对以什么为终身主业举棋不定,这是属于一个超级学霸的苦恼。1920年,在清华力遨下,赵元任回国,之后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赵元任在1916年的日记中写道:“我想我大概是个生来的语言学家、数学家和音乐家。”直到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他最后选择开设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和普通语言学,从这时起,将语言学作为一生努力的志业。

他在语言方面天赋异禀。他的绝活之一,是在清华园的周末同乐会上表演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旅行遍及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赵元任便用当地方言介绍名胜和特产,他一口气说了近一小时,听者无不捧腹。

赵元任身上有着一种传统先生所鲜有的幽默感;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知识是为了“好玩儿"。这种“好玩儿”让他往往能将深奥的学理用鲜明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讲授汉语的重要特点“同音异形”时,他忍不住技痒用一堆同声同韵单音字创作了著名的《施氏食狮史》。这个吃狮子的幽默故事,据说成为汉学家们压箱底的噱头,还被正式收入《大英不列颠百科全书》。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报考清华国学院语言学,赵元任是其导师,梁启超是辅助导师。王力1927年写的论文《中国古文法》,梁启超写了总批:“精细妙悟,为斯学辟以析途径。"赵元任只给予一句褒语,其余用铅笔小字作眉批,专挑毛病。其中王力讲到“反照句”“纲目句”时,加了一个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罕见。”赵元任批云:“删附言!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后来王力把老师的批评“言有易,言无难”当做警示自己的座右铭。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央研究院不得不一路南迁,1938年迁往昆明。这—年,赵元任带着全家去往夏威夷大学任教,他一生专心治学,即使在退休后,仍致力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接连出版《语言与符号系统》《汉语口语语法》等重磅专著。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因心脏病辞世,享年89岁,骨灰按其遗嘱撒入太平洋。没错,天生的快活人就应该有洒脱的结局。

(摘编自韧雾《赵元任:文艺复兴式的智者》、王开林《天生快活人——“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相关链接:

1927年赵元任和胡适的共同朋友韦莲司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赵元任无论在任何困境都不会令人觉得他可怜,因为他能随时以嬉戏的心态从中获得乐趣”。读赵元任的作品,我们发现他对语言现象的品鉴和玩味,几乎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就像是一个喜欢做游戏的大孩子,从未失去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童真之心,正是这种嬉戏的心态,把他引向了学术的殿堂。

(季剑青《赵元任寓学问于趣味之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元任是“天生的快活人”,这不仅是指他性格幽默乐观,也指他用“嬉戏的心态”研究学问,颇有建树。
B.赵元任博学通才,性格优柔寡断。这种性格导致他很长—段时间对自己的终身主业举棋不定,一直到1925年才将语言学定为主业。
C.赵元任颇有幽默感,他曾说自己研究语言学知识是为了“好玩儿”,还以《施氏食狮史》的幽默故亊来讲解汉语“同音异形”的特点。
D.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论文《中国古文法》受到梁启超的盛赞,却被赵元任挑了不少毛病, 这个亊件说明赵元任做事严谨。
【小题2】文本多处引用书信、日记等资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赵元任能够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